回覆列表
  • 1 # Jx0010H0O

    說通俗一點吧。漢朝幾百年,已經成為了一種信仰般的存在(人丁興旺國泰民安國力強盛)(之前也沒出現過漢朝這種朝代),而中國古代人對於忠義是非常看重的,比你想象中更重。 再說了,你是以現代人的眼光和思維在考慮問題,你要想那時候的人的思維方式跟現在可不一樣。儒家思想深深的影響他們。 他們只想回到漢朝的輝煌。因為他們看不到未來。也沒有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概念,因為這是我們後面總結出來的。

  • 2 # 國家人文歷史

    建安年間,曹操表面勤王,拯救漢獻帝劉協於危難,實際上則是上演了一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戲碼。用當下的眼光來看的話,當時的劉協勢單力薄,其實並沒有實權了,曹操大可以取而代之,為什麼還要帶上這麼一層關係,假借這個名義?

    首先要以當時的人的眼光來理解這件事。漢朝如果從國從劉邦建立西漢算起到建安五年曹操袁紹之間的官渡之戰,已經歷經了將近400年了(從公元前200年到公元200年),中間算然有一段王莽篡漢的插曲,但是劉姓主導的皇室王朝可以說是延續四個世紀,在這種背景下,百姓對於正統王朝的認定也可以說根深蒂固了,所以“稱帝”這樣的事情在當時來看,還是少些成功的可能。並且,在法理上並沒有依據,對於當時百姓來講,只能算是篡權,即便是建立了王朝也缺少說服力。在群雄輩出的三國,各方面的因素都要權衡考量。要知道即便是到了明朝朱棣起兵都要給自己找個“勤王”的藉口,可想千年前的三國時期。

    對此,曹操自己就很有主見,他自身就反對“稱王割據”,說過“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可以說明白到了家。如果割據稱王的話,那麼其他人也就有了一樣的可能性,天下四分五裂,反而不如以“挾天子”的姿態而剷除其他的勢力。可以說曹操是把天子搶到了手中,首創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政權模式。再看看反例,比如說董卓,之後他遷都長安,洛陽就成了修羅場,屍體滿地,哀鴻遍野。董卓之惡被宣揚於四海。並不僅僅是因為惡行,更因為他的企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字帶文的歷代名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