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興文192025802

    不光是年輕人不喜歡國學,老年人對國學也失去興趣。產生這種現象的關鍵問題是:當今站在傳統文化領域制高點上的權威專家和學者們對國學中的精華持懷疑態度,沒有認真的去實踐考證,將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視為迷信。例如:

  • 2 # 範鯉學社

    所有的喜歡,無非是二種,有利,好玩。我們讀書學文化,是希望以後對人生有利,如果沒利,寧願退學,要麼好玩,看電視看電影,娛樂好玩。國學既不好玩,也沒看到短期利益,不僅年輕人,成年人老年人都不喜歡。國學,傳統文化如何跟上時代潮流,才能讓大家接受,可能需要一個文化燦爛的年代,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

  • 3 # 歸一易道

    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二次元了,都喜歡cosplay,都喜歡玩王者榮耀,很大一部分人都沉迷於此。喜歡傳統文化的年輕人不多了,收到各種非主流文化的衝擊,這樣已經是無法避免的了。

  • 4 # 東方國學

    作為一個年輕人,我想說的是,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的不是傳統國學,而是那些年紀稍長的人藉著傳統文化之名,行控制說教綁架之實!

    我身邊有很多小夥伴喜歡書法,喜歡古典樂器,喜歡水墨畫,甚至喜歡打太極和傳統武術套路的,每天都認真領悟、練習,進境相當之快。

    所謂的國學需要細細品味,我不能說完全錯誤,但必須要限!定!範!圍!

    國學,是我中華國故之學,內容龐雜無比,你可以說他博大精深,亦可言其良莠不齊。像琴棋書畫這些需要長時間練習的,自然是急不得,需要耐下性子切磋琢磨,慢慢體悟。

    但是像讀書義理、接人待物、心胸氣度這種事,是不分快慢的。也恰恰在這一點上,很多上了年紀的人,總是以此評判年輕人的不當行為云云。

    為什麼我說這種事不分快慢?

    因為,這些都是需要透過實際經歷來打磨的。所以思想和氣度這方面提升,與年齡無關,與經歷的密度有關!

    什麼叫經歷的密度?我舉個例子,網上有這麼一句話:你是過了365天,還是把一天過了365遍?如果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在一年裡經歷了別人十年才經歷到的跌宕起伏,那麼一切塵埃落定之後,他身上呈現出的,必定不弱於一個三十歲的中年人。這,就是經歷的密度。

    我承認很多事情需要循序漸進,但是也有一句話叫做“與時俱進”!

    就說90後成長起來的這幾十年,是世界經歷著日新月異變化的幾十年,用三體裡的理論講,我們很可能正在經歷著技術爆炸的開始階段,在此期間五年裡發生的改變,也許比過去五百年裡發生變化的綜合還要多。

    在這種歷史大勢下,人類的生活節奏必然會空前的加快,很多過去的理論和節奏必然會發生改變,而考慮到人類的認知能力變化,40歲以上的人學習新事物的能力相比20歲的人,相差的不是一般的大。所以,今後的幾十年裡,是年輕人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快節奏的生活註定讓年輕人的經歷密度大大增加,這也是很多人都能直觀感覺到的。

    這種情況下,讓很多中年人都極其的不適應,感覺總有學不完的黑科技,管控不好的年輕下屬。“現在的年輕人怎麼和我們那時候比浮躁了這麼多啊?”,這就是他們每天如影隨形的感受。

    以上是牢騷……下面迴歸正題。

    我為什麼要說這麼多經歷密度的事?因為年輕人不喜歡國學這種問題,根本就是年長的人的錯覺。

    國學,最初的提出,是相比較於西學。民國時期西學東漸趨勢大盛,為了維持中國文化的獨立性與特色,才有了國學一說。所以說到底,國學就是我中華文化之學。

    所以!國學並不是哪代人規定的體系性學說,而是常隨我華夏之人生活日常的文化根脈!是那些“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傳統和深層文化心理!

    學國學?如果把國學定義為學科,那麼現在國內的情況就是,根本沒有成熟的成體系的國學。如果把國學定義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深層心理結構和特點,那麼我們每天為人處世,經歷各種世間之事,就是在學國學!

    國學不是幾個長袍大叔規定的死規矩,更不是大叔大嬸們用來控制子女下屬、鄰居小孩的手段,而是我們之所以是華人的根本原因!

    雖然上文中,我發了那麼多的牢騷,吐槽了那麼多被年長之人制約的事情,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我輩青年正處於朝氣蓬勃之時,努力是我們的天職,吃苦是我們的必修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我們的座右銘。所以我們只有多經歷,多見識,提高自己的經歷密度,方能儘快造就自己的能力、思想與氣質,儘快的成長起來。

    因為,而如果想要得到別人的平等對待,前提是在實力上和對方旗鼓相當。

    大叔大嬸們也年輕過,年輕人終有一天也會變成大叔大嬸,不同的年齡就會有不同的氣質和追求,不同的時代造就不同氣質的人群,所以只有學不會平等待人的人,才會哀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 5 # 無功用行

    我可不認為年輕人不喜歡國學,而是國學,主要是儒學被解釋得脫離了年輕人。

    像前陣子流行的詞語:佛系青年。看看,連國家都說了,許多年輕人沉溺於國學的分支,佛學當中。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儒學在端架子,儒學的權威不肯放下身段,讓儒學求新求變。

    這方面,佛教就做的好太多。

  • 6 # 流liu西瓜

    開放自由的思想不想再穿上傳統的外套。

  • 7 # 漢字在人間

    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回答,31歲之前,對國學的認識對傳統文化的瞭解停留在表面上,認為是被時代淘汰的落後的迷信的,而且不屑一顧。太年輕還沒有自己的人生閱歷,對社會,對自己還懵懵懂懂不知所以,經歷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後,有很多的思考和疑問,找不到可以解開的答案,直到31歲那年,聽了一位老師在講優秀的傳統文化,似乎裡面有很好的鑰匙。

    31歲便成了自己人生的分水嶺,以前陷入泥潭的思考,走也走不出來的困惑,卻原來在先賢智者那裡,他們都一樣經歷過,他們把他們經過千辛萬苦探索來的真理,留在了各自的學說體系裡,其中表現尤為突出的是,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請注意,我這裡說的不是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

    讀聖賢的諄諄教導,能切身地感受到他們的慈悲叮嚀,解開了心底裡糾結不清的一個一個疙瘩,讀者可以唇齒留香,繞樑三日,更多的是用於實踐的時候,真正幫助到了自己的人生。

    “塞其兌,閉其門”,不問別人的過錯,向內反求諸己,時刻檢點,反省自我,會一次艱難的超越自己,自己變得更豁達,更遼闊。

    少不經事的年輕人,外在的吸引很多,還沒有遇到心底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年輕總是和時尚靠得很近,“多則惑”,迷失在花裡胡哨的色彩裡,當看的厭煩經的厭煩以後,想清靜下來,年齡也就大了閱歷也就有了,才會真正的熱愛上傳統文化。一頭扎進來,從此不離不棄。

    不知不覺20年過去了,是經歷過繁華的不被誘惑,經歷都是為了這一天準備的。所以年輕很好,誘惑很好,經歷的一切都是最恰如其分的,都好。

  • 8 # 裝修瞭望臺

    我覺得這是傳承的問題,過去由於歷史原因都出現過文化斷層的問題,所以文化在傳承發展中有很多所說的文化消失了,或許無法承上啟下。

    傳統文化發展到今天,受到各種各樣的新文化衝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首先傳統國學經典在急功近利的現代社會,顯得有些疲憊,加上教育方式的問題,年輕人更喜歡西方的娛樂性更重要的快餐式文化。

    其實年輕人喜歡國學的並不少,關鍵是在於傳承的教育,很多書香門第的孩子國學修養真的很高的,這在於他們從小就可以從家庭的環境中得到國學經典的薰陶,自然而然的就會願意去學,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能慢慢的體會到其中的奧妙,這樣更加深了對國學的喜愛,更願意對自己的後代傳遞國學經典的能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抖音小店怎麼修改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