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淺夢裡的浮華

    有。其實你現在高考如果有本事也可以寫。如果真的厲害,有天賦,會有高校破格錄取的。但是別像那個甲骨文作文的學生那樣作假,浪費資源

  • 2 # 又一村高考志願

    高考是為國家建設選撥人才,而不是選拔文采。近幾年高考並未對詩歌說不,但寫詩歌的還是極少。高考作文要求800字以上,詩歌字數怎樣才算達標?再者。一般教師,很難對考生所寫詩歌準確定位,給出恰當判斷。寫詩歌的作文只有留待專家去評價打分。古代科舉考試也沒有詩詞這科八股文是科舉考試的正統文體。詩詞只是文人閒暇所為,類似於日記,表表心跡而已。

  • 3 # 雲鶴凌空

    高考作文杜絕詩詞(不是“一般杜絕”),是由高考的基本性質,和中學語文教育目標決定的。

    高考屬於選拔考試,不是水平考試。選拔考試,最重要的,是公平,沒有公平二字,則無所謂“選拔”。

    因此,高考作文在“要求”裡面,特別指出“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或者“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廣義地說,“文體”分為文章體裁和文學體裁。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文體”指的是文章體裁,簡稱文體。中學語文中的“文體”,指的是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和散文。這四類文體,其立意、結構、語言表達等方面,理解,分析和判斷起來,要確定一些,對於考生而言,也就相對公平一些。

    而詩歌屬於文學體裁,對一首詩歌的理解,往往見仁見智,相對於高考作文命題來說,一首詩歌,其立意是否符合作文命題要求,難以把握,會產生很大的爭議,不利於體現選拔性考試的公平性。

    此其一。

    其二,就詩歌本身而言,靈活性太大,比如,有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有古體詩現代詩,還有很多流派和形式,比如抽象派具象派,十四行詩階梯式等等。而中國古代的詩詞,最短的古體詩,四言詩,四句,16字,最短的詞,小令,也是16字(十六字令)。如此一來,就全亂套了,不僅評分難以把握,而且,會造成思想認識上的混亂,造成中學語文教學上的混亂,還會進一步增加學生學習的負擔和壓力。同時,也不符合中學語文的教學目的(教育大綱,課程標準)。

    即使是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也是將八股文列為正統,唐代科舉,雖然也考過韻文,但也只考到“賦”為止。賦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它既講究語言的韻律,也兼具散文的性質。也就是說,古代科舉也不考詩詞。由此可見,詩詞(包括“歌”)是不用來作為考試文體的。

  • 4 # 重慶美術網

    其實古代科舉最出名的便是“八股文”,題目多以一小段句子,然後讓你闡述觀點。跟我們現在高考作文差不多,給你一段材料,寫作。古代科舉考試是沒有詩詞的,詩詞多以文人墨客交友,遊歷天下,附庸風月,也有科舉之後,殿試,皇上用詩詞考中舉的舉人。來劃分狀元,榜眼,探花。

  • 5 # 老街味道

    問題:現在高考作文一般杜絕詩詞,古代科舉考試有詩詞這科嗎?前言

    現在高考作文並非杜絕詩詞,在文中有詩詞還是允許的,但是單獨寫詩詞是不行的。

    古代的科舉考試,在很長時間內是考詩的,但是不考詞。

    一、科舉考試從唐高宗時考詩賦

    科舉誕生於隋朝,唐朝繼承並完善了這種先進的選拔制度。不過,到了唐高宗時期,有人發現了弊端,要求進行改革:

    永隆二年,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建言,明經多抄義條,進士唯誦舊策,皆亡實才,而有司以人數充第。乃詔自今明經試帖粗十得六以上,進士試雜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後試策。《新唐書·選舉志上》

    劉思立認為,明經純粹考背誦,看不出考生的真實水平來,於是加了創作課:詩賦。

    通文律者,即創作律詩和律賦。

    趙翼《陔餘叢考》中也提到:

    永隆二年,以劉思立言進士惟誦舊策,皆無實材,乃詔進士試雜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後試策,此進士試詩賦之始.開元二十五年,詔進士以聲韻為學,多昧古今,自今加試大經十帖。建中二年,中書舍人趙贊權知貢舉,又以箴論表贊代詩賦。大和八年,仍復詩賦。此唐一代進士試之大略也。”

    二、唐玄宗時期,開始考詩賦

    還有一種說法,來自北宋王溥撰的《新編唐會要》,簡稱《唐會要》:

    天寶十三載(754年)十月一日。御勤政樓。試四科舉人。其辭藻宏麗。問策外更試詩賦各一道。(制舉試詩賦。從此始。)

    王溥認為,天寶十三載開始考詩賦。

    三、唐朝科舉考試中,最有名的一首的律詩

    詩人錢起有一首 《省試湘靈鼓瑟》,據說是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年)時參加進士考試所作: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這是一首5言6韻12句的標準排律。如果錢起的這首詩真是天寶十載的試帖詩,那麼王溥的說法似乎站不住腳。

    這種排律,是最嚴格的格律詩。中間所有聯必須對仗,前後二聯要黏連,平仄押韻也非常嚴謹。

    這是最常見的試帖詩的詩體。

    四、試帖詩的不同

    科舉考試中的詩被稱為試帖詩,大多是標準的格律詩,有五言四韻、六韻、八韻等。

    開元26年 (738),崔曙《明堂火珠詩》就是一首五言四韻8句的五律:

    正位開重屋,中天出火珠。夜來雙月合,曙後一星孤。天淨光難滅,雲生望欲無。還將聖明代,國寶在京都。

    天寶四年乙酉(745)殷寅《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是五言八韻16句的排律,:

    應歷生週日,修詞表漢年。復茲秦嶺上,更似霍山前。昔贊神功起,今符聖祚延。已題金簡字,仍訪玉堂仙。睿祖光元始,曾孫體又玄。言因六夢接,慶葉九靈傳。北闕心超矣,南山壽固然。無由同拜慶,竊忭賀陶甄。”

    另外,也有少數的去聲韻、入聲韻的試帖詩。

    結束語

    唐朝將格律詩賦納入科舉後,延續到宋朝王安石變法, 在元明兩朝也沒有恢復。

    一直到清朝的康熙乙未年(1679年),科舉又恢復了詩賦取士,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

    不過,詞沒有被納入科舉中。而詩,後來大多是五言排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家保護動物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