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永遠溫情
-
2 # 使用者2362451199269
井田制是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瓦解的。
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這種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出現了私田。
-
3 # 龍總的龍
井田制在春秋時期瓦解,井田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出現於商朝,到西周時已發展很成熟。到春秋時期,由於鐵製農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諸多原因井田制逐漸瓦解。
-
4 # 使用者166554935403
井田制和奴隸社會瓦解!原因:該制度不再適應當時生產力的發展 鐵器牛耕的使用促進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戰國時頻繁的戰爭促使當時諸侯推行改革也適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加速了兩制的瓦解 2井田制瓦解在先從而導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這是歷史前進的必然結果,分封和井田是奴隸社會的產物,周滅商後開始施行,是平均主義,但地主階層的興起瓦解了這種制度,地主將土地集中後大部分奴隸有了自由,成了農民有了自由,奴隸制也就瓦解了這種制度也就沒了
-
5 # 威威主旋律
二者會直接導致奴隸制度的瓦解。
簡單來說,奴隸制度下,奴隸的勞動成果全部歸於奴隸主,自己只得一小部分,所以積極性不可能一直很高。
而封建制度下,奴隸變成了農民,自己的勞動成果大部分歸於自己,少部分上交,如此一來積極性就不一樣了,單位時間裡創造的產值完全不一樣,後者可說是吊打前者。
只要是國與國之間的紛爭,就一定是實力之間的競爭。由此可見,奴隸制度國家肯定不如封建制度國家實力強大。
但是諸侯紛爭,可不會因為對方弱小而停止,所以各國之間肯定會進行變法圖強,秦國就是其中的典範,變法最為徹底,國力也是最強大的。
雖然其他諸侯國的變法沒有完全取得成功,但是奴隸制度開始走向瓦解,到了後來大秦帝國建立之後,奴隸制度就順勢徹底瓦解了,秦帝國這方面推進並沒有遇到太大阻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統一六國前,六國各有進行變法,奴隸制度本身就動搖了。
-
6 # 使用者2106289777549187
井田制逐漸瓦解的物質因素,是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而題目提到的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是當時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標誌。 井田制是中國春秋以前土地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井田就是方塊田。“井田”一詞 ,最早見於《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為裡,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 夏朝曾實行過井田制。商朝、周朝的井田制因夏而來。到西周時已經發展很充分。到春秋時期,由於鐵製農具的和牛耕的普及,井田制逐漸瓦解。 西周中期,為了額外榨取庶民的剩餘勞動,強迫庶民開墾井田以外的空地。這樣開墾出來的田地是瞞著公室,不納稅的私有物,叫私田。周恭王時的格伯簋銘文記載格伯用四匹馬換倗生三十畝田,就是明證,因為公田是不允許用來交換的。到西周末期,私田的存在已相當顯著,也紛紛出現爭奪田邑、交換土地的記載。 貴族們土地私有的慾望不斷增長,到周幽王時,連公田都企圖據為己有。周王再象原先那樣從貴族手裡收公田,就引起貴族們強烈的不滿。《詩經·大雅·瞻卯》記錄了當時貴族們牢騷:“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復奪之。” 到春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更是使私田急劇增加。諸侯、大夫們富起來。周王便不能按井田制控制田地。開闢和耕種大量私田,用掉大批勞動力。而用井田奴隸制的辦法已不能調動生產者的勞動積極性。《公羊傳》何休注說:當時“民不肯盡力於公田。” 勞動力的缺失,使一些國家的公田,“唯莠驕之”。“唯美桀桀”(《詩經·齊風·甫田》),變成了荒原。井田制再也維持不下去了。
井田制瓦解時間為春秋時代的中後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製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的瓦解。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推動社會轉型的決定性因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