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太大了,難以三言二語談清楚。正好在得到上讀到萬維鋼對讀者黃禮賢的類似提問的回覆,就引用其中部分內容來回應這個問題吧:
一個商品是不是剛需、是不是應該完全交給市場,標準應該是價格機制是否能對它起“好的”作用。
在一個理想的市場經濟之中,“剛需品”這種東西是不應該存在的。如果一個商品的需求很強,那麼它就應該漲價,這樣一方面會有更多的生產者去生產這個商品,一方面消費者會尋找價格更低的替代品,它的需求就一定會下降。
但是我們學習經濟學不能學成教條主義。供求關係曲線要成立,價格訊號要發揮作用,需要一定的條件。市場最大的好處,是一個稀缺商品的價格高,會形成一個正向的激勵,促使更多的生產者去生產這個商品,那麼它就會變得不那麼稀缺,這就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但是從價格高,到有更多人生產,是需要時間的。常規情況下我們的確應該等待市場慢慢起作用,但是在某些非常時期就不應該如此。比如說,某個小村莊突然發生了地震,因為道路阻斷,全村人必須過幾天與外界隔絕的生活。那請問,村裡唯一的小賣部,應該在這個時候漲價嗎?
我記得讀過一本書,就說災區應該漲價。那個作者的理由是隻有漲價,才能確保“最需要得到一個東西的人”得到這個東西。比如小賣部裡有一種退燒藥,如果不漲價,就會有些明明沒病的人也想先把藥買下來以防萬一,那麼有病的人就算想出更高的價格也買不到了。
我認為那本書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首先在這個時候漲價根本談不上吸引更多人去生產某種商品,時間根本來不及,價格激勵最大的好處已經不存在了。再者,在這個特殊時期,“價高者得”並不見得是最有效率的分配方式——這種分配方式是假設所有人身上有同樣多的錢,而且還同時出現在小賣部參加競價,事實根本不是這樣。
在災難時刻,任何生活物資都是剛需。我不認為窮人在這個時候就應該減少需求。如果我是村長,我會立即武裝接管小賣部,對全村實行平價、按需、配給制,盡最大可能讓所有人都活下去。等到災難過去再恢復價格機制。
我這個做法會不會讓商人和富人從此對我們村寒了心,再也不跟我們做生意了?不會。災難是極特殊的情況,而且我們沒有沒收小賣部的商品,我們只是限價而已。美國和英國實行過戰時指令經濟,根本不耽誤平時搞市場。
那我們再考慮一個問題,每天早上上班高峰時刻,地鐵非常擁擠,那政府是不是應該在這個時刻對地鐵票漲價呢?
漲價並不能擴大地鐵公司對早上客運服務的供給。修地鐵不是地鐵公司說了算的,涉及到徵地等方方面面的限制,現有地鐵已經是滿負荷運行了。這個價格激勵不成立。
那漲價能讓“最需要地鐵的人用上地鐵”嗎?可能支援漲價的人認為價格是勸阻消費者最好的辦法,殊不知消費者已經被勸阻了——那就是排隊和擁擠。早高峰地鐵要排隊,很擁擠,凡是現在還出行的,已經都是最需要在這個時候使用地鐵的人了!時間,就是最好也是最 公平的代價。如果排隊時間進一步延長,選擇在這個時候上班的人就會進一步減少,這也是市場自動調節機制。
所以早上的地鐵——對票價來說——是一個剛需。事實上地鐵非常適合交給政府、透過補貼虧損運營。我們不能只算地鐵賬,還得算地鐵帶動整個城市經濟執行的無形的作用。如果哪個公司認為自己員工的時間更值錢,不應該跟普通人一起排隊,那這個公司可以多發工資吸引自己有車的員工,還可以更改上班時間。
天下只有吃,喝,呼吸,是剛需,其它一切都有替代品,市場經濟都可變化無窮,人的思維,國家政策都會隨時代變化而修改,“剛需”失靈,是沒跟上變化而已
這個問題太大了,難以三言二語談清楚。正好在得到上讀到萬維鋼對讀者黃禮賢的類似提問的回覆,就引用其中部分內容來回應這個問題吧:
一個商品是不是剛需、是不是應該完全交給市場,標準應該是價格機制是否能對它起“好的”作用。
在一個理想的市場經濟之中,“剛需品”這種東西是不應該存在的。如果一個商品的需求很強,那麼它就應該漲價,這樣一方面會有更多的生產者去生產這個商品,一方面消費者會尋找價格更低的替代品,它的需求就一定會下降。
但是我們學習經濟學不能學成教條主義。供求關係曲線要成立,價格訊號要發揮作用,需要一定的條件。市場最大的好處,是一個稀缺商品的價格高,會形成一個正向的激勵,促使更多的生產者去生產這個商品,那麼它就會變得不那麼稀缺,這就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但是從價格高,到有更多人生產,是需要時間的。常規情況下我們的確應該等待市場慢慢起作用,但是在某些非常時期就不應該如此。比如說,某個小村莊突然發生了地震,因為道路阻斷,全村人必須過幾天與外界隔絕的生活。那請問,村裡唯一的小賣部,應該在這個時候漲價嗎?
我記得讀過一本書,就說災區應該漲價。那個作者的理由是隻有漲價,才能確保“最需要得到一個東西的人”得到這個東西。比如小賣部裡有一種退燒藥,如果不漲價,就會有些明明沒病的人也想先把藥買下來以防萬一,那麼有病的人就算想出更高的價格也買不到了。
我認為那本書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首先在這個時候漲價根本談不上吸引更多人去生產某種商品,時間根本來不及,價格激勵最大的好處已經不存在了。再者,在這個特殊時期,“價高者得”並不見得是最有效率的分配方式——這種分配方式是假設所有人身上有同樣多的錢,而且還同時出現在小賣部參加競價,事實根本不是這樣。
在災難時刻,任何生活物資都是剛需。我不認為窮人在這個時候就應該減少需求。如果我是村長,我會立即武裝接管小賣部,對全村實行平價、按需、配給制,盡最大可能讓所有人都活下去。等到災難過去再恢復價格機制。
我這個做法會不會讓商人和富人從此對我們村寒了心,再也不跟我們做生意了?不會。災難是極特殊的情況,而且我們沒有沒收小賣部的商品,我們只是限價而已。美國和英國實行過戰時指令經濟,根本不耽誤平時搞市場。
那我們再考慮一個問題,每天早上上班高峰時刻,地鐵非常擁擠,那政府是不是應該在這個時刻對地鐵票漲價呢?
漲價並不能擴大地鐵公司對早上客運服務的供給。修地鐵不是地鐵公司說了算的,涉及到徵地等方方面面的限制,現有地鐵已經是滿負荷運行了。這個價格激勵不成立。
那漲價能讓“最需要地鐵的人用上地鐵”嗎?可能支援漲價的人認為價格是勸阻消費者最好的辦法,殊不知消費者已經被勸阻了——那就是排隊和擁擠。早高峰地鐵要排隊,很擁擠,凡是現在還出行的,已經都是最需要在這個時候使用地鐵的人了!時間,就是最好也是最 公平的代價。如果排隊時間進一步延長,選擇在這個時候上班的人就會進一步減少,這也是市場自動調節機制。
所以早上的地鐵——對票價來說——是一個剛需。事實上地鐵非常適合交給政府、透過補貼虧損運營。我們不能只算地鐵賬,還得算地鐵帶動整個城市經濟執行的無形的作用。如果哪個公司認為自己員工的時間更值錢,不應該跟普通人一起排隊,那這個公司可以多發工資吸引自己有車的員工,還可以更改上班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