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311927986592

    提到“淡泊名利”一詞,我們便會聯想到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所說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一名言。實際上,早在西漢初年,這句話就記載在淮南王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中,原句為:“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無法培養高尚的品德;不能做到內心安寧平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透過雙重否定,強調了淡泊和寧靜的重要性,現在的“淡泊”“寧靜”,正是為了日後的“明德”“致遠”。


      “淡”和“泊”都是形聲字,《說文解字》說:“淡,薄味也,從水,炎聲。”“淡”的本義指味道不濃,如《管子·水地》中有“淡也者,五味之中也”,《世說新語·言語》中有“其水淡而清”等說法。後引申為“淡泊、恬淡”之義,“淡”也成為中國哲學範疇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說文解字》這樣解釋“泊”:“洦,淺水也,從水,百聲。”“洦”是“泊”的古字,今字寫作“泊”。“泊”本義即為淺水之貌,引申為停泊、停船靠岸之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說:“淺水易停,故泊又為停泊。”“泊”另一個較為常見的含義是“淡泊、恬靜”,《康熙字典》說:“又澹泊,恬靜無為貌”,《道德經》中“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的“泊”就是用的這一含義。先秦道家尤為推崇“淡泊”,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意在告誡世人不要過分追求身外之物,要保持純樸的天性,保持內心的安靜恬淡。莊子推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淡泊境界,反對“人為物役”,主張過自然恬淡的生活。


      然而,淡泊名利絕不是消極厭世、無所作為,恰恰相反,古往今來,舉凡志存高遠者,雖對名利“淡泊”,卻始終“追逐”心中大道。唐代柳宗元一生淡泊,但他在柳州刺史任上,為民鑿百井、釋奴婢、辦學院、修孔廟、易風俗、興文化,造福百姓。明代理學家蔡清光明磊落、居官清廉,他常說:“一身之利無謀也,而利天下者則謀之;一時之利無謀也,而利萬世者則謀之。”他一生淡泊名利,卻把為天下人謀利當作最高的人生理想,一心為公。古代許多清官賢臣,一生淡泊名利,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始終肩負起以天下為己任的國家大義,把為民造福作為畢生追求。


      淡泊名利是一種人生境界,同時也是為官從政所必備的素質,眾多家族的家規家訓中,都有勸誡後世子孫應當淡泊名利的箴言。北宋開國功臣趙普三度入相,顯赫至極,卻告誡子弟應以身報國、淡泊名利,他說:“吾本書生,偶遇昌運,受寵逾分,固當以身許國,私家之事,吾無預焉。”意在說明為官從政應該心懷百姓、以身許國,至於名利等私事,是不應該考慮的。明朝清官劉大夏一生光明磊落,廉儉為官,他教育子孫“居官以正己為先,不獨當戒利,亦當遠名”,認為為官從政不單要警惕金錢的侵蝕,還應當遠離功名的誘惑,做到清心寡慾,不慕名利。


      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有一句名言,鳥的翅膀繫上黃金,就再也不能飛翔了。這句話,對於做人做官都有深刻啟示。一個人慾望太強,就會在各種誘惑面前迷失心智;一個人急功近利,勢必缺乏長遠目光和毅力恆心。對於廣大領導幹部來說,在為官從政的那天起就應該終生銘記:幹事創業,既要淡泊個人的功名利祿,更要擔起人民的福祉重任;既需放下一己的進退去留,更需負起肩上的公權職責。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正確對待名利,保持平和心態,看淡個人進退得失,做到不為名利失心、不為權慾薰心。

  • 2 # 不是白匪

    淡泊名利無以明志:非淡泊無以明志的出處

      “非淡泊無以明志”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原文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3 # Wuyan8208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一名言,世人多以為出自諸葛亮。其實,早在西漢初年,這句話就記載在淮南王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中。原句為:“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句話語淺而意深,富有哲理,採用邏輯學中的“雙重否定”方法,強調“淡泊”“寧靜”的重要性。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靜下心來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現在的“淡泊”“寧靜”,正是為了日後的“致遠”。透過學習明志,寧靜修煉,積蓄力量,一旦時機成熟,便可以轟轟烈烈幹出一番大事業。

  • 4 # 小福子487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說:高尚君子的行為,以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老子的弟子文子曾有言:“非淡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應從此變化而來。

  • 5 # 使用者505405770301448

    意思是: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鍊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出自諸葛亮《誡子書》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這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迴曲折”的道理一樣,“淡泊”、“寧靜”不是求清淨,不想有什麼作為,而是要透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幹一番事業。擴充套件資料:諸葛亮的《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要二次啟動才能正常使用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