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2493315174639838
-
2 # 豆漿騎兵
先亮答案:粵語是漢民族語言中的一種方言,語言的涵蓋範圍中就包括方言,所以粵語既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方言,二者不衝突。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向大家科普一下。目前中國的語言學家對於漢語方言的劃分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有人把漢語劃分為七大方言,有人劃分為五大方言,也有人分為六大方言、八大方言,甚至九大方言。而本文我所闡述的觀點,是引用將全國語言劃分為七大方言區,這個範圍內的!
一、語言與方言的區別:
從定義上講:
1.語言泛指一切我們能夠進行交流的語言,英語、俄語、漢語、方言、黑話、特殊意義的單音節詞語、網路流行語,只要是你說出了,有人能夠聽懂,並且以相同的方式與你交流,這就是語言。
2.方言在定義上,本身就包括在語言中了,是語言的變體(離不開語言的範圍!)。根據性質,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但是不論方言具有何種性質!所有的方言實際上都可以被稱作或視作語言!
二、七大方言區:
按照七大方言區的劃分,現代漢語方言可分為七大方言區。即官話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粵方言,下面一共有五片方言區分別是:廣府片、四邑片、高陽片、勾漏片、吳化片之分。
而粵方言又稱粵語,以廣州話為代表,當地人叫白話,以珠江三角洲為分佈中心,在中國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北美洲、英國、歐洲和澳洲、紐西蘭、聖誕島等以及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等華人社群中廣泛使用。在粵語核心地區廣東省近8000萬本地人口中,粵語使用者近4000萬;也有媒體認為,在廣東省的1億人口中,使用人數超過6700萬。(更多精彩回答,敬請關注:豆漿的奶爸守則,不一樣的奶爸,不一樣的豆漿!!!)
-
3 # Gilbertmars
這麼說吧,從政治的角度,粵語是方言而不是語言。在學術的角度,粵語滿足一切關於語言的定義,他就是一門語言。
粵語,有結構嚴謹和邏輯嚴密的詞彙系統,語法系統以及語音系統,他就是不折不扣的語言。他的詞彙系統(大量普通話不再使用的古漢語詞彙粵語至今依然保留)和語法系統(古漢語的倒裝語句之類的語法粵語依然是常用)更接近於傳統漢語,而至於語音系統,他顯然較之普通話要來的更為豐富全面。
至於粵語的歷史與普通話相比,呵呵呵,在此不再絮言。而至於使用的覆蓋範圍,在普通話被定為“官方語言”、“國語”之前,其使用的地域範疇和人口數量還真的未必是全國最具廣泛性和最具覆蓋面的。
即便至今,以普通話為“母語”的地區也不見得會比其他非普通話的“母語”地區覆蓋面要廣大。
另外,在學術上,沒有任何一種定義認為只有“國語”又或者“官方語言”才算是語言的。如果照這麼算,全世界現存的語言(只能算官方語言的話)也就不過聊聊數百種,而實際上呢,據聯合國統計,現存的就有六千多種語言,注意這六千多種是“語言”而不是“方言”!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存在著粵語是否語言的質疑呢?!因為他是除普通話之外影響力最大的一類漢語分支語系。而其實,閩南語、客家語也是一種語言,起碼臺灣(這一地方政府)是這麼認定的。
所有的相關爭議的出發點其實都不過是“政治地位”立場出發的觀點和看待,必須具有政治標籤(官方的語言)的才算是語言,於是好吧,在我們的政治生態內,除普通話之外其他的都不過是“方言”。
在這個立場而言,粵語你“敢”是語言?!在這立場而言,所謂“語言”的概念和內涵已經超越了學術而至於政治的範疇和領域了。在只有官方語言才算是語言,其他都是其次的方言的政治立場上,顯然,粵語不“敢”是、也不能是語言,因為他不具備正統的政治色彩!
其實在這個立場上去闡述學術概念,是頗危險的,不是嗎?國語是語言,其他是方言,那麼引申下去,說國語的就是根正苗紅,說方言的就是牛鬼蛇神?
最後以一句話給自己的觀點做一總結:學術意義上的語言(即便是所謂的方言)的傳承往往要遠超某種階段性政體特色所認定的語言的地位及其影響力的。而語言傳承的自身,也並不以某一個時期甚而某一個時代的觀念為轉移。
文化的力量及其影響力永遠在政體意志的覆蓋範圍之外!
粵語以及其他漢語系內語言是否方言的問題,歷史和未來會給出確切的答案!
-
4 # 使用者花先生
粵語是漢語的分支,主要流行在兩廣地區。使用粵語的人口在一億左右,除了國語外便是講粵語的人最多了,所以粵語不是方言。
-
5 # 秋水華章
粵語毫無疑問只是漢語系中的一種方言,絕不是一種語言。
這裡只要我們搞清楚什麼是語言,什麼是方言,一切就明白了。
語言必須具備兩個要件,一是獨立的文字〈符號〉,二是獨立的語法。
方言是在統一的漢字以及漢語語法的大機率下的發音不同,和小有區別的組合。如: 河南話"中",用普通話的意思是"行…好…可以"的意思。如湖北孝感方言,`冇得" “冇麼事""嗄勢",分別是沒有,沒什麼事,開始的意思。只是與普通話更簡單,或組合有別而已,能把這些同一種文字,意思相近的方言說成是語言嗎?顯然不能。粵語同以上方言一樣,是同一漢字語系大家族中的漢語語系,不能須臾分開。
有人可能會說,那日本也有漢字,讀法也有別,能說它是漢語嗎?不行!因為它的字跟漢字相同,但是表義絕然不一樣,讀音也大相徑廣廷。所以不能稱為漢語,也不能同粵語相提並論,同日而語。就象漢語拼音跟英語字母相同,而不能稱其為英語一樣。
因此可見,粵語只是口音有別,文字表義語法統一於漢語的漢語。是一種與普通話口發音區別相對大了一點點的方言。
-
6 # 開拓的世界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人們透過長時間的在某一個地方生活,逐漸的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即方言)。在慢長的歷史歲月中,經過外來人口的溶入,各地方言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
現在中國主要方言大致有吳語、粵語、閩南語、客家語等等。
粵是廣東省的簡稱,粵語是廣東省的地方(包括香港、澳門)語言。所謂粵語主要指口頭語言,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有著本質的區別,各地方也是一樣(有本族文字的少數民族除外),該地所用的書面語言主要還是漢語。儘管粵語中一些文字在漢語中不常用,畢竟其筆畫結構與漢字一樣,只是讀音不同,總的來說是由漢字演變而來,依舊屬於漢字。從這方面來說,粵語只能屬於漢語,是一種方言,而不是一種語言。
隨著普通話的普及,粵語與其它方言都會逐漸的消亡。很多在廣東一帶打工的內地人為了方便交流,都學著說粵語,好象成為趨勢,實則是假象。數十年後,等那些不懂普通話的老人們魂歸天府,那時候的人們交流使用的肯定以普通話為主了。
因一個國家需要一種統一的語言,便於人們交流。國家機構便在北京話的基礎上制定了普通話,普通話有語言明快、吐字清晰、說話好聽的特點,所以定為國語是正確的。有些人認為粵語是漢語,是聯合國所議定的,這也不可否認,必競屬漢語系列。有人認為北京話屬北方少數民族語言,這不是很正確。北京話是漢人與北方少數民族長期生活在一起交流所形成的語言,而不是單純的北方少數民族語言。
本人所知有限,回答的不好,還請諒解!
-
7 # 桂平兵哥
漢語粵韻
漢語才是語言的正式名稱,廣府白話,普通話當然還有客家話、西南官話等眾多不同音,都只是漢語裡的不同發音系統。
-
8 # YuLeong不接收At
語言學角度
漢語不是單一語言,而是語族。
語族下再分語言,普語 粵語 客語 閩語 吳語 湘語 贛語 …… 等,都是語言。
政治角度,普語 粵語 客語 閩語 吳語 湘語 贛語 …… 等,都是方言。
-
9 # 流浪的周遊
粵語是一種方言毫無疑問,他是廣東省的一種地方方言,廣東省簡稱 粵 所以叫粵語。我來自於 豫 也就是河南的簡稱,在廣東這個省份不長不短呆了六個年頭了,也能稍微聽得懂當地人對話中的一些粵語,我對粵語的體會是,就跟你生活的家鄉的那種土話方言一個意思,嘿嘿你要是把你家鄉的話方言搬到廣東來他們也聽不懂,你要是說你家鄉的方言也能把老廣給氣暈。廣東還有很多種方言,潮州話,客家話,客家話是很久以前以內地遷到廣東來的這部分人說的轉種話,叫客家話。也就是東南西北的人雜糅到一起說的話,嗯,連廣東本地人他也聽不懂,有些區域村與村之間或者是隔條河的語言都聽不懂。在廣東各種方言的發音,讓人想象不到的鳥語聲,哈哈時間久了,慢慢的仔細琢磨有的時候也能聽懂一些。
-
10 # 俗世老馬
當然是一種方言啦!
如果粵語是語言的話,中國要有一千種以上的語言吧。
其實嚴格來說,普通話也是一種方言,只不過國家把它拿過來制定成了標準語言,並且大力推行,其他的地方人說的話也就成了方言。
如果把粵語定為普通話,那麼她就是一種語言了,當然這樣大家學起來就很難了,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覆蓋的範圍很大,大部分人還是可以接受的,聽至少是沒有問題的。
現在全球說粵語的人數有1.2億人,也是一個不小的團體了。但是說普通話的人超過8億人,在全世界也是第一。
老馬前幾年去美國的時候,住在唐人街裡,在飯館裡在商場裡,幾乎時時刻刻都有中國話。有說粵語的,有說閩南語的,但是聽到的最多的還是普通話。
不過現在的方言面臨著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後繼無人說,我在浙江江蘇福建湖北等地出差工作的時候,見到的小孩子,他們之間說方言都很少了,有的只是聽不怎麼說,有的甚至都不會說了。
很多人說方言需要保護,文化遺產什麼的,我認為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時代大潮不可逆轉,方言的消亡幾乎也是必然。
滿語現在基本上沒有了,成了死語言,幾百年後我們的語言很可能會統一吧。
-
11 # 我係強人
再強調一次,粵語不是方言,而是語言。同樣,吳語閩南語等等都不是方言。
普通話的歷史僅數百年。而中華語言的歷史有多長?在普通話誕生前,難道中華大地上僅僅存在方言?難道唐詩宋詞是用方言寫成的?顯然邏輯不通。
在國外,粵語又被稱為“唐話”,說粵語的人又被稱為“唐人”。
大家可以比較一下當今粵語常用字和唐詩宋詞,看看粵語到底是真正的漢語還是僅僅只是一種方言 :
(內容太多,恕不能盡錄)
(透過以下例子,大家明白規範漢字實質是什麼?規範字就是把普通話沒有或發不出的字定義為“不規範的”,規範字本質上僅是普通話字)
搵 (尋找)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南宋•辛棄疾《水龍吟》
佢 (同"渠", 他, 她, 它,渠釋作“他 ”的例句在唐詩裡最為之多。)
莫掩夜窗扉,共渠相伴宿——唐•白居易《北窗竹石》
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鹿門攜不遂,雁足系難期。——唐•杜甫《遣興》
使我不成眠,為渠滴清淚。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唐•唐彥謙《宿田家》
澗水空山道,柴門老樹村。憶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軒。——唐•杜甫《憶幼子》
乜 (什麼)
山東之乜,系也先後所在。—— 《山左詩集》。
嬲(怒)
於時荷花擁翠蓋,細浪嬲雪千娉婷。——宋•王安石《獨歸》
睇 (看)
依然谷口,覺子真之咫尺;靜睇巖灘,信子陵之非遠——南朝.王僧孺《與陳居士書》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唐•白居易<<長恨歌>>
《禮記•內則》。注:“睇,傾視也。”
忽見水影中一女子面,年狀少麗,依時樣妝飾,以目仲躬。仲躬凝睇之,則紅袂半掩其面微笑——唐•穀神子《博異志•敬元穎》
話窮猶注睇,歌罷尚持頤——唐•溫庭筠《詠寒宵》
朕駐驆於野,有事岐陽,瞻睇風雲,徘徊以想——《宋書•武帝紀》
啖(吃一口, 喝一口)
啖,噍啖也。——《說文》注:噍為嚼之意.
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史記•項羽本紀》
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
願易馬殘粟,救此苦飢腸。——唐•白居易《采地黃者》
酒樽(酒瓶)
靜愛寒香撲酒樽——唐•羅隱《梅花》
畀(給)
皇天用訓厥道,付畀四方——周.《書•康王之誥》
攰(累)
如:好攰,攰到死(精疲力盡,疲憊不堪之意).
古例:
然而天鑑之矣。故憤盈以出,而疲攰以歸,天奪之也。——《讀通鑑論·齊高帝》
弊攰之民,儻有水旱,百萬之眾,不為國用。——《三國志·蔣濟傳》
決陽之阻困;引洪流以蝕地,亂水性以逆天,勞攰生民,縻費國帑。——《讀通鑑論·玄宗》
民之師帥也,得人則下安措,失人則家勞攰。—— 唐·歐陽修《新唐書·長孫褚韓來李上官》
師徒暴露,黎庶顛連。國帑匱絀而徵調不已,閭閻凋攰而加派難停。—— 明·崇禎《罪己詔》
得閒(有空)
得閒二字是古漢語:
年年征戰不得閒,邊人殺盡唯空山。----唐·張籍《塞下曲》
得閒無所作,貴欲辭視聽。----唐·韓愈《東都遇春》
在官時只說閒,得閒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樣看。----元·張養浩《雙調·沽美酒兼太平令·嘆世》
因病得閒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宋·蘇軾《病中游祖塔院》
紙鳶 (風箏)
折竹裝泥燕,添絲放紙鳶——唐.路德延 《小兒詩》
企(站)
登巑岏以長企兮,望南郢而窺之。—先秦.楚辭《九嘆》
朝早(早上)
良人朝早半夜起,櫻桃如珠露如水。—唐•王建《春詞
後生(年青人)
後生血氣豪,舉動見老醜。——唐•杜甫《上水遣懷 》
憎(討厭)
朝憎鶯百囀,夜妒燕雙棲。——唐•李商隱《北青蘿》
著衫(穿衣服)
卻取生衣著,重拈竹簟開。——唐•白居易《殘暑招客》
晚入東城誰識我,短靴低帽白蕉衫。——唐•白居易《東城晚歸》
細孥(幼兒)
今人寫成 “細路”, 正字為“細孥”。
孥為通假字:古時字典裡是指兒子還有指妻子和兒女之意.
古例 :
妻孥親稼穡,老稚效漁畋。 紅樹青林外,黃蘆白鳥邊。——唐·殷堯藩《郊行逢社日》
獨攜三尺琴, 笑別妻與孥。——宋· 秦觀《贈張潛道》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唐·杜甫《羌村三首 》
(以下內容過長髮不出)
熱愛粵語、吳語、閩南語等等中國傳統漢語,就是愛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語言文化,就是愛國 !
對於父母來講,向子女教授粵語、傳承粵語就是最好的愛國!相反……
-
12 # 平陽狐狸奇談社
平陽狐狸,回答問題。
東北本有黑吉遼蒙四省,聽口音以為只有一個省。廣東本是一個省,由於廣東是廣東話,客家話,潮汕話三足鼎立,以為是三個省。
有人會說,我們今天聊粵語,跟廣東話有什麼關係?事實上,粵語在廣東稱廣東話,廣府話,在廣西稱白話,廣東話,廣府話,白話其實就是粵語。
這也是很多廣西老表鬱悶的地方,旁人一聽廣西老表說一口流利的粵語,便問道“你是廣東人嗎”?廣西老表答道“我是廣西人”,旁人讚道“你一個廣西人說的好,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廣西老表只能哭了,我從小說白話說粵語,這有什麼稀奇的?
廣西老表真的很委屈,粵語分佈在廣東中西部,廣西東南部以及澳門,香港等地區。在廣西有 2,000 萬人說粵語,只不過廣西人稱粵語為白話。很多香港明星去廣西開演唱會,不是廣西人很有錢,而是到了這裡交流完全無障礙,粵語普通話可以一起上。
說到這裡,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歷史,看一下越和粵這兩個字的意義。早期這二字通用,指代長江中下游及嶺南一帶沿海地方的人,後來兩字逐漸分離,越指長江中下游江浙一帶的人,粵指代嶺南一帶兩廣地區的人。後來廣東廣西再次分家,粵指代廣東,桂指代廣西。
(衣冠南渡路線圖)
粵語有兩個源頭,一是中原的雅言,二是楚國的楚語。有學者認為,楚人南遷所帶去的楚語對粵語早期的塑造和形成起了先導作用。再加之秦漢以來多次大規模的中原人口南遷,特別是秦始皇派 50 萬人南征南越,這些人最終基本都定居在了嶺南地區,西晉末年的“衣冠南渡”以及兩宋末年中原人口的大規模南遷,最終讓粵語定型。
唐宋時期,粵語便已基本定型,元明清以來粵語變化極小,所以粵語與古漢語的契合度非常高,所以在澳洲粵語又被稱為“唐話”。
雅言和楚語塑造了粵語,講粵語的主體是漢族,粵語與漢語有諸多相似相通之處,所以從語言系屬的角度說,粵語屬於漢藏語系之漢語族之漢語方言,而非一種純粹獨立的語言,粵語與閩語,吳語,贛語,湘語一樣同屬漢語方言!
文化交流的便利效能提升交流效率,促進社會一體化發展,所以推廣普通話是必要的。但包括粵語在內的各種地方方言也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和保護也必須得到重視,正所謂“寧賣祖宗田,不廢祖宗言”!
-
13 # 林半山詩歌
網友們對這個問題談得很多了,不必冗言。
現從邏輯學中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談一下這個問題。語言,世界上只有兩種,拼音語言(文字),也稱字母語言;非拼音語言(文字),也稱象形語言。有學者認為,還有半拼音半象形的語言文字(比如日本,利用漢字創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
語言,其摡唸的內涵指以語音為物質外殼,以語詞為建築材料,以文字為表達符號,以語法規則構建的人類使用的工具之一。這樣,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在語言文字的交流上,統一使用普通話,使用普通話語音的表達符號——漢字。因此,從國家層面上講,中國使用的是漢語言文字。而且也是聯合國通用的語言文字之一。
有一個著名的邏輯悖論——白馬非馬論。
比較“語言”(馬)“白馬”(方言),結果如何?上面談到語言的內涵,三個要素:語言,符號(文字),語法。漢語就是非拼音的象形文字,有自己的語法。
而“方言”,方,是地方,言是語言,也即“地方+語言”,或者說是“地方的語言”,這個短語在語法上稱定中結構的偏正短語。顯然,“地方”,本身就是一個概念,有自己的內涵,多了一個“外延”摡念,而內涵反而縮小了。回到“粵語”上來,粵,即廣東中部,南部,西南部,廣西東南部,港澳地方使用的語言。所以,從外延上看:粵語,是兩個摡念組合,外延大,內涵卻小了。如果說漢語言是“馬”的話,粵語就是“白馬”,顯然,馬的內函更大,因為它包括了白馬,黑馬,花馬,公馬,母馬,三河馬,矮種馬,蘇格蘭馬……而上述各種馬,只是“馬”這個集合中的子集。故,蒙古族,維吾爾族,彝族也有自己的語言,蒙古族和維吾爾族屬拼音語言,彝族屬象形語言。因為他們通用漢語言文字,所以,從政治上說,他們也是使用漢語言文字的民族,雖然他們有自己的民族語言文字。
還要指出的是,中國有些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如德昂族,仡佬族,苗族,和待識別民族,如穿青人,傘人。
綜上所述,粵語是方言,用漢字表達,粵語是漢語使用地域中的一種地方語言。儘管粵語發音的聲韻母與普通話有區別,但書寫出來都是漢字,遵循漢語言語法規律。
-
14 # 少澤閒談
本人認為,無自己文字的只能系地方方言,你所提問的粵語也只是漢語漢字直讀,
196o年,廣東教育行政部印發行的,(廣州音字典)第481頁,說明,(2),粵方言以廣州話為代表,
所以我認為它系方言而不是語言,
回覆列表
因為“設定”中選擇的語言是“粵語”,只需要設定回來就好了。材料/工具:iPhone8Plus。具體操作有如下幾個步驟:
一、在手機桌面開啟“設定”。
二、在“設定”中找到“Siri與搜尋”並點選進入。
三、在“Siri與搜尋”中點選“語言”。
四、在“語言”介面,可以看到選擇的是“中文(粵語-中國)”,所以只能用粵語呼叫Siri,以及Siri會用粵語迴應。
五、點選選擇“中文(普通話-中國)”或者其他語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