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原文引錯了。出處有三個。
孔子在《八佾》篇裡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論語·微子》裡說:“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闢之,不得與之言。”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裡說: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陶淵明既是淳儒,又是隱者,難怪會這麼喜歡孔子和接輿的話。不過,從思想上來說,陶淵明應該更接近接輿這樣“躬耕以食”的狂狷之士。還有,我認為"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是互文——領悟、知道了“往者不諫,來者可追”的道理。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兩句,可參看陶淵明的名言“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陶靖節先生雖然稟性淡薄,但在進德修業上卻是持之以恆,勇猛精進的。今是而昨非,非日日精進,何能至此?
你原文引錯了。出處有三個。
孔子在《八佾》篇裡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論語·微子》裡說:“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闢之,不得與之言。”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裡說: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陶淵明既是淳儒,又是隱者,難怪會這麼喜歡孔子和接輿的話。不過,從思想上來說,陶淵明應該更接近接輿這樣“躬耕以食”的狂狷之士。還有,我認為"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是互文——領悟、知道了“往者不諫,來者可追”的道理。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兩句,可參看陶淵明的名言“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陶靖節先生雖然稟性淡薄,但在進德修業上卻是持之以恆,勇猛精進的。今是而昨非,非日日精進,何能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