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奧特公爵

    因為蘇聯人比德華人多,就這麼簡單,又有美國幫忙,德國雙拳難敵四手

  • 2 # 使用者22394011945

    很簡單1遼闊的國土面積,就是巨大的戰略縱深。2巨大的人口資源,打不完的兵。3熟悉的地理自然環境,尤其寒冷的冬季作戰。4有後方完備的工業基地,源源不斷的輸出諸如T34,IS,波波沙,喀秋莎等經典物美價廉的武器裝備。5國際上的戰略物資支援。

  • 3 # 繁華佳人

    這個可以分為下面這幾個方面來講:第一,德國是進攻侵略蘇聯的,換句話說,如果有人來霸佔你家的房子,你會怎麼樣?肯定會奮起反擊,擊起全國的抵抗熱潮,為後來的動員贏得一個有利條件。第二,俄羅斯國土遼闊,橫跨亞歐大陸,擁有強大的戰略縱深。資源豐富,戰爭儲備很充足,特別是鋼鐵。第三,人員素質,俄羅斯人非常的勇猛,長期在嚴寒的條件下生活,體能好,不怕嚴寒!

  • 4 # zuocheen

    德國進攻蘇聯個人覺得從來就沒有說要全部佔領的意思,德國只想拿那些好地方(波羅的海周邊+莫斯科[俄羅斯平原]+黑海周邊+裡海周邊),西伯利亞太冷;也就是說想要打殘蘇聯,但蘇聯就不一樣瞭如果丟失了那些地方,就徹底沒有翻身的餘地了;無論多大代價蘇聯都是必須要拿回來的,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一般搏命的人什麼都不會顧忌了,德國在他們東邊(蘇聯)進攻型防守失敗之後,還要面對來自西方美英的戰略威懾,根本就無心東顧,失敗是必然的!

  • 5 # 汪彥良老兵部落

    二次世界大戰,面對兇狠的德國法西斯軍隊的進攻,蘇聯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付出了2000萬人(其中軍人1000萬)犧牲的慘重代價,但最終贏得了勝利,主要原因個人以為有以下幾點:

    一、蘇聯的戰前綜合實力非常強大

    從領土上看,蘇聯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國土面積2240萬平方公里,佔了世界陸地面積的六分之一,而德國只有37萬平方公里;人口蘇聯近2億,德國不過五六千萬。經濟上,蘇聯已經勝利完成兩個五年計劃,成為歐洲第一的工業強國,國際比較僅次於美國,工業產值佔世界工業產值的17.6%,這一點與德國13.2%不相上下;強大的工業支撐了強大的武器製造業,支撐了後來戰場上的巨大消耗。總體看,蘇聯巨大的戰略縱深和雄厚的物質基礎,是蘇聯取得四年蘇德戰爭持久戰、消耗戰重要前提。

    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蘇聯贏得了戰略主動的時間

    從根本性質上看,《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與《慕尼黑協定》一樣,都是世界政治、戰爭史中兩堆發臭的狗屎。但有了這個條約,使得德國對蘇聯的進攻推遲了近兩年的時間,在這兩年,德國向波英法荷比等八個國家宣戰,難免消耗與分散。而蘇聯在這期間進行了充分的戰爭準備,大量的戰爭支援產業東移,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三、蘇聯本土作戰的優勢

    蘇聯以90%的本土力量,對抗德國60%軍隊的勞師遠征,自然對結果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比較有說服力的是:在莫斯科保衛戰中,德軍開始攻勢非常迅猛,可謂摧枯拉朽。但在進攻的關鍵時刻,天降大雪,氣溫最低降到零下40多度,而德軍身上只有單薄的秋裝,後勤補給因路途遙遠也難以救急,這樣大量的德軍的飢寒交迫中死亡,武器裝備在這樣的嚴寒天氣也都失去了應有的作戰效能,戰爭結束後,德軍損失了15.5萬兵力。如果在本土作戰,後勤反應就可以靈活有力得多。

    四、正義戰爭必勝

    這是一句口號,也不只是一句口號,多少還是說出了戰爭的制勝規律。

    希特勒等發動的法西斯侵略,最終讓全世界人民看到了投降沒有出路,綏靖誰也不能倖免,參與同盟國的越來越多,在很長的戰線上拖住了德國的戰爭力量,德軍在西歐、南歐、以及北非幾條戰線與同盟國作戰。連一些開始參與軸心國跟班的僕從國也紛紛調轉槍口攻打德國,德國最後的失敗,就不可避免了。

  • 6 # 長沙一哥

    因為200人口的狗加飛龍絕對虐殺50人口的神族航母。飛龍死光了,小狗也把神族基地挖光了。然後第二批新生產的飛龍又來了

  • 7 # 麥田軍事觀察

    估計又是簡單看了一下統計資料,不瞭解具體情況,只知了蘇軍的損失大,其實德軍的損失也不小,德華人最初承認的,損失在800萬以上,後來進一步統一確定,實際損失並不比蘇軍低什麼,甚至認為更高。

    如果僅僅對比損失資料,俄軍的損失不小,但是有許多統計資料有問題,其實蘇軍並非傳說的損失那麼大,主要還是1941年時的損失大一點,絕過400萬,但是隨後幾年,損失就小多了。到了後期,德軍的損失反而更大。

    其實,取勝的關鍵,蘇軍的規模也更大,可以承受更大的損失,德軍就無法承受這麼高的損失了。對比一下雙方的人口,德國大約8000萬的水平,聯已經接近2億,也就是說在人力方面,蘇軍承受損失的能力要比德軍更強。

    可以說,德軍的所有精銳力量,實際上是在東線消耗乾淨,蘇軍取得勝利的關鍵原因不在於自已損失了什麼,而是雄厚的實力,不等蘇軍的損失達到承受能力的極限,德華人已經先把血流乾了。

    如果我們把戰爭早期的損失扣除的話,蘇聯在整個戰爭期間其他時期的損失比德軍還要小,甚至有極佳的交換比。

  • 8 # 123456789wolf

    首先俄羅斯戰略迴旋餘地大,其次資源豐富,當時德國工業武器先進,但碰到了極端天氣,給德國軍隊帶來了比先進武器更大的打擊。當時的德國沒有寒冷的冬天阻止當年的世界歷史就會改寫。當年拿破崙也就碰到了同樣的極端天氣。戰爭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的事,一樣不具備也有可能徹底市場,德國就錯在了天時。

  • 9 # 前沿陣地

    因為蘇聯的補充能力更強,更能承受巨大的損失,而且其資源較為豐富,不像德國一樣受到嚴重的制約,所以才能贏得最終的勝利。

    在人口數量上,蘇聯戰前擁有1.8億人口,而德國即使是加上奧地利、蘇臺德地區等也只有8000萬人口,因此在適齡參軍人數上蘇聯佔據著壓倒性的優勢。即使是經歷了戰爭初期的慘痛損失,大量人員傷亡、被俘,但是依然能夠動員出足夠的兵力。而德國自然就折騰不起了,到戰爭後期德國的徵兵年限已經大為放寬,但是面臨嚴重的兵力不足、兵員素質太差等問題。

    然後就是資源上。蘇聯自身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像石油、金屬、煤炭等多種資源基本能夠自給自足,即使是在戰爭初期失去了烏克蘭等重要的資源區,蘇聯依然有物資補充,而且美英等國也給予了援助,提供了鋁材、橡膠等寶貴的資源。而有了充足的資源保障,蘇軍自然就有更強的戰鬥力。而二戰後期德軍一直在為缺乏足夠的油料等問題苦惱,而且像稀有金屬等,同樣十分匱乏。

    然後就是生產了。蘇聯從一開始就進入了全面動員的狀態,優先生產必須的軍需品,包括武器裝備、後勤裝置、生活用品等等,而德國直到1943年才全面動員。同時,蘇聯在武器裝備方面,重視便於快速生產的簡單實用型裝備,不搞過於複雜的裝備,因此蘇聯得以生產了數萬輛T34坦克,蘇軍坦克部隊沒有缺過坦克,而戰爭末期的一些德軍裝甲部隊,一度窮酸到沒有坦克而只剩突擊炮等武器可用的地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南紅手串和老蜜蠟手串哪個收藏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