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人之娛

    撿來的皇位需要正名。

    嘉靖為何一門心思地動別人的牌位啊?這還要從嘉靖繼位說起。明武宗朱厚照三十歲那年,到河裡撐船遊玩時,不小心掉到了河裡,後來雖然被救起來了,但不到幾個月就駕崩了。

    然而,朱厚照雖然三十歲了,但卻無子,他整天忙著瞎胡鬧了,生兒子的這麼重要的事居然忘了,也許他覺得年齡還小,多玩幾年再生,然而天不遂人願。按照慣例,既然朱厚照沒有兒子,就只有找他的兄弟繼位了,然而,令人抓狂的是,朱厚照乃一脈單傳,妥妥的獨生子,沒有兄弟。

    因為朱厚照他爹朱佑樘是朵奇葩,是一夫一妻制的堅定支持者,而且身體力行,結果就只留下朱厚照一個獨苗。

    那麼朱厚照沒有兒子,也沒有兄弟,國不可一日無君,就只能從朱厚照的堂弟中選了,這麼選來選去,就選中了嘉靖帝朱厚熜。

    嘉靖四年,嘉靖在皇城內建成了一座禰廟(即父廟、考廟),並親自命名為世廟,用來祭祀他的父親。但是嘉靖又得隴望蜀,下一步就是將他皇考興獻王的牌位抬進太廟。

    何為太廟?簡言之就是供奉歷代先祖的地方,直白點說就是看著豬頭但吃不到的地方。

    按照周禮太廟正殿僅供奉七位皇帝,不過朱元璋當皇帝后將“七廟”改為“九廟”。

    為了將生父抬進太廟,嘉靖九年,嘉靖就開始獨尊太祖,此時太廟中有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一共才八位,就算興獻王進了太廟,也位置足夠。嘉靖將朱棣的廟號由“明太宗”升為“明成祖”,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其父興獻王能夠稱宗入太廟。

    此時的太廟,以太祖朱元璋為始祖,共有九廟。

    讓老爹吃上豬頭後,嘉靖又為自己百年之後打起了小九九,按照太廟制度,每一廟都是一帝一後,他將自己老婆孝烈皇后的牌位提前祔廟,相當於為嘉靖皇帝佔了一個太廟位置,太廟已滿,自然需要祧出一位皇帝牌位,此時嘉靖帝還在世,大臣就不敢將獻皇帝祧出,而只會按照順序,將與嘉靖血緣最遠的仁宗祧出。

    穆宗朱載垕(隆慶)繼位後,認為親爹做的事情很荒唐,將獻皇帝睿宗的牌位移出了太廟,重新放回了世廟祭祀。

  • 2 # 獨秀文苑

    嘉靖帝能當皇帝完全是個意外,原本皇位是在明孝宗一脈永久相傳,奈何明孝宗只有一個獨子明武宗,然後明武宗不好好繁衍子嗣,只顧在豹房等地流連忘返,結果無子而終,大臣們經過商討,皇位這才落到了嘉靖帝的頭上。

    按照傳統禮儀,嘉靖帝當皇帝相當於小宗入繼大宗,也就是說嘉靖帝要尊明孝宗為宗法上的父親,歷史上的漢哀帝當皇帝就尊漢成帝為皇父。

    嘉靖帝勝出後還不滿意,他除了下旨尊自己父親為皇帝外,還想把自己的父親放進太廟。

    何為太廟?簡言之就是供奉歷代先祖的地方,不過位置是有限的,按照周禮記載天子七廟,也就是說太廟中只能供奉七個皇帝,不過朱元璋當皇帝后改了,太廟可以供奉九個皇帝,至於其他多出來的按照親近遠疏放到偏殿。

    既然不能移朱棣,又考慮朱棣的貢獻,嘉靖帝破天荒的給朱棣改廟號,由太宗改為成祖。朱棣被稱祖後就可以和朱元璋並列,這樣變相的空出一個位置,就此獻皇帝成功進入太廟,朱棣由宗變祖。

    之後更是在太廟中做起了文章,把自己的老爹搬進去了,自己死了之後怎麼辦呢?現在太廟的名額已經滿了,大臣們非常苦惱。最終還是選擇了血緣關係最遠的仁宗踢出去,好在後面嘉靖的兒子改變了局勢,他把獻皇帝的牌位移除了,放回了仁宗的牌位才會有這樣的故事下來。

  • 3 # 歷史畫中人

    導語:嘉靖帝能當皇帝完全是個意外,原本皇位是在明孝宗一脈永久相傳,奈何明孝宗只有一個獨子明武宗,然後明武宗不好好繁衍子嗣,只顧在豹房等地流連忘返,結果無子而終,大臣們經過商討,皇位這才落到了嘉靖帝的頭上。

    太廟

    何為太廟?簡言之就是供奉歷代先祖的地方。

    按照周禮太廟正殿僅供奉七位皇帝,不過朱元璋當皇帝后將“七廟”改為“九廟”。

    嘉靖十七年,嘉靖直接將朱棣“太宗”的廟號改為了“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從此,明成祖在太廟中的位置堅如磐石。然後,他又尊他的父親獻皇帝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儉敬文獻皇帝”,即明睿宗,並奉睿宗祔太廟。

    為何嘉靖差點把明成祖的牌位扔出太廟?

    明朝雖然有很多不靠譜的皇帝,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明朝在我們的歷史中也是一個比較強大的朝代。如果說明朝最有名的幾個皇帝,那必然是開國皇帝朱元璋、朱棣、嘉靖帝、滅國皇帝。其中朱元璋和朱棣被我們熟悉的原因,都是因為他們出色的能力和許多優秀的政績。

    特別是朱棣,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兒子,被自己侄子逼的起兵造反,雖然這是他的一大汙點,但是他在在位期間的政績,也是在明朝諸多皇帝中十分出色的,有人也說他是明朝最能打的皇帝,比開國皇帝朱元璋還能打。

    就是這樣一位皇帝,你敢相信他的牌位差一點被嘉靖扔出太廟嗎?

    因為好玩,在一次划船掉入水中後就一病不起,最終也撒手人寰。但是武宗沒嗣,所以最後大臣就決定迎立外藩繼位,然後興獻王的次子朱厚熜就被選上了,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修仙皇帝。

    嘉靖是以武宗的弟弟身份繼承大統,按照規矩該認孝宗為皇考。但是嘉靖就是不幹,這就是上著名的大禮儀之爭。

    嘉靖與文武大臣們鬥了這麼久,他怎麼能夠放棄,他堅持要把自己的生父尊為皇考,也就是先皇的位置,自己的生母他也要求立為皇太后。因為這件事情大臣們與嘉靖爭鬥了很長時間,但是嘉靖再怎麼說也是一國之首,是至高無上的皇帝。

    天子的太廟裡只能放下七位皇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牌位肯定是沒人敢動的,按照傳統太廟中的牌位放置,都要根據血緣關係來算,在人們對比了半天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朱棣的血緣與嘉靖最遠,所以要真扔出去一個,那隻能扔朱棣的牌位。

    但是這時候大臣們不願意了朱棣文治武功都是明朝歷史中出名的,是大明的功勳皇帝,如果動他的牌位,那就是動了大明的基業,毀掉了大明的國運。

    所以大臣們為了保住朱棣的牌位,就從朱棣的廟號上動手,因為開國皇帝一般稱作“祖”,這是不能移除太廟的,然後群臣就把朱棣的廟號從太宗改為成祖,牌位升遷百世不遷,這就有了我們後世所熟悉的明成祖朱棣,這可是連唐太宗都沒有的高階待遇。最後嘉靖就把的牌位移除太廟,把自己父親的牌位放進去,嘉靖皇帝也終於得償所願。

  • 4 # 老勒看軍事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講幾個概念。

    一、大明的廟制

    按照朱元璋的定製,大明的廟制是九廟,而不是七廟。且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的時候,太廟裡已經擺著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四個位置了,建文帝繼位以後,加太祖、興宗(即朱標)兩個位置。靖難之後,朱棣移除了朱標的牌位,於是這時候就剩五個了。

    自永樂至成化,明代按照昭穆制度排列祖宗位置,憲宗在位時,九廟已滿(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於是孝宗繼位,就將懿祖祧遷出去,把憲宗放入,並在太廟之後建立了祧廟,安放懿祖牌位,太廟牌位則毀去。武宗繼位,把孝宗放入,祧熙祖。嘉靖帝繼位,把武宗放入,祧仁祖。

    所以一直有一種觀點,是明代的太廟到嘉靖帝才開始祧,是不對的,事實上嘉靖帝之前就已經祧過兩次了,嘉靖帝將仁祖祧出,也只是遵循慣例而已。

    二、世宗的廟制改革

    一直以來,許多人都將長達二十餘年、分好幾個階段的大禮議混為一談,甚至認為嘉靖三年的、嘉靖六年的、嘉靖十七年的、嘉靖二十九年的均是同一個概念。其實不然,大禮議分成好幾個階段,牽頭的自然是皇帝,但具體執行者則分成好幾波,尤其是稱宗祔廟(即嘉靖十七年以後的)的具體執行者為夏言、嚴嵩等,而並不是張璁、桂萼等人。

    嘉靖初年,僅僅是在太廟旁邊為興獻帝立了世廟,這是傳統意義上的套路,無可厚非。但這個結果,張璁等人認為已經足夠滿足皇帝的需求了,但皇帝認為不夠。

    於是,嘉靖十三年,嘉靖帝下令更改廟制,將原有的九個變成七個(德祖也被祧出)。夏言奉旨擬定七廟名額,太祖廟居北這種,太宗廟則高於左三昭,仁宗是昭第一位,宣宗是穆第一位,英宗是昭第二位,憲宗是穆第二位,孝宗是昭第三位,武宗是穆第三位。實際上算下來這是有八個位置,當然說起來虛穆上位置待有功德之宗,萬世不祧,而且興獻帝的世廟也不在太廟之中,所以符合周禮,沒有問題。

    接下去在世宗親自主持、夏言嚴嵩等的摻和下,嘉靖十七年,在爭取到興獻帝明堂制種“嚴父配天”的情況下,興獻帝成功稱宗祔廟,稱睿宗,與孝宗處於同一個廟室中(即昭第三位)

    事情還沒完,世宗為了尋求睿宗單獨的位置,要求實行舊制度“同堂異室”。嘉靖二十四年新太廟成立後,世宗提出了一個新觀點,即“既無昭穆,亦無世次,只序倫理。太祖居中,左四序成、宣、憲、睿,右四序仁、英、孝、武”。其中太祖、成祖萬世不祧,其他按序列祧遷。這樣睿宗也成功在太廟中有了一個位置。

    嘉靖二十九年,出於對身後可能出現睿宗被祧的現象(事實上世宗擔心並非多餘,隆慶六年,穆宗祔廟前,就有人提出要將睿宗移到世廟;天啟元年,光宗祔廟,也有人提出不要祧憲宗,而是祧睿宗。但均被否決,睿宗一直在太廟之中),世宗採取了一套匪夷所思的辦法來穩固廟制,即用孝烈皇后的牌位預先佔了一個太廟的位置,將來再把自己也塞進去。這裡要說明一下,太廟中,帝后都是一起的,不是說太廟裡只有皇帝牌位沒有皇后牌位。其次,從慣例來說,如果皇后早崩,一般都是把牌位先放在奉先殿,等皇帝崩了,兩人一起塞進太廟。世宗這個方式,嚴嵩和徐階開始都不同意,後來還是被迫同意了。但要塞進去一個,自然要祧一個,那麼按照順序,太祖、成祖不能動,先祧的只有仁宗。

    世宗通過皇后(英靈線上,此處手動狗頭)的幫助,成功防止了身後自己親爹被祧的後果。後世子孫嚴格按照世宗規定的廟制進行調整,比如穆宗祔廟祧宣宗,神宗祔廟祧英宗,光宗祔廟祧憲宗,熹宗祔廟祧孝宗。

    三、大禮議的一些爭論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爭論很久,舊的觀點認為世宗是為了爭權奪利(或者簡單來說就是為了爭取親爹的位置)發動了大禮議。但近年來的觀點,比如田澍老師的觀點,則認為大禮議從根本上來說並沒有問題,而且還因此啟動了嘉靖初年的大改革。這裡不去糾結嘉隆萬大改革還是隆萬大改革的問題,我們迴歸到源頭去看一看大禮議。

    正德十六年三月,朱厚照去世,高層以武宗的口吻發下指令,讓“朕皇考孝宗敬皇帝弟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入繼大統。按照遺詔規定,朱厚熜是以藩王長子的身份入繼大統的,這與濮議就存在根本區別。宋英宗早年就被明確過繼給仁宗,是仁宗的兒子,所以他是以皇子身份繼位的,認法理上不是自己爹的濮王是存在問題的。但朱厚熜法理上的爹仍然是興獻王,要朱厚熜改認爹,那除非是武宗去世前代孝宗下旨,或者武宗去世後高層代武宗下旨均可,而結果卻是讓朱厚熜在法理上以興獻王長子身份入繼大統,這就很尷尬了。

    因為根子上就出了大問題了,自然後面楊廷和等就一潰千里,畢竟存在以下幾個問題需要回答。一是楊廷和說孝宗絕後,那問題來了,孝宗絕後了麼?武宗難道是石頭裡蹦出來的麼?二是朱厚熜要給孝宗當兒子,是禮儀上的規定,但回過頭來講,孝宗會在十六年前就考慮到自己的兒子不生小孩麼,就過繼興獻王的兒子麼?更何況,朱厚熜出生於正德二年,孝宗早就死了,那孝宗是如何在這個孩子還沒有出生的情況下就將這個孩子過繼給自己當兒子呢?邏輯上說不通啊。

    其實最佳的辦法當然是給武宗過繼兒子,但當時輩分比武宗小且還是皇室近支的孩子基本還是小屁孩,所以高層並沒有考慮,結果下詔的時候又是自己給自己挖坑,最後大禮議皇帝全面勝利也很正常。

    當然,本人儘管認同嘉靖帝認親爹的做法,但並不代表本人是贊同興獻帝稱宗祔廟的,這其實是世宗自行其是、獨裁的後果,也是不為人所稱道的。

    太廟

    四、結論

    仁宗被祧是世宗出於保護睿宗牌位不被祧遷,先放皇后牌位佔位置,最終成功的一個結果。嚴格來說,從廟制上(新的)來說並沒有太大問題。但認真考量來看,世宗在認爹完成後,自嘉靖十三年開始一直到嘉靖二十九年,採取了相當多的辦法,迂迴反擊,改變原有制度安排,充分展現了其獨裁的一面。而嘉靖十三年至二十九年支援世宗更改廟制的夏言、嚴嵩、徐階等,也並不能逃脫干係。

  • 5 # 鹿舟楫

    這個問題的表述,是錯誤的。確切說,嘉靖帝肯定不敢也不能“扔”成祖的神主(也就是問題中所謂的“牌位”),只能叫“遷”;而且,遷的是仁宗,成祖(太宗)的神主從弘治朝開始就確定了“百世不遷”。因此,前情是,嘉靖帝為了將其親生父親(生前系興獻王,死後追封為興獻帝)的神主升格為大宗皇帝(廟號睿宗)擁有配享明堂+祔廟的資格,而按照“天子七廟”規制下宗祧“親盡”的原則,不得不面臨,剝奪太宗朱棣的配享資格,同時將世系較遠(七世而斬)的仁宗朱高熾從宗廟挪到祧廟的後果。為了不引起群臣反對,嘉靖帝將“太宗”升格為“成祖”並再次強調百世不遷作為補償;又於嘉靖二十九年遷走了仁宗的神主。嘉靖朝在神主位次上的一系列操作,也導致了明朝太廟的“七廟”規制發生了本質變化。

    這才是問題的本質。因此,解答這個問題應該細化為三個方面:

    1. 嘉靖帝為何要折騰當時是太宗的朱棣神主(取消配享)和仁宗朱高熾的神主(遷走)?

    2.嘉靖帝為何要將太宗升格為成祖?

    3.嘉靖後明朝太廟內的神主發生了一個什麼實質變化?

    我們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嘉靖帝為何要取消太宗的配享資格並遷走仁宗神主?

    當時,也就是嘉靖十七年,持續已經十幾年的“大禮議”已進入第三階段戰役“稱宗祔廟”嘉靖帝朱厚熜為了給他爹興獻帝(當時第一階段已經從興獻王變成了興獻帝,第二階段把興獻帝的神主供奉了一座專門的“世廟”)繼續升格,變成稱宗、祔廟、配享(希望在明堂由其父配祭昊天上帝),於是,需要在宗廟的“七廟”中硬生生擠一個位置。

    需要說明的是,明代太廟在嘉靖九年前為九廟之數。廟內神主居中為德祖(也就是朱元璋的祖爺爺朱百六,在孝宗朝預備祧遠親三祖時被認為“視周后稷,不可祧”),然後是太祖(萬世不遷,嘉靖九年遷德祖於祧廟,太祖居中直到明末),太宗(靖難後,朱允炆的建文年號被革除,本人自然無法入廟;朱標早逝,建文朝上廟號興宗,靖難後也被革除,複稱懿文太子。朱棣去世後上廟號太宗,也即之後的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共九廟。這其實不符合七廟的規制,這在孝宗朝就引發過很深的討論。“時九廟已備,議者鹹謂德、懿、熙、仁四廟,宜以次奉祧。”根據禮部的建議和吏部官員的觀點,“今請並祧德、懿、熙三祖,自仁祖下為七廟,異時祧盡”才是正途。

    本來數量就超了,嘉靖帝在大禮議取得階段性勝利後,要給他親爹加“睿宗”祔廟,就又產生了遠超廟數的問題。如果要遵循廟制,則嘉靖帝要面臨的問題是:親盡遠祖必須要毀廟,然後神主遷到宗廟後面的“祧廟”去。

    在嘉靖九年後,明朝太廟內的神主數量是奇怪的“八個”,這是一個特例。當時的格局是:太廟(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世廟(睿宗)並祧廟四主(德祖、懿祖、熙祖、仁祖)

    按照順序,太祖朱元璋的神主是不能動的,這是“太祖萬世不移”的規制;那麼按照“七廟規制”和明堂制度,順下來要折騰的兩位,就是當時稱為“太宗”的朱棣和仁宗朱高熾。按當時情況,朝議應由太宗配享明堂,但嘉靖帝認為應“嚴父之義”,由他爹配享昊天上帝。如果睿宗已經稱宗配享了,就要祔廟,那麼,睿宗的神主放進去,則仁宗朱高熾不走也得走。

    此時的嘉靖帝朱厚熜,不再是剛即位時那個十五歲的少年了,在反思“左順門案”的背景下,嘉靖帝也學會了政治預判,這樣的大動作可能會再次引發爭論——生前沒有做過一天皇帝的興獻王,要頂替功同再造的太宗皇帝。而且,在政治上更加成熟的嘉靖帝逐漸明白,遷走朱棣可能還會引發一場新的“大小宗”風波,這是靠小宗上位的他,不願意再次面對的問題。

    【左順門案】:嘉靖三年(1524)七月,嘉靖帝命去除他爹"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中的"本生"二字,於是引發了反對皇帝過度尊崇親生父親的“哭門事件”。由於議禮派逐漸佔據上風,護禮派群臣決定集體向皇帝進諫。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給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餘人的龐大隊伍,集體跪在左順門外,大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皇帝勸誡無效,遂採用暴力鎮壓。卸任內閣首輔楊廷和的兒子楊慎對眾臣說了一句很著名的話:"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在該事件中,受杖者一百八十多人,其中十七人被創死亡,另八人編伍充軍。組織者楊慎、張原等實行廷杖。張原當時即被杖死,楊慎等或削職為民,戍配雲南,他為此寫下了著名的“滾滾長江東逝水”的《臨江仙》。

    因此,在必須保證他親爹睿宗能祔廟的情況下,嘉靖帝必須另想辦法。

    於是,我們可以回答第二個問題:嘉靖帝為何要將太宗升格為成祖?

    具體原因我們可以在朱厚熜自己親自撰寫的《明堂或問》中找到線索:

    問曰:太宗功兼創守,將何以報之哉?

    答曰:我太宗當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壞復興起之,便是再創一般。今同太祖百世不遷此,乃報崇之正。然稱號太宗未免無異於列聖,當以祖字列之,庶見其宜也,此人情之真焉。夫何謂古以祖有功而宗有德,令概以宗尊之,太宗所謂有功者焉可同宗稱之,此當別之者也雲。

    在不能遷走當時稱為太宗的朱棣的情況下,嘉靖帝想到的辦法是:必須要不斷抬高朱棣的法統地位,使之擁有比“宗”更有具說服力的功勞和法統上的正當性。“當皇祖初定之中+便是再創一般+報崇之正”,無不顯示朱棣的改天換地的再造之功和承接朱元璋的純正法統。添磚加瓦的同時,必不會再去撼動朱棣的實質“大宗”地位——

    從朱棣生前及死後仁、宣、英、憲、孝官方口徑一致認定,朱棣是高皇帝和高皇后的嫡子,在朱標歿後,太祖所遺諸子中居長。(關於朱棣生母是否是高皇后,當時無疑,但明末流言紛起,“言之鑿鑿”,見《南京太常寺志》《三垣筆記》等說為碽妃,不過僅以牌位論,且是否誠如親見,證據性不強,備此存疑)。

    因此,嘉靖帝要做的,就是通過“由宗升祖”的操作,保證朱棣不被遷走,以安撫群臣意見,換取對他爹睿宗祔廟的支援。但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朱棣地位的抬升,實現三個不能宣之於口的目的

    (1)保證自己死後,不被文官集團反攻倒算,將他父親的神主遷出太廟。

    睿宗祔廟,是在嘉靖帝活著的時候。但他考慮等自己死後,就要擠走一個神主。

    屆時嘉靖帝已撒手人寰,群臣如果“復辟”遷走他爹的廟又當如何?為他們父子兩代計,以及怕他死後難以掌握大局(人死如燈滅,誰又能保證他死後不會又出現一個楊廷和那樣的權臣違逆先帝本意做出一些自己的安排,在稱宗祔廟上搞出花樣來?事實上,徐階於他死後也並不厚道)。所以,他必須在這個誰遷走的問題上,讓太宗沒有機會被淘,又不加入“七廟之爭”以消弭隱患,最好的方法就是搞成類似周代的文武並存,太宗升格為祖。他爹進,可以遷仁宗;他進,就遷宣宗。

    (2)將他父親挪入太廟後,就可以取消他父親的“世廟”稱號,將“世”字留給自己作為將來的諡號。

    “世”字是美諡,對於朱厚熜而言,也有私心,他希望將來為自己獨享。

    他曾就其父享世廟之譽而無世廟之實說過一段話:“而‘世’之一字,來世或用加宗號。今加於考廟,又不得‘世宗’之稱,徒擁虛名。”嘉靖帝在議禮上的連番折騰,本質是為了讓自己“名正言順”。

    (3)不願將世字留給升祖後的太宗,引發“明世祖”的統緒爭議。

    如將太宗升格為祖,就需要重新擬定諡號。當時,曾有意見將諡號定為“世祖”。

    在諡法解中,世字雖原意為世代祭祀,但“統緒改換”之義,恐怕在明代官方意識形態中,已經慢慢浸潤為一種不是解釋的解釋了。漢世宗(武帝)、唐代宗(避李世民諱)、周世宗、元世祖,這些皇帝的上位經歷,讓世字多少都隱含統緒流轉的意思。如果朱棣稱世祖,則不得不重回本非大宗(朱標—朱允炆是嫡長)由小宗入嗣的爭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朱厚熜沒精力也不願意橫生枝節。

    諡法曰: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在明代官方意識形態下,朱棣是“撥亂反正”的君主,將朱棣定為成祖,則庶幾完美。

    最後一個問題:嘉靖後明朝太廟內的神主發生了一個什麼實質變化?

    簡而言之,因為“七廟”並非以“廟”而論,而是以“世”來論。

    「古者以一世為一廟,非以一君為一世,故晉之廟十一室而六世,唐之廟十一室而九世。宋自太祖上追四祖至徽宗,始定為九世十一室之制,以太祖、太宗同為一世故也。其後徽宗祔以與哲宗同一世,高宗祔以與欽宗同一世,皆無所祧,及光宗升祔,增為九世十二室。(指仁宗被祧後)今自宣宗至穆宗凡六世,上合二祖僅八世,准以宋制,可以無祧,但於寢殿左右各增一室,則尊祖敬宗,並行不悖矣。」

    這段議論的核心觀點是:

    (1)古代(指明以前)太廟,以皇帝是否為同輩人,作為廟數的計算依據,並不以皇帝個數為依據

    (2)明朝至今(指從洪武元年到隆慶六年)太祖成祖是兩代人,是兩世;仁宗不算(於嘉靖二十九年已經遷到祧廟);宣宗、英宗、憲宗、孝宗+睿宗、武宗+世宗、穆宗,雖然有八個皇帝,但只能計算為六代人。

    這個觀點反映了嘉靖後太廟神主管理的核心思想:按世(代)不按廟(人)

    前面已經大致提及,明代在嘉靖朝初(嘉靖九年遷德祖,則太祖追封的四位遠祖均入祧廟),太廟寢殿為八廟之數,廟內神主依次為太祖(正中,萬世不遷),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均為父子承緒,沒有異議。

    等嘉靖帝(世宗)搞定大禮議,把他爹升格為睿宗並祔廟,就在嘉靖二十九年,祧了仁宗。要注意,在嘉靖帝在世時,睿宗和孝宗是屬於兩廟。那時大臣對睿宗和孝宗誰也不敢說是一世一廟。只能按兩廟算。嘉靖帝自己曾對這次調整說:“既無昭穆,亦無世次,只序倫理”。所以嘉靖朝的太廟,從武宗入廟到睿宗祔廟、太宗升祖再到仁宗被祧,仍是“八帝八廟”:太祖(1),成祖(2),宣宗(3)、英宗(4)、憲宗(5)、孝宗(6)、睿宗(7)、武宗(8)

    等嘉靖帝駕崩成為世宗入廟(隆慶朝並沒有祧宣宗,到萬曆朝才祧),人走茶涼,則朝廷又將孝宗和睿宗視為一世一廟(倆人是一父親兄弟),同理,又將武宗和世宗視為一世一廟(從陸議中即可得出,隆慶朝已將武宗、世宗這對堂兄弟作為一世)太宗又因升格為成祖,萬世不遷,與太祖援周例為世室,這樣才出現了符合七廟規格的“九帝七廟”:太祖(1),成祖(2),宣宗(3)、英宗(4)、憲宗(5)、孝宗+睿宗(6)、武宗+世宗(7)

    明世宗後直到明亡,“按世不按廟”也成為明太廟的常規。

    附:

    萬曆朝《大明會典·今太廟總圖》詳細展現了當時太廟寢殿(主殿)供奉的九帝七廟(世),即太祖(1),成祖(2),英宗(3)、憲宗(4)、孝宗+睿宗(5)、武宗+世宗(6)、穆宗(7)。仁宗和宣宗已經進入了祧廟。(注意:陸樹德的議論是在穆宗剛剛殯天,在這張圖之前,穆宗那時還沒有祔廟。)

  • 6 # 觀復一鑑

    嘉靖皇帝是明朝最幸運的皇帝。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本皇帝跟他沒有任何關係,根本就沒有在他這一支。是因為正德皇帝這個人每天愛好遊山玩水,微服私訪,整天忙著幹閒事了,卻把傳宗接代的正事給忘了。

    也有可能他覺得自己還年輕吧,這些事不著急,以後有的是機會,可是沒有想到自己這麼年輕就掛了,去拜見太祖爺了。

    朱厚照死後,由於沒有孩子,皇位實在是沒有人傳下去了,按照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祖訓“兄終弟及”,各位輔政大臣準備在他的弟弟中尋找合適的。

    可是,這哥們是獨生子。因為孝宗朱佑樘是堅定一夫一妻的執行者,這一輩子就張皇后一個老婆。不但一個老婆,也只有這麼一個兒子,這在所有的帝王行列裡,那是絕無僅有的。看看人家老爹的覺悟,幾百年前就開始搞獨生子了。

    既然沒有親兄弟,那就在堂兄弟裡邊找吧,找來找去,找到了朱厚熜,也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

    等到嘉靖慢慢長大以後,便開始和輔政大臣的鬥爭,最後逐漸勝利,最後大權在握。

    按照規律來說,嘉靖相當於過繼給自己的伯父孝宗皇帝了。

    這時嘉靖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不但不願意這樣,還要把自己的老爹追封為皇帝,要享受太廟的供奉。

    要知道,太廟那可不是隨便一個人能進的。更何況,自己的老爹興獻王根本沒有當過皇帝,怎麼可能進到太廟呢?

    但是嘉靖不管這一套,自己是皇帝,自己就得說了算。

    這個時候又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太廟裡的位置已經滿了,想把他老爹放進去,也沒有地方了。

    這個時候嘉靖這個小腦袋瓜子又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從太廟之中移出一個牌位去,這樣就有了自己老爹的位置。

    這個想法一出來,那是下了群臣一大跳,這還了得,哪個牌位都不能弄啊,那是祖宗先人呀。

    但是嘉靖決定就移出關係最遠的吧,這個就是太祖朱元璋了。可是朱元璋是開國皇帝,誰敢動?這個時候,嘉靖又把目光放在了太宗朱棣的牌位上。

    我們都知道,原本皇位不在朱棣這一支,是朱棣搶了侄兒朱允炆的天下,所以皇位才到了這一支。扔朱棣的牌位,那是更不合適了。

    後來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給太宗朱棣上升一下,由太宗變成了成祖,這樣就可以和太祖並排了,下邊就能省出一個位置來,正好用來放自己的老爹。

    於是就這樣,明太宗朱棣變成了明成祖朱棣。嘉靖的老爹也如願到了太廟之上。

    但是後來嘉靖還是把一個牌位扔了出來,這個就是仁宗朱高熾的牌位。

  • 7 # 歷史總探長

    嘉靖皇帝確實差點把朱棣移出太廟,不過朱棣好歹也是嘉靖皇帝的祖先,即使嘉靖皇帝不想把朱棣供奉在太廟裡面,也要恭恭敬敬的把朱棣的牌位“請”出去,不會把朱棣的牌位“扔”出去。嘉靖皇帝調整太廟裡面的牌位,主要是因為在嘉靖皇帝繼位之後,明朝發生了著名的大禮議之爭。嘉靖皇帝是明憲宗的孫子,明憲宗將皇位傳給了明孝宗,明孝宗是一個很好的皇帝,也是一個很好的老公,他一生只娶了張皇后一個妻子,張皇后為明孝宗生下了兩個兒子,其中只有長子明武宗長到成年。

    明孝宗去世之後,貪玩成性的明武宗繼承了皇位,明武宗是一個追求個性解放的皇帝,他一生沒有留下一個子女,導致了明孝宗一脈絕後。因為明孝宗沒有後人,在明武宗去世之後,嘉靖皇帝便從藩王一躍成為了明朝皇帝。從藩王成為皇帝的嘉靖皇帝並不滿足,他想要讓自己去世的父親也做一做皇帝,並且想要封自己的母親做皇太后。當時的嘉靖皇帝只有14歲,明朝的大臣欺負皇帝年幼,紛紛反對嘉靖皇帝命令,要求嘉靖皇帝過繼到明孝宗的名下。

    不管嘉靖皇帝怎麼求情,明朝的大臣都死活不同意讓嘉靖的父親獲得皇帝的封號,就這樣大臣們和皇帝爭了三年多的時間。嘉靖皇帝先勉強答應尊奉明孝宗為皇考,在穩住朝廷局面之後,嘉靖皇帝又開始得寸進尺,想要讓明孝宗做了皇伯考,自己的父親做了皇考。這下明朝的大臣們徹底不幹了,他們都跪在皇宮裡面痛哭,死活不答應嘉靖皇帝的要求。

    嘉靖皇帝讓錦衣衛逮捕了眾多大臣,當場打死了十幾個大臣,還罰了大臣們的餉銀。最後幾個帶頭的大臣被迫告老還鄉,嘉靖皇帝大獲全勝,他的父親也獲得了皇考的稱號,明孝宗只獲得了皇伯考的稱號。嘉靖皇帝幫助父親得到皇帝稱號後,又給父親重新修建了皇帝規格的陵墓,之後嘉靖皇帝又開始得寸進尺,想要把父親的牌位放到太廟裡面。

    太廟裡面供奉的都是明朝的先帝,嘉靖皇帝的父親顯然沒有進入太廟的資格,但是有了大禮議的教訓之後,嘉靖手下的大臣們不敢在跟皇帝作對,只能默許嘉靖皇帝胡作非為。嘉靖時期的太廟裡面分為主殿和偏殿,主殿裡面的席位數量有限,嘉靖皇帝的父親按理說應該放置到偏殿,但是嘉靖皇帝再一次得寸進尺,要讓父親的牌位進入正殿。

    按照明朝時期的禮法,嘉靖皇帝想要讓父親的牌位進入太廟,就需要把一位皇帝移出來。如果按照禮法的規定,朱棣的牌位應該被移出來,不過嘉靖皇帝比較尊敬朱棣,沒有允許將朱棣的牌位移出來。為了避免違背禮法,嘉靖皇帝將朱棣的廟號改成了明成祖,這樣朱棣就能夠名正言順的留在太廟裡面了。朱棣變成明成祖之後,朱棣的兒子朱高熾被移到了偏殿供奉,嘉靖的父親也順利進入了太廟。

  • 8 # 歷來現實

    撿來的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31歲那年,在自己的私有娛樂城"豹房"外面的河中划船玩耍的時候,因為跟基友們打鬧,翻船到了水裡,救上來後受到驚嚇三個多月後駕崩了。

    朱厚照的爹地朱祐樘倒是不好色不亂來,但卻是個計劃生育的模範,只有朱厚照一根獨苗,這些麻煩了,讓誰繼承皇位呢?

    朱厚熜當時才14歲,小小年紀就沒有了父親,而且當時父親才去世不久,正沉浸在悲痛之中,突然皇上讓自己接班,真可謂垃圾桶裡撿彩票,中了頭彩,天上掉餡餅,白撿了個皇帝。

    可是14歲的朱厚熜上任不久就遇到一個撓頭的問題——

    該把誰的牌位扔出去?

    因為朱厚熜是個孝子,當了皇帝后就想讓自己的生父進太廟,接受後人祭拜,子貴父榮嘛。按說當了皇帝就是一國之君,一個人說了算,這事就是舉手之勞。

    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從周朝開始,歷代太廟的正殿排位有限,只能容納七個靈位,中間是開國皇帝,兩邊各有三個是繼任的皇帝。

    因此,如果繼任的皇帝超過了九位,那就只能從中挑出去放到偏殿裡。朱厚熜是當朝皇帝,當然不想讓父親到偏殿裡,而且自己也想留個位置,日後在正殿接受祭拜。

    可是正殿早就沒有了空位,該把誰的排位弄出去呢?朱厚熜犯了難。

    朱元璋是老大,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是大明的根,地位當然是不可動搖。

    永樂皇帝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也是正兒八經的大明接班人,地位當然也不可撼動。況且朱棣接班不是按照正規的程式走的,跟自己接班的狀況有一點點的相似,都不是前任皇帝的直系親屬,同病相憐,朱厚熜就更不能把朱棣弄出去了。不但不會弄出去,而且要鞏固他的地位,把他封為成祖。

    所以說,嘉靖差點把朱棣的排位扔出去是沒有根據的。

    那麼,嘉靖帝朱厚熜把誰的排位移出去了呢?

    朱厚熜想過把朱元璋的父親弄到偏殿,因為這老頭子沒有當過一天皇帝,把他移出去反響也不大。

    後來朱厚熜反覆思量,覺得還是把朱棣的兒子移出去合適,這個大胖子朱高熾,只當了不到一年的皇帝,沒有什麼影響,也沒有為大明做出過什麼貢獻,移出去該沒有多大反對的聲音。

    可是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把想法一說出來就遭到大臣們的激烈反對。

    話說朱厚熜當皇帝后一心要顯擺,讓老爸進太廟的正殿,就把自己的父親朱祐杬從興獻王,加封為"睿宗獻皇帝",為把父親的牌位放到太廟鋪平了道路。

    當時朱厚熜在自己的封地湖北接到通知後去北京就任,當他們一行來到北京城外時,根據首輔大人楊廷和的安排,要禮部用太子的禮儀迎接朱厚熜,從東華門入,居文華殿。

    那意思是你要當皇帝,先要認爹,承認自己是朱厚照的兒子。

    但朱厚熜是個孝子,不想受這點委屈,他對身邊的右長史袁宗皋說:"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意思是說,先皇遺詔是讓我當皇帝的,不是讓我當皇子的。

    於是皇太后和大臣們作出讓步,令群臣上箋勸進,朱厚熜在郊外受箋,從大明門大搖大擺進去,在奉天殿登基。

    即位不久後,嘉靖帝跟朱厚照的大臣之間因為父親進太廟的事就爆發了衝突,一爭就是三年多。

    但嘉靖畢竟姓朱,是合法的接班人,是大明的一把手,大明江山姓朱,楊廷和為首的一幫人畢竟是朱明的臣屬,怎麼能鬥得過嘉靖帝呢?

    君臣鬥爭的結果,肯定是嘉靖如願。

    嘉靖三年,螳臂當車的國首輔大人楊廷和成了前首輔,"被退休"回到老家,大臣們再也不敢不識相,嘉靖讓自己老爸進太廟正殿的事就不再是個問題了。

    於是一切都按照嘉靖帝的意思來,先是尊生父為興獻帝,後又加封為獻皇帝、生母為興國皇太后,後來改稱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

    後來,興獻帝被追尊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武宗朱厚照之上,改興獻王墓為顯陵,明宣宗朱高熾的牌位只好受點委屈被移到偏殿,綿延數年之久的“大禮議”事件終於以嘉靖帝的勝利宣告結束。

  • 9 # 農民工歪說古今

    說明世宗朱厚熜差點兒把明成祖朱棣的牌位扔出太廟其實並不準確,即便扔也只是由太廟正殿請到祧廟而已,不可能真的扔出太廟!順帶說一句,明成祖的成祖這個廟號是明世宗改的,在此之前他的廟號是太宗而非成祖。那麼,明世宗為何要給祖宗改廟號呢?

    天子九廟制度

    看過九十年代港產林正英鬼片系列的人對祠堂想必都不陌生,祖宗牌位像“碼麻將”似的一排排擺在祠堂中央,一排大概其就是一輩。這也是民間祠堂的通用做法,廣東地區如此,全國其他地區略有不同、但大概其也是這樣一種做法。

    綜上所述,提問者所謂明世宗差點兒將明成祖的牌位扔出太廟的說法並不準確,被扔的是明仁宗朱高熾而不是明成祖!當然,說扔出太廟實際上也言過其實了,明世宗只不過是將明仁宗的神主從太廟正殿請進了祧廟而已,而祧廟仍然屬於太廟的範疇,並不能說是明仁宗的神主被扔出了太廟!

  • 10 # 是阿維啊

    題主的提問其實是有問題的。嘉靖皇帝並沒有把明成祖的排位扔出太監,而是將明成祖朱棣的廟號由原本的明太宗改為明成祖。嘉靖皇帝為何如此做呢?這和嘉靖皇帝朱厚熜皇位的由來有關。

    嘉靖既然當上了皇帝,按照立法上來說,嘉靖帝是相當於過繼,由小宗過繼到大宗,也就是說嘉靖帝必須要遵明孝宗為自己的父親。但是嘉靖皇帝不同意,他只想尊孝宗皇帝為皇伯父,自己的生父還是自己的父親,於是就掀起了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大議禮事件,最終嘉靖帝勝出。

    這可就非同一般了,何為太廟?就是供奉歷代先祖的地方。根據周禮上記載,天子只有七廟,也就是說太廟只能供奉七個皇帝,雖然朱元璋當皇帝后改了規律,太廟可以供奉九個皇帝,多出來的就按照親近疏遠放到偏殿。但是最多也只有九個牌位可以放在太廟中,如果想把自己的父親放進來,就必須把前面的皇帝有一個人移出太廟。

    這個時候腦瓜子聰明的嘉靖帝想出了一個妙招,他將朱棣廟號改為明成祖,由宗變祖,朱棣的牌位就可以和朱元明太祖朱元璋並列。這樣就讓他們要空出了一個位置,由此嘉靖的生父也進入了太廟。

  • 11 # 紀元的尾聲

    “孝子孝孫”嘉靖帝這件事還真的是做絕了,當年差點把永樂帝的靈牌從太廟中移除,但因為牽扯過大,最終難以達成,可是朱棣要過了一劫,嘉靖帝的另一個“祖宗”明仁宗朱高熾卻沒逃過這一劫,排位被請出了太廟的主殿,落入了偏殿。

    從關係上來說,朱高熾乃是嘉靖帝朱厚熜的(關係脈絡: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見深—朱祐杬—朱厚熜)五世祖。

    所以朱高熾本來也就是朱厚熜的祖先,朱厚熜當上了皇帝后把祖先的牌位移出太廟主殿,說這是“大逆不道”並不為過,說一句“欺宗滅祖”都是妥當的。

    那麼,朱厚熜是為了什麼要這樣做?

    堂哥不努力,堂弟撿便宜。

    朱厚熜做出奇怪的事情,肯定是有根源,所以咱們得先說說另一個間接造成這種局面的重要人物,朱厚熜的堂哥: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乃是明孝宗朱祐樘的獨子,當年朱祐樘過了一個並不怎麼完美的童年,因為他的父親朱見深與萬貴妃的“虐戀”(兩人相差了十七歲),導致朱見深幾乎斷絕了子嗣,所以朱祐樘出生後就一直被藏了起來,據說五六歲的時候,胎髮都還沒剪。

    也許是童年有過這樣的經歷,明孝宗長大後、當上皇帝后也並沒有像歷代皇帝一樣妻妾成群,他終生只娶張氏為妻,太子妃是她,皇后也是她,除此之外,果真是一個妾都沒有。

    站在感情的角度來講,明孝宗這樣做確實稱得上是感情真摯,忠誠動人,但站在政治的角度來說,皇帝的妻妾成群,有時候也並不是只為了情感上的慾望,也是為了保證“繼承權”的安全性,例如他只生一個兒子的情況下,他就無法保證這個兒子是一個最適合的儲君。

    事實也確實如此,明孝宗的愛情故事動人無比,可生下的兒子卻不是什麼省心的人,從小到大,再當上皇帝直至駕崩,壓根沒有做出幾件正常的事情。

    明孝宗之子明武宗朱厚照,在當太子期間就跟隨著宦官的引導胡作非為,不務正業,人明明很聰明,卻在很多不正經的事情上消耗生命,明孝宗又因為忙於政事對兒子疏於管教,在明孝宗駕崩之際,還曾語重心長勸導明武宗回頭是岸,可到最後,明武宗也沒有多少改變。

    明武宗在位時,貪圖享樂,尤其在豹房中肆意奢靡,最終造成自己也沒有誕下可以繼承皇位的子嗣,所以明武宗在駕崩後,就沒有可以繼承他皇位的親子,這個皇位的繼承權,只能落到“支脈”上。

    公元1521年,身為興王的少年朱厚熜不知道將有一個“大餡餅”砸到他的頭上,這個大餡餅裡面的“餡”,就是“皇位”。

    朱厚熜十二歲喪父,他的父親原興王朱祐杬乃是明憲宗的第四子,也是明孝宗的弟弟,所以用《皇明祖訓》中的“兄終弟及”原則,假如明孝宗無後,那麼皇位就該輪到朱祐杬來坐,如果朱厚照無子,那麼也是順位到朱厚熜來繼承皇位。

    最重要的是,朱厚熜的父親已經離世了,而且朱厚熜還是年少,在群臣看來,朱厚熜是一個很好把握的人,所以對於這件事情,幾乎沒人反對。

    公元1521年三月,朱厚熜被人從湖北的藩地接到北京繼承皇位,這場看似普天同慶的“迎帝大事”,卻是暗藏著“玄機”。

    朱厚熜:我要扼住群臣的“喉嚨”。

    雖然朱厚熜年少,但是朱厚熜的長史袁宗皋卻對這其中的“門道”頗有見解。

    朝廷的“迎帝隊伍”來到湖北安陸,他們請求朱厚熜把他的大伯明孝宗朱祐樘尊為“皇考”(父親的意思),把他的父親朱祐杬尊為“皇叔父”,大臣們的意思就是,既然朱厚熜繼承了明武宗的皇位,那麼就必須要把自己的身份變為“明孝宗之子”

    其實這種要求本身是不奇怪的,可是大明卻不是一個正常的朝代。

    大明的文官自洪武年間廢丞相以來,就一直想著和皇帝“博弈”,一步步拿回“相權”,從明成祖朱棣一直到明宣宗時期,文官的努力有了很大的效果,比如“內閣”的形成,就意味著相權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

    可是讀書人寒窗苦讀多年,他們的滿懷抱負,又怎麼可能只甘心僅擁有“建議權”,比如他們所看到的明武宗朱厚照,那麼浪蕩,那麼懶散,卻還不允許大臣們對政治干涉,如果不把相權奪回,那麼這個國家再遇到一個昏君,那就立即要崩塌。

    所以他們一直都在等一個時機,而現在,時機就來了。

    他們建議朱厚熜尊明孝宗為皇考,這乃是“扼住皇帝喉嚨”的第一步,因為只要朱厚熜答應了,那麼以後他們就可以以“先帝”的名義來鉗制朱厚熜。

    所以朱厚熜的長史袁宗皋所知悉的,就是其背後的一套邏輯。

    朱厚熜出乎眾人意料地拒絕了,並且以自己並不是以“皇子”身份繼承皇位為由,因為他繼承皇位的身份乃是“皇弟”,所以他只能尊明孝宗為皇伯,而不是皇考。

    這件事情還在安陸被他們爭執了許久,可眾人一看拗不過朱厚熜,而且再耽擱下去會錯過進京登基的好時辰,於是暫時讓朱厚熜按照他的意思來辦了。

    本來到了京城,眾大臣還在朱厚熜應該從哪一個“門”進入皇宮有所爭議,但仍舊是被朱厚熜強硬的態度給逼退了,自朱厚熜從安陸出發開始,他就一直在掌握主動權。

    不久後,朱厚熜順利登基,但這卻不是他可以鬆一口氣的時候,因為真正的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個時候才剛剛開始。

    大禮議事件之朱厚熜:“我爹一定得是我爹”。

    朱厚熜一下子登臨絕巔,成為九五至尊,可下面的文臣卻並沒有像畏懼朱元璋、朱棣一樣畏懼這位皇帝,反而他們還想著把握住這位皇帝的執政方向,以此來獲得更多的權力,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於是乎,“禮議”問題再次被提出。

    眾臣的想法很簡單,必須要朱厚熜承認他是以“皇子”的身份繼承皇位,而且朱厚熜也不可以再稱朱祐杬為父親,只能叫做叔叔,如果不把這個“禮法”搞清楚,那麼一切就會凌亂,所以這個“爭議”就叫“禮議”。

    但站在朱厚熜的角度來說,這件事情對他來說無論如何都是不能接受的。

    於情,朱厚熜不可能真的大逆不道,把自己的父親稱為“皇叔”,於理,朱厚熜更不可能現在就被群臣牽著鼻子指揮來走下一步,所以朱厚熜仍然以原來的意思回覆大臣們,這可把一眾文官給氣壞了。

    朱厚熜也好,這些文官們也好,他們都明白這件事情的本身意義是“虛無”的,但這就是一種“博弈”的方法,朱厚熜只要是妥協了,那麼就意味著文官集團可以暫時壓制皇權,接下來將會是“恢復”相權的道路。

    而如果是文官妥協了,那麼文官們的權力依舊是這麼點,以後依舊只能擁有“建議權”,沒有行政權,甚至還要看著一群宦官的臉色辦事(司禮監也有涉政的職能,他們管理皇帝的法令頒佈)

    所以這場博弈關乎著大明權力擁有者的最終走向,朱厚熜在這場看似“虛無”的爭議中,等待著一個向皇權“低頭”的文官出現。

    事實上,大禮議只要朱厚熜本心不軟弱,他就已經立在了不敗之地,因為文官們肯定有人為了權力向皇帝的利益靠攏,肯定有人願意站在皇帝這一邊幫皇帝說話,果不其然,這個人真的出現了,他就是反對朱厚熜稱明孝宗為“皇考”的進士“張璁”。

    張璁提出,如果要以“漢哀帝”、“宋英宗”的故事來同樣要求朱厚熜,那是不合理的,因為前兩者的情況和後者並不一致,所以張璁支援朱厚照繼續稱自己的父親朱祐杬為父親,稱明孝宗為皇伯。

    而這個上書的言外之意就是,朱厚熜應該追封自己的生父朱祐杬為“皇帝”。

    這就是禮法的意義所在。

    為了大禮議,朱厚熜還開始了“修道”,用神權的方式來變相加強自己的君權,這個行為導致了朱厚熜後來迷戀上了修道之學,是嘉靖後期懶政、昏庸的禍根之一。

    嘉靖十七年,大禮議最終以朱厚熜追封其父親朱祐杬為“睿宗皇帝”為結束,而朱祐杬也有了進入太廟的資格,甚至他這一位生前根本沒有當過皇帝的皇帝,排位都還要在明武宗朱厚照之上。

    朱厚熜確實算得上是個“大孝子”,給自己的父親硬生生爭來了這麼個名聲,朱厚熜對張璁說,感謝張璁保住了他和他父親的關係,但實際上朱厚熜何止只是保住了關係,還讓他父親當了皇帝,這裡面的含量和意義,並非是普通的話語能夠詮釋的。

    所以,朱祐杬仍舊是朱厚熜的爹,也位列大明的皇帝。

    朱厚熜:這太廟太擁擠,要祖宗要趕出去。

    既然確定了朱祐杬的身份和地位,那麼將他的“牌位”放入太廟是一件要被立即提上日程的事情,可同時也存在著一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那就是太廟的位置其實已經“滿了”。

    在太廟的“規定”中,本來按照一直延續下來的“周禮”,裡面只能供奉“七位”君主,這便是“天子七廟”,後來朱元璋建立明朝,自己當了皇帝,為了讓他自己的父親也能進太廟,他又啟用了以前曾經啟用過的“天子九廟”,也就是把太廟裡面的位置,增加到九個。

    但即便是九廟,位置也是不夠讓朱祐杬進入太廟主殿了,又因為在禮法規格中,他們將朱祐杬的地位定得還比朱厚照高,所以朱祐杬是一定要進入主殿的,那麼如此一來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把他的“祖宗”其中之一請出太廟。

    根據明朝的野史的一些說法,據說嘉靖帝曾經動過把朱棣移出太廟的念頭,只是被群臣拒絕了,事實上,嘉靖帝這樣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他本就是朱棣一脈的,而朱棣乃是“造反”上位,得位本來就不正,如果嘉靖帝把朱棣否定了,本身就是在否定自己。

    只是因為嘉靖帝又將朱棣抬高為“成祖”皇帝,才讓人覺得嘉靖帝曾經動過這樣的念頭(因為“祖”是不可以被移出太廟主要牌位的)。

    他一方面抬高了朱棣的位置,另一方面卻沒有仁慈,因為他真的要把其中一個祖宗給“請”出去,這位不幸運的祖宗就是明仁宗朱高熾。

    嘉靖帝的理由是,朱高熾在位時間太短(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所創造出來的功績沒有可以可圈可點的地方,所以要把他移出太廟,然後把他的父親放進去,就因為他的這個決定,還讓很多大臣哭天喊地,但最後還是讓他做到了。

    所以這場“大禮議”的結局,不是朱棣被趕出了太廟,朱棣反而地位提高了,成為了成祖皇帝,真正被趕出去的,乃是明仁宗朱高熾,他很不幸運地成為了這個倒黴的“祖宗”,若是他泉下有知,必然也是氣得牙癢癢,因為他監國多年,實際上永樂年間的大部分舉措,都是他完成的。

    有趣的是,大禮議貫穿了嘉靖帝一整個皇帝生涯,還讓他染上了以“神權”加強君權的壞習慣,嘉靖帝就因為修道,直接從前期的勤政、明君形象變成了後期的懶政、昏君形象,還給他的後世子孫萬曆皇帝樹立了“榜樣”。

    這也是大明的“帝王心術”一直被後世人所詬病的根本原因,這種帝王心術的本質,其實就是爭權奪利,對於朝政和百姓而言,只百害而無一利。

    結語:

    把祖宗“趕出太廟”(事實上明仁宗只是被安排到了偏殿,依然在太廟之中)這種事情,可以說自古以來鮮有。

    這意味著大明皇權加強的本身並不是沒有代價的,比如嘉靖帝,他就必須揹負著“不孝”的名聲傳世,你說他為自己的父親追封了皇帝,這是孝順,可他父親一日都沒當過皇帝,而且他還以明仁宗在位做的事情太少而移出主殿,細思下來,這其實是“不孝”。

    只不過當時的局面,對於嘉靖帝來說,移出明仁宗就是最好的結果了,或許他也覺得明仁宗的這個“仁”,即便日後他們地下相會,也會原諒他這個不肖子孫吧。

  • 12 # 林長風

    明成祖朱棣的廟號原本是明太宗,因為他不承認建文帝朱允炆的正統地位,所以他就算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他的兒子朱高熾給他上廟號太宗皇帝,也是中規中矩。

    但是,在嘉靖皇帝即位後,卻差一點將朱棣的牌位請出太廟,後來沒有成功,卻將其廟號改成了成祖,這是怎麼回事呢?話還要從頭說起,諸君不要著急,否則還真說不清楚。

    朱棣去世大約一百年後,朱棣的孫子的孫子的孫子朱厚照即位,即明武宗。武宗生性好玩,有一次駕船遊玩的時候不小心落水,雖然事後救起,但水嗆入肺,落下了病根,第二年就死了,死時年僅31歲,沒有留下子嗣。

    皇帝死了,卻沒留下兒子,那麼誰來繼承皇位呢?按照開國皇帝朱元璋定下的規矩,應該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既然沒有兒子,那就從武宗的兄弟們中選吧。

    然而,朱厚照的父親朱佑樘,是中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一夫一妻”制皇帝,終生只有張皇后一個老婆,而張皇后也不像隋文帝老婆獨孤伽羅那樣,能生出五個兒子來,只有兩個兒子,其中長子還早夭了,所以,朱厚照也沒有兄弟。

    親兄弟沒有,那隻能從堂兄弟裡面選了。經過張太后和首輔楊廷和商議,決定立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為帝,是為嘉靖帝。

    朱祐杬是朱佑樘是堂兄弟,兩人都是憲宗朱見深的兒子,所以朱厚照和朱厚熜雖然也是堂兄弟,但其實血緣關係已經稍遠了些。

    按照古代的規矩,朱厚熜要想當皇帝,有一個手續必須要辦,那就是“過繼”給朱佑樘當兒子,即所謂的“以小宗入大宗”。也就是說,從朱厚熜當上皇帝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再是朱祐杬的兒子了,而是朱佑樘的兒子,必須要稱朱佑樘為父,稱張太后為母。那麼回過頭來說,朱厚熜就要稱自己生父朱祐杬為叔叔了。

    但是,嘉靖登上皇位之後,就立刻不認賬了。因為當時朱祐杬雖然已經死了,但嘉靖的母親蔣氏還健在。兒子當了皇帝,當母親的當然想跟著來北京享福,但來了之後如何安排就是個大問題,嘉靖堅持按皇太后的禮節辦理,而楊廷和等人堅決不同意。

    為此,嘉靖表示,你們要是不同意,這皇帝我也不當了,回老家侍奉母親去。楊廷和等人無奈,只好讓步。

    嘉靖取得了第一步的勝利後,步步緊逼,又提出追封父親朱祐杬為皇帝,這下可就炸了鍋,當時無數大臣上書反對,並在左順門外靜跪示威,而嘉靖和毫不手軟,當場逮捕八人,五品以下官員一百多人全部下獄,並用廷杖之刑打死了十六人,終於使得群臣再也不敢反對。

    此時,首輔楊廷和已經被迫致仕,他的兒子楊慎,就是寫《三國演義》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的那個,號稱明朝三大才子之首,也被嘉靖流放到了雲南去。

    至此,歷時三年的“大禮議之爭”以嘉靖的勝利告終。

    嘉靖三年,嘉靖又提出,我父親朱祐杬既然已經是皇帝了,那就應該入太廟啊,此事又引起了朝臣的反對,但經過上次的“左順門事件”後,朝臣們的反對聲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最終經過一番波折,嘉靖順利將朱祐杬送進了太廟供奉起來。

    朱祐杬進入太廟之後,嘉靖卻又面臨另一個問題,就是“祧廟”的問題。

    原來,按照自古以來的規矩,太廟之中供奉的皇帝牌位數量是有限制的,從周朝開始,歷朝歷代不大一樣,有五個,有七個,但到了明朝,規矩是不能超過九個。

    好了,我們現在來數一數,此時太廟中有多少皇帝的牌位呢?第一個是太祖朱元璋,第二個是太宗朱棣,第三個是仁宗朱高熾,第四個是宣宗朱瞻基,第五個是英宗朱祁鎮,第六個是憲宗朱見深,第七個是孝宗朱佑樘,第八個是興獻皇帝朱祐杬,第九個是武宗朱厚照,滿了。(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鈺並不在太廟之中)

    滿了怎麼辦呢?那就要“祧”一個出去,從正殿挪到太廟後面的偏殿去,稱為“祧廟”。到底要祧哪一個出去,有兩個原則,第一,凡是廟號稱祖的萬世不祧;第二,“親盡則祧”,就是和現任皇帝的血緣關係最遠的一個人要被祧。

    按照這兩個原則,如果嘉靖死後進入太廟,那麼被祧出去的皇帝就一定是明太宗朱棣。

    但是嘉靖心裡很明白,朱棣雖然不是開國之君,但卻有開國之實,一生的文治武功也不是後代幾個皇帝可比的。而他父親朱祐杬之所以能進太廟,是因為自己現在還是皇帝,如果他死了,那麼大臣們未必會同意祧朱棣的牌位出去,反而更大的可能是將朱祐杬的牌位祧出去。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聰明的嘉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給朱棣“升級”。於是,嘉靖下旨,將朱棣的廟號由太宗改為成祖。這樣一來,根據第一條原則,朱棣就不能被祧,而根據第二條原則,被祧的就成了仁宗朱高熾。

    朱高熾在位還不足一年,也沒有太大的功績,如果將來一旦發生祧廟之爭,那麼搬朱祐杬的牌位出去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然而,嘉靖這樣做,卻間接坐實了朱棣當年謀反的罪名,如果朱棣泉下有知,一定也會恨得咬牙切齒吧。

    事實正如嘉靖所料,他死了之後,果然祧了仁宗出去;後來他的兒子朱載垕死後,又祧了宣宗出去……一直到明朝滅亡,嘉靖和他父親朱載垕的牌位都在太廟中待的好好的。

    綜上所述,如果不是嘉靖為了保住自己父親在太廟中的牌位,而將朱棣升級為明成祖,那麼在嘉靖死後,朱棣的確有可能被祧出太廟。不過話說回來,以朱棣的文治武功,真到了那一步,被祧的可能性依然不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星保鏢推開抗洪戰士,是一斑窺豹,還是小題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