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的發現,一說是在公元前27世紀時,古埃及法老胡夫的廚師在做菜時不慎把一盆油打翻在木炭灰裡,他怕被人發現問罪就急忙用手把混了油的炭灰捧出藏起,他在事後洗手時發現洗起來很滑快,沒怎麼費勁就把手洗得特別乾淨,他把這無意中的發現告訴了別的廚師,於是便傳開並做成了肥皂使用。
另一說則是在古羅馬,人們在賽坡山上祭神時,太陽和燒的祭品把供奉的羊肉烤化了,這樣羊油又正好滴落到祭壇下的草木灰裡,凝成了些大大小小的油脂球,後來風又把這些油脂球吹入河中,使浣衣洗浴的婦女很容易地把衣服、身體洗了個乾淨。
她們開始感到很奇怪,直到弄明白是這“灰——油球”起的作用後,便有意識地做起這“灰——油球”了,於是便發明了肥皂。
這些傳說與燒石灰、制玻璃等的傳說都沒有歷史記載,但仍是合理的,可信的。
時至今日,肥皂仍是用動植物油脂和鹼類(燒鹼或純鹼)共同熬製經皂化反應而製成。
(C17H35COO)3C3H5+3NaOH→ 硬脂酸甘油酯 氫氧化鈉 (含於動物油脂中) (即燒鹼) 3C17H35COONa+3C3H5(OH)3 硬脂酸鈉 丙三醇 (肥皂的主要成分) (即甘油) 由於肥皂分子端的基團迥異,所以就形成了一頭親油、一頭親水的“兩頭蛇”結構,從而也就顯現出“兩頭忙”(指親油的烴基一端易插入油汙中,親水的羧基一端易插入水中)的性質。
人們正是利用它的這種性質,才把衣物上的油“拉下馬”並分散成許多細小的珠滴最終漂洗殆盡。
肥皂是這樣去汙的,別的洗衣粉、劑等也與之類似,所不同的只是肥皂分子結構中的親水部分對鈣、鎂離子很“敏感”,只要遇到就要生成不溶性的“皂垢”沉澱,從而使肥皂還未與油汙“交手”,自己先“馬失前蹄”,部分甚至全部喪失了去汙作用。
井水含鈣、鎂離子較多的硬水,用這樣的水即使加倍地搓使肥皂,也是難以得到像在蒸餾水(無鈣、鎂離子)中那樣的洗滌效果的。
至於用熱水洗比冷水洗去汙快,原因則有兩個方面: ①水經加熱特別是煮開後,可使硬水中的“暫時硬度”(指因Ca(HCO3)2、Mg(HCO3)2引起的硬度)減弱或消失,而只餘下“永久硬度”(指因CaCl2、MgCl2、CaSO4、MgSO4引起的硬度)起作用,從而降低了水的部分硬度;②還因為加熱可促進化學反應,從而使肥皂能比較快地掃蕩油汙,提高了洗滌效果。
至於向肥皂液中加入酸類物質會使肥皂失效,一般也有兩個原因:一是肥皂本身屬鹼性洗滌劑,加酸會影響肥皂的水解,使肥皂分子難以發揮兩頭忙的洗滌功能;二是肥皂液本身已形成膠體,而膠體遇到酸類等電解質便會發生凝聚,從而使泡沫全失,功能喪盡。
因此,欲使肥皂充分發揮其洗滌功能,就千萬勿與酸類物質相混。
肥皂雖有較強的洗滌作用,但畢竟不是“萬能洗滌劑”,僅上述硬水或酸性兩條件下會發生的失效現象即已說明了這一點。
事實上,“萬能洗滌劑”也是沒有的,人所能做到的只不過是“多功能洗滌劑”罷了。
如現在市售的一些強力皂、強力多功能洗衣粉等即是。
由於它們多采用近年來新研製的表面活性劑、活性酸等新的洗滌及促洗物質,這些物質“不怕”硬水中的鈣、鎂離子和酸類,所以日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肥皂的發現,一說是在公元前27世紀時,古埃及法老胡夫的廚師在做菜時不慎把一盆油打翻在木炭灰裡,他怕被人發現問罪就急忙用手把混了油的炭灰捧出藏起,他在事後洗手時發現洗起來很滑快,沒怎麼費勁就把手洗得特別乾淨,他把這無意中的發現告訴了別的廚師,於是便傳開並做成了肥皂使用。
另一說則是在古羅馬,人們在賽坡山上祭神時,太陽和燒的祭品把供奉的羊肉烤化了,這樣羊油又正好滴落到祭壇下的草木灰裡,凝成了些大大小小的油脂球,後來風又把這些油脂球吹入河中,使浣衣洗浴的婦女很容易地把衣服、身體洗了個乾淨。
她們開始感到很奇怪,直到弄明白是這“灰——油球”起的作用後,便有意識地做起這“灰——油球”了,於是便發明了肥皂。
這些傳說與燒石灰、制玻璃等的傳說都沒有歷史記載,但仍是合理的,可信的。
時至今日,肥皂仍是用動植物油脂和鹼類(燒鹼或純鹼)共同熬製經皂化反應而製成。
(C17H35COO)3C3H5+3NaOH→ 硬脂酸甘油酯 氫氧化鈉 (含於動物油脂中) (即燒鹼) 3C17H35COONa+3C3H5(OH)3 硬脂酸鈉 丙三醇 (肥皂的主要成分) (即甘油) 由於肥皂分子端的基團迥異,所以就形成了一頭親油、一頭親水的“兩頭蛇”結構,從而也就顯現出“兩頭忙”(指親油的烴基一端易插入油汙中,親水的羧基一端易插入水中)的性質。
人們正是利用它的這種性質,才把衣物上的油“拉下馬”並分散成許多細小的珠滴最終漂洗殆盡。
肥皂是這樣去汙的,別的洗衣粉、劑等也與之類似,所不同的只是肥皂分子結構中的親水部分對鈣、鎂離子很“敏感”,只要遇到就要生成不溶性的“皂垢”沉澱,從而使肥皂還未與油汙“交手”,自己先“馬失前蹄”,部分甚至全部喪失了去汙作用。
井水含鈣、鎂離子較多的硬水,用這樣的水即使加倍地搓使肥皂,也是難以得到像在蒸餾水(無鈣、鎂離子)中那樣的洗滌效果的。
至於用熱水洗比冷水洗去汙快,原因則有兩個方面: ①水經加熱特別是煮開後,可使硬水中的“暫時硬度”(指因Ca(HCO3)2、Mg(HCO3)2引起的硬度)減弱或消失,而只餘下“永久硬度”(指因CaCl2、MgCl2、CaSO4、MgSO4引起的硬度)起作用,從而降低了水的部分硬度;②還因為加熱可促進化學反應,從而使肥皂能比較快地掃蕩油汙,提高了洗滌效果。
至於向肥皂液中加入酸類物質會使肥皂失效,一般也有兩個原因:一是肥皂本身屬鹼性洗滌劑,加酸會影響肥皂的水解,使肥皂分子難以發揮兩頭忙的洗滌功能;二是肥皂液本身已形成膠體,而膠體遇到酸類等電解質便會發生凝聚,從而使泡沫全失,功能喪盡。
因此,欲使肥皂充分發揮其洗滌功能,就千萬勿與酸類物質相混。
肥皂雖有較強的洗滌作用,但畢竟不是“萬能洗滌劑”,僅上述硬水或酸性兩條件下會發生的失效現象即已說明了這一點。
事實上,“萬能洗滌劑”也是沒有的,人所能做到的只不過是“多功能洗滌劑”罷了。
如現在市售的一些強力皂、強力多功能洗衣粉等即是。
由於它們多采用近年來新研製的表面活性劑、活性酸等新的洗滌及促洗物質,這些物質“不怕”硬水中的鈣、鎂離子和酸類,所以日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