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回憶的碎片1218125313
-
2 # 極柚
第二則譯文:我曾經說:讀書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看,要誦讀。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麼一定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記不長久。
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
-
3 # 使用者9243411774335
觀書有感其一和其二的道理
其一: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
其二:比喻藝術創作需要靈感的道理。
-
4 # 瀟湘新影像
《道德經》是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的根源,為中華文化的發展打深深的絡印。
《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自然規律、法則,它與《周易》的基本原理相同,道生成一,一就是指太極,太極分陰陽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三”在古代是虛指,其言多數的意思。
道為眾妙之門,玄之又玄,彷彿看不到,摸不著,很難讓人領會,有點難以捉摸。
數千年來,求真悟道的人數以萬千,真正領悟到道的真諦的也不泛許多賢達之士。如范蠡、張良都是功遂身退,才得以保全自己,此乃天之道也;功遂身進,人之道也。人道最終也會順應天道的發展,有時會來得遲些。
《道德經》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依從道的發展規律,作好自己的人生規劃,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任何美好的事物,都不能長久保持,美麗的青春容顏,也將會年老色衰,懂得道之規律,把握事物的發展方向,才會立於不敗之地,人生事業,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
5 # 航空航天君
“太極”對應道德經裡的一,“兩儀”對應道德經中的二,即指“陰陽”。
若按照易經的思路,道的變化規律會以另一種形式呈現,即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生萬物”。
老聃沒有采用易經的說法,而是寫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後來想明白,老聃沒有錯,易經也沒有錯,錯的只是我們狹隘的目光導致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道德經在於把易經的思想抽象化,直接將本論思想用形而上的數字表現出來。老聃的“一二三”等數字並沒有有具體意義,而是代表了道在變化中的步驟層次,可以解釋為“一”表示居於底層的“兩儀”,“二”表示居於第二層次的“四象”,“三”表示居於第三層的“八卦”,“三生萬物”則是八卦相蕩,萬物皆在其中。
綜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解為道的一次變化,產生了“兩儀”,第二次變化產生了“老陽、老陰、少陽、少陰”,第三次變化產生了“一乾二兌三離四震五巽六坎七墾八坤”,第四次變化生出萬物,即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6 # 葉子故事寫作
“道”很玄妙,古人說:不可說……
在《道德經》裡,最重要的是兩個字,一是“道”,一是“德”。
這裡的“道”是一種虛幻、高大的東西,古人說不可解說,解說出來就不高大,不玄妙了。倒不是古人有意故弄玄虛,而是說“道”這個字太高階了,包羅永珍,無所不能,很難用某一部分文字去解說清楚。只聽別人解說“道”,而缺少了自己去感悟的過程,這直接得到的“道”便不是道。
先哲王陽明看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便自己格了七天竹子,差點用生命的代價詮釋了朱熹的格物致知是要死人的。朱熹的格物致知是要求人們勤學苦練,至於能不能成功就不管了,你不成功,那肯定是你不夠努力,得繼續“格”。而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則是比較簡便易行的,你不需要事事格物,只要返回你自己的內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後按照內心的要求去做,就行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朱熹的格物致知相當於禪宗的中的北派,強調苦修,而王陽明的格物致知,相當於禪宗中的南派,強調頓悟,你用心參禪,也許有一天將會獲得大頓悟和大自在。
搞明白了這些,王陽明頓覺胸中明鏡般敞亮,這便是心學史的“龍場悟道”的開篇,歸納成八個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兩大先賢哲人,悟到的東西卻是南轅北轍,更何況凡夫俗子的我們。只聽人家的片面之詞,就會迷失自己,找不到正確的方向。古代有智慧的人都不會直接把道理講出來,而是講一個故事引起人的注意,然後讓人自己去悟。自己悟出來的才是“道”,硬塞給人的不是道,也不高大,也可能還是害人的毒,所以孔子曾說:舉一不能反三者,不可教也。
有句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還需自己來悟。悟道才是真正的王道,如果悟不到,就讓他慢慢地悟,耐心等待,老師不會硬教他。
聽起來是不是很玄乎?這問題回答跟沒回答一個樣。
但也有人解說的,因為悟的人不一樣,悟到的“道”也不一樣: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產生有形之物,進而生成萬物。
1.本章說明道生一,一生陰陽二氣,陰陽相交生萬物。所以,道生萬物,萬物育於道。正是因為看到“一”這個最原始、最低的數字與道的密切關係,所以聖人遵“一”,以寡人、孤、不穀自處,保持低調謙卑,守柔守弱,甘於不足,勇於減損自己,因為他明白,這樣才是順道而行,才能由一而二,由二而三乃至眾多,才能有增加,有富貴。
2.老子認為,天下萬物皆由陰陽二氣和合而生。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相反相成。只有二者相對獨立並和諧共處,才能生出和諧健康的第三個、第四個……萬物就是如此繁衍不絕的。
3.正因為萬物宗於道,道是無,無中生有,於是萬物始於一,所以老子認為,最大的智慧就是守柔守弱,自處低微,默默無聞,這樣才能得到發展。而所有強橫的言行,因為太過凌厲,有違於道,最終不得善終。
以上幾點僅做參考,真正的“道”還需您自己看書去悟,只有自己心有觸動感悟到的“道”才是真正的“道”。 -
7 # 駝峰
道就是自然。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是老子《道德經》所闡述的哲學思想,道的主要意思就是自然所昭示的規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就是:人效法大地,大地效法蒼天,蒼天效法大道,大道取法於自然。即世間萬物歸根到底都遵循大道,都取法自然。
老子《清靜經》裡又說“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執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意思就是,大道無處不在又無處覓蹤,《道德經》中說她“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即道就是“遺世而獨立”,超然獨立於萬物之外,遵循著自己的法則,迴圈往復地執行永遠不會停止,是永恆不變的。而她孕育天地萬物世間萬物,她是無名無姓的,只能勉強地稱她叫“道“。
《老子想爾注》裡說“道者,一也。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又說“道就是太上老君”。意思說,道就是“一”,太上老君散形為先天一氣,聚形為無極道身,“道就是太上老君”。
關於“道”和“一”的辯證關係,老子在《道德經》裡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老子的“道”孕育宇宙萬物的講法。
老子說“一”是道所生,“二”、“三”以至無窮又都是由“一”衍生而來,“一”、“二”、“三”以至無窮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的一個衍生過程。這樣看來,“道法自然”,就是“道”以自己為法。道法自然”的真實內涵在於——“自然”就是“道”!“道”就是“自然”。“強為之容即老君也”。即硬要給“道”取名拍個身份證,哈哈,那就是“老君”了吧。“老君乃無生之至精,兆形之至靈。”意思說,老君是終極之道,終極之精,衍生無窮無盡之形,衍生無窮無盡之靈。“昔於太空之中結炁凝真,強為之容。體大無邊,相好眾備。若能洞見非身之身影象真形,理亦無二。”意思是,無形之道無窮的時間,無窮的空間,衍生一切,如果誰有幸看到太上老君的非身之身的身份證,哈哈,不算,那根本不是!按理,太上老君只存在於無窮的時間,無窮的空間,那是“道”,是唯一的,沒有第二個的。
這樣說吧,太上老君是暫時勉強給“道”取的名字,《太上老君開天經》這樣講,還沒有天地之時,沒有陰沒有陽,沒有日沒有月,沒有晶沒有光,沒有東沒有西,沒有南沒有北,沒有前沒有後,沒有圓沒有方,無窮無盡的變化,浩浩蕩蕩,沒有形跡沒有具象,自然虛空玄幻。想要窮盡卻難以達到它的無窮邊際,無量無邊......只有我老君,好像處在空玄寂寥之處、玄虛之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如果說有,卻看不到他的形跡,如果說無,萬物卻是由道而衍生的。然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衍生而成微妙的世界,然後才有了道之創世“洪元”,接著洪元→混元→太初→太始→太素→混沌→九宮→元皇→太上皇→伏羲......一直到無窮無盡……宇宙的時間空間就這樣按著道的自然規律無窮無盡地運轉……
道法自然。
“道”就是自然的總稱。虛無大道,自然為性。
-
8 # 泉城雨霽說
道,是不能用語言直接描述的,它不是個具體的物體。
理解道的含義,可以把它看做是“世界執行的自然法則”。
舉個例子:
人在路上行走,一陣風吹來,為什麼會有風?這個風的形成就是和自然之道有關,可以用語言去描述細緻的原理,也可以選擇不去描述,因為,不論你是否明白,風就在那裡存在,其中執行的法則也存在。
再舉個例子:
四季週而復始地運轉,生物,包括人類,隨著氣候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自己,適應這個變化。
而這個規律,並不需要人為的去操作和干預,其中的執行機制,自在其中。
曾經有人試圖從唯物主義來解釋道,認為道是一種衍化和衍生物體的能量。
但是,實際上,道既包含唯物主義的部分,也包含唯心主義的部分。
是所有世間萬物合理存在的原因和規律。
人的想法既是透過認識世間萬物而產生的,也是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過程中萌發出來的,具體是如何形成的,就可以歸結為道。
還有人說,世界上所有解釋不了的東西,都是道,但是,其實能解釋的部分也含在道當中。
道,就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合理解釋。
理解道,就是與世界平和相處,接納身邊的一切,也同時被身邊的一切接納。
-
9 # 國學書舍
《道德經》的開篇有這樣一句話叫做:“道可道,非常道”,能夠用文字描述的道都不是永恆的道,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文字是一種承載,是講述道的一種方式,而我們在理解道的時候,需要透過文字,用心去感悟道的存在。
一:那麼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呢?在《道德經》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一個渾然天成的東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了,這個東西就叫做道。
在這一句話中,老子再一次闡述了道的性質和規律,它是一個存在於天地萬物中的實體,但是,是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存在,就如同空氣一般。道生成萬物,養育萬物,但是沒有自以為是主宰,而是順應萬物的本源狀態去生長。
這個世界有兩種狀態的存在,一個是我們能夠看得到的物質狀態,一個是我們看不到的狀態,而道就存在於看不到的物質之中,雖看不到,但是卻具備著力量和自身的規律。
道是一個混沌的整體,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但是它超越了時空概念的事物,是我們肉眼以及我們的智慧無法感知的。
在《道德經》“道法自然”這一篇章中,又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叫做:大。
大,也就是是道的另一種存在狀態,這個大並不是大小的意思,大代表的是一種形象,是一種虛無的存在狀態。
大道要執行,因為大,所以它的執行速度極快,而且永遠不會衰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在發展到某一狀態時,再返回到原始狀態,在這樣一個無限迴圈的過程中,週而復始的執行和存在。
二:如何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及背後的道?這句話講述的是道的衍生規律,老子將陰陽兩者的理論和大道融合在了一起,雖說有一些晦澀難懂,但是更形象的說明了道衍生於萬物的規律。
我們都聽過《易經》之中的這樣一句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所謂道和太極為同一物質,太極生出陰陽兩面,陰陽繼而生出和氣,和氣又生出外物為三,三又生成萬物。
道家思想的道和易經之中的太極,雖然說文字不同,但是其智慧和存在規律是相同的,描述的也是同一種智慧和力量。
正如“道可道,非常道”,雖然說他們的說法不同,但是智慧本源相同,只是同一種物質,有兩種不同的描述方式而已。
當我們看到這裡之後,便理解了這句話背後道的含義以及道的存在狀態。
-
10 # 劉捷民31
《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道"怎麼理解會更好?
Ⅴ認證,劉捷民,回答,
什麼是"道″啊?一陰一陽謂之道。
《道德經》中的"道″,怎麼理解會更好?
用一句話耒表述,《道德經》中的"道"是指陰陽。
"道",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
陰陽之道理是宇宙的大道理。宇宙中萬事萬物分陰陽。天為陽,地為陰。看得見的為陽,看不見的為陰。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組成的統一體。無一例外。
第二層含義,
陰陽互相轉化的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
陰,是指陰性物質。陽,是指陽性物質。整個宇宙是由陽性物質和陰性物質組成的統一體。
"道″,是一種無形無象無聲無色的東西,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是"道"在客觀上又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
從哲學的角度上看,客觀上存在的東西都是物質。
"道″,是客觀上存在的東西。所以說,"道"是一種物質的東西。
"道",是一種什麼物質?
這個問題不僅是中國的空白點,也是世界上的空白點。
從哲學物質科學的角度上看,"道″,是一種非實物性物質,是一種無形的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是一種陰性物質。
道生一的含義是,
"道",是指陰陽。"生″,是指組成。"一″,是指宇宙。整個宇宙是由陽性物質和陰性物質組成的統一體。
一生二的含義是,
"一",是指宇宙。"二",是指陽性宇宙和陰性宇宙。
"生",是指組成。整個宇宙是由陽性宇宙和陰性宇宙組成的統一體。
二生三的含義是,
宇宙的本質是物質。"二″,是指陰陽物質。"三″,是指陰陽物質的子項。
三生萬物的含義是,
"三",是指陰陽物質的子項。陰陽物質的子項也是陰陽。陰陽生萬物。"生",是指組成的意思。宇宙中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物質組成的統一體。無一例外。
例如,男人為陽,女人為陰。男女一結婚就是陰陽結合。生下的小孩就是陰陽的子項。陰陽的子項也是陰陽。陰陽生萬物。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組成的統一體。我們應當從這個角度耒理解三生萬物。
再例如,
人是由肉體和靈魂組成的統一體。人的肉體是看得見的,屬於陽性物質。人的靈魂是看不見的,屬於陰性物質。從這個角度上看,人是由陽性物質和陰性物質組成的統一體。
南開大學《法律專業》畢業生,
哲學物質科學創始人,劉捷民。
2020年5月7日
-
11 # 關山老愚
《老子》之所以又名《道德家》,不僅僅是因為這套哲學體系是以“道”、“德”為根基。
漢代在給諸子百家歸類定名時,我們後世所說的“道家”,最初其實叫“道德家”。
而在漢代“老學”最盛,《老子》幾乎成了“道德家”唯一代表,所以《老子》又名《道德經》。
莊子的莊學在漢末魏晉最盛,直到那時才有“老莊”並稱。
那麼《道德經》中的“道”究竟指什麼?
孔子也說“道”,墨子也說“道”,他們心裡的“道”又是否一樣?關於“道”的疑問有很多,這裡我們便圍繞《道德經》中的“道”,作一個簡要論述。
一、“道”的涵義在老子之前,對於的“道”的闡述已經很多了。
但直到老子這裡,“道”才真正上升為一種去人格化的形而上學理論。
可以說,老子的“道”對此後的2000年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那麼它的涵義是什麼?
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天地萬物存在並且生生不息,就必定有它們之所以存在且生生不息的一個總原理,這個總原理就是道。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韓非子•解老》)換句話說,“道”其實就是一種原理。
每一種事物都是按照契合它自身的原理在生長執行,而當世間所有事物的所有原理集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天地萬物的總原理,這個總原理就是“道”。
為什麼叫做“道”呢?
老子也說了,不是說它本來就叫道,而是因為不知道這個總原理的名稱。但我們稱呼它總得有個代指吧,於是就叫它“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所以,“道”是總原理的名稱,是世間萬物背後的支撐。
二、“道”的執行“道”是按照其總原理來執行的。
具體怎麼執行的呢?
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世間萬物是“有”,可是“道”不是具體的事物,所以只能是“無”。
但是“道”中又能生出世間萬物來,所以也可以稱之為“有”。
這就說明,“道”其實是兼具了“有”、“無”兩種屬性。“無”是“道”的本體,“有”是其從本體中生髮出來的應用。
所以就有了那句著名的句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這裡的“道”就是“無”,“一”就是“有”,從無中生出有來。
“二”是指天、地;
“三”是指陰氣、陽氣、和氣。
天生陽氣,地生陰氣,之間誕生和氣。
這裡演化出的“三”就類似於老子的“反者道之動”,以及黑格爾的“正、反、合”。相反屬性,但卻相通且相合,所以老子與黑格爾都是深諳辯證法的哲學家。
那麼這個“三生萬物”的“三”又是如何生出萬物的呢?
用《莊子》的話說是:
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這裡的天與地,貌似莊子有點反了,至陰應該出於地,至陽才是發於天。
但不管此點,莊子的意思就是陰陽交泰於和,萬物就會誕生。
用《老子》的話說是: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這裡的“德”是指孕育萬物的“土壤”,不是指真的泥土。
意思是,道生髮出來,寓居在德的土壤中,而物得到了道,就會從土壤中化形出來,最後成長繁榮。
所以,“道”的具體執行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但在“三”與“萬物”之間,是道與德的結合,進而讓物化形。
三、“道”衍生出一種“天”在我們中國的文化中,“天”是一個內容非常豐富的字,具有多重意思。
老子的“道”也演化出了一種“天”的涵義。
在我們文化中,“天”的涵義共有五種:
1、物質之天
這個很好理解,我們一抬頭看向窗外,不管是藍盈盈,還是霧濛濛,我們頭頂的這片天就是物質之天。
它是相對於地說的,畢竟天、地並稱罵。
2、主宰之天
這是指有人格的天。
比如,天帝、皇天、老天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等等。
它們都具有人格化的特徵,相當於西方的上帝。
3、運命之天
這是指我們人生中遇到無可奈何的檻時,就會悲嘆命運的這個“天”。
比如,天命如此、天意啊、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等等。
這個“天”,已經處在世俗社會中了,相當於命運。
4、自然之天
這裡指的是自然的執行。也就是從一、到二、到三、到萬物的過程,以及萬物自身的運轉。
總的來說,它就屬於“有”的範疇,是老子的“道”演化出的全部。
5、義理之天
這是純粹理論意義上的“天”,它不實指任何現實之物。
比如《中庸》裡的那句“天命之謂性”,這裡的“天”就是指抽象意義上的氣與理的演化。
綜上,“道”萬物存在與生髮的總原理,它按照無中生有,一、二、三、到萬物的過程執行,最終我們身處的“自然之天”。
以上。
-
12 # 公議屬祝光榮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衝炁為和……。實際上就是“運動著立體太極圖語表達”的語言文字(中文)表達版本。
其中的“道”?在古籍老子中有:有物混成……強曰道。在這裡已經明確說出“道”只是一個人為命名為“道”的“運動作為功能“現象,由於不知道是名稱而為了分辨方便而取名為“道”的。
換句話說:“道”這個名稱只有引渡橋的功能,其作用只有別人聽到說“道”或者看見“道”這個名稱字時能聯想到“有物混成”這種運動作為功能才是真正的道,或者說是真正有作為功能的有用處道!特別強調“道“是絕不能當成一個字用!
所以有“道的理由”的縮寫“道理”存在。在依據事實存在為真實存在的參照體系下探究具體事物變化必定會用到具體物件是由相關多元與多源透過道方式生成的理由與來歷來探究獲得真知灼見的。把“道”當成一個字就還無用處了。
“有物混成”的“有”應該是意指在探索自然未知的探究中發現的存在這件事情中發現“物”是由混成出來的!“混成”既有“混闔”又有“運動”還有“成果”還有“動態生成“的“運動體系作為功能”的意思蘊藏其中。而“物”不僅有“物質之物”還有“事與情之物”混成才是這裡的“物”。
道生一這一章主要是從先天之道的混成運動作為功能是:所有天體星球各自攜帶著自己具有的特性參與混成運動而產生作用的是星球各自具有各不相同特性,在混成運動著生成一個共同體——被中華民族命名為“天”!換句話說“天是共同體且不斷地運動著在尋求動態平衡才不至於崩塌”!所以說“天”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才有後面所說“天地無情”呀,“天地不仁”呀等等是有理由如此的!
一生二是說向下級聯就是:天共同體運動著生成兩個相互關聯不可分兩個特性不同二即:天與地。
二生三意指“天共同體有地球參與而地球又具有地球自己的特性”在天與地之間有一個既有天陽作為功能存在又有地陰作為功能存在的“域”被標註成“第三域”。也就是天地之間的既不在地面之下又不在原來地面上很遠的區域為“三”。這些都屬於先天存在!與人類存在與不存在沒有任何關係的真正的客觀的,事實存在作的,人類不可能主宰與控制得住的“無字天書”就是指的先天存在。在天地混成運動之道作為功能的作用中生出萬物在第三域中“三生萬物”。萬物中有一類特性相同的被人類自己命名為“人”。就有了“人類”的由來之說存在了。
太複雜,變化繁多就談到此吧。反正你問的只是“道”是什麼。
-
13 # 文字拾荒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源於創始人道家學派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 他在二千多年前就看到了自然規律,他一切按照自然規律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寫出了“道”。由“道”而引發出的一切變化。在這裡他所講的“道”是宇宙中星球的運轉之道,即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軌跡”,這個運轉軌跡就是“道”。
何為道?道是什麼?道怎麼可以生一?一又是什麼?一又是怎麼生的二?二又是什麼?二怎麼又能生三呢?三又是什麼?為什麼三可以生萬物?這三個東西怎麼這樣厲害可以生萬物呢?老子為什麼說三生萬物呢?
老子是中國著名的哲學大家,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在中國哲學史和思想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大家巨匠,是春秋時期的人物。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河南省鹿邑縣人,約生於公元前570年。他精通天文、兵法、會武功,熟悉歷史典故,懂得養生之道,是養生大家。他在西行的途中寫下了著名的《道德經》 流傳千古。
道生一我們常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在渺渺宇宙中,在太陽系裡,圍繞太陽運轉的星球很多,我們熟知的的就有八大行星,按照與太陽距離的遠近,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每個行星都有自己執行的軌跡道路。
水星:水星大氣非常稀薄,晝夜溫差很大,Sunny直射處溫度高達427℃,夜晚降低到-173℃。
金星:金星大氣非常濃厚,而且97%以上是二氧化碳,因此溫室效應非常強烈,表面溫度達480℃左右,而且基本上無地區、晝夜季節的差別。
地球:由於地域和季節不同而不同。南極最冷時可達零下五十°C;最熱的地方則可達到零上六十°C。
火星:火星表面的溫度比地球低30℃以上,晝夜溫差常超過100℃。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溫度為20℃左右,兩極地區的最低溫度可達-139℃。
木星:木星表面的溫度很低,根據理論計算,它表面的有效溫度應為105K,但地面觀測和行星際探測器測得的結果均高於理論值,對木星的紅外觀測也表明,木星輻射的熱能為它接收到的太陽熱能的兩倍,這說明木星內部存在著熱源。
土星:大氣中飄浮著由稠密的氨晶體組成的雲,有彩色的亮帶和暗紋,但比木星大氣中的雲帶規則。土星表面溫度約為-140℃,雲頂溫度為-170℃。行星探測器“先驅者”11號發現土星上有一個由電離氫構成的電離層,電離層溫度約為977℃。
天王星:表面覆蓋著濃厚的大氣,由於距太陽較遠,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很少,所以表面溫度很低,地面觀測表明,在天王星高層大氣中氣壓相當於0.4個地球大氣壓處,溫度僅為-214℃。
海王星:其表面有大氣層,由於距離太陽遙遠,其接收到的太陽能量只有地球的1/900,海王星大氣主要成分為甲烷。溫度約為-193 到 -153°C
由此可以看出,圍繞太陽執行的行星,由於運轉軌跡的道路不同,行星的表面溫度也就不同,老子在這裡所講的“道”就是運轉軌跡。“道生一”就是軌跡不同,圍繞太陽運轉的行星表面溫度不同,這個“一”就是溫度,“道生一”生的就是“溫度”。
一生二“道生一”我們知道了是生的“溫度”,那“一生二”是什麼呢?溫度可以生什麼呢?“一生二”是生的“空氣”,大家都知道我們生活在大氣之中,地球的表面四周充滿了空氣,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佔空氣的78%,其次是氧氣約佔21%,餘下的氫氣及稀有氣體佔 0.94%以及二氧化碳氣體。
氮氣的液態化是在標準大氣壓下零下195.8°C變成沒有顏色的液體,氧氣是在零下183°C時變成藍色的液體,氫氣是在零下253°C變成無色液體。這就說明地球上的最低表面溫度零下 94.5 °C不能使空氣之中的氮氣、氧氣、氫氣變成液體,只能是氣體,所以說“一生二”是“溫度”產生“空氣”,“二”就是“空氣”。
二生三那"二生三"是什麼呢?“空氣”可以生什麼呢?“二生三”是生的“水”,水是由二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相結合而成為的水。氫氣在空氣中極少,同時又很輕,大都集中在大氣層的頂層,關於水的生成,水的組成元素氫與氧是亙古不變的,氫氣與氧氣的化合反應生成水是自然科學中很淺顯的知識。氫氣與氧氣在發生反應前需要點燃,在點燃的條件下進行化合反應,這時是吸熱反應,當反應生成水時,會釋放出大量的熱,也可以稱為放能反應。我們通常可以看到天空閃電過後雨水就會從天而降落,水就是“三”。
“溫度、空氣、水”是萬物生長的必備條件我們知道了運轉軌跡是道,不同的運轉軌跡就有不同的運轉道路,運轉行星得到太陽的溫度就不一樣,道生一,是生的溫度,一是溫度;有了適當的溫度就可以產生空氣,一生二是生的空氣;二生三是空氣變化產生水,有了這三樣就可以生萬物。
有了適當的“溫度、空氣、水”這三樣就可以“三生萬物”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存是離不開這三個條件的,尤其是適當的溫度,它是空氣和水產生的先決條件,當然也是生物產生的先決條件,可以說溫度決定了生物的生存,如果我們的地球表面常年在零下100°C,滴水成冰的溫度,水已成為固體,地球上還會有生物活動嗎?或者地球表面溫度常年在攝氏100度以上,水要蒸發,也要乾枯,地球上同樣也不會有生物存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生物的根本,水是生命之源,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物質產生的基礎。
-
14 # 神經在發燒
中國古典文化《道德經》艱澀難解,雲裡霧裡的,學者們研究了很多年至今都不能給我們一個清楚明白的解釋。學者老師們各執一詞怎麼解釋的都有。
研究古文化的專家們對《道德經》的解讀各持己見,彎來繞去的好像就是一個玄學。
用我這個簡單的大腦分析老子的思路,只能是從老子這個人說起,老子{李耳}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知識分子,最重要的是他是華人,不是仙人.不是神人.是一個正常的人。
解釋老子的學說要儘可能的還原到古代社會,依據老子生活的那個環境解讀他的所思所想,用文化人的話說叫“語境”,只有還原到那個語境裡,才能讓我們覺得靠譜。
記得有一位老師講易經的時候解釋“道”到底是什麼。
在古代華人認為世界初始的時候是混沌,然後有天,然後再有地,天地之間再有人。
“道”就是讓混沌生出天的那個宇宙的力量,天就是一,地是二,人是三。三生萬物,有了人就有了世間的萬種物體。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也可以用這個解釋天人合一,其實是天地人合一,天地人都是“道”派生出來的孩子,這個世界缺了一個孩子都不行,缺少哪一個都不能成為世界,這個就是天人合一的核。
這個解釋我比較喜歡,覺得符合華人的思維方式,好像離古代人的想法比較接近吧。
-
15 # 隨便閣
“道”不是一種客觀的實在,而是一種實在的狀態,並且還是由“無”與“有”兩者糾纏在一起組成的實在的狀態。
我們無法來用某物本身去確定此物是否處於運動之中,但是當我們為此物找到一個相對靜止的參照物時,就可以確定此物是否處於運動之中了。
當我們脫離某物本身的特徵,判斷出某物“處於不斷運動之中”時,那個“處於不斷運動之中”的狀態,就是老子所謂的“道”。
回覆列表
古人談讀書一的意思是: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其原文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