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鳳來儀
-
2 # 於左
實際上,景泰帝在連聲稱好之前,還說了別的。《復辟錄》中相關的記載是這樣的:景泰帝聽到明英宗登基的鐘鼓之聲遠遠傳來,問身邊的人:“于謙耶?”
左右對曰:“太上皇帝。”
景泰帝曰:“哥哥做,好!”
那麼,景泰帝為什麼這麼說呢?個人認為,原因有這樣幾個:
第一,是最淺表的原因,就是景泰帝明白自己大勢已去,一切已成定局,所以連聲稱好,也算是一種表態,除了這樣,他還能做什麼呢?
第二,哥哥明英宗復位,比起其他的選項,爭論最大,對景泰帝最不利。但起碼不會引發巨大的動盪和混亂,所以景泰帝會說“好”。
奪門政變之前的形勢是:景泰帝膝下無子,皇太子之位空虛。另一方面,太上皇明英宗被軟禁在南宮,他的兒子、原來的皇太子朱見深也在景泰三年被廢掉。
所以,當景泰七年冬天景泰帝病重之後,大臣們感覺到了皇位的危機,急於確立皇儲,以防萬一。當時私下裡有過幾種方案,一種是請廢太子朱見深監國,然後再迎請太上皇回到大內。這個方案傾向於朱見深,一旦景泰帝駕崩,由他繼位,明英宗仍然做太上皇。
另一種方案是迎立襄王的世子做皇太子。襄王朱瞻墡是明仁宗的五兒子,籓地原本在長沙,後來改到襄陽。
襄王沉穩,有智慧,名聲好。當初明宣宗去世時,皇太子朱祁鎮只有八九歲,有一種觀點是讓他的同胞弟弟、襄王朱瞻墡繼位。張皇后權衡之後,最終還是讓皇太子朱祁鎮做皇帝,就是明英宗。
現在又有人提到了襄王這一枝,而且有傳言說,王文、于謙、太監王誠等人都支援這個選項。
天順元年正月十七日的深夜,石亨、張靰、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政變,迎回南宮中的太上皇,推上皇位。可以說,石亨等人這樣做,也是現實、可行的一種選擇。
從景泰帝的角度來看,哥哥明英宗恢復皇位,比起朱見深、襄王世子的選項,表面看更可以接受。但是,明英宗恢復皇位,從皇位傳承的角度來看,意味著對景泰帝八年來皇位合法性的一種否定,所以景泰帝才會不明不白地死去。
耐人尋味的是,景泰帝聽到政變的訊息,第一個懷疑的人竟然是于謙。他應該不是懷疑于謙自己做皇帝,而是誤以為是于謙主導了這次事變。這種懷疑本身,對於謙不公平,也說明君臣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和起碼的信任,他們出事、落敗也就是必然的了。
-
3 # 靈石蘊
因為朱祁鈺很欣慰
景泰帝朱祁鈺這一生,都很悲慘,事事不如意
1449年,他大哥朱祁鎮跑去打瓦剌,結果土木堡一戰覆滅,自己也成了俘虜。皇帝被人逮了,敵寇又大軍壓境,大明王朝該怎麼辦?危急時刻,群臣商議,另立新皇。備選帝王有兩個,一個是當時還是郕王的朱祁鈺,一個是朱祁鎮的太子兒子朱見深
如果按照宮廷劇本走,朱祁鈺應該屢翻算計,弄死太子侄子才對。可惜這郕王打死不幹,只想勉為其難的做個監國王爺,做皇帝純屬被逼上梁山,不得不幹
史書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大約是1449年8月某天,朝堂正爭吵著,忽然一名大臣舉起老拳,錘向了錦衣衛指揮使馬順。一人帶頭群人跟進,文武大臣就這麼打起來了,當場打死馬順,還有一個叫王山的,打鬥過程中,朱祁鈺想躲,可當時的兵部侍郎于謙硬拉著不讓
事後不久,朱祁鈺就登基了,誰能說不是被嚇的?
1452年前後,這皇位坐了幾年感覺還行
朱祁鈺就想廢掉朱見深,立自己兒子朱見濟做太子,把皇位留給自己這一脈。為此賄賂太監,賄賂群臣,還向大臣們賣委屈,當初朕不想當皇帝,是你們逼的,現在朕想立個太子,你們還不讓,朕委屈……
好不容易求得大臣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立了自家兒子做太子,可朱見濟早夭了。事後,有大臣評價,“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翻譯成人話就是,你朱祁鈺就是個替代品,想不該想的,死兒子就是下場
皇帝當成這樣,還能再憋屈點不?
到了1457年,奪門之變,病重的朱祁鈺聽到外頭新皇登基鐘聲時,心裡頭很沉重,這一生真衰,命不保也就算了,連朱家的江山都丟了。問左右,是于謙登基了吧?左右回答,是太上皇復位了……
聽到這,朱祁鈺很欣慰,是哥哥就好,朱家的江山沒丟,連說三聲好!
-
4 # 方之城
景泰帝臨終聽聞哥哥明英宗朱祁鎮復位,連說了三個“好”,這三個好字既表達了景泰帝朱祁鈺的無奈,也表達了一種後悔。
明英宗朱祁鎮和景泰帝朱祁鈺之間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大概就是明英宗時期,哥哥朱祁鎮登基後,輕信太監王振之言,要親政蒙古瓦剌部,不想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伏圍,明朝出征的幾十萬大軍悉數損失殆盡。
此時的明英宗也被瓦剌給俘虜了,正當國家危及之時,兵部侍郎于謙力王狂瀾,立刻在北京城組織兵馬積極防禦,國不可一日無君,更何況皇帝被來犯的敵人俘虜,如果不重新立個皇帝,朝局動盪不說,還有可能受制於瓦剌手上的明英宗。
于謙並與太后立了明英宗朱祁鎮的親弟弟朱祁鈺為皇帝,史稱景泰帝。朱祁鈺登基後的首要任務就是防禦瓦剌對北京城的進攻,在於謙主持大局的情況下,發動大明所有的力量,終於打退了瓦剌對北京的進攻,解除了大明的危機。
這明英宗回來就回來了吧,景泰帝朱祁鈺可沒給他哥哥好臉色,就把他安置在一個偏遠深宮裡,史稱“南宮”,就當他一個普通宗親給軟禁打發了。
沒幾年,景泰帝病重了,要命的是他沒兒子,誰來繼承大統呢,這是個問題。按照當時的常理來說,其實是輪不到明英宗朱祁鎮的,最大的可能是兩個:
一是原被朱祁鈺廢掉了太子,也就是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他被廢的原因是要給朱祁鈺的兒子騰太子之位,沒想到朱祁鈺的兒子當上太子沒多久,死了。
二是立外地藩王襄王位太子。
這兩種方案其實都不關朱祁鎮的事兒,事情的發展既是謀劃,也是偶然,不成想朝中有群人為了投機,以石亨為首的一幫人居然幫助朱祁鎮破宮門而入,搶先復位。而此時朱祁鈺其實還沒有死呢。
朱祁鈺躺床上聽聞上朝的鐘聲被敲響,應該知道有人登基了,他其實的第一反應是懷疑當時如日中天的于謙,這種懷疑是非常正常的,雖然于謙在大明一朝是數一數二的忠臣,但作為皇帝是可以懷疑一切對皇權有威脅的人的,以于謙當時的權勢來看,這是很正常的。
當侍從回答是朱祁鈺的哥哥原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後,景泰帝連說三個好,也表達了他內心的無奈,皇位本來就是哥哥朱祁鎮的,既然你急於復位,也就算是歸還於你,因為此時的景泰帝是沒有任何辦法來阻止這一切的。
其實,我覺得朱祁鈺更多的還是在表達自己內心的後悔,他應該在明英宗回來後,找個機會殺了他,至少堅決不同意迎他回來。作為前皇帝,朱祁鎮的復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且具有天然的號召力,在皇權至上的王朝時代裡,作為一個成熟而理智的皇帝,絕對不應該把這種對自己皇權具有最大威脅的人留在身邊。雖然他是你的哥哥。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當皇帝,病重的景泰帝朱祁鈺聽到這個訊息後,連聲說“好”的事情,記載在明朝楊瑄寫的《復辟錄》裡:鼓鐘鳴,群臣百官入賀。景皇帝聞鐘鼓聲,問左右雲:“于謙耶?”左右對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看到這一段記載後,後人都會覺得很奇怪,朱祁鎮奪取了朱祁鈺的皇位,為什麼朱祁鈺還說好呢?他這個“好”字裡,包含了哪些意思呢?
(朱祁鈺劇照)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一、放心的“好”。鐘鼓敲響,是意味著皇帝上朝的。朱祁鈺聽見了,自然知道是上朝的聲音。當時他問的第一句話是“于謙耶”,當侍衛告訴他是朱祁鎮的時候,他說了這個“好”字。
這裡我們必須要注意到,朱祁鈺為什麼會問“于謙耶”?要知道,于謙只不過是一個大臣,在沒有湊請皇帝同意的情況下,他是沒有權利召集百官上朝的。而這時候卻聽到了上朝的鐘鼓聲,我認為,朱祁鈺第一反應是于謙奪位了,于謙把皇位給他奪了!最後聽侍衛說是朱祁鎮的時候,他說了一句“哥哥做,好!”這話太明確不過了。顯然,皇位雖然也是被奪去了,但奪位的是朱祁鎮,並沒有落入于謙的手中,所以朱祁鈺大大地放心了。
我們知道,于謙是一個了不起的忠臣,他從來都沒有僭越的表現。朱祁鈺表面上,也對於謙非常尊敬,凡事都會徵求于謙的意見。但是,朱祁鈺其實也是很猜忌于謙的。畢竟於謙透過北京保衛戰,挽救了大明。所謂“功高震主”,在朱祁鈺的心中,對於謙其實一直是很提防的。
(于謙)
二、心酸的“好”。朱祁鈺當皇帝的經歷,實在是讓他很心酸。本來他也沒想過要當皇帝,是哥哥朱祁鎮做事孟浪,強出頭,要去御駕親征,結果被瓦剌抓去了。朱祁鈺臨危受命,接過大明的挑子,在於謙等大臣們的擁戴下,積極備戰,力挽狂瀾,打敗了瓦剌。
朱祁鈺也因此坐穩了皇帝之位。就算後來,瓦剌耍陰謀,把朱祁鎮放了回來,朱祁鈺其實也並沒有當回事,把朱祁鎮監視起來就可以了。
接著,朱祁鈺便準備換太子,把太子之位換成自己的兒子。這件事,後世對朱祁鈺批評得比較多。不過,從朱祁鈺的角度來看,他其實是理直氣壯的。雖說江山本來是朱祁鎮的,但朱祁鎮差不多算是把江山弄丟了。若不是他朱祁鈺的努力,江山能保住嗎?所以,這一份江山,就算得上是他掙回來的。既然是他掙回來的,傳給自己的兒子,也就無可厚非。所以他頂住壓力,堅決換掉朱祁鎮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換成自己的兒子朱見濟。
然而,朱見濟沒有那個福氣,當太子才一年就夭折了。
朱見濟雖然是朱祁鈺的獨子,但只要朱祁鈺還活著,生兒子的機會還是有的。哪知道朱祁鈺儘管很努力,但一直沒能再生兒子,而且很快就病了,而且病得很重。這樣一來,朱祁鈺真算是白忙活了一場,江山顯然不可能再在自己的一脈傳遞了。
朱祁鈺全部的心酸,就包含在那個“好”字裡面。
(朱祁鎮劇照)
三、討饒的“好”。朱祁鎮已經復辟了。
這也就意味著,他朱祁鈺就不是皇帝了,又重新從皇帝變成了大臣。
是大臣,就只得跪拜他哥哥,在他哥哥的手下幹活。
從高高在上的皇帝,變成向人跪拜的大臣,就算朱祁鈺想得通,其實也不行啊。因為他不是一般的大臣,他在朱祁鎮的眼裡,是曾經奪過他皇位的人,是曾經囚禁過他的人,是曾經廢了他兒子太子之位的人。除此外,還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有可能再奪他皇位的人。所以,朱祁鎮對朱祁鈺是又憤恨又猜忌。
在這種情況下,朱祁鈺就是想做一個乖乖聽話、乖乖跪拜的大臣,都已經變成了十分艱難的奢望了。
正因為如此,朱祁鈺必須向朱祁鎮討饒。而他的一個“好”字,也就包含了朱祁鈺滿滿的討饒意味。
但顯然是沒用的。朱祁鎮上臺不久,朱祁鈺就忽然“病重不治”去世了。
(參考資料:《明史》《復辟錄》)
-
6 # 小約翰
景泰八年正月(公元1457年)的一個早上,天剛矇矇亮,明代宗皇帝正在宮女的伺候下更衣起床,忽然大殿外一片嘈雜。他聽見了召集大臣的鐘聲。
代宗正在納悶,是誰在召集大臣?是內閣大臣于謙嗎?於是他詢問左右的太監。太監們告訴他,是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鎮在召集大臣。景泰帝一瞬間就明白了英宗已經復辟,於是連聲說:“好!”。
鼓鐘鳴,群臣百官入賀。景皇帝聞鐘鼓聲,問左右雲:“于謙耶?”左右對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此刻代宗百感交集,往事一幕幕浮現眼前。
撿來的王爺。1433年,明宣宗朱瞻基病危,派人將朱祁鈺母子召到宮裡,對自己的母親反覆交代要善待她們,然後一命歸西。
這朱祁鈺就是日後的代宗皇帝,而他的母親原本是王府上一個婢女,宣宗被婢女的美貌和溫柔善良所吸引,就把秘密把她安置在一個離皇宮不遠的地方,沒多久生下一子,賜名朱祁鈺。但因為出身低賤,依舊不能回宮。
直到宣宗駕崩,朱祁鈺才得以回宮,朱祁鈺被封王,母親為賢妃。賢妃母子本以為這輩子就這樣偷偷摸摸在那個牢籠一樣的深宅大院度過了,做一個沒有身份的私生子了。誰知道天上掉下一個“王爺”,他成為了大明朝名正言順的皇子,這也太出乎意料了!
可是,更讓他們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撿來的皇帝。1449年7月,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被瓦刺俘虜,明軍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史稱“土木堡之變”。
訊息傳來,舉國震動。
當時的皇子朱見深剛剛兩歲,為了安定人心,太后讓英宗唯一的弟弟代理朝政。國不可一日無君,沒有合適皇帝人選的明朝,眾退朱祁鈺當了皇帝,領導北京保衛戰。
就這樣,朱祁鈺推到了前臺,稀裡糊塗做了皇帝。建立年號“景泰”,史稱“明代宗”。立英宗的兒子為太子。
按照太后的意思,明代宗這個皇帝只是暫時替代明英宗,江山終究要回到英宗一系。
但是人對於權力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面對著皇帝這種極致權力,又怎麼願意拱手讓人?繼位沒多久,景泰帝就把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廢掉了,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雖然朝中有不少想為英宗說話的人,可是縣官不如現管。在現任皇帝的淫威之下,滿朝文武噤若寒蟬,誰也不敢為英宗說話。
更令人氣憤的是——土木堡之變一年之後,明英宗回來了!可是此時他的身份已經變成了“太上皇”,因為紫禁城已經換了一個主人了。
明代宗給了明英宗很好的安排——囚禁。他把明英宗和錢皇后一起囚禁在了紫禁城一個偏僻的住處(南宮),外面用鐵鎖鎖上。每天不允許英宗夫婦離開院子一步,甚至連基本的飲食供給都不能滿足,錢皇后不得不靠做針線送出來賣來補貼家用。
就這樣,英宗夫婦被親弟弟朱祁鈺囚禁了整整七年。
奪門之變七年之後的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了。
可是在明代宗病重之前,他的兒子已經先他一步離去,皇位再次陷入了沒有接班人的境地。
朝廷裡的主流民意,是擁立前任太子,英宗的兒子朱見深。還有一些人認為應該擁立代宗的叔叔襄王。但無論擁立哪個,他們都是合法的繼承人。
但如果擁立合法繼承人,那麼沒有人能夠在皇位更迭中得到利益。於是,一些野心家開始蠢蠢欲動了。
朱祁鈺病危之後,掌管皇城守衛的武將石亨,奉命面聖。在面聖之後,他得出了一個結論——景泰皇帝馬上就要不行了。
但是無論接班人是誰,都是文官決定的,輪不到他一個武將說話。所以,為了能在接下來的皇位更迭中為自己爭取一些利益,石亨決定鋌而走險:他找來了自己的好朋友掌管京城禁軍的都督張鞁和宦官曹吉祥商議。三個人商議之後的結論是——迎立被囚禁的明英宗朱祁鎮,幫助他復辟。
因為武將和太監都是在政治體制之外的人物,政權更迭他們本來得不到什麼利益。但迎接明英宗屬於典型的政治賭博,英宗一定會感謝他們。
後來,他們拉上了在朝廷裡被排擠的文官徐有貞一起參與他們的密謀。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夜晚,一群人帶領京城禁軍,以瓦剌襲邊,保衛京城為名進入京城和皇宮。
一群人拆開南宮的牆,迎接出明英宗。明英宗在得知眾人來意之後果然大為感激,挨個詢問“功臣”們的名字,以示不忘報恩之意。眾人擁著英宗進入上朝的奉天殿,由徐有貞宣佈:“皇帝病重,現在太上皇真是復辟”。
群臣雖然極其驚訝,但是明英宗本身也有皇位繼承權,復辟雖然不太合理,但是從宗法上是過得去的。而且,在參與政變的軍隊的逼視下,眾大臣也只好跪拜,承認英宗復辟了。
當景泰帝聽說英宗復辟時,他知道自己大勢已去,只能用三聲“好”,來等待著哥哥對自己的懲罰了。
-
7 # 剛日讀史
先給大家描繪幾個場景。
場景一:明代宗景泰八年正月,皇宮門外。
一大群官員都在探頭探腦的往宮裡張望。
(明代宗朱祁祁鈺)
這是一群言官,在他們的首領左都御史蕭維禎、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的率領下,來打聽皇帝的病情。
二十九歲的景泰帝朱祁鈺,已經因病輟朝多日了。
這時宮門內走出來一個太監,蕭維禎認得是司禮監的興安。
門外的十三道言官忽拉一下全圍了上去。
興安只認得蕭維禎和徐有貞,便與這二位都老爺打了個招呼。
蕭維禎上前一步拉住興安的手,壓低聲音問道:“皇上御體如何?”
興安做了一個手勢,同樣壓低了聲音:“不太妙啊。。。看樣子時日無多了。你們天天這麼守著宮門問安,有什麼用?”
蕭維禎和徐有貞心領神會,帶著這些御史和給事中們回到了都察院。
場景二:都察院內。
徐有貞正在發言。 徐有貞清了清嗓子:“各位同僚,興安今天的意思,大家明白了嗎?”
下面的御史和給事中一個勁的點頭。
徐有貞又問:“那依諸位大人之見,我等該當如何區處?”
這時站出來兩位御史,對著蕭維禎和徐有貞兩位都老爺說道:“皇上聖躬違和,多日不上朝,天下百姓都很擔心。眼下還有一件大事沒辦,那就是皇上還沒立太子,一旦皇帝有事,也好有人接班。這事辦好了,咱們也就不用擔心了。”
蕭維禎和徐有貞相互對視了一眼,徐有貞喜道:“大人所說有理,正合吾意。我等可上一奏摺,請皇上早立太子,安撫人心。”
場景三:宮內朝房中。
蕭維禎、徐有貞、石亨、張輗、張靰、于謙、王文、胡濙、楊善等等大員整齊落坐。
胡濙手持一份奏摺,高聲朗讀:“聖躬不寧,五日未朝,內外憂懼,京民震恐,蓋為皇儲未立,以致如此。伏望皇上早建元良,正位東宮,以鎮人心。”
蕭維禎對諸位大人言道:“列位,依在下愚見,可將“早建元良”改為“擇建元良”,諸公以為如何?”
眾人會意,紛紛叫好。
場景四:石亨府中。
石亨望著徐有貞,急切的說道:“副憲大人,蕭總憲、於尚書、王大學士等人慾迎襄王朱瞻墡世子為太子,以承帝祉,我等是否附議,大人意下如何?”
徐有貞喃喃的唸叨:“于謙。。于謙。。。,若依他們之見,迎立襄王世子,你我二人不過附議之功,如何能展大志?想當年于謙朝堂之上,那般羞辱於我,石大人你在大同之時,于謙也屢次為難與你,你肯一世受其欺凌不成?”
石亨用力扯了扯鬍鬚,彷彿想起了昔日之仇,眼中冒出了兇光。
(囚禁生活)
徐有貞望著石亨,輕聲說道:“石將軍,我與內侍曹公公早已定計,欲迎南宮那位復位,將軍意下如何?此事若有將軍相助,定能成事,事成將軍居功至偉,榮華富貴唾手可得!”
石亨又用力扯了扯鬍鬚,一拍大腿:“去他孃的,幹!”
場景五:慈寧宮中。
孫太后放下太監曹吉祥送來的密摺,老太太眼中露出剛毅之色:“小曹子,你去轉告徐、石二位,我已知道了,讓他們放心,讓鎮兒復位,我自當鼎力支援,讓他們大膽去幹吧!”
場景六:南宮牆外。
石亨指揮一隊人馬,正用大木撞擊南宮宮門。
隨著一聲巨響,宮牆撞開了一個大洞,徐有貞第一個從洞中衝入,對著牆內一箇中年男子跪倒叩頭:“太上皇,臣徐有貞、石亨冒死請您復位,挫敗奸人篡位陰謀!”
(被囚禁的朱祁鎮夫婦)
這個中年男子不是別人,正是被囚禁在此的前皇帝、如今的太上皇,史上的明英宗朱祁鎮。
他因土木堡之變被也先俘虜,之後送還大明,可是帝位被弟弟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佔有,代宗名義上將他尊位太上皇,其實就是將他囚禁在這南宮,而且朱祁鎮的兒子——太子朱見深也被廢,朱祁鎮在南宮已渡過了七年。
徐有貞、石亨及太監曹吉祥此次乘明代宗病重,迎立太上皇朱祁鎮復位,史稱“奪門之變”,三人成了英宗復辟的大功臣。
(徐有貞)
場景七:皇宮中。
召叢集臣的鐘聲響了,宮裡一位躺在病床上的中年男人努力支撐起身體,問身邊的太監:“是于謙鳴鐘召集大臣嗎?”
太監回道:“稟聖上,是太上皇在敲鐘召叢集臣”
(病中的明代宗)
中年男人臉色蒼白,努力擠出一個笑容:“哥哥做皇帝,好!好!好!” “景皇帝聞鐘鼓聲,問左右雲:“于謙耶?”左右對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復辟錄》。
(奪門之變)
以上七個場景發生在景泰八年正月,地點北京,史稱“南宮復辟”。
問題來了:為什麼朱祁鈺聽說哥哥復辟,反而叫好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
一是朱祁鈺也早得到密報,朝中不少大臣欲迎立襄王世子為太子,接自己的班。
這是朱祁鈺不能接受的。
(朱祁鎮)
朱祁鈺當上皇帝,得自孫太后的支援。他和太后也有君子協定,要將皇位還給倒子朱見深的。
而襄王如果渾水摸魚,撈到最大的一條魚,這是朱祁鈺不能忍受的。
所以聽說哥哥復位,斷絕了大臣們的念頭,因此叫好。
二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朱祁鈺這八年來對哥哥十分過份,巴不得早點整死哥哥,這是不假,但這一切的基礎是自己能夠掌握權力。
而眼下自己命不久矣,在死神面前,什麼名什麼利都是一場空,朱祁鈺死前悟出了這個道理,所以哥哥動手拿走原本屬於他的皇位,也算是功德圓滿,自己也了無牽掛了。
這是他叫好的第二個原因。
(南宮復辟)
第三個原因是,朱祁鈺雖然仰仗于謙等人,但他對於謙這樣的大功臣十分忌憚,所以聽到召集大臣的鐘鼓聲,第一反應就是于謙要造反。
當他得知事情真相是自己的哥哥來取回原本他的東西,而不是大臣叛亂,自己就是死了,對朱元璋等列祖列宗也算有了個交待。
大明江山交給自己代理八年,現在又完璧歸趙,自己可以安心走了,所以會叫好。
總體來說,朱祁鈺在位八年,還算是一個好皇帝,他從登基到死後被廢,恍如南柯一夢。
這幾句“好好好”,也許是他臨終時悟出的道理,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總歸不是你的。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
8 # 弋北談古今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分清楚英宗與景泰帝之間的關係:公元1449,明英宗朱祁鎮帶領著明朝精銳部隊遠征瓦剌,但是明朝軍隊卻被瓦剌包圍消滅,明英宗也被擄走。這次重大事變稱為“土木堡之變”。接著在瓦剌南下威逼北京的情況下,大明王朝危在旦夕。
這時朱祁鈺被大臣于謙等推舉為皇帝,繼續領導明朝與瓦剌之間的戰爭,是為“景泰帝”。但是明朝勝利之後,明英宗也就是景泰帝的哥哥被瓦剌送回國了。為了避免尷尬,景泰帝將英宗囚禁。但是在景泰帝病重前,明英宗在石亨的支援下復辟。在這個時候,景泰帝得知了自己的哥哥重新登基,便連連說好,這是為什麼呢?
(明英宗畫像)
一:景泰帝的皇位是從英宗手上接過去的,還給他也算“物歸原主”。剛才已經提到,景泰帝的繼位是在明英宗遠征失敗被俘,明朝危在旦夕的情況下發生的。景泰帝本便不願意成為皇帝,也是無可奈何。而此時英宗的復辟正好給了景泰帝將皇位還給兄長的“好時機”,所以景泰帝才會連連說好。
二:景泰帝病重,無子嗣,皇位繼承懸而不決。在英宗復辟的時候,景泰帝已經深染重病,時日無多。而且景泰帝唯一一個兒子已經先離他而去了,如果英宗不復闢的話,明朝將會面臨著不知道將皇位繼承給誰的尷尬。而英宗的繼位正好解決了麻煩,在這個時期的明朝已經沒有比英宗更適合繼承皇位的人選了。
(景泰帝、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
三:解決了外姓威脅。景泰帝時期朝中重臣結黨營私,勾心鬥角,各個集團相互傾扎。在皇位繼承的危機關頭,英宗的復辟正好將景泰帝心中高懸的石頭落下了。因為雖然英宗曾經被退位,但終究比其他朱姓族人要強上不少。皇帝留給他坐,也比較合適。
所以,在種種威脅,種種考慮之下,英宗復辟是比較可以接受的結果。這也正是景泰帝連連說好的原因。
-
9 # 一半秋色
這天早晨,天矇矇亮,景泰帝虛弱地躺在龍榻之上,不遠處突然傳來了“當…當…當…”的鐘聲。
這個聲音,景泰帝再熟悉不過,這是催促大臣上朝的鐘鼓之聲,類似於上課鈴聲。
景泰帝大驚失色,現在還沒到上朝時間,是誰這麼大膽,膽敢亂敲鐘呢?活膩了嗎?
轉而之間,景泰帝突然想到了,有人密謀篡位了,現在他得了重病,日薄西山了,正好讓別有用心之徒鑽了空子。
景泰帝第一個懷疑的是于謙,因為他大權在握,朝中大小官員都聽他的,景泰帝有力無氣地問宦官:“是于謙乾的嗎?”
宦官搖了搖頭,說道:“謙哥在燙頭。”
景泰帝又問道:“那是誰?”
宦官小聲說道:“是太上皇!太上皇復位了。”
景泰帝嘆了口氣,連聲說道:“好,好,好!”
景泰帝茫然地望著皇宮的方向,出神。
景泰帝聽說了明英宗復辟了,為何連說三聲“好,好,好”呢?到底好什麼好呢?
其一,位歸原主。
本來這個皇位就是朱祁鎮的,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危在旦夕,朱祁鈺才被扶上了皇位。
後來,哥哥朱祁鎮又被放了回來,朱祁鈺不願意將剛捂熱的皇位交給朱祁鎮,於是將朱祁鎮關了起來,一關就是七年之久。現在,朱祁鎮復位了,取回了本屬於他的東西。
其二,兒子死了。
朱祁鈺有過一個兒子,叫作朱見濟,朱祁鈺坐穩了皇位之後,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廢掉侄子朱見深,立朱見濟為太子,當年,朱祁鈺為了達到目的,甚至不惜動用小金庫,大肆賄賂朝中重臣。
可是,天意弄人,朱見濟福薄命薄,立為太子之後,第二年就病死了,白髮人送黑髮人,朱祁鈺哀痛不已,這是他唯一的骨血啊!
其三,不是謙哥乾的。
聽到外面嘈雜一片,起初病榻上的朱祁鈺以為是于謙乾的,倘若是于謙乾的,那麼麻煩大了,明朝皇權極有可能旁落“於”家。
因為當時的于謙大權在握,身居高位,乃兵部尚書,北京保衛戰又積攢了較高了人氣,威望極高。
當聽說不是于謙乾的,朱祁鈺長舒了一口氣,不管怎麼樣,這個皇權還是老朱家的。
其四,心存愧疚。
朱祁鎮被放回來之後,隨即被關押了起來,一關就是七年,坐了七年有期徒刑,這日子真的太慘了,朱祁鎮又沒啥過錯,憑啥把他關了七年啊?
-
10 # 玄坤文史
景泰帝朱祁鈺當了八年的皇帝,雖然就執政成果而言,他比明英宗朱祁鎮要優秀很多,但作為一個統治者而言,他執政生涯中,皇位始終坐不穩,為了立自己兒子當太子,甚至還幹出了賄賂大臣的荒唐勾當,這皇帝當得也很憋屈。
明英宗復位當天,五更時,午門外大臣們陸陸續續的來到朝房,和往常一樣等待著景泰帝朱祁鈺駕臨,不同的是大臣的隊伍中少了一些人,太常寺卿許彬,左都御史楊善等人遲遲未到。
突然宮中鐘鼓齊鳴,宮門被打開了,雖然還有人未趕到,但大臣們還是按照順序依次走入了宮門,突然間行進的隊伍停了下來,走在最前面的大臣們看到龍椅上坐著的竟然是明英宗朱祁鎮時都愣住了,他們不知道是不是該上前去給這位“太上皇”請個安?
而就在這時,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站了出來,高呼道:“太上皇復辟了!”大臣們面面相覷,不知道這是真是假,更有不少人暗中揣測景泰帝是否還健在,誰也不敢有任何多餘的動作。
徐有貞
朱祁鎮見大臣們都沒反應,站起身說道:“景泰皇帝病重,群臣迎朕復位,你們各人仍擔任原來的官職。”大臣們都意識到宮中已經發生了一場巨大的政治風波,帝位已然易主,只能嚮明英宗進行參拜。
而在政變發生之時,朱祁鈺正在宮中梳洗,準備去上朝,此時的朱祁鈺已經是重病纏身了,而讓他煩惱的事情卻並未減少,當初為了能立自己的兒子當太子,鞏固皇位,他費盡周折才廢了朱見深的太子,然而朱見濟被立為太子後,才過了一年竟然就夭折了。
朱祁鈺沒有了子嗣,而朱祁鎮又被大臣們接了回來,這樣的情況下,國本未定也就意味著朱祁鈺的皇位並不穩定,朱祁鈺面對的壓力非常大,而每次見到朝中重臣于謙也給朱祁鈺添堵。
于謙在北京保衛戰力挽狂瀾,挽救了大明江山,于謙在朝中非常有威望,朱祁鈺也很倚重於謙,他本想讓于謙成為自己的政治盟友,在是否要迎回朱祁鎮,廢太子朱見深等問題上能給自己站臺,但是他很快就發現于謙這人根本沒法拉攏,他為官清廉,為人正直,性格還很剛強。
于謙
所以朱祁鈺雖然很倚重於謙,卻並不喜歡他,在北京保衛戰之後,于謙開始輔助朝綱,凡有重要政務,朱祁鈺一定會和于謙商議,于謙上的奏摺沒有不批准的,歷史上能得到皇帝如此器重的大臣,有廣結黨羽的,有貪沒錢財的,但能像于謙一樣,始終保持簡樸的作風,不結黨羽,按照“仁,義”行事的卻寥寥無幾。
所以朝中有很多人嫉妒于謙,但真要彈劾于謙時卻找不出啥理由來,說得最多的無非是于謙過於專權罷了,而於謙的權不正是朱祁鈺放的嗎?在朱祁鈺病重後,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選擇接班人的議題再次擺到了朱祁鈺面前,這是他最不願意面對的問題,巨大的壓力讓這位年輕的皇帝開始變得多疑起來。
大臣們都在推薦旁支合適的人選,朱祁鈺總覺得自己的皇位搖搖欲墜,他雖然倚重於謙,但從未信任過於謙,因為于謙始終不在他的控制中,所以當朱祁鈺洗漱時,突然聽到上朝的鐘鼓想起了,首先想到的是問侍從“莫非是于謙不成?”
他的意思很明顯,兵部尚書于謙篡位謀反了?這種反應完全符合常理,當時于謙是朱祁鈺最倚重的大臣,自然也就是京中最有權勢的人,他又是擔任著兵部尚書的職務,是最有條件起兵謀反的,相比之下,南宮中的朱祁鎮,如果沒有人接應根本不可能復辟,所以朱祁鈺首先想到的人就是于謙。
而他得知是朱祁鎮復辟了,此時的朱祁鈺心裡多半有些遺憾,始終皇位還是離自己而去了,但是他也明白這也算是物歸原主了,也只能釋懷了,並且皇位還是朱家的,就算死了也不算愧對祖宗,這一切也該放手了,所以才會說道:“哥哥做皇帝,好,好,好!”
-
11 # 2許雲輝
被王振忽悠得膨脹的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成為瓦剌階下囚後,皇太子朱見深年僅2歲無法繼位,其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留為監國。因國不可一日無君,也為避免瓦剌將明英宗當作人質勒索大明,朱祁鈺遂在於謙、王直等徵得孫太后同意後即皇帝位,尊“北狩”的哥哥為太上皇。
明英宗失去利用價值被放回後,哥倆當著群臣演了一出骨肉情深的情景劇,互拜“相抱持而哭”,彼此假惺惺推讓皇位。劇終,景泰帝朱祁鈺將哥哥關入南宮整整七年。景泰帝突患重病時,舊臣徐有貞與石享等徵得孫太后同意後發動奪門之變,宣佈:“太上皇帝復位矣!”
時值凌晨,“鼓鐘鳴,群臣百官入賀”明英宗復位。“景泰帝聞鐘鼓聲”,問左右何事。左右告訴他英宗復位,景泰帝竟然道:“哥哥做,好!”
此言,為景泰帝萬念俱灰的表現,更是無可奈何的認輸,亦為接受現實的解脫。
因為,景泰帝雖貴為天子,但因其母為吳賢妃,而明英宗為嫡長子,其母為孫太后。于謙等擁立景泰帝、徐有貞等助英宗復辟,都是在她認可的前提下行動的。換言之,真正一言九鼎者,仍為孫太后。
英宗被俘時,孫太后先立“皇帝庶長子見深為皇太子”,才應于謙等請求立朱祁鈺為帝。朱祁鈺始終以此為心病,透過一系列運作,終於廢朱見深太子地位,改立親骨肉朱見濟。詎料朱見濟5歲時即夭亡,朱祁鈺痛不欲生。
朱祁鈺尚未來得及解決皇儲問題,突發重疾,徐有貞等趁機助英宗復辟。故景泰帝病中聞此訊時,一傷心親兒早夭,二傷感自己沉痾難愈,三為自己的替補皇帝身份深感悲哀,四懼哥哥新帳老帳一起算砍下他的龍頭。各種複雜感受湧上心頭,才脫口而出:“哥哥做(皇帝),好!”
-
12 # 文青聊史
公元1457年大明戰神明英宗朱祁鎮透過奪門之變再度登上皇位,這種再度登基的情況別說是在明朝,就是在歷史上都是少有的,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其父親朱瞻基是明朝也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在位時間雖然不長但卻將前朝的弊端給大多清理乾淨。
可以說此時登基的朱祁鎮只要不做什麼越軌的舉動,根據朱瞻基的政策走,完全可以落得一個明君的稱號。
但朱祁鎮不愧是朱祁鎮,就算前面有朱瞻基給打下的那麼好的基礎,還是差一點把明朝給玩沒了。
土木堡之變公元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帶領軍隊入侵明朝的邊境,作為一個皇帝作為一個想有所成績的皇帝,朱祁鎮自然沒有放過這個機會。
為了證明自己的決心,朱祁鎮先是立自己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隨後便帶上二十萬大軍號稱五十萬浩浩蕩蕩出發了。
如果御駕親征的朱祁鎮不聽從太監王振的話,或許還真有可能打敗也先,畢竟當時明軍戰鬥力也是比較強的。
但朱祁鎮就是願意屢次聽從宦官王振的話,在來到大同之後朱祁鎮便想撤軍了,但由於王振的建議,朱祁鎮臨時變更撤退路線,先去王振的老家蔚州。
蔚州的位置也是比較尷尬,非常臨近大同,而當時瓦剌軍已經無限逼近於大同,但朱祁鎮和王振自然是選擇性的忽略這些。
結果就是這一來一回讓瓦剌追了上來,並在土木堡對明軍形成圍攻之勢,最終朱祁鎮帶的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就是朱祁鎮本人都被瓦剌俘虜。
北京守衛戰瓦剌在俘虜了朱祁鎮之後便有了統一天下的決心,於是直接率領大軍直逼明朝的都城北京城,此時城內都是老弱病殘。
此時大臣于謙力挽狂瀾,先是拒絕其他人遷都的要求,隨後請求孫太后立朱祁鎮異母弟朱祁鈺為帝。
在種種作為之下便開始了赫赫有名的北京保衛戰,此戰是明朝的生死存亡之戰。
最終在於謙的正確領導下,再加上瓦剌的後勤補給供應不上,瓦剌只好撤軍返回,明朝得以繼續儲存下來。
朱祁鈺在做皇帝這一塊確實要比哥哥朱祁鎮好太多了,在他的治理下明朝開始慢慢恢復因為土木堡之變造成的損失。
但畢竟明英宗還在世,所以群臣就想把明英宗給接回來,但此事遭到朱祁鈺的強烈反對。
最後還是大臣于謙出面,明確的告知朱祁鎮回來之後並不會讓朱祁鈺退位,朱祁鈺這才答應接回朱祁鎮的請求。
事後雖然朱祁鎮被朱祁鈺封為太上皇,但手中一點實權都沒有,並且為了限制朱祁鎮,朱祁鈺還特意將朱祁鎮囚禁在南宮當中不與其他人見面。
雖說朱祁鈺這樣做確實可以有效的防止朱祁鎮有什麼不軌的想法,但是千算萬算沒算到最終問題出在了自己身上。
奪門之變朱祁鈺登基之後確實將明朝治理的井井有條,但在繼承人上面卻出現了問題,就是自己沒有子嗣可以繼承。
原本朱祁鈺登基的時候朱見深依舊是太子,後來朱祁鈺為了私心便將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廢除,讓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做太子。
但是奈何朱見濟命不好,還沒有等到朱祁鈺退位那一天便撒手人寰,這個打擊對朱祁鈺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可能是因為每日過於勞累也或許是因為兒子早逝造成的影響太大,景泰帝朱祁鈺病倒了,而且還是一病不起的那種。
由於朱祁鈺沒有子嗣,所以在繼承人這塊大臣們的意見就非常不統一,這時候誰站對了隊,那麼日後便肯定會有數不盡的榮華富貴。
石亨便是抓住了這個機會,在發現朱祁鈺病重之後便拉攏太監曹吉祥準備幫助朱祁鎮再度登基。
在一眾人的聯合之下再加上孫太后的支援,正月十六晚上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便出發了。
在眾人的協助下朱祁鎮算是終於逃離了南宮這個苦海,隨後便來到了朝臣上早朝時的奉天門。
當大臣們上早朝的時候才突然發現坐在上面的皇帝從朱祁鈺變成了朱祁鎮,朝臣只好跪拜行禮。
在得知朱祁鎮強行發動政變登基後,原本正在收拾衣服準備上朝的朱祁鈺連說三句好字,隨後便沒有了下文算是默認了朱祁鎮的行為。
朱祁鈺何出此言?物歸原主
當時朱祁鎮就算不發動奪門之變,這皇位都依舊有可能是他池中之物。
原因無他,還是上文中所說的一點,朱祁鈺已經沒有子嗣可以繼承這個皇位,但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朱祁鎮就是最佳選擇。
事實就是在奪門之變的前一天晚上眾臣還商議勸告朱祁鈺重立朱祁鎮為帝,畢竟朱瞻基一脈就他們兩個人選,而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還過於年幼。
雖說當時朝臣還沒有向朱祁鈺說這個訊息的時候朱祁鎮就已經奪位了,但在之前肯定有所察覺。
所以說朱祁鈺對朱祁鎮會再度登基肯定是有心理準備的,畢竟當時的繼承人也就那麼些個。
朱祁鈺的內心很有可能就是那種物歸原主的釋懷,畢竟如果不是朱祁鎮的話,恐怕自己一輩子都只是一個王爺,如今物歸原主算是一個好的結局。
心懷愧疚
在將朱祁鎮接回之後朱祁鈺為了防止朱祁鎮有奪位之心,對朱祁鎮進行了一系列的限制。
最典型的就是將朱祁鎮的全部權力給剝奪,隨後將他囚禁在南宮當中,這一囚禁就是八年。
為了防止朱祁鎮從裡面跑出來,在將朱祁鎮送進南宮之後便命人封死了南宮的大門,這也是為何朱祁鎮的政變稱之為奪門之變的原因。
在平常物品上朱祁鈺對朱祁鎮也是少之又少,有時候甚至需要朱祁鎮的皇后透過繡字來換取一些必要物品。
這些朱祁鎮看在眼裡,朱祁鈺內心也是清楚,所以內心也是對朱祁鎮充滿了愧疚,但為了自己的皇位不得不這樣做。
在得知朱祁鎮登基之後朱祁鈺那三聲好也算是表達了自己的心懷愧疚,當時的不作為也算是對朱祁鎮的一種彌補吧。
不過雖說朱祁鎮是正統,但在做皇帝上,朱祁鈺確實要比朱祁鎮要好很多,在位雖說只有八年,但是成績斐然,值得一說的是朱祁鎮登基之後幾乎又將朱祁鈺這八年累積的家底給敗盡了。
-
13 # 樓哥看歷史
老規矩先把題目解釋一遍。
英宗,指的是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朱祁鎮,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中被俘。一年後以太上皇帝的身份被放回北京,就此軟禁於南宮之中。
景泰帝,指的是英宗的弟弟朱祁鈺,明朝第七任皇帝。英宗被俘後,朱祁鈺先以郕王的身份監國,隨即登基為帝。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英宗在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一群野心家的協助下復辟成功。此刻重病在身的景泰帝,為何會在得到訊息之後連說三個“好”字呢?筆者以為這位心力交瘁的皇帝終於可以卸下一樁心事,安心地去養病,乃至去死。
景泰帝劇照
奪門之變前的形勢對於中途繼位的景泰帝來說,到底誰是正統,一直是他繞不過去的一道坎。在他的嫡母、當朝皇太后孫氏眼中,景泰帝就是一個臨時工。因為在允許他做皇帝之前,孫太后已經冊封了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這意味著什麼呢?說明正統還在英宗身上。景泰帝百年之後,皇位必須還給自己的侄子。
但此後瓦剌人包圍北京,景泰帝在於謙、石亨等人的幫助之下擊退敵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捍衛了大明王朝的社稷和宗廟。這一戰,于謙、石亨雖居首功,但朱祁鈺身為皇帝,自然也是威望大漲。作為一個有能力、有雄心,而且還有子嗣的皇帝,景泰帝自然不甘心只做這一任臨時皇帝。“父有天下,必傳於子”這句話,無時無刻不在他的腦海中振聾發聵。
於是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的時候,羽翼已豐的景泰帝強行通過了易儲的決定,為此還不惜將持反對意見的原配皇后汪氏廢黜。對於強勢的景泰帝,孫太后也無可奈何,她雖然心中不甘,但也只能忍痛接受。
詔曰:“卿等所言三代聖王大道理,近日耆舊內內臣亦俱來勸遵。與卿等所言,皆朕不敢自專。上請於聖母上聖皇后。蒙懿旨宣諭,只要宗社安、天下太平。今心既如此,當順人心行。朕以此不敢固違,禮部可具議擇日以聞。”—《明英宗實錄卷二百十五》
孫太后與景泰帝劇照
最終景泰帝之子朱見濟被立為皇太子,而原太子朱見深則被降封為沂王。如果按照這樣的勢頭髮展下去,大明王朝的帝系將不可逆轉地從大宗英宗一脈,轉移到小宗景泰帝一脈。等到朱祁鈺駕崩,朱見濟即位,景泰帝至少可以混個世宗的廟號。說不定為了表彰他保衛京師的功勞,以及作為本支皇室的始祖,給他上一個百世不遷的世祖廟號,也不是不可能。
可惜天不隨人願,朱見濟被立為皇太子後僅僅一年時間就不幸早逝。而在此後的三年時間裡,景泰帝想了無數的法子,納了眾多的妃嬪,卻再也無力生出一個兒子。景泰八年正月十四日,景泰帝因病不能視朝。由於此前一天,朱祁鈺甚至連大祀天地這樣的重要典禮都無法親自行禮,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此時五朝元老、禮部尚書胡濙再次上疏請立皇太子。就在景泰帝拒絕立儲之後僅僅三天,即發生了奪門之變。
己卯,帝以疾不能臨朝,免慶成宴。禮部等衙門掌部事少傅兼太子太師、禮部尚書等官胡濙等具疏問安。且言皇上日親萬機,未建儲副,無由助理,致勞聖躬。伏乞早選元良為皇太子,以慰宗廟社稷臣民之望。詔曰:“卿等憂宗廟愛君之心,朕已知之。但今失於調理,所請不允。”—《明英宗實錄卷二百七十三》
進退兩難的景泰帝對於朱祁鈺而言,太子死後的那幾年,一直都是非常煎熬的。自己生不出兒子,朝堂之上覆立沂王的呼聲又非常高,景泰帝的精神壓力太大了。但他之所以頂住壓力,始終不肯鬆口讓朱見深重新當皇太子,筆者以為可能有如下的考慮:
其一:景泰帝依然在自我麻痺,認為自己年紀尚輕,只要足夠努力,皇嗣的問題並不成為問題。雖然在朱見濟死後,任憑朱祁鈺如何努力,不要說兒子,連個女兒都沒有。但是這個念頭,恐怕也是景泰帝最後的逆鱗了。
其二:主動退位,請太上皇帝復位,會不會結局會好一些?在對子嗣依然有念想的時候,景泰帝決不會出此下策。自從朱祁鎮被關進南宮之後,兄弟倆的感情就結束了。即使現在退位,結局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奪門之變劇照
其三:復立沂王為皇太子。這是最符合大明和朝臣利益的一個方案,對朝廷的整體傷害最小。但是景泰帝當年廢過朱見深一次,現在重新立他做太子,自己百年之後會不會遭到報復?朱祁鈺心裡沒底。
其四:將皇位交給皇叔襄王一脈。當時仍然在世的襄王朱瞻墡,是景泰帝之父宣宗朱瞻基的親弟弟,在宗室之中素稱賢明。當年宣宗皇帝平定漢王之亂時,襄王也曾奉命居守北京。傳位給襄王,或者襄王世子,自己的身後地位應該可以得到保證。但死後只怕難以面對父皇宣宗的英靈,畢竟帝系轉移到了襄王那一脈上。
其五:從太上皇帝其他兒子中間過繼一個作為自己的兒子,再將他立為皇太子。這個方案最大的好處在於一來可以將對自己恨意最深的朱祁鎮和朱見深甩在一邊。二來過繼來的兒子繼承的是自己的帝位,帝系名義上既脫離了英宗一脈,又沒有轉出宣宗一脈,兩全其美。三來這個過繼子為了自身的地位,必然要抬高景泰帝本人的身後尊榮,朱祁鈺也不必害怕英宗子孫對自己反攻倒算。
筆者看來,最後一個方案最符合朱祁鈺的利益,應該是他最終接受自己無嗣的終結備選方案。但人之常情就是這樣,所謂不到黃河心不死,在外人眼中景泰帝的病情已經非常嚴重了,可他自己可能覺得還能再搶救一下。但這樣的當斷不斷,最終不但造成了英宗的復位,還連累北京保衛戰的功臣于謙被冤殺。
景泰陵
結語:景泰帝的三個“好”字,並未記載在《明實錄》中,最早應該出自於景泰朝御史楊暄所著的《復辟錄》,原文是這樣的:
鼓鐘鳴,群臣百官入賀。景皇帝聞鐘鼓聲,問左右雲:“于謙耶?”左右對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這裡其實只說了一個“好”,並沒有連說三聲。不管景泰帝出於什麼樣的心態,他終於不用再去做那個令人異常糾結的選擇題了。因為不管選哪個方案,下一任的皇帝都不會是他的親兒子朱見濟。而且他也再也用不著擔心臣子會造反了,哪怕這個人是于謙。朕累了,愛誰誰吧。
-
14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據明朝景泰年間的官員楊瑄所著的《復辟錄》記載,得知英宗朱祁鎮復位後,景泰帝朱祁鈺說“哥哥做,好,好,好!”
帝位被奪,為何朱祁鈺還連說三聲好?很簡單,一是慶幸,二是認命。
為啥說慶幸?因為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的時候,朱祁鈺並不知道,也沒有任何人來跟他彙報情況。之前他生病了好久,當天覺得好了點,收拾收拾準備上朝,忽然聽到宮中鐘鼓齊鳴,朱祁鈺嚇了一跳,趕緊問左右侍從,是不是于謙造反了?
沒錯,朱祁鈺的第一反應,是于謙造反。于謙若知此事,只怕會在泉下氣得吐血,真是白費他一片丹心。
要知道,朱祁鈺能在朱祁鎮被瓦剌擄走後登上皇位,都是于謙的功勞。朱祁鎮被瓦剌放回,于謙也明確表示會站在朱祁鈺一邊,力保他不被朱祁鎮趕下臺。
而且於謙忠君愛國、大公無私,雖然是手握重權的兵部尚書,卻從沒專擅朝政,更沒做過任何對不起明朝的事兒。
然而朱祁鈺脫口而出的卻是那句話,可見他心裡一直對於謙抱有懷疑。
左右侍從說不是于謙,是太上皇帝。那一刻,朱祁鈺下意識地鬆了口氣,朱家江山總算保住了。
以朱祁鈺的立場,如果非得在於謙和朱祁鎮之間選一個造反者,那他選的肯定是朱祁鎮。雖然他囚禁了朱祁鎮七年,兄弟情份半點不存,但朱祁鎮始終是他們朱家自己人,他上位,朱祁鈺也算對列祖列宗有個交待了。
換言之,朱祁鈺最怕的是于謙造反,與這件事情相比,朱祁鎮復辟也沒那麼難以接受了,還得慶幸奪位的不是外姓人。
為啥說認命呢?這可就說來話長了。當初朱祁鎮非要御駕親征,孫太后和大臣們都不同意,怕出意外。為安他們的心,朱祁鎮立了兩歲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也就是說,明朝大臣們如果打算另立新君,朱見深才是最天然的選擇。
但于謙等大臣認為,主少國疑,置此國家危難之際,應立成年的君主。眾人曉以大義,孫太后也答應由朱祁鈺承繼國統,但有個條件,朱祁鈺只是代替,百年之後應還位於朱見深。
朱祁鈺沒意見,因而他登基後,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朱見深還是太子。可是,當了一段時間的皇帝之後,朱祁鈺不樂意了,大家都是龍子鳳孫,憑什麼要傳位給侄子?於是千方百計廢了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大臣們本來是反對的,都認為皇位應屬英宗一脈。但朱祁鈺不斷以金銀、官位賄賂,終於換來了他們的默許。可惜朱見濟沒這個命,立太子不久就夭折歸天。
這下大臣們有話說了,紛紛上奏復立朱見深為太子。貴州道監察御史鍾同還說“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意思是你兒子沒這個命,天命在英宗一脈。
朱祁鈺本就為兒子的夭折傷心不已,這下更是氣得半死,將鍾同下獄杖斃了。然而這堵不住悠悠眾口,大傢俬下里還是議論。
但是,雖然大臣們都說天命,朱祁鈺偏偏不認命,一定要將皇位在自己一脈傳下去。不過這有個問題,朱見濟死後,他沒兒子了。
為了生兒子,朱祁鈺煞費苦心,這可真是家裡有皇位等著繼承。可惜無論他想什麼招,就是不生兒子。朱祁鈺原先還算個好皇帝,後來沉迷於生兒子,無心朝政。
折騰了幾年,依然沒有兒子,反而把身子弄壞了,生了重病。這個過程中,大臣們有意無意間傳遞給他一個資訊,那就是英宗一脈才是正統,天命在他家那邊,你家沒這個福氣。
說得多了,再加上事實擺在眼前,朱祁鈺也死心了。不是他鬥不過朱祁鎮,是鬥不過老天,老天不讓他生兒子,有什麼辦法?
所以知道是朱祁鎮復辟,朱祁鈺的反應並不大,因為早認命了,只是在疲憊地等一個結果而已。
然後朱祁鎮就把他弄死了,還指責他“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 廢其帝號,不許葬入帝陵,以親王禮葬於北京西山,朱祁鈺由此成為遷都後唯一一個沒有葬入明十三陵的明朝皇帝。
只能說七年囚禁之恨,朱祁鎮從沒忘記。
有意思的是,朱見深雖然受到朱祁鈺的迫害,卻較為客觀地認識到這位叔叔的功績,登基11年後復其帝號,並下令按帝陵的規格重新修飾朱祁鈺的陵寢。但直到南明弘光小政權時,才為其上廟號代宗。
一個“代”字,一針見血地說明了朱祁鈺在明朝人心中的定位。朱祁鈺如果泉下有知,估計不會高興。
-
15 # 農民工說古道今
明景泰八年,景泰帝朱祁鈺病重,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帶著一群人撞開了南宮的大門,放出了被景泰帝軟禁了近八年的明英宗朱祁鎮。不久之後,石、徐、曹昭告天下:“太上皇復位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聽到朱祁鎮復辟的訊息之後,朱祁鈺的態度相當淡定,他並沒有破口大罵、更加沒有召集舊部與朱祁鎮來個魚死網破。反倒是不鹹不淡地說了三個字:“好、好、好!”之後便轉過身去,躺在床上不再說話了。那麼,朱祁鈺的反應為何會如此“奇怪”呢?個人認為,大概有這麼兩個原因。
內心徹底解脫了平心而論,在“土木堡之變”發生之前,朱祁鈺這個人並沒有太大野心。畢竟朱祁鎮是嫡出、又居長,他一個庶出的幼子在相對比較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製”的明朝,真心沒有太大希望……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早年間朱祁鎮對朱祁鈺這個弟弟還是比較不錯的。這一點從朱祁鈺成年之後沒有之國就藩也能看得出,明朝有“祖制”:藩王適齡必須之國就藩,除非皇帝特許。很顯然,這個特許就是朱祁鎮給朱祁鈺的,也足見兄弟二人之間的關係了。
據史料記載,在得知讓自己繼承皇位之後,朱祁鈺的第一反應是抗拒、不同意。很多人認為這是朱祁鈺在作秀,但本人並不這樣認為,在彼時的環境下,朱祁鈺拒絕是正常反應。首先,兄弟情分多少還是有一些的。其次,朱祁鎮彼時並沒有去世,而且還有皇太子朱見深在,他繼承皇位名不正、言不順,接下來很可能會引發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其三,朱祁鈺彼時並不知道于謙和孫太后的底牌,誰有敢保證,他即位之後不會成為于謙跟孫太后的傀儡?所以,朱祁鈺糾結是很正常的,並不一定是在作秀。
但人的腦袋是隨著腚走的,坐到了不同的位置上,想法也會跟著變。在成為至高無上的皇帝且沒有淪為傀儡之後,朱祁鈺的想法變了……話又說回來,面對至高無上的皇權,誰又能真的無動於衷呢?為了能讓自己繼續享受這萬人之上、說一不二的生活,朱祁鈺徹底淪為了慾望的“奴隸”。先是軟禁了回京的朱祁鎮,繼而又廢掉了大侄子朱見深的皇太子之位、改立了親生兒子朱見濟。這一切看似簡單,卻處處讓朱祁鈺煩心!為了能廢掉朱見深,朱祁鈺甚至不惜放下身段、向群臣“行賄”……
只可惜,兒子朱見濟還是沒有皇太子的命!當了皇太子沒幾天便死了……而他,是朱祁鈺彼時唯一的兒子!景泰八年,朱祁鈺又病重了,到底能不能緩過來,恐怕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南宮裡關著前任皇帝親哥哥,親生兒子又沒了,自己萬一有個什麼三長兩短,這個江山到底該怎麼辦?讓誰來接手?這必定是朱祁鈺最關心、也是最糾結的事情!就在這個時候,“奪門之變”發生了,什麼都不需要朱祁鈺再去糾結、再去勞心了,他如釋重負、內心徹底解脫了……連說三個“好、好、好”也便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
無可奈何花落去“奪門之變”事出突然,事先朱祁鈺沒有收到任何風聲,等得知訊息時,為時已晚。自己曾經的所謂“親信”石亨、徐有貞、曹吉祥抬出了朱祁鎮並迅速控制了紫禁城。且不說朱祁鈺還有沒有機會派人去調兵勤王,朱祁鎮本就是太上皇,而且還是曾經的皇帝!他已經復辟,誰還會去趟朱祁鈺的這趟渾水?說白了,誰當皇帝對於絕大多數文臣武將而言,其實都一樣,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而當初把朱祁鈺推上皇帝的于謙又不是一個“政治投機商”……更何況,朱祁鈺對於謙一直都是且用且防,二人根本不是一條心!誰來勤王?根本沒有!
大勢已去,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朱祁鈺除了接受既成事實,已經沒有辦法了。那三個“好、好、好”,既是朱祁鈺內心的解脫,同時也是無可奈何的悲鳴……朱祁鎮已經復辟成了皇帝,而病重的朱祁鈺也已經成了“待宰的羔羊”,這時候說什麼也無濟於事、無力迴天了……倒不如坦然接受、“隨他去吧”!“好、好、好”——“石、徐、曹好手段!哥哥好福氣!”
-
16 # 澹奕
大明景泰八年,朱祁鈺已病入膏肓,眼看著即將撒手人寰,正在此時,有天夜裡他聽聞宮外傳來喧譁之聲,還有登基的鐘鼓,忙問身邊人:“于謙耶?”左右對曰:“太上皇帝也。”
聽聞如此,景泰帝道:“哥哥做?好,好,好!”當時的朱祁鈺已沒剩多少時間,他聽到哥哥朱祁鎮復位的訊息,卻彷彿心中放下了一塊大石,連聲道好。
這件事,被記載在明朝的《復辟錄》之中,其作者楊暄當年也曾參加過奪門之變,作為事件的親身經歷者,楊暄對於奪門之變的很多細節也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如果從表面來看的話,朱祁鈺聽聞朱祁鎮復位之後,連聲叫好,只不過是對於既定事實的一種無奈而已,畢竟他不久於人世,即便再怎麼不情願,對哥哥復位他也毫無辦法。
其實,從朱祁鈺的角度來說的話,自己的哥哥朱祁鎮復位登基,的確是要好於其他的可能,雖然朱祁鎮登基,對朱祁鈺本身,其實也不會有任何好處。
在奪門之變以前,從瓦剌回朝的英宗朱祁鎮成為太上皇,被幽禁南宮,而原本的太子,也就是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在景泰三年被廢黜儲君之位。
當年朱祁鈺易儲,讓自己的兒子朱見濟成為太子,但朱見濟幼年夭折,而朱祁鈺也沒有其他的兒子,可他卻堅持不肯恢復朱見濟的儲君之位,使得前朝對皇位繼承爭論頗多。
朱祁鈺病重之後,執掌朝堂的文人士大夫們,主要有兩種選擇,一是擁立恢復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迎太上皇朱祁鎮回到大內,二是讓襄王朱瞻墡的世子入繼大統,成為儲君。
朱見濟雖然是廢太子,但他當年被強行廢位,本身就讓很多朝臣不滿,因此擁護這位廢太子的人還是非常多的, 若他繼位,英宗依舊是太上皇,不會變動身份。
只不過這麼一來,就無疑是狠狠打了朱祁鈺的臉,當年他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做儲君,甚至不惜廢掉了阻止他廢太子的汪皇后,若朱見深重新繼位,是對他徹底的折辱。
除了朱見濟,還有個方案就是迎襄王朱瞻墡的世子繼承大統,朱瞻墡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同母弟弟,當年宣宗駕崩,就有人提議讓襄王朱瞻墡“兄終弟及”,但被張太后所否。
朱瞻墡文武雙全,有智慧有才華,而且性情寬厚如同其父明仁宗,在皇室與群臣之中名聲非常好,土木之變後,就曾有朝臣力主朱瞻墡登基主持大局,但被朱瞻墡所拒絕。
眼看著朱祁鈺病重,儲君之位無人,再次有人想起了朱瞻墡這一脈,並有傳聞,于謙也非常支援這個方案,可朱瞻墡畢竟是朱祁鎮、朱祁鈺兄弟的叔叔,算是皇室旁支。
於朱祁鈺而言,不論是讓朱見深恢復儲君之位,還是讓襄王世子繼位,都不算好主意,倘若是哥哥朱祁鎮復位,至少後世還會對他這個景泰皇帝有憐憫之情。
有意思的是,朱祁鈺聽聞宮外動靜,他的第一反應居然是懷疑于謙,這也看得出當時君臣之間的矛盾已相當深刻,並且缺乏交流,也就有了後來的事情。
對朱祁鈺來說,哥哥朱祁鎮復位,好過讓皇位落入其他宗室血脈,他也沒有後嗣能讓哥哥加以報復,只不過如此一來,他在位八年的合法性,也就被徹底否定了。
-
17 # 多臻貴
明英宗朱祁鎮復辟,是明朝維繫皇權穩固最好的選擇!
景泰帝朱祁鈺在“土木堡之變”,被于謙戰時危機下擁立登基,明朝諸王與朝臣多予以諒解和支援,隨著景泰帝朱祁鈺違背誓約,廢黜侄子朱見深儲君之位立親子朱見濟為儲君,並將明英宗朱祁鎮軟禁在南宮,朝野對朱祁鈺失去信任,當景泰帝朱祁鈺重病失去對朝政掌控,明朝藩王暗流湧動,派遣使者進京朝貢,實則探聽虛實拉攏朝臣。
明朝皇室分太祖朱元璋世系與明成祖朱棣世系,朱元璋世系優勢是輩分高,政治基礎較為雄厚,朱棣世系則掌握著皇權,缺點是江南士大夫階層抵制,土木堡慘敗舉國引以為恥,而景泰帝朱祁鈺取代嫡宗,為明朝諸王留下爭奪皇權理由,以明朝諸王權勢、財富和政治號召力,短期便能招募軍事力量,屆時明朝很可能走向分裂局面。
“奪門之變”,石亨與曹吉祥等擁立明英宗朱祁鎮有三點原因,其一、明英宗性情溫和,囚禁南宮對奴僕亦愛護;其二、明英宗離得很近,搶在藩王之前確定名分;其三、明英宗回報率最高,擁立藩王是謀逆誅九族,而復辟不敬只是身死;明英宗雖貴為皇帝,但“土木堡之變”軍政要員皆有親屬傷亡,民主選舉明英宗朱祁鎮被否定,證實昔日皇權威嚴早已不在。
於情,景泰帝朱祁鈺皇位從明英宗朱祁鎮而來,貪圖權位以朱見濟取代侄子朱見濟,數年囚禁明英宗朱祁鎮南宮有愧,於理,景泰帝需維護明成祖朱棣世系皇權,長兄明英宗朱祁鎮曾親密無間,遠比藩王或宗族更值得信任,避免明朝無謂內耗成為千古罪人,石亨等人擁立明英宗朱祁鎮復辟,驚聞此時景泰帝朱祁鈺惶恐憤怒說出帶恨意的“好”,然而,想通局勢景泰帝朱祁鈺,又覺得復辟是家事和國事最好結局,因此兩聲好無奈中認同。
-
18 # 江湖小曉生
朱祁鈺是個很好的人,也是個很不錯的皇帝。他沒有歷代皇帝那種狠毒之心,卻能夠虛心納諫,挽救了大明王朝。
皇帝在古代是不受任何東西約束的,這是多麼可怕的一個職位?所以說能有朱祁鈺這種自律性的皇帝,是真心不多。
尤其是在對待哥哥朱祁鎮的事情上,他完全可以找一百種方法弄死朱祁鎮,斷了他復位的念想,這在其他時代任何一個皇帝都會這麼做。哪怕對皇位有一丟丟威脅,都不可能活下來,可朱祁鈺卻保住了朱祁鎮的命。這是朱祁鈺的致命弱點,卻也是他的可愛之處。
在朱祁鈺病重時,朱祁鎮發動了奪門之變,重新拿回了屬於自己的皇位。得知此事的朱祁鈺,為何要連說三聲好呢?
第一聲好,是對自身遭遇的一種無奈嘲諷。朱祁鈺當時身體已經很不好了,整天躺在床上治理國家。這個時候得知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奪回了皇位。他的第一感受自然是從自身角度出發的。
朱祁鈺當了8年皇帝,雖然沒有太突出的文治武功,但是挽救了危亡中的大明王朝,把哥哥朱祁鎮留下的爛攤子給治理好了。
結果到頭來,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此朱祁鈺的這一聲好,實際上是在哀嘆自己無奈的人生。他的所有努力,似乎在這一刻都成了泡影。
早年朱祁鎮在土木堡之戰中,被瓦剌人給抓走了。為了防止瓦剌人用朱祁鎮作為威脅,所以于謙和孫太后一致決定要立朱祁鈺做皇帝。
朱祁鈺最初是反對的,他不想承擔這麼重的擔子。可是當時沒有人比他更加合適,總不能讓還在襁褓中的侄子朱見深繼位吧?繼位以後的朱祁鈺做了這麼幾件事:
事件一,京城保衛戰。因此朱祁鈺登上皇位,任用於謙,調動天下兵馬勤王,最終趕走了瓦剌人,平息了這場京城危機。可以說,如果沒有朱祁鈺,大明朝就得遷都南下,失去北方半壁江山便是理所當然的了。事件二,延續仁宣之治。此後朱祁鈺積極任用忠良賢臣,將朱祁鎮的敗局逐漸挽回,甚至創造了一個小小的盛世,延續了仁宣之治的成績。事件三,改立朱見濟為太子。但是他心裡不高興的是,太子居然還是侄子朱見深。在朱祁鈺生了兒子朱見濟以後,朱祁鈺果斷把朱見深給廢了,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做太子。可惜朱見濟沒多久便夭折了,此後朱祁鈺就再也沒有生過兒子。這也是大臣們為何要背叛朱祁鈺的重要原因。事件四,囚禁哥哥朱祁鎮。朱祁鎮1年多以後就被放了回來,朱祁鈺把他封為太上皇,幽禁在了南宮之中,不讓他跟任何人接觸,相當於囚徒,事件長達7年之久。由此可見,朱祁鈺其實是非常努力的一個皇帝。他不光要把大明朝往好的方向帶,而且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也做了不少努力。可惜伴隨著朱祁鎮的奪門之變,朱祁鈺的所有努力都白費了,他也只能無奈地說一聲好了。
第二聲好,是覺得再也不欠哥哥朱祁鎮的了。于謙打算要接回朱祁鎮的時候,朱祁鈺心亂如麻,他覺得是大臣們背叛了他。他一直不肯做這個皇帝,是看在大明王朝危急的情況下,他才勉強上臺。
如果朱祁鎮回來,朱祁鈺把皇位還給他,那朱祁鈺早晚會落得一個不得善終的下場,至少會被囚禁一輩子。
而於謙卻向他打包票,就算朱祁鎮回來,他也只能是太上皇,皇帝還是你朱祁鈺。朱祁鈺只好勉強把哥哥接回來。
才過了短短1年時間,地位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朱祁鎮從皇帝,一夕之間成為了囚徒,朱祁鈺這麼做也是無奈之舉。
如果把朱祁鎮放出來,他這個太上皇是否會跟朱祁鈺搶奪權力呢?一旦這種情況發生了,那對他們兄弟自身,包括對大明王朝都沒有任何好處。
朱祁鈺覺得只有囚禁哥哥朱祁鎮,才是最有利於事態發展的。但是這個過程,對這兄弟倆是非常煎熬的。
首先,朱祁鎮被囚禁了7年之久,幾乎無法跟外界溝通,甚至連他的生母孫太后想要見一次兒子,都十分困難。日子過得別提多辛苦了。其次,朱祁鈺的內心也十分煎熬。一方面要承受奪取哥哥皇位的罪責,另一方面也要承受囚禁哥哥的罪責。總之他是睡不好覺的,誰讓他是個好心人呢?再者,朱祁鈺和朱祁鎮、朱祁鎮的生母孫太后、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都沒辦法保持正常的關係,甚至可以說見面都很尷尬。這種日子長此以往,朱祁鈺肯定是要崩潰的。他要是有李世民那種狠毒的心思,也就沒有這些思想負擔了,可惜他沒有。
等到他得知哥哥朱祁鎮奪取帝位以後,朱祁鈺心裡總算鬆了口氣,他覺得這樣的日子,終於到了盡頭,也算是對得起哥哥了。
第三聲好,是認為這是大明朝最好的歸宿。朱祁鈺最初之所以不肯登基,那是因為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庶子,在大明朝壓根就沒有繼承權。他上臺以後,其實也比較自卑,所以能夠做到虛心接納大臣們的建議。
但是人一旦掌權以後,就很容易被權力所迷惑,時間長了以後,朱祁鈺也不願意放棄權力了。他甚至廢掉了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做太子,這也是人之常情。
誰不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了,可偏偏世事弄人,朱祁鈺唯一的兒子朱見濟還夭折去世了。此後朱祁鈺再也沒能生出兒子。
要是身體好點也就罷了,可朱祁鈺的身體一下子又垮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光是他,包括所有朝臣們都必須要考慮一個問題,如果朱祁鈺出了意外,誰能來做皇帝。
這事兒可不僅僅是家事,那些說傳位是家事的大臣,基本上都是為了明哲保身,不願得罪皇帝罷了。儲君的好壞,直接會影響王朝的前程,這怎麼可能是家事呢?
所以當時大家開始推算該立誰為儲君,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朱見深。因為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長孫,明英宗朱祁鎮的嫡長子,沒理由不繼位。
可是這麼一來朱祁鎮可就又要掌權了,到時候他會不會清算那些支援朱祁鈺的人呢?所以大家又開始想著讓地方藩王繼位,一旦動了這個念頭,其實就預示著大明朝即將內亂了。
朱祁鈺自己也沒想好答案,否則他早就立儲了。就他那個身子骨,能熬這麼久很不錯了。所以等到朱祁鎮奪回皇位以後,朱祁鈺發現,似乎這才是大明朝真正的歸宿,該是他的就是他的,搶來了也沒用,所以他又說了一聲好,至少這樣,不會有內亂出現。
參考資料:《明史》
-
19 # 依稀說史
1449年,明英宗親率20萬大軍抵禦蒙古的入侵。明英宗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會遭遇大敗。明英宗兵敗土木堡,20萬大軍灰飛煙滅,他本人也被蒙古人俘虜。明英宗被俘虜之後,瓦剌大軍長驅直入,打到了北京城下。
明英宗被俘虜之後,北京城內一片大亂。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臨危受命,成為大明新一任皇帝,並且成功地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使得明朝轉危為安。如果沒有明代宗,明朝有可能提前變成南明。瓦剌大軍南撤之後,為了離間明朝,將明英宗放回明朝。
明英宗回到明朝之後,明朝一下子出現了兩個皇帝。在皇位面前,親生骨肉都可以殺死,更不用說同父異母的哥哥。明代宗並沒有殺害明英宗,而是尊其為太上皇,將其幽禁在南宮。明英宗在南宮一住就是七八年時間。
公元前1457年,明代宗病重。趁著明代宗病重之際,石享、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發動了奪門之變,趁機擁立明英宗。明英宗復位之後,徐有貞等人敲響了鐘鼓,召叢集臣上朝。病重之際的明代宗知道鐘鼓敲響意味著什麼,當他得知明英宗復位之後,說道:“哥哥做,好!”
明英宗復位之後,廢黜了明代宗,明代宗隨後也死得不明不白。明代宗去世之後,明英宗以親王之禮將其安葬,也沒有葬入皇家園陵。明英宗對明代宗並不好,斥責他“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且追諡了惡諡“戾”。
明英宗對明代宗不仁不義,為什麼當明代宗得知明英宗復辟的時候,會連聲稱好呢?
明代宗是一個賢能的皇帝,要比明英宗靠譜得多,格局也比明英宗更大。明朝危機之時,明代宗率領軍民擊敗了蒙古瓦剌,使得明朝轉危為安。明朝安全之後,明代宗又恢復了明朝的國力。明代宗雖然沒有把皇位還給明英宗,也沒有對其痛下殺心。如果明代宗對明英宗痛下殺手,可能也就沒有奪門之變。
明代宗雖然貪戀皇位,卻真心希望明朝能夠發展得更好。明代宗當時已經病重,甚至不能正常理政。明朝當時需要一個成年的皇帝,也需要一個有一定能力的皇帝。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似乎沒有人比明英宗更適合當皇帝。可能,明代宗覺得明英宗當皇帝是最佳的選擇,也符合他的心意。
明代宗打敗了蒙古人,使得明朝轉危為安。但是,明代宗帝位的合法性卻值得探討。明代宗登基只是特殊情況下的權益之計。按道理說,明代宗應該將皇位還給明英宗。明代宗不僅沒有將皇位還給明英宗,還將其軟禁。明代宗皇位的合法性始終值得懷疑。朱棣靖難成功,明朝的皇位已經發生了一次偏移。明代宗的做法無疑更加讓皇位合法性充滿爭議。
在明代宗的內心深處,也一定認為明英宗的皇位才具有合法性。奪門之變後,皇位重新回到明英宗手中,皇位也算再一次回到正軌。明英宗本來就是明宣宗的合法繼承人,也一定會得到天下的擁戴。可能出於這個原因,“深明大義”的明代宗才會覺得明英宗復位“好”。
皇帝的位子本來就是明英宗的,明代宗屬於“僭越”行為。明代宗不僅沒有把皇位還給明英宗,反而將其軟禁了七八年時間。明英宗在南宮期間,實際上過的是囚犯般的生活,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還因為驚嚇而口吃。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當時明代宗的內心,可能覺得對明英宗有所愧疚。明英宗復辟也算是“物歸原主”,也可以彌補自己內心的一些愧疚。
明代宗的生育能力一般,只有一個兒子朱見濟。明代宗登基之後,廢黜了原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朱見濟卻是一個短命的太子,沒有過久就夭折了。明代宗唯一的兒子去世之後,太子之位出現懸空。這件事對於明代宗的打擊非常大,也成為明代宗心中的痛。
朱見濟去世之後,明代宗需要在眾多宗室中選擇一位。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原太子朱見深是最佳的人選。不少大臣都希望明代宗再一次立朱見深為太子。曾經有人建議明代宗道:“父有天下,固當傳之於子。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臣竊以為上皇之子,即陛下之子。”
這位大臣不僅建議再立朱見深為太子,還指出了明代宗得位不正。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朱見深大機率會成為下一任太子。屆時,皇位又將回到明英宗一支。既然皇位早晚會回到明英宗一支,明英宗復辟也算是提前完成交接。這也可能是明代宗叫好的重要原因。
奪門之變爆發之後,皇宮之內一片混亂。明代宗知道肯定有人“叛亂”,至於是誰叛亂他並不知道。病重之際的明代宗最擔心是權臣篡位,威脅明朝的江山。明代宗聽到有人敲響鐘鼓的時候,馬上問道:“這是于謙嗎?”言外之意可能是擔心於謙造反或者政變等。
這時周邊人說道:“不是于謙,而是太上皇。”聽到是太上皇之後,說道:“哥哥做皇帝,好,好,好。”史書沒有記載,為什麼明代宗會說“于謙耶”。我們從中卻可以看出,明代宗最看重的明朝的江山。明英宗復位總比于謙或者其他朝臣造反要好。相比較於朝臣造反,太上皇復位是最佳選擇。
奪門之變爆發之後,明代宗可能想到很多種結果。在他看來,明英宗復位是所有結果中最好的一個。當他聽到是太上皇復位,而不是朝臣造反的時候,發自內心地說了“哥哥做,好”。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明朝的皇帝要麼是“哥哥做”,要麼是“哥哥的兒子做”。當時哥哥的兒子只有十歲,最好的選擇是“哥哥做”。明代宗退位之前,說出了“哥哥做,好”,算是一條好漢。明英宗對明代宗可就沒有那麼“好”了。這可能就是差距,也是明英宗不如明代宗的原因所在。
回覆列表
城字取名的寓意
城讀chéng,本意指城邑四周的牆垣,裡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單用時,多包含城與郭。城、郭對舉時只指城。城在古代還有國、國家的意思,比如,中央之城就是中央之國的意思。
城字在姓名中是有堅強、果斷、可靠、誠信等好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