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669240682284419

     刑部郎中、員外郎,掌律法,按覆大理及天下奏讞,為尚書、侍郎之貳。凡刑法之書有四:一曰律,二曰令,三曰格,四曰式。凡鞫大獄,以尚書侍郎與御史中丞、大理卿為三司使。凡國有大赦,集囚徒於闕下以聽。

  • 2 # 使用者551921813817

    中國古代官員名稱。刑部副長官,明代正三品,清代為從二品。刑部官職最早出現於隋,明、清兩代沿襲此制。漢朝為郎官的一種,本為是宮廷的近侍。東漢以後,作為尚書的屬官,初任為郎中,滿一年為尚書郎,滿三年為侍郎。隋唐之時,於京城內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掌管國家政務。其中,每部一名之侍郎為輔佐尚書主官之事務實際執行者。

  • 3 # 天寧閣

    員外又稱員外郎,古代指正額以外的郎官,就是今天所說的“編制外”。

    歷史上不同的朝代,員外這一稱呼所指的物件是不同的。

    唐朝前,員外是作為官名存在。三國魏末始置員外散騎常侍,晉初又置員外散騎侍郎。

    南北朝時,有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督等,在官名上加員外。如散騎侍郎為員外郎,“入則規諫過失,出則騎馬散從”,好象是皇帝顧問,還是個比較高貴的官兒。

    隋朝尚書省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為各司的副職。

    唐朝貞觀時期之前,員外郎是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唐開元年間,唐明皇李隆基覺得此官職過低,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列為六品。

    宋朝前期,六部官職中,各有員外郎一名,正七品。後來賣官帽子,賣出去上千個正員之外的“員外郎”,員外郎就逐漸演變成一種對富人的俗稱了,它不是官位。如《水滸傳》:她“結交此間一個大財主趙員外,養做外宅。”有錢人互相見面稱員外,老百姓見了有錢人叫員外,天下到處都是員外郎。

    明朝以後,員外郎就成為一種虛職或閒職,不再與科舉有關,效仿宋朝,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個員外官職來做,造成了員外等同於富人的錯覺。

    清代六部中下設不同職能的清吏司,各司長官為郎中,副長官為員外郎,從五品。

    到了現代社會,員外這一稱呼退出歷史了,但仍存在些痕跡,而又說不清。如顧問、調研員、文史館員、參事之類閒職。

  • 4 # 與書居

    員外,通俗的說就是編外的官員。員外官制在北魏末年已露端倪,但其成熟定型及全面活躍.卻是在唐代前期(從高宗初年到安史之亂以前)。唐朝建立後,形成了以職事官為主體的嚴密的官制體系。職事官的基本特徵是“職有常守”、“位有常員”。因此,這些職事官又被稱為“正員官”、“正員”或“正官”。

    除了正官外,唐代還存在這樣一些特殊的職事官:他們雖有職事官之名,卻不在該官職的編制員額之內。這些“超編”的職事官,就是“編外職事官”或“編外官”,即員外。這些員外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加以瞭解:

    一是員外官在形式上的分類。員外官在形式上可分為兩類:不附加“同正(員)”字樣的員外官和附加“同正(員)”字樣的員外官。這兩類員外官中,帶“同正(員)”者,經濟待遇更優厚一些,但在其他方面,二者沒有明顯區別。

    二是員外官的物質待遇。第一,員外官享有俸祿,其物質待遇參照其正員官的標準,但低於其正員官;員外官都沒有職分田。第二,員外官中,“員外同正”者優厚於不帶“同正”者。第三,員外官物質待遇的來源主要是依靠俸祿。京員外官的俸祿,由國家單獨供給。州縣員外官的俸祿,在天寶以前,與正員官一同依賴他們所在官署。

    三是員外官職的部門分佈。員外官職在各部門的分佈,雖然廣泛,但有限制。主要分佈在以下部門和職位:第一,中央各寺、監、秘書省、殿中省、內侍省的長官和部分屬官職位。第二,諸衛、軍、折衝府的長官和部分屬官職位。員外官在這些領域中有廣泛的分佈。第三,東宮和王府的一些職位。第四,州縣僚佐職位,如別駕、司馬、長史、諸曹參軍等。

    四是員外官制所接納的人員。員外官制所接納的人員,有別於正員官制,他們通常是各種具有特殊身份、不便於為正員官隊伍吸收的人。如皇親、名列要籍的人員、立過軍功的邊防軍官等。

    五是員外官在實質上的分類。從員外官制的實際執行情況來看,員外官並不是一個性質單一、政治功能相同的整體,不能簡單地視為正員官的對應者和輔助者。在員外官中,存在著性質上徑渭分明的四種類型:事務型、獎賞型、安撫型和貶逐型。

  • 5 # 世界簡單說

    在明清的小說還有元曲裡面經常會出現員外,比如黃員外,或者李員外,那員外到底是什麼呢?員外的全稱叫員外郎,我們來看看明清官制裡面,這個員外郎到底是個什麼級別的官員呢?

    我們知道,六部分別是吏部、兵部、刑部、禮部、工部、戶部,我們就以吏部為例來說明,吏部的主官叫做吏部尚書,從一品,尚書的副手叫侍郎,有左右侍郎兩位,從二品。

    吏部下面有四司,各司的主官叫做郎中,正五品,郎中的副手就是員外郎了,從五品。員外就是正員之外的官員,最早出現於魏晉的員外散騎常侍,散騎常侍一般是皇帝的顧問,皇帝外出的時候騎馬跟從,所以叫散騎常侍。

    後來因為需要加增加了員額,新增加的人就叫做後來員外散騎常侍,員外散騎常侍就跟散騎常侍來輪班,一起被叫做通直散騎常侍。員外郎最開始出現於隋文帝時期,當時在尚書省的二十四司各增加了一個員外郎,做為各司郎中的副手。

    雖然員外郎叫員外,但其實已是定員。我們知道科舉制度之後,讀書人要入仕就得經過科舉,考取功名,後面也出現了一些沒有經過科舉考試,而是透過捐官成為員外郎,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雍正王朝》裡面的李衛。

    他也是沒有參加科舉考慮,而是捐了一個員外郎,後來就任兵部員外郎,再之後就成為了戶部郎中,一直做到了兵部尚書、刑部尚書、直隸總督、太子少傅,當然李衛這樣的例子也是比較少見的。

    更多的情況就是捐了個員外郎,並沒有真正的去擔任,只是相當於捐了個功名,所以這樣的人被叫做王員外之類的,但其實,員外這個詞最後變成了富豪人家的代名詞了,他也不一定有捐員外郎,只是大家都這樣稱呼,當然這種稱呼現在也沒有了。

  • 6 # 民國年間那些事

    我們常在明清白話小說中看到員外這個稱呼,其含義是當地鄉紳、大戶或者是告老還鄉的退休官員,類似於今天的離退休幹部。譬如明代凌濛初的《二刻拍案驚奇》有《莽兒郎驚散新鶯燕 扶梅香認合玉蟾蜍》一篇,文中這樣寫道:“ 話說杭州府有一個秀才,姓鳳名來儀,字梧賓,少年高才。只因父母雙亡,家貧未娶。有個母舅金三員外,看得他是個不凡之器,是件照管賙濟他。”文中這個“金三員外”就是題目中所說的員外。

    員外之稱源於員外郎,員外郎是中國古代的官員職務,在隋唐以後特別是明清時期非常常見。當時中央政府設兵、吏、禮、工、戶、刑等六部處理政務,部中設司,司官以郎中、員外郎和主事為主。其中郎中相當於今天的司長,員外郎是副司長,主事類似於處長。長篇小說《紅樓夢》中榮國府主人賈代善臨終時,皇帝讓其長子賈赦襲了世職,次長賈政賜了工部主事之職,後來升了員外郎。用現在的話說,賈政就是建設部的副司長,雖然是世家大族出身,但職務並不是很高。 《紅樓夢》中的賈政就曾當過員外郎

    明代特別是清朝以後,員外郎這個職務成為部門閒職,一般為正五品或者從五品。當時國家財政緊張,允許民間富戶商人捐錢獲得官職,科舉出身的官員稱為科班,花錢買官的稱為捐班。由於員外郎這個職務不是十分重要,所以對外出售的比較多,久而久之,員外便成為民間大戶的別稱。另外,員外還有編制外官員的意思,所以一般退休致仕官員也被稱為員外。

    戲曲中的員外服

  • 7 # 尚宮女史

    “員外”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明清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常有這個詞的出現,這是一個官職,但似乎又不需要上班,因為加了一個“外”字,就成了官員編制以外的一種虛職。實際上最初的員外並不是這樣的。

    員外在秦漢甚至之前並不存在,直到曹魏末期才出現了這樣一個官職,本來當時只有散騎常侍,後來在官員正額之外又加上了員外散騎常侍,可有可無,作為散騎常侍的補充,也是其副職。到了晉朝,員外郎就專門指員外散騎常侍,不過後來很多別的官職也有了員外郎。

    隋唐時期員外郎的名額更多,隋唐時期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六部之下還有二十四司,隋文帝就在每個司中都設定了員外郎一職,郎中和員外郎構成了各司的正副長官。

    以唐朝為例,各司郎中是從五品上(唐高祖時期:吏部郎中正四品上,各司郎中正五品上);各司員外郎是從六品上(唐高祖時期:吏部員外郎正六品上,諸司員外郎正六品下)。郎中和員外郎之下的屬官還有主事、令史等。

    從這裡可以看出,隋唐時期的員外郎官職雖然不是特別大,但是權力也並不小,是各司的副長官。唐朝初期,吏部掌管文官的考試、任免和調動等事物,吏部的考功員外郎還一度是科舉考試的主考官,不過後來唐玄宗覺得這個官職太小,於是讓正四品上的禮部侍郎來主持科舉考試。以顯示對科舉考試的重視,從此科舉考試有禮部來主持。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在安史之亂剛剛平定後的764年做過短暫的檢校工部員外郎,不久就辭職。而另一位詩人劉禹錫也曾做過員外郎,唐順宗時期有過一個短暫的“永貞革新”,目的就是改革內政,打擊宦官勢力以及削藩,其核心成員正是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劉禹錫等,因此他們又被稱為“二王劉柳”,當時劉禹錫與王叔文關係比較好,被任命為屯田員外郎。不過這場改革卻阻力重重,連支援改革的唐順宗也被宦官逼成了太上皇,唐憲宗李純繼位後,劉禹錫和柳宗元都被貶,柳宗元還為劉禹錫寫過一首詩叫做《三贈劉員外》。

    唐朝之後的朝代,員外郎仍舊是六部各司的副長官,不過到了明清時期,卻又衍生出另一種員外郎,並逐漸成為當時的主流,也就是真正的員外郎官職反而不怎麼設定了,而只是虛職的員外郎大行其道。

    賣官一事古已有之,並不是什麼大新聞,漢朝、唐朝都有過朝廷賣官的舉動。明清時期自然也不例外,這個時期很多鄉紳、地主家裡比較富裕,就想讓自己的身份看起來高貴一些,於是就捐出一些錢來買官,朝廷通常就讓這部分人做員外郎,即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員外。

    這個時候的“員外”只能算是一個掛名的閒職,有的需要上班,有的乾脆不用上班,但是身份畢竟比從前強,也算是半個官場的人,所以,這個時期很多的有錢人都搖身一變成為員外,社會地位瞬間提升了一個檔次。

  • 8 # 鄧海春

    看過古裝劇的人應該對員外這個詞都不會感到陌生吧,在很多古裝劇中,員外的形象基本就是穿著華麗的長鬍子老頭,那麼這個員外到底是個什麼官?在古代到底有多大權力呢?

    員外是員外郎的簡稱,有“定員外增置”之意。最早在三國魏末時期,設定了“員外散騎常侍”一職,晉初又設定“員外散騎侍郎”。二者都屬於皇帝的侍從官,通常都是以士人任職,入則規諫過失,備皇帝顧問,出則騎馬散從。雖然只是一種閒職,沒有多少實權,但能夠擔任這種職務的人,不是宗室子弟,就是達官貴族,因此在朝廷裡面也還算威風。

    南北朝時期,又有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督等,都是定員之外新增的殿中將軍和司馬督。到了隋朝,便開始在尚書省二十四司,分別設定一個員外郎,成了每個司的次官。唐、宋、遼、金、元、明、清沿用了這個體制,以郎中、員外郎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此時的員外都是通過了科舉考試被錄取的科舉生,因為人員較多,所以將其作為候補官員。雖稱“員外”,但也已經演變成了編制定員以內的官職,有了更加顯赫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員外數量出乎意料的多,甚至達到了冗官的地步。當時的員外來源就不再單純的只是宗室子弟、達官貴族了和科舉錄取的科舉生了,有的員外是朝廷的貶官,還有的是為了籠絡少數民族的封官,在吐魯番出土的文書中就有在西州地方政府和車府設定員外官的記載。

    可是,到了明清時期,民間也開始有了員外。而此時的員外,與前面所提及的員外又有了更大的差別。這一時期世俗化的員外不再是朝廷任命的官員,不具備官員的任何權利與義務,與真正的官宦有著很大的門第尊卑區別。那到底,這一時期的員外,指的是哪一類人呢?

    《龍陽逸史》中有著明確的記載,“說的是廬陵地方,有個員外,姓錢名坤。這個員外不是吏戶禮兵刑大部中的員外,只為有了兩分錢鈔,人上過譽他的美名”。 還有清朝中期的名臣李衛,由於不是讀書的材料,就花了一筆數量不菲的銀子,買了一個兵部員外郎的官做。可見,此時的員外大多都是民間家產豐厚生活富足之人,這些人都普遍從事著工商業,在明清時期的筆記小說中也基本要加上“家財萬貫”“大富”“富豪”等詞來形容他們。

    雖然不是朝廷官職,但在當時這些員外也構成了一種朝廷掌管民間百姓的方式。為了穩固社會安定,明初時期民間的糧長和里長擔任者的選擇以丁糧多者和豪門大戶為標準,而這些人便是當時所稱的員外。當時之所以這麼做,是想透過將這些富商大戶納入政府的管理體制之內的方法,實現對這些人更有效的管理和制約,避免其稱霸一方,危及社會的穩定。同時,他們作為朝廷的一種控制手段,也需要履行一定的社會責任,歷史上就有記載著一些員外開倉放糧賑濟百姓的例項。

    雖說明清時期的員外並無實權,而且大多都是透過買官而得的職稱,但在當時社會,這一員外世俗化的現象,也很大程度上維繫了當時的社會穩定。

  • 9 # 薩沙

    這種問題回答起來很沒意思,因為太專業了,大部分人聽不懂。

    員外就是員外郎,是一個古代的官職。

    早在東漢的三國時期,就出現了員外散騎常侍,簡稱員外。

    由此,一直到清朝都是有這個官職的。

    不過,不同朝代,員外是不同的。

    晉朝的員外散騎侍郎,是皇帝的侍從官,地位不高。

    隋朝時代,員外升官了,變為尚書省二十四司內各司的副司長,第二把手。

    隨後的唐宋元明清,員外大體就是副司長的職位。

    明代,員外開始細分。

    當時六部是主要的國家政策執行機構,類似於今天的國務院。

    六部的每一部 分為4個屬部,每屬部設員外郎1人,也就是一共24人。

    明朝中後期有所增加,但大體是42人。

    到了清代,員外製度卻有所變化。

    明代的員外是執行官員,是有一定實權的。然而,清代的員外為從5品,並不算低,卻多為閒職,在朝廷或地方輔助部門做做辦公室而已。

    大家看過紅樓夢,就會記得,賈政最初就是員外郎,皇上還命令他入部學習。

    其實,等於皇上賞賜了賈政1個從5品的官職,但知道他沒有做官的能力,讓他做員外這種閒職。

    由於員外的官職不低,又不用做事,所以稱為買官的大熱門。

    但從5品官員的價碼並不低,很多時候高達8000兩。

    所以,能夠買得起員外官職的,都是地方的大富豪、大地主。

    於是,員外逐步成為民間一種對有錢人的尊稱。

    其實,購買員外官職的風氣,早在明代就有了。

    水滸是明代作者寫的說,裡面其實主要是明代的社會。

    大家注意,晁蓋、盧俊義都是員外,但他們顯然都沒有官職,只是地方的有錢人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財產是應該全部給兒子繼承還是應該兒女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