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怡靜角

    據悉,這部劇是原創劇本,並不是小說改編,但從劇情簡介還有預告來看可以瞭解到大致內容,主要講述了蘇文謙和池鐵城兄弟之間相愛相殺的故事,二人曾經都是充滿熱血的愛華人士,卻因為立場不同而分道揚鑣!

  • 2 # 寧牛蒙畝

    一直以來,我都把《史記》當作記實小說來讀。肯定不能說司馬遷杜撰歷史,但是文學描述的色彩太濃鬱了,從一定的意義上講,某些段子純粹是“演義”,掩卷之後讓人的思緒停滯在“信”還是“不信”之間……

  • 3 # 蘿莉心不走心

    不管真假,一個刺殺失敗的刺客,就沒有任何被傳頌的意義,如果刺殺失敗都可以名垂千古,做人何必那麼累,我要去行刺特朗普,我連美國國境都沒進去就在太平洋淹死了我能不能出名?

  • 4 # 季我努學社

    如今據一些中外史學家、軍事學家分析,早在清朝康熙皇帝時期,有一名叫 “連珠火銃”的火器可被視為現代機關槍的雛形,而且它比歐洲人發明的現代機關槍早了200多年,因此可以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機關槍”。發明最早“機關槍”的人名叫戴梓,明崇禎八年(1635年)出生於浙江杭州。其父名叫戴蒼,曾任明朝監軍,因此很擅長製作軍械。在父親的影響下,戴梓從小就非常熱愛軍事,他經常拿著父親珍藏的軍械製作圖集研讀,並根據學到的理論開始實際製作。當戴梓還是11歲的時候,他就開始自己製作軍械,他曾成功研製了一種銃,能發射至百步之外,被人們稱為“天才火器發明家”。

    戴梓所發明的“機關槍”(繪圖)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引起了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人的不滿,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起兵反叛,朝廷下令由和碩康親王書傑為奉命大將軍,率兵進駐浙江討伐耿精忠。也正是在這時,戴梓經人推薦給了康親王,因其有軍械製造的才能,被康親王禮聘至軍中,並隨軍出征。此時戴梓獻上自己研製的最新型火器——“連珠火銃”,它可貯存28發火藥鉛丸,而且擊發、填彈兩個程式連動進行,28顆子彈可以一次性連續射出,不用像洋槍那樣打完一發再填藥,大大簡化了填裝手續。因此在實際戰場上,戴梓發明的“連珠火銃”的殺傷力遠勝於當時的“洋槍”。

    戴梓發明的“連珠火銃”(複製品)

    雖然沒有相關史料記載 “連珠火銃”在平定耿精忠反叛中的作用,但可從三藩之亂平定後戴梓受到的待遇一探究竟。叛亂平定後,康親王書傑帶戴梓到京師朝見康熙皇帝,康熙以戴梓有功將其留在宮中,任命他為翰林院侍講,並專門研製火器。戴梓入宮後,充分發揮出他的才能,曾在短短8天內造出了威力十足的沖天炮,此炮在清廷平定噶爾丹叛亂的戰鬥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被康熙譽為“威遠將軍”,並將戴梓的名字鐫刻在炮身上以示紀念。

    戴梓發明的沖天炮(模型)

    可惜,戴梓在不經意間卻得罪了比利時的來華傳教士南懷仁,據史料記載,有兩件事讓南懷仁對戴梓忌恨不已。第一件事就是戴梓制沖天炮,此前南懷仁曾在康熙帝面前誇讚比利時的沖天炮威力無窮,於是康熙命他製造,結果他費時一年也無任何成果,後來戴梓在8天內就成功造成,讓南懷仁心生嫉恨。二是在編纂《律呂正義》時,南懷仁與戴梓意見分歧,南懷仁口頭上辯論不過戴梓,於是就設計想除掉戴梓。後來南懷仁以戴梓“私通東洋”的罪名將其告發,結果康熙信以為真,於是在康熙三十年初,戴梓全家被流放至盛京(今瀋陽),史料記載: “忌者中以蜚語,褫職,徙關東”。同時,康熙下令將戴梓的所有發明包括“連珠火銃”深藏於兵器庫中,禁止在軍隊中使用,此後,戴梓其人連同他的發明一起被遺忘了。

    參考文獻:

    黃衛東:《清朝天才與最早機關槍》,《發明與創新(中學時代)》2011年04期。

    劉鍇:《被大清國遺憾棄用的“機關槍”》,《文史博覽》2013年03期。

  • 5 # 陳大舍

    這個問題講的是戴梓在康熙年間就發明了二十八連發的——“機關槍”,但卻被流放盛京的冤案。

    按老規矩,咱們先上結論:

    第一,戴梓被流放盛京確實是冤案,但卻和他的軍事發明無關。

    第二,戴梓發明的不是機關槍。

    戴梓發明的二十八連發機槍,學名叫“連珠銃”,是一種琵琶形狀的新型火槍。在槍脊上儲存火藥彈丸,以機輪來操縱裝填,開火時一口氣能連發二十八發。這種當時的新穎火器,屬於一款升級版的燧發槍。但是,要說明的是,比戴梓發明的這種連珠銃還要五花八門的火器,在大明朝的武備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名字叫的也是十分霸氣——就是實戰效能差。各種十眼銃、“一窩蜂”之類的利器,甚至傳說中史前版的坦克——呂公車都因為在實戰中的效果有限,所以就被逐漸淘汰。

    至於連珠銃這種“奇行種”的燧發槍,既無沒有上彈,閉鎖,擊針擊發,也無退彈能力,怎說也不能說是“機關槍”。

    再加上連珠銃槍管短、射程有限,填藥時間長,所以實際戰鬥能力,還不如裝藥多、身管長、可以在遠距離打穿鐵甲、由奧斯曼帝國發明的贊巴拉火繩槍,正是由於清軍在對準噶爾汗國的戰爭中獲得了這種槍械,從而直接導致了鐵甲在被徹底的淘汰。而同樣是在準噶爾汗國戰爭中,同樣是由戴梓發明的“威遠大將軍”炮,也就是沖天炮,則可以說是大顯神威。這種戴梓研發的重三百斤左右的野戰炮,不僅能在三里的射程內發射空心爆炸鐵彈,對快速移動的敵人形成覆蓋殺傷,而且還可以能夠透過調整射擊角度,來操縱射程的遠近。這種武器即使面對來勢洶洶的準噶爾鐵騎也毫無死角。

    之後再講講為啥戴梓被康熙帝狠狠地整了一頓。

    戴梓這個人,是江南士大夫出身,這在清初的政治正確中就是原罪,而且這個戴梓頗有晚明士大夫那種“公知”心態,寫詩作文經常針砭時弊,對大清朝統一全國、提高國際地位的成就視而不見,反而揪著官吏貪腐、民生疾苦這些細枝末節不放。開啟戴梓的詩文中我們看不到康熙盛世的輝煌豪邁,隨處可見的全是各種負能量——這種人,康熙帝早就憋著收拾他呢!

    但是,這個戴梓不好對付,他一不貪財二不好色,所以很難羅織罪名。因此只能在政治上給戴梓上綱上線, 扣帽子。於是比利時籍的客卿南懷仁望風希指,藉機誣告戴梓私通日本,這種罪名荒謬絕倫,因為當時日本正在閉關鎖國,素不與外界交往,戴梓就算是想“賣國”都找不到買主。但是罪名總算有了,康熙帝順水推舟的下旨,將戴梓流放盛京。

    結果是,戴梓到了盛京反動言行不改,依舊寫詩作文宣洩負能量——吃大清朝的“人血饅頭”,所以也就無法得到康熙帝的寬恕,終於在三十五年之後與世長辭,享年七十八歲。

    而此時康熙帝也已經駕崩四年了。

    明末清初是火器發展史的“戰國時代”,各種詭異的設計層出不窮。

    大明朝時期的火槍手,但是火槍手在當時最大的優勢是比弓箭手更加具有“價效比”。

    整到了戴梓的南懷仁,身為一個地道的“歪果仁”,其奴性毫不遜色於任何一箇中國奸佞。

  • 6 # 我是越關

    這裡的“機關槍”實際上是指連珠火銃,由清朝康熙年間的火器專家戴梓發明。當時,這種火銃能夠連續發射28發槍彈,具有射速快、準確度高等優點。然而,康熙最終卻棄之不用,其中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槍械自身問題,一個是政治問題。

    槍械自身問題

    戴梓出生於浙江杭州,自幼聰慧。成年後不僅精通兵法、天文,而且還擅長機械製造。他製造的火器之中,有一些甚至可以在百步之外精準擊中目標。

    三藩之亂時,戴梓加入了清軍,成為了康親王傑書的部下。由於戴梓對戰爭局勢分析的非常透徹,所以傑書在戰爭結束之後把他推薦給了康熙。

    在北京城,戴梓多次顯示出了高超的火器製造技術。

    曾經,荷蘭人派遣使者送給了康熙一把“蟠腸鳥槍”,戴梓奉康熙命令迅速的仿製了10支出來。也因此,康熙還在荷蘭使者離開之前回贈給了人家幾支。

    後來,戴梓發明了28發連珠火銃。

    這種火銃類似於半自動步槍,子彈全部存於彈夾之中,《清史稿》中的記載如下;

    所造連珠銃,形如琵琶,火藥鉛丸,皆貯於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牝牡,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凡二十八發乃重貯。

    一次性可以發射28顆子彈,且火藥鉛彈都是自動填裝。所以,這種火器剛一發明,戴梓就透過康親王獻給了康熙,但奇怪的是,康熙並沒有任何反應。

    實際上,這種火銃雖然擁有射速快、準確度高等優點,但也有一些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內部火藥無法搗實,導致火銃的爆發力不足,射程變得非常近。再有就是造價相對較高。

    看到這兒,康熙沒有了興趣,畢竟滿清靠著騎射起家,認為老祖宗騎射的本領不能丟。所以對戴梓發明的射程近、造價高的連珠火銃並不感冒。就這樣,連珠火銃被淹沒於歷史長河之中。

    政治問題

    戴梓為人正直,剛正不阿,而且還頗有一種以天下事為己任的感覺。為此,他經常在自己的詩文之中針砭時弊,這種事必然讓大搞文字獄,禁固百姓思想的康熙非常不爽。

    恰好,此時發生了兩件事,讓戴梓得罪了兩個人。

    第一件事,由於平定準噶爾戰爭需要,康熙下令讓南懷仁仿製弗朗機炮,結果南懷仁用了一年的時間也沒有製成。面對這種情況,康熙又下令讓戴梓仿製,但讓人沒想到的是,戴梓竟然僅僅用了八天的時間便仿製成功。其後,此炮被命名為了威遠將軍炮,為清朝平定準噶爾叛亂立下了大功。

    不過,這件事也讓南懷仁深深的記恨了戴梓。

    接著,又有一件事發生。張獻忠養子陳宏勳曾多次到戴梓家中勒索錢財,結果,戴家忍無可忍,戴梓長子憤怒的拔劍恐嚇陳宏勳。

    陳宏勳見此和南懷仁勾結,誣陷戴梓私通東洋。最終,康熙找準時機,把戴梓這個針砭時弊的刺頭流放到了遼東。後來,戴梓在遼東度過了30餘年,在貧病交加中去世了。

  • 7 # 秦右史

    康熙年間著名科學家戴梓發明的火器名為“連珠銃”,與所謂機關槍差異很大。但是,清代初期能夠連發並有效使用,已經算是那個年代的機關槍了或者至少是前身。最早關於連珠銃的完整故事出現在乾隆時代,根據清乾嘉時著名學者紀曉嵐所撰《閱微草堂筆記》一書記載:

    少時見先人造一鳥銃,形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牝牡,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矣。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擬獻于軍營。

    古代士人並非是對科學技術漠然的,戴梓是一個有才幹的博學士人,屬於標準的江南籍士大夫,對於火器製造和演練頗有貢獻。他家境優越,出身於官宦家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從小就能製造簡單的火器,並喜歡讀書:

    自喜於書,無所不讀,尤好兵家言。抱經世大略,凡象緯、句股、戰陣、河渠之學,靡不究悉。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戴梓經過戰場的實戰經驗,親身行伍之間,成功製造出“沖天炮”(又稱“子母炮”),炮威力巨大、銳不可當,被康熙封為“威遠大將軍”,這種火炮後來在平定噶爾丹叛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那麼,什麼是連珠火銃呢?歷史上也叫二十八連珠火銃。具體構造是:銃背是彈匣,可貯存28發火藥鉛丸。銃機有兩個,相互銜接,扣動一機,彈藥自落於筒中,同時解脫另一機而擊發。它的形狀很像琵琶,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實際上,戴梓曾經作為康親王傑書的部下,一度將連珠火銃獻給了主子。故而,《清史稿》記載,戴梓曾向康親王獻“連珠火銃”。而且,康熙皇帝也並非棄之不用,而是頗為歡喜。據《清朝文獻通考·兵十六》記載,戴梓發明“連珠火銃”後,康熙帝龍顏大悅,遂命戴梓研製子母炮,亦稱“沖天炮”。我們可以推測為何沒有大規模使用的理由:第一是造價比較高。第二是統治者的戰略意識不足。第三是戴梓和南懷仁交惡後,被流放到東北,人走茶涼,這一連珠火銃技術也就不被太多關注了。

  • 8 # 藍風破曉

    (現代機槍)

    康熙被譽為“千古一帝”,縱然如此,很多人對康熙的一些政策還是不甚滿意,比如對於火器的使用,康熙並不積極。

    康熙時期有位大臣,叫戴梓,發明了“機關槍”,而康熙卻棄之不用,這到底是為什麼?

    康熙朝出現的“機關槍”,並不是現在這種機關槍

    戴梓是個火器專家,其人博學多才,上懂天文地理,下知詩畫史籍,最突出的才能還是懂機械。

    戴梓最大的功績就是發明了“子母炮”,曾經,來自比利時的南懷仁,誇口說“子母炮”只有比利時人能造,結果,老南花費了一年也沒有製造出來,而戴梓只花費了八天時間,就把子母炮發明了出來,康熙很開心,並取名為“威遠大將軍。”在後來平定準格爾部時,該炮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戴梓曾經發明瞭“機關槍”,但這機關槍,康熙並沒有採用。這機關槍叫“連珠火銃”,可以連續發彈28發。起初,戴梓把發明推薦給了康親王,後來康親王推薦給了康熙。

    但是康熙看了這火銃後,問了些情況,然後暫時放棄了使用,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火銃可以連發28彈沒錯,但28槍打完後,子彈和火藥需要重新填充。那麼此槍威力如何呢?事實證明一般,射程很近,威力普通。

    威力不大不說,此槍的造價成本還不低,要做成琵琶的樣子,內部構造複雜,整體結構龐大,單隻連珠火銃的成本還相當高。

    威力一般,成本又高,所以康熙放棄也不意外。但是,這樣放棄後,華人就少了改進的空間和時間,武器裝備慢慢趨向落後。

    戴梓科研能力出色,政治能力一般,被髮配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任何產品都有一個完善的時間,槍械也是如此。就算連珠火銃威力小造價高,但如果給予時間,那麼一定有完善的巨大空間。

    但是戴梓此人情商一般,政治能力一般,先是得罪了康熙欣賞的南懷仁,後來因為人直口快,常常針砭時弊,於是被康熙看不下,容不了,最後被髮配到了東北,這一發配就是三四十年,而獻給康熙的連珠火銃也被丟盡了武器倉庫中,再難見天日。

    康熙之後,雍正很有作為,但對於武器發展還是不重視。乾隆上臺後,大搞文字獄,貪汙腐敗盛行,又搞什麼閉關鎖國,實行海禁,於是,大清的槍械發展落後了很多。直到鴉片戰爭吃了虧,晚清才開始重新注重火器。

    康熙對於連珠火銃的放棄,讓人感覺非常遺憾,如果成立一個所謂的“火器局”,讓戴梓等人負責,那麼大清很有可能在武器發展上走到世界前面,真是遺憾!

    不過,康熙的舉動符合他的性格,建立偉大基業的人,大多都是極其自負之人,康熙也是如此,在他看來,弓箭在當時的威力還是很大的,沒有什麼戰爭是弓箭加大炮解決不了的。但,誰知道後來槍械的發展如此迅速,如此厲害呢?如果知道槍炮的發展會如此,康熙可能早已經重視火器發展了。

    戴梓的發明自然是不錯的,但威力一般,造價高昂也是存在的,因此康熙放棄也在情理之中。但作為一個偉大的君王應該看得更遠,而康熙明顯有些守舊了,這導致後來大清的武器發展遠遠落後於歐洲。

  • 9 # 小小嬴政

    這種所謂的“機關槍”,名字叫連珠銃,具體是不是中國發明的,沒有實證。

    大發明家戴梓

    戴梓是康熙年間之人,生於官宦之家,自幼聰明無比。朝廷征討西南不臣,他聽說後立刻報名參加,據史書記載,他不久就向上面進獻了28連發的“機槍”。

    後來朝廷征討格爾丹等部,他又進獻了新式大炮,這種炮比過去的那些厲害很多,曾經在對外戰鬥中,只是開了幾炮敵人就嚇得逃散了。

    28發火銃有什麼特別之處?

    這種火銃和現在的機槍原理完全不同,這種兵器裡面,設定了兩個發射裝置,而一旦按下其中的一個,火藥會立馬落入下面的裝置裡面,與此同時,在拉動前面那個發射裝置的時候,另外一個也在隨之轉動,後者配製了生火材料,一旦發生摩擦,就能打出火花,一旦進入彈匣,就能立刻點燃裡面的子彈,然後完成發射。

    這種火銃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可以連續發射,而且裝彈量大,有近30發!當時的兵器,普遍還停留在刀劍之上,像弓箭雖說可以遠距離發射,但是準頭較差,威力更不能和火藥相比。

    另外,這種火銃發射的時候,上面透過瞄準後,準頭很好,可以說是當時最為先進的武器。

    那麼,這麼厲害的東西,為何康熙沒用呢?

    首先,這裡就出現了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說當年戴梓壓根就沒把這種武器上報朝廷。據說他在製作出這種兵器來之後,當天晚上就做了一個夢,夢裡有人對他說,如果把這種武器說了出去,以後會死很多人,他的後代也會死的一個不剩。於是他醒來後就決定,只把這種兵器留在家裡,而不是上繳給國家。

    但是清史裡面的這種說法,又來自於紀曉嵐的記錄,而他所記錄的事情,又是當年戴梓的後人所說,其中的話根本無法證明,都是不太可信之言。

    所以,很可能不是康熙不用,而是他實在沒拿到戴梓的這種東西。

    還有一個情況,就是說即便是戴梓發明出來的,但是以當時的條件,根本無法大量製造

    不能製造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當時的工藝不足以大量製造,二是這種東西的造價很高。但是這種說法,只要我們稍微想想,就會知道不可信。

    既然戴梓都能做出來了,就算是太複雜,不能用於軍隊裡,最起碼也能製作一部分,然後在皇宮之中使用,但是事實上,除了一支類似的、從荷蘭弄來的連發火銃,並沒有發現其他的。

    至於造價高之說,也是這個道理,就算太不能大量生產,但是裝備幾千人肯定是沒問題的,可事實上,確實沒有配發這種火銃的記載。所以,應該當年確實是朝廷沒有得到這種火銃的製造技術而最終沒能大量使用。

  • 10 # 歷來現實

    首先這個東西應該算不上機關槍,只能算是類似半自動槍械這一類的火槍,據紀曉嵐記錄在《閱微草堂筆記》的說法:

    形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牝牡,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矣。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

    什麼意思呢?

    銃背是彈匣,可貯存 28 發火藥鉛丸。銃機有兩個,相互銜接,扣動一機,彈藥自落於筒中,同時解脫另一機而擊發。

    它的形狀很像琵琶,能夠連續射擊 28發子彈,而且擊發、填彈兩個程式連動進行,無須像洋槍那樣打完一發再填藥。

    從這個描述可以看出,這就相當於一個半自動步槍,彈夾能夠裝二十八發子彈,雖說在現在看來不算什麼,但是以當時的水平來看,這個應該能算得上是利器了。

    那麼就是這樣一種利器,為什麼康熙會棄之不用呢?

    發明這個“機關槍”的人叫戴梓,出生於浙江杭州。其父名叫戴蒼,曾任明朝監軍,很擅長製作軍械。

    因為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戴梓還是11歲的時候,他就開始自己獨立製作軍械,被人們稱為“天才火器發明家”。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引起了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人的不滿,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起兵反叛,這就是著名的三藩之亂。

    也正是在這時,戴梓經人推薦給了康親王,因其有軍械製造的才能,被康親王禮聘至軍中,並隨軍出征。後因其火器立功,被康熙皇帝留在宮中封為翰林院侍講。

    注意這個翰林院侍講,這是個什麼官職呢,從四品。該官職主要配置於內閣或翰林院,轄下有典簿,侍詔等。主要任務為文史修撰,編修與檢討。

    說白了在戰爭中立下了功勞卻給個文職,而沒有將其舉薦到工部,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

    後來戴梓接著自己鑽研軍械,發明出所謂“機關槍”後便將其獻給康熙皇帝,但是康熙皇帝又以成本較高,射程近等缺點將其束之高閣。

    這背後的意思就耐人尋味了,是靠著騎射起家的滿清皇帝對著火器的興趣不大,還是擔心這種火器流傳出去會對自己統治者地位造成影響呢?

    個人更傾向於第二點,對於康熙皇帝而言,時局的安穩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雖然康熙年間偶有叛亂,但是對於大局來說無傷大雅,最後都能一一撲滅,叛亂對清朝的統治地位是動搖不了的。

    但是,一旦這種能夠以少勝多的火器到了地方勢力手中,屆時叛亂一起,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而經常在自己的詩文之中針砭時弊的戴梓,讓康熙皇帝后來更是起了疑心,所以便順水推舟假借南懷仁的栽贓,將其流放遼東。而戴梓後來也就病故遼東,此時康熙皇帝已經駕崩好幾年了。

  • 11 # 尚宮女史

    很多時候我們有這樣一個錯誤的認識,即我們是最早發明火藥的國家,火藥是中國最古老的發明之一,但卻沒有用在軍事上,而是用在製作作為觀賞品的煙花上,這種認知頗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味,但只要對過去的歷史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就會知道火藥最初的發明是源於古代的煉丹術,而火藥發明出來之後也並沒有被丟在一邊成為觀賞品,很多戰爭中都出現了火藥的身影。

    史籍中,唐朝、宋朝時期都有火藥用於戰爭的記載,當然那時候的火藥還不是現在我們熟知的這種黑火藥,殺傷力也沒有現在這麼大,這主要是受制於科技發展的限制,而科技的發展本身在農業時代就比較慢,科技的發展跟不上,所以已有的發明只能在應有的範圍內使用。

    之所會有上面這段文字,就是想說但凡我們自己真的有很大的發明創造,斷然不會讓其束之高閣,除非這個發明本身就是虛構的,或者說這個發明只是仿造的人家的不成器東西,所以才可能被束之高閣,清政府閉關鎖國是事實,跟不上工業革命的步伐也是事實,但並不是說他們沒有鑑別好東西的能力,工業革命的大潮流下,一旦慢了一步,很多東西就沒有,一個東西沒有就會連著別的東西也造不出來,這才是要命的,比如說機關槍,康熙時期我們壓根就沒有製造機關槍的條件。

    倘比如槍管、子彈和彈殼的製作材料、工藝,導氣活塞的製作、材料的各種處理,材料的耐熱性、抗衝擊性、硬度等各個指標的處理等等,這些複雜的東西我們都沒有掌握,如何能製造出機關槍?最關鍵的就是清朝的工業技術根本達不到製造機關槍的水準,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康熙時期的現有條件下,沒有造機關槍的“米”,怎麼做出“機關槍”這碗飯?

    那為何會康熙時期就已經造出了機關槍的說法呢?這源於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的一個記載:說是戴遂堂小的時候見先人戴梓造了一個鳥鏡,很是奇特:

    “形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銑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若牝牡,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銑發矣。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

    這就是著名的二十八發連珠火銃,簡稱連珠銃,即早期的機關槍。紀昀的這個記載後來也被《清史稿》 所採納,於是有了戴梓發明了連珠銃的說法,但這個說法本身就有值得懷疑的地方,其一,紀昀在記載的時候說,這是他和戴梓的後人戴遂堂聊天的時候,戴遂堂講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可真可假,未必是事實;其二,紀昀在故事的末尾說了,戴梓並沒有將這個連珠銃獻上去,而是一直儲存在家中。

    之所以沒有獻上去,有一個不能稱之為理由的理由,那就是戴梓在獻上去的前夕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人大聲的斥責戴梓,說上天有好生之德,這樣的一件器物一旦流傳出去,必然造成大規模的傷亡,那麼你自己的子孫後代也就都沒有了。戴梓略一思考,深以為然,然後就將造出來的連珠銃藏在了家中。戴梓真的會為了一個夢將自己辛苦發明的東西藏起來不讓面世嗎?

    總上兩點來看,戴梓很可能並沒有發明出所謂的連珠銃,所謂造出了連珠銃只是後人強加到他身上的.當然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戴梓只是並不是連珠銃的發明者,他只是仿造了連珠銃,當時英格蘭已經有了連珠銃,但因為連珠銃自身有很多問題沒有被解決,所以無法投入大規模生產,也無法真正應用到戰爭彙總,所以連珠銃被放棄了。那麼戴梓很可能會死仿造了一支英格蘭連珠銃,只能是一個廢棄物。

    不管是哪一種,康熙棄之不用都是正常的。但不管怎樣,這個戴梓確實是一個火器方面的奇才,在火器製作方面絕對是專家級別的人物,倘若我們不曾在工業革命中落後,說不定戴梓真的就能發明出機關槍,只可惜這隻能是一種假設。我們來看看戴梓仿製的那些火器:

    1686年,荷蘭進貢蟠腸鳥槍,戴梓在極短的時間內仿造了10枝鳥槍,被康熙回贈給了荷蘭使者;

    西班牙和葡萄牙有大炮佛郎機,戴梓用五天時間仿製完成;

    1687年,比利時有子母炮,戴梓奉命監造子母炮,八天時間仿製完成。這個子母炮的威力很大:“子在母腹,母送子出,從天而降,片片碎裂,銳不可當”。在征討葛爾丹的戰爭中,康熙帝就使用了這個子母炮。

    從這面我們看出,戴梓真的是火器製造方面的天才,只要有舞臺,他就能給你奇蹟,當然,前提是有舞臺,如果沒有,就只能乾瞪眼。

    不過可惜的是,這樣的一個人才本來應該在火器製造方面繼續發揮他的巨大作用,但他的後半生卻在東北苦寒之地度過,張獻忠的養子陳弘勳和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合起來“陷害”戴梓與東洋有勾結,於是戴梓被削去官職,流放到了關東地區。

    這一流放就是三十多年,後來即便被赦免了也還是住在了鐵嶺,一直到他去世,好好的火器專家就這樣度過了後半生,至於南懷仁是不是真的嫉妒戴梓以至於陷害戴梓,而戴梓又是不是真的有問題,這些都不得而知,或許這永遠都不會有答案了。

  • 12 # 四川達州人

    想一想也是不可能的。

    所謂機關槍,就是連發的步兵身管武器,比如著名的馬克沁機槍:

    實際是利用子彈射擊後,發射藥產生的氣體動力完成拋殼—拖動下一顆子彈上膛—閉鎖—再次射擊,以形成連續火力。

    不管今天機關炮還是自動步槍,衝鋒槍,工作原理都一樣。

    問題是,康熙時期的火器都是前裝彈,利用單獨裝填的發射藥產生動力推動彈頭出槍膛。這樣的槍,不管火繩槍還是燧發槍,能產生連續射擊能力?怎麼射擊?

    火繩槍示意圖:

    燧發槍示意圖:

    因為當時的子彈與發射藥是分離的,不是1836年才發明的擊針槍子彈,也不是今天流行的定裝子彈自帶發射藥:

    火繩槍的引繩:

    火藥包:

    我在想,關於戴梓設計的連發槍,子彈頭倒是可以設計成一個漏斗,射擊後因重力自發下落填充,但是怎麼射擊呢?引火繩或燧石還可能解決,無非是把槍設計得更大一些而已,可又如何裝填28個獨立的發射藥?

    射擊結束立即手動裝填28個發射藥,再配上28個火繩或者燧石?

    就這個設計圖?

    能裝下28個獨立的發射藥?還是可以自動的不間斷射擊?還能快速上膛再裝填?

    如果是一次性點燃發射藥,怎麼保證一次的發射藥就可提供28次發射?火藥動力如何儲存和自動分配給每一發子彈?

    如果是一次點火,延時發射28顆子彈,問題又來了,火藥燃燒如何傳導?如何保證28個獨立的發射藥不互相影響,不發生炸膛?

    別自欺欺人了。

  • 13 # 朝文社老張

    答:中國古代的軍工科技裡,一樁“傳說中很強大”的成就,正是“清初有人發明了機關槍”。

    在《閱微草堂筆記》乃至《清史稿》等典籍裡,這款“大清版機關槍”有多強大?其“學名”叫“連珠銃”,是由康熙年間清代軍工強人戴梓研發成功。以《清史稿》的描述,這款“連珠銃”的造型十分奇特,整個槍械是“形如琵琶”,而且由“機輪”來操縱,彈藥全都儲備在“銃脊”上,開火的時候一口氣能發射二十八發子彈,簡直“古代版”機槍。

    如此強悍“大殺器”,怎麼沒見裝備部隊呢?以《清史稿》敘述,戴梓把這“連珠銃法”進獻給了康親王,然後就沒動靜了。乾隆時期學者紀昀(野史裡“鐵齒銅牙”的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裡的記載更邪乎:戴梓發明了這款“神器”,然後就突然在夢裡撞上了神仙,被神仙提溜著大罵了一頓。嚇醒後就趕緊把這“神器”收藏於家,日久天長就失傳了……

    如此奇特記錄,也自然叫“連珠銃”越傳越神,幾乎成了“古代版機關槍”的代名詞。外加1840年後,大清軍隊屢戰屢敗,常見叫洋槍洋炮“掃”得稀里嘩啦。康熙年間戴梓這款“傳說中很強大”的“機關槍”,也自然叫多少後人痛惜到咬牙。“康熙不識貨”“康熙將機關槍棄之不用”的流言也因此長期流傳。但實事求是說,這事兒,大清真冤。

    首先需要澄清的事實是,戴梓的這款“連珠銃”,跟真正的機關槍,那還差得遠。現代意義的機關槍,必須是後裝槍,使用定裝彈藥,且必須是擊發槍。戴梓的這款“大殺器”呢?很強大不假,卻是哪樣都不佔。而且雖然戴梓的“連珠銃”失傳了,故宮現存的另一文物,卻可讓我們看到“戴梓版機關槍”的原型——故宮博物院的“昂裡啞國槍”。

    “昂裡啞國槍”,是康熙年間歐洲國家進貢的一款火槍。這款火槍的造型,恰與清代典籍裡“戴梓機關槍”高度吻合。都是“琵琶狀”的造型,也同樣是“銃脊”上儲備槍彈,而且也都有“機輪”操縱裝置,不同的是“昂裡啞國槍”一次可發射二十發子彈,比起“戴梓機關槍”還是略遜一籌。可以說,這兩款槍,都是十七世紀燧發槍的“創新產物”。但要想“規模裝備”軍隊?顯然還非常不現實。

    其實,作為清初年間頂級的“軍工強人”,研發“連珠銃”對於戴梓來說,也只是牛刀小試。他對於清軍火器裝備更重要的貢獻,當屬“沖天炮”的研發。沖天炮,即清王朝在“康乾盛世”時代的重要火器裝備“威遠將軍炮”,這款火炮長二尺一寸重三百斤,能發射爆炸類炮彈,轟擊時“片片碎裂,銳不可當”。且適應一切惡劣天氣,哪怕飛沙走石,照樣彈無虛發。如此既輕便又殺傷覆蓋面大的野戰火炮,自然是草原野戰時的制勝利器。

    所以,比起神乎其神的“連珠銃”來,當年戴梓的“沖天炮”,才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重視:康熙帝將此炮命名為“威遠將軍”,並在清軍中大力推廣,從此在清軍多次重大戰爭裡分外“露臉”。比如康熙年間平定準噶爾叛亂的戰爭裡,轟鳴的“威遠將軍炮”,就將準噶爾營地打得大亂。鴉片戰爭前夜的西域叛亂裡,裝備“威遠將軍炮”的清軍,在西域沙暴裡發起轟擊,把擁有俄國火器的叛軍打到崩潰。在至今傳世的《乾隆平準部戰功圖》等畫卷裡,我們依然可以欣賞到這款“神器”的英姿。

    當然,這強悍的“威遠將軍”,打出了清王朝接下來的百年國威,卻也成了“軍工強人”戴梓的命運分水嶺。由於“威遠將軍”太強悍,把當時康熙寵臣南懷仁(比利時籍傳教士)的“軍工作品”都比了下去,滿腹才華的戴梓竟就這樣拉了仇恨。眼睛噴火的南懷仁,隨後汙衊戴梓“私通東洋”,果然惹得康熙帝大怒。勞苦功高的戴梓,就這樣被髮配遼東,直到七十八歲才獲得赦免。如此悲劇,以清代學者愛新覺羅·昭槤的嘆息說:“人共惜之”。

    不過,雖然康熙帝冤枉了戴梓,但對待“火器問題”,他還並不糊塗。康熙帝在位時期,一直是清軍火器裝備持續升級,裝備比例不斷擴大的年月。除了我們熟悉的各類火炮外,清軍裡火槍的裝備比例也在不斷提高,雖說戴梓的“機關槍”沒法規模裝備,但鳥槍裝備一直在提升,還幾乎完全淘汰了明代“三眼銃”等老舊裝備。清軍精銳部隊“排槍齊發,前仆後繼”的戰術,也在一場場戰爭裡成為制勝法寶。

    一直到鴉片戰爭前夜,清軍的火槍裝備比例,已經達到了一半以上。雖然比起西方國家差得遠,但比起前代還是進步不小。比如鴉片戰爭前,駐守寶山的吳淞營,1000名士兵就裝備了917支火槍與268門大小火炮,外加近9000斤的火藥。以“火力水平”來說,實在是不算低。

    清朝的歷代皇帝們,各個也都是“玩槍”的高手。從康熙至道光年間,清宮裡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火槍,比如“自來火二號槍”“琵琶鞘燧發槍”“應手槍”“純正神槍”等槍械,全是18至19世紀燧發槍裡的精品,今天還在收藏界實力圈粉。當然,這類“先進裝備”也都是“御用”,普通人摸一摸都難。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清朝既不缺“高精尖”的技術,又不缺規模化裝備,為什麼1840年的鴉片戰爭,還給活活打成了“一邊倒”?其實,恰恰是戴梓“連珠銃”的失傳,戳中了清代軍工建設的重要槽點:軍工技術的一代代退化。

    如果要看清代的“御用火槍”技術,那或許絲毫感覺不出“退化”,但如果看看清軍“規模化”裝備的火槍,就可知退化的嚴重。鴉片戰爭前的道光年間,清軍普通士兵使用的鳥槍,往往長6尺以上,槍彈重量一錢。這種火槍的效能,雖說比明代“三眼銃”強的多,但比清朝的“御用火槍”卻差得遠。甚至和明代精銳部隊裝備的“鳥槍”相比,清軍的這種火槍長度長一倍,槍彈重量只有三分之一,殺傷力其實嚴重縮水。

    而且就算是這種槍,質量都難以保證。以學者茅海建的考證,鴉片戰爭前,清軍有的火槍竟然一百多年沒有更換,戰爭爆發後,新造的火槍更是粗製濫造,上了戰場根本不堪用。至於火炮?鴉片戰爭爆發後,清王朝緊急造炮,卻發現以往的圖紙都丟的精光,只能找到康熙七年的火炮圖紙。其實找著了也未必造得了。1835年虎門造炮,五十九門新火炮開了一次火,當場炸膛了十門,大炮上孔洞遍佈,根本不經打……

    所以,清軍打不了勝仗,絕非皇帝“不識貨”,卻是這一代代讓人嘆息的軍工技術退化。這樣的“退化加速度”,就算戴梓的“連珠銃”沒失傳,拿給“後輩”改造,不知會造出什麼樣子。軍工水平退化到這地步的清王朝,捱打也毫不奇怪。

    另外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雖然戴梓沒造出機關槍,但到了晚清落後捱打的近代史上,“洋務運動”時代的晚清工人們,卻在這事兒上爭了一口氣:當1884年英國馬克沁機關槍震驚世界後,滿懷“自強”信念的晚清軍工也急起直追,那些被西方人讚歎“技藝不下於任何歐洲工廠的工人”的晚清軍工人員們,1888年就仿製馬克沁機關槍成功。以學者劉申寧的話說:“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有的能製造這種世界最先進武器的國家之一”。

    但這樣的突破,依然無法給當時的清軍帶來勝利。在“甲午戰爭”和“庚子國難”裡的清軍,已經裝備了諸如“機關槍”等先進軍事裝備,戰鬥中卻是“故多虛發之彈”,看似打得好看,卻根本打不著幾個敵人。反而再敵人衝上來後就一鬨而散。晚清的問題,不僅僅是差“一兩挺機關槍”的事兒。這樣一個腐敗到骨頭裡的王朝,就算軍工雄起一把,人手一挺機關槍,照樣還要喪權辱國。

    看似不靠譜的“機關槍問題”,卻也是一面歷史的鏡子,照出那個苦難的時代,多少值得銘記的反思。

    參考資料:成東《戴梓的連珠火銃是機槍嗎?》、劉申寧《論晚清的軍工建設》、李斌,張玉華《戴梓仿造西洋火器》、毛憲民《清代火槍述略》、馬玉威《清中期火器思想的停滯與騎射思想的迴歸》、唐宏勝《清軍與八國聯軍之役》、茅海建《說說清朝的軍事力量》、指文烽火工作室《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鑑》、王兆春《世界火器史》、張國昌《八旗槍炮漫話》、張文才《清初火器發明家戴梓》、劉旭《中國古代火炮史》

  • 14 # 文青聊史

    這事不怪康熙,當時確實有這麼一個“機關槍”,但康熙不知道啊,並且還把發明這個的人給流放了,不然光是清朝的武器就能領先世界好幾百年。

    說起機關槍大家肯定以為這是現代的產物,其實自中國康熙時期就有了機關槍的初代模型,不過當時是叫“連珠火銃”,發明人是清朝的天才發明家戴梓。

    戴梓出生於官吏世家,這種出身讓戴梓自小就吃穿不愁,可專心做自己想做的事,與一般紈絝子弟不同的是,戴梓喜歡讀書,並且最喜歡閱讀關於火器方面的書籍。

    由於自身喜歡,再加上家裡面確實支援,所以青年時期的戴梓就開始研究火器方面的知識,更是在尚未成年的年紀中製造出多種可發射的火器,可見其天分非同一般。

    製作連珠火銃

    長大後的戴梓受到家裡面的影響,決定棄筆從戎,當時正好耿精忠配合吳三桂謀反,康親王親自帶兵鎮壓,戴梓就加入到了康親王的軍隊中去。

    由於戴梓本就是官吏世家,再加上其研究的火器確實有用,所以戴梓在軍中頗受尊敬,他也得以在軍中不用上陣打仗,只用安心製造武器。

    這一製造就不得了,戴梓竟然製造出了最早的機關槍,其實說是機關槍,也不過是在原有火銃的基礎上進行了改善,讓只能打一發的火銃變成了可連發28發,這個發明可比後來的機關槍早了200多年曆史,可見戴梓厲害。

    既然這支火銃這麼厲害,為什麼康熙不讓戴梓多加製造,這樣以後征戰不是更簡單一點,難道真的是清朝君王思想落後,不肯接受新鮮事物?

    其實這件事是真的錯怪康熙了,不是他康熙不想用這支武器,而是他根本都不知道戴梓做出了這麼一件兇器,問題是出在了戴梓本人身上。

    棄之不用

    據說在這支火銃剛發明出來後,戴梓就準備第二天獻給康親王,畢竟當時三藩的架勢如同勢不可擋一般,如果清軍有了這麼一支武器,傷亡難免會小很多。

    但就在戴梓送過去的前一天晚上,也不知道是興奮過度還是怎麼的,竟然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也正是因為這個夢讓戴梓隱藏了自己製造的這支火銃。

    這個夢的內容就是戴梓在去獻上火銃的時候突然被一個人給攔住了,說這個武器殺傷力太大後患無窮,如果一旦大量製造勢必會造成生靈塗炭,戴梓和其子嗣就會遭到報應不得好死。

    戴梓只是一個做武器的,哪裡想得到獻上這支武器後造成的後果,在聽到這人說的之後就立馬嚇得坐到了地上,隨後驚醒才發現是一個夢。

    醒來後的戴梓又回憶起了那個夢,認真想了一下獻上這支火銃最終會帶來哪些危害,最終還是決定將火銃給藏了起來,寧可自己收藏起來讓它佈滿灰塵,也不願讓它造成生靈塗炭。

    整個過程中戴梓誰都沒有說,還是戴梓的兒子跟紀曉嵐是好友,這才將火銃一事說出,而當時的康熙是不知道這件事的,如果當時康熙知道戴梓能做出如此武器,肯定逼也要逼著戴梓批次製造,所以這事並不怪康熙。

    打臉西洋人

    雖然戴梓沒有把連發火銃交出去,但卻製造了其他殺傷力巨大的火器,並且還藉此打了西洋火器家的臉。

    當時有個比利時的傳教人來到清朝,受到康熙的優待,優待之下不免有些得意忘形,這個名叫南懷仁的傳教人就吹噓說自己國家的沖天炮是如何的厲害,如果不是路途遙遠,非要拉過來讓康熙看一看。

    康熙一聽就惱了,說的就好像我們清朝那麼落後一樣,當即就下令讓戴梓開始準備建造沖天炮,戴梓接到康熙的命令後又聽了康熙對於沖天炮的描述,結果用了八天時間就造了出來。

    要知道當初南懷仁可是吹噓說比利時用了一年都沒有造出來,如今他戴梓僅僅用了八天就直接推了出來,這無疑是打了南懷仁的臉,也讓南懷仁對戴梓懷恨在心。

    但康熙當時並沒有管這麼多,在得到訊息後就立即去驗炮去了,看到沖天炮的威力後,康熙是龍心大悅啊,最後特意給這個沖天炮又封名為“威遠大將軍”,還將戴梓的名字刻在了上面。

    慘遭陷害

    可惜的是康熙這邊確實舒服了,這沖天炮在平定噶爾丹叛亂的時候起到了大作用,但這卻苦了建造者戴梓本人。

    由於戴梓生性耿直,所以在朝堂之中是沒少得罪人,最終被張獻忠的養子和南懷仁聯手誣陷,可能是證據準備充足,所以康熙也就認定了戴梓私通南洋。

    這罪狀不管是放在哪個朝代都是死罪,最終康熙下令將戴梓流放至瀋陽,雖說之後戴梓在流放地又生活了三十年,但由於物資匱乏就再也沒有發明過火器,不然清朝的武器絕對可以領先世界好幾年。

  • 15 # 薩沙

    戴梓的火槍同機關槍沒有半毛錢關係,它只是一種所謂的連發火銃。

    在康熙年代,世界上的火槍都是前裝燧發槍。

    也就是,必須將子彈和火藥分別從槍管裝入,用通條搗結實,然後扣動扳機,燧石撞擊點火,完成火槍發射。

    戴梓發明的連發火銃,其實也是仿造康熙現有的一些外國進貢的連珠火銃,不是憑空造出來的。

    戴梓的連發火銃,其實只是一種自動裝填子彈和火藥的方法。

    大體上,這種火槍將大量火藥和子彈都裝在一個機關裡面,扣動一次扳機,就會有一發子彈和部分火藥進入槍膛內。隨後,射手再扣動扳機,就可以開槍發射。

    這樣原則上就不需要手工裝填,節省了射擊時間。

    但是,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缺少了通條搗實這個步驟。

    如果不能搗實,燧石擊發以後未必能夠點燃火藥,實用性是比較低的,即便採用西方比較先進的壓制顆粒火藥也不行。

    另外,當年的火槍,發射以後會留下不少火藥殘渣,需要經常清理槍膛。

    連珠火銃仍然需要手工清理槍膛,甚至每槍都要清理,也就不存在連珠一說,只是提高了單發的速度。

    所以,戴梓的連珠火槍沒什麼實戰意義,它的結構又比較複雜, 製造困難,也容易損壞,留給康熙私人玩玩還差不多。

    戴梓的連珠火槍就是這麼一回事了。

    電視劇,那是真敢胡拍,道具師真不講究。。

  • 16 # 何老師閒話

    明清兩代,華人自己發明的火器基本上都屬於玩具級別。戚繼光就說了,部隊中管用的是:紅衣大炮、弗朗機和鳥銃,其他的東西都不行。而這三款都是進口貨。我們看電視節目復原的明朝火器,在長矛上綁個大禮花,那玩意能打仗嗎?

    也經常有人說明朝某某人,某某時期發明了什麼機關槍,這都是扯淡。以明清時期中國的條件是不可能造出有實際價值的步槍的,更何況是機關槍了。因為當時中國不具備三個字:

    標準化。

    槍是幹什麼用的?打仗用的。打仗只用一支槍嗎?只發射一顆子彈嗎?只發射戴梓這個二十八連發的子彈嗎?不是。

    打仗要用很多支槍,很多發子彈。

    咱們按最少了算,明清的軍隊想打仗,最低也得1萬支步槍,1千挺機槍。以當時的手工作坊,這1萬1千把槍的槍管,你怎麼製造?

    口徑要統一,誤差要保證在零點幾毫米之內。長短要統一,誤差要在1毫米之內。槍管的強度要統一,不能這個結實那個脆。咱都不說這個槍管怎麼製造,就是製造這些槍管的材料,明清時代有嗎?用的金屬,怎樣保證均勻,保證每根槍管的強度一致,這在當時能做到嗎?

    以當時的條件,做出來的槍管肯定是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軟有硬。

    子彈呢?機槍,打2000發子彈不過分嗎?步槍打10發子彈不過分吧?這就是200-300萬發子彈。以當時的條件,怎麼能保證這些子彈的口徑一致,誤差在零點幾毫米之內?做不到。都是手工打磨,幾千工人,上百個小作坊,做出來的肯定有大有小。

    火藥呢?這也得標準化。統一配方、統一工藝。要保證威力一致。

    以明清時期的手工條件,沒有標準化,做出來的槍管不統一、子彈不統一、發射藥不統一。這必然會造成:子彈放在這把槍裡能打出去,放到那把槍裡就卡管裡了。這一槍打10米,下一槍3米。單發步槍還能湊合湊合,機槍,打連發的,第一槍打10米、第二槍打3米,第三槍打左面、第四槍打右面,第五槍就卡死了。

    尤其到了實戰,10挺戴梓式機槍,20000發子彈,打去吧。三分鐘,槍管全堵死。

    想製造真正意義上的機槍,是有前提的:近現代工業。大規模使用機器,然後再加上一套先進的製作流程。這才能做出標準化的槍管、子彈、火藥以及其他零部件。做出來的槍管口徑一致,子彈口徑一致,火藥威力一致,使用起來,才能連續發射,不卡殼,說打200米,都打200米。

    沒有近現代工業就想造出機槍......

    戴梓可以自己作一支連珠銃,也可以自己再手工打磨幾十顆小鉛彈,也可以搞半斤火藥,不違法的話,自己在家玩玩,可以。想推廣到部隊進行實戰,是根本無法執行的。以明朝的工業水平,三眼銃是極限了。清朝洋務運動以前,依靠自己的實力,抬槍是極限。三五分鐘打1槍,三五槍不卡殼,就不錯了。至於射程、威力、精度就不要想了:槍槍不一樣。

    想打連發,得靠做夢。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繳獲了清軍火藥,直接倒海里了,根本不能用。為啥:手工打磨的,太粗糙。

    咱們再回到製作上。清朝的時候,槍管怎麼製造:鑄造、鑄鐵。真正機槍的槍管都是鋼材鑽出來的。清朝根本沒這工藝,只能用鐵來鑄造。其他的零部件也得是鑄鐵的。支架什麼的都算上,這一套下來,最低最低300斤、150公斤。想用這玩意打仗,得20個人伺候。

    鑄鐵槍管,鉛彈後面塞黑火藥,沒膛線,鉛彈不統一、火藥不規範,想靠瞄準打死人,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時期的英國滑膛槍,不論是槍管工藝還是彈藥都要遠遠領先中國火器,而且是近距離打單發,都極不靠譜。所以他們要排隊槍斃,靠密集火力的機率殺傷敵人。

    而且戴梓的連珠銃槍管和彈丸、火藥發射管是分離的,中間有很大的間隙。

    左輪手槍就是這樣的問題,槍管和彈倉分離,中間有間隙,發射的時候火藥洩露,影響威力。工業化製造的現代手槍,所謂的間隙是很小的,但即便是這樣,對武器的影響也非常嚴重。明清製造的連發武器,槍管和彈藥艙的間隙,都是釐米級的:10米之內肉眼可見。這麼大個縫隙,洩露出去的火藥,得一半。所有引數一致,封閉的滑膛槍能打50米,連珠銃也就能打25米:漏氣。

    即便在清朝,這種連珠銃也沒法用。

    鑄鐵炮管、沒膛線、劣質發射藥、鉛彈、氣體洩露,能打死人嗎?能打準嗎?沒有標準化,能大量生產嗎?不卡殼嗎?裝備100支連珠銃,上了戰場,就是天女散花,射程2米-50米之間隨意,精度高低左右隨意,打不死人,三分鐘,槍管全堵住。

    來1門明清自產鐵炮,後面填黑火藥,前面裝一鐵鍬石頭子,都比這100支連珠銃強。

    覺得清朝人甚至明朝人發明了機槍,可以酣暢淋漓的打連發,還極其精準,威力足夠,能一片片的掃倒敵人,甚至是輕便靈活,隨時轉移陣地......這不就是神劇看多了嘛。

    不是說康熙不用,而是這玩意就沒用。

    沒有工業革命,沒有科技進步,中國當時已經被鎖在鑄鐵、手工作坊裡。當時人的發明,沒有任何進步的空間。連珠銃不可能進化成現代機槍。就像山頂洞人和現代華人的關係。山頂洞人屬於人類,但它這一支早就滅亡了。現在華人是另一支古人類進化來的。

    連珠銃不是機槍,也不可能發展成機槍。它只是明清時期的人,在鑄鐵、手工的環境下,自己作的小玩具,也沒啥用。某些文人看著有趣,順手記到某些民間故事裡。就這麼點事。

    以後就是標準套路了:

    到了現在,被某些人無意中發現,為了“驕傲、自豪”,必然要渲染一下:機槍的雛形。再倒兩手,就成了真機槍。再往後,就是某些人最拿手的,上升到道德高度:他壞、他故意的,故意不讓中國進步......底下一群烏合之眾,跟著罵一通,很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四拍的強弱規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