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358083095571421
-
2 # 使用者2333481807559
1,孫權,孫仲謀,三國時期東吳政權吳國開國皇帝。2寄奴,指劉裕,南朝時,劉宋政權,宋朝開國皇帝(注意不是北宋和南宋丿3佛狸,指拓跋燾,北朝時,北魏皇帝(不是三國時的北魏丿,4廉頗,戰國時期,趙國的大將,曾長期帶兵與秦國(秦贏政時期丿大將在邊境對峙。
1,孫權,孫仲謀,三國時期東吳政權吳國開國皇帝。2寄奴,指劉裕,南朝時,劉宋政權,宋朝開國皇帝(注意不是北宋和南宋丿3佛狸,指拓跋燾,北朝時,北魏皇帝(不是三國時的北魏丿,4廉頗,戰國時期,趙國的大將,曾長期帶兵與秦國(秦贏政時期丿大將在邊境對峙。
1,孫權 2,劉裕 3,劉義隆(宋文帝) 4,拓跋燾(佛狸) 5,廉頗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鑑賞 此詞寫於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辛棄疾六十六歲,在鎮江任知府。當時韓侂冑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辛棄疾支援北伐抗金的決策,但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辛棄疾的意見是非常正確的,可惜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一次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篇千古傳誦的傑作。 上片即景生情,由眼前所見而聯想到古代兩位著名的英雄人物。“千古江山”六句,追憶三國時的吳帝孫權,感嘆山河長存、人世滄桑。辛棄疾十分仰慕孫權,曾多次稱讚他具有雄才大略,敢於和強敵曹操、劉備抗衡,確保父兄基業,使東吳政權得以鞏固。京口一度作為吳國的都城,是在孫權稱帝后才發展起來的。作者於此懷古,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這六句的大意是:雄偉壯麗的江山千秋萬代依舊如故,可是卻無處尋找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當年的歌舞樓臺經過長期風吹雨打早已蕩然無存,英雄的業績也隨著時光的消逝而無影無蹤。悼古意在傷今,言外之意是說當前無人能夠力挽狂瀾,振興宋室,抵禦外侮。“斜陽草樹”六句,緬懷東晉時的劉裕,盛讚其北伐時的雄姿和聲威,暗示出自己殺敵報國的決心。劉裕於東晉末年揮師北伐,先後滅南燕,後秦,曾一度收復洛陽、長安等地。京口是劉裕(寄奴乃其乳名)的出生地,也是他起兵的地方,所以作者接著又想到了他。這六句的大意是:夕陽映照著荒草雜樹,一條普普通通的街巷,人們都說劉寄奴曾經在這裡住過。遙想當年,他統帥雄師北伐,橫戈躍馬,氣吞山河,轉戰萬里,勢如下山猛虎。以上兩段懷古,都與京口有關,由當地風光引出歷史人物,將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筆調沉雄悽婉,意境蒼涼悲壯,寄寓了作者對國事的感慨和憂慮,意蘊很深。 下片換頭“元嘉草草”三句,用宋文帝劉義隆失敗的故事,告誡南宋當權者對北伐應當做好充分準備,切不可輕敵冒進,草率出兵。據《宋書·王玄謨傳》,宋文帝曾對殷景仁說:“聞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於是在元嘉二十七年(450)派王玄謨進攻北魏,結果由於準備不足,料敵不明,而遭致慘敗。又據《宋書·索虜傳》,元嘉八年(431),宋文帝因滑臺失陷,曾作詩說:“惆悵懼遷逝,北顧涕交流。”詞中用三句話概括劉義隆的失敗,言簡意賅,目的在於以古鑑今,提醒主持朝政的人吸取歷史教訓,不要讓“倉皇北顧”的悲劇再演。這充分說明辛棄疾深謀遠慮,老成持重,對形勢有著清醒的估計和認識。可惜他的忠告並未受到南宋當局的重視,結果“開禧北伐”終於遭到慘敗,重蹈了“元嘉草草”的覆轍。這三句借古喻今,凝聚著詞人對國事的隱憂,針對性是很強的。“四十三年”三句,宕開一筆,由懷古而轉入憶昔。回想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曾佔領揚州等地,造成嚴重的破壞,這情景記憶猶新。可是如今局面還是和當年一樣,山河破碎,中原未復,祖國仍未統一,而自己卻由“壯歲”進入了暮年,怎能不使人無比悲痛、感慨萬端呢?“可堪回首”三句,再推進一層,由回憶自身的經歷而轉入描寫當前的時事。詞人站在北固亭上,彷彿看見江北瓜步山上烏鴉亂飛,聽到社鼓咚咚,人們正在佛狸祠下迎神賽會哩!詞中所展示的這幅畫面含義很深,耐人尋味。作者的意思是說,拓跋燾(佛狸)本是外族入侵者,人們竟在他的祠廟前祭祀,鼓樂喧天,鬧得不亦樂乎,說明在百姓心裡民族意識已經模糊。這都是由於南宋統治集團苟且偷安,執行妥協投降政策造成的惡果。“可堪回首”,一語千鈞,不但使後兩句的畫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內容,而且也表達出作者憂時傷世的強烈感情。結拍三句,以老將廉頗自喻,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表明如今雖然年紀老大,但雄心猶在,尚能為國殺敵立功,但朝廷是否瞭解我的一片忠心而加以重用呢?實在難以逆料。全篇以疑問句結束,反映了作者雖然被重新起用,但仍感到不受重用,難以盡展其才的苦悶心情。 這首詞寫得沉痛悲壯,語言精煉深刻,雖然用典較多,但都關合時事,用得十分貼切,藝術感染力很強。詞的結構嚴密,層次井然,既有寫景、敘事,又有議論、抒情,縱橫開闔,一氣貫注,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了高度的統一,是稼軒詞中很有代表性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