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3126619533481988
-
2 # 冰寒行者
鐵石心腸[ tiě shí xīn cháng ],心腸硬得像鐵石頭一樣。形容心腸很硬;不為感情所動。
堅如磐石[ jiān rú pán shí ],像大石頭一樣堅固。比喻不可動搖。
堅韌不拔[ jiān rèn bù bá ],形容意志堅定,不可動搖。
木人石心 [ mù rén shí xīn ],形容意志堅定,任何誘惑都不動心。
心如堅石 [ xīn rú jiān shí ],心象鐵石一樣堅硬。 比喻心腸硬或意志十分堅決。
-
3 # 卿雨潤
魏明帝曹睿去世後,八歲的曹芳即位。魏國宗室曹爽及司馬懿均為託孤大臣,也就是說,曹芳表面上是魏國的新皇帝,但軍政大權均掌握在曹爽及司馬懿手裡,曹芳那屁大一點的孩子,只是他們二人手裡的提線木偶。
剛剛開始履職的時候,曹爽比較敬重司馬懿,朝廷有什麼重大的事情,曹爽一般會主動找司馬懿商量,在取得司馬懿的同意後,才定下決策,然後報到曹芳手裡,下令執行。
在實際的工作接觸中,曹爽發現司馬懿見解深遠,慮事周全,辦事滴水不漏,自己與司馬懿相比,也就是小學生三年級的水平,遠非其對手。
曹爽擔心時間一長,朝廷大局會被司馬懿一人所掌控,自己會被排擠出權力的核心圈。到那時,講話沒人聽,放屁放不響,日子會非常難過。
曹爽利用自己是曹氏宗室的特殊地位,經過一番暗箱操作,明升暗降,將司馬懿推到太傅的高位。
太傅只是一個名譽性職務,手中沒有什麼權力,朝廷有什麼決策,也用不著找司馬懿商量。曹爽的這一著棋,完全解除了司馬懿託孤大臣的身份,曹爽一手掌控了朝局。
司馬懿飽經政治風浪,對曹爽的這一個小小的陰謀,洞若觀火。他不想再為曹魏政權賣命,就以身體有重大疾病為由,向曹爽提出了退休的請求,曹爽答應了。
公元259年正月,曹芳準備離開洛陽,前去高平陵祭拜父親魏明帝。曹爽丶曹羲丶曹訓一同前往。
在臨行前,曹爽對司馬懿不太放心,擔心司馬懿在自己離開洛陽的這段日子,往自己的屁股後面捅刀子。
曹司懿打發一個心腹,以到外地就職為由,前去向司馬懿辭行。
司馬懿老謀深算,假裝身患重病丶不久於人世的樣子,連連咳嗽不已,瞞過了曹爽。曹爽毫無顧慮地前去祭陵了。
曹爽一走,司馬懿立刻將自己的武裝力量,也即是死士三千,集合起來,發動政變,逼迫郭太后開口,將曹爽的軍權收了回來。
司馬懿暗地裡組織屬於自己的三千名武裝分子,為什麼未被朝廷發現呢?
一丶司馬家族家大業大,根深葉茂,其政治影響力不可小視。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是漢安帝時的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是豫章太守,祖父司馬儁是穎川太守,父親司馬防是京兆尹。
到了司馬懿這一代,司馬懿共有七個兄弟,他是老二。司馬防的這八個兒子,個個都是人傑,每人都有一身本事,人稱“司馬八達”。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丶司馬昭,更是了不起,其中的一個後來成為了晉朝的皇帝。
司馬家族的人位高權重,手中的錢財頗多,個個都在京城建了府邸,每個府邸都有數量不等的保安及家政服務員。
而且,那個時候的公務員在朝廷上班,薪水不高,主要發的是糧食、綢緞等實物。對於那些有功於國家的朝廷大臣,除了實物薪水,還會發給一塊麵積不等的農田,由大臣自己派人去管理與種植,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司馬家族的封地不少,而且每塊封地的面積都相當大。
那個時候連年打仗,地t廣人稀,不少土地都處於荒蕪狀態,朝廷最不缺的就是土地資源。
曹丕稱帝后,司馬懿的日子不太好過,他時而被罷職,時而被起用。他起用的真正原因,是因為魏國的袞袞諸公中,沒有一個人是孔明的對手,只有司馬懿才能擺平蜀國。
曹魏朝廷重用司馬懿,完全是被逼無奈的。
司馬懿一方面為曹魏政權出力,另一方面為自己及司馬家族的人謀求出路,以擺脫曹魏政權的殘酷屠戮。他將自己選中的人員,以保安丶家政員及封地耕種與管理人員的身份,東一個西一個地往司馬家族的各個要員的府邸及封地中送,神不知鬼不覺地就蓄養了三千死士。
尤其是封地,遠離城市,不僅需要勞動力去耕種,而且也需要一定數量的家丁(保安)去維持秩序。將自己的私人武裝(死士〉,以農夫及家丁的身份埋伏在這裡,真的是人不知鬼不覺,就算是天王老子,也發現不了。
這些人員平素無事時,就在司馬家族的府邸及封地中,從事一些輕閒的管理工作,每天吃香的,喝辣的,又有高薪水拿,父母子女都跟著過好日子,比在社會上謀生幸福一萬倍。
因此,這些死士心甘情願地為司馬家族效忠,沒有一個有二心。
一旦有需要,只要在事前派人去聯絡一下,通知一聲,這些人就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地從司馬家族的各處府邸及離京城洛陽不遠的封地裡,趕到指定的地點集合,領取任務,不打折扣地予以執行及完成。
即便有個別人懷疑司馬懿有二心,在暗地裡養死士,但這些人沾過司馬家族的光,是司馬家族陣營中的人,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會到曹爽及皇帝面前打小報告,題本上奏。
二、司馬懿勞苦功高,為曹魏政權立下了不朽功勞,手下的部將眾多,鐵粉無數。如司馬懿早年帶兵平定遼東公孫淵之亂,智擒猛達,擊潰蜀國丞相孔明的多次犯邊,這些都是一般人做不來的大功勞。
尤其是關羽長放水淹死了于禁所部的軍隊,並趁勢奪取了樊城,訊息傳到了曹操的耳中,曹操嚇得手打哆嗦,當即就想將魏國的都城遷往它處,以避關羽的鋒芒。
司馬懿找到曹操,反對遷都,輕輕地說了一句:“關羽之所以能擊敗於禁,完全靠水淹的結果,關羽本人並未殺掉一個曹卒。”
一句話,就打消了曹操心中的顧慮,不再遷都了。
假如司馬懿不提醒曹操,曹操一時六神無主,遷了都,三國的格局恐怕是另一種局面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司馬懿的政治智慧與軍事謀略了。
在長期的鬥爭中,司馬懿與不少的部屬及士兵,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自願緊跟司馬懿的鐵粉自然不少,看好司馬懿前途的人也不在少數。司馬懿從這些人當中,挑選一些政治上放心丶業務上過硬偽死忠分子,然後以各種名義,送往司馬家族的各個府邸丶封地中蓄養起來,別人很難看出其中的貓膩。
-
4 # 鄧海春
誰人不曾聽過“空城計”,在諸葛亮的機敏下似乎反襯出司馬懿的膽小無能。可單就從結局而言,司馬家族是那段時期歷史的勝利者,空城計的勝利其實側面體現了一個將領應有的謹慎。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晉書》記載中“陰養死士三千”,那麼,司馬懿暗中養了3000死士,為何沒人發現?是真的沒人發現嗎?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魏國重臣,是一個有謀略的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曾支援曹操稱帝,從而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擔任重要職務後又輔佐曹丕獲得王位。魏明帝曹叡臨死託孤,司馬懿與宗室曹爽成為託孤重臣,輔佐幼帝曹芳。本該德高望重、事事順心,可是,司馬懿卻屢遭排擠,本有“雄豪志”的司馬懿怎麼甘心?老謀深算的他也不急於一時,就這麼蟄伏著。這大概是所謂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正始十年(公元249),曹芳要去高平陵祭拜父親,攜曹爽一同前往。而曹爽自然也有自己的一番斟酌,擔心自己離開洛陽,“鞭長莫及”,司馬懿就不知不覺中擴大自己的實力,等自己歸來時無立錐之地。司馬懿素有“奇策善謀”之美稱,善於揣測、把控人心,他怎會不知道曹爽的忌憚呢?於是,司馬懿便利用起年齡上的變化,畢竟司馬懿也年紀大了,倘使罹患重病、即將不久於人世也是不由得人不信。曹爽信以為真,就這樣走了。
司馬懿十分善於抓住時機,曹爽前腳剛走,司馬懿後腳就發動“高平陵政變”,集結“三千死士”,除掉攔路虎,為司馬家族鋪就一條帝王路。那麼,在屢受打壓的司馬懿怎麼在權勢熏天、耳目眾多的曹爽眼皮底下藏了“三千死士”呢?
司馬懿出身貴族,本身家族勢力就龐大。平輩上來看,七個兄弟各個也是人中豪傑,往上一代看他父親司馬防是京兆尹,再往前歷數,其家族出了許多權傾一方的大人物,在政治方面影響力極大,高祖父司馬鈞曾任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當過豫章太守,祖父司馬儁是為穎川太守,這種政治勢力已經滲入到朝廷的根部,而司馬家族封地廣、資金充足,以需要勞動力為名招募死士,給他們安排上了一個正當的身份,充分利用勞動力,既解決農民、護衛需要問題,也隱藏了死士身份,提供一個合理的藏匿所,神不知鬼不覺的便隱藏了武裝力量。
而司馬懿自然也不是個靠吃“家族飯”的人。司馬懿是個人才,早年擒斬孟達、關隴抗蜀、對陣五丈原、平定遼東等等,立下血汗功勞,贏得尊敬,在征伐中,提拔的門生子弟滿是朝野個人影響力也不容小視。
所謂“三千”死士,自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不多不少的數字“三千”,在古代,大多選擇“三千”等來表示數目多。
有“狼顧之相”的司馬懿,還是博弈成功了,為自己、為後代、為家族謀取了霸王之業。沒有什麼比一條潛藏著的、吐著蛇信的蛇更令人感到可怕的了,因為它耐得下心來耗著,等著你不注意,一擊必殺,司馬懿就是這樣一條猛蛇,所以在弱肉強食的年代裡,是他贏了。
-
5 # 石頭說歷史
養死士的是不司馬懿,而是他的兒子司馬師。據《晉書》記載“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既然是“陰養”,可見司馬師是秘密進行的,其方式是讓這些人散落於民間,所以保密工作做的非常好,無人知曉。以至於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時,被削奪兵權的他竟然平白無故冒出3000死士相助,讓人大為震驚。
其實“養死士”在當時並不稀奇,但凡有些野心志向的人都會蓄養死士,為己效命。
那麼這些死士到底是些什麼人呢?袁紹在洛陽時“坐作聲價,好養死士”。袁紹四世三公,漢末青年才俊,其門庭若客人,他是光明正大地養死士。
袁紹如此高調的舉動引起了中常侍趙忠的懷疑“不知此兒終欲何作。”袁紹的叔父袁隗知道後多次指責袁紹,說他“汝且破我家!”從趙忠和袁隗的反應可以得知,袁紹蓄養的這些死士應該包括了遭受黨錮牽連之人。
最終袁紹依靠這些死士成為剷除十常侍和反抗董卓的急先鋒,而他的叔父袁隗則受到袁紹的牽連全家被誅殺,一語成讖。
曹魏大將諸葛誕也喜歡蓄養死士。史載其“厚養親附及揚州輕俠者數千人為死士”。諸葛誕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的好友夏侯玄、鄧颺、毌丘儉先後被司馬懿父子除掉,諸葛誕心不自安,所以蓄養死士。
這些死士除了他的親信,還包括“輕俠”,通俗來講就是混社會的閒散人員,這些人多少有些武力。同時也包括一些死刑犯和亡命之徒,諸葛誕甚至不惜違背制度赦免他們的死罪,為自己效命。
最終,諸葛誕和司馬昭撕破了臉皮,以司馬昭專權為由割據壽春發起叛亂。司馬昭調兵遣將擒獲了諸葛誕,並將其誅滅三族。
諸葛誕臨刑前,其麾下還有死士數百人被俘。司馬昭說只要你們肯投降,我便放你們一條生路。可這些人都說“為諸葛公死,不恨。”司馬師不信,他下令殺一人,勸降一人,最終竟無一人投降,全部死士對主人之忠誠可見一斑。
另外,蜀漢大將軍姜維也喜歡陰養死士,這或許是姜維作為“降將”受到朝臣排擠而不自安的一種表現吧,這些死士多半是曹魏的降卒,而刺殺費禕的郭修,很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不過司馬師陰養的這些“死士”情況較為特殊。曹叡駕崩前託孤曹爽和司馬懿輔政,曹爽為大權獨攬,於239年讓曹芳升任司馬懿為太傅。雖然司馬懿升為曹魏三公之一,但他的兵權卻被剝奪,實際上是“明升暗降”。
同時,曹爽將大批親信安插到了要害部門,進一步排擠司馬懿的勢力,只給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保留了一個“中護軍”的職位。中護軍雖然是個軍職,但實際上掌管的是人事調動,沒有指揮軍隊的實際權力。
司馬懿面對曹爽的壓迫“假痴不癲”,內心一直在圖謀反擊。不過反擊得有資本,在當時殘酷的政治壓力下,必須有死士為其效命。而司馬懿、司馬師原有親信部下在曹爽掌權後大多受到了排擠,他們對曹爽心懷不滿。這些人又富有軍旅經驗,有極強的組織紀律性,便於秘密行動。
-
6 # 醉美木瀆
根據晉書記載,老狐狸司馬懿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動手,趁著曹爽兄弟出城祭拜高平陵時發動政變,解救被曹爽兄弟軟禁的郭太后,佔領洛陽武庫,並以郭太后名義釋出懿旨廢黜曹爽兄弟,因為在政變前司馬懿已經被架空,所以這次政變,司馬懿手中的主力是兒子司馬師在私下豢養的三千死士,晉書記載
“”司馬師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今日,一朝而集,眾人莫知所出。”政變當天,司馬懿看見大兒子司馬師處置得當,士兵結陣嚴整,不無驚喜和自豪的說:“想不到我的兒子竟如此厲害。”
因此,許多人會好奇,司馬師怎麼能在權臣曹爽眼皮子地下,甚至在老子司馬懿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在都城洛陽豢養三千死士。
其實小編感覺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不算複雜,首先,雖然司馬懿被架空,但是司馬懿輔政大臣的位置還在,號召力強大。同時司馬師當時任職中護軍,掌管軍隊基層將領選拔,極易培養私人勢力。曹叡駕崩前,為了輔政大臣相互制衡,命令司馬懿,曹爽各領精兵三千共同輔政,雖然後來曹爽利用曹氏宗親,首輔大臣的身份逐漸架空司馬懿,但是為了堵住朝臣悠悠之口,在任命表弟夏侯玄任徵西將軍,接管司馬懿的軍事人脈大本營時,將夏侯玄原來的位置中護軍給了司馬師。
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執朝政。中護軍位置緊要,掌禁軍,總統諸將,並且主管基層武官選舉,估計曹爽任命司馬師這個位置的時候,認為中護軍雖然位置緊要,但是一舉一動都在自己的眼皮子地下,比較容易控制。而且司馬師表面上乾的很不錯,沒顯示出結黨營私的跡象。
“作選用之法,舉不越功,吏無私焉。”但是曹爽兄弟本身不算精明,甚至可以說是蠢笨。司馬師又極其老辣,在中護軍的位置上,利用手裡掌管基層武將選拔的權利,考察培養私人,並且利用這些基層武將發展下線也不是什麼難事。
這三千死士的構成應該是以司馬師拉攏的基層武將為中心,混合了這批武將的宗族親屬,下屬。人員構成複雜,可能販夫走卒,屠雞宰狗之輩也混跡其中。小編認為這批所謂的死士其實是後人在撰寫史書時對司馬師的美化,這三千人應該就是司馬師利用職權連哄帶騙拉攏起來的私兵,平時隱藏在軍營,市井之中,拿著司馬家的銀子,等著和司馬家一起升官發財,實際戰鬥力有限,更不可能像軍師聯盟中一樣,制服鮮明,身材健美。
司馬懿帶兵四處征討,在明帝一朝幾乎打了所有的大仗,繳獲賞賜眾多,再加上司馬師的巧取豪奪,司馬家在曹爽當政時雖然權勢暫時受到打壓,富家翁是絕對沒問題的,這又給司馬師豢養死士提供了物質基礎。
而且司馬師豢養死士不可能瞞得過所有人,這三千烏合之眾,肯定有暴露的,只是當時曹爽兄弟不得人心,有小小疏漏,和司馬家一心的其他朝臣自然會替他隱瞞,只是他們可能也沒想到司馬師會養這麼多死士,足足有三千人之多。
最後,這三千死士是司馬懿政變的工具,只是拿出來比劃比劃,嚇唬嚇唬人而已。司馬懿巨大的威望,郭太后的支援才是司馬懿最大的本錢。雖然司馬師做的隱秘但是豢養幾千死士或者是私兵已經是司馬師的極限,這和曹爽兄弟控制的洛陽武裝相比只是九牛一毛,純靠武力這群死士拼光了也傷不了曹爽毫毛。
這所謂的三千死士只是司馬懿用來壯聲威的,整個政變就像司馬懿武裝遊行,實際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由於曹爽兄弟倒行逆施,不得人心,在司馬懿解救了被曹爽軟禁的郭太后以後,利用郭太后懿旨迅速控制了洛陽防衛,同時解除了曹爽兄弟職務,曹爽兄弟竟然乖乖的放棄權利,幻想司馬懿會遵守約定讓他們做富家翁,難怪桓範罵曹爽兄弟是豬。
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肥奴!曹子丹好人,生卿五六頭肉,今桓範隨卿滅門也。 -
7 # 鐵馬冰河wu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歷史上,政歸司馬氏是一個重要事件,而這一切都始自由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之變”。細究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你會發現這次看似倉猝的政變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就在於司馬懿父子的韜光養晦之計。
三國時,魏明帝曹睿病歿,由養子曹芳繼位。原掌管軍權的司馬懿晉升為太傅,和大將軍曹爽共同輔佐小皇帝曹芳。起先,年輕的曹爽對戰功赫赫的司馬懿心存敬畏,加之又是貴胄子弟,喜愛吃喝交遊,凡事都交給軍政經驗豐富的司馬懿去打理。後來在親信何晏(曹操養子)的攛掇、提醒下,他開始著手削奪司馬懿手握的軍權,採取明升暗降之法,給他封了個有名無實的太傅,讓他去做小皇帝曹芳的師傅。之後,兵權逐漸被曹爽掌控。狡黠多智、野心勃勃的司馬懿不甘心大權旁落,想重掌兵印。可曹爽氣候已成,大權在握,勢焰熏天,怎樣才能得償所願呢?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深知自己暫時鬥不過曹芳,決定採取韜晦之計。他先稱病不朝,後來乾脆把官位讓了,以養病為由,在家閉門不出,暗中他可沒閒著,而是抓緊佈置兒子司馬師將統領京師(洛陽)禁衛軍的重要兵權抓到手。
曹爽將司馬懿排擠出權力核心層後,與其弟曹訓把持朝政,結黨營私,挾持太后,黨同伐異。
司馬懿不僅善於韜晦,而且深諳權謀,他在託辭養病期間,授意兒子司馬師陰養三千死士。這些人都是膽勇過人、視死如歸的勇士,平時從不聚集,保密工作做得很到位,因此不僅官府很難察覺, 就是曹爽的耳目對此亦毫不知情。據說這些死士平時都有正當營生,三教九流,五行七作,從事什麼職業的都有,平時混跡於市井芸芸眾生中,毫不惹人注意,卻都是些身懷技能的俠士,能以一敵百,且對司馬氏父子忠心耿耿,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司馬懿長期統軍征戰,所以他被曹爽削除兵權後,軍隊中仍有一班人暗中和他來往,秘密與他勾結。司馬懿除了命兒子陰養三千死士外,手下還有幾位得力助手:四朝重臣、太尉蔣濟一向與其親善,其人有智略,善奇謀;長子司馬師時任中護軍,除陰養三千死士外,還掌控著部分禁軍;次子司馬昭曾任中郎將,握有部分兵權;其他還有將軍高柔等,是司馬懿在軍中培植的親信。他們是“高平陵事變” 的主謀,而且均遭曹爽集團排斥、打壓,被剝奪了實權。自曹爽專權起,他們已在緊鑼密鼓的暗做準備,待時機成熟,再發起致命一擊。
曹爽見司馬懿閉門謝客,且已交出所有權位,頓覺高枕無憂,經常帶著家將門客外出冶遊、射獵,經常一出去就是幾天,其弟曹訓和何晏等人有些擔憂,勸他道,幾天幾夜不回城,恐生不測。曹爽笑道:“調兵虎符都在我手中,司馬懿又病臥不起,有什麼可以擔憂的”?
後來,曹爽之弟曹曦求大司農桓範勸勸哥哥,曹爽聽後,多少有些警覺,也不經常外出了。恰在此時,其黨羽李勝出任青州刺史,前來辭行,曹爽靈機一動,有了主意,讓李勝假借到太傅府辭行,趁機打探司馬懿的真實情況。李勝來到太傅府,說明來意,被引進內室,只見司馬懿面色萎黃,有氣無力的躺在榻上,由兩個丫鬟攙著,才勉強撐起身來。李勝說:“我要遠赴青州上任了,特來向您老辭行”。
司馬懿含混地說:“幷州接近匈奴轄地,不太安寧,可要小心防備”!李勝見他兩耳不聰,大聲糾正道:“是山東青州”!
司馬懿裝糊塗道:“你從幷州來”?李勝耐著性子答:“是去青州赴任”。
司馬懿傻笑著對左右說:“他剛從幷州回來”。
李勝哭笑不得,借紙筆寫下“青州”二字,才對司馬懿說明白。司馬懿睜開昏花老眼,看了很久,才說:“原來你去青州啊,我病入膏肓,早已耳聾眼花,刺史一路多保重吧”!話畢,司馬懿以手指嘴,丫鬟忙捧上一碗粥,喂他喝了,還淋淋漓漓灑了一身。司馬懿流著淚對李勝說:“我老病纏身,時日無多,留下二子,要託曹大將軍照顧。請刺史代為轉達,多多向大將軍美言幾句”!
李勝告辭後,司馬懿立即精神抖擻、披衣下床,對司馬師、司馬昭兄弟說:“李勝回去後必定向曹爽報告,他從此不會再懷疑我了,如果他再出城行獵,你倆立即動手”!
曹爽聞報大喜道:“這老東西一死,我還有什麼可怕的”?之後,他果然不再猜忌、注意司馬懿了,而是恣意遊樂,全無顧忌。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小皇帝曹芳要去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爽兄弟點起御林軍,和其所有親信大臣全部陪同前往,順便過過狩獵癮。司馬懿聞訊,一躍而起,突然發動政變,他率領部分禁軍將士攻佔了曹爽的武庫,並將其封禁 ;司馬師則率領三千死士攻打皇宮, 這支從未動用過的敢死隊很快發揮奇效,猛衝猛打,勢如破竹, 不多時就控制住了宮中局勢;司馬懿來到朝中,威逼郭太后降旨,說曹爽獨霸朝堂,奸邪誤國,必須革職治罪,在刀槍劍戟的寒光下,太后無奈,只得違心下旨。然後司馬氏父子率部分禁軍和三千敢死之士迅速佔領了城中各軍營,並緊閉洛京四門。
司馬懿命心腹高柔接管曹爽的軍隊, 命其他親信控制並接管了留京的全部禁軍。控制住京師秩序後,司馬懿以太后的名義給曹芳送去一份懿旨,宣稱罷免曹爽兄弟以及所有的親信大臣。
大司農桓範勸曹爽先奔許昌,然後借小皇帝曹芳的命令號召天下兵馬進京勤王,再率四方精銳討伐謀逆的司馬懿。有小皇帝在手,率四方精兵共擊司馬懿,豈懼他那點兵馬?史家評價曹爽曰:“曹爽一庸奴耳,不度德,不量力,竟以一時之僥倖,入為首輔”。而司馬懿則大為不同,史家對其評價很高:“少聰達, 多大略” 。沒有機會,他潛伏爪牙,隱忍十年,靜如處子;一有機會,他當機立斷,動如脫兔。曹爽患得患失,猶豫不決,而司馬懿派來的使者則承諾,只要曹爽放棄抵抗、繳械投降,就可保證其身家性命與官爵利祿。曹爽猶豫再三,反覆思考了一整夜,最後還是拒絕採納桓範之策,同意投降。
史載,曹爽之所以不敢放手一搏,主要是擔心留在洛京的家眷妻小以及如山財貨,他放棄抵抗,以為“不失為一富家翁”。桓範見曹爽執意投降,仰天長嘆曰:“曹子丹(曹真,曹爽之父)一佳人 ,生汝兄弟,犢(牛犢,形容沒用)耳!令桓範隨卿滅門耳” !
曹爽灰溜溜的回到洛陽向司馬懿投降,並將大將軍印綬交出。在被軟禁了一段時間後,司馬懿毫不客氣的將其誅殺,而且殘忍地夷其三族,曹爽的親信、門客、故舊也被誅戮殆盡。
高平陵事變後,曹魏宗室凋零,日趨衰微,司馬氏專權。魏國的朝政基本由司馬氏掌控,為後來的司馬炎代魏建晉夯實了基礎。
司馬懿堪稱史上最能忍耐的人,他曾經用裝病的辦法誆騙曹操,躲過了一次次兇險殺機。後來,面對曹爽猜忌,他又故技重施,託病蟄伏了十年,一旦時機來到,他突然奮起,趁曹爽奉齊王曹芳出城謁陵的難得機會,率三千死士和部分親信將士,矯(太后)詔把城門關閉,廢黜掉曹爽,旋即將其誅殺,為斬草除根,誅其三族,就連已出嫁生子的表姊妹都殺掉了,從此他就全面竊奪了曹魏大權。想曹操聰明一世,戎馬一生,最後卻被隱藏甚深、老奸巨猾的司馬懿輕易摘了桃子......歷史的波譎雲詭,直讓後世之人為之唏噓感嘆。
【插圖源自網路】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
8 # 尋根拜祖
“死士三千”應該是文學作品的籠統說法,肯定不是歷史真相。三千人不是三十人,各種給養裝備一大堆,根本藏不住。司馬懿身受託孤大臣十年,裝病兩年,三千人馬就算養兩年,也是個巨大的負擔,別說十年。所以,這個說法很不可靠。
不過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肯定需要軍隊,光自己幾個兒子遠遠不夠數,那麼司馬懿如何獲得軍隊支援的呢?
“陰養死士三千”說法的不可靠性算一筆簡單賬,三千人一個月的糧食蔬菜供應至少100噸,其它生活用品及衣物軍用裝備等加在一起,估計每月不少於150噸。還沒有計算營地建設所需要的物資材料,日常維修等物資。
這麼龐大的運送量,在城裡絕不可能,太遠征調不方便,只能在近郊。如此規律性的大量運送,長時間不被人發現,根本做不到。
死士的招募也是個問題,三千人不是小數,關鍵不能明目張膽,偷偷摸摸招夠三千人,時間不可能太短。時間一長,又不暴露,實在難度太大。
所以,所謂三千死士根本不可信。
沒有軍隊系統支援,三千死士就是找死就算司馬懿有三千死士,但這些人不在軍隊編制,等同於叛軍。請問這麼大規模的武裝力量進城,防衛部隊幹什麼去了?
事實上,曹爽陪同曹芳出城祭祖,只帶了幾千人馬,不影響京城防衛,最簡單的方法,城門一關,三千人怎麼進得了城?
所以,這場政變即便司馬懿有死士三千,也不是主力,起不了決定性作用,真要打起來,這三千死士就是找死!
誰是司馬懿的支持者政變的核心力量只有一個:司馬懿軍隊系統的老部下!司馬懿政變之前,肯定做足了準備工作,絕不是文學作品中看到的那樣,就在家裡養病,他與軍隊系統的私下接觸從來沒有斷過,這些人才是他控制京城防衛的核心。
司馬家族也會有一些親兵,或者由門客、幕僚組成的臨時部隊,三千有點誇張,湊個千兒八百人問題不大。這些絕不是戰鬥主力,而是居中聯絡,以防不測的應急部隊而已。
司馬懿的政變,與其說是司馬懿的成功,還不如說是曹爽的失敗。這傢伙能力太低下,還剛愎自用,擅權營私,早就不得人心。司馬懿本來就有根基,曹爽又把很多中立派推向司馬懿,比如太尉蔣濟、司徒高柔。
司馬懿不愧為政治家,他一件事就是讓郭太后下旨,宣佈罷黜曹爽大將軍之職,為自己的政變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曹爽雖然頂著個大將軍頭銜,手上還有皇帝做人質,但被隔離在京城之外,很被動,但不是沒有反盤的機會。可惜他輕率地相信了司馬懿的承諾,主動交權下野,助司馬懿完勝!
所以,司馬懿政變成功,所謂三千死士絕不是決定性力量,甚至根本不存在!
-
9 # 小小嬴政
司馬懿有沒有養死士不知道,因為正史裡面沒有相關記載。題目中引用的這句話,說的是他的長子司馬師。這句話並非胡謅而來,而是出自《晉書》。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半句:“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前後加起來的意思是這樣的:司馬師偷偷養了3000名死士,散落在民間,到了這時候一天之內聚集起來。“至是”,說的是高平陵之變。
高平陵之變曹叡死後,曹芳繼位,但是他繼位的時候只有8歲,所以按照舊例立了輔政大臣,一個是大將軍曹爽,一個是職位相當於丞相的司馬懿。
但是曹爽為了爭奪朝政大權,有意識地開始排擠司馬懿,不久司馬懿被架空。不過司馬懿自詡是先帝的輔政大臣,而且曹芳在任上昏庸無比,不聽司馬懿的話,屢次戰敗,朝中許多大臣對他不滿,於是後來就發生了高平陵之變。
經過這次政變,司馬懿把曹爽、以及他提拔起來的許多官員盡數處決,還斬殺三族,徹底絕了後患(起碼暫時是這樣的)。
三千人不是一個小數目,古時候的洛陽可和現在的帝都不一樣,人口雖多,但是遠不能和現在相比,三千人放在洛陽,很容易會引起注意。那麼,司馬師是如何操作的,讓這3000人避開了曹爽集團的目光的?
其實就是史書中的那句話,核心秘訣就在於“陰”和“散”兩個字我們看看史書就發現,他的父親司馬懿是沒有養死士的記載的,為什麼呢?因為他才是司馬家最可怕的存在,只有他,才能在朝野上下有資格和曹爽抗衡的資格,所以他受到的監視也是最嚴密的。
一旦司馬懿敢養死士,必然會被告一個不臣的罪名。所以為了保證司馬家不倒,首先司馬懿是不敢養的。但是不養死士,他們又沒有兵權,就算是想作亂也不能成事,所以養死士是必須的。
這個活兒是必做的,但也必須交給自己最親近可信之人,而這個人只能是司馬師。於是司馬師在養死士的時候,依然很低調,一來是暗中進行的這件事,所以叫“陰”,而且這件事是有目的的,算是一個“陰謀”。
二來養的人少不足用,人多了太扎眼,所以要“散”,就是把這三千人分佈在洛陽城的各個地方,甚至是城外。這樣一來,這些人就幾乎不會被發現了。
死士身份什麼是死士呢?一般有兩種人會從事這個工作,第一種最多最常見,這些人在家裡窮得要活,司馬家給他們一些金錢,這種情況雖然像僱傭關係,可是卻也讓一些愛面子的人免於乞討,所以這些人甘心做死士報恩;
第二種人很忠心,這些人意外被司馬師救下了性命,其中不少人就真的有了護主的心思,甘心做死士。所以,他招募的死士,都是一些底層的人物,這些人長期潛伏在民間,等到了關鍵時候,突然被他召集起來,然後幫助他的父親一舉成功奪權。
另外,漢代在父親健在的時候,長子是無法主動支配家裡的錢財的,而要養活3000人死士,以司馬師當時中護軍的官銜,是根本無法養活這麼多人的,所以,他養死士這件事,應該就是其父司馬懿暗中支援的。
-
10 # 魁哥說歷史
據《晉書》記載:“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以上《晉書》中的“帝”不是司馬懿,也不是司馬昭,而是指晉景帝司馬師。他陰養3000死士,卻沒有人發現,也不知道這些人從哪來的。他們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前一夜,突然就聚集起來。司馬師親率3000死士,屯司馬門,控制了京城洛陽,並取得了成功。那麼,3000死士到底來自哪裡呢?又為何沒有被發現啊?
個人認為司馬師陰養的3000死士平時散落在這三個地方,具有隱蔽性,因此沒有人發現,依據相關史料,分析如下。其一,司馬師的3000死士,一部分可能來自退伍軍人。
司馬懿是曹魏四朝元老,尤其是在魏明帝曹叡時期,他受到重用,常年與蜀漢諸葛亮軍隊對峙。尤其是在大將軍曹真死後,司馬懿成為了西南戰線的一軍之帥,真正掌握了兵權。司馬懿也是少數掌握曹魏兵權的外姓人,在曹操時期,宗親八虎騎掌握著大部分兵權,魏文帝曹丕時期,曹休、曹真先後成為大將軍,掌握著曹魏兵權。
現在,由於曹丕和曹叡對宗親大將的打壓及宗親大將的凋零,司馬懿終於有機會掌握兵權了。他在掌握兵權後,和蜀漢丞相諸葛亮軍隊在祁山對峙多年,不落下風,並多次成功擊退了諸葛亮的進攻。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司馬懿還平定了遼東公孫淵的叛亂。司馬懿在軍中多年,樹立了威望,成為了曹魏軍中一哥。曹芳時期,司馬懿受到曹爽打壓,變成了毫無實權的太傅。他當年的手下將士歲數也不小了,到了該退伍的年齡。可是他們退伍後,無處可去。因此,司馬師可能用其父司馬懿的名義,收留了這些人,給了這些退伍軍人一個好的歸宿。
其二,司馬師的3000死士,一部分可能來自家族僕人。司馬家族在曹魏時期,也算是名門望族了。公元201年、208年,曹操兩次徵召司馬懿出仕,這就說明了司馬家族不一般。古代,一個大家族,門閥士族,動輒成百上千人,這些人,大部分是僕人、佃戶。如徐州土豪糜竺和糜芳兄弟兩人,就貢獻出數千僕人,來支援妹夫劉備的事業。
對這些人來說,司馬懿和司馬師就是他們的主人,主人讓他們幹啥,他們就得幹啥。他們也不需要知道因果緣由,嚴格執行主人命令即可。因此,高平陵之變前夕,司馬師一個命令,他們就能集合起來。
其三,司馬師的3000死士,一部分可能來自中護軍。司馬師於公元237年擔任散騎常侍,後來經過多次升遷,升為中護軍。中護軍是一個什麼職位呢?中護軍,原來稱為護軍,最早出現是在秦朝時所設定的護軍都尉,漢朝延續了秦制。公元207年,曹操將護軍改為中護軍,領軍改為中領軍,他們的職責為掌管禁軍,宿衛皇室,是關鍵崗位。曹魏建立以後,改為護軍將軍,又有了掌管選拔武官的職能,地位進一步提高。
只有司馬家族的核心人員及親信才能擔當這項職務,先後擔任過這項職務的人員有司馬師、司馬昭、王肅、司馬望、羊祜,其中王肅是司馬昭岳父,司馬望是司馬昭堂兄,羊祜是司馬師妻弟,這都是親戚啊。曹爽掌權時,中領軍由他的胞弟曹羲擔任,曹訓為武衛將軍,都掌管禁軍,而中護軍這一職位,由於利益交換因素,被司馬師所得。司馬師也正是利用中護軍這一關鍵職位,可能暗中收攏了不少反對曹爽專權的死士。
總結: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能夠成功,關鍵在於司馬師陰養的3000死士控制了皇宮及洛陽。而這3000死士的主要來源就是以上三點,換句話說,這3000死士主要藏身於以上三處。《晉書》中說,3000死士散落在民間,就是指的是“民間”,而是指的在隱蔽處的意思。你想,民間的3000人,沒打過戰,能擔當政變的重任嗎?因此,這3000人大部分是曾經當過兵,上過戰場,或者還在軍隊中服役計程車兵。
-
11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司馬家陰養死士三千,卻不為人發現,這得感謝曹爽給司馬家留下的一個“門縫”。
司馬家,緊緊握住門縫,打開了勝利之門。
神秘的“三千死士”在高平陵之變中,司馬師突然多出了一支三千人的死士。這些人平時散在人間,事變時一朝而集,大家都搞不清這些人到底從哪裡來的!
大家大族,有一些忠心耿耿的死士,不足為奇。像司馬家這樣的大族,有些死士更不足為奇。
同時代,袁紹、許貢、諸葛誕,身邊都有不少死士。這些死士不顧生死,忠心護主,或替主報仇,或陪主去死。
不過,要像司馬家一樣,在京師重地,在政敵眼皮底下,搞得這麼隱秘,就真是技術活了。
要想平時散在人間,突然一朝而至,至少需要做到三點:
1、絕對、絕對的保密。
曹爽與司馬懿的權力鬥爭已經你死我活,司馬懿正在裝病待機。如果養這3000人透露出一點點風聲,形勢都會十分危險;
因此,雖然司馬懿在魏國久居要職,但三千死士,不大可能是司馬懿的老部下。
魏國對軍戶管理十分嚴格,司馬懿再是囂張,想把軍戶的人弄到洛陽當死士,動靜太大!
要陰養死士,只能執行得更隱秘一些!
2、這幫人都得在洛陽城中待命。
山高皇帝遠的,雖然利於隱蔽,但這些死士也不會瞬間移動,事發突然,一刻千金,遠遠地趕來,黃花菜都涼了。
3、這些死士必須能打。
政變不是請客吃飯,一般市民當然不行!
司馬師要在曹爽的眼皮子底下,就在洛陽城裡養出一支3000人的死士來,他怎麼才能做呢?
禁軍爭奪戰:曹爽貌似完勝,卻給司馬家留下了一道“暗門”曹爽要爭權,不控制禁軍是不行的。
1、控制禁軍;
曹爽本人,早已是武衛將軍,控制了禁軍中最重要的武衛營。
武衛營的前身,是由當年的虎豹騎、許褚虎士等精銳組成的。一波操作後,曹爽又把蔣濟等老將擠走,讓弟弟曹羲擔任中領軍;又以他的親信夏侯玄擔任中護軍,控制了禁軍!
曹爽一度徹底控制了禁軍!
2、自以為高明的政治交易,曹爽戲耍司馬家;
對於“胸懷大志”的曹爽來說,僅僅控制禁軍是不夠的。要想穩如泰山,他還要加強在外軍的影響力!
為了控制雍涼軍事,他調夏侯玄出鎮關中。不知是出於與司馬懿的政治交易(司馬懿在雍涼長期任職,影響頗大),還是出於適當的掩人耳目,他們以司馬師接替中護軍之職。
當然,大權在握的曹爽沒打算真的“公平交易”,他又“毀中堅、中壘營”,將原屬中護軍計程車兵歸到了曹羲手下!
如此,司馬師雖然貴為堂堂中護軍,所統之兵卻十分有限!
曹爽一波“高明”的權術,將司馬家壓到邊緣!3、暗門;
權力的遊戲,從來就是暗線和明線同時進行的。
和一切自作聰明的參賽者一樣,曹爽控制了明線,卻給司馬師留下了一道“暗門”。
中護軍,主選武官!司馬師,有選拔禁軍武官的職責。
司馬師得以獲得與軍內軍外,有才具的武人建立聯絡的機會!
而這三千死士,很可能是在這個階段被收買、籠絡,卻未加入禁軍(或淡出軍隊)的武人!
司馬師的操作在一般情況下,“人力資源經理”也就是個職能部門的領導,和手握核心資源的業務領導比影響力有限,鬧不出什麼名堂。
有的人,你給他留一整扇門,他也“不得其門而入”,有的人,你給他留一個門縫,他就能開啟通往勝利的大門!1、司馬師的操作空間
要選拔武官,重要的是“把合適的放在合適的職位上”。
蔣濟、夏侯玄時期,證明“合適”的主要方式是:給錢。
誰賄賂得多,誰就合適!
司馬師時期,一改風氣,深入調查,以功勞、才能來選拔人才。
《晉書》說司馬師擔任中護軍期間,“為選用之法,舉不越功,吏無私焉”。
刨去《晉書》的溢美之詞,我們會發現:司馬師的選用,基於自己的深入調查的。
這個“深入調查”,學問就大了!
司馬師得以獲得充分地機會與各候選人接觸!
2、司馬師的“慧眼”
司馬師很有識人之能,他很清楚他需要什麼人,什麼人是他的菜!司馬師曾經提拔了一個叫石苞的人(此君後來做到了西晉的大司馬),該人出身卑微,司馬懿也曾以他不是“廉貞之士”,不建議提拔。
司馬師回答:廉貞之士,未必能經世濟用(好玄妙的一個詞)!
看來,司馬師既有識人之明,他也知道:他需要什麼樣的人!
3、獨特的世風,提供了陰養死士的空間!
魏晉時期,正是士族強勢之時。
“九品識人法”,說得條條框框,十分“科學”。不過,仔細看那個識人法:什麼人品、道德,哪裡說得清嘛!唯一說得清的就只有“出身”了。到最後,能上位的都是士族!
雖然司馬家本身就是大士族,但不可否認的是:也就是司馬家,當時還能選拔一些寒微之士。鄧艾、石苞,都是出自司馬家的推薦和任用!
寒微之人,沒有什麼上升通道!
而到了曹爽時期,浮華之風到了一個高潮。這些人寒微之人,即使獲得了司馬師的推薦,到了曹爽控制的禁軍帳下,真的有出頭之日嗎?
與其如此,何若死死抱住司馬家的大腿,一起搏一個前途呢?
武器!私藏兵器、甲冑是死罪。
既然“陰”養死士,這些人自然不能持械!
再能打,手無寸鐵,又如何起事呢?
所幸的是:禁軍大多數也不常常持有兵器。
當時,除了正在執勤的,士兵是不持兵器的。只在有任務時,他們才到武庫去領兵械。
因此,高平陵之變的第一步,司馬懿就帶著大夥直奔武庫,奪取了兵械!
這樣,手無寸鐵的,變成了原本光明正大的禁軍士兵!
武庫——司馬門——討得太后旨意——控制禁軍——誘降曹爽,電光火石之間,司馬家迅速翻盤,邁向權力的巔峰!
洞察三個衝突,滿足三個需求:1、曹爽與功臣士族集團的衝突;
曹爽要鞏固地位,必須與司馬懿為代表的功臣集團保持適當的平衡。在時機成熟前,對功臣集團,曹爽必須邊壓邊拉。
司馬師因此獲得了擔任中護軍之職的機會。
在曹爽削弱他的兵權後,司馬師似乎解決了曹爽既防司馬,又不願暴露野心的衝突。2、實權與職能的衝突;
曹爽對功臣集團又防又拉的態度,使曹爽一方面緊抓實權,另一方面放出部分職能。
由此,司馬師有選舉之職,卻無掌兵之權。
因此,司馬師“履行職能”時的舉動,沒有引起曹爽的警惕。但同時,作為中護軍,司馬師又有機會光明正大地接觸可能為己所用的人選,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
3、寒族弟子有才具,卻沒有上升通道。
因此,司馬家有理由讓這些死士為己所用。
司馬家正是利用曹爽留下的這小小門縫,接觸、籠絡、隱藏這三千死士的。
機遇,未必總是浮於表面。更多的時候,他們深深地隱藏在為人忽略的地方。
今天,四處都已殺得一片紅海,似乎哪裡都沒有太多的機遇了。
可是,仔細洞察市場需求,觀察尚未被滿足的衝突,或許,您也可以以小搏大,找到機遇!
與君共勉!
-
12 # 淮都王子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其實這個事情也是比較簡單的。司馬懿陰養死士三千,為什麼沒有被發現。無非兩個原因,一個是司馬懿隱藏的好,另外一個就是曹魏皇帝大意了。下面詳細介紹:1、司馬懿隱藏得好這個也是有可能的。司馬懿和其他大家族都一樣,都有很多的門客,還有很多的門生故舊,如果他真的想隱藏起來幾千人的話,那也不是不可能。可以是裝作農民、佃戶、家丁等等各種人都可以矇混過關的。草可以隱藏在莊稼中,壞人也可以隱藏在好人之中。2、司馬懿的隱藏手段高明他們可能也沒有化妝的,也沒有其他的身份,但是他們可能就隱藏在曹魏的軍中,這是有可能的。因為他們可以偽裝成一部分士兵,或者是一部分公門中人都是可以的。只要手段比較高明,都可以隱藏。3、司馬懿朝中有人,有人故意幫她隱瞞這種可能性是最大的,你說那是幾千人,那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幾千人想隱藏起來沒有那麼容易的。但是如果朝廷中有人幫司馬懿說話,那就不一樣了。那些人被司馬懿收買了,他們在皇帝面前處處維護司馬懿。這樣內外勾結的話,可能就很難被發現了。這種是可能性最大的。4、皇帝大意了可能皇帝本身就沒有把司馬懿放在眼裡。他認為司馬懿老態龍鍾,年紀那麼大了,身體又不好。對司馬懿的一些行為也根本不在意。這種情況也有可能的。司馬懿畢竟老奸巨猾,故意示弱,讓皇帝放鬆了警惕心。總而言之,司馬懿陰養死士三千沒有被發現。原因無非就是兩個,一是司馬懿隱藏得好,另外一個是皇帝大意了。
回覆列表
老狐狸:常被比喻為“狡猾奸詐、老謀深算、心狠手辣”的人。屬貶義狐狸的引申意思是奸詐,狡猾.用它來形容一個人的話,就表示那個人很奸詐,狡猾.如果他幹了什麼壞事,想要揭穿他,就要好好想對策,不然很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