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甪直鎮,原是吳淞江畔的無名小村落,面積剛好一里見方,於是稱“甫裡”,這個名字至少在唐朝已經有名。後來怎麼會改稱“甪直”呢?有人認為,在界浦港以東,有大直港、小直港、直上涇,“一港界其間,南北通六處”,因此得名“六直”。元末明初文人夏元吉有《過六直浦》詩云:“浦名六直因誰得,緣有龜蒙故宅基。” “六直”又怎麼成了“甪直”呢?有人認為是因諧音訛傳而來;有人則認為,古鎮有三橫三豎6條筆直走向的河流,而流經鎮北的吳淞江正好像頭上的一撇,鳥瞰就像一個“甪”字,因而得名。 民間還有一個因神獸“甪端”得名的說法。“甪端”身高數十丈,渾身是鱗;頭頂長著一隻犀牛角,屁股上生一條馬尾巴;能與人通話,懂四方語言;行走速度奇快,每天能行一萬八千里,且行蹤不定。有一天,“甪端”偶然路過甪直,被這裡的水土風情與淳樸的民風吸引,便停下來看看,從此就不走了。上世紀90年代,甪直開發古鎮旅遊,把甪端作為古鎮的標誌,用花崗岩雕成一座6米高的雕塑,並新闢了一個廣場。
蘇州甪直鎮,原是吳淞江畔的無名小村落,面積剛好一里見方,於是稱“甫裡”,這個名字至少在唐朝已經有名。後來怎麼會改稱“甪直”呢?有人認為,在界浦港以東,有大直港、小直港、直上涇,“一港界其間,南北通六處”,因此得名“六直”。元末明初文人夏元吉有《過六直浦》詩云:“浦名六直因誰得,緣有龜蒙故宅基。” “六直”又怎麼成了“甪直”呢?有人認為是因諧音訛傳而來;有人則認為,古鎮有三橫三豎6條筆直走向的河流,而流經鎮北的吳淞江正好像頭上的一撇,鳥瞰就像一個“甪”字,因而得名。 民間還有一個因神獸“甪端”得名的說法。“甪端”身高數十丈,渾身是鱗;頭頂長著一隻犀牛角,屁股上生一條馬尾巴;能與人通話,懂四方語言;行走速度奇快,每天能行一萬八千里,且行蹤不定。有一天,“甪端”偶然路過甪直,被這裡的水土風情與淳樸的民風吸引,便停下來看看,從此就不走了。上世紀90年代,甪直開發古鎮旅遊,把甪端作為古鎮的標誌,用花崗岩雕成一座6米高的雕塑,並新闢了一個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