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光》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解放戰爭時期,郝副營長非常向往孩子們在燈下讀書的生活,以及在戰鬥中英勇獻身)的故事。 課文原文: 《燈光》 王願堅 我愛到天安門廣場走走,尤其是晚上。廣場上千萬盞燈靜靜地照耀著天安門廣場周圍的宏偉建築,使人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溫暖。 清明節前的一個晚上,我又漫步在廣場上,忽然背後傳來一聲讚歎:“多好啊!”我心頭微微一震,是什麼時候聽到過這句話來著?噢,對了,那是很久以前了。於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憶。 1947年的初秋,當時我是戰地記者。挺進豫皖蘇平原的我軍部隊,把國民黨軍五十七師緊緊地包圍在一個叫沙土集的村子裡。激烈的圍殲戰就要開始了。天黑的時候,我摸進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溝裡找到了突擊連,來到了郝副營長的身邊。 郝副營長是一位著名的戰鬥英雄,雖然只有22歲,已經打過不少仗了。今晚就由他帶領突擊連去攻破守敵的圍牆,為全軍打通殲滅敵軍的道路。大約一切準備工作都完成了,這會兒,他正倚著交通溝的胸牆①坐著,一手拿著火柴盒,夾著自制的菸捲,一手輕輕地划著火柴。他並沒有點菸,卻藉著微弱的亮光看擺在雙膝上的一本破舊的書。書上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盞吊著的電燈,一個孩子正在燈下聚精會神地讀書。他注視著那幅圖,默默地沉思著。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語。突然,他湊到我的耳朵邊輕輕地問:“記者,你見過電燈嗎?” 我不由得一楞,搖了搖頭,說:“沒見過。”我說的是真話。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真的沒見過電燈。 “聽說一按電鈕,那玩意兒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著一根火柴,點燃了煙,又望了一眼圖畫,深情地說,“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啊!”他把頭靠在胸牆上,望著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對未來的憧憬裡。 半個小時以後,我剛回到團指揮所,戰鬥就打響了。三發綠色的訊號彈升上天空,接著就是震天動地的炸藥包爆炸聲。守敵的圍牆被炸開一個缺口,突擊連馬上衝了進去。沒想到後續部隊遭到敵人炮火猛烈的阻擊,在黑暗裡找不到突破口,和突擊連失去了聯絡。 整個團指揮所的人都焦急地鑽出了地堡,望著黑魆魆的圍牆。突然,黑暗裡出現一星火光,一閃,又一閃。這火光雖然微弱,對於尋找突破口的部隊來說已經夠亮了。戰士們靠著這微弱的火光衝進了圍牆,響起了一片喊殺聲。 後來才知道,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是郝副營長划著了火柴,點燃了那本書,舉得高高的,為後續部隊照亮了前進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敵人的機槍打中了。 這一仗,我們消滅了敵人的一個整編師。戰鬥結束後,我們把郝副營長埋在茂密的沙柳叢裡。這位年輕的戰友不惜自己的性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事情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在天安門前璀璨的華燈下,我又想起這位親愛的戰友來。 課文分析: 這篇課文透過對一件關於燈光的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課文的主體部分是對往事的回憶。先寫在一場激烈的圍殲戰前夕,郝副營長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寫戰鬥打響以後,為了幫助後續部隊找到突破口,郝副營長毅然點燃了書,結果暴露了自己,被敵人的機槍打中;最後寫這場圍殲戰獲得了徹底的勝利,而那位“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而獻身的郝副營長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課文的開頭意在引起對往事的回憶,結尾同開頭照應。加上這樣的開頭結尾,顯然是在告訴人們:千萬不要忘記那些締造新中國,給我們帶來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 郝副營長生前的一段話,可能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難點。聯絡上下文可以知道,事情發生在建國前的1947年,當時除了城市以外,絕大多數農村是沒有電燈的。而郝副營長跟“我”一樣,“從小生活在農村”,因此也沒見過電燈。 作者簡介: 王願堅(1929—1991)當代作家,山東諸城縣人。1943年以前在家鄉讀書,1944年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次年參加八路軍,在一個軍分割槽宣傳隊當宣傳員。解放戰爭期間,在華東野戰軍一個縱隊的報社任編輯和記者。1947年入黨,1952年調《解放軍文藝》任編輯。1956年至1966年,參加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1972年和1975年先後兩次到長征路上採訪。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以及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與陸柱國合寫)。
《燈光》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解放戰爭時期,郝副營長非常向往孩子們在燈下讀書的生活,以及在戰鬥中英勇獻身)的故事。 課文原文: 《燈光》 王願堅 我愛到天安門廣場走走,尤其是晚上。廣場上千萬盞燈靜靜地照耀著天安門廣場周圍的宏偉建築,使人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溫暖。 清明節前的一個晚上,我又漫步在廣場上,忽然背後傳來一聲讚歎:“多好啊!”我心頭微微一震,是什麼時候聽到過這句話來著?噢,對了,那是很久以前了。於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憶。 1947年的初秋,當時我是戰地記者。挺進豫皖蘇平原的我軍部隊,把國民黨軍五十七師緊緊地包圍在一個叫沙土集的村子裡。激烈的圍殲戰就要開始了。天黑的時候,我摸進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溝裡找到了突擊連,來到了郝副營長的身邊。 郝副營長是一位著名的戰鬥英雄,雖然只有22歲,已經打過不少仗了。今晚就由他帶領突擊連去攻破守敵的圍牆,為全軍打通殲滅敵軍的道路。大約一切準備工作都完成了,這會兒,他正倚著交通溝的胸牆①坐著,一手拿著火柴盒,夾著自制的菸捲,一手輕輕地划著火柴。他並沒有點菸,卻藉著微弱的亮光看擺在雙膝上的一本破舊的書。書上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盞吊著的電燈,一個孩子正在燈下聚精會神地讀書。他注視著那幅圖,默默地沉思著。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語。突然,他湊到我的耳朵邊輕輕地問:“記者,你見過電燈嗎?” 我不由得一楞,搖了搖頭,說:“沒見過。”我說的是真話。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真的沒見過電燈。 “聽說一按電鈕,那玩意兒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著一根火柴,點燃了煙,又望了一眼圖畫,深情地說,“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啊!”他把頭靠在胸牆上,望著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對未來的憧憬裡。 半個小時以後,我剛回到團指揮所,戰鬥就打響了。三發綠色的訊號彈升上天空,接著就是震天動地的炸藥包爆炸聲。守敵的圍牆被炸開一個缺口,突擊連馬上衝了進去。沒想到後續部隊遭到敵人炮火猛烈的阻擊,在黑暗裡找不到突破口,和突擊連失去了聯絡。 整個團指揮所的人都焦急地鑽出了地堡,望著黑魆魆的圍牆。突然,黑暗裡出現一星火光,一閃,又一閃。這火光雖然微弱,對於尋找突破口的部隊來說已經夠亮了。戰士們靠著這微弱的火光衝進了圍牆,響起了一片喊殺聲。 後來才知道,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是郝副營長划著了火柴,點燃了那本書,舉得高高的,為後續部隊照亮了前進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敵人的機槍打中了。 這一仗,我們消滅了敵人的一個整編師。戰鬥結束後,我們把郝副營長埋在茂密的沙柳叢裡。這位年輕的戰友不惜自己的性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事情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在天安門前璀璨的華燈下,我又想起這位親愛的戰友來。 課文分析: 這篇課文透過對一件關於燈光的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課文的主體部分是對往事的回憶。先寫在一場激烈的圍殲戰前夕,郝副營長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寫戰鬥打響以後,為了幫助後續部隊找到突破口,郝副營長毅然點燃了書,結果暴露了自己,被敵人的機槍打中;最後寫這場圍殲戰獲得了徹底的勝利,而那位“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而獻身的郝副營長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課文的開頭意在引起對往事的回憶,結尾同開頭照應。加上這樣的開頭結尾,顯然是在告訴人們:千萬不要忘記那些締造新中國,給我們帶來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 郝副營長生前的一段話,可能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難點。聯絡上下文可以知道,事情發生在建國前的1947年,當時除了城市以外,絕大多數農村是沒有電燈的。而郝副營長跟“我”一樣,“從小生活在農村”,因此也沒見過電燈。 作者簡介: 王願堅(1929—1991)當代作家,山東諸城縣人。1943年以前在家鄉讀書,1944年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次年參加八路軍,在一個軍分割槽宣傳隊當宣傳員。解放戰爭期間,在華東野戰軍一個縱隊的報社任編輯和記者。1947年入黨,1952年調《解放軍文藝》任編輯。1956年至1966年,參加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1972年和1975年先後兩次到長征路上採訪。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以及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與陸柱國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