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遠田農夫

    這樣說吧!

    人們觀相,發現水往低處流。於是製造了水車,按水位高低設定水渠農田的高低坡度,打井利用壓力和勢能取水。覺得人類很聰明,方法很科學。

    你問的問題相當於是:水往低處流是否合理?

    天象地理是宇宙的根本,在乎你是否參透,如何利用。對錯與天象無關,是研究利用天象的人的問題。

    自然之道有常也無常,需要的是敬畏!

  • 2 # 有趣的荷葉d

    古人觀天象有一定道理,而且很準,比如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就來到,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顏語時刻提醒著人們的生活。悶

  • 3 # 仰望176279352

    如果相信史前有高階文明人類的話,您就不會提問這種問題了,也不會對高階文明產生懷疑態度了,現如今就有很多的聰明人,近說比如,有很多幼小的靈童出生,們雖然很小,年幼,但這樣孩們的聰明才智超乎我們的想象,都叫身邊的許多成年人都感受自嘆不如!有些智慧才智非常過人,他們的智慧似乎連科學,都無法解釋出來!就像您所說的古人,我們的祖先,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才能來觀察天象、得出結論!而現如今,我們使用的是科學協助手段、來探索與發現宇宙的,其實,過去與現實代相比,區別在於哪?區別在那個時候人類沒有能力利用科技手段研究,完全不同的是,那時人類只有用機制智慧的頭腦、去發現而推理出這樣的事情(問題),去用依靠的周密的計算而求得出的結果來(結論)!

  • 4 # 狂風大浪

    古代人“夜觀天象”,是歷代很重要的活動。封建王朝還有一個專門幹這個的機構:欽天監。

    觀天象涉及到幾大方面的內容:

    一方面,天文,周天星斗,日月執行。

    二方面,曆法,定時令,節氣。

    三方面,氣象變化。

    四方面,天人感應,卜佔吉凶,預測未來。

    前三方面,是沒什麼疑問的。古人的水平也是很高的。天文知識,曆法的確定,節氣劃分,象規律的總結上,都是可圈可點的。可以說是古代的科學。這些知識,在國家和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作用的。出行,作戰,尤其是涉及到天下根本的農耕生產上,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今天依然是很重要的。當然我們有了更精準的天氣預報。有時老祖宗留下的一些經驗,在大尺度上,還是很準的。

    第四方面,天人感應,是最為神秘,也最有爭議的部分。我們見得最多的內空,就是這一部分。

    在《易·繫辭上》:“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

    在《三國演義》中,凡是有些本事的謀臣都會這個。司馬懿、諸葛亮等人,全都能“夜觀天象”而知人生死。

    還有袁天罡、李淳風都非常擅長這個。留下了大量傳說。李淳風本人就是唐朝主管欽天監前身太史局的官員。還要明朝的劉伯溫據說也是觀天象的能人。

    天人感應,如果用現代科學來分析,無疑有封建迷信之嫌。不過如果秉持科學的態度來說,那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於沒有全面瞭解,不懂的事兒,也不能全盤否定。

    我用我的知識體系和經驗,可以對“夜觀天象”,“天人感應”持大量懷疑的態度,覺得現代多數人都做不到。但是也不能否定古人就完全做不到。

  • 5 # aisha369

    古人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指導農耕生產生活經濟。在古代欽天監,是官署名,其職能為掌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這可是列入國家機構的喲。秦、漢至南朝,太常所屬有太史令掌天時星曆。隋秘書省所屬有太史曹,煬帝改曹為監。唐初,改太史監為太史局,嗣曾數度改稱秘書閣、渾天監察院、渾儀監,或屬秘書省。開元十四年(726),復為太史局,屬秘書省。乾元元年(758),改稱司天臺。五代與宋初稱司天監,元豐改制後改太史局。遼南面官有司天監,金稱司天臺,屬秘書監。元有太史院,明時沿用司天監,後期改為欽天監,至清朝時官職沿明制,仍屬欽天監。

    在北京古觀象臺《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展》之《天象記事》部分就曾介紹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一些主要歷史事件和觀測成就。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們就注意到物侯和天象的週期變化有密切的聯絡,於是開始了對日、月等天象的觀察。此後,華人長期不斷地辛勤致力於天象的觀察和記錄,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留下了關於太陽黑子、彗星、流星、新星等的各種記錄。這些天象紀事不僅內容詳實,年代延續,其中許多還是世界上最早的記錄,至今對於現代天文學的研究仍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一份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很多出土文物上也記載了諸多天文天象的圖案。

    1、例如公元前63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出土的彩陶天文八角圖案

    2、距今7000年刻有簡易天文圖案的陶紡輪

    2016年湖南羅家衝出土距今7000年的陶紡輪

    3、距今6000年伊川缸上的天文圖

    4、距今5600年的凌家灘玉版天文圖

    5、1987年6月安徽含山縣凌家灘出土距今5600年左右的玉版

    6、 陶紡輪,新石器時代常見的紡織器具。河南淅川出土的陶紡輪,屈家嶺文化遺存(公元前3300~前2600年)。陶紡輪上的圓形紋飾,這是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太極圖。圖中由黑白二色構成的圖案,陰陽互依,猶如兩條活潑的魚,頭尾互動,正是陰陽契合、太極思想的完美演繹。

    7、距今4300年的陶寺遺址出土的圭表

    陶寺圭尺殘長171.8釐米,復原長180釐米。通身漆彩繪綠黑相間的色段刻度,第1--11號色段總長39.9釐米,約40釐米,合1.6尺,即《周髀算經》記載的“地中”夏至影長。圭尺“中”與立杆(表)組合使用,正午時分測日影,以判定節令、制定立法、確立“地中”、大地測量。“在由圭表測定的地中或中土所建之都、所立之國”是“中國”概念的最初含義。陶寺遺址出土的圭表和古觀象臺的發現,已證實了帝堯“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的歷史真實,也證明了“最初之中國”當在此無疑。

    8、另外在相當於龍山文化時期,在陶寺、石峁等遺址出土的多個不同齒數的銅齒輪,亦很可能是用於天文觀測的器具零件,但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實證破解。

    9、《易·繫辭》記載的河圖洛書

    《易·繫辭上》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至於河圖洛書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出土,並由那位聖人得到,目前雖不可考,但其自春秋以來卻流傳久遠,是不爭的事實。究其天文意義而言,無可厚非當是對中華古老太極圖天文意義的演繹。

    10、臨制四鄉的北斗七星

    《鶡冠子·環流篇》:“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史記·天官書》說:“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

    有學者稱:上古伏羲族透過夜觀天象,發現了北斗七星圍繞北極帝星旋轉,於是根據北極天象的“帝”字形連線,創造了伏羲族的北極天帝“帝俊”和“帝”字;然後根據北斗七星的斗魁四星,酷似豬的眼鼻四孔,均為倒梯形,創造了伏羲族的“北斗豬神”。這一形象在不少遺址中可見。

    高廟文化的北斗諸神

    內蒙古赤城敖漢旗城子山遺址 北斗七星+豬首石

    11、距今2500年的的四象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圖衣箱蓋頂圖

    這件曾侯乙墓編號為E.66的漆箱蓋上,繪有一幅彩色的天文圖。畫面中央是篆書的“鬥”字,就是表示星空樞紐的北斗。四周順序書寫著二十八宿的名稱,與文獻所見的二十八宿之名基本相同。二十八宿名的東側繪有一龍,西側繪有一虎,這與傳統天文學中的東方蒼龍七宿、西方白虎七宿正好對應。這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將青龍、白虎與二十八宿配合的實物。曾侯乙墓下葬的年代是公元前433年左右,這就說明最晚在公元前5世紀初,中國就有了完整的二十八宿體系和青龍白虎玄武朱雀的四象體系。

    12 、 洋人專家不認可的《五星佔》

    湖南考古挖掘馬王堆漢墓後,出土了不少歷史古籍,其中以3部失傳的古籍為最,有不少考古家認為這3部失傳的古籍或許能夠改寫歷史。這三部失傳古籍都是在馬王堆漢墓中的3號墓出土,一部是被號稱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醫方著作的《五十二病方》。一部是被認為是能改寫所有史書中關於縱橫家蘇秦歷史的《戰國縱橫家書》。

    還有一部就是能夠改寫天文中關於金星記載史的《五星佔》。這個大約8000字的失傳古籍就記載到金星會合週期為584.4日,比今測值只大了0.48日;土星的會合週期為377日,比今測值小了約1.09日。如此準確地記載,比西方近代天文學測算的提前了近兩千年,直接改寫了世界天文史,的確有點令人匪夷所思。據報道西方著名專家弗拉馬立翁在得知中國出土這本失傳古籍將會改寫世界天文史後,驚呼“這絕不可能,沒有精密儀器是絕對測算不出來的”。不過不要忘記,漢朝可曾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當時最強大的朝代之一這一不容否認的事實。

    13、被國內專家視之為“迷信”的漢墓《日書》

    被稱為“虎溪山一號漢墓”的古墓共計出土了1000餘枚竹簡,累計文字多達3萬字。其中就包括一本《日書》。《日書》是以天文曆法為經,以生活事件為緯,共同交織成一幅日常社會的多彩畫卷。其內容涉及天文、五行、易學、風俗、人文。而這本古籍是古人選擇時日吉凶宜忌的參考之書,據史書記載,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特意留下了這本古籍,但後來卻流失在歷史長河。直到現代,考古專家在馬王堆漢墓等楚墓、漢墓中都出土了有關記載《日書》的竹簡。

    14、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漢代織錦

    漢代織錦,1995年出土於新疆的一座古墓中,漢代織錦不光有用漢朝最卓絕的織錦技術和色彩渲染手法,最為令人驚奇的還是漢代織錦上面所寫的八個漢隸大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所謂的五星就是指歲星、辰星、填星、熒惑星和太白星,當這五顆星星能夠同時出現在東方的天空之時,中國就會發生非常吉祥的事情。考古專家表示上一次五星出東方是在公元40年,而五星出東方這種天文奇觀兩千年才會出現一次,因此下一次可能出現五星出東方的奇觀將會在2040年!這種說法雖然科學性尚存疑問,但依然不免讓人好奇不已。至於2040年是否真的會出現五星出東方的天文奇觀,讓我們來一同見證!

    15 、內蒙托克托縣出土的漢代日晷

    托克托縣日晷,於1897年出土於內蒙古托克托縣,是呼和浩特地區出土文物中的一件瑰寶,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屬特級文物,是漢代日晷中相對完整的例項。日晷用方形石板製成,俗稱“石晷”,據陳夢家先生的實測,長27.5、寬27.4、厚3.6釐米,一面刻畫圖案,另一面是素面。晷面中央為直徑 1釐米的圓孔,不穿透。以中央孔為心刻出兩個同心圓,內圓與外圓之間刻有69條輻射線,佔圓面的大部分,而餘其一面未刻。輻射線與外圓的交點上鑽小孔,孔外系 1~69的數字。各輻射線間的夾角相等,補足時可等分圓周為 100份,正與一日百刻之數相當。使用時,先將日晷放正擺平,然後在晷心大孔中立“正表”,在外圓的小孔中立“遊儀”。將正表與遊儀照準日出、日入時的太陽位置,就可以計算出當日的白晝長度,使掌漏者據以調整晝夜漏刻,確定換箭日期, 並且,漏壺的流速還可據日晷測日中加以校準。此晷雖然漢代也稱“日晷”,但它與後世用於測時的日晷,從概念上說是完全不同的。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赤道日晷,不僅能直接測出時刻而且還能測定節氣。

    16、東漢時期的小型行動式圭表

    1965年5月27日,考古專家調查清理儀徵石碑村漢墓時,發現了銅圭表,屬東漢時期的圭表,為現存中國最早的天文儀器之一。它由19.2釐米的表和34.39釐米長的圭構成,圭表之間有樞軸相連,可將表平放於匣內,圭表合裝一體,啟合自如,攜帶方便。

    西漢壁畫墓出土的銅鏡

    17、敦煌莫高窟裡的唐代星象天文圖

    敦煌莫高窟中藏有大量的中國古代文物史籍,可惜在近代遭西方盜竊流失極為嚴重,這幅署名為李淳風的星象圖可以說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手繪星象圖了,如今館藏於大英帝國圖書館。這幅星象圖全長將近兩米,標明瞭不下1339顆星星的位置,經現代天文學家測定,其中200多顆最明亮星星的位置異常準確。這幅星象圖是英華人奧雷爾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00年前從中國敦煌偷回英國的古籍之一。這幅星圖集分為兩塊,一為二十六張形狀各異的雲圖,附隨文字說明在占卜上的意義,另一塊為十二張星象圖,每張都由東至西描繪三十度線的夜空景象,再加上一張極地天空的星象圖,星空觀測位置應為北緯三十四度,學者分析可能是過去長安(今稱西安)或洛陽的觀測資料。這份星象圖將一三三九顆星劃為二五七個星群,其中兩個與大北斗座及獵戶座一致,還包括不易以肉眼觀察的微弱星星及幾顆南半球的星星。專家根據文字中避諱李世民的“民”字,但是沒有避諱李旦的旦字,認為這是唐代李世民駕崩後,李旦登基前的作品,大致是649-684年之間的作品,圖中雷神的服飾也是初唐時期的特色。

    18、北宋時期的石刻天文圖

    蘇州石刻天文圖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根據實測繪製的全天石刻星圖,塊高2.16米﹑寬1.06米;現存江蘇省蘇州市石刻博物館。石碑原置蘇州文廟戟門口﹐原有四碑﹐現存其三﹕天文圖﹑地理圖和帝王紹運圖。據分析,這幅石刻天文圖的觀測年代大致是在北宋元豐年間(1078至1085),刻制年代在南宋1247年。很有意思的一點是這份星圖是由南宋的黃裳繪製的。(金庸老爺子在九陰真經中就借用了黃裳的名號),黃裳是當時的天文大家,曾經是皇太子的天文老師。該星圖以北極為中心,繪有1440顆星。釋文共41行,每行51字,計2091字,簡述了天體、地球、南北極、赤道及日月食成因等天文知識,內容豐富,方位準確,在世界古代天文學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9、遼代的中西合璧天文圖

    遼代壁畫墓是中國古代墓葬史上的一個亮點,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下八里村的“張世卿家族墓群”是其中代表之一。黃道十二宮起於西方的古巴比倫,繪西方的記星法並以華人的理解方式與中國傳統的記星法結合在一起。這在中國還是首次發現。這幅著名的中西合璧的天文圖是研究中國古代天文的重要資料。反映了11世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盛況。張世卿墓中的天文圖觀為中國高校天文學專業必修的重要內容。

    儘管上述所例舉的資料離散零星,但從“立杆測影”這一中華民族最為原始樸素的天文實踐始,仔細梳理分析,也足以可窺中華古天文發展歷程的清晰脈絡,這無疑對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具有一定的意義。

    日出黃有黑氣——黑子的記錄 黑子是太陽表面的氣體漩渦,由於其溫度比太陽其它部分的溫度低,所以光芒也較之其它處幽暗一些,從地球上看彷彿是太陽表面出現了黑色的斑點或斑塊,所以又稱日斑。

    關於太陽黑子,中國有世界上最早的觀測記錄。大約在公元前140年前的《淮南子》一書中就有“日中有踆烏”的記述。現今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太陽黑子記事,是載於《漢書·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出現的太陽黑子:“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這一記錄將黑子出現的時間與位置都敘述得詳細清楚。歐洲關於太陽黑子紀事的最早時間是公元807年8月,當時還被誤認為是水星凌日的現象,直到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1660年發明天文望遠鏡後,才確認黑子是確實存在的。而在此之前,中國歷史上已有關於黑子的101次記錄,這些記錄不但有時間,還有形狀、大小、位置以及變化情況等等。難怪美國天文學家海爾會讚歎道:“中國古代觀測天象,如此精勤,實屬驚人。他們觀測日斑,比西方早約2000年,歷史上記載不絕,並且都很正確可信。” 有星孛入於北斗——彗星的記錄 彗星是繞太陽執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天體,呈雲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包括彗發、彗核、彗尾三部分。彗尾是彗星離太陽近時,彗發變大,太陽風和太陽的輻射壓力把彗發的氣體和微塵推開生成的,形狀好象一把大掃帚,所以在中國民間又把彗星叫做“掃帚星”。 中國對彗星的觀測和研究已有四千多年曆史,擁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記錄。中國古代稱彗星為“星孛”,《春秋》上記錄了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出現的彗星:“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這是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哈雷彗星是一顆週期彗星,每76年出現一次,從魯文公十四年開始到清代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止,哈雷彗星出現過31次,每次出現,中國都有詳細的記錄。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這段記載的年、月、日數,位置和近代科學家推算的完全相符。到戰國時代,中國對彗星的觀測已經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中有畫著各種形態的彗星圖29幅,這些彗星的彗尾有寬有窄,有長有短,有直有彎,條數也不等,彗星的頭部有的是一個圓圈或圓點,有的是圓圈中心還有一個小圓點或者圓圈,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注意到彗星的不同形態,其觀測的精確程度就今天來看,也是有科學價值的。關於彗尾的成因,中國也較早就有了比較正確的解釋,《晉書·天文志》記載:“彗體無光,傅日而為光,故夕見則東指,晨見則西指。在日南北,皆隨日光而指。頓挫其芒,或長或短……”。而歐洲直到十六世紀以前一直誤認為彗星是大氣中的一種燃燒現象。

    中國的彗星觀測成果,得到近代西方天文學家的高度讚揚。法華人巴爾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研究《彗星軌道總表》之後曾說:“彗星記載最好的(除極少數例外),當算中國的記載。”朔月辛卯日有食之——日食的記錄

    這根牛骨上刻有一則與日食有關的占卜記錄,“癸酉,貞:日夕又食”。

    日食是一種太陽被月球遮蔽的現象。當月球在繞地球執行過程中,有時會走到太陽和地球中間,這時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表面上,位於影子裡的觀測者便會看到太陽被月球遮住,這就是日食。 當日食發生時,本來光芒四射的太陽會突然變得暗淡無光,成為一個暗黑的圓面,星星卻出現在白日的天空,這樣的奇特景象,對於不瞭解其原因的古人來說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自然成為了中國先民們重點觀測的天象。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關於日食的記載。《書經·胤徵篇》記載:“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鼓,嗇失馳,遮人走……”,描述了夏代仲康元年日食發生的時候人們驚慌失措的場面。《詩經·小雅》中還以詩歌的形式記載著發生的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從中國春秋時期到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前770年——公元1874年),有記載的日食共985次,其中年月不符,無日食可考的僅有8次,不及總數的1%。

    日食的發生具有一定的週期性。中國是世界上較早發現日食週期的國家之一。西漢末年劉歆總結出一種週期,認為135個月中要發生23次日食。大約從公元三世紀起中國就能預報日食初虧和復圓的方向,到了唐代對於日食的預報已經比較準確了。 夜中星隕如雨——流星的記錄 繁星密佈的夜空中,常常能看到一道白光一閃而逝,這就是流星。有時候還能看到天空的某個區域有無數亮光四下飛流,好象下雨一樣,這就是壯觀的流行雨現象。流星和流星雨是行星際空間中叫作流星體的塵粒和固體塊闖入地球大氣圈同大氣摩擦燃燒產生的光跡。 華人對流星群、流星的記載,早於其他國家。古書《竹書紀年》中就有關於流星的記錄:“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隕如雨。”《左傳》的記載,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記錄。中國古代的流星雨記錄達180次之多。

    華人不僅記錄流星,而且能準確地指出隕石的來歷:“星墜至地,則石也”(見於《史記·天官書》。)而在歐洲,公元1768年曾發現三塊隕石,對此巴黎科學院推舉拉瓦錫做研究,他得出的結論卻是:“石在地面,沒入土中,電擊雷鳴,破土而出,非自天降。”一直到公元1803年歐洲人才知道隕石的由來。 客星見於房——新星和超新星的記錄 某些通常很暗的星星,突然爆發出比原來的亮度強幾千到幾百萬倍的光,叫新星,有的亮度增強到一億乃至幾億倍,叫超新星。以後它們又逐漸暗弱下去,好象在星空中做客一般,所以被古人稱之為“客星“。

    中國對新星和超新星的出現早有記載。商代甲骨卜辭中就記載了大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出現於天蠍座α星附近的一顆新星。《漢書·天文志》中記載有:“元光元年五月,客星見於房。”這記錄的是公元前134年出現的一顆新星,這顆新星是中外史書中均有記載的第一顆新星,與其他國家的記載比,中國的記載不僅寫明瞭時間,還寫明瞭方位,因此法國天文學家比奧在著《新星彙編》時把《漢書》的記載列為首位。 18世紀末,有人透過望遠鏡,在天關星附近發現一塊外形像螃蟹的星雲,取名叫蟹狀星雲。1921年,科學家發現在蟹狀星雲中有一顆脈衝星,它是已發現的脈衝星中週期最短的一個,也是迄今所知唯一的全波脈衝星。根據蟹狀星雲的膨脹速度推算,這顆星應該是公元1054年爆發的一顆超新星產生的。而這顆超新星在中國的史書《宋會要輯稿》上有詳細的記載。

    M1蟹狀星雲

    自商代到十七世紀末,中國史書共記載了新星、超新星約90顆左右,其中大約有12顆屬於超新星,這麼豐富而系統的歷代新星爆發記錄在世界各國中是獨一無二的。

    以上資料來自諸多考古發現及專家學者的研究考證,有不足之處請指正,有待積累整理並完善。綜上所述,相信您和我一樣自然對古人夜觀天象有了一些初步的瞭解。現在您覺得這一切是迷信還是有著一定的科學依據和功用呢。歡迎關注轉發讓更多的人瞭解認知我們華夏文明天文曆法的科學觀和博大精深。

  • 6 # 智慧科普智慧

    當然有科學依據了,例如;看天象可以知道前後幾天乃至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地球與地球生物的詳細變化。說沒有科學依據的基本都是不懂科學的。

  • 7 # 一枚通訊IT狗

    時空是一個四維空間,包括過去、現在和二未來。天象就是時空的影像,理論上至少過去是可以看到的,只要能捕捉到過去的光。

  • 8 # 尚思修善

    回到大內,已是子末時分,康熙沒再翻牌子,住在了養心殿。

    朝政讓他浮想聯翩,難以入睡,便索性披衣起來。

    三年來,每隔半月康熙都要親自觀象,從不間斷。

    今天雖然不到日子,既然睡不著,何不觀星呢?

    康熙之所以稱得上千古一帝,文治武功當然沒得說,更主要的是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音樂醫術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就拿著夜觀天象來說,可堪比很多風水大師。

    康熙走下丹墀,在寂靜的天井裡散步。

    中天冰冷的殘月,恰如一把玉鉤,若明若暗,將整個宮牆、殿角都鍍了一層銀光,一切都籠罩在影影綽綽、恍恍惚惚、似真似幻的靄氣之中。

    康熙倚著琉璃牆壁,感受著真實又模糊的世界,用手撫摸著臉頰,又捏了一下,不是夢!“多快啊!”康熙仰望星空,看著漫天繁星,深深嘆口氣。

    二十二年前他是從這裡乘龍輿至乾清宮柩前即位、君臨天下的,當時什麼心情,如今已經模模糊糊了。

    一件件、一樁樁往事像是幻燈片在康熙心裡掠過,這幾年雖然安穩了,但朝廷大事似乎比以前更加繁重了,壓得自己透不過氣來。

    康熙拍了拍冰冷的銅鶴,又踱了幾步,這時已是醜末時分了,天際西北一片藏藍色的夜空,出現了一長條模糊的光。白白的,像是被誰用筆蘸了水銀輕輕抹了一道。

    它的出現,立刻吸引了康熙全部的注意力。他揉了揉眼,覺得還是不甚分明,便快步回到殿內,從大金櫃裡取出一個萬花筒模樣的東西--這是西洋人從歐羅巴進貢的一件玩意兒,叫“望遠鏡”。

    康熙很快調好了焦距,對著一看,不禁失聲叫道:“彗星!”

    是彗星,它剛剛出現,正用難以覺察的速度向紫薇座東南移動。漸漸地,不用望遠鏡也能看清楚了。

    “離帝星如此之近!”康熙心中一沉,厲聲喝道:“來人!”

    “喳!”大太監李德全帶著四個值夜太監應聲而至。

    “傳欽天監正!”

    彗星的出現很快引起朝野的嚴重關注。

    但康熙沒有立即下旨令群臣議論,而是沐浴齋戒五日,第六天一早就去天壇祭拜,回來後又奉太皇太后懿旨,小睡了一個時辰,這才出來見外臣。

    “彗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康熙坐定,等眾臣依次魚貫而入,行過禮,便開門見山地說道,“這種事史不勝書,算不得什麼稀奇,只是眼下出得不是時候,也不是地方,因此召你們來議議。”

    康熙喝了一口剛進上來的鮮奶汁,又說道:“太皇太后(孝莊皇太后)說得很有道理,有天變要想人事,但這天變連的什麼人事得仔細斟酌--有什麼說什麼,不必忌諱。”

    明珠因南闈的事(江南科考,因為考官索賄,被舉子們抬財神砸了貢院),害怕有人借題發揮,急忙向前跪倒,率先說道:“臣以為歷來彗星出現,多應國家用兵之事。

    彗星出於西北,移向帝星,正應準格爾部侵入漠南蒙古,黑龍江地域又有羅剎國將領莫里尼克率哥薩克掠奪我木城、雅克薩城,所以天象示警,求聖上明鑑!”

    “黑龍江和準格爾之事已非一日,且黑龍江在東北。”索額圖憂鬱地說,“主上前已詔命巴海、周培公相機痛剿,頗見成效--這天變何以仍舊出現,臣實在愚魯,不明就裡。”

    李光地在旁朗聲說道:“臣以為西北東北都不相干。乃朝中小人作祟、紊亂國政、壞國家掄才大典、貪贓枉法欺瞞主上。因此彗星出在紫薇之側!”

    李光地此話有道理出,部院大臣無不憟然動容。

    康熙略一思索,一傾身子問道:“李光地,小人是誰?不妨明言。”

    李光地一怔,心知必是明珠,卻沒有證據。良久才說道:“臣不知內情,不能實指。但罪重罰輕有目共睹。求主上聖心默察,不難尋出小人,小人一去,彗星自消!”

    一時間大殿上的空氣彷彿凝固了一樣,死一樣寂靜。

    康熙不動聲色地喝著奶,瞟一眼下面的大臣與戶部尚書梁清標四目相對,便笑道:“今日言者無罪。梁清標你像是有話要說?”

    “是!”梁清標清了清嗓子,亢聲說道:“既然上天示警,必是最大的事,何謂朝廷今日最大的事?”梁清標自問自答,“自然是胎碗!記得三藩之亂初定,皇上曾下明詔說,今大逆削平、瘡痍未復,罷兵、養民,與天下休息。

    臣當時聆聽,不覺歡欣鼓舞,感激涕零,以為天下承平有日。不料聖諭明發不及二年,不知皇上又改變初衷?

    隔海相爭,實勞民傷財之舉!兵兇戰危、勝負不測,所謂‘罷兵養民’何在?又聞皇上籌劃西北戰事,如此看來,連年興兵,所謂‘與天下休息’豈非空話?”

    梁清標在撤“三藩”之初,曾作為欽差大臣赴廣東尚之信處傳旨,九死一生逃回北京,人人視他為忠貞之士,所以說話毫無顧忌。

    此刻他連康熙的臉色也不看,只顧唾沫四濺地侃侃陳詞:“上天垂警,臣以為指的就是皇上自食其言。若能改弦更張,撤施琅水師屯田養息,罷西征計劃,則彗星必悄然而逝……”

    梁清標耷拉著眼皮大放厥詞,讓康熙臉色都氣白了。想想自己說過“言者無罪”,忍了幾次,冷冷問道:“說完沒有?”

    梁清標已聽出康熙口風不對,索性豁出去了,連連叩頭道:“臣以為福建將軍賴塔所奏,乃是老成謀國之言--以胎碗為箕子(商朝時封在北韓)之北韓、徐福之日本,與世無患,與人無爭,而沿海神靈永無塗炭!”

    “胎碗自古就是中國版圖,宋時已為晉江縣治轄。梁清標,你好賴塔一樣不學無術而好為人師!”康熙實在忍不住了,狠狠盯著梁清標,只是為了“言者無罪”的諾言,才按捺住沒有咆哮起來。

    “如今國土不全,金甌有缺,海域有頑寇割據,四塞有不安之民,敢問你梁清標,叫朕如何‘休息’?”

    梁清標正思量如何答話,身後的李光地朗聲說道:“臣以為主上所言乃是堂堂正理,梁清標不知天理,昧於人道,實屬昏聵!上天垂象西北,彗星東南移動,正應天兵剋日掃蕩海域--應即下詔,令施琅渡海,犁庭掃穴,可以畢其功於一役!”

    李光地是第一個上書請兵進擊胎碗的,因為贊同者少,他受了多少日子的窩囊氣,便藉著康熙嚴斥梁清標之際,挺身而出。

    梁清標被李光地話語一激,上了拗勁,叩頭道:“李光地固然知天理、通人道,卻不曉得用兵易,籌糧難!臣以為即便取胎碗,也應漕運暢通、兵糧調遣應付到位。”

    “這個話在理。”康熙蹙眉嘆息一聲,說道,“胎碗之事,聽聽施琅和姚啟聖怎麼說,再定奪吧。”

    說著,康熙站起來,徐徐走下龍座,在一大片跪著的臣子中踱步而行,提高了嗓音說道:

    君子畏天命是聖賢之言,但天變之理要格外慎重。康熙八年彗星出,有人說於朕不利,朕恰在那年除了鰲拜;康熙十年地震,京師謠言蜂起,朕鎮之以靜,安然無事;康熙十二年冬彗星再現,吳三桂謀反,朕決意撤藩--結果如何?你們都看見了!

    朕勸你們一句,要做賢臣、能臣,不要做忠臣、烈臣。有賢臣,便有明君,有能臣,則有治世;出了忠臣,便是君昏國亂之時。

    康熙作為清朝一代明君,他對“天象”一事可以說理解、詮釋得很詳盡,很到位了!

    那麼天象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所謂天文就是天的文化,日月的執行產生四季、日夜,而這些天象與人類的生存發展都息息相關。

    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順應天時。

    典籍上說:日、月、五星合為七正。

    日、月、五星在二十八宿中執行,形成律歷,這時上天用來顯示貫通五行八節風氣的規律,自然界用來促使萬物成熟的手段。

    司馬遷說:所以運用璇璣玉衡這樣的天象儀器進行觀察來辨別方向,定季節,或確定天地二十八宿的位置。

    十天干為母 十二地支為子,建立律制、運算曆法,規定日行度數,可以依據它們進行測度。

    文章開始康熙提到的帝星又稱“天極星”,處在中宮中心位置,是中間明亮的那顆星,居於正北不動,名為太一。是天帝的意思。

    在它的旁邊有三顆星名三公,或名太子、庶子,後面彎曲弧狀的四顆星中末尾較為明亮的星叫正妃,其餘三顆星為後宮嬪妃之屬。

    環繞守衛著中央的十二顆星,是護衛的藩臣,它們合起來就構成紫宮。

    擋在紫宮門口內的三顆星,呈向北尖銳的形態,尖端的那顆星若隱若現,稱為“陰德” 或稱天一。

    紫宮左前方有三顆星是天槍,右前方有五顆星是天棓,後面有六顆星越過銀河可抵達營室的,就是閣道。

    北斗七星的鬥就像是天帝乘坐的車子,運行於靠近天極的中央,它可主管四方地域分野,區分陰陽,分辨月建,配合五行均分五個節氣,計量節氣度數,確定曆法,這些重大的事都要依靠北斗。

    斗魁上方像是一隻筐的六顆星叫文昌宮,斗魁下方也有六顆星兩顆一起肩並肩,名字叫三能。三能預示著君臣關係。

    火星不但代表五行中的火,還代表著和平與戰爭。

    要是火星在執行過程中接近或者停留在角宿,是有戰事的徵兆。

    火星還有一個名字叫作“熒惑”,表現出一種剛正執法的氣概。

    火星主管南方,五行中屬火,執掌夏季、丙丁日期。

    有失禮的國家,上天對它懲罰就要從火星上去看。

    要是發生“熒惑守心”事件,那是很可怕的天文現象,意味著國家有兇災或國君有難。

    歷史上有記載的“熒惑守心”事件,就驗證了這種說法。

    公元前211年,發生熒惑守心,第二年秦始皇駕崩;公元前7年,熒惑守心,漢成帝中風暴斃。

    當然,他們都是歷史上的“暴君”,熒惑守心的天文事件,也都是他們自己的行為感召而來的。

    土星也稱“填星”,它主持中央,掌管夏末,戊、己日期,為中央黃帝,執掌德行,是女主象徵。

    土星二十八年左右在恆星間執行一週,所以一年鎮守一宿,該宿對應那個國,那個國家就很吉利。

    所以說土星是“福星”。

    土星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地候,主年歲的豐歉。

    金星又叫“太白”,是西方掌管秋季的神、庚辛日期,主管徵殺。徵殺失當,受到懲罰的徵兆可從金星上看到。

    另一種天象就是日食、月食、彗星(流星),都代表不同的意思。

    自從人類社會有記載以來,沒有哪一個國家不重視觀測日月星辰制定曆法的。

    抬頭觀察天給予的示象,低頭則取法地上萬物。

    天上有日月,地上分陰陽;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

    日月星三光,是陰陽之精,精氣的根源在地上,要靠聖明的帝王統領調理它們。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時間裡,有記載的日食36次,3次彗星記錄,宋襄公時還記載當時發生流星雨的事。

    那個年代,代表中央政權的周朝衰微,諸侯之間互相用武力攻伐,五霸相繼形成,各自為政。

    從此以後,勢重地欺凌孤弱的,強大的兼併弱小的。而諸侯國內部,田氏篡奪了齊國政權;韓、趙、魏三國瓜分了晉,又揭開了戰國諸雄並爭的新格局。

    秦始皇時期,十五年期間四次出現彗星,時間長的80天內均可看到。

    此後秦以武力征滅六國,並對外和四夷作戰,這期間死人無數。

    項羽救鉅鹿時,有流星從東向西劃破長空,太行山以東的諸侯聯合向西攻陷秦國,殺掠幾十萬佔領了咸陽。

    劉邦建立漢朝,五大行星匯聚於井宿。劉邦在平城被圍,有月暈七重出現在參宿和畢宿。

    呂雉當政,發生了日食和白晝不見太陽的天象。

    七國之亂,出現了幾丈長的彗星,火流星越過樑的疆城,隨後起兵作亂。

    這樣看來,上天示警還是有所依據的。不過出了不好的“天象”,能夠像是康熙那樣豁達、自省,一定會轉危為安,遇難成祥的。

    文章中提到的“熒惑守心”一事,在春秋時也曾經發生在宋景公身上。這種極其惡劣的上天示警讓宋景公很憂慮。

    天文官建議說:“可以把兇災轉移到宰相身上,來替國家消災。”

    不知道宰相招誰惹誰了?

    宋景公說:“宰相是國家重臣,不行!”

    天文官又建議說:“要不把這災難轉移到百姓身上?”

    “百姓是國家的依靠,不行!”

    “那轉移到糧食作物上總可以了吧?”

    “如果糧食欠收,百姓飢餓,我又去做誰的國君呢?不行!”

    天文官深受感動,他很認真地說:“蒼天在上,必能聽見人間細微之聲!今天國君您連說三句仁德之言,想必火星會移到別處!”

    果然,再觀天象時,火星竟然移動三度。

    宋國也沒有出現預言中的國有兇災國君有難。

    中國古代對天象是很注重的,把天象異常與人世間的吉凶禍福對應起來、以上蒼示警來覺察自己的德行是否虧欠、良知是否泯滅。從而洗心革面,減輕刑罰,減少殺戮,以達到應天命,順天和的目的。

    從上面康熙、以及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天象的闡釋,可以看出,天象示警帶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從心而覓,感無不應;如果轉嫁、褻瀆神祇,則無不降下災殃。也就是說:所有的天象都是對應人心的,也就是人心感召而至的,只有改變了自己的心,才能改變一切。

    這樣看來所有世間的一切都離不開人心的善惡。你懂“天象”的實質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的洗衣機怎麼設定預設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