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墨海聽濤

    書中自有黃金屋,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兩句話看起來矛盾,實際上並不矛盾。"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是宋真宗的兩句詩,勉勵讀書人努力學習,奮發有為。一旦金榜題名,便可官袍加身,財富和美女應有盡有。於是乎,科舉考試亦成為文人書生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而"百無一用是書生",是清代文人黃景仁一生不得志發出的無奈感嘆。書中自有黃金屋,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兩者語境不同。前者出於皇帝之口,具有號召性和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意義;後者純屬個人人生寫照,是個別現象,不具有普遍性。這就如同李白善飲酒,"會須一飲三百杯",但是不是所有的文人都能一飲三百杯呢?

    古人云: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無論哪朝哪代,文人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歷代的宰相和大臣,文人佔絕對多數,也能說明這一點。在今天,高科技日新月異,新知識新發明層出不窮,這些成就不都是社會精英共同努力奮鬥得來的嗎?若缺了他們,飛船能上天嗎?潛水器能深潛入海嗎?

    因此,我們要為中華崛起而奮發讀書!

  • 2 # 舞文弄墨的孫老師

    書中自有黃金屋,是勸解書生要刻苦讀書,然後靠上秀才,然後參加考試,靠上解元,然後透過殿試,考上狀元。總之,透過讀書,考取功名後,就會名利雙收。不僅獲取錢財,而且還可以獲取美人。這是勸解書生努力讀書。百無一用是書生,是說,書生只會讀書,而沒有其他的技能,沒有其他的本領,讓書生做讀書之外的事情,啥也不會做,啥也做不了。這兩句話,其實,並不矛盾。是從兩個角度來評論書生,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也從一個側面講明瞭作為書生,不能只知道讀書,還要學會其他的一些技能。否則,假如考不上功名的話,就真的沒有任何用處了。這兩句話是相輔相成的,一是對書生的勸解與鼓勵,一是告誡書生,假如讀死書,考不上功名,就要學習些其他的本領。譬如說,經商等。

  • 3 # 野秋

    知縣一職大概是從宋朝才正式確立的,屬正七品。又稱:縣尊、縣長、縣臺、縣太爺,屬於最低級別的朝廷命官。集政治、軍事、經濟大權於一身,甚至訴訟審理也要掌管。他的權力關係著普通百姓的方方面面,因此又被百姓們稱做“父母官”。

    在山高皇帝遠的窮鄉僻壤,縣太爺也就是土皇帝,是最基本的皇權象徵。他不但掌管著一方的大小事務,還可以決定一方百姓的生死命運。但這也並不代表著他可以一手遮天,一些地方勢力仍然是讓他敬畏的,比如有功名在身的秀才、舉人,一些閒賦在家的官員等等。

    古代的舉人又有什麼特權和地位呢?

    自從隋煬帝開始,為了公正公正的選拔人才,實行了科舉制度,普通百姓也有了進入仕途的路徑。在這種考試製度下選拔出的人才,分為幾種等級:秀才、舉人、進士。

    古代的文人,一旦有了這些身份,那就是有功名的人了,但這並不代表實際的官職,它只是一種學位的象徵。俗話說:初朝的秀才末朝的狀元,什麼學位做多大官,就要看國家對人才的需要程度和自己的運氣了。

    舉人的產生,必須經過縣、鄉兩級考試(又稱鄉試)合格。一旦取得舉人的人份,就可以有很多的特權:可以免除稅賦皇糧、不用負擔徭役。舉人可以稱作老爺,家中可以豢養僕人、Y環。公堂之上,可以與縣太爺平起平坐。

    一旦獲取舉人的功名,也就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他的未來很難予料。在缺少人才的年代,舉人可以岀任知縣一職了。除此之外,舉人對地方官享有監督的權力,縣太爺一旦有枉法行為,舉人可以層層上報。

    因此,地方官上任的第一要務就是:明察暗訪,要把當地的名人和大的勢力搞清楚。稍有不慎,丟掉烏紗帽不說,甚至是稀裡糊塗丟掉卿卿性命。

  • 4 # 使用者2493311376432343

    《琵琶記》中:“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作者高明以“頭懸樑、錐刺股”的苦讀精神,來激勵讀書人追求做大官、發大財。其中十年不是實際的十個年頭,“十年寒窗”意指要透過艱辛的努力。整一句是形容多年苦讀歷經艱辛,一舉成名後身價倍增。與科舉考試的關係的話,可以這樣理解:一個讀書人在參加科舉中榜之前,不管他多麼勤奮刻苦,除了自己家裡人,否則一般是無人理睬的,包括親戚。而當他參加了科舉並勝出,中了狀元或者封了官,那就揚名天下了,因為科舉制中了狀元是昭告天下的,到那時奉承的人也就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