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今方知我

    “論資排輩,親疏遠近。”

    這是中國幾千年儒家文化薰陶的“結果”,即使是朱元璋他也不能完全避免。

    這八個字,放到今天的官場、職場、人際關係中,它也是“潛行”的“真理”、“遊戲規則”。

    我個人認為,這八個字是更符合人性本身的,無褒貶之分,是一箇中性詞。

    正如題主提出的:明朝的開國六公爵有南韓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為什麼沒有劉伯溫?

    我的回答,一個字:資。資是資格、資本的意思。

    意思就是他的資格、資本,還不能讓他到達李善長、徐達那個高度。

    李善長是何人?

    朱元璋開國的“總後勤部部長”啊。

    徐達是何人?

    朱元璋開國的第一排位的軍隊統帥啊。滅亡元朝,就是他的手筆。

    劉伯溫是何人?

    朱元璋軍隊的謀士,還算不上第一。

    能稱得上朱元璋開國第一謀士的是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升。

    朱元璋的智囊團隊裡,能和李善長、徐達他們“相提並論”的,也只有他了。

    如果朱元璋在其中選擇一人封國公的話,也只會是朱升,不會是劉伯溫。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啊。

    相較於劉伯溫開國後的進退失據、含冤枉死,朱升的激流勇退、明哲保身,就更顯“洞明世事”的智慧了。

    雖然,我個人也非常喜歡劉伯溫,但我對於什麼“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之類的觀點,是不認同的。理性追星,拒絕腦殘。

    如果徐達真是第一功臣,他還會排在第二嗎?

    軍馬未動,糧草先行啊!

    沒有戰備的軍隊,就像沒有米的巧婦一般,難為無米之炊。

    顯然朱元璋的是清楚這一點的。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戰略物資本就不充裕,如何合理的分配物資,讓好鋼使在刀刃上,是需要大智慧的,而作為總後勤部長的李善長,“首當其衝”、責任重大。從最後的結果看,他做的非常好。並且,當時是沒有人能夠替代他的,你說他的功績如何?

    開國六公爵,五人是軍隊首領,只有李善長一人是文臣,足以說明一切了。

    為什麼徐達只能排第二?

    朱元璋心想“他孃的,當時我也沒想這麼多啊,早知道,備註個:排名不分先後的”。

    對於明朝,李善長必不可少,徐達就有替代者嗎?

    我認為,也沒有,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每一個歷史風雲人物的誕生,必然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有的崇尚武力鬥爭的人,會認為徐達功勞更大。

    有的崇尚運籌帷幄的人,會認為李善長的功勞更大。

    觀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能從這些歷史人物的身上學到什麼。

    例如,當年偉大領袖從朱升那邊學到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策略。

    時代在變遷,但作為一個領導,你不應該學習朱元璋的知人善任嗎?

    歷史在發展,作為一名職員,你不應該學習朱升的人情練達嗎?

    民族在傳揚,作為一名中中國人,你不應該學習徐達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嗎?

    ......

    比來比去不是目的,發現真我才是關鍵。

  • 2 # 歷史畫中人

    朱元璋坐了江山之後,沒有封異姓王,只封了六個公爵,即李善長、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和鄧愈六人。

    他們之所以獲封公爵,一則是因為他們很早之前便已經跟著朱元璋一起打江山了,所以功勳卓著;二則是因為他們是安徽人,是朱元璋的同鄉,李文忠更是他的外甥,這些人後來被稱為“淮西集團”,可以說是朱元璋的鐵桿,朱元璋想要坐穩江山,絕少不了他們的擁護。

    為什麼明朝開國六公爵沒有劉伯溫,而開國第一功臣徐達只能排第二?

    要說為何明朝的開國六公爵中沒有劉伯溫,而徐達卻只能排第二,其實主要與他們立下的功勞有關。

    先說一下劉伯溫立下的功勞。

    劉伯溫曾是元朝時期的進士,後來因為不想和那些貪汙腐敗之輩同流合汙,因此選擇辭官回鄉。朱元璋起兵後,聽聞劉伯溫很有才學,於是將他請來做自己的謀士。

    劉伯溫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謀略家,他曾經多次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參與制定剿滅元朝的計劃。

    制定王霸之業

    在郭子興死後,劉伯溫建議朱元璋脫離小明王而自立,這可以說是朱元璋霸業的開始。

    朱元璋自立門戶之後,此時的朱元璋實力並不是很強,他的地盤東邊是張士誠,西邊是陳友諒,這兩人都對他虎視眈眈。

    在這樣的情況下,劉伯溫對朱元璋說到:

    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協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

    劉伯溫的計策可以說為朱元璋的霸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出謀劃策,大破陳友諒

    雖然劉伯溫建議朱元璋先攻陳友諒,但陳友諒實力雄厚,在之後兩人的爭鬥中,陳友諒曾率領三十萬大軍進攻朱元璋,結果嚇得朱元璋手下的一些謀士紛紛勸說他投降。

    而朱元璋此時心中也感到有些惶恐,就在這樣萬分危急的時刻,劉伯溫看出了朱元璋內心中的恐懼。

    於是劉伯溫說到:說要投降的,都可以直接處斬,現在陳友諒率領大軍來襲,表面上連戰連勝,實際上他已經自大自滿,只需要將他引誘到我軍腹地,一戰就可以擊潰陳友諒。

    之後劉伯溫制定好計策,先派人假裝投降,將陳友諒的大軍引入埋伏圈,一舉擊潰了陳友諒的主力,最後陳友諒倉皇逃竄。

    後來朱元璋建立了明朝,而劉伯溫被封伯爵,他的功勞相比李善長和徐達還差一些,自然無法獲得國公的爵位,不過這也與他懂得明哲保身有關,畢竟他知道明朝已經建立,以後的朱元璋肯定會對自己十分忌憚,他擔心自己無法善終,因此儘量免除朱元璋對自己的猜忌。

    為何開國公爵徐達只能排第二

    徐達一生為朱元璋立下汗馬功勞,他曾統帥大軍攻滅張士誠,攻佔元朝都城,後來又掃蕩元朝的殘餘勢力,擊潰駐守太原,擁兵十萬的元朝名將王保保。

    如果只論軍功,徐達肯定能排第一,朱元璋也曾將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但實際上開國第一公爵是李善長。

    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徐達是個武將,而李善長是個文官,在明朝建立之後,國家更需要的是文官,一個王朝離不開一群有能力的文官,朱元璋不會將武將的地位排在文官之上。

    李善長就如同蕭何,他的功勳不是體現在征戰上,而是主要為大軍提供後勤保障,以及治理國家等方面。

    朱元璋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

    明朝的建立離不開徐達,同樣也離不開李善長,讓李善長排在開國公爵第一位,徐達也比較服氣,這也能看出朱元璋的平衡之策。

    總結:在朱元璋的概念當中,現在已經建立了大明王朝,基本上也沒有仗要打了。治理國家就顯得十分重要了,當年那些帶兵打仗的武將,都可以退役回家享福了。徐達排名第二就是給這些人一個警醒,李善長這樣的文官,在這個時候要比武將重要的多。而且武將在太平時期,極有可能是不安定因素,所以朱元璋必須要打壓這些武將。至於李善長這樣的文臣,在朱元璋看來並沒有多少威脅,提拔起來便可以為己所用。當年漢高帝劉邦在建立大漢朝後,也將管理後勤的蕭何封為功勞第一,那戰功卓著的韓信自然也是不服氣,其實劉邦和朱元璋這麼做是一樣的目的,就是為了提拔善於治理國家的文臣,轉移集團重心。

  • 3 # 小呂叨叨叨

    朱元璋命令與劉基有仇的胡惟庸帶著御醫去探望有病的劉基,待御醫給劉基看完病之後,劉基的病非但沒好,反而越來越重,不久就死了。神機妙算的劉伯溫就以這樣慘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劉基,字伯溫。是明朝的開國元勳,為朱元璋成就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後世被稱為與諸葛亮齊名的謀士,也是那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曠世奇才。但是劉伯溫在明朝開國之初卻被封為伯爵,還是俸祿最低的伯爵,政治上也是屢屢受挫。最終窩囊的“病死“”在家裡,這是為什麼呢?

    一、一次心不甘,情不願的綁架行為。

    朱元璋與劉基的故事,應該是起源於一次“綁架”。在朱元璋創業之初,那時的朱元璋只佔有應天及附近的一些地方。有一天,朱元璋聽手下彙報說 “咱們這兒有幾個有名的隱士,老大,要不要拉他們入夥?”朱元璋很有興趣,告訴手下說“快!把他們請過來,一個都不能少!”於是,朱元璋先派了一個叫胡大海的人去請,胡大海把能請的人都請過來了,但是有一個人死活就是不來。這下好了,朱元璋更有興趣了。他叫來一個叫孫炎的手下,告訴他,無論你用什麼方式,一定要把那個叫劉基的人帶回來。

    孫炎見到了劉基,兩人相談甚歡,但劉基就是不去,而且態度強硬,送給了孫炎一把寶劍,那意思就是說“我死也不去!”孫炎也不是好惹的,告訴劉基“你這把劍應該先給天子,因為天子會用這把劍斬殺那些不聽話的人。”(劍當獻天子,斬不順命者)。這下劉基害怕了,本著“好漢不吃眼前虧”的態度,劉基跟隨孫炎回去見了朱元璋。可以說,這個故事的開頭就不是很“美好”,畢竟不是你情我願的。

    二、一次看不下去的吶喊。

    有一次,陳友諒的軍隊已經攻佔了應天的門戶太平,應天城就像一個赤裸的孩子,展現在陳友諒的刀下。應天城裡,朱元璋和他的謀士們在激烈的談論該怎麼辦。這些平日裡高談闊論,誰也不服誰的謀士人,在這個時候展現出了驚人的團結。他們一部分主張逃跑,另一部分主張退守紫金山,而他們的最後目的都是一個,那就是放棄應天城。這些人能做的,除了痛罵那個惹毛了陳友諒的常遇春,還有就是吹噓陳友諒軍隊的強大,自己的軍隊如何差等等。這副嘴臉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就比如說我吧,領導交代給我一份工作,我不想幹,我就會想盡辦法去找藉口,找理由。。。

    在一旁看著的劉基終於忍不住了。他歇斯底里的吶喊道 “你們這些人,一個個的,平時不都挺有能耐的麼?怎麼在現在這個時候就成癟茄子了?還要不要臉了?你們這樣還能稱為臣子麼?”眾人詫異的看著他,他接著說“雖然敵人很強大,但卻是驕兵,只要我們誘敵深入,打敗陳友諒是很容易的。你們一個個的都想著逃跑,也不想想,如果應天城丟了,咱們還能去哪裡?要走你們走,我要與應天共存亡!”這時,朱元璋正在用欣賞的眼光看著他,兩個人產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覺。從此,劉基憑藉著自己的智慧與勇氣獲得了朱元璋的信任。

    三、一次引來殺身之禍的分析

    張士誠攻佔了當時紅巾軍的重要據點安豐。紅巾軍名義上的首領韓林兒正在安豐城中,情況十分危急,韓林兒向朱元璋發出了求救訊號。朱元璋找到劉基來商議。

    朱元璋:咱們一定得救啊。

    第一,咱們也是紅巾軍的一支,韓林兒還是自己名義上的皇帝,如果相救能增加自己的威望。

    第二,安豐是應天的門戶,如果安豐失手了,應天也會受到威脅。

    劉基:老大,你說的這兩條理由,一個都不成立。

    第一,韓林兒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你不救出來還好,如果就出來了,你要怎麼處理?放在頭頂上供著麼?你要當皇帝,得讓上一個皇帝死,那麼想要避免弒君的惡名,就是讓他自己死!

    第二,安豐失守了,我們可以加強防禦,況且就算是現在出兵,就一定能守住安豐了麼?您想想,在我們出兵了之後,陳友諒趁機打過來,我們該怎麼辦呢?

    從後面的結果來看,劉基準確的判斷出了事情的發展走向,但是他卻變成了朱元璋心裡的一根刺。

    四、一次耐人尋味的論功行賞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後,開始論功行賞。我們都知道,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個公爵,分別是李善長、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而劉基呢,只是一個伯爵,還是薪水最低的伯爵。跟同為文臣的李善長相比,薪水差了十幾倍。很多人想不通為什麼,其實答案很簡單。請各位想想,如果你是一位領導,你的下屬,對事情的判斷比你還準確,你想到的,他能想到,你想不到的,他還能想到,你有沒有危機感?更何況這個下屬腦袋裡的東西,基本都不是維護集體團結的東西,都是權謀之策,搞搞陰謀政變非常適合,外加此人厚黑學根底極深。如果他把他會的東西都用在了你的身上,結果會怎樣呢?所以,劉基的地位,是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的。

    五、一次決定命運的談話

    建國之後,李善長的淮西集團與劉基的浙東集團之前的政治鬥爭愈演愈烈。有一次,高高在上的朱元璋找劉基嘮嗑,雙方一開始氣氛融,但突然間朱元璋問了劉基一個問題,併發生了一下對話

    朱元璋:如果換掉李善長,誰可以做丞相?

    劉基:這得您說的算啊。

    朱元璋:你覺得楊憲(劉基的棋子)怎麼樣?

    劉基:他可不行,他有才能,但是沒有氣量。

    朱元璋:汪廣洋(中立人員)怎麼樣?

    劉基:他太淺薄,不能當丞相。

    朱元璋:那胡惟庸(李善長的代言人)呢?

    劉基:胡惟庸太年輕,也不行。

    朱元璋:那我看我的丞相只有你能當了。

    劉基:我知道我能當,但是我嫉惡如仇我不願意當,現在的這些人,我看沒有一個合適的,您自己慢慢選吧。

    從此,劉基再沒有一點活的希望。洪武三年,朱元璋對劉基不放心,勒令劉基回老家退休養老。劉基辭官退休,但是他並沒有返回老家,因為他知道朱元璋不信任他,他留在了京城,他認為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朱元璋會放心並且放過他。但是他錯了。洪武八年,發生了文中開頭的一幕。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筆者認為,是朱元璋命令胡惟庸帶人毒死了劉基,毫不懷疑。

    劉伯溫一生足智多謀,卻落得如此下場,不得不令後人惋惜,但在惋惜的同時更要吸取教訓。要記住,聰明的人有很多,但因聰明而翻車的人更多。作為下屬,想領導之所想,急領導之所急,那是我們能力的體現,但是如果太過“聰明伶俐”的話,就會適得其反。想表現自己,也要有個“度”。只有掌握好這個“度”,才能安安穩穩,善始善終(手動狗頭)

    新人碼字不易,各位看官走過路過給個讚唄。加個關注什麼的就最好了。

  • 4 # 小馬談古今

    為什麼大明開國六公中沒有劉伯溫,第一功臣徐達也排在李善長之後?

    大明王朝的建立,是朱元璋團隊一刀一槍打出來的,除了朱元璋的運籌帷幄和決勝千里,也少不了他團隊中的一些能員幹吏的輔助,劉伯溫和徐達就是其中的兩位。

    以他倆的能力,功勞在六公之首的李善長之上,按理完全可以排在六公之首,為什麼徐達只排第二,劉伯溫卻連六公都沒進呢?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朱元璋打壓

    徐達和劉伯溫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忌憚的兩個人。徐達的領軍能力,堪稱天下第一,沒有他打不贏的勝仗。劉伯溫號稱諸葛在世,智謀天下無雙,就連聰明絕頂的朱元璋,都會自嘆不如。

    朱元璋之所以將李善長提拔為第一,將劉伯溫排在六公之外,就是為了打壓徐達和劉伯溫。

    而且武將在太平時期,武將極有可能是不安定因素,所以朱元璋必須要打壓這些武將。至於李善長這樣的文臣,在朱元璋看來並沒有多少威脅,提拔起來便可以為己所用。

    當年漢高帝劉邦在建立大漢朝後,也將管理後勤的蕭何封為功勞第一,那戰功卓著的韓信自然也是不服氣,其實劉邦和朱元璋這麼做是一樣的目的,就是為了提拔善於治理國家的文臣,轉移集團重心。

    為什麼朱元璋要給劉伯溫這麼大的羞辱呢?其實朱元璋雖然愛惜劉伯溫的才華,骨子裡卻十分反感劉伯溫這種人。劉伯溫的性格是比較耿直的,他不喜歡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朱元璋是非常霸道的人,他才不管你願不願意,而且朱元璋沒讀過書,跟劉伯溫比起來就是文盲級別,所以朱元璋認為,劉伯溫打心眼裡是瞧不起他的,他自然也不會讓劉伯溫多好過。

    3、保護劉伯溫

    在朱元璋看來,劉伯溫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他不希望劉伯溫摻和到李善長那一幫人的事情當中去。淮西黨羽眾多,朱元璋知道,只有剿滅淮西黨才能讓大明江山太平下來。

    然而這幫人都是開國元勳,不能立刻就動刀子,只能讓劉伯溫遠離這幫人,打壓劉伯溫,其實是為了讓淮西集團更加猖狂。劉伯溫完全可以跟他們較量,但這不是朱元璋的目的,朱元璋想要徹底剿滅淮西集團,所以必須要讓劉伯溫失去跟他們較量的實力。

    綜上所述:徐達功高蓋主,劉伯溫聰慧絕倫,這都是朱元璋所忌憚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老朱自私地打壓了這兩位開國元勳,就是為了保證朱明王朝能夠平安長久。

  • 5 # 妃蕊

    明朝開國六公爵:南韓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分封在一定基礎上有朱元璋為了平衡淮西,浙東勢力的原因,劉伯溫不屬於淮西集團,但是在建立明朝時,即擔任御史中丞時嚴厲打擊當時淮西一黨,因此有可能是朱元璋為了平復淮西一黨而未封劉伯溫。

    劉伯溫也有被後世的人們所神話的原因,其實劉伯溫在覆滅元朝,建立明朝的過程中,所立下的功勞是相對李善長來說少的了。

    李善長不僅是朱元璋的老鄉,而且很早就跟隨朱元璋征戰沙場,保護朱元璋覆滅元朝提供了穩定的後方,所以李善長是明朝初年的文臣之首。

    而徐達為什麼排第二,主要原因可能是李善長貪戀權位,徐達則是保持明哲保身的態度,因此徐達得以善終,而李善長最終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七十六歲。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劉基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

    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

    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為左相國。

    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

    以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 6 # 跟著腳走

    題主的問題可以分為兩部分:

    1.為什麼明朝開國六公爵沒有劉伯溫。

    答:劉伯溫的功勞不足以封公爵。

    2. 開國第一功臣徐達只能排第二?

    答:排第一的李善長,他的功勞不比徐達低。朱元璋也有意用李善長這個文官,壓制一下武將。

    劉伯溫的功勞並不足以封公爵

    一說到劉伯溫,我相信大家第一印象就神機妙算。在民間傳說中,劉伯溫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醫卜星象、奇門遁甲,無所不會。更神奇的是他還會預測未來,在明初的時候,就已經算出大明後續300年間,所發生的一切大小事情,還是準確無比。

    那我們不僅要問了,這麼神奇的劉伯溫,為什麼朱元璋在建國後,論功行賞的時候只封了他一個“誠意伯”,還是尷尬的最後一個了?

    我認為劉伯溫的功勞被後世誇大了,民間傳說他會奇門遁甲,還會預測未來。我覺得如果他真的有這麼神,那當皇帝這個事,應該就沒朱元璋什麼事了,他自己來做不好嗎?那劉伯溫到底在大明建國中起到了什麼作用了?

    朕觀往古俊傑之士,能識主於未發之先,願效勞於多難之際,終於成功可謂賢智者也,如諸葛亮、王猛獨能當之。朕提師江左,兵至栝蒼,爾基挺身來謁於金陵,歸謂人曰:“天星數驗,真可附也,恩委身事之。”於是鄉里順化。基累從征伐,睹列曜垂象,每言有準,多效勞力,人稱忠潔,朕資廣聞。

    上面這一段話就是朱元璋封劉伯溫“誠意伯”給的說明,在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到,朱元璋給出了劉伯溫在大明建立的過程中,有過什麼功勞。

    首先朱元璋誇獎了一番劉伯溫,說他是如諸葛亮、王猛一般,能在他創業初期就來投奔他了,後面就是重點了,說他分析問題很準,做事任勞任怨“每言有準,多效勞力”。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朱元璋之所以只給了劉伯溫一個“伯爵”,那是他認為劉伯溫的功勞不足。他只是一個謀士,提出建議、問題的人,和那些戰功赫赫的武將比起來,功勞是在是不夠的。

    開國功勞最大的徐達,為什麼排第二?

    徐達在明朝建立初期滅陳友諒、張士誠和後期滅元朝等這些重大戰役都有參與。可以說,朱元璋沒有徐達大明不一定建立的起來。按說這麼大的功勞應該是第一了吧,但是朱元璋在封功臣時,卻只是把徐達排在了第二位,把第一給了李善長。那李善長為什麼能排第一了?

    1.朱元璋對李善長的信任

    李善長和朱元璋是老鄉,他在朱元璋還很弱小的時候,就主動上門投靠,在這之後就一直居於幕後,為朱元璋處理人事、後勤糧草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糧草對戰爭來說是多麼重要的,朱元璋能一直將這件事交給李善長來處理,就能看出朱元璋對李善長的信任了。

    2.李善長的能力很強

    李善長雖然他書少,但他能在當時元末,如此混亂的局勢中為朱元璋指出了一條明路“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朱元璋就是根據這條建議,度過了初期的弱小。並且在朱元璋外出打仗的時候,李善長在後方有效的幫助朱元璋穩定住局勢,讓他沒有了後顧之憂,所以說他能力堪比漢時的“蕭何”。

    3. 朱元璋要用李善長壓制住武將

    在建國後,朱元璋一共封了6個公爵、26個侯爵、2個伯爵,其中只有李善長公爵和汪廣洋、劉基兩個伯爵是文官外,其他的全是武將。而這些武將大多是嬌縱狂背,認為天下是我們幫你朱元璋打下的,就應該和你共享。所以朱元璋特意將功臣第一給到了李善長這個文人,就是要壓一壓下面的武將。

    劉伯溫並沒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能力,他很多在後世流傳的故事也都是假的,他在大明建立的功勞上就如朱元璋說的“每言有準,多效勞力”。

    而徐達不能為功臣第一,是來自朱元璋的忌憚,對明初那些和他一起白手起家武將的忌憚,他必須也有必要讓李善長壓一壓他們太過囂張的氣焰。

  • 7 # 小小嬴政

    在那個時代和他有相同或者類似經歷的人不在少數,為什麼他能成功?原因就在於他不斷學習。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學了不少文化知識,還能寫一些很精彩的詩文,有的流傳至今,民間還有一些關於他喜愛文學的故事。

    傳說朱元璋登基以後,就要求南京的老百姓過年都要貼春聯,而且內容要和自己的身份地位職業相符。有一年,除夕夜他微服私訪,檢查仕民官商過新年、貼春聯的情況。家家戶戶都貼了,他比較高興。

    突然看到一戶人家門前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就有點不悅,於是隨從敲開那家人的大門,朱元璋就問他為什麼不貼春聯,這個人一看眼前這位的氣勢和派頭就知道是個官,於是小心說,小人不是不貼春聯,實在是寫不出和自己的身份職業相符的春聯。

    於是不動聲色地說,筆墨伺候。那人連忙把朱元璋一行迎進家裡,過年之前就準備好的筆墨紙硯現在正好派上用場,立即擺好。朱元璋一邊看著那人磨墨,一邊構思。墨磨好了,朱元璋不慌不忙提起狼毫筆,飽蘸濃墨,刷刷點點寫下一副春聯,上聯是:“一刀斬斷是非根”;下聯是“雙手劈開生死路”。大家一看都說好,太符合他的職業身份了,還缺個橫批呀!朱元璋二話不說寫下四個字“天下太平”。

    這個故事就反映出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和敏捷的才思,他不光死讀書、讀死書,他還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可以說既讀了有字書,又讀了無字書,所以他是個很有才幹又腳踏實地的人,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隨便的,都是深謀遠慮的。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後,不可避免的會遇到這個問題,不可避免的要解決這個問題。

    朱元璋封賞功臣的目的還是為了鞏固統治,而不是為了早日下臺,所以他要把那些對他知根知底的兄弟壓住,就必須把那些根底淺、好控制的人列為第一等,利用這些人去制約那些老弟兄,這就是帝王術、權謀策,把便於控制的李善長推到第一功臣的位置上,就是為了壓制了徐達,削弱徐達的權力。

    這樣就把可能在和平年代威脅皇權的武將壓制了一批,這其實就是告訴群臣:時代變了,我不再是你們的大哥了,我是你們的皇上。跟他打江山的老兄弟內心肯定很受傷,但是沒辦法,這是震懾。

    這樣一來,老弟兄都被壓制住了,那些低一等的便於控制的功臣自知根底淺、功勞小,更加感覺皇恩浩蕩,更加死心塌地的忠於朱元璋,朝廷也就有了初步穩定的根基了。在此基礎上,可以慢慢清洗那些不老實的功臣,所以,對功臣而言他們得到了功名富貴,在朱元璋看來不過是名韁利鎖,把這些功臣牢牢約束住了。

  • 8 # 歷史庶吉士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明朝開國六公爵分別是:南韓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而李善長作為六公爵裡面唯一的一個文官,他是名符其實的。首先李善長在朱元璋攻下滁州時就主動投奔了朱元璋,基本是朱氏集團的創始人之。而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他既是蕭何又是張良,不僅為朱元璋行軍打仗出謀劃策,更是把朱元璋打下的地盤治理得井井有條,被元朝摧殘得寸草不生的地方經李善長一過手,短短數月就能顯現出勃勃生機,他提出專賣兩淮之鹽,設立茶法。恢復制錢法,開礦冶鐵,制定魚稅,使老朱的財富日益增長,為朱元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源和錢糧,軍機進退、賞罰章程,也多由李善長決定。

    再說劉伯溫,劉伯溫確實有大功,自從他夥之後李善長“張良”的擔子基本就交給了劉伯溫。滅陳友諒、平張士誠、北伐中原等戰略基本都是劉伯溫給朱元璋謀劃,至於說為什麼他只被封了個誠意伯,守仁君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他沒有創業之功

    劉伯溫加入朱元璋集團時朱元璋已經在南京站穩腳跟,而且還是朱元璋多次派人請他才把他平過來,這和在朱元璋早期主動向朱元璋示好的李善長等人相比,這份從龍之功就少了。

    二劉伯溫和朱元璋的淮西集團格格不入。

  • 9 # 三國御史

    感謝相邀!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劉伯溫是名氣最大的一個,在民間野史中,相傳此人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謀臣,料事如神,文韜武略,不僅幫明太祖打了江山,他還通陰陽,甚至懂得道術。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大人物,在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共封賞六公、十八侯,二十八伯。劉伯溫只封了個伯,位居功臣三十六位“誠意伯”,並且當時同被封為伯爵的汪廣洋,俸祿360石,而劉伯溫卻只有240石,可想劉伯溫在朱元璋心裡的地位如何了。

    至於劉伯溫為何不能位列六公,老羅認為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猜測,劉伯溫雖才華蓋世,胸有韜略,卻不是政治家。如果他專注於學問,成就必定會不遜於任何一代宗師。但他是性情中人,決不會為逃避亂世紛爭,躲起來一門心思做個人研究。而且他心地至誠,性格正直剛烈,嫉惡如仇,天下太平之後,也根本不適合混跡於官場。

    再就是朱元璋的部下,主要是淮西老鄉群體和朱元璋的親戚子弟群體。劉伯溫和二者都不相干,被邊緣化也正常。加上即帝位後的朱元璋,心態開始發生變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是所有帝王的一貫思維,只不過在朱元璋那兒更變本加厲,更刻薄寡情。

    第二種猜測,劉伯溫遠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他並沒有什麼道術。在功勳方面,劉伯溫的功勞其實並不大。1360年到1363年9月,他做朱元璋的隨軍參謀,其中還有半年多是回家守孝,實際上從軍的時間勉強接近兩年,也只是朱元璋眾多隨軍參謀之一,甚至沒有官銜。至於說劉伯溫制定了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的大計,也是牽強的,例如鄱陽湖一戰中,朱元璋曾被敵軍團團包圍在一條指揮船上,如果說劉伯溫真的料事如神,他會令朱元璋遇到這麼大的險境麼?

    那麼,為什麼劉伯溫在歷史上會那麼出名呢?我認為這是出於朱元璋的一種政治需要。 眾所周知,朱元璋做過放牛娃、乞丐、和尚,出身卑微,直到稱帝后也一直對此耿耿於懷,為了讓他顯得是順承天意的真龍天子,朱元璋曾經大量編造個人神話,比如,他曾自稱自己受道教天神指點,受贈“絳衣、冠履、寶劍”等神物,理當得天下。

    在這些神話故事中,劉伯溫的角色就十分重要了。因為劉伯溫懂得讖緯之學,可以經常編造出一些所謂的“天象”來證明朱元璋是受命於天,因此朱元璋也就樂得在詔書中刻意突出劉伯溫的“神蹟”,其實這與其說是劉伯溫的功勞,不如說是朱元璋利用劉伯溫而對天下實施的一種障眼法,劉伯溫也因此得以被樹為了朱元璋開國功臣中的代表人物。

    徐達還救過朱元璋的命:朱元璋收留因部隊缺糧來求助的孫德崖。郭子興則因過去與孫德崖有矛盾,知道這一訊息後很生氣,親自從滁州趕來和州,捉住了孫德崖扣在城裡。孫德崖部下誤以為這是朱元璋策劃的陰謀,便把他五花大綁,並揚言要殺掉朱元璋為其主帥報仇。徐達在城裡聽說朱元璋被孫部下扣留,生死未卜,就毅然請求替代朱元璋作為人質,後經多方調解,孫、朱都被對方釋放,在這次事變中,徐達的捨身相救深得朱元璋的稱讚,兩人的關係更加密切了。 但為什麼當時功勞蓋世的徐達只能位列第二,老羅認為

    其一,朱元璋猜忌心太重,害怕出現宋太祖“陳橋兵變”這類功臣奪權事件。

    其二,徐達的功勞太大,古語說:功高者不賞。儘管徐達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恭慎有加,但仍然未能免除朱元璋對他的懷疑和猜忌。

  • 10 # 農民工歪說古今

    自宋王朝採取重文抑武的戰略性國策之後,歷代王朝都在有意無意地效法,便逐漸形成了文官位低權重、武將位高權輕的權力格局,這一點在爵位的授予上顯得尤為明顯!給文官實權,但不給較高的爵位或者根本不給爵位。如此一來,文官以流官居多,置身貴族行列者則相對較少。武將沒有實權,但讓這些人衝鋒陷陣沒點甜頭肯定是不行的!那麼,就給張“長期飯票”吧,封個爵位,你的子孫可以世襲、衣食無憂,但手裡沒有實權,威脅不到皇位、皇權。

    明王朝的開國勳臣中,獲得爵位者絕大多數都是武將,無論是位居公爵的徐達、李文忠等人,還是眾多的侯爵、伯爵,文臣非常之少!其中,文臣封爵者以李善長和劉基等人為代表,李善長封南韓公、劉基封誠意伯。

    為何李善長居開國六公之首

    明太祖朱元璋曾公開稱徐達為“開國第一功臣”,可為什麼徐達在開國六公中的排名卻排在了李善長之後呢?只能用一種解釋,這是朱元璋故意為之。

    個人認為,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安排,大概出於兩個原因。一是刻意壓制武將,原因很簡單,開國武將位高權重、手握重兵可不是什麼好事!將李善長置於六公之首,既是以文臣牽制武將,也是在向武將們傳遞一個訊號:“請你們擺正自己的位置”。二是對外釋放“重文抑武”的重要政治訊號:“我大明王朝雖然是以武力得天下,但接下來我們還要是以文臣為治國之本!”

    當然,李善長作為朱元璋的首席謀士兼“行政總管”,其在明王朝建立過程中的功勞也是不容忽視的!讓他當這個開國六公之首各方面基本上都可以接受。相反,劉基就不行!

    為何劉基不能位列公爵

    劉基這個人被野史、小說嚴重“神化”了,以至於給很多人造成了一種錯覺:“明王朝的江山是在劉基的運籌帷幄之下才打下來的!”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劉基僅僅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謀臣而已,甚至都不是獨當一面的行政大員!這一點從明王朝開元建國之後朱元璋將劉基安置在御史臺(後改都察院)也能看得出,劉基這個人似乎並不擅長行政性事務,他更側重於“謀”。這就註定了劉基“功勞”的侷限性,他的功勞無法絕對量化!他僅僅是提出了“設想”,付諸實施的卻是其他人……功勞自然也得和其他人分攤!如此一來,按照“功勞”論功行賞時,劉基的爵位自然不會太高,加之又是文臣,能夠獲封伯爵已經算是不錯了。

    除此之外,劉基的資歷與朱元璋從老家帶出來的那些“淮西子弟兵”、包括屬於“淮西集團”的李善長相比,太淺了!劉基是在朱元璋已經形成氣候之後才投效其麾下的。古代論資排輩的風氣並不比現在弱多少,這樣一個低年資的文臣能夠被封為伯爵已經讓不少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淮西子弟兵”不滿了。如果讓他位列公爵,朱元璋簡直就是在親手製造矛盾,得不償失。

    朱元璋與浙東士子集團的關係

    浙東士子集團是明初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這些人出身於朱元璋對手張士誠的轄區,卻在為朱元璋效力。他們不僅與張士誠有些千絲萬縷的聯絡,不少人還曾經是元王朝的官員、進士。劉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出身浙東,中過元王朝的進士、當過元王朝的官!這就註定了這些人不可能真的獲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更信任的還是自己從家鄉帶出來的“淮西子弟兵”。對於這些人,朱元璋一直都是且用且防。話說回來,這些當過元王朝官員的人能夠背叛元王朝,難道不能背叛自己嗎?讓朱元璋如何放心?

    而且,浙東士子集團還有一個文人的通病,那就是恃才傲物!他們骨子裡根本看不上朱元璋從老家帶出來的這些“泥腿子”,恐怕連朱元璋本人也未必看得上。但迫於生計、為了未來又不得不依附朱元璋。因此,他們與“淮西集團”的關係一直不太融洽。開元建國之初朱元璋安身立命的本錢就是“淮西子弟兵”,這就使得朱元璋的立場必須向“淮西集團”傾斜!更何況,朱元璋本人對“浙東士子集團”也不是太喜歡,只是不得不用罷了。在明王朝大規模開科取士之後,“浙東士子集團”也被朱元璋逐漸稀釋、分流,慢慢退出了明王朝的政治舞臺。

    綜上所述,明太祖對於劉基更多地是用其才,但並不信任他!劉基的地位根本無法與出身嫡系“淮西集團”的李善長相比!這就是李善長可以位列公爵,劉基卻不行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劉基以“謀”為主,卻難以充當獨當一面的行政大員,與“行政總管”李善長相比,這也是劉基的劣勢。同時,劉基這個人多少有些恃才傲物,並不招朱元璋喜歡。因此,劉基能夠被封為誠意伯,朱元璋對他已經不錯了……當然,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劉基是文臣,給文臣封爵已然是“特殊優待”了,更何況劉基之上還有一位已經受封南韓公的李善長了!就算劉基功勞夠了,朱元璋出於平衡的考慮,恐怕也未見得會給劉基封公爵……

  • 11 # 月光先生看世界

    公元1370年十一月,眼看大局已定的朱元璋開始大封功臣,共封公爵六人,侯爵二十八人,伯爵兩人。

    其中位列功臣第一的是李善長,就連戰功赫赫的徐達都排在他後面,屈居第二。而朱元璋的首席智囊劉伯溫卻連公爵都沒混上,只是個伯爵。

    真要按功績來說,徐達才是功臣第一,李善長只夠封個侯爵,至於劉伯溫,封個公爵也不過分。

    正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朱元璋這麼安排必定有其深意。而答案就在李善長身上。

    李善長此人喜歡讀書,有謀略,他很早便投奔了朱元璋。

    當時朱元璋剛剛脫離郭子興自己出來單幹,在朱元璋攻打滁州途中,李善長主動來到朱元璋營中。一番交談下來,朱元璋驚為天人。

    畢竟那時候的朱元璋剛開始創業,手下就一幫大老粗,正缺少像李善長這樣有文化、有見識的人,於是將其引以為心腹。

    而李善長也投桃報李,盡心輔佐朱元璋。

    郭子興打壓排擠朱元璋的時候,曾試圖籠絡李善長,被李善長嚴詞拒絕。

    朱元璋親率大軍前去攻打雞籠山寨的時候,李善長留守和陽城,僅用少量兵力便擊退了來犯的元軍。

    後來朱元璋的勢力逐漸壯大起來,李善長則主要負責出謀劃策和後勤方面的事務。每次朱元璋親率大軍出征,李善長則負責留守後方,幫朱元璋調撥糧草輜重。

    每次他都能做到後方百姓安居樂業,前方將士吃飽穿暖。

    別說古代了,即使放在現代,要做到這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見李善長處理內政的能力還是很強的。

    就連朱元璋本人都說過:李善長雖然沒有立下汗馬功勞,但是他追隨朱元璋多年,長期負責在後方籌措糧草,這份功勞也是很大的。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謂:“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明史·李善長傳》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朱元璋忙著南征北戰開疆拓土的時候,內政事務大多交由李善長處理。

    在這一時期,朱元璋和李善長之間的關係可謂是親密無間,明朝初期的很多律法、制度都是出自李善長之手,朱元璋一直將李善長當做自己的得力助手,給予了足夠的信任。

    然而到了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後,這君臣關係開始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李善長受封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南韓公。並授予免死鐵卷。

    前面那一堆虛銜就不說了,最有價值的就三個:左丞相,南韓公,免死鐵券。

    丞相者,掌管國家內外大事。明朝初期設左右丞相各一人,古代以左為尊,左丞相的地位高於右丞相。因此李善長這個左丞相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順帶一提,擔任右丞相的便是徐達。也就是說,李善長不僅在功臣排名中排在徐達前面,就連官職也比徐達高,其權勢是全面超越了戰功赫赫的徐達。

    至於南韓公,那是明朝最高的爵位了,跟隨朱元璋打江山的功臣那麼多,僅有六人獲封就可以看出這國公的含金量有多高。

    而免死鐵卷更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寶貝,有了這免死鐵劵,無論犯了多大的罪,只要不是謀逆,在行刑之前只要拿出這免死鐵劵,都可以免除一死。

    雖說當初朱元璋封的公爵和侯爵都有免死鐵劵,但是在這方面李善長也受到了優待。

    別人都是一張鐵卷,唯獨李善長,朱元璋給了他兩張。可以讓李善長免死兩次,或者讓他兒子免死一次。要知道,為了大明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的徐達也只得到一張免死鐵劵。

    總的來說,朱元璋對李善長封賞過盛,遠超其他臣子。

    這次封賞之後,李善長意氣風發,一時風頭無二。於是,他開始飄起來了。

    李善長這人有個毛病,就是小心眼,容易記仇。李飲冰、楊希聖因為一些小事得罪過李善長,李善長直接上書彈劾二人,朱元璋就將他們給罷官了。

    就連劉伯溫都對李善長退避三舍。

    有一次朱元璋前去汴梁巡視,讓劉伯溫和李善長留守南京處理政務。劉伯溫認為天下初定,法度廢弛,此時應該嚴格執行律法、重新建立天下秩序。

    恰逢此時中書省都事李彬撞到了槍口上。李彬不僅貪贓枉法還縱容手下犯事,證據確鑿,對此劉伯溫主張嚴懲不貸。

    這李彬乃是李善長的心腹,正是仗著李善長的恩寵,他才敢如此肆無忌憚的犯事。

    李善長自知理虧,因此私下找到劉伯溫希望他能從輕處罰。然而劉伯溫根本不給面子,為了避免日長夢多,他派人快馬加鞭將此事稟報給朱元璋,在得到批准後迅速將李彬斬首。

    此舉分明是在打李善長的臉,二人因此交惡。

    李善長於是向朱元璋誣告劉伯溫,李善長的黨羽也紛紛上書,捏造劉伯溫的各種罪名。加上劉伯溫有些事情辦得不讓朱元璋滿意,於是便藉著劉伯溫妻子去世的機會,讓劉伯溫罷官回家了。

    雖然後來朱元璋又把劉伯溫給叫了回來,但是沒過多久劉伯溫再次被李善長排擠出朝廷。

    正所謂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李善長的人生已經到達頂點,倒黴的事情開始接踵而來。

    公元1376年,也就是李善長受封國公後的第六個年頭,朱元璋將臨安公主下嫁給李善長的兒子李琪。李善長身上又多了一個皇親國戚的標籤,地位更加尊崇。

    然而就在婚禮剛結束一個月後,便有人開始對李善長髮難了。

    御史大夫汪廣洋、陳寧上書稱:之前皇帝生病十天沒能上朝,李善長卻不進宮問候,駙馬李琪也有六天沒有進宮問候,這是犯了大不敬之罪。

    這種罪名根本就是莫須有的事情,朝廷重臣忙著處理國家大事,哪裡有空每天去問候皇帝?更何況皇宮是隨隨便便就能進去的?入宮手續繁瑣,有這空,不如多處理幾份公文。

    然而朱元璋真就因為這點小事治了李善長的罪,將其年俸削減了一千八百石。要知道李善長的年俸一共才四千石,這一下子就削去一半,這懲罰已經很重了。

    然而這只是個開始罷了。

    公元1380年,明初三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爆發。

    當時李善長早已離開了左丞相的位置,擔任左丞相的便是胡惟庸。

    所謂醴泉,便是泉水中有著一股淡淡的酒香。這在當時可是稀世奇景,反正胡惟庸家離皇宮也不遠,於是朱元璋欣然前往。

    然而朱元璋走到半道的時候,一個叫雲奇的太監跑了出來,他死死地拉住朱元璋的馬,急得說不出話來,只能指著胡惟庸的宅邸比劃。

    朱元璋什麼場面沒見過,立刻心領神會,明白鬍惟庸家裡有問題。於是他立刻調頭返回皇宮,然後站在高處眺望。

    只見胡惟庸的宅邸上空塵土飛揚,顯然裡面埋伏了大量甲士。朱元璋大怒,以謀逆之罪將胡惟庸等人直接處死,然後大肆搜捕其同黨,受牽連致死者超過三萬。

    這胡惟庸和李善長的關係可不一般,他們不僅是同鄉,更是姻親。胡惟庸能坐上左丞相的位置,也是因為有李善長的舉薦。

    胡惟庸案爆發,李善長自然受到牽連。不過鑑於他的身份地位、過往功績,加上還有免死鐵券,在沒有證據證明李善長參與此事的前提下,朱元璋放過了李善長,並未將其治罪。

    但是,此事已經為李善長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公元1390年,有一批人獲罪被髮配邊疆,其中就有李善長的親戚丁斌。李善長多次上書請求朱元璋赦免丁斌。

    這下子朱元璋不爽了,直接將丁斌給下獄了。

    這丁斌以前曾經在胡惟庸府上做事,結果他扛不住刑罰,供出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當年和胡惟庸來往密切,是胡惟庸的同黨。於是李存義父子也被下獄。

    李存義為求自保,又把李善長給供了出來。

    原來,當年胡惟庸曾經多次派李存義去勸說李善長支援自己謀反,李善長並未答應,但是也沒有告發胡惟庸,只是告誡李存義要謹言慎行,這話可不能亂說。

    後來胡惟庸又找李善長的好友楊文裕前去遊說,胡惟庸答應事成之後封李善長為淮西王。李善長再次拒絕,但是已經有些心動了。

    最後胡惟庸和李存義輪番遊說李善長,李善長只說自己年紀大了,讓他們好自為之。算是默許了此事。

    此後又有人告發李善長,稱當初藍玉抓住了胡惟庸聯絡塞外的使者,但是李善長卻將此事給隱瞞下去了。

    於是御史言官紛紛上書彈劾李善長,朱元璋以謀逆之罪將李善長一家七十多人全部賜死。

    至此,李善長的故事說完了,接下來說說朱元璋當初大封功臣,為何李善長排在徐達前面,位列功臣第一。

    首先,朱元璋要開始壓制武將。

    朱元璋當時封的功臣裡,絕大部分都是武將。畢竟打天下的時候,正是武將建功立業的好機會。

    但是當天下安定之後,就需要壓制武將了。畢竟這些武將手握大軍,會威脅到皇權。

    最常見的做法便是以文抑武,畢竟天下太平後,就是文臣大顯身手的時候了。處理各種內政,那群武將真做不來。

    因此,朱元璋特意將李善長這個文臣排在功臣第一,力壓一群武將,就是在向朝臣散佈一個訊號:文臣的時代到來了,武將們改收斂些了。

    其次,為了殺雞儆猴。

    事實上,從李善長被封為南韓公開始,他的結局早已註定。

    朱元璋可以說是把當時一個臣子能有的最高禮遇全給了他。

    爵位他是第一,官職他是第一,免死鐵劵他都比別人多一塊,還是皇親國戚。即使是明朝第一功臣徐達都比他差了一些。

    朱元璋破格將李善長的地位抬得這麼搞,為的就是將其捧殺。

    地位再高又如何?皇親國戚又如何?有免死鐵劵又如何?皇帝想殺你,有的是辦法。最後李善長被殺,免死鐵劵不也成了個擺設嗎?

    朱元璋就是要用行動告訴滿朝文武:不管他們地位多麼高,不管他們身份如何顯赫,即使有免死鐵劵,但是給他朱元璋做事,一定要用心、忠心,否則李善長就是這些人的前車之鑑。

    也就是說,無論誰坐到這個功臣第一的位置,都會是這個下場。朱元璋將徐達排在第二,其實是在保護徐達。

    而滿朝文武中,唯一看穿朱元璋用意的,只有被封為誠意伯的劉伯溫。而劉伯溫只被封了個伯爵,也是他故意為之。

    如果說李善長是朱元璋的心腹,那麼劉伯溫就是朱元璋心腹中的心腹。

    朱元璋每次遇到事情,都將劉伯溫單獨召進一間密室中密談,很多朱元璋不會對別人說的事情,都會和劉伯溫說,讓他幫自己參謀一番。

    每召基,輒屏人密語移時。基亦自謂不世遇,知無不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畫立定,人莫能測。——《明史·劉伯溫傳》

    也正是因此,劉伯溫知道很多別人不知道的秘密。加上他才智過人,對於朱元璋的為人和想法,他也能看出一二。

    當初李善長犯了事,朱元璋有意讓劉伯溫來當丞相。劉伯溫直接嚴詞拒絕了。他認為丞相責任重大,不能隨意更換。

    後來李善長去職後,丞相之位空缺,朱元璋找劉伯溫詢問丞相人選。

    朱元璋接連提出楊憲、汪廣洋、胡惟庸等人選,都被劉伯溫反駁掉,其中劉伯溫評價最差的便是胡惟庸。

    朱元璋一看,那你劉伯溫來當這個丞相不就好了。劉伯溫趕緊拒絕,稱自己嫉惡如仇,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加上缺乏耐心,做不來丞相。

    這就展現出劉伯溫說話的技巧了。嫉惡如仇,處理不好人際關係,那不就是孤臣、純臣嗎?朱元璋最喜歡的就是這種臣子了,盡心辦事又不拉幫結派。

    後半句額則是推諉之言,暗示自己不想當這個丞相。因為劉伯溫知道,這丞相的位置不能坐,誰坐誰倒黴。

    果然,胡惟庸案爆發,胡惟庸直接被賜死。

    朱元璋曾經想要加封劉伯溫的爵位,被他拒絕了。因為他知道這不是好事,他想要儘可能遠離朝堂避禍。為此,他曾多次請辭回家,但是每次朱元璋遇到大事,又會將劉伯溫請回來。

    也正是因為劉伯溫謹慎做人、堅決避禍,這才成為明初功臣中少有的得以善終之人。

    至於劉伯溫只被封個伯爵,其實很好理解。他為求自保,時不時就請辭,惹得朱元璋不開心了,故意壓一壓他。不過這和自己的身家性命相比,根本算不上什麼了。

    最後總結下:劉伯溫為求自保,惹得朱元璋不快,因此開國六公爵裡沒他。而徐達在功臣中只位列第二排在李善長後面,則是因為朱元璋有意捧殺李善長,想要殺雞儆猴。最終李善長被賜死,免死鐵劵也救不了他。

    正所謂伴君如伴虎,在朱元璋這種皇帝手下做事,被捧得太高真不一定是好事。明初三大案不止多少官員因此被處死。朱元璋給34家發出免死鐵劵,結果只有兩個人得以善終。一個是劉伯恩,另一個則是徐達,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股市中怎樣從K線中看出第二天是漲,還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