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善若水8954683062236
-
2 # 歷史軍魂
華人民志願軍入朝初期,由於缺少制空權,美國空軍可以肆無忌憚地轟炸。在沒有制空權的條件下,志願軍很難生火做飯。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障志願軍能夠吃上飯,乾糧炒麵應運而生。
志願軍吃的炒麵是將70%的小麥、30%的大豆、玉米或玉米炒熟、磨碎混合後加入食鹽後,然後製作成方便運輸和儲存的乾糧——炒麵。一把炒麵一把雪就成為了志願軍真實的寫照,彭德懷司令員非常滿意,並讓志願軍副司令員洪學智給東北軍區後勤部發去電報:送來的乾糧樣子,磨成面放鹽好,炒時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並要求在以後為志願軍準備的口糧中,要供應三分之一的炒麵。當時志願軍每月需要炒麵1482萬斤,東北地區只能解決1000萬斤,還存在較大的缺口,需要關內加以解決。
炒麵並不是今天在外面地攤買的炒麵,色香味並不俱全,但是畢竟解決了有無,解決了志願軍戰士的糧食問題。
-
3 # 兵器知識譜
志願軍入朝作戰吃的“炒麵”可不是現在我們到小吃店裡點的那種炒麵,而是炒麵粉,基本做法就是把麵粉放到鍋裡面翻炒,炒熟以後就把它當成志願軍官兵的單兵口糧下發下去了。
比如說北韓戰爭期間我軍113師為了圍追堵截美軍,一天之內徒步急行軍70餘公里,這表示部隊就連吃飯都不能停下腳步,這個時候就需要為每一位士兵提供一種可以即食的食物來衝動飯食了,它就是乾糧。
中國傳統乾糧還是種類還是比較豐富的,比如說饅頭、烙餅、肉乾、餅乾、粽子等等,這些即食的食物都是古代行軍打仗必不可少的乾糧。
按理來說志願軍入朝作戰也可以攜帶這些傳統乾糧行軍打仗,但問題在於北韓戰爭對於中國來說來得太突然了,軍隊就連作戰部署都十分倉促,根本沒有太多時間來大批次製作傳統乾糧。
其次就是北韓戰場環境過於惡劣,氣溫動不動就達到零下三四十度,傳統乾糧在低溫環境下會變得十分堅硬,官兵們咬都咬不動,並不適合做為志願軍乾糧。
最重要的是當時中國工業、經濟十分落後,國家完全沒有條件和能力像美國那樣大量生產各種營養豐富的制式單兵口糧,就連壓縮餅乾都無法生產。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何才能在短時間內為大軍提供一種即食的單兵口糧呢?
答案就是炒麵,傳統的炒麵製法是這樣的:第一步,起鍋燒油;第二步,將適量麵粉倒入鍋中翻炒,直至麵粉被炒至發黃;第三步,加入適量白糖翻炒均勻;第四步:加入適量芝麻翻炒均勻。
接下來就可以出鍋了,待炒熟的麵粉完全冷卻以後就可以裝袋包裝,就可以上市出售了,由於製作工藝簡單,特別適合大批次製作,這也是志願軍選擇炒麵粉做為單兵口糧的主要原因。
很顯然,傳統炒麵工藝所提供的熱量和營養價值是很低的,因此志司在炒麵製做上提出了成分標準:麵粉含量70%,白糖含量±10%,牛肉乾±8%,食鹽±5%,蔬菜乾±2%。
按照配方炮製的炒麵將會裝填到志願軍那長50公分的乾糧袋裡,每個乾糧袋的容量約為3公斤,按照每餐500克的使用量來計算,一個乾糧袋基本足夠一名士兵3天的口糧,每名士兵攜帶兩個這樣的乾糧袋就可滿足一個星期的食物供應需求。
遺憾的是當時中國實在是太窮了,後方製做炒麵時是不可能做到志司提出的成分要求炒製出大量炒麵的,所以後期的炒麵成分中的白糖被20%的玉米粉取代,再加上蔬菜乾10%的蔬菜乾,肉乾和白糖含量被取消。
下圖為炒麵粉的正確吃法,先用白開水或者牛奶將炒熟的麵粉調成糊狀,然後放一勺白糖調味,這樣的炒麵才能算得上營養豐富。令人心酸的是志願軍吃的炒麵裡既沒有白糖,更不可能用牛奶來調,它的營養價值僅限於不餓死。
當志願軍官兵們在機動作戰中需要進食時,只需要解開乾糧袋,伸手進去抓上一把炒麵糊進嘴裡,然後再喝一口水壺裡的水呷一呷,這就算吃一頓飯了。
由於每名士兵攜帶的“炒麵”口糧只夠吃14~15餐,所以我軍在作戰時往往作戰計劃始終圍繞一個星期的時間軸來制定,這也是美軍把我軍的攻勢稱之為“禮拜攻勢”的原因。
那麼新問題就產生了:既然“炒麵”只能維持一個星期的食物供應,那志願軍是如何做到連續作戰16天的呢?
答案既簡單又殘酷——餓著!16天是兩個星期零兩天,即使在攜帶雙份單兵口糧的情況下也只夠吃14天,這表示官兵們無論如何也要餓兩天。
在出發前,部隊會要求官兵們儘量吃飽,在隨後的行動中儘量節約炒麵,問題在於作戰行動是一種勞動強度極大的體力活,吃不飽肚子是打不動仗的。
所以在晝伏夜出的機動過程中,不便行動的白天就只吃一餐或者不吃,夜晚行動前吃一餐,這樣跑起來才有力氣。
餓肚子是志願軍在北韓戰場上面對的困難之一,這也造成了許多戰士在機動作戰過程中餓死、凍死,因餓肚子造成的非戰鬥減員基本上與凍傷造成的非戰鬥減員相同,甚至可以說大部分非戰鬥減員都是因為餓肚子動不了才在雪地裡凍死的。
我軍採用炒麵粉做為單兵口糧的做法一直從北韓戰爭延續到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就單兵口糧這一塊來說,我軍的裝備水平真的遠遠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就連二戰時期的美軍水平都達不到。
直到越南戰爭爆發,應越方要求,我軍才開始研發行動式單兵口糧——壓縮乾糧,也就是許多大齡讀者所熟知的701、702壓縮餅乾,至此炒麵粉這樣的簡陋單兵口糧才正式退出歷史。
下圖為我軍現役的各式單兵口糧,如果當年志願軍能吃上這樣的食物,相信傷亡會大大降低。
-
4 # 澹奕
抗美援朝時期,我軍吃的很差,直接形容就是“一口炒麵一口雪”。
剛開始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還以為志願軍吃的炒麵就是咱們現在街頭賣的那種炒麵,但後來仔細想想不對,這玩意兒在當時,也不適合做軍糧啊。
更何況,據說美軍的麥克阿瑟曾嘗過志願軍的炒麵,直接一口噴了出來,簡直難以想象這是能夠吃的東西,如果真的是現在這樣的炒麵,絕無可能。
後勤補給困難,根本吃不上飯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這個道理都是對的,對於行軍打仗來說,有充足的糧食供應關乎勝負,也關乎戰士們的性命,絕對不能馬虎。
打仗不僅是看前線拼得怎麼樣,也要看後勤補給,是一場綜合國力的比拼。
可是抗美援朝時期的中國,那真的是一窮二白條件奇差,不僅軍事裝備非常落後,根本就沒有制海權與制空權,就連後勤的保障,也是非常艱辛的,說多了都是淚。
一開始,咱們的志願軍都是隨身攜帶玉米、土豆之類的農作物當做口糧,這些食物耐餓,而且比較方便儲存,前線戰事緊張,也吃不上好的,做熟了就行。
可即便如此,那時候前線的情況還是,要麼斷糧缺糧,要麼根本沒法子將食物煮熟。
北韓半島三面環海地形狹長,必須要三面設防,可如此一來,派去的軍隊少不行,派去的多後勤又跟不上,而且敵軍經常狂轟亂炸,我軍根本沒法子生火將食物做熟。
實在管不了那麼多,吃飽就行由於我軍的條件實在艱苦,裝備方面也完全跟不上,因此在天空方面完全受制於人,而敵軍也藉著這個優勢,日夜不休封鎖破壞我軍的後勤補給,導致前線物資極度匱乏。
就算是有口糧,我軍只要升起炊煙,很快就會被發現,因此也沒法子做飯。
那時的志願軍,經常就是隻能啃生玉米與生土豆,秋冬季節的半島寒冷徹骨,就算土豆煮熟也很快凍得像石頭,餓肚子成了志願軍那時候的家常便飯,非常艱難。
東北軍區的後勤部長、開國上將李聚奎得知志願軍的情況後,想起當年在西北地區曾吃過一種炒麵,方面攜帶與儲存,不用煮熟就可以吃,因此提議用炒麵做軍糧。
經過多番的研究與商定,最後確定就用炒麵做軍糧,並且開始大規模進行炒制生產。
那時候為了支援前線的戰士們,條件並不好的國內發起了炒麵的熱潮,各地民眾紛紛開始製作炒麵然後送去前面,從1950年年底開始,炒麵成了志願軍的標準單兵口糧。
其實,當年志願軍吃的炒麵,可不是我們現在吃的炒麵,而是炒熟的各種粗糧麵粉。
這種炒麵起源於西北的黃土高原,當地糧食匱乏又缺水,因此誕生於一種用小麥、大豆、玉米還有高粱面製成炒麵,將各種麵粉炒熟後,然後加鹽混合製成。
這樣的炒麵極其耐儲存,也不怕變質,吃的時候也不需要再煮熟,可以直接吃,可以說是非常理想的軍糧,但也有個巨大缺點,那就是極其難以入口,十分難吃。
可即便是這樣,也沒別的辦法,總比沒有吃的要好,因此炒麵還是全面推廣開來。
那時候的前線戰場,志願軍們就是靠著一口炒麵一口雪,艱難而又頑強地侵略者,在異國土地上奮勇作戰,守衛著國家的尊嚴與作為戰士的驕傲。
一口炒麵一口雪,最終取得勝利抗美援朝時期,前線的志願軍除了炒麵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副食,當地因為之前受到的大規模破壞與掠奪,也沒有足夠的物資能夠支援幫助,使得志願軍營養完全跟不上。
由於長期單一食用炒麵,許多的戰士都患上了夜盲,無奈之下用松針煮水進行緩解。
炒麵因為是粉狀的,十分乾硬,吃到嘴裡卡嗓子,一般來說根本就咽不下去,為了進食,志願軍冬天會吃雪,但這樣又容易發生低溫症與凍傷情況,實在是左右為難。
炒麵之中有大量的高粱面,不僅十分粗糙,而且沒有什麼味道,至於白麵那時候很珍貴,因此前線的炒麵當中,小麥製成的白麵並不是那麼多。
與志願軍的炒麵不同,美國等聯合國軍的軍中肉食充足,甚至有可樂與冰激凌。
當年志願軍吃的炒麵,估計是近現代戰場上味道最差、最沒什麼營養的軍糧,可就是如此惡劣的環境條件,志願軍仍舊取得了勝利,不得不說實在令人感動也令人欽佩。
回覆列表
吃相近的字和詞語有哪些?吞 咽 嚼 食 吞 狼吞虎嚥 細嚼慢嚥 飢不擇食 饕餮盛宴 因噎廢食 大快朵頤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細嚼慢嚥 狼吞虎嚥 津津有味 好吃懶做 寢食不安 食不下咽 吃喝玩樂 生吞活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