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謝峰聊影視

    孫權和曹操、劉備不同,他是權力最弱的君王。

    曹操和劉備是靠自己多年征伐創立了基業,周圍的能臣名將都是跟隨他們經歷了血與火考驗的,在他們心中,曹操和劉備既是君主也是江湖大哥,大臣們既可以得到加官進爵光宗耀祖,也有與曹操和劉備戰友般的感情,所以大臣們以自己的大哥為核心,心甘情願為他們效犬馬之勞。

    孫權則不同,他的父親孫堅才是能和曹操、劉備齊名的世間英雄,甚至孫堅比曹操和劉備成名更早,獲得戰績也最高。而孫權的哥哥孫策也稱得上豪傑,江東地盤就是孫策一刀一槍打下來的。孫權的父兄為他創立下基業,但也給他留下了一批不敢得罪的元老派,如周瑜、張昭、程普、黃蓋、蔣欽、周泰、甘寧等,他們既是東吳的骨幹,也成為制約孫權的主要力量。而這些元老又分文臣派和武將派,文臣派又分本土派和非本土派。張昭就是本土元老派的領袖,他多次讓孫權下不來臺,對孫權近乎於呵斥,全無君臣之禮。在赤壁之戰前,張昭就想對曹操稱臣議和,如果不是周瑜和魯肅態度堅決,孫權自己根本無力對抗張昭。

    張昭和孫權後來就遼東公孫淵的事爭執起來,孫權氣的拔刀怒喝:“東吳大臣在宮中拜我,出門就拜你,我都忍了,算是對你很夠意思了,可你多次反對我,就不怕我嗎?”

    後來張昭拒不上朝,孫權恨得牙根癢,命人把張昭家的門用土封起來,張昭也很絕,他在門裡面也用土封住門。於是孫權放火燒門,可張昭就是不出來,孫權最後還是妥協了,他自罰站在張昭門前很久,加上有群臣不停勸張昭,張昭才不情願地跟著孫權回宮,孫權在宮中當著張昭當面深刻反省,鄭重道歉,張昭才算開始工作。

    孫權不是怕張昭一個人,而是忌憚張昭背後強大的地方勢力,這就是孫權的處境。比起曹操和劉備,是不是已經很悲催?以孫權的實力,在得不到這些元老派支援的情況下,他什麼也幹不了。

  • 2 # 巴山夜雨14966677

    這個問題你只能親自去問孫權才能知道。

  • 3 # 三大虎哥

    每當我們提到三國時期的霸主時,曹操跟劉備這兩個人可以說被提到的次數最多,而孫權這個人說實話在很多人的腦海之中就是一個打醬油的,可是這個看起來手裡拎著二兩油瓶的東吳霸主卻表現了相當非凡的生存能力,於是曹操病死了,劉備也在白帝城託獨了,但是孫權卻很開心的在自己一畝三分地進行著各種健身運動。

    說實話在這個關鍵時刻,可以說曹操跟劉備這兩大霸主都已經掛掉了,唯一活下來的霸主孫權正好有著大把的機會西邊直接奪了蜀漢的地盤,再來一次北伐活動,然後成為三國當中最後剩下來的霸主,這是多麼風光的時刻呀。

    但是我們的孫權大人明顯走了一個不同尋常的路線,那就是慫,一直慫,用我們的話說,忍慫一時爽,一直忍慫一直爽,而孫權就在這麼一個酸爽的環境下一直慫到了自己壽終正寢為止,不論是西面的蜀國還是北方的魏國在孫權的眼中就如天上的浮雲一般,揮一揮衣袖由他們去吧。

    說實話一般來說長壽的人都比較怕死,也正是因為怕死所以才會想辦法讓自己活的更長,於是長壽這種事直接水到渠成,聽起來好像就是這麼一回事,而且孫權也正在朝這一條路上走,而且走的相當的開心快樂。

    可以說當年孫權能成為東吳的領頭人之時,就已經把自己一輩子的路線定好了,哪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自己安心的在東吳這一畝三分中搞發展,搞生產。

    當時的曹操帶著大軍直接來赤壁開戰的時候,孫權都有心想投靠曹操,所以在東吳就經常開會研究這個問題,只能說當時的諸葛亮太會忽悠了,把東吳這幫子人直接給忽悠瘸了,然後赤壁大戰就此發生了。

    雖說當時的東吳下定決心要跟曹操一決高下,但是結果還是相當的喜人,可是戰後孫權的內心開始有點不安穩了,自己這麼多年來所定下的計劃就是一直安心的發展,誰會想到讓諸葛亮的這麼一通忽悠就發生了改變。

    最為主要是的東吳的兵權發生了變化,以前孫權的手中掌控著所有的兵權,可是在赤壁之後周瑜卻成了兵權的掌控人,這讓孫權的內心相當的不安,當時的情況明明是己方得到了大戰的勝利,可是孫權卻給周瑜列出了大的缺點,反正就是當時的很多功勞都讓蜀國給搶走了,而自己的東吳只是喝了一口湯而已。

    周瑜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可是一個集英俊跟智慧為一體的美男子,平常都是別人來羨慕自己,很少有人敢這麼當面罵自己的,而且現在一下子遇到了兩個。

    其中一個是諸葛亮,而另一個就是孫權,反正在這兩個人的嘴裡自己幾乎一無是處,於是小心眼的周瑜終於受不了大家的輿論,然後直接進入了重度抑鬱之中,再加上心臟的功能也有點小問題,於是在某一天直接給氣死了。

    此時的孫權看到周瑜直接氣死了,當場就慌了,為了甩鍋直接就把責任推到了諸葛亮的身上,畢竟諸葛亮一直跟周瑜不太合,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

    雖說周瑜的死讓孫權有一點點的遺憾,但是卻也讓孫權放了心,因為兵權又一次回到了自己手中,主要是三國這個時候實在是讓人太不放心了,想當年就是董卓有了兵權直接在京城權傾朝野,曹操後來有了兵權直接來了個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孫權自己能力相當的有限,如果周瑜的權力太大的話,很難說在某一天直接把自己給取代了。

    而現在雖說周瑜不在了,但是孫權的內心卻安定了下來,這一切也重新回到了自己所定下來的路線當中,尤其是魏國在這一次戰鬥中失敗了之後,最少也要再休養個十幾年的時間才可能回覆起來,而自己又可以安心的在東吳苟上十幾年的時間了,真是太開心了。

    但是這樣開心的時光還沒有過多久,關羽在荊州又跟北方的魏國開打了,而這個時候說實話蜀國的勢力看起來很強大的樣子,正好魏國發來訊息表示跟自己一起攻打蜀國,當時的孫權果斷不想跟魏國說話,表示以前自己跟他們的仇還沒有算清。

    可是隨後的事情好像就不太受控制了,尤其是關羽水淹七軍之後,直接就把魏國打了個生活不能自理,看情況下一個被打的可能就是東吳了,這讓一直想過安穩生活的孫權有點發毛了,於是果斷派出了自己這一方面的大將呂蒙。

    當時只是給呂蒙一個牽制關羽的命令,畢竟蜀國的萬一要是太強大了,一定會對東吳不利的,可是讓孫權萬萬沒有想的是呂蒙居然偷襲關羽成功了,並且還把關羽活捉了。

    本來這是一件很開心的事,但是呂蒙為了把自己的功勞弄的再大一點,直接就把關羽給斬了,這就讓孫權相當的坐不住了,直接就把呂蒙給召了回來,並且對呂蒙進行了各種的施壓,於是呂蒙只是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就突然間病死了。

    說實話孫權可以說是親眼看著呂蒙病死的,這下也就放心了,因為只要發動戰爭就一定會把兵權分出去,而孫權最怕的就是兵權被分出去的問題,因為他自己實在是沒有什麼領兵作戰的水平,把兵權交給別人又怕他們直接給自己不利。

    當時的孫權腦子裡也不是沒有想過劉備會來跟自己打架,但是從來沒有想過對方會跟自己死磕到底,沒辦法的情況下只能派陸遜上場了,還好陸遜很給力果斷打退了劉備的進攻,但是在勝利之後孫權又一次把兵權收了回來。

    可以說從最一開始孫權的內心從來就沒有開疆擴地的想法,因為他自己本身的能力有限,再加上自己父親孫堅跟哥哥孫策當年就是屬於猛將這一型別,結果全部死在了戰場之中,這給孫權留下了太大的陰影,這也是孫權很不擅長領軍戰鬥的原因。

    但是他自己又相當的怕死,所以也不太相當哪些能征善戰的將領們會對自己忠心不二,畢竟自己的哥哥當年還是袁術的手下,袁術可以說都把孫策成為了乾兒子來養,可是該反水的時候照樣反水,所以孫權從來沒有信過自己的哪些手下們。

    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自身能力不足又不信任自己的屬下可以幫自己打仗,唯一的作法就是防守,只要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好了,開疆擴土這樣的事就留給別人去幹吧,也正是這些原因讓孫權明明熬死了曹操跟劉備,卻放棄了大好的機會沒有去西征蜀國和北伐魏國,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

  • 4 # 三井壽Mitsui

    第一:孫權本人不擅長於軍事

    他雖然多次御駕親征,有開疆拓土之野心,然而敗多勝少,幾次都是大敗而歸。在合肥之戰時,他曾被張遼以800破軍10萬,可謂是東吳巨大的恥辱。

    孫權所擅長的,只是內政和用人,並不擅長對外擴張。所以他未能統一三國。

    第二:江東內部權力分化

    比起蜀國和魏國,其實江東內部才是最為混亂的。無論是從政治目標,還是個人歸屬上,都是爭論不休的。就拿赤壁之戰來言,當時大部分都是主和的,主戰的只有周瑜一部,可孫權害死聽了周瑜的話,與曹操決一死戰。

    然而,東吳派系林立,特別是他哥哥孫策的派系,一直在朝中和自己的派系作對,自己是殺業殺不得,哄也哄不住,內部都如此,如何外徵呢?

    第三:正統問題

    說起來,東漢是曹魏最沒有名義稱帝的一國。曹丕有理由是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劉備則說自己是皇叔,而孫權呢?稱帝什麼都沒有。所謂名不正言不順,自然不會有人趨之若鶩,歸順東吳了。

    第四:曹魏和蜀漢還是很強大的。

    雖然經過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後,魏國和蜀國都得到了極大的削弱,但經過了多年的恢復,兩國都恢復了元氣,曹丕和諸葛亮絲毫不亞於曹操和劉備,讓孫權有些力不從心。

  • 5 # 小楊帶你說事

    孫權從公元223年劉備去世開始,到自己病逝,他繼續活了近30年的時間。

    先後熬死了曹丕、諸葛亮、蔣琬、司馬懿等當世之英傑,也熬死了曹叡和公孫淵這些比他晚一輩的人。

    說他是三國時期第一能熬,實質名歸。

    但是在這二十九年中。孫權卻幾乎沒有什麼作為,這與他早期的銳意進取,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讓人很難理解。

    這裡就對曹操和劉備死後,孫權的所做所為,以及他的心裡想法做一個陳述總結。說說孫權晚年的那點事。

    公元219年,孫權幹了一件確定了三國鼎立的大事——偷襲荊州。

    這是他一輩子幹的最成功的一件事,也是他一輩子幹的最失敗的一件事。

    說他成功,是因為孫權在多次謀求淮南合肥失利後,他的清醒的認識到,自己與曹魏的實力差距是巨大的。東吳不應該跟曹魏死磕了,而是拿下荊州,徐圖自保。

    於是,在此之後,他派兵偷襲荊州,重錘了劉備的上升勢頭。

    並且他不再以謀求曹魏的土地為自己的第一訴求,而是以劫掠人口、財貨為主要目標,力圖縮小自己與曹操的差距。

    從後來的結果來看,孫權很成功。因為東吳的地盤和人口都擴大了一倍,而劉備對東吳的壓力也銳減。

    但是,讓孫權沒想到的是。曹魏方面對劉備根本看不上。之前關羽在荊州時,魏國還派重兵防著關羽。

    等於關羽替孫權分擔了一部分的壓力。然而當關羽被孫權殺死後,魏國的壓力就全部壓倒東吳身上了。

    夷陵大戰之後,曹丕以孫權對自己不恭敬為藉口,迅速調集了曹仁、張遼、張郃、曹真和曹休等一干曹魏大將征討東吳。

    這一戰下來,曹魏和東吳都是精銳盡出,動用的總兵力比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要多。雙方大戰六個月,最終以曹魏退兵收場。

    這一戰,曹魏用事實證明了一件事:雖然是三足鼎立,但是蜀漢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曹丕選擇揮師南下瞄準孫權。如果蜀漢忍著不出兵,孫權只能自己單挑曹魏。

    孫權瞬間傻眼了……

    因此在公元223年,也就是劉備病死白帝城的那一年。孫權在打退曹魏的入侵後,他迅速與蜀漢復通了關係。雙方締結同盟,關係恢復到了呂蒙偷襲荊州之前。

    在此之後,一直到蜀漢滅亡前夕,孫權都沒有再動過蜀漢的心思。

    也就是說,不是他沒想過滅蜀,而是他不敢滅蜀。他怕自己滅蜀時,曹丕會揍他。

    既然攻蜀已經不可能了,孫權就只能把目光投在曹魏的身上。但是孫權打不贏曹丕,他之前已經吃過幾次大虧。

    如果沒有劉備幫他分擔壓力,他根本不敢挑釁魏國。

    所以,孫權也就只能放棄擴張的想法。專心處理東吳的內部問題。

    什麼問題呢?主要是兩方面。

    第一,孫權自己的名分問題;

    第二,東吳內部的叛亂勢力;

    所謂名分,就是孫權當時對自己的定位。曹丕和劉禪都是皇帝,只有他是吳王。而他的吳王還是曹丕封的,也就是說,東吳名義上是曹魏的藩屬國。

    但是公元222年時,東吳已經與曹魏翻臉,這個藩屬地位已經名存實亡了。

    所以孫權需要自己給自己找名分。也就是像劉備那樣,自己給自己編一個稱帝的理由。否則他就天然的比魏、蜀矮三分。

    而東吳的不安定因素,指得是東吳內部計程車族問題和反對孫權的叛亂分子。

    這些人的力量太強大,孫權一時半會解決不了。他需要時間來消化新佔領的荊州和交州,也需要時間緩和自己與士族的關係,更需要時間去消滅江東的山越人。

    於是這麼一拖,孫權也就有五年時間沒有對外發動大規模的擴張。

  • 6 # 北風搞笑影片

    其實,事實上孫權根本沒有統一天下的能力,孫權要是能統一天下,根本不用等曹操和劉備去世,孫權可以直接統一天下孫權實力和曹操差距太大

    孫權曾經為了能夠向北擴張對曹操的領地合肥發起過進攻,領兵十萬卻被張遼八百餘人擊敗,孫權還差點被活捉,而合肥之戰,孫權一點好處也沒撈到,還損兵折將,最後無奈撤兵。

    公元215年,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圍合肥,東吳大軍來勢洶洶,合肥岌岌可危,曹操並未做出過多的部署,只是交代了東吳大軍來攻張遼和李典迎戰,樂進守城。

    但是三人合計覺得,與其坐等孫權的大軍圍攻,不如主動出擊,作戰破敵之機。

    於是,張遼在當夜募集了願意出城迎戰的精銳將士八百人,好酒好菜讓將士飽食,準備明日和東吳的大戰。

    天色剛亮,張遼披上戰甲手持長戟,首當其衝直陷敵陣,瞬間撕裂了東吳軍隊的防線。張遼親自斬殺了數十名東吳士卒和兩名東吳將領。他一邊大聲呼喊著自己的名號,直衝東吳的營壘。

    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之下,孫權大驚,這麼快就殺上來了,而東吳眾將士也被突然殺來的張遼嚇的驚慌失措而不知道該如何應付,孫權的衛兵帶著孫權等人逃跑到一座較高的山坡上,用長戟來自衛。防禦殺上來的張遼部下。

    張遼見孫權跑到了山坡上,一時難以攻取,便叱喝孫權,挑釁孫權下來對戰。但孫權根本不上當,讓侍衛反擊張遼,雙方對峙不下,冷靜下的孫權發現張遼所率領計程車兵非常少,於是開始聚攏東吳軍隊將張遼的部隊重重包圍。看著包圍過來的東吳軍隊,張遼知道此時不突圍,想再突圍就沒機會了,張遼調轉馬頭,向外突圍,張遼在吳軍陣中左衝右突,終於開啟缺漏,率領部下們突圍。突圍出去之後,張遼發現只有幾十人突出了重圍。還有幾百人在包圍圈,張遼又調轉馬頭,殺向包圍圈救出了其他被包圍計程車兵。

    三國格局

    三國是一個制約的格局,屬於二對一的局面,就是兩方交戰,那麼另一方,必然會根據局勢來對戰局進行擾亂,比如一方較弱,另一方快要攻破其主城時,第三方會考慮放下局勢出手,如果第三方也是弱國,那麼第三方會出手幫弱的一方解圍,如果第三方是強國,那麼他會根據弱方的出的利益出手。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曹操和劉備死了,孫權也統一不了天下,首先孫權就打不過曹丕,其次孫權和劉備的實力相當,誰也奈何不了誰。

  • 7 # 715457390177張建軍

    三國鼎立的原因主要是實力所然,不在於劉備、曹操死活與否。從小說看,孫權確實是一代明君,禮賢下士,善於團結協調各種力量,但孫權是守成之君,對外開拓能並未見長,劉備死後,蜀國有諸葛亮,更有益州本地名士治理國家,像諸葛亮《隆中對》提到的李嚴、李靖、向寵等,都是實力派人物;魏國在曹操死後,曹丕威逼漢獻帝禪位,建立魏國,國力強盛,又有曹真、司馬懿相輔,曹操舊班子一幫老臣有的還健在,加上曹丕本人才能就不在曹操之下,在這樣條件下,孫權根本無機可乘。

  • 8 # 歷史迷猴神通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建安二十五年,戰爭的老藝術家曹操離開世界,孫權只有39歲。三年後劉備變成秋風時,孫權也只有42歲。劉備逝世後29年,71的孫權逝世。

    事實上,劉備和曹操是一代人,孫權、諸葛亮、司馬懿是另一代人。

    01.曹操之後的魏國

    事實上,曹操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統一了北方,當曹操統一北方以後,他也曾經嘗試過征伐江東和西蜀,但都沒有討到便宜。

    而曹操建立的政權,也十分穩定,劉備和孫權也無法佔領他的領地。

    曹操之後,天下依舊是三足鼎立,形成了相對的平衡。

    而一個政權的實力,體現在土地、軍隊、人才三個方面。當曹操離開世界以後,曹操建立的人才體系卻依舊很厲害,尤其是司馬懿、陳群等人都是後起之秀,他們的智慧,並不遜色於曹操、荀彧一代太多。

    於是,後曹操時代,孫權和諸葛亮依舊無法撼動曹魏的地位。

    02.劉備之後的蜀國

    同時,劉備之後的蜀國,國力已經大不如前。但以諸葛亮為核心的高層,採用了更加冷靜的內外政策,幫助蜀國頑強生存。

    對外和孫權重新聯盟,一心一意討伐曹魏,是後劉備時代西蜀的主要政策。

    對內,諸葛亮平定南中,擴大了蜀漢的統治面。而蔣琬、費禕延續諸葛亮的部分治國方略,讓蜀國能夠堅持北伐的國力。

    但積貧積弱的蜀漢,在諸葛亮去世後,政治上開始逐漸腐敗,姜維等人最終無法扭轉國家的命運,蜀國滅亡。

    03.後來的孫權

    而曹操、劉備之後,孫權也開啟了另外一種狀態。

    一方面,他被困在了家庭生活當中,忙於和徐夫人、琅琊王夫人、步夫人、小王夫人、潘夫人結婚生子。

    同時,孫權開始長期處理孫魯班、孫和、孫霸等子女間的激烈矛盾。因為孫和、孫霸的“兩宮之爭”,孫權處死或逼死了陸遜、全寄、吳安等重臣,動搖了吳國的根基。

    同時,對外上,孫權後來同樣變得不是那麼英明,他派人聯合遼東公孫淵,結果遭受失利,派衛溫下夷州,結果得不償失。

    事實上,孫權的一生,最英明的時候,恰恰是曹操、劉備都在的時候。也許,孫曹劉之間,是一種歷史的安排。

    所以,即使世界上後來沒有劉備、曹操,但孫權在面對司馬懿們時,遇上的挑戰可能並沒有降低!所以,他也不可能有更大作為。

  • 9 # 蕭子北反彈琵琶

    公元220年,關羽被斬殺之後,曹操也在這一年去世。三年之後,也就是223年,夷陵之戰被陸遜擊敗的劉備也病逝永安宮,一時間,“奸雄”曹操,“梟雄”劉備,相繼去世,三足鼎立只剩下“英雄”孫權了?而孫權是公元252年去世的,在曹劉去世之後又活了近30年。

    問天下英雄誰是敵手,為什麼多活了30年的“英雄”孫權不統一天下呢?我們來分析三足鼎立各國實力的變化。

    曹魏方面

    先看看曹操去世之後,曹魏的實力變化。曹操去世之後,其子曹丕篡漢自立,國號為“魏”,這個時候,孫權還派人去祝賀曹丕稱帝了,曹丕也冊封孫權為吳王。從實力來看,孫吳的實力明顯沒有曹魏強,否則怎麼還被曹魏冊封了?

    而且曹魏在曹操去世後,實力並沒有削弱,曹丕曹叡父子文治武功頗為強盛,都是強悍之輩,就算狡猾如狐的司馬懿也都接受曹丕曹叡父子的指揮,而沒有任何不軌之舉。直到曹叡死後,無能之輩曹爽才被司馬懿坑的死死的。

    而且曹丕對外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在西域的建置。可以說,這個時候曹魏的實力還處於上升階段。等司馬氏發動“高平陵政變”之後,已經是公元249年了,這個時候孫權只有3年壽命可活了,而且晚年的孫權昏聵不堪,哪有能力統一天下呢?

    蜀漢方面

    蜀漢方面自從劉備東征孫吳被陸遜擊敗後,精兵損失殆盡,實力大損。五虎上將只剩下老趙雲了,以致諸葛亮不喜魏延之後,只能使用言過其實的馬謖做大將了。但是經過諸葛亮的一番謀劃,蜀漢很快恢復過來了,甚至諸葛亮還有空隙拋開吳魏兩國去南征孟獲了。

    收服南中之後的諸葛亮,經過一番整頓,實力恢復不少,諸葛亮開始繼承先帝遺志,要北伐了,而且諸葛六出祁山多次北伐。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牽制住魏國不少兵力,讓其對付東吳時候不能放開手腳。

    而這個時候孫權在做什麼呢?

    孫吳方面

    孫權自從陸遜擊敗劉備之後,就著手稱帝了,三國裡面,孫權是最晚稱帝的。而這時第二個稱帝的劉備已經駕崩了。孫權稱帝后,數次進攻曹魏的合肥,無功而返。乾脆派將領去開發海外了。陸地上已經沒有地盤可搶了,蜀漢是聯盟,曹魏又打不過。只能去海外看看那些沒有開化的蠻族了。

    而且孫權集團內部矛迭出,後來還發生立儲風波,丞相陸遜捲入“二宮爭儲”(大兒子孫登死後,三兒子孫和與四兒子孫霸爭位),都被孫權生生責罵死了。但是二子爭位都失敗了,最後孫權立了年幼的兒子孫亮為太子。

    縱觀曹操劉備死後,曹魏方面實力還是最強,能夠同時抵禦蜀漢和東吳的進攻而不敗。最後靠實力耗死諸葛亮。而孫權的兄長孫策死的時候就說:“領兵作戰,開疆拓土,你不如我,任用賢能,保衛江東,我不如你”。果然,東吳的地盤都是孫策打下的(孫策17歲以父親孫堅留下的3000兵馬起家,數年征戰,打下江東一大塊地盤,26歲就死了,是東吳開疆拓土的“戰神”),荊州還是呂蒙和陸遜白衣渡江合夥坑殺關羽打下的。而孫權自己領兵10萬居然被張遼800人擊潰。還差點被張遼活捉了。孫權打仗的能力實在堪憂呀。“英雄”稱號有點名不符其實了。

    從這些我們看出,孫權領兵作戰的能力比起曹操和劉備差遠了。孫權只是守成之主,並非開拓之輩。要想孫權能夠統一天下,除非孫策復生,這樣孫吳才有可能統一天下。

  • 10 # 上策智庫

    呵呵,這問題問的,似乎曹操、劉備、孫權三人是武功齊駕並驅的武林三大絕頂高手,當其中兩個死去之後,剩下的那個就能獨霸江湖了

    事實上整部三國曆史,從始至終都僅僅是曹魏一方有統一天下的實力,蜀漢和孫吳都是僅能自保而已。曹魏的綜合國力遠勝於蜀吳兩國相加。

    所以,曹操死後,曹丕繼位並代漢稱帝,這曹丕也是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魏國的國力並不因曹操死去而衰退。

    而蜀漢的劉備雖死於夷陵之戰大敗之後,但有牛人諸葛亮力挽狂瀾。其時,魏吳兩國曾想聯手興十路大軍滅蜀,都被諸葛亮一一化解。

    夷陵之戰勝利後,吳軍主帥陸遜率數萬軍隊攻入蜀境,眼看就要追上並能俘虜劉備,但突然間,諸葛亮派來接應的3000白毦軍在陳到的率領下來到,與吳軍展開撕殺,數萬吳軍被區區三千白毦軍殺得丟盔棄甲,竟不能再進半步,陸遜只能望蜀興嘆,乖乖退兵。

    後來,孫權眼看蜀道艱險,西進無望,於是又想向北拓展空間,發動了攻打合肥的戰役,但又被張遼以弱勝強,殺得大敗。

    至此,孫權徹底認清了自己的真實實力,知道自己的軍事優勢就在水軍,陸戰很難與魏蜀匹敵。於是,就採取在魏蜀邊境嚴密防守,轉而對嶺南、臺灣、交址等後方地區進行開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錨杆的拉拔力值規定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