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93369003205436

    白話譯文:宋朝高宗時,隴山縣有人在宮中進獻了一隻會說話的鸚鵡。高宗養它,非常喜歡。有一天,高宗問它說:“你思念家鄉嗎?”(鸚鵡)回答說:“怎麼不思念家鄉?然而思念又有什麼用呢?”皇帝很可憐它,於是派人把它送回隴山。幾年後,宮裡有人經過那個地方。鸚鵡問:“皇上還安康嗎?”(那人)回答說:“(皇上)已經去世了。”鸚鵡悲傷地不停地叫。原文:宋高宗時,隴山縣有人進能言之鸚鵡於宮中。高宗養之,愛甚。一日,高宗問曰:“爾思鄉不?”曰:“豈不思鄉?然思之何益!”帝憫之,即遣侍者送還隴山。數年後,宮中有人過其地。鸚鵡問曰:“皇上安否?”答曰:“崩矣。”鸚鵡悲鳴不已。出處:出自清代文學家張潮《虞初新志》中的散文《鸚鵡亦有情》。擴充套件資料:作者簡介:張潮(1650—約1709)字山來,號心齋居士,歙縣(今安徽省黃山市歙縣)人。原居婺源(今屬江西),十世祖於北宋天聖六年(1028)遷居歙之滿田。後有一支移居廣德州建平縣(今安徽郎溪),自石橋府君(?—1607)“卜築”縣南蔣國村(今蔣固村)。府君生二子,長者復生二子。其子一名習孔(1606—?),一名法孔(1610—1640),前者即為張潮之父。習孔字念難,號黃嶽,十一歲喪父,忍飢受寒,成人後“貧劇無聊,漫然回徽”。明崇禎年間為諸生,清順治六年(1649)中進士。從此走上仕途,始家道中興,歷官刑部郎中、按察使司僉事充任山東提學,時在九年(1652)。不幸僅數月即丁母憂,“自此見世途嶮巇,絕意仕進”,僑居揚州,一心經營家業。在其四十五歲即順治七年(1650)時,張潮出生。張潮成長在“田宅風水、奴婢器什、書籍文物”1一應俱全的優裕環境裡,因著父親嚴格的家教,沒有沾染官宦富貴人家子弟常見的紈絝習氣。自幼“穎異絕倫,好讀書,博通經史百家言,弱冠補諸生,以文名大江南北”。他雖出生貴介、富於資財,然其“性沉靜,寡嗜慾,不愛濃鮮輕肥,惟愛客,客嘗滿座。淮南富商大賈惟尚豪華,驕縱自處,賢士大夫至,皆傲然拒不見。惟居士開門延客,四方士至者,必留飲酒賦詩,經年累月無倦色;貧乏者多資之以往,或囊匱則宛轉以濟:蓋居士未嘗富有也,以好客,故竭蹶為之耳”。只可惜累試不第,“以貲為翰林郎,不仕,杜門著書”,先後自著詩文、詞曲、筆記、雜著數十卷,輯成《檀幾叢書》(康熙三十四年刊)、《昭代叢書》(康熙三十六年刊)等中大型叢書。在康熙中後期,人稱其“著作等身,名走四海,雖黔、滇、粵、蜀,僻處荒徼之地,皆知江南有心齋居士矣”。而給其生前身後帶來海內外聲譽的,則首推《虞初新志》一書的編纂;此書一出,便奠定了其文言小說編選家和批評家的歷史地位。

  • 2 # 使用者928021938244

    從這一句“鸚鵡問他說:“皇上好嗎?”那個人回答說:“已經駕崩了。”鸚鵡悲傷地鳴叫著不停。”可以看出這隻鸚鵡對皇上的感情很深,如此之深的感情定是雙方面的,所以宋高宗對這隻聰明的鸚鵡也是很有感情的所以才同情鸚鵡。

    鸚鵡亦有情何況人乎

    原文

      宋高宗時,隴山縣有人進能言之鸚鵡於宮中。高宗養之,愛甚。一日,高宗問曰:“爾思鄉不?”曰:“豈不思鄉?然思之何益!”帝憐之,即遣侍者送還隴山。數年後,宮中有人過其地。鸚鵡問曰:“皇上安不?”答曰:“崩矣。”鸚鵡悲鳴不已。(據《虞初新志》改寫)

    編輯本段譯文

      宋高宗的時候,隴山縣有人向宮中進獻了一隻會說話的鸚鵡。高宗養著它,十分喜愛。一天,高宗問它說:“你想念故鄉嗎?”(鸚鵡)回答說:“怎麼能不思念故鄉?但思念故鄉有什麼益處呢!”皇帝憐憫它,隨即派遣侍者將鸚鵡送回隴山。幾年後,宮中有人路過這個地方。鸚鵡問他說:“皇上好嗎?”那個人回答說:“已經駕崩了。”鸚鵡悲傷地鳴叫著不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曲線y=x^2/(2x+1)的斜漸近線方程怎麼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