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回答一個有關為什麼明代有很多臣子冒死進諫而清代幾乎沒有的那個題的時候,正好順便提到了和珅和紀曉嵐的這對熒屏紅人對乾隆的稱呼差異,其實,原因就是清朝的八旗制度的存在,且看下面:
清朝從努爾哈赤時期就建立了八旗制度,在這個制度內,有旗主和奴僕之分,入關後很多八旗出身的人出任官員,包括京官和外官,但實際上他們在行政系統之外,仍舊從屬八旗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出身八旗的官員,也就是滿缺官(清代官職一般分為滿缺和漢缺,分別由滿洲出身的官員和漢官擔任),他們對皇帝要自稱“奴才”,例如活躍於熒屏之上的鰲拜、隆科多、和珅、榮祿等等,都要對皇上或者皇太后稱奴才,以示效忠八旗及其旗主(額真)。也真是這個緣故,在清朝入關後的幾十年內,很多官至督撫之人,都是旗人,雖在外封疆,實際上仍舊是八旗奴僕,即便是死了,也得不遠千里送回北京埋葬。後來都有改變了當然,但在奏摺公文等方面,對上自稱“奴才”是固定格式,這主要是主僕之分。
(和珅,滿洲正紅旗出身)
例如下面是嘉慶年間的浙江巡撫高杞的一個奏摺,高杞出身滿洲鑲黃旗,可以看到他開頭寫著“浙江巡撫 奴才 高杞跪奏”:
漢官對皇帝自稱“臣”,例如劉墉、紀曉嵐、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等等,他們對乾隆皇帝、道光皇帝、光緒皇帝和慈禧皇太后等等,都要自稱“臣”如何如何,這是公文格式,也是君臣之道。比如,下面是光緒時期李鴻章的一個奏摺,一開始寫的很清楚,官銜之後是“臣 李鴻章跪奏”,通常“奴才”、“臣”都小一號字,偏右下方寫著:
明白了這一點,就會明白為何《鐵齒銅牙紀曉嵐》這樣的電視劇裡,和珅、紀曉嵐二人同時覲見乾隆的時候,和珅自稱“奴才”而紀曉嵐自稱“臣”。
在清代太平天國起事之前,大部分的總督都是滿洲官員,太平天國之後漢族總督開始大量增加。因為該朝八旗制度下的主僕關係的緣故,清代官員普遍對皇帝(最早是滿洲八旗的上三旗額真,後來自然也是所有八旗的額真)體現出了比明代要溫順百倍的效忠,所以清代沒有海瑞;可是反過來說,清代皇帝中也沒有像明朝那樣昏君疊出。
(上圖是1790年代英國出版的銅版畫裡的中國官員)。
前天我回答一個有關為什麼明代有很多臣子冒死進諫而清代幾乎沒有的那個題的時候,正好順便提到了和珅和紀曉嵐的這對熒屏紅人對乾隆的稱呼差異,其實,原因就是清朝的八旗制度的存在,且看下面:
清朝從努爾哈赤時期就建立了八旗制度,在這個制度內,有旗主和奴僕之分,入關後很多八旗出身的人出任官員,包括京官和外官,但實際上他們在行政系統之外,仍舊從屬八旗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出身八旗的官員,也就是滿缺官(清代官職一般分為滿缺和漢缺,分別由滿洲出身的官員和漢官擔任),他們對皇帝要自稱“奴才”,例如活躍於熒屏之上的鰲拜、隆科多、和珅、榮祿等等,都要對皇上或者皇太后稱奴才,以示效忠八旗及其旗主(額真)。也真是這個緣故,在清朝入關後的幾十年內,很多官至督撫之人,都是旗人,雖在外封疆,實際上仍舊是八旗奴僕,即便是死了,也得不遠千里送回北京埋葬。後來都有改變了當然,但在奏摺公文等方面,對上自稱“奴才”是固定格式,這主要是主僕之分。
(和珅,滿洲正紅旗出身)
例如下面是嘉慶年間的浙江巡撫高杞的一個奏摺,高杞出身滿洲鑲黃旗,可以看到他開頭寫著“浙江巡撫 奴才 高杞跪奏”:
漢官對皇帝自稱“臣”,例如劉墉、紀曉嵐、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等等,他們對乾隆皇帝、道光皇帝、光緒皇帝和慈禧皇太后等等,都要自稱“臣”如何如何,這是公文格式,也是君臣之道。比如,下面是光緒時期李鴻章的一個奏摺,一開始寫的很清楚,官銜之後是“臣 李鴻章跪奏”,通常“奴才”、“臣”都小一號字,偏右下方寫著:
明白了這一點,就會明白為何《鐵齒銅牙紀曉嵐》這樣的電視劇裡,和珅、紀曉嵐二人同時覲見乾隆的時候,和珅自稱“奴才”而紀曉嵐自稱“臣”。
在清代太平天國起事之前,大部分的總督都是滿洲官員,太平天國之後漢族總督開始大量增加。因為該朝八旗制度下的主僕關係的緣故,清代官員普遍對皇帝(最早是滿洲八旗的上三旗額真,後來自然也是所有八旗的額真)體現出了比明代要溫順百倍的效忠,所以清代沒有海瑞;可是反過來說,清代皇帝中也沒有像明朝那樣昏君疊出。
(上圖是1790年代英國出版的銅版畫裡的中國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