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葉飄飄飛過來

    家教家風家訓反饋表可以這樣寫,首先,針對家教家風家訓中呈現的長處和優點進行反饋,其次針對家教家風家訓中呈現的問題和不足進行反饋

  • 2 # 樂歡爸媽

    情緒每個人都會有,從出生大約6周時,就開始喲了快樂,4-6個月時有了生氣,5-8個月時會悲傷,6-12個月時,會有恐懼。這四種情緒也被認為是初級情緒。隨著人不斷長大,初級情緒慢慢會衍生一些新的情緒,讓情緒變得更加豐富,而憤怒就是由生氣演變而來的。

    面對孩子的情緒,父母應該怎麼辦?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會憤怒,通常是會因為什麼事情沒有達到他的心意或者要求,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於是情緒便爆發,這時,他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包容。如果孩子的情緒在此時能夠被接納,他會更容易平靜下來。

    如何接納孩子呢?

    因為孩子正在打罵媽媽,這種行為應該是被禁止的,打、罵人這種方式本來就不對,媽媽可以先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因為......很憤怒,你覺得沒有達到你想要的,我可以理解,換做是媽媽的話,媽媽也會生氣。但你不能打、罵人,這讓人很傷心,會傷害我的感情,如果你停止打罵,我可以陪在你身邊;如果你還打、罵人的話,那我只有先離開了,等你冷靜下來,再和你聊”。

    當孩子打罵父母的時候,一定要制止,但要注意方式,不能強行逼迫,而是溫和又堅定地告訴他:我不允許你這樣來傷害我,即便是你的媽媽。

    告訴孩子發洩情緒的方法

    當孩子不打罵人的時候,告訴他那些方式可以發洩情緒,比如大聲喊出來“我真的很生氣”,“我太傷心了”,“我實在不想看到你”,“我想一個人呆一會”等,平常多教孩子一些情緒表達的詞彙,讓孩子在有情緒的時候能準確地表達出來,內心的感受被說出來後,也就能得到釋放,會舒服很多。

    或者告訴孩子,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一個人到房間哭,陽臺哭,都是可以的。

    平靜下來的溝通

    孩子在鬧的過程中,大多會需要媽媽陪在他身邊的,當孩子鬧完了之後,情緒冷靜了下來,媽媽給他倒一杯水讓孩子喝,用紙巾把眼淚擦乾,接著開始跟孩子聊。

    先將事情脈絡梳理清楚,瞭解孩子背後發脾氣的原因,接著,媽媽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比如不給孩子買玩具:告訴孩子,媽媽為什麼今天不願給你買,是因為我們每個月只能花100塊錢在玩具上,而這個玩具要200多,超出了家庭的預算。超過家庭預算,那家裡需要買其他的東西時,可能就會錢不夠。

    給出自己的建議,你如果實在想要這個東西,可以把這兩個月的錢存起來,不要買其他的任何玩具,等錢存夠了,下次就來買。

    再次提醒孩子,再生氣也不能打罵人,這不僅對別人不尊重,也會讓別人的心很受傷,包括媽媽。

    媽媽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會打罵人,通常都是從身邊的人那裡學來的,大多數孩子的這種行為都是來自於家庭的影響,極少部分也有來自學校或者身邊其他一些小朋友。家庭中有人這樣做的,要馬上改,從別人那學來的,要明確告訴孩子,這是不好的行為,希望他不要學。

  • 3 # Sunny面對未來

    有一天我家老二的玩具槍找不到了,“媽,我的槍呢!怎麼找不到了?”“你的槍,我怎麼知道在那兒啊!”“我的槍找不到了,就怪你,不給我收好。”不高興的噘著嘴。我一看他快哭鬧了,我立刻把我早已準備好的硬紙板偷偷的放進我的衣服裡,剛好把肚子蓋住,“你的東西你不好好儲存,找不到了,到怨氣我來了,老師沒教育你自己的東西自己收自己管嗎?”“啊!……就要我的槍,就怨你,就怨你。”連哭帶鬧的往我肚子上打開了,“哎呀!好疼啊”“你也知道疼啊!你打過我多少次了,那次我不疼啊!你好好想想吧!”然後我就走開了。過了一會兒,他主動走到我跟前認錯,“媽媽,我錯了,以後我不打你了,誰都不打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東西,自己收自己管。你能原諒我嗎?媽媽。”“能,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希望你能說到做到。只要你努力 ,媽媽依然相信你愛你。”我把他摟在了懷裡,第一次聽到孩子說出這樣的禪悔話。“媽媽,你的肚子摸著也不硬啊!為什麼那會兒我打你 我那麼疼呢?”“你犯了錯,用的力氣太大,當然疼了,要不你打一下桌子再試試?”我偷偷的笑了。後來他也改正錯誤了。

  • 4 # 書霞育兒說

    導讀:小孩子憤怒時,出現打罵媽媽的現象,我們要怎麼處理?孩子年幼時光,父母的一言一行都非常重要,父母對任何事情的處理方法,都有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真正愛孩子要講究方法和技巧。愛孩子也要會學習。我家兩寶第一次打人

    我是兩個孩子的寶媽。印象中大寶三歲左右的時候,失手打過我一次。當時我很生氣,然後把他東西的包都撿好,假裝不要他,邊撿東西邊告訴他,媽媽這麼愛他,他卻動手打媽媽,那我不要他了,把他推出門外……。雖然後來大寶再也沒有動過手,但是這種方法很不好。

    二寶兩歲多的時候,也打過小朋友,我很生氣,打了他兩下,然後把他扔出門外。他當時哭著說;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打人了。後來他又打,還專門打同一個人,我這次沒有打他,而且把他抱到一個人少的地方,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很認真的告訴我,小朋友總是亂按那個機器,他怕機器會壞。然後我問他打人對不對,應該怎麼處理?他態度很好的認錯了,然後說有問題找媽媽,後來就沒有動過手。

    前幾天,幼兒園老師投訴二寶經常打人,我問清楚原因後,萊寶說有個小朋友打他,他也打回去。另一個小朋友是插隊,所以他才動手的。後來我問他,打人對不對?要怎麼處理,二寶說打人不對,有問題找老師。後來寶爸又和他溝通。我們買了很多關於打人的後果的書回來給他看,現在二寶改掉了這個壞毛病。

    孩子憤怒會打人,父母怎麼辦?

    孩子憤怒會打人,這是情緒的一種發洩和表達。成年人有時候也控制不住自己。父母在生活中要做個好榜樣,有任何問題不能動手打孩子。孩子憤怒時要學會接受孩子的情緒,正確的情感引導,以溫柔PK孩子憤怒。孩子打媽媽或者別人,媽媽馬上制止,把孩子抱在懷裡,溫柔的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很生氣,剛才的事情我們應該重新商量一下,或者聽聽你的意見,你消消氣,消消氣。

    等孩子平靜下來後,引導孩子打人對不對,或者給孩子講烏鴉喝水和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講他們在遇到問題時是怎麼處理的,讓孩子遇到問題,學會處理解決。打人不能處理問題。

    大寶11歲,二寶5歲,隨著他們的長大,我感覺帶的很吃力,後來才發現我用我父母教育我的方法教育孩子,已過時。所以我買來很多親子的書回來學習。慢慢的,孩子們越來越優秀了。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一定要愛上學習。

  • 5 # 福林媽咪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張白紙,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有兩種原因:

    1、覺得好玩,不知道有什麼傷害

    很多人都看過一個影片,小朋友拿筷子在火鍋裡拍打,湯汁濺出來了。寶媽用筷子蘸了一點湯汁,燙了小朋友一下,然後給孩子講道理。

    因為小朋友在最開始的時候,關注的只有自己,沒有關注別人的概念,所以寶媽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讓小朋友體會到別人的痛苦,會讓孩子很快改正。

    2、根據父母的行為模式,模仿出來的

    還有一種,就是父母在憤怒的時候,也是用打人的方式來解決。

    比如過小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

    那麼孩子就學會了。當父母的行為不合心意的時候,他也會用打人的方式解決。長期以往,孩子會有一種錯誤的與人交流的方式。

    那麼,當孩子有這個問題的時候,父母要怎麼改變這種情況呢?

    1、讓孩子懂得“以己度人”

    就是上面的,如果是孩子不懂行為後果,父母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有什麼後果。

    2、父母在孩子心中樹立權威

    這個權威並不是打罵孩子,讓孩子看到父母就害怕;也不是不讓父母跟孩子做朋友。

    而是,父母表示要嚴肅交談時,所說的話要在孩子心中有分量。

    這也是題主問題中,所說“界限感”。

    想在孩子心中有“權威”,該怎麼做呢?

    首先孩子剛出生的那一年,父母最好親自養孩子。李玫瑾教授表示:父母第一年對孩子的付出,能收穫孩子的“心理控制權”。

    其次,要給孩子定規矩,不能做的事情就是不能做,就算父母再和孩子嬉笑玩樂,有些底線不能碰。如果孩子哭鬧,父母也要用堅決的態度告訴孩子:這個不可以。

    當然,事後要做好安撫工作,表明為什麼不能做。雖然這些不能做,但是父母依舊是愛你的。

    再次,當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父母要合理考慮孩子的要求,如果孩子能說出理由,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理由合情處理。

    或是告訴孩子這個理由中的漏洞,或是告訴孩子這個理由中合理的地方。並根據這個滿足或拒絕孩子。

    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肯定,讓孩子知道他提要求,父母不是無條件答應的。

    在教育孩子的這個過程中,父母千萬不能用打、罵的形式教育孩子。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或許會怕父母,會遵從父母的權威,但是在內心對父母是抗拒的,也有可能是恨父母的。

  • 6 #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接納孩子的憤怒情緒,同時調整孩子的憤怒行為!

    情緒(感受)與行為要有界限感,要學會分開來看待,才能更好地處理好這個問題。

    (一)情緒(感受)

    關於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況。

    疼痛閾值,大家聽說過嗎?

    每個人對同樣的撞擊會感受不同,因為有個體差異。

    有的人輕輕打一下,就覺得很疼;

    有的人膝蓋都撞青了,居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撞的,也感覺到疼。

    感受也是如此,也許如果能夠測量的話,還會有個感受閾值吧!

    對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感受也是不同的。

    有的人,看到別人受苦,就會跟著掉眼淚;

    而有的人就覺得與自己無關,完全無感。

    有的人,聽到父母批評兩句都會覺得難;

    而有的人,被父母打一頓還依然覺得無所謂。

    所以,所有的情緒或感受,喜、怒、哀、懼等都是沒有對錯之分的,都是可以被接納的。

    但是,因為情緒帶來的一些行為,卻有對錯之分。

    (二)行為

    打人、罵人、摔東西、躺地上打滾兒……所有的言行,都稱之為“行為”。

    行為是有對錯之分的,不是所有的行為都要被接納。

    當孩子出現錯誤行為時,作為父母是需要及時去糾正孩子,讓孩子及時改善的。

    一個孩子可以生氣,但是不能因為生氣而去打人、罵人!

    一個成人可以憤怒,但是不能因為憤怒而去摔東西,打孩子!

    雖然行為是因為情緒引起來的,但是在情緒之下,我們也要學會正確的表達情緒的方式,而不是為所欲為!

    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生氣!發生……這樣的事情,確實會很氣憤的,媽媽理解你。但是,生氣的時候,也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能傷害到別人。所以,再生氣也不能打媽媽。”

    (三)正確表達情緒的原則

    無論你是處於喜、怒、哀、懼的哪一個情緒中,都可以透過合理的方式表達給身邊的人,一起分享快樂,一起分擔難過。

    正確表達情緒的原則,有這樣四點:

    (1)不能傷害自己

    (2)不能傷害他人

    (3)不能損壞物品,破壞環境

    (4)不能違反社會的規章制度

    滿足這上面的四點的方式,應該就是正確的表達情緒的方式了。

    有一種情況是不需要顧及這四個原則的:

    比如,我曾經在相對愉快的環境中,問過我的兩個孩子這樣一個問題:

    當你們生氣的時候,做什麼事情可以讓自己的心情好起來?

    兩個孩子答案有:

    吃零食;

    看動畫片;

    畫畫;

    聽歌;

    大喊;

    玩枕頭大戰……

    孩子們都能想出這麼多正確的表達憤怒的方式,那麼我相信只要我們好好思考,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一定能想出更多的合理的表達憤怒的方式。

    所以,我們首先要以身作則,找到這些合理的方式之後,在我們憤怒的時候,就去用一用,用合理的方式改善情緒,而不是拿著孩子撒氣!

    一旦我們學會了正確的接納情緒和改善情緒,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學會了情緒管理能力。

    當孩子擁有了情緒管理能力,也就自然不會在生氣的時候打媽媽了!

  • 7 # 淅爸育兒記

    當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就別再用“說服教育”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本質問題是親子地位不平衡。

    沒有親子界限感的家庭教不好孩子

    “界限感”(指兩個人親近地保持距離,才是恰當的交際方式。)這個詞用得非常好,也是現在許多家庭所缺少的。

    從心理學上而言,生命的永恆主題之一是分離:

    分娩時:母子身體的分離;

    分娩後~3歲:與媽媽心理的分離;

    3歲~死亡:與家庭的分離;

    換句話說,從孩子出生那一刻,我們就和孩子分離成兩個獨立的人,有著自然的親子關聯,但許多家長把這種關聯當成了“從屬關聯”,即:孩子是我的物品,或者我是孩子的物品;

    這會帶來什麼影響?--造成親子界限感模糊或者失衡。

    我們不會和自己的所擁有的物品存在界限感的問題:

    例如手機是我們的所有物,我們對其有絕對支配權,也沒有必要去和手機談“尊重”;

    家長需要和孩子設立界限感:

    孩子並非我們身體的延伸,他有自己的意志,面對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需要懂得設立界限,懂得相互尊重;

    當一個家庭中,親子界限感失衡,那麼就會帶來兩種問題:

    孩子視父母為自己的所有物:操縱父母,隨意打罵,以自我為中心;

    父母視孩子為自己的所有物:溺愛或暴力教育;

    如上,親子關係是一種自然關聯,而不是從屬關聯;

    打媽媽的孩子,不是缺乏規矩,要嚴厲制止

    在有情緒的時候會攻擊媽媽的孩子,並不是缺乏規矩。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用“立規矩”的形式,試圖糾正孩子的行為。但這種方式對於打罵媽媽的孩子是無效的。本質問題還是親子地位失衡:孩子認為自己的地位高於父母,對父母擁有支配權。

    直白點:我的玩具,憑什麼跟我叫板立規矩?

    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被攻擊的物件最首先要做的不是說教,而是嚴厲的制止孩子的行為:你這樣做讓我不舒服,我不喜歡你這樣對待我。

    制止過後,不是懲罰

    情緒就好像一輛車,當我們擁有了車子後,事實上我們可以隨時開上馬路,但如果沒有相應的資格(無證駕駛)或者是有駕照但是不遵循相應法律法規,那麼我們就會為自己和社會帶來危險。

    當孩子隨意的發洩他的情緒的時候,就像一個無證駕駛的人,只以自己喜好為中心,完全不尊重社會。我們需要給孩子一張“駕照”。

    許多家長會採取這樣的措施:你打我,我就打回來,目的是透過讓孩子知道被打是什麼感受,也同時在宣示自己的“主權”。

    這種做法在不同的家庭中會有不同的結果:

    孩子認為攻擊媽媽會讓媽媽不愛自己了,故而停下;孩子隨著父母的反擊,攻擊得更加劇烈;孩子因為力量懸殊而暫時停止,下次再犯;“踢貓效應”:向比自己弱的物件施暴;無論上述哪種,其實都是並不是“治標”的結果,只是把孩子逼向了另一個方向(什麼方向取決於孩子的認知),不可控性非常高。給孩子一張正兒八經的“駕照”

    當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家長可以透過以下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嚴肅的制止孩子的行為

    在《超級育兒師》中有這樣一期節目:廣州一位30歲的爸爸被3歲的兒子沒有任何理由的攻擊、吐口水。

    當孩子再次攻擊父親的時候,育兒師蘭海直接按住了孩子的雙手,並非常嚴肅的告訴孩子:“你不可以這樣!”

    嚴肅不等於鎮壓,制止不等於打罵。就如蘭海對待這個孩子一般,握住孩子的雙手,不讓他繼續攻擊,同時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

    在面對孩子的攻擊的時候,不可取的方式有兩種:打回來,退縮。

    不支援打回來的原因上文已述,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打回來同樣給了孩子一個錯誤的示範;

    而退縮,則讓孩子的目的達成:宣示父母為他的物品,親子地位進一步失衡;

    靜待孩子的情緒稍微平靜孩子的情緒需要宣洩,在制止孩子繼續攻擊的行為之後,家長需要讓孩子發洩他的情緒,透過哭或者大喊。靜待他的情緒峰值過去。當孩子的攻擊行為被制止的時候,孩子的情緒值會到達另一個峰值,反抗得更加厲害,喊叫得更加大聲。不要試圖在此時進行教育,暴怒中的人,什麼話都聽不進去。同理化,說出孩子的感受在孩子稍微平靜一些後(透過孩子的哭喊聲就可以分辨出,這是每一位媽媽都自帶的技能),向孩子說出他的感受:“寶寶很生氣對嗎?”當我們說出孩子的感受的時候,與單純的制止或者反擊相比,孩子會感覺到我們在尊重他,而不是單純的鎮壓他。以身作則,正確引導進入到“同理化,說出孩子的感受”之後,孩子的情緒會平靜很多,他也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此時家長需要給孩子一個引導,透過以身作則的方式。和孩子溝通,為什麼生氣,他希望達到怎麼樣的目的,可以怎麼做(給孩子建議),並讓孩子立刻實踐起來。當家長這樣做的時候,是在引導孩子如何發洩自己的情緒,同時教會孩子如何處理讓自己憤怒的問題。

    淅爸有話說:人與人之間要相處得好,需要懂得互相尊重,而尊重意味著給予對方愛的同時,懂得保持距離,親子關係亦然。

    沒有愛的界限,會讓孩子拒絕家庭;沒有界限的愛,會讓親子彼此間黏在一起,產生更多的問題;

    淅爸是一枚育兒師、心理諮詢師,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育兒路上,與你同行!

  • 8 # 呂小愉

    看到這個問題,首先我想說,不管什麼原因,孩子打媽媽,這種行為一定是要被禁止的,但是我們要採取恰當的方式方法。

    前段時間看了一期《超級育兒師》,8歲小男孩李默睿給我的印象很深。

    李默睿是一個情緒化非常嚴重的孩子,他狂躁、暴怒、不講道理。尤其是對待媽媽,不但蠻橫,而且還暴力。

    蘭海老師發現李默睿媽媽的胳膊上有一大片淤青,一問才知道是兒子發脾氣的時候咬的。

    蘭海老師靜靜地觀察著李默睿家的日常。

    李默睿很依賴媽媽,做什麼事都要媽媽陪著他,媽媽要上廁所,他都要跟著,為此爸爸批評了他。被爸爸批評的李默睿很委屈,不過他顯然是想控制自己的情緒,紅著眼圈,喘著粗氣。

    這時候,媽媽出來了,看到委屈的孩子,爸爸媽媽都開始安慰李默睿。兩個人一個說沒事,另一個說沒關係。媽媽還叫李默睿去寫作業,這時候李默睿的情緒徹底爆發了,開始大哭大叫,拖著媽媽進了房間,並且開始踢打媽媽。在媽媽招架不住的時候喊爸爸,爸爸過來把李默睿連拉帶拽的拖進了客廳,兩個人的衝突變成了三個人的衝突。

    經過一段時間媽媽的安慰,李默睿的情緒趨於穩定,開始玩遊戲。接下來李默睿又和媽媽因為玩遊戲的時間玩起了拉鋸戰。

    媽媽:再玩五分鐘。

    兒子:二十五分鐘。

    媽媽:二十五分鐘太多了,十分鐘差不多!

    兒子:不,二十五分鐘。

    從李默睿家的這些衝突可以看出他們的家庭存在幾個問題。

    1、父母不接納孩子的情緒。

    李默睿在被爸爸批評後,爸爸媽媽看似在安慰孩子,但是一個人說沒關係,另一個人說沒事的,顯然都沒有接納李默睿的情緒。

    2、父親在家庭關係中的缺失

    從蘭海老師進入李默睿的家中開始觀察,爸爸的手機就沒有離手,不是玩遊戲就是看影片,爸爸兩次出現在李默睿和媽媽中間都是因為媽媽招架不住的時候,用以暴制暴的方法粗暴的制止李默睿的做法。

    3、在李默睿情緒爆發的時候,媽媽沒有指出孩子的錯誤,而是一味的安慰他

    很顯然,這樣的問題對李默睿的情緒控制沒有一點作用,只會讓李默睿的情緒越來越壞。

    那孩子出現了這種憤怒的情況,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會憤怒,通常是因為某件事情沒有達到他的心意或者要求,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於是情緒便爆發,這時,他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包容。如果孩子的的情緒在此時能夠被接納,它會更容易平靜下來。

    2、家庭中要有明確的規則,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首先,讓孩子知道打罵人是不對的,這個人不管是誰,即便是媽媽也是不對的。

    第二,當孩子情緒激動無法控制,已經開始打罵父母的時候,一定要制止,但要注意方式,不能強行逼迫,而是溫和又堅定地告訴他:我不允許你這樣來傷害我,即便是你的媽媽。媽媽可以先跟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因為沒有得到你想要的,所以很憤怒,我可以理解。換做是媽媽的話,媽媽也會生氣,但你不能打、罵人,這樣做讓人很傷心。如果你停止打罵,我可以陪在你身邊,如果你還打、罵人的話,那我只有先離開了,等你冷靜下來,媽媽再和你談。

    3、等孩子平靜下來再溝通

    當孩子鬧完以後,情緒冷靜下來,父母一定要和孩子進行溫和的談話,先將事情的原委梳理清楚,理解孩子背後發脾氣的原因,然後,父母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給出自己的建議,和孩子打成共識。

    談話結束的時候一定要再次提醒孩子,再生氣也不能打罵人,這不僅對別人不尊重,也會讓別人的心很受傷。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像前面李默睿的情緒,就來自於爸爸在教育孩子中的缺失,還有媽媽對孩子的溺愛。不管怎麼鬧最終的勝利者肯定都是李默睿自己,自己的不滿情緒都能透過這種方法得到解決,最終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情緒化越來越嚴重。

  • 9 # 芒果的媽媽

    當孩子憤怒時,爸爸媽媽的做法非常關鍵。

    經常孩子出現憤怒的行為時,會出現一些非常讓家長頭疼的行為,比如扔東西,打人、咬人,其實並不是孩子在惡意的攻擊行為,只是孩子在宣洩自己的情緒。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的做法一定不同,因此需要爸爸媽媽合作。

    一、孩子憤怒,媽媽會共情,爸爸會阻止

    1.媽媽會共情

    媽媽作為女性,一般情感比較細膩溫柔,看到孩子出現了憤怒的情緒就應該和孩子說,媽媽知道他很生氣,因為如果是自己也會這樣的憤怒的。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覺得媽媽懂自己的想法,從而更加親近媽媽。

    這個明星媽媽霍思燕就做的很好,在嗯哼大王生氣的時候,先抱抱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生氣。讓嗯哼知道自己生氣並沒有錯。她的做法受到了廣大寶媽的大讚。

    但是這種做法的弊端是,不能很快阻止了孩子生氣時候的過激行為。

    2.爸爸會阻止

    爸爸作為鋼鐵材質的家長,一般會直接拎起,來阻止孩子因為生氣而出現的一系列破壞行為,能夠及時止損,將孩子的破壞力降到最低。

    但是弊端是,孩子變得更加憤怒,孩子憤怒的情緒並沒有得到化解。

    透過爸爸媽媽的合作,孩子既能明白自己的情緒感受,也能被及時阻止不好的行為。

    二、爸爸媽媽都會告訴孩子行為不對,但是方式有差別。

    1.爸爸嚴肅

    爸爸會用生硬的口吻,嚴肅的告訴孩子,你的做法不對,為什麼不對,會造成什麼危害。這是理性的思維,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嚴重性和會造成的後果,從而不在出現憤怒時非理性的過激行為。

    2.媽媽溫情

    會抱著孩子,擦乾眼淚,安撫孩子情緒,瞭解孩子憤怒的原因,並在孩子情緒穩定後告訴孩子正確的方法。比如,孩子,誰惹你憤怒了,你可以直接告訴他,他這樣做讓你非常生氣。媽媽的做法旨在愛意傳遞,讓孩子在愛的氛圍中,明白事情的處理方式。

    教育孩子本來就是爸爸媽媽共同的事情,即便是簡單地處理一個憤怒,爸爸媽媽也應該一起合作,用自己的方式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 10 # 媽媽別生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現在有很多年輕父母的育兒方式已經在慢慢轉變,沒有了老一輩父母的嚴肅和控制,和孩子間的相處狀態變得輕鬆愉快,完全就像朋友的關係。

    我老公也一直覺得如果要和孩子親密些,那麼我們就要和孩子做朋友,要尊重他們的一切。但是這種相處模式真的好嗎?讓我們開始反思這種關係是否可行的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開始會表現他的喜怒哀樂,有時我們和他講道理沒合他的意,他的小拳頭便朝你伸過來了;或者他哪件事自己生氣了,小巴掌也得往你身上拍打後才罷休。

    其實尊重孩子和孩子做朋友是對的,但是一定要有界限感和分寸。和孩子的相處關係應該是先父母再朋友。

    那麼在孩子憤怒時,我們應該如何表現這種關係?

    1、及時制止孩子的攻擊行為。面對孩子憤怒的攻擊,要及時收住你的笑臉,嚴肅地對他說不可以並用行動制止他。適時守住家長的權威對孩子教育非常重要。

    2、理解孩子的憤怒。孩子憤怒時應該對他表示理解,家長可以用共情的方法讓孩子知道他是被理解的。如當孩子不被允許看電視而表示憤怒時,我們可以這樣做:可以蹲下和孩子眼睛對視,然後說,“你現在想看電視是嗎?的確,動畫片太有趣了,讓人忍不住想多看幾集呢。但是看的時間久了,眼睛會累,我們需要休息。……”

    3、和孩子一起尋找適當的洩憤方法。每個人都會有生氣甚至憤怒的時候,孩子也不例外。當孩子憤怒時,我們不能抑制他,反而應該一起尋找合適的方法發洩出來。如教會孩子憤怒時可以透過打籃球、跑步等發洩,不可以透過傷害其他人緩解自己的負面情緒。

    所以我們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一定要明晰自己的邊界,不無節制溺愛也不過多控制。

  • 11 # 有夢想的唐糖

    問題已經說的非常清楚了,小孩的情緒是憤怒,打罵媽媽是行為。而且題主的思路也很清晰:要在這個時候表現出對孩子的界限感。

    這是非常好的思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潛移默化,這個影響就體現在一粥一飯一針一線之中。父母對孩子所做出的的行為,無論是什麼樣的,都一定會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施加影響。

    所以,當小孩因憤怒而打罵媽媽的時候,媽媽應該怎樣做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接納情緒

    這是解決問題的最關鍵的一步,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跳過了這個步驟,直接進入下一步的行為反應。

    孩子在憤怒的時候,想也不想就直接打向媽媽——這個從情緒反應到行為反應的過程,是一個自動化的,不經思考的,直接作出的行為,它類似於一個條件反射。而很多家長在孩子打自己的時候第一時間會憤怒,並因憤怒產生對孩子的懲罰,這同樣是一個自動化的條件反射過程。

    如果父母因為孩子打自己而產生憤怒的情緒,並直接實施對孩子的懲罰,比如回打孩子,那麼家長和孩子在本質上又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不管對於大人還是孩子,如何處置情緒是首要問題。當情緒穩定的時候,人才有隨之而來的理智。家長不管是經驗還是理性程度,都遠高於孩子,所以,家長想要引領孩子走的更好,就首先要做一個比孩子“高明”的人。這個高明,就體現在能否接納孩子的情緒上。

    著名的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把好的媽媽比喻成一個容器,孩子的負面情緒可以放在這個容器中,再經過這個容器的處理,變成更好的方式反饋給孩子。這樣孩子的負面情緒就得到了有效的處理。隨著時間的延長,ta自己也會逐漸掌握這個化解情緒的辦法,自己成為自己的容器。

    所以,對於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我們需要區分清楚。對於孩子的情緒,無論多糟糕,我們都要無條件的接納——因為任何情緒背後,都有其合理性,在接納孩子情緒的前提下,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引導和規範。

    所以,重點在於,我們怎麼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這個問題就需要對孩子行為的合理性有充分的瞭解。

    一個人的情緒背後,常常是需要的不被滿足。比如說提問者說孩子因為憤怒而打媽媽,但是她沒有說孩子為什麼憤怒。很多家長無法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一個根本原因是對於孩子情緒的合理性有評判,比如認為孩子的憤怒情緒是不合理的。比如,孩子想要一個玩具,但是家長覺得不合理,於是耐心的向孩子解釋,但是孩子執拗,非要那個玩具。這個時候家長就會認為孩子“無理取鬧”,在這種評判性思維的引導下,家長會變得不耐煩,孩子會更加憤怒,甚至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於是這件事就愈演愈烈。

    家長之所以從潛意識裡認為自己耐心的講了幾遍道理,孩子就應該懂,應該乖乖聽話——這其實是家長的自戀。家長在潛意識裡希望自己是能掌控局面的人,所以就會設定很多“應該”,這些“應該”性的思維,都是自我中心的自戀。在自戀的基礎上,家長就很難共情和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合理性。

    孩子的任何情緒,不管是激烈的還是沒有被充分表達的,站在其自身的角度,都有其合理性。也許他對事物的認知有錯誤,但是在錯誤的認知系統裡,他因為錯誤的認知產生了激烈的情緒,這種情緒本身依然合理。

    關於情緒的接納,最主要有兩點,第一,家長對孩子情緒接納(看見並理解)的越多,孩子的情緒越穩定,家長對孩子可施加的影響力越大。第二,家長是否具備看到(看懂)孩子情緒的能力,取決於自身的心理發展水平。

    2.行為的引導

    在接納情緒的基礎上,就涉及下一個對孩子行為的引導的問題上。其實樹立邊界感有兩層內涵。第一層是:我尊重你,第二層是:你也要尊重我。

    第一層家長對孩子的尊重,主要體現在家長對孩子情緒的尊重上,即我能接受你現在的憤怒是合理的。而不是對孩子的憤怒情緒橫加指責。

    第二層尊重,是讓孩子明白,你也要同樣的尊重我。家長可以用明確的態度和語言給孩子樹立邊界。

    具體的做法,可以採用以下這個思路:

    第一,陳述事實,尊重孩子的情緒。

    比如,媽媽可以這樣跟孩子說:媽媽看到你哭的很傷心,臉都憋紅了(陳述事實),非常憤怒,你現在很生氣,對嗎?所以,你因為生氣而打了媽媽。媽媽能理解的憤怒,你可以先講一下是什麼讓你這麼生氣嗎?

    如果孩子這個時候繼續打媽媽,媽媽可以用手抓住孩子的手,告訴孩子:媽媽希望你可以跟媽媽講一講你為什麼這麼生氣,如果你現在非常生氣,不想說,那麼我們就先各自冷靜一下,待會你想說的時候再和媽媽說。好嗎?

    一般而言,如果媽媽能夠“接得住”孩子的憤怒情緒,不因為孩子失控的行為而立馬翻臉,大多數孩子會逐漸平靜下來。

    如果孩子的情緒非常激烈,媽媽可以告訴孩子:我想知道你為什麼這麼生氣(或者陳述自己理解的孩子為什麼生氣的原因,向孩子求證),但是我希望我們可以用別的方式解決問題。你現在動手打媽媽,媽媽不能接受這樣的處理方法。

    第二,和孩子溝通,引領孩子說出情緒。

    事實上,很多成人都對自己的感受認知不清,所以,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情緒管理能力的人,父母需要引導孩子學會正視情緒以及表達情緒。

    這裡面涉及到一些描述情緒的詞彙,比如憤怒、委屈、羞愧、難過等等。當這些情緒被表達,就意味著它們被看到了,而一旦被看到,就意味著它們在很大程度上被化解了。

    如果孩子年齡較小,不會用語言描述情緒,家長就需要引導孩子認識什麼樣的感受是憤怒,什麼樣的感受是傷心等等。

    第三,引導孩子找到替換方式。

    很多家長會在這個時候給孩子講很多大道理,比如說,你生氣可以說,但是你不能打人等等。實際上,比起道理,孩子更需要的是置換——用新的,更好的方式表達憤怒,替換用打人的方式表達憤怒。

    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引導孩子:打人這個方式也可以宣洩憤怒,但是會對別人造成傷害,對不對?而且,如果你在外面也採用這樣的方式,還有可能被別人再打回來,那麼小問題就變成大問題了,對不對?

    家長引導孩子:如果下次你特別憤怒,除了打人以外,還有別的方法嗎?

    比如。告訴別人“你這樣做讓我很生氣,我希望你怎樣做。。”

    家長引導孩子啟發思考,思考更多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其實大部分時候,孩子打人不僅僅是一個單純打人行為,這背後的第一層情緒是憤怒,但是更深層次的情緒是無助——他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排解自己的挫敗感,這個時候就會產生憤怒,並因為憤怒產生一系列的行為。

    所以,幫助孩子“預演”多種應對方案,對於解決孩子的挫敗感非常有必要,當孩子兜裡的“武器”多了,知道除了打人以外,還能用更好的方式解決問題,ta自然就會摒棄這種方式。

    3. 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處理孩子情緒,引導孩子行為的過程中,家長首先起到的是對孩子的示範作用,其次,是對孩子的引領作用。雖然大體的思路很多家長未必不清楚,但做的時候卻很容易在細節上把握不好,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有幾個需要注意的方面。

    第一,將愛和尊重貫徹始終。

    其實大多數家長更願意矯正孩子的行為,但是卻忽視了愛對孩子的滋養。愛的力量遠比矯正要有效的多。雖然在操作步驟上寫了一二三步,但實際上,對孩子的愛和理解是貫徹始終的。

    當家長不斷的向孩子表達理解,讓孩子感覺到家長能夠共情自己的時候,他的情緒就會非常容易消退,大部分“軸”的孩子,都是因為沒有得到這種愛和理解,因為匱乏,所以就拼命鬧,拼命折騰。而家長,越鬧越不給。於是一個錯誤的鏈條就形成了。

    所以,當家長能夠滿足孩子對於愛和理解的需要,孩子就會變得非常容易溝通。

    第二,在樹立邊界的過程中,最忌生硬。

    可能很多家長都會生硬的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我不允許你打我。但是我想說的是,這種表達方式會令孩子恐懼,但卻不會真正的認同。

    家長是真的理解還是嘴上說說的理解,孩子一目瞭然。只有家長能夠從內而外的理解孩子的情緒,孩子的情緒才會真正消化。

    家長在樹立規則的時候,需要遵循“溫和而堅定”的原則,不斷的向孩子強調自己的規則,但是又不生硬。家長可以直接表達自己對孩子這個行為的感受,比如,你打我很疼,我不希望你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等等。

    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對於孩子來說,本身就是在樹立邊界。其實家長不需要用很強硬的態度樹立邊界,只要清晰的表達自己不喜歡這種方式,就足以告訴孩子自己的界限在哪裡。

    第三,不要對“錯誤的方式”進行全盤否定。

    很多家長的思維是非黑即白的,無論如何都不能打人——這似乎是一個鐵律。但是,這個定律真的經的起推敲嗎?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上,打人也是宣洩情緒的一種方式,只不過這種方式不是太好,因為它既會傷害別人,同時也很容易遭到反噬。絕對的否定這種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否定,這種感覺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和恐懼的心理。

    所以,避免絕對化的思維方式,引導孩子用更理性的處理方式才是更好的選擇。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這種影響就體現在家長的模式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人格發展上。所以,家長若想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就需要自己首先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

  • 12 # 夢思緣

    我是一個四歲女兒的爸爸,我的女兒昨天晚上就因為看手機而出現哭鬧並且動手打人的情況!我們家約定小孩每天可以看手機30分鐘,可昨天晚上按照規定時間應該關機了,她就是不肯!我好說歹說都不管用,於是便拿走了手機!

    這個時候她就開始哭鬧,嘴裡還嘟囔著不給我看,我不愛爸爸了!當時臥室就我們兩個人,我採用的是冷處理,不生氣不發怒!她見我不理她,語言威脅沒用,於是便越哭越厲害,有點抽泣的感覺,並且用枕頭打我!

    十幾分鍾後,哭聲小了很多,我說了一句過來爸爸抱抱!她撲倒我的懷裡又開始抽泣!感覺受到了很大的委屈一樣!我一邊輕輕拍打她的後背,一邊輕聲說到,想看手機卻看不了很難受對嗎?爸爸知道了,你明天還可以看呢!但是你要向我道歉,因為你拿枕頭打了爸爸!她小聲說了一句對不起,過了一會居然睡著了!

    小孩子其實表達情緒很直接,高興了笑,難受了哭,生氣了可能會動手打人!認可和接納他們的情緒,但是如果傷害到了其他人,該道歉就道歉,該受懲罰就受懲罰!

  • 13 # 小胖說劇1985

    我有兩個孩子,大女兒十歲,小兒子兩歲,我家裡並沒有那種二胎打架的情況,我覺得自己很輕鬆的就把倆孩子給哄了。

    我女兒小的時候,很乖巧,但是人都有小脾氣,孩子單純,脾氣不會收,都會發洩出來,有一次我女兒因為不給買玩具生氣了,抬手就給我一巴掌,正好打在眼睛上,當時把我打的兩眼冒金星了,氣的我,真的想揍他,我坐在沙發上,冷靜了幾秒鐘,想出了一個辦法,因為,我閨女害怕我哭,想讓她服軟,我必須這麼做,所以,我就捂著眼睛,坐在沙發上哭了起來,哭了一會,閨女看著我哭的那麼難過,跑過來抱著我就哇哇大哭,我一看這是要服軟了(我閨女特別倔強,你不服軟她不會道歉)我收回眼淚,看著懷裡的女兒,說,美美,你看著媽媽。她抬頭認真的看著我,我說,美美,你都三歲了,懂事了,你知道媽媽每天照顧你有多麼辛苦嗎,今天你把媽媽打了,媽媽心好難過,我最愛的寶貝,居然打媽媽,這麼做你覺得對嗎,你不是最愛媽媽了嗎,為了一個玩具,你居然把媽媽拋棄了,唉。

    我說完,我閨女心疼的抱著我邊哭邊說,媽媽,對不起,我不應該打你,媽媽,我不要玩具了,我要媽媽。

    好孩子,以後記得不可以打媽媽了,你要什麼可以和媽媽商量,知道嗎?

    閨女用力的點頭。最後,我還是把那個娃娃給她買了,就算事獎勵他知錯就改吧,從那以後,我閨女再也沒有因為不給買東西就發脾氣的事了。

    如今,我小兒子我也是這樣教育的,不是孩子小,其實,你說,他都懂,所以,要養成好習慣就得一遍一遍的教育,不怕麻煩,習慣成自然。

    但是,還是奉勸那些抬手就打,張嘴就罵的父母,三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懂事了,開始學說話,學新鮮事物了,這時候你要是動不動就罵,抬手就打,他也會跟著你學的,父母就是一本書,父母是什麼樣的書,孩子將來就會成什麼樣的孩子,所以,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夫妻吵架避著孩子,家長裡短躲著孩子,不要讓孩子聽那些無關緊要的人和事,給孩子一個正能量的空間。這樣你的孩子不會出現暴躁的脾氣秉性。

  • 14 # 楓言風雨

    我們這有句俗話說的好:樹不修不成材,玉不鑿不成器。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樹不經過修剪把長的杈拿掉,是長不成參天大樹的。再好的玉不經過打磨是成不了器具的。其實就是指小孩子要教育,及時把不良行為改正過來,長大才能成為有用的人。

    從提問者問這句話可以判斷出孩子應該在五週歲以下,家長也意識到了教育出了問題。

    孩子憤怒到極點,動手打大人。首先分析為什麼會出現打人現象:一定是某個需求沒有滿足,比如要手機玩、沒有給買心愛的禮物,也有可能是大人答應的事情沒有辦到。

    好,知道了原因,咱們首先來解孩子打人的問題。

    第一、一定不能妥協。因為你一妥協孩子會認為打人這招管用,以後一旦需求得不到滿足便會故技重施。

    第二、警告。告訴他這種打人行為的嚴重性,讓他明白打人會有嚴重的後果。如果這時候孩子還不住手,大人就必須施以懲罰,但是要注意力度,孩子停手後要及時停止。

    第三、冷處理。這個時候讓孩子單獨在房間冷靜,讓他想想錯在哪裡。

    第四、語言交流,講道理。告訴他原因以及他錯在那裡。如果是家長承諾的事情沒有辦到,也要承認錯誤,及時改正。

    總結:不要輕易滿足孩子的要求,一旦承諾一定要做到,實在做不到要和孩子解釋,再答應一個可以做到的要求。

    另外給孩子立規矩,比如玩手機和孩子講好時間,比如十分鐘,到點立即收回。

  • 15 # 職職小愛

    我兒子憤怒時真的會動手打我(但從不打爸爸),任我怎麼說教也沒有用,很苦惱,直到有一次他爸爸出手“治服”了他。

    其實兒子一直都和我比較親暱,和他嚴肅的爸爸則不親近。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所以小孩子也吃軟怕硬,不敢惹爸爸卻敢和媽媽動手。我知道千萬不能被他養成從小動手的習慣,但說教了很多次,他的壞毛病依然不改。

    有一天吃午飯,小朋友想喝飯前喝酸奶,而我想讓他吃完飯再喝,他一看我不依著他,馬上哭鬧著小拳頭一下子朝我身上砸過來。我也生氣地拍打了他的小屁股,他哭得更兇了,一邊作勢還要來打我的樣子,我生氣又無奈,恨不得把他屁股打爛。

    正好他爸爸在家,看到了這一幕(其實以前爸爸在家時,兒子會稍微收斂一點),把他提起來就往房間去,也不打罵,就讓他站在房間內面壁思過,親自在旁邊監督他,讓他自己哭完、想明白就出來跟我道歉,否則就一直站那面壁不許動。

    房門關上後,依然聽到兒子的哭聲,但小了很多,世界都清淨了不少。大概又哭了五六分鐘,估計也哭不動了,或者發現自己哭了根本不湊效,反正不會有人理他。

    聽到爸爸問他:你知道自己錯哪裡了。兒子沉默。然後兩個人繼續僵持著,一個站著面壁,一個在旁邊陪著監督。

    大約又過了二十分鐘,聽到兒子輕輕地說:爸爸,我站不動了。

    爸爸問他:你錯哪裡了?然後又沒了聲音

    再過了十幾分鍾後,兒子主動說了什麼,然後父子倆開門出來了,兒子走到我面前,低著頭:媽媽,我錯了。我喜歡你的,應該好好說話,不該動手。你原諒我好嗎?……

    小朋友能主動道歉,並自己承諾以後不會動手打我,真讓我挺意外和驚喜的。那以後他確實剋制多了,即使哭鬧也不再動手。

    我後來自己反省過,為什麼之前會讓孩子差點養成打人的壞習慣。

    1、孩子哭鬧時,家長也要剋制自己,不要立馬原地爆炸衝動打罵他,會導致孩子的情緒也隨之升級,繼而也有樣學樣地動手打人來反饋憤怒情緒。其實完全可以冷處理,堅持原則,不理睬他,讓他自己發現哭鬧解決不了問題。

    2、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但家長應該明白:即使再親密也要有一定的界限感。千萬不可縱容,要能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是長輩的概念,愛和尊重同等重要,只有愛沒有尊重的親子關係是不良存在。

    3、孩子憤怒哭鬧時,不是給他講道理說事情的好時機。只有在情緒和緩的時候灌輸正確思想,孩子才會更易於接受。

  • 16 # 蘭媽談育兒

    當孩子憤怒出現打罵媽媽的行為時,很多人覺著這是孩子小不懂得溝通的反射心理,實際上憤怒就打罵他人的行為乃是屬於典型的“被慣壞了”,這也是屬於較為明顯的“仇恨”心理,想要讓孩子和媽媽之間有著明顯的界限感,那麼父母就需要讓孩子知道你的底線是什麼。

    如何讓孩子從父母的底線裡知道界限感?還需要從以下幾個大方面開始體現:

    1、孩子只是哭鬧時,告訴TA為什麼不能這麼做

    孩子哭鬧是他們得不到某物、或者內心委屈時的一道情緒宣洩口,如果孩子只是哭鬧並沒有其它過激的動作,說明孩子僅僅只是“想”而已,這個時候也是親子界限感最佳的樹立時機,教育孩子包括樹立親子的界限感要從娃娃時期抓起,當孩子面對某物求而不得在一旁哭鬧不止時,我要明確告訴TA為什麼不能這麼做。

    比如,孩子家裡面已經有很多滑板車了,他在逛商場的時候又看上了另一款滑板車,這個時候我們如果對孩子說“家裡面已經有了滑板車”,孩子就會以“不一樣”來作為想要的理由,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為孩子明確介紹滑板車的用途,告訴他:“這個滑板車跟家裡面的滑板車僅僅只是造型和顏色不同,買回家後也是同樣的玩法,我們為什麼不把這份錢留著去買你更需要的東西呢?”

    2、孩子哭鬧撒潑時,給孩子“二選一”的選擇題

    如果我們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這麼做之後,他依然哭鬧並且還蠻不講理地撒潑時,此時誰更冷靜就是勝券在握了,如何冷靜?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二選一”,一方面是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並沒有對TA置之不理,另一方面也是在積極去疏解孩子憤怒的情緒。

    如何給孩子一個“二選一”的選擇題?我們可以告訴TA“一山不容二虎,如果你可以把家裡面的滑板車賣出去,我可以補貼你一部分錢去買輛新的,或者你直接在放棄新滑板車把這份錢留著去買你更需要的東西”,當然為了避免孩子為了新滑板車而“賤賣”舊滑板車,我們可以根據滑板車的新舊程度去設定一個價格。

    這個價格別人可以接受、孩子也可以賣得出去,如果孩子接受賣舊換新,作為家長我認為可以滿足孩子買新滑板車的要求,畢竟孩子在這次賣舊換新裡鍛鍊了難得的社交、和理財能力,新滑板車即是他努力的成果肯定會倍加珍惜一些。

    3、孩子哭鬧打罵時,給彼此一個冷酷的空間

    最後,如果孩子在瞭解為什麼不能這麼做,和給出“二選一”的選擇題後依然哭鬧且出現打罵家長的行為時,我們首先要明白這類孩子平時一定是被滿足習慣了,換句話來說孩子已經摸透了家長的性格,所以才會無界限去忤逆、挑戰父母的耐力,面對孩子明知故犯的界限挑戰,作為父母既要狠得下心又要耐得住性子。

    這個時候跟他們說再多“為什麼”、用再多的外物去作為交換,他們都會貪心不足地無法消停,面對孩子這種動不動就打罵“仇恨”的心理,家長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不高興隨意打罵他人”是不容挑戰的底線,讓時間變得安靜下來、給彼此一個冷靜的空間,若不是孩子主動說話我們不要去理會他。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表現出明顯的“我生氣了”表情,讓孩子透過表情去自我檢討,直到他耐不住被冷落主動去討好家長時,父母此時再跟孩子講“為什麼”,或者給出“二選一”時他們才會更容易接受一些。

    ---------------------

  • 17 # 梧通

    我曾經被三歲的女兒打哭過,當時沒有給她吃糖,她就拽著我的頭髮,怎麼都不鬆手。我一氣之下就狠狠地捏了她的胳膊,她哇地就哭了。婆婆聽到出來,抱起孩子就開始說不該和孩子一般見識 。但是告訴老公之後,他的做法卻讓我耳目一新,女兒就這麼被他改正了過來。

    其實我女兒之前也會撓人,只不過我總覺得她的脾氣是像我,比較暴躁。因此我也沒有特別地去在意這件事,很多時候她的一些小脾氣我都會把它忽略掉。我覺得乖的孩子沒糖吃,有點脾氣的孩子指不定還要好一點。

    或許是我和他奶奶給她慣的子,現在剛三歲,只要不順著她,就對我們就是拳打腳踢的。她打起人來也不是很疼,所以也沒人跟她一般見識,我也沒有去糾正她。

    但是被她抓到了頭髮,那真的是太疼了。她奶奶被她拽過好幾次,而我這是第1次。我這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這樣慣下去絕對是不行的。

    那天她剛吃完了兩個乳酪棒,看到桌子上的棒棒糖又吵著要吃。當時我就沒有給她,還特意把它放在冰箱上面,讓她看不見也夠不到。沒想到這一下直接把她惹毛了,頓時就躺在地上哭了。看到她哭我心就軟了,就趕緊把她抱起來。畢竟地上涼,萬一感冒了呢。

    我想著哄一鬨,等會兒哄好了她就忘了吃糖的這件事。因為她才三歲,牙齒就有些發黑了。而且剛剛還吃了兩個乳酪棒,這下絕對是不能讓她再吃棒棒糖的。沒想到我把她抱起來,卻讓她有機可乘,直接死死地拽住了我的頭髮。

    我好聲好氣地要她鬆手,可是她偏不鬆手。一邊哭,一邊嚷嚷著要吃糖,手裡還使勁地拽著我的頭髮。

    寶寶乖,把手放開,你拽的媽媽可疼了,我跟她好好地說。

    嗚嗚~,我要吃糖,我要吃糖。她沒有絲毫鬆動,擺明了是要跟我死扛到底。

    當時我也是忍著,又跟她好好講。寶寶你剛剛吃了兩個乳酪棒,你牙齒都黑黑的,我們下午再吃好不好?

    她還是不為所動,手還是拽得很緊。眼睛盯著冰箱,就要那個棒棒糖。

    我本來就暴躁,跟她好聲好氣地說了那麼多,她還是哼哼唧唧地吵著要吃糖,手也不肯鬆開。當時我就用左手抱著她,右手狠狠地捏了一下她拽著我頭髮的那個手。

    剛才嗚嗚嗚的假哭,這一下子就哇地哭了出來。因為我捏得比較重,她吃疼才把手鬆開了。

    當時婆婆在陽臺洗衣服,聽到她哇的一聲就趕緊跑了過來。婆婆立馬從我手裡搶過孩子抱在手裡。一邊哄著女兒,一邊輕輕地拍打著她的後背。婆婆問她哪裡疼,她把自己的小胳膊遞給婆婆。

    婆婆看到之後嚴厲地指責說我不應該和小孩子一般見識,她才三歲又不懂什麼拽著頭髮你跟他好好地講,抓著她的手就行了,你看,捏都捏青了。然後繼續哄著孩子,說已經教訓我了,要她不要哭就去給她拿糖。

    我當時委屈極了,我真的已經很有耐心了,跟她講了那麼久就是不鬆手,她的牙已經都黑了,還是要吃糖。不給她糖吃,居然出現了打我的這一現象。

    我之前還沒有意識到這個事情的嚴重,這一次我感覺。感覺我們之前的做法都是不對的,不應該一味地去哄著她,她要什麼就給她什麼,這並不是為她好。

    當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並不知道該怎麼去做,如果下一次她還是打我,我該怎麼做?難道還要像今天一樣再打她一頓嗎?晚上老公回家後,我把這件事和他講了。老公告訴我不要著急,他有辦法。

    為何會出現小孩子憤怒時,出現打罵媽媽的現象?

    老公給我做了一下分析。

    1.疼愛,寵愛,但是不可以溺愛。

    她一直是家裡的小公主,我們什麼事都是順著她,不順著她的心意他就會不開心,發怒。而造成這一切的都是我和婆婆的過分寵溺。

    老公又問我,為什麼會讓她連續吃兩個乳酪棒?

    我告訴他,當時我給她吃了一個,還沒有兩秒她就吃完了,又吵著要。我當時也是不給,但是實在是鬧得讓我頭疼,我就又給了她一個,我想著乳酪棒裡面相對來講,糖不是特別的多,最多就是胖一點嘛。

    老公聽到這裡立馬就打斷了我,他告訴我,其實在這件事發展到後面揪頭髮,一開始我就做錯了,說好了給一個乳酪棒,就是隻能吃一個。家長應該有絕對的權威性,不能一味地妥協,讓她做自己的主導。像這樣的情況,她怎麼又會聽你的呢?

    我感覺他講得挺對的,我就點了點頭。

    2.柔和不等於沒有原則,不等於百依百順,也不等於就不可以建立權威。

    在平常的生活中,她早就有打人的這個問題,我之前也提出來過,但是你和我媽都沒有重視。就覺得她小,順著她。

    平時我管教一下,你們倆也會講我。在他的面前你們完全沒有了原則,對她是百依百順。不要說建立權威了,她甚至連怕都不會怕你,想要做的她自己就會去做了,從來不會管你們。一旦她發現透過哭,吵,鬧就可以達到目的,之後她就會屢試不爽。

    3.你的脾氣太過於暴躁,經常吼我,打我,做了不好的榜樣。(嚴重懷疑是為了讓我對他溫柔點,給我找的這個莫須有的罪名。)

    平常你沒有做好榜樣,她看到你用吼,用打的這種方式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孩子就在不經意之間學會了,在她暴躁或者是憤怒的時候,就會選擇用吼或者是用打這種方式來表示反抗。(感覺有點道理,但是又感覺哪裡不對。)

    該怎麼做?

    首先不可以過分的寵溺,過分的溺愛就是在慢慢地毀掉孩子。

    然後堅守自己的原則,說好了一件事情,就不可以輕易地去打破,就要遵守這個規則。

    其次以身作則,改掉自己暴躁憤怒的一些壞習慣,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讓孩子以後有良好的表達方式。

    最後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引導孩子用其他辦法解決問題。這個需要多一點耐心,要不斷地跟孩子重複,幫孩子建立新的行為習慣。要跟孩子溝通,除了打,還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解決,並跟孩子一起分析每個方案的後果。

    當我老公跟我說完了這些話的時候,孩子剛好在奶奶那裡洗漱完準備回房間睡覺。

    她一過來我老公就把她抱到床上,要我向孩子道歉。我當時有點懵,我想了想,鄭重地跟孩子道歉,說我不應該掐她,媽媽不應該那麼的暴躁,應該再多一點耐心。

    我老公又對孩子講,媽媽給你道歉了,你有沒有覺得自己也做得不對呢?你看媽媽沒有讓你吃糖是為了你好,你的牙齒都已經黑了,醫生說你不可以吃糖了,再要吃糖下次牙齒就會疼,就要用鉗子把它拔掉。而且你已經吃了兩個乳酪棒了,媽媽不給你吃,你也不應該去拽她的頭髮,你看我拽你的頭髮你也會很疼,你是不是也應該向媽媽道歉呢?

    然後女兒奶聲奶氣地跟我說了,對不起

    我第一次感覺我和三歲的女兒可以正常地去溝通,我之前以為三歲什麼都不懂,跟她說這些話也沒什麼用,等她大了自然而然就懂了,沒想到她真的聽她爸爸的話跟我道歉了。

    之後我也好好的反思了一下我自己的問題,確實我這個人性格太過於暴躁,很多時候喜歡用吼和打來解決問題。這確實是在無形中給孩子建立了一種錯誤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的觀念。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美國】威廉詹姆斯

    父母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1任老師,從小孩子的行為習慣,他都會受父母的影響。所以現在也有很多人提出原生家庭這一個概念,一個人的成長和他的家庭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到老。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就應該重視孩子良好的行為塑造和習慣培養。

    後來孩子在很多的時候都還是那一套,又吵又鬧,要打人。但是我都會比之前更加耐心一點,我總是告訴自己她就是我的鏡子,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就會教出一個怎樣的孩子。因為這個我每次有怒火的時候都忍了下來,對她的耐心也多了一點,不夠的時候再多給一點。

    現在孩子已經快4歲了,再也沒有出現過打罵父母的現象。不僅如此,我老公還說我變得溫柔了很多,我嚴重懷疑他當時給我提的那個建議是為他自己考慮的。

    供稿:白猿

  • 18 # 塞北豪客

    當孩子憤怒時,打媽媽的時候,很多人也許會勸你,他還是孩子,你不能以暴制暴。但事實是什麼樣子的呢?如果六歲就可以打媽媽而得不到懲罰,那麼十歲的時候就會把你打的半死,等到二十歲的時候,你會為這個孩子無可奈何,恨不得把他重新回爐再造一遍。可惜一切都晚了。

    在碰到孩子胡攪蠻纏的時候,很多家長都安慰自己說,他還小,等他長大就明白了。但事實上沒有等長大就自然而然明白的道理。只要是道理,都是學了才會的。如果家人不告訴他,他就一輩子都不會明白。

    現在研究證明,習慣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好習慣是這樣的,壞習慣同樣也是這樣的。孩子在小的時候沒給家長端過一次飯,那麼等他長大了更不會端給家長吃。等家長躺在病床上的時候,你的孩子根本不會管你。很簡單,這就是習慣的力量。人從來不會去做自己從沒有做過的事情,只會做自己習慣做的事情。真相就這麼簡單。

    所以當孩子打父母的時候,已經發出了一個極度不好的訊號,說明問題已經非常大了,習慣即將養成。那麼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做的不對,從而改變自己的態度變成好孩子呢!我們根據案例分析一下!

    1)人的慾望永遠不會滿足,孩子也一樣。

    曾經有學者做過仔細的研究,就是追蹤一些孩子的成長,看後來的變化。學者就追蹤到這樣幾組資料:

    第一種,就是父母和家人對孩子是有求必應。

    這種家庭的父母對孩子特別寬容,特別是爺爺奶奶,對孩子基本上有求必應。孩子在三歲以前,要的東西比較簡單,也比較便宜。因此爺爺奶奶很容易滿足孩子。什麼棒棒糖,玩具車等等。

    孩子對這些東西的價格也沒有概念,對名牌也沒有概念,凡事感興趣的才要。因為這些東西非常便宜,爺爺奶奶很容易滿足孩子,因此基本不會拒絕。

    但這樣下去的一個壞處就是,孩子從來沒有被拒絕過。就養成了一個很壞的習慣。這個習慣就是,我要什麼總會得到。但隨著孩子長大,慢慢會分辨便宜的東西和昂貴的東西。

    這時候孩子肯定會要昂貴的東西。但隨著價錢越來越高,父母和爺爺奶奶總有滿足不了孩子的時候。這時候孩子就展現出來暴力的一面,開始打罵父母。

    第二種情況,家長不會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要什麼東西,給不給全看家長心情。心情好了,貴的也買,心情不好,便宜的也不給。

    這種家庭的孩子說起來就像古代的帝王專制一樣。因為沒有明確的規定而言。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要到自己的東西。因此慢慢變得小心翼翼,整天看父母的臉色行事。沒有自己的主見,說白了就是比較慫。而大人卻不自知,反而認為孩子不行。

    第三種家庭就是有明確的標準。什麼情況下該得到什麼一清二楚。孩子知道自己做到什麼程度可以得到什麼。比如幫媽媽幹活可以掙多少錢,考試得了一百分可以得到什麼獎勵。

    這種家庭裡的孩子活的非常開朗,知道自己的奮鬥目標,以及怎麼實現自己的價值。

    第一組家庭的孩子通常很難滿足,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因為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小的時候可能一個棒棒糖就可以滿足,再大一點可能一身名牌就可以滿足。但總有一天他開始要豪車別墅,甚至飛機的時候,就無法滿足了。一旦家長不能滿足他,他會怎麼樣,已經習慣了滿足,當不能滿足的時候,家長的噩運就來了。

    2)有獎勵就有懲罰!

    孩子打家長了,家長如果把孩子爆揍一頓,立刻就會有所謂的專家出來反對:“你不能打孩子,打孩子在美國是犯法的,你不能以暴制暴!”

    那麼這些專家的話是不是正確,他們的話該不該聽呢?

    這就是一個巨大的誤區,我們生活在中國,而專家要求要用美國的教育方式教育我們自己的孩子。這個用一個成語形容就是“紙上談兵”。

    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它是一個體系,而不是一個個例。美華人也許不打孩子,但是人家一樣有自己的懲罰辦法,比如說“關小黑屋”。這只是一種懲罰辦法,還有其他的各種懲罰辦法我們不知道,例如社會懲罰,去做義工。因此如果孩子觸犯了什麼,肯定會有一種體系的懲罰。

    而我們國家傳統的教育懲罰,就是“棍棒出孝子”。這就是觸犯邊界的代價。我有一位朋友,兒子去年十四歲,比媽媽還高一頭。因為學習的事情被媽媽訓了,他的兒子就推了媽媽,把媽媽推到牆上,頭上起了個大包。

    剛好被回家的爸爸看到,爸爸還是個很有實權的人。一看這種情況,二話不說把皮帶拿出來,把兒子抽一頓。並且向媽媽道歉。從此以後,兒子被媽媽訓的再厲害,也不敢動媽媽一根手指頭。

    也許國外的教育系統比較先進,也許人家會避免兒子打媽媽的事情。但是現階段在我們國家,除了揍沒有更好的辦法。如果你放任不管,等到孩子長成二十歲的小夥子,那時候他打你的時候就是噩夢了。

    因此,現階段對待打媽媽的孩子,最要緊的是要告訴他,打媽媽的後果非常嚴重。他都動手打媽媽了,還再談“不要以暴制暴”不是非常可笑嗎?真是“虎狼屯於階下,尚談因果”。

    孩子一對家長動手,就已經宣告以前的教育失敗。因此這時候要審視的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付出了那麼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

    很多家長想給孩子做朋友,也有很多人宣佈取得了良好的結果。對此我不想過多的評價,我只能這樣說,當你選擇愛上一個人的時候,首先要確認人家也會愛上你。當你選擇和孩子做朋友的時候,他是否會把你當成朋友,另外,還要弄清朋友的定義。

    父母往往充當的是領導的角色,是要對孩子獎勵和懲罰的。如果僅僅是一個朋友,你有獎勵和懲罰的資格嗎?

    3)怎麼樣才能把孩子培養好!

    有人宣傳快樂教育,有人宣傳素質教育,而國家執行的是高考分數錄取。

    宣傳快樂教育的肯定是拿國外的教育為例子。說人家的教育如何如何快樂。他怎麼知道人家的教育快樂呢,這還是以我們華人的眼光去看待人家的快樂。至於他們是不是真快樂,他們從來沒有去統計過。

    我們舉一個例子,就比分一加一等於二,如果小學一年級不學,放到小學三年級學,是不是就以為到小學三年級學就容易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是知識,不管多麼簡單,學習就是痛苦的。當年我曾經親眼目睹一群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掃盲,學的是最簡單的“人口手,上中下”。但他們學習痛苦的程度,比小學一年級還要厲害。

    我們再舉一個更簡單的例子,讓我們選擇一部分英語很差的家長學英語。年齡遠超過小學生了,也有一定的閱歷了,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了。這些家長一定學的好嗎?

    答案是否定的,還不如小學生呢。這些家長給出的理由是,學英語最好的時候是兒童時期,現在年齡大了,記不住了。看到沒有,這才是學習的真相,你給他再簡單的東西,他一樣會覺得有難度。因此,快樂學習根本不成立,一群大人學一個小學英語都快樂不起來,還有比這更打臉的事情嗎!

    至於素質教育就更不用說了,無論是學習打籃球,彈鋼琴,還是學打Golf,甚至學插秧,都是學一門技術,跟素質根本沒有任何關係。一樣的大量練習,一樣的考試,一樣的比賽,一樣的排名。什麼是素質教育,就是掌握自學的方法。

    說了這麼多,目的主要是說明一個問題,就是目前我們的教育還是走我們的老方法。千萬不要邯鄲學步。很多人甚至國都沒有出過,就大談美國的教育,大談素質教育。還說的滔滔不絕,這種人真是臉皮厚到了極點。真是沒有辦法形容。

    因此怎麼才能把我們自己的孩子培養好,還是教他守規矩。首先對別人要尊敬,因為你不尊重別人,別人憑什麼要尊重你。其次做事要認真,只有認真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好。無論是不是家裡有礦。千萬不要說什麼起點高之類的話。長江後浪拍前浪,被拍死的都是起點高的。

    至於孩子打父母,那肯定是沒有教好。沒有告訴他有些邊界絕對是不能碰的!

    綜上所述:當孩子開始打父母的時候,要萬分小心了。因為這孩子已經不是成不成才的問題了,而是他長大後會把父母打的遍體鱗傷了。 要知道習慣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一定要在小的時候培養孩子對父母的尊重,幫助父母幹活。而不是無止境的滿足孩子的慾望,因為你總有滿足不了他的那一天。
  • 19 # 寧寧0918

    無限的給予,就是對自己傷害!

    我曾對我弟媳婦這樣說過。

    弟媳婦是個生活不太如意的女人。像一個大超市裡賣的進口橙子一樣。弟媳婦有漂亮的包裝,精緻的外表,但是,內裡的苦,也是說不出的!

    她一生摯愛的丈夫,在結婚之後,特別是有孩子之後,就和她漸行漸遠了……

    無論是身還是心。丈夫都不把她視為全部。她只是丈夫感情世界裡的幾分之一。

    在丈夫複雜的感情森林裡,有初戀的摯愛。有誘人的妖精,紅顏知己,而她,更多的只是“孩子他媽”而已!

    弟媳婦其實心知肚明。所以,她把心思都放在了兩個兒子身上。

    特別是大兒子。

    大兒子是丈夫的翻版。媽媽的心頭肉。更因為,大兒子自幼身體不好。我們家族的噩夢就是遺傳性哮喘。大兒子三歲時犯過一回,嚇死媽媽了!

    最嚴重的那幾年,一到冬天,媽媽就帶孩子去海南三亞。就為了躲避北京的霧霾。孩子一犯病,媽媽抱著他整宿的坐著睡覺。一咳嗽,就給孩子拍背,換姿勢。在大兒子身上,媽媽花的心血特別的多……

    但是,寵溺的結果就是,孩子的驕縱任性和脾氣暴躁。

    性格真的是來自兩個方面。

    第一,先天遺傳。

    一樣的孩子,二兒子脾氣就要好一些。老大是敏感易怒的孩子。

    第二,後天影響。

    孩子的爸爸,就是一個典型的大男子主義者。

    各種機緣巧合之下。爸爸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單位都是領導。他脾氣不好。及其強勢。訓斥起下屬來,是那種拿起檔案,就砸在別人臉上的“暴躁Quattroporte”。在家裡也是如此。

    媽媽在說什麼事情的時候,爸爸大喝一聲:“閉嘴!”媽媽就不敢言語了。媽媽對此的解釋是:“孩子他爸是獅子座的,就是這樣的性格”!

    瞎扯!

    獅子座的男人就脾氣暴躁。那處女座的女人,就一輩子老姑娘了?

    就是妻子慣的。她能接受這種夫妻相處方式。不維護自己利益。唉!說來說去還是性格軟弱造成的。

    大兒子四歲的時候。一次他的舉動,驚著我了!

    大兒子喜歡立體書。媽媽從網上買了一本給他。沒想到這本書有質量問題,打不開。應當是開啟就是埃及金字塔。可書沒裝訂好,打開了什麼也沒有……

    兒子怒了!拿起書照著媽媽的臉上就砸下去。一邊砸一邊罵: 卻!這是爸爸罵人的常用英文單詞。我實在看不下去了!

    “大猴子!你在幹什麼呢?怎麼對媽媽說話呢?”

    孩子還是無動於衷,反而媽媽倒是道歉了。

    “這本書是有問題。趕明兒我不從他那裡買了!明天咱們買新的……”

    我真生氣了!

    怎麼能這樣驕縱孩子呢!打罵媽媽居然能被原諒,被忽視!

    我把大兒子叫來,讓人站著。嚴正的批評他。

    “媽媽每天照顧你,關心你,陪你玩,你怎麼能打罵媽媽呢?你自己做的對嘛?”

    孩子覺得自己被批評了。這在他們家是罕見的,就哭了……

    媽媽想勸和。但是,這次我不能原諒了。“大猴子,到陽臺罰站去!”

    面對姑姑的責罰。孩子知道沒人可以勸,只好自己領罰。

    這邊,我特別不高興的,把弟媳婦叫到一邊,對她說。

    你還年輕。如今這個家裡,老二(她的丈夫)不尊重你,你做為妻子是失敗了。以後,孩子再拿你不當回事, 沒有尊敬孝順之心,你做為母親也是不成功的!

    弟媳婦一聽到痛處,也哭了……

    其實,孩子不尊重媽媽,大人有原因的。

    一方面是媽媽的驕縱和慣著。

    另一方面,弟弟對妻子也不是體貼尊重的。

    比如,一早起,丈夫一邊吃早餐,一邊處理公務打電話。妻子呢?準備襯衫,拿領帶,還得給丈夫繫好,穿西裝外套,拿鞋,甚至是連鞋帶都給繫好了……

    為妻太賢!也是一種自我否定。太低微的姿態在婚姻中,是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孩子們看見的爸爸,是前呼後擁的大BOSS。他們本來就是男孩子。男孩子的社會承認感特別強。他們崇拜爸爸。“我爸爸就是奧特曼!”

    而媽媽就是一個高階保姆而已。整天就是準備晚飯,帶他們去玩耍,哄他們玩……

    孩子們對媽媽可以為所欲為。媽媽完全沒有權威感。

    大猴子的“打罵媽媽”事件發生的第二天,我讓媽媽去山西老家看老人去了。一直去了一個星期。期間,只有三次打電話,安撫孩子的機會。

    孩子們有生以來,第一次離開媽媽了。在姑姑家裡沒有那麼多玩具。只有每天都要做的家務活,還有課業。兩個小男孩都想媽媽了。

    但是,我告訴他們,媽媽被打壞了,頭疼,要靜養。你們必須自己承擔後果。(爸爸在外地工作呢)可以每天給媽媽寫封信,畫一張畫。我傳給她,但是,見不到媽媽了!

    這次,孩子們真嚇壞了!

    他們發現每天都像空氣一樣存在的媽媽,原來這樣重要。他們每天睡覺前都會哭,想媽媽……

    與此同時,媽媽也想他們。一天恨不得八個電話。囑咐我給他們吃什麼,穿什麼。

    其實,我之所以特別重視這件事,是因為這不光是孩子撒野,這麼簡單的事件。

    如果不管教孩子。打罵媽媽就可以演化為,對弱者的欺凌思想。缺乏同情心,同理心。這樣的孩子就是三觀不正的形成了。

    這就不是單純的,脾氣不好的範疇了!

    我也正式找弟弟談話。

    要尊重你的妻子。因為這關乎孩子的教育問題。不能培養出一個欺軟怕硬,只崇拜強者,不同情弱者的“無德之子”。因為遲早有一天,你也會是一個弱者,一個老邁的弱者,到那時,你如何與兒子相處?

    百善孝為先!這是華人所有美德的核心思想!

    弟弟聽進去了……

    後來,對他的妻子也尊重多了!

    一週之後,媽媽回來了。孩子們給媽媽做了她愛吃的藍莓蛋糕,奶油冰棒兒。等著媽媽回來吃。

    “媽媽,對不起!以後不要離開我了……”

    孩子知道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 Reno6 5G怎麼沒有耳機插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