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26915017410

    三國演義的出版社有很多,如:人民文學出版社、中華書局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等。

    作者是羅貫中。

  • 2 # 使用者479652249683

    1、三國演義的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年:1998-05。頁數:990。

    2、三國演義的作者簡介: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漢族,山西幷州太原府人。羅貫中早年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

  • 3 # 苗族姐三

    三國演義出版者是羅貫中

    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名本,字貫中,號胡海散人,漢族,山西幷州太原府人氏。

    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

    《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羅貫中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除小說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 4 # 華燈國學

    說起《四庫全書》,就必須說一下圖書的分類。圖書分類是指按照圖書的內容、形式、體裁和讀者用途等,將所有學科的圖書按其學科內容分成若干大類,每一大類下再分若干小類,每一小類下再分子小類等等。最後,每一種書都可以分到某一個類目下。例如哲學類、歷史類、科普類等等。

    相應的,中國古代也有一套圖書分類方法。在漢代,以劉歆、班固為代表的,是六分法;從隋唐開始,一直到清代,基本都是採用的四分法,也即《四庫全書》中四庫所指的經、史、子、集四大類別。

    劉歆、班固時代把圖書分為六藝、諸子、兵家、詩賦、術數、方技六大類。西晉荀勖首先將六略改為四部,他在《晉中經簿》中分群書為甲乙丙丁四部:即甲部錄經書(相當於六藝),乙部錄子書(包括諸子、兵書、數術、方技),丙部錄史書,丁部為詩賦等,這就奠定了四部分類的基礎。

    《隋書·經籍志》分群書為四部,並確定了經、史、子、集的名稱。清修《四庫全書》,就是分群書為經史子集四部,四部之下再分四十四類。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叢書。當時由乾隆皇帝親下詔令,以紀曉嵐、陸錫熊、孫士毅為總纂官,陸費墀為總校官,下設纂修官、分校官及監造官等400餘人。當時諸多一流學者,如戴震、王念孫、姚鼐、朱筠等均參與編寫。編纂工程巨大,僅抄寫就達3800多人,耗時十三年方成,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部下有類,類下有屬。全書共4部44類66屬。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經部——經部收錄儒家“十三經”及相關著作,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等10個大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註釋研究儒家經典的著作。其中儒學十三經:《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部——史部收錄各類史書,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等15個大類,重要書目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戰國策》、《宋元明史紀事本末》等。

    子部——子部收錄諸子百家著作和類書,分為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等14大類,重要書目如:《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 、《慎子》 、《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孫子》等。

    集部——集部收錄詩文詞總集和專集等,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個大類,重要書目如:《楚辭》、《文選》、《樂府詩集》、《全唐詩》,《全宋詞》、《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

  • 5 # 汪氏網

    《四庫全書》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按照內容分類分經、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類,類下有屬。全書共4部44類66屬。

    經部收錄儒家“十三經”及相關著作,包括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等10個大類,其中禮類又分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6屬,小學類又分訓詁、字書、韻書3屬。

    史部收錄史書,包括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等15個大類,其中詔令奏議類又分詔令、奏議2屬,傳記類又分聖賢、名人、總錄、雜錄、別錄5屬,地理類又分宮殿疏、總志、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蹟、雜記、遊記、外記10屬,職官類又分官制、官箴2屬,政書類又分通制、典禮、邦計、軍政、法令、考工6屬,目錄類又分經籍、金石2屬。

    子部收錄諸子百家著作和類書,包括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等14大類,其中天文演算法類又分推步、算書2屬,術數類又分數學、佔侯、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技術7屬,藝術類又分書畫、琴譜、篆刻、雜技4屬,譜錄類又分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3屬,雜家類又分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雜編6屬,小說家類又分雜事、異聞、瑣語3屬。

    集部收錄詩文詞總集和專集等,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個大類,其中詞曲類又分詞集、詞選、詞話、詞譜詞韻、南北曲5屬。除了章回小說、戲劇著作之外,以上門類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佈的各種圖書。就著者而言,包括婦女,僧人、道家、宦官、軍人、帝王、外華人等在內的各類人物的著作。

  • 6 # 燕曦妹

    乾隆皇帝在位年間,是清朝的鼎盛時期。當時,翰林院的一些翰林們認為明朝的《永樂大典》雖將許多當時已經散失的古籍儲存了下來,但它畢竟是一部類書,許多珍貴的文獻被拆散,分類容納,無法看清許多書籍的全貌,於是就上書乾隆皇帝,建議將原書抄寫還原。

    乾隆皇帝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這時國庫充足,有力辦這件事,他也想透過編纂圖書把國內著名學者都籠絡在自己身邊,免得他們再在社會上散佈不利於清朝統治的言論,便下令編一部規模空前的叢書,取名《四庫全書》。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下令成立《四庫全書》館。Quattroporte由乾隆皇帝的幾個兒子和大學士擔任,副Quattroporte由六部尚書和侍郎擔任,還有總纂、總校,大大小小的官員共有360人之多。再加上負責抄寫和打雜的,先後共組織了3800多人的龐大隊伍參加這項宏大的工程。

    《四庫全書》館的大小官員、差役不分酷暑嚴寒,蒐集、挖掘各種書籍資料,精心組織抄寫、校對。他們從兩萬多卷的《永樂大典》中將零星的材料一段一段地抄寫下來,然後拼湊起來,恢復了500多部珍貴的文獻,這些文獻被稱為《永樂大典》本。另外,還有敕撰本(清朝建立以後,歷代皇帝下令編寫的圖書叫敕撰)、內廷本(皇宮裡明朝以來的藏書)、採進本(各省先後買進的圖書)、私人進獻本。

    《四庫全書》按照經、史、子、集進行分類整理,收入了3475部書,共計79000卷。歷時整整10年時間,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這部大型叢書才編成。

    為了維護大清王朝的威嚴,乾隆皇帝下令,凡涉及明末清初歷史而又不利於清朝的書籍,都要徹底銷燬。甚至一些提倡民族大義的書,也都被燒掉。更為滑稽的是,像顧炎武的《音學五書》之類根本沒涉及政治的書籍都被連版銷燬。被銷燬的書中,有些還僥倖儲存了一個書目,僅存目的書就達6700多部、93500多卷。

    《四庫全書》的總編纂紀昀在其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踏實苦幹,治學嚴謹,每當得到一部書時,他都叫人寫一篇內容提要,介紹作者的生平、書籍的版本、內容及簡單的評價,彙編成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以便於人們閱讀。

    為了表彰紀昀等人的功勞,乾隆皇帝先任命總編纂紀昀等人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後來又授給紀昀禮部尚書的職位。可是事後不久,乾隆皇帝派人去檢查《四庫全書》,發現抄錯的地方很多,他又大發雷霆,命令紀昀等人校正,全部費用由他們自己承擔。有的官員被活活氣死了,有的參加編寫的官員還被抄了家。

    《四庫全書》編成後,朝廷又特地在北京、熱河、瀋陽、杭州、鎮江、揚州等地修建起文淵閣(宮中)、文源閣(圓明園)、文津閣(避暑山莊)、文溯閣(瀋陽)、文瀾閣(杭州)、文宗閣(鎮江)、文匯閣(揚州)來收藏這些圖書。存放在北方文淵閣等四處的《四庫全書》稱內廷四閣,在南方文瀾閣等三處的稱江浙三閣。乾隆皇帝下令開放江浙三閣,讓各地文人查閱、抄寫。江浙三閣在當時實際上起到了國家圖書館的作用,對文化的傳播交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可惜的是,鎮江文宗閣、揚州文匯閣的藏書在太平天國時散失了;北京圓明園文源閣的書,在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時,被侵略者放火焚燒了;翰林院中藏的底本,一部分被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兩次洗劫搶走,一部分被燒燬;其他閣內藏書基本上還是完整的。

    《四庫全書》是一部規模空前宏大的叢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有人將它和萬里長城、大運河並列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

  • 7 # 至尊寶86084829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1]。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年編成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冊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當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 8 # 風光藝境

    《四庫全書》為叢書名,是中國歷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叢書。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下諭開設四庫館修書,至五十八年(1793)全部完成(《四庫全書》工程浩大,成書時間說法不一)。永瑢(乾隆帝六子)領銜編撰,總纂官紀昀。

    《四庫全書》將古代重要典籍進行完整抄錄,按照西漢以來歷代沿用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進行編纂,每大部又分若干類,類下細別為屬。四部之下分為四十四類,共收圖書三千四百五十七種(一說為三千五百零三種),七萬九千零七十卷(一說為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另有存目書六千七百六十六種,九萬三千五百五十一卷。

    《四庫全書》豐富浩瀚,包羅宏大,實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之總彙;除收錄中國曆代各種典籍之外,還有北韓、越南、日本以及印度和明清之際來華的歐洲傳教士的一些著述。但修書與毀書並行,修書過程中,清廷還查禁、銷燬了大批書籍。毀書總數十分可觀,但歷來無準確統計,大約有三千餘種,六七萬卷以上“悖逆”、“違礙”書籍,種數幾與全書現收書籍相等。並根據統治階級需要,又對不少書籍的內容做了刪改。

    《四庫全書》共繕寫七部,分別貯藏於北京內廷文淵閣、京郊圓明園文源閣、奉天故宮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合稱北四閣。又在鎮江金山寺建文宗閣、揚州大觀堂建文匯閣、杭州西湖行宮建文瀾閣,即江浙三閣,亦各珍藏抄本一部;另有副本一部珍存於京師翰林院。鑑於全書卷帙繁多,翻閱不便,當時曾選錄其中一部分,計有四百六十三種,編為《四庫全書薈要》;後又編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百卷,其編簡本稱《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共二十卷。

    《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當時大批名流學者,如於敏中、金簡、紀昀、陸錫熊、任大椿、戴震、邵晉涵、程晉芳、周永年、朱筠、姚鼐、翁方綱、王念孫等大家,均參與纂修,撰寫提要。

    《四庫全書》繕寫七部藏書中,文源、文宗、文匯三部藏書,連同原翰林院副本,已經全部毀於戰火。現存四部中,文淵閣本貯於臺灣,餘均在大陸。

  • 9 # 東華觀影

    《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這部書有四千三百多人完成的。總共有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這本書幾乎包含了蘊含了所有的學科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

    《四庫全書》的誕生起因是:乾隆帝在位的時候,曾經下令“徵集天下群書”。其實他是感覺“內府藏書不富”,而想滿足自己的私心,當時並沒有考慮到編纂《四庫全書》,也沒有在廣泛徵集圖書後,開館校書的意思。可是安徽學政朱筠的一折奏疏,讓乾隆帝眼前一亮,於是下令讓軍機大臣們議行,並旨派修書大臣將《永樂大典》逐一詳查,認為《永樂大典》的體例不好,決定編修《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的文學價值來說:《四庫全書》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的一部空前的鉅著。它集中國古代典籍之大成,對儲存中國古代文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並對當時及後來的中國學術與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對東方乃至整個世界都發揮了無與倫比的作用。

  • 10 # 老大73708

    餘秋雨先生在《一個王朝的背影》裡寫道,好大喜功的乾隆,所謂的”十全武功”雕刻在承德的避暑山莊裡樂滋滋地自我品嚐,處處洋溢著中華帝國的自得情緒,再下令編一部綜覽全部典籍的《四庫全書》在這裡存放,就什麼都不缺了。

    不錯,編纂巜四庫全書》工程浩大,由紀昀牽頭,眾多著名學者參入,分經、史、子、集四類,收入古書3457種,共79070卷,36000餘冊,為中國最大一部叢書。共繕寫了七部,分別藏於北京、熱河、瀋陽、揚州、鎮江、杭州。現完整儲存下來的有四部,可說是國之瑰寶,宏篇鉅著,彪炳千秋。

    然而,著名歷史學家、前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同志卻斷言:”清人簒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他為什麼這樣說呢?魯迅也痛斥過乾隆”全毀、抽毀”古書,”剜去之類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更有人指出留下的所謂全書盡是糟粕,不足為訓,是否言過其實了呢?

    歷史真相應該是乾隆編纂目的就是一統封建思想,愚民大眾。在這點上,乾隆較之以前封建帝王,表現出明顯的兩個特徵。一是一生喜歡用武力炫耀華夏威儀,這方面正面居多,也有傲慢與偏見,鎖國自閉。二是文化高壓,用全書拑制思想,行動上稍有微詞,即大興文字獄。為一部巜四庫全書》,燒了幾倍於此書數量的古書史料,連著名的巜天工開物》這樣純科技的書也付之一炬,眾多的秘籍、雜誌更不能倖免,這是造了多大的孽呀,簡直罪不可恕!比之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有過之而無不及。秦始皇焚書比之乾隆皇帝燒書是小巫見大巫;秦始皇坑儒不過460人,康雍乾祖孫三代殺了多少文人,何止成千上萬,罄竹難書啊!連”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樣的名句,你若吟誦,也可能招致殺身之禍。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徐述夔的”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句,涉嫌影射,被扒墳鞭屍,株連子孫及有關人等,一律處死。胡中藻案更是乾隆時期觸目驚心的文字獄,令人戰慄!在這種可怖的歷史氛圍中,經過幾經篡改、刪削而成的巜四庫全書》到底還有多少學術價值,天知道?!與其說是功德圓滿,宏篇鉅著,倒不如說造成了古籍不可估量的損失,”古書亡矣”,猶如一場文化浩劫。

    總括一句話,乾隆編纂《四庫全書》,譭譽參半,功過相當,公正評價,才是王道。你說對不?

  • 11 # 吉林有色風

    《四庫全書》是在皇帝的親自組織下編撰而成,該書共有三種版本。

    一、 文津閣本,有36275冊。文津閣本1920年清點時為36275冊,1928年清點時為36300冊,(含25冊簡目),解放後清點文津閣本實為3503種,7933卷,36304冊(含簡目錄17冊)。三次清點數目不一,或許過去清點有誤。

    二、文淵閣本:有36078冊。文淵閣本據據嘉慶6年(公元1801年)《重修兩浙鹽法志》卷二(文淵閣圖說)記載:原藏書35990冊,另有總目和考證227冊。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文淵閣藏書全部散失。後由藏書家丁丙、丁申弟兄蒐集購回9062冊。此後丁氏兄弟又發起補抄,殘篇配挑選得891種,全書補抄2174種,連同原抄本尚存全抄者331種,共計3396種,34769冊。光緒後,文淵閣本即歸浙江圖書館收藏。民國時期浙江又前後發起過“乙卯補炒之役(1915年——1922年)”和“葵亥補炒之役(1923年—1926年)”1926年補炒結束後,文淵閣本已達3459種,36278冊,超過原藏書35990冊,解放後又購回原抄本若干冊。

    三、文溯閣本,有36318冊。文溯閣本據《欽定盛京通志》記載文溯閣共藏書36000冊。文溯閣本於1914年運至北京,1925年又運回瀋陽,查點時發現經部有損。1926年—1927年間依據文淵閣本補抄,當時總數為36318冊。1966年文溯閣本移交甘肅省圖書館,據1979年10月甘肅省圖書館資料統計,“該書至今完整無缺,計3578種,36315冊”所謂無缺,實際上較之當初已經少了3冊,原因不詳。

  • 12 # 齊哥帶你玩

    《四庫全書》的總編纂紀昀在其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踏實苦幹,治學嚴謹,每當得到一部書時,他都叫人寫一篇內容提要,介紹作者的生平、書籍的版本、內容及簡單的評價,彙編成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以便於人們閱讀。

    為了表彰紀昀等人的功勞,乾隆皇帝先任命總編纂紀昀等人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後來又授給紀昀禮部尚書的職位。可是事後不久,乾隆皇帝派人去檢查《四庫全書》,發現抄錯的地方很多,他又大發雷霆,命令紀昀等人校正,全部費用由他們自己承擔。有的官員被活活氣死了,有的參加編寫的官員還被抄了家。

    《四庫全書》編成後,朝廷又特地在北京、熱河、瀋陽、杭州、鎮江、揚州等地修建起文淵閣(宮中)、文源閣(圓明園)、文津閣(避暑山莊)、文溯閣(瀋陽)、文瀾閣(杭州)、文宗閣(鎮江)、文匯閣(揚州)來收藏這些圖書。存放在北方文淵閣等四處的《四庫全書》稱內廷四閣,在南方文瀾閣等三處的稱江浙三閣。乾隆皇帝下令開放江浙三閣,讓各地文人查閱、抄寫。江浙三閣在當時實際上起到了國家圖書館的作用,對文化的傳播交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疫情期間,讓你最猝不及防的事情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