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中國古代,不管是黃金、白銀還是銅,都是非常稀缺的資源,之所以有那麼多,主要還是因為透過對外貿易的方式,從國外大規模獲取的。
銅錢,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貨幣之一,從先秦直到明清都在使用、
不過中國本土的銅礦資源比較少,而且集中在西南地區,到了明清的時候,中原與江南一帶能夠開發的銅礦,大致上也都差不多耗盡了,沒有銅實在是不行。
為了獲得充足的銅礦,清朝從入關開始就強化了對於各地銅礦山的管理,並且開始大規模從隔壁的日本購買銅礦,清朝與日本之間的銅礦貿易,稱作“洋銅貿易”。
可能在很多人的既定印象當中,中國古代是不缺銅錢白銀這些東西的,畢竟就是日常的一種錢幣也不能缺少,實際上恰恰相反,中國古代不僅缺金銀銅,而且還非常缺。
尤其是金銀,本土的礦產並不多,相較來說,銅礦都算是比較多的了。
但是使用了上千年的時間,到了明清時期,銅礦也不夠了,那時候雖然白銀與銀票已經相當普及化使用,但畢竟屬於大額的錢幣,人們平常還是要用銅錢。
清朝入關以後,就著力於發展經濟穩定江山,而從順治帝時期就發現,清朝手中的銅礦資源實在是不足,即便大規模鼓勵開發,仍舊沒什麼效果,銅礦就是不夠用。
康熙時期,清朝出現了銅危機,當時清朝放開了銅礦開採,甚至還取消了銅礦的礦稅,仍舊也沒什麼效果,而且國內的銅礦產量與成色都不好。
雲貴與四川是當時銅礦的密集區,但當地的銅礦開採之後,經常無法使用。
不僅如此,因為銅礦比較多的西南地區交通不便,銅礦的運輸也成為了極大的問題,雲南每年拼盡全力也只夠清朝當時一年的鑄幣使用所需,這還是巔峰時期。
因為國內實在是缺少銅礦,無奈之下清朝只能將目光瞄準海外,而主要的目標就是東海之外的日本列島,由此開始了延續兩百多年的中日“洋銅貿易”。
現在許多人一說起日本,就聯想到“資源匱乏”,但實際上在古代,日本這個地方別的沒有,但黃金白銀與銅礦卻非常多,有很多的金銀山與銅礦山。
歐洲曾將日本稱作金銀島,美洲發現之前,日本出產了全球將近一半的黃金,日本的佐渡金山在長達兩個世紀的時間之中,都是世界上產量最高的金礦山。
康熙三十年,當時的日本的“別子銅山”開礦,產銅超過一百五十萬斤,而那時候清朝最大的銅礦產地雲南,整體年產銅礦也僅僅一百二十萬斤。
不僅產量驚人,日本銅礦的成色也非常好,《天工開物》中稱日本銅為東夷銅,清朝將其稱作是紫銅,乃銅中最上品,因此日本的銅礦成為了清朝最好的選擇。
康熙二十三年解除海禁,開四處海關,日本銅礦大規模湧入清朝,當時清朝每年從日本進口的銅礦平均每年達到一百萬斤,康熙中期達到了驚人的四百萬斤。
康熙四十九年,當年清朝從日本進口的銅礦超過了七百三十七萬斤,而日本銅礦大規模進入中原的時候,雲南銅礦最高峰的產量也沒超過四百萬斤。
清初的寶泉局、寶源局這兩大鑄幣局,所使用的銅都來自於日本。
尤其是康熙帝晚年,清朝覺得多開礦山有害無益,反而滋生了大量的事端,所以下令禁礦,如此使得日本銅礦在清朝的佔比越來越高,這就是著名的“洋銅貿易”。
因為大量的銅礦去了清朝,日本當時國內的銅礦開始不夠用,德川幕府規定限制銅礦的開採與出口,每年前往清朝的商船不能超過三十艘,銅不能超過一百六十萬斤。
但這根本沒什麼效果,因為利潤實在豐厚,當時出現了大量日本的走私船。
清朝為了鼓勵從日本進口銅礦,許以巨大好處,讓山西的晉商八大家掌控與日本之間的洋銅貿易之外,還讓其掌握京畿與河南的鹽業。
當時參與洋銅貿易,利潤最高的時候可以達到驚人的五十倍,這也成為了山西晉商八大家在當時急速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洋銅貿易直到乾隆時代,雲南銅礦大規模開採才有所衰落。
中國古代從來都是非常缺乏各種貴金屬資源的,包括銅礦都很缺,但是為什麼國內又能夠出現那麼多的金銀銅呢?主要還是因為咱們的農業手工業發達。
在古代數千年的歲月中,中原出產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等都遠銷海外,甚至可以說就是當時的奢侈品,所以可以賺到很多的錢,外國的金銀銅,源源不斷進入中國。
明清時期西班牙人從美洲搶的白銀,大多都透過貿易進了中原,那時中國號稱“白銀帝國”。
清朝自身非常缺乏銅礦,而剛好當時的日本又盛產銅礦,日本的手工業不發達,對於清朝的商品需求量很大,因此清朝才能夠順利從日本大規模進口銅礦以補不足。
其實中國古代,不管是黃金、白銀還是銅,都是非常稀缺的資源,之所以有那麼多,主要還是因為透過對外貿易的方式,從國外大規模獲取的。
銅錢,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貨幣之一,從先秦直到明清都在使用、
不過中國本土的銅礦資源比較少,而且集中在西南地區,到了明清的時候,中原與江南一帶能夠開發的銅礦,大致上也都差不多耗盡了,沒有銅實在是不行。
為了獲得充足的銅礦,清朝從入關開始就強化了對於各地銅礦山的管理,並且開始大規模從隔壁的日本購買銅礦,清朝與日本之間的銅礦貿易,稱作“洋銅貿易”。
可能在很多人的既定印象當中,中國古代是不缺銅錢白銀這些東西的,畢竟就是日常的一種錢幣也不能缺少,實際上恰恰相反,中國古代不僅缺金銀銅,而且還非常缺。
尤其是金銀,本土的礦產並不多,相較來說,銅礦都算是比較多的了。
但是使用了上千年的時間,到了明清時期,銅礦也不夠了,那時候雖然白銀與銀票已經相當普及化使用,但畢竟屬於大額的錢幣,人們平常還是要用銅錢。
清朝入關以後,就著力於發展經濟穩定江山,而從順治帝時期就發現,清朝手中的銅礦資源實在是不足,即便大規模鼓勵開發,仍舊沒什麼效果,銅礦就是不夠用。
康熙時期,清朝出現了銅危機,當時清朝放開了銅礦開採,甚至還取消了銅礦的礦稅,仍舊也沒什麼效果,而且國內的銅礦產量與成色都不好。
雲貴與四川是當時銅礦的密集區,但當地的銅礦開採之後,經常無法使用。
不僅如此,因為銅礦比較多的西南地區交通不便,銅礦的運輸也成為了極大的問題,雲南每年拼盡全力也只夠清朝當時一年的鑄幣使用所需,這還是巔峰時期。
因為國內實在是缺少銅礦,無奈之下清朝只能將目光瞄準海外,而主要的目標就是東海之外的日本列島,由此開始了延續兩百多年的中日“洋銅貿易”。
現在許多人一說起日本,就聯想到“資源匱乏”,但實際上在古代,日本這個地方別的沒有,但黃金白銀與銅礦卻非常多,有很多的金銀山與銅礦山。
歐洲曾將日本稱作金銀島,美洲發現之前,日本出產了全球將近一半的黃金,日本的佐渡金山在長達兩個世紀的時間之中,都是世界上產量最高的金礦山。
康熙三十年,當時的日本的“別子銅山”開礦,產銅超過一百五十萬斤,而那時候清朝最大的銅礦產地雲南,整體年產銅礦也僅僅一百二十萬斤。
不僅產量驚人,日本銅礦的成色也非常好,《天工開物》中稱日本銅為東夷銅,清朝將其稱作是紫銅,乃銅中最上品,因此日本的銅礦成為了清朝最好的選擇。
康熙二十三年解除海禁,開四處海關,日本銅礦大規模湧入清朝,當時清朝每年從日本進口的銅礦平均每年達到一百萬斤,康熙中期達到了驚人的四百萬斤。
康熙四十九年,當年清朝從日本進口的銅礦超過了七百三十七萬斤,而日本銅礦大規模進入中原的時候,雲南銅礦最高峰的產量也沒超過四百萬斤。
清初的寶泉局、寶源局這兩大鑄幣局,所使用的銅都來自於日本。
尤其是康熙帝晚年,清朝覺得多開礦山有害無益,反而滋生了大量的事端,所以下令禁礦,如此使得日本銅礦在清朝的佔比越來越高,這就是著名的“洋銅貿易”。
因為大量的銅礦去了清朝,日本當時國內的銅礦開始不夠用,德川幕府規定限制銅礦的開採與出口,每年前往清朝的商船不能超過三十艘,銅不能超過一百六十萬斤。
但這根本沒什麼效果,因為利潤實在豐厚,當時出現了大量日本的走私船。
清朝為了鼓勵從日本進口銅礦,許以巨大好處,讓山西的晉商八大家掌控與日本之間的洋銅貿易之外,還讓其掌握京畿與河南的鹽業。
當時參與洋銅貿易,利潤最高的時候可以達到驚人的五十倍,這也成為了山西晉商八大家在當時急速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洋銅貿易直到乾隆時代,雲南銅礦大規模開採才有所衰落。
中國古代從來都是非常缺乏各種貴金屬資源的,包括銅礦都很缺,但是為什麼國內又能夠出現那麼多的金銀銅呢?主要還是因為咱們的農業手工業發達。
在古代數千年的歲月中,中原出產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等都遠銷海外,甚至可以說就是當時的奢侈品,所以可以賺到很多的錢,外國的金銀銅,源源不斷進入中國。
明清時期西班牙人從美洲搶的白銀,大多都透過貿易進了中原,那時中國號稱“白銀帝國”。
清朝自身非常缺乏銅礦,而剛好當時的日本又盛產銅礦,日本的手工業不發達,對於清朝的商品需求量很大,因此清朝才能夠順利從日本大規模進口銅礦以補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