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下Tiguan

    先說一下電影片源都有什麼媒介,透過不同的媒介,如何分發到電影院就很清楚了。

    膠片複製:需要人把複製送到影院,重量有十幾公斤一個,所以有一些朋友在很早之前會看到跑片的人員,當時成本高,兩三個影院共用一個複製,這是最傳統的電影院放映模式,膠片複製對應的就是膠片放映機。傳統膠片複製就是把洗印出來的那種膠捲,把膠片放在傳統膠片放映機上將每格畫面快速連在一起形成畫面,一個膠片複製根據影片長度一般都有4、5盤膠捲,放映膠片複製時,就需要旁邊專門有一個人隨時等候,在一盤膠片即將放完的時候在另外一臺放映機上放上第二盤膠片等候放映,以此類推。膠片電影發展一百多年來,現在電影的拍攝,很多導演還是喜歡膠片的質感,(諾蘭大神是膠片的死忠)

    數字複製:進入電腦時代,數字複製已經成為趨勢,透過行動硬碟把片源複製到對應的數字放映機裡,一般發行公司會根據發行需要快遞過硬碟到全國的影院,影院收到硬碟後會進行下載,然後將檔案放在數字放映機上輸入金鑰進行放映。一般一部數字電影複製根據片長的時間,畫質的選擇,硬碟容量也不一樣。衛星傳輸: 透過衛星傳輸下載,片商透過衛星傳輸以一點對多點,且可以同時向遍佈全國各地的影院傳輸,成本不會隨著影院數量的增加而上漲,而且對影院的地域分佈沒有太大要求。目前衛星寬頻可達30M/S,一部200G左右的影片(包括多聲道音訊,高畫質影片),約1個多小時即可完成傳輸。此外,發行商可以根據需要任意選擇傳輸影院的範圍。(有可能是未來趨勢)

    網路光纖傳輸:光纖網路傳輸也是電影數字複製可選擇的傳輸方式之一。現在一般使用者的頻寬名義上是10M-20M,如果要接入一條獨享20M的光纖,一部200G影片的下載時間也需要數小時,而且月租金要6000元,還要算上下載裝置的磨損費和電費。這個費用與快遞和衛星相比,並不划算,且網路傳輸需要從中央平臺到各影院終端,都達到一定的頻寬水平。(除非全國網路光纖已經普及,目前這在國內顯然無法普及實現)

    優劣勢

    膠片複製發行費用最高,每一次的技術革新,發行成本就會降低,現在數字複製的播放連續性和成本是它的優勢,中途不會有膠片電影換複製時跳幀的現象,而膠片複製如果放映場次過多,就會出現刮傷,噪點等現象,並且,膠片的成本比數字的要大很多。

    衛星傳播和光纖傳輸需要相應的硬體裝置支援,主要看影院怎麼選擇,未來硬體裝置鋪設完畢,整體發行費用會降下來。

  • 2 # 有益思

    在閒暇時間除了逛街,很多人會去電影院觀賞最新上映的電影,那麼這些影片是怎麼到達各影院的?說起影片就要說下片源儲存的媒介都是什麼,目前有:膠片、硬碟、衛星傳輸、光纖傳輸。

    膠片複製:把電影拍攝製作好後做出來的膠片複製,哪裡需要放映電影就把複製的膠片拿過去,往往是幾個電影院共用,一部電影根據時間長短的不同一般需要4到5盤膠片,播放一部完整的電影中間需要更換幾次膠片,膠片相對比較重,而且隨著播放次數的增多會出現損耗影響播放的畫面,這種方式傳輸成本高、易損耗,所以透過膠片複製的方式很少了。

    硬碟複製:隨著數字化電影時代的到來,電影可以透過硬碟等儲存介質傳輸,片源方把電影複製到硬碟中,根據發行的需要快遞給電影院,電影院複製影片後透過數字放映機再連線網路獲得授權密匙進行放映,當授權密匙到達播放限制的時間會自動失效,這時候電影就不能放映了,根據電影的畫質和時長的不同,會選擇不同硬碟容量。優點是速度快,缺點是硬碟損壞就需要重新發快遞。

    衛星傳輸:透過專門的衛星接收裝置接收片源方發來的影片,比較高效的傳輸方式,可以實現一對多的方式傳輸,可以同時傳輸給全國的影院,不會因為發行的電影院多增加成本。衛星的傳輸速度約30M/S,一部200G左右的影片一個小時左右就能完成傳輸,相對其他傳輸方式受地理環境因素影響小,傳輸範圍廣,但是需要專業的接收裝置。

    光纖傳輸:透過光纖傳輸影片,需要片源方和影院都有光纖接入,在光纖普及的情況下可以穩定的傳輸資料。這種方式對光纖的頻寬和裝置有要求,如果是比較偏遠並且寬頻頻寬達不到傳輸要求接收資料會非常的慢,主要影響制約因素是網路頻寬。

    目前最常見的就是透過硬碟複製的方式,透過快遞送到各大影院,不需要購置專業的接收裝置,相對其他方式操作更加方便。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片源方和影院傳輸影片的成本會越來越低,越來越方便,作為消費者可以更快的看到最新上映的大片,宅在家裡不如去看一場電影,萬一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呢

  • 3 # 雪中風車
    電影從製作完成到送至影院放映,是個有趣的歷史演變過程

    最早期的電影,製作與放映是統一的。拍攝、沖洗、放映,都由自已來完成,甚至拍攝與放映是同一部機器,一機二用。影片的沖洗由攝影師自己在家裡完成(有的電影攝影師也在家裡開照相館),或送到專業照相館沖洗。

    後來,攝製與放映分了家,中間出現了發行一環節。繼而,攝製、發行與放映分別走向了成熟的專業化,自己幹自己的,影片在市場上自由買賣流動。出現了專業的製作、發行、發映的影業公司和個體獨立的電影園,那時不叫電影院,放映員叫司機,呵呵!……也有個人發行商,買幾部片子從中漁利,掙差價。

    解放後,國家將電影業統一集中管理,成立了製片廠、中影公司,地方省市縣也成立電影公司,只是只管宣傳與影院的管理、放映。

    中影每年開幾次訂片會,確定影片洗印複製的數量,電影業幾十年一直紅紅火火,八、九十年代達到頂峰,全國城鄉電影業職工達百萬!

    再後來,就是今天這個模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閨蜜和物件的群聊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