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病
-
2 # 上將噯福斯
這個不用猜,歷史上已經清清楚楚。
劉備、曹操、孫權各自成就大業,劉備、孫權各自稱帝,曹操雖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其實和一統江山差不多。
在這種情況下,誰殺了功臣呢?只有孫權!
三人之中,劉備為人最是寬宏厚道。對於手下人的過錯,不但能夠原諒,而且繼續加以信任重用。對於手下的臣子,劉備從來不吝賞賜。他一生之中,從來沒有殺過功臣,除了劉封。因為劉封害死另一個元老功臣關羽,實在罪無可恕,而且還威脅到了劉禪的皇位。所以殺掉了劉封。除此之外,沒有殺過任何功臣。這樣寬宏厚道的性格,是天生的,裝是裝不出來的。
曹操平生最愛英雄。他對人才的渴求,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不管出身如何、道德高低,只要有一技之長,他都願意接納。但曹操絕不是什麼善男信女,他殺的人也不少。對於威脅到他的統治的人,從來都是毫不留情的除掉。對於功臣忠臣,則是自始至終,寵信有加。早年間追隨曹操起兵的曹仁、曹洪、夏侯惇等等宗親,以及後來加入的張遼、許褚、張郃等等,自始至終都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特別是張遼、許褚,在曹操過世以後,繼續得到曹丕的重用,榮耀至極。
孫權是典型的神經過敏者。孫權早年間勉強還能稱得上是個有作為的君主。招攬了不少的人才。但是到了晚年,簡直是個精神病人。他對臣子的猜忌,已經到了莫名其妙的地步。暴虐無常,濫殺無辜。連大功臣陸遜都不放過,派人堵著陸遜的門口罵街,活生生把陸遜給氣死了。
東吳很多能臣功臣,都死得十分可疑,周瑜、魯肅、呂蒙等等,都是建立功勳不久,就突然暴病身亡。不斷的除掉功臣,啟用新人,就不用擔心有人功高震主了。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本意是:把鳥打完後就應該把弓箭藏起來了,兔子死了之後,獵狗就可以烹殺了,形容完成一件事後過河拆橋,多引申為君王在完成功業後,殺害功臣的行為,這一典故由春秋晚期的霸主越王勾踐所創立。
一般來說,君王殺害功臣的行為是在統一天下之後才能夠進行的,弓藏的前提是鳥盡,狗烹的前提是兔死,君王殺功臣的前提是統一天下之後。
三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自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首次出現天下並未一統,同時又是三國鼎立的局面,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如果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統一天下後,誰最有可能殺功臣呢?
孫權、曹操、劉備
先下個結論:
孫權是最有可能殺功臣的皇帝,曹操是不管統一還是不統一,他都會殺功臣,而劉備是最不可能殺功臣的皇帝。
一、東吳開國皇帝孫權
為什麼說孫權是最有可能殺功臣的皇帝呢?因為孫權是三人最薄情寡義、弒殺成性、不擇手段的皇帝,孫權20歲就在孫策遇刺後接手江東基業,面臨的是一個外有強敵,內有叛亂的局面,孫權沒有安全感,於是開始了平定內部叛亂的動作,在周瑜、張昭的協助下,穩定了內部,開始積極向外擴張。
孫權在赤壁之戰前與劉備結成聯盟,共同抗曹,在打贏了赤壁之戰後,為了忽悠劉備去對抗曹操,不惜把自己年僅20歲的親妹妹嫁給48歲的劉備,只因為政治聯姻,當然了,女人在那個時候只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就連自己的親屬也不例外。然後又可以為了政治利益,偷襲自己的盟友,還可以忽悠曾經的敵人曹魏,只因為要利用曹魏,防止自己兩線開戰,孫權為了政治利益,幾乎什麼都可以犧牲。
孫權嫁妹
孫權是三國最後一個稱帝的皇帝,只因為孫權沒有安全感,在解決了所有的外部威脅後才敢稱帝,稱帝之後的孫權又開始解決內部威脅,就是搞掉或者搞垮江東四大家族,為後世子孫接班創造有利條件,孫權在東吳的政治鬥爭中開啟了極端殘酷的一面,這也是東吳內鬥不止的原因之一。
孫權親自引發了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兩宮之爭,讓整個朝廷自動分成兩派相互爭鬥,然後兩面打擊,廢除孫和,賜死孫霸,明明是自己引發的,卻讓自己兒子來承擔,並且連自己親生兒子也賜死,一點交情都不講,都說虎毒不食子,可孫權食子。
除了兒了,整個朝中大臣有四大家族背景的不是被孫權流放了,就是被孫權逼死了,比如陸遜,江東陸家的族長,被孫權逼死了,還有顧譚,江東顧家的族長,被孫權流放了,還有朱據,江東朱家的族長,被孫權賜死了,孫權沒有統一天下,都這麼殘忍,如果讓孫權統一天下,還不跟朱元璋一個樣,把功臣全殺了,因為孫權內心始終沒有安全感。
孫權逼死陸遜
二、曹魏政權開創之主曹操
曹操跟孫權就完全不一樣,之所以說曹操是不管統一還是不統一,他都會殺功臣,原因就是曹操一生在創業的過程中,不斷地在殺功臣,從最早期的邊讓、許攸,到中期的孔融、華佗,再到晚期的楊修、崔琰,雖然沒有統一天下,曹操照樣殺了這麼多人,而且都是名士。
雖然曹操殺人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結果就是殺了,曹操殺邊讓是因為兗州士人看不起他,所以要殺,曹操殺許攸是因為許攸仗著自己的功勞得意忘形,所以要殺,曹操殺孔融,是因為孔融老是侮辱曹操,所以要殺,曹操殺華佗,是因為華佗想要開啟曹操的頭顱為曹操治病,這在當時就是謀殺,所以要殺,曹操殺楊修,是因為楊修老是揣摩曹操的心意,再加上參與了太子之爭,所以殺,曹操殺崔琰則完全是為了打擊士族。
曹操
雖然有各種理由,可見曹操殺人從來不顧有是否天下統一,只要曹操認為有足夠的理由,他就會殺功臣,所以他不管是否統一天下,都會殺功臣。
三、蜀漢政權開國之君劉備
劉備是三國中唯一一個白手起家的皇帝,劉備出身低層,反而是最有自信心的人,從來不濫殺無辜,劉備在整個職業生涯,只在諸葛亮的建議下逼死了劉封,除此之外,劉備再也沒有殺過一個人,哪怕是投敵之人。
劉備殺劉封是為了消除自己去世之後可能會存在的繼承人之爭的隱患,劉封是一個極難約束的人,如果劉備不殺他,劉備百年之後,劉封無人可以制止,諸葛亮和劉禪不方便制止劉封,所以要殺劉封。
劉備
劉備對待其他人則完全不是這樣,比如糜竺,糜竺的弟弟糜芳投靠東吳,江陵城不戰而降,直接導致荊州三郡失守,關羽南下後被殺,這麼大損失,劉備沒有責任過糜芳的兄長糜竺一句話,雖然糜竺向劉備負荊請罪,但劉備反而安慰糜竺,對他的態度一直沒有改變。
黃權是劉備手下的將軍,在夷陵之戰時,黃權率領一萬士兵在長江以北防備曹魏可能的襲擊,劉備在夷陵前線戰敗後,黃權被東吳軍隊斷了後路,無法返回益州,於是黃權投降了曹魏,按照慣例,蜀漢官員應該把黃權的家人抓起來定罪,可是劉備直接拒絕了,劉備說:是他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他,放過了黃權的家人。
劉備稱帝
這是劉備對待自己人的寬容,同樣,劉備在對待自己多年並肩作戰的戰友也是相當感情深厚的,劉備在拿下益州成都後,將所有的財物分給手下有功之臣尤其是諸葛亮、關羽、張飛、法正等人,每人的待遇都很優厚,賜給黃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緞千匹。
同樣,關羽和張飛先後被殺時,劉備不顧所有人的反對,發動了夷陵之戰,雖然政治目的是為了奪回荊州,但是誰也不否認劉備有為關羽、張飛報仇的私心,這就是劉備的感情,他是一個有感情的人,雖然劉備是一個成功的政治人物。
如果劉備統一天下,他不會殺功臣的,這是劉備的本性所決定的,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要靠殺功臣而維護統治,皇帝殺功臣,有一個可以肯定的原因就是皇帝認為功臣會威脅到皇權和統治,但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會如此,而劉備就是不會殺功臣的皇帝。
-
4 # 卷舒風雲潤天地
三國紛亂,在不談諸葛亮的情況下,曹操、劉備、孫權三人都在世的時候最為精彩。如果問曹操、劉備、孫權中,誰最有可能在統一江山後殺功臣,我覺得不論是誰,為鞏固江山和子孫傳承,多少都會殺幾個,而最可能的,或者說最需要殺功臣的是孫權。要問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人能力不同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中唯有曹操文武雙全,他和自己的兒子曹丕、曹植並稱“三曹”,雖然“三曹”中曹植文采最佳,但他遠不及父親豪邁。小時候語文書裡的《觀滄海》就很震撼人心。
曹操有兩句著名的評語,“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曹耳”、“生子當如孫仲謀”。第一句中,曹操認為劉備是可以和自己相提並論的英雄;第二句中,曹操稱讚孫權。
其實“生子當如孫仲謀”後面還有一句“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這說明,曹操稱讚孫權的參照物是劉琦、劉琮,而稱讚劉備的參照物是自己。所以,在曹操看來,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的能力本就不在一條水平線上。事實上,孫權肯定比劉禪強,比曹丕可能也強點,但要和曹操、劉備相比還是差了些。
曹操靠收編黃巾軍起家,南征北討,雄才大略,文武全才。
劉備武將出身,能親自上陣,也能聽諫言,還有漢獻帝承認的“皇叔”身份加持。
沒有記載孫權曾經親自上陣或親自指揮作戰、指導生產,他的能力是知人用人,而不是自己在第一線,這和劉邦有點像,而劉邦殺功臣是出了名的,連丹書鐵券都是廢鐵一塊。
君主有能力控制住局面,為什麼要殺功臣呢?能力越強越不需要這麼幹,如趙匡胤就自信到“杯酒釋兵權”即可,不需要殺功臣。
二、白手起家和守成不同白手起家和守成是不一樣的,功臣們當年能奉一人為主公,必定因為他的過人之處。而守成則不同,功臣們是看著主公的面子侍奉小主公的,如果真的統一,功臣居功自傲的程度是不同的。
對曹操、劉備,功臣們會想:“我輔保主公平定了天下,封妻廕子,家族興旺指日可待。”
對孫權,功臣們會想:“你爹你哥帶著我打江山,我服,你這江山是我拼命替你打下來的,你就應該尊重我。”
顯然,要想天下歸心,孫權有必要多殺一些功臣來殺一儆百。
三、功臣型別不同曹操集團中的骨幹曹家、夏侯家比率很大,曹操在他們心中威信極高,要削自家人權力,實現中央集權,應該會如漢武帝用推恩。
劉備有諸葛亮,根本不怎麼需要殺功臣,就能控制朝野,他對後來有反心的魏延也是重用的。
孫權身邊孫堅、孫策留下的老臣很多,周瑜、張昭有逆轉孫權決定的能量,而他們的君臣關係遠不如劉備和諸葛亮融洽。孫堅還有別的兒子,孫策也有後,怎麼就不能把孫權換了呢?只要周瑜、張昭這樣的權臣想,這種事並非不可能,你還不能說他們謀反。
四、性格不同曹操疑心病重,但對有本事的人,這不算大毛病,識別能力強就能控制得住。如果換成同樣疑心病重,又沒什麼本事的崇禎,後果很嚴重。曹操對關羽禮賢下士,官渡之戰後燒燬群臣暗通袁紹的信件,讓臣下不由得不歸心。
劉備非常會籠絡人心,從歷史記載上看,他的手下忠誠度最高。
孫權早期、中期都不錯,但晚年用昏君來形容都不為過了。他在沒統一的情況下就開始殺功臣,何況是統一了以後。作為東吳中流砥柱,陸遜死的實在是太不值了。
五、後代的能力不同有人會說,白手起家的劉邦、朱元璋殺功臣最多,因為功臣實力過強,怕子孫守不住江山。這一點上,曹操和劉備的情況不同。
曹丕的實際能力比《三國演義》裡描寫的要出色,比劉禪、孫亮強得多,不需要父親為他剪除功臣。
劉禪有諸葛亮在身邊,不需要劉備操心。劉備為鞏固劉禪地位還依依不捨的殺了劉封,這已經把殺功臣的需求降到最低了。
孫權的後代和曹丕、曹睿沒法比。歷史上,孫權死後,東吳的權臣一茬又一茬的冒出來,主弱臣才強。如果孫權統一全國,必然需要殺一批功臣為兒孫鋪路。
綜上所訴,我認為,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中,孫權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在統一江山後殺功臣。
-
5 # 溫史視野
如若歷史上曹魏、東吳以及蜀漢三國真有可能統一天下,個人認為在曹操、孫權和劉備三人中,最有可能在統一天下殺功臣的是孫權,原因如下。
一、劉備以忠義著稱,曹操以惜才而被讚譽,兩人一生戎馬都沒有違背道義殺過大臣名將。劉備劉備早期還沒有起兵時,就廣交好友,隨後更是因為其忠義仁厚而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被後世傳為一代佳話。
而且在後來劉備數十年的戎馬生涯中,劉備多是以惜才招賢為主,如後來的五虎大將之趙子龍、黃忠、馬超等人,都因為諸葛亮的惜才劉備的仁厚而歸屬劉備麾下。
事實上蜀漢很多人才,哪怕是中流砥柱諸葛亮等人,都是因為劉備的忠義仁厚而心甘情願為其效力。
一個連諸葛亮都佩服且心甘情願輔佐的人,其他大臣名將又豈是例外?由此可見劉備在蜀漢將士心目中形象和威望之高。
這樣的人一旦統一了天下,大殺功臣的可能性很低,因為別人之所以投靠他,是因為被他的忠義仁厚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也自然沒有多少反叛之心。所以在這樣的前提下,以劉備的心性,斷然也不會做出大殺功臣之事出來。
曹操在三國勢力中,曹操以惜才招賢納士著稱,加上曹操本身實力雄厚,可以說其是三方勢力中網羅人才最多的一方。
如後來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遼、還有實力強悍的張郃等許多將領都是之前兵敗被曹操真心實意招降的,曹操招賢納士之手段,與劉備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加上曹操本就一梟雄人物,無論是帶兵打仗還是計謀都是孫權和劉備所不能及的,如果僅憑個人能力而言,曹操無疑勝過孫權和劉備太多。
所以在這樣擁有強大底氣以及手腕前提下,一旦曹操統一了天下,其也有這個自信和底氣能夠震懾底下所有將士大臣,所以也不可能大殺功臣,因為沒必要。
二、孫權是三人中最不自信的,如逼死東吳後期大將陸遜就是如此。孫權經歷過少,威望不高與劉備和曹操白手起家不同,孫權的位置是臨時從其哥哥孫策手中得來的。當年的劉皇叔幾乎就是白手起兵,靠著跟兩位結拜兄弟東拉西扯才把蜀漢的隊伍打造起來,可以說劉備也是非常有底氣的。
而曹操,雖然在董卓權傾朝野期間,也是一個不小的官,但在後來逃亡中,也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拉起了隊伍,先是聯合各路諸侯討伐董卓,然後又先後擊敗袁術、袁紹等眾多割據勢力,從而統一了北方。
可以說劉備與曹操因為是白手起家的原因,在很多事情上有著很大的底氣和自信,這就是歷練的結果。
而反觀東吳孫權,其在年輕時臨時接過哥哥孫策的位置,成為了東吳的掌權者。不過因為年紀以及缺少歷練的原因,孫權在早期的威望都遠不及東吳大都督周瑜,更別提和梟雄人物劉備與曹操相比了。
況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孫權都是坐鎮東吳,根本沒有機會像劉備和曹操這般滿天下的帶兵打仗。所以在面對兩位梟雄人物,其實孫權是極其不自信的。從後來東吳大將呂蒙以及陸遜的死就可以看出來了。
呂蒙之死呂蒙在奪取荊州斬殺關羽之後沒多久就病逝了。其實說是病逝了,但實際上很有可能是被孫權投毒暗殺了。因為呂蒙斬殺的是劉備最為敬重和信任的結拜兄弟關羽。
如果說丟掉荊州劉備還可以忍受的話,那麼生生死死的兄弟被斬殺,那就真的忍受不了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東吳就必須給一個說法,而呂蒙極有可能就是需要背鍋的。
沒辦法,人是你殺的,只有你死了,蜀漢才有可能消氣,這極有可能就是呂蒙身死的主要原因。
在新三國電視劇中大家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片段,陸遜得知呂蒙病死後急忙跑到呂蒙房間聽取下人的彙報。當聽到呂蒙病死時,臉上很明顯有些驚嚇和不相信。
這個時候到陸遜肯定知道呂蒙的死並沒有這麼簡單。而在陸遜後來成為東吳大都督時,在夷陵之戰火燒劉備七百里連營,享譽三國,而陸遜也成為了東吳四大都督中功績最高活的最久的一位。
然而也因為其在大都督之位太久,威望和實力太強大,引起了孫權的忌憚,最後還是被逼死了。而這也反映出了孫權的不自信。
所以孫權也是在與劉備和曹操三人中,最有可能在一統天下之後大殺功臣的人。因為連陸遜這樣一位對東吳擁有著重大貢獻且忠心耿耿的名將孫權都容不下,更何況還是在統一天下之後的大臣?
結語:與劉備、曹操等梟雄人物相比,孫權因為歷練過少的原因,使得其不夠自信,不相信或者說沒有能力震懾手下大將,陸遜的例子就是如此。
而如果在一統天下之後,這樣的擔憂無疑會更多,所以在三人中,孫權是最有可能大殺功臣的人。
-
6 # 春哥談
三個人都會殺功臣。
首先創業需要的是攻城陸地的武將和奇謀異士,守業需要的是深謀遠慮足為表率的君子,創業重視才能,守業重視德行,打下天下之後,武將謀臣自然就失去了價值,他們的存在從有利變為有害,客觀上必對他們有所處置,區別就在於方式上是採取溫和型安置或者暴烈型的大清洗。
其次,留下功臣但又不能重用,畢竟引起功臣不滿,以他們的經驗閱歷,稍有風吹草動,就會釀成叛亂兵變,影響政權穩定,新當朝的君王跟新上任的文臣未必敢管他們,也未必管的下,即使杯酒釋兵權,畢竟要封賞他們,這樣會加重農民負擔,增加財政開支,大清洗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以上問題。
第三,以他們的性格和一貫作風看,天下曹操未稱魏王就殺荀彧,孫權稱帝就猜忌陸遜,劉備一稱帝就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伐吳,諸葛亮堪稱蜀漢二把手,後主懦弱,劉封被殺,孫劉曹三人都沒有統一天下的氣量,也不可能統一天下,即使統一了天下,必殺功臣。只有晉武帝司馬炎有人君氣量,統一天下必然是司馬氏!
-
7 # 淨水如心
曹操、劉備、孫權,誰最有可能在統一江山後殺功臣?
這個問題,可以用排除法。
一,曹操雄才大略,控制手下人的能力,在三國裡獨一份。
魏國的天下,都是曹操帶著人馬一點一點打下來的。手下的這些謀士、大將們跟著他東征西殺,不僅十分佩服他,而且還非常忌憚他。因為他多疑,喜歡猜忌。
因此,即使天下最後由曹魏一統,我想也不敢有人背叛曹操。而且曹魏的許多兵權大多數都掌握在夏侯家族手中,也就是曹操自家兄弟手裡。曹操當初就是從夏侯家過繼來曹家的。
因此曹操也不會殺那些功臣。不過,曹操雄才大略,又博古通今,他一定會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解除或者分散一下這些大將們的兵權,使他們不至於像春秋戰國時期的那些諸侯們獨霸一方,擁兵自重,最後各自為政,無法收拾。也不會像東漢早年分封諸王那樣,弄的四處都是諸侯王的地盤。他會加強中央集權統治。
二,劉備素以仁義治天下,殺人的事他大概做不了。
在《三國演義》裡,劉備儘管只在“三英戰呂布”一場戲中,握著雙股劍親自參與了一回打鬥,以後再沒有描述過他上陣殺敵的場面,但建立西蜀國,畢竟劉備是親自帶兵,全程參與了。而且他識人、用人的本領還是非常厲害的。他知道手下這些大將們的性格特點。比如對於馬謖的評價“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就非常精到。對於馬謖,其實劉備接觸的不算太多尚且能夠這樣瞭解,對於經常在一起的那些大將們,他當然更加清楚。
另外,劉備手下這些人,跟著他一路東征西殺,最後天下終於平定了,以劉備慷慨、仁義的秉性,他會說:“各位兄弟,咱們當初一起四處廝殺,現在該一起享盡榮華富貴了。”自然也不會功成名就後去誅殺這些功臣。
不過,諸葛亮或許會對那些擁兵自重的大將們,做一些加減調整,以防止內亂髮生。
三,孫權最有殺人的動機和理由。
那麼,現在只剩下一個孫權。
凡是瞭解這段歷史的人,或者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孫權的基業,是由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打下來的。孫權基本上就是坐享其成。因此,他如果掃平天下以後,會有很多疑惑產生,並且每日惶惶不可終日。
孫權疑惑什麼呢?當初哥哥孫策去世時,留下一句臨終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如今,天下平定。當初孫策死的時候,張昭本來歲數就大了,現在早已死去。周瑜後來也英年早逝,不在了。
也就是說,孫權最信任也最能夠依託的兩個人都不在了。內事,孫權大概清楚,但外事就不見得都清楚了。
孫權儘管聰明,曹操也有對他“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譽,但孫權一直沒有正經在前線打過仗,也沒有帶過兵,都是依仗下面的大都督。按照東吳的慣例,外面領兵打仗這些事,都是由都督在打理。這些都督,先是周瑜,後來是魯肅、陸遜、陸抗。
因此,對於外面的情況,孫權基本上兩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哪個將軍是什麼脾氣性格,哪個大將究竟有什麼才能,是全然忠誠於他,還是全然忠誠於大都督,孫權根本不瞭解這些。
由此,孫權會產生一些想法,動一些殺機。孫權或許會故意搞一次類似於現在的閱兵儀式,看看究竟是他這個東吳之主的話管用,還是大都督的話厲害。
在閱兵儀式上,他會故意搞一些事先“彩排”裡沒有的喊話動作,結果,無論是大將們,還是士卒,只聽閱兵總指揮——大都督的,根本就不聽他的。
這讓孫權大為震驚。
“閱兵儀式”結束以後,孫權回到宮裡,越想越怕:現在天下平定,內憂外患沒有了,那些擁兵自重的大將們是不是會尾大不掉?特別是現在的大都督如果起兵造反,我該怎麼辦?
要知道,這時候的孫權,可已經不是當初接孫策班時的年輕人,孫權終於下了最後的決心:誅殺功臣。
綜上所述,如果天下平定,曹操、劉備、孫權三個人裡,最有可能誅殺功臣的,應該是孫權。
-
8 # Mer86
孫權吧。還沒統一呢,他就對東吳的功臣磨刀霍霍了。
公元236年,東吳爆發“呂壹案”。
啥叫“呂壹案”呢?
呂壹是東吳的一個官員,當時擔任校事。
校事這個官職簡單一點說,就是皇帝安插在官員中間,負責緝察官員動向的小官。在當時的東吳,像呂壹這種人,他們的主要工作是緝察江東大族,並向孫權偷偷打小報告。
如前所述,呂壹的官職級別雖然不高,但他作為最高統治者的耳目,而且他的權力又是孫權特授的。對濫用權力無所顧忌。所以東吳一時之間,功臣們人人自危。就連丞相顧雍、駙馬朱據(妻子孫魯育)都被呂壹這號人整得毫無招架之力。
後來太子孫登看不下去了,就勸父皇,但一點用也沒有。
直到以上大將軍陸遜、太常潘浚為首的東吳士族群起上奏,再加上驃騎將軍步騭強硬的跟孫權說:你要是再不管管呂壹之流,繼續放任他們禍亂國家,群臣勢必會造反的!
孫權被群臣嚇到了,派中書郎袁禮到荊州向陸遜、諸葛瑾、步騭等人道歉,表示自己會殺了呂壹,撤銷校事,安撫群臣。這場鬧劇終於才告一段落。
不過常言道,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孫權對東吳士族的不信任是刻在他骨子裡的。所以儘管沒有了呂壹這號人,孫權對大臣的迫害卻並沒有停止。
比如說張昭。
他反對孫權跟遼東公淵氏勾搭,說公孫淵狼子野心,跟他合作必然會吃虧。但孫權不聽張昭之言,把張昭氣的閉門不出。孫權一看張昭跟自己耍小脾氣,一怒之下,就派人把張昭家的門給封了。(孫權後來為了逼張昭出來,還故意派人放火燒張昭的家)
好在後來孫權果真被公孫淵坑了。孫權不得不靠拉攏張昭緩和與群臣的關係。如不然張昭肯定會被孫權當作反面例子給整死不可。
還有陸遜。這個事情大家都知道的,陸遜為了孫權太子繼承人的事,操碎了心,結果孫權不領情,派人把他罵死了。
陸遜之死,雖然孫權沒用刀,但他派人去責罵一個功臣,著實讓人感到心寒。
想當年陸遜擊敗劉備,穩定荊州,孫權恨不得摟著陸遜喊小親親。
想當年陸遜擊敗曹休,孫權高興的讓自己的御林軍迎接陸遜入殿。
結果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一旦用不著人家了,孫權就全然不念舊情了。
另外還有張休、顧譚、顧承、吾粲等人,這裡不一一列舉了。
總的來看。孫權跟大臣的那些二三事,不能一概而論,有些事情孫權也沒做錯。然而孫權迫害功臣是實實在在的,無可爭辯的。因為他與臣子的矛盾是結構性的,孫家弱,孫權要想穩坐皇位,就必須強幹弱枝。這不是由於孫權弒殺,這只是東吳政治制度的先天缺陷而已。
所以說,如果要在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中挑選,誰最有可能在統一後殺功臣,孫權毫無疑問是排第一的。
相比於孫權,曹操的可能性要小一點。不過曹操也沒少殺功臣。
因為曹操性格跟孫權有點類似:用得著你的時候,你是“小甜甜”;用不著了,你是“牛夫人”。
比如說許攸。
當初用得著許攸時,曹操光著腳去迎他,嘴上還嚷嚷“子卿遠來,吾事濟矣!”
如此高規格待遇,把許攸也整蒙了,對自己的價值評估出現了偏差。開始各種裝叉。
等到後來用不著許攸時。果然,曹操就默認了許褚殺了許攸。
還比如荀彧。
當初曹操用得著潁川荀氏時。說荀彧是“吾之子房”。(你就是我的張良)
後來用不著荀彧了,用不著潁川荀氏了,打算自己組織班子了,就“空盒子”奉上。毫無顧忌的逼死了荀彧。
許攸、荀彧都是外人,曹操對他們刻薄,倒也無可厚非。但曹操刻薄夏侯淵,這就真說不過去了。
當年夏侯淵擊敗馬超時,曹操大誇他是“虎步關右,所向無前。”
結果等到夏侯淵戰死時,曹操居然說“淵本非能用兵也,軍中呼為白地將軍。”
給曹操當臣子,真的是要有點臉皮才行。不然很有可能被他一句話氣死。
當然,雖說曹操也很刻薄,但他比孫權還是要好很多的。畢竟,他家大業大,不用靠殺功臣來鞏固地位。他搞死的那些人,只是在政治上反對他的人。他不像孫權,沒借口也要找藉口整人。
相比於孫權、曹操,劉備是最仁慈的。早年跟他起家,奔走天下的功臣,大部分都與他終老一生。
像關羽之死,劉備可沒像曹操那樣,落井下石的說什麼“關羽本非能兵”。
劉備是興師報仇,真的把關羽當兄弟看。
還有糜芳賣了關羽,丟了荊州,他哥哥糜竺自縛請罪,劉備一點也沒責罰。
這種事放到曹魏、東吳,簡直不可想象。
再就是黃權。夷陵之戰後,他降了曹丕。劉備一句責罵的話都沒有,他把過錯全攬到自己身上。說是因為自己的過失才導致了黃權投降曹丕。後來劉備善待了黃權的家人。值得一提的是,黃權對此也有默契。他了解劉備為人,知道劉備必然會善待自己家人。
正因為有這種前提,他才敢投降曹丕。
當然,劉備當然也殺過人。比如殺彭羕、周群、張裕、劉封等。
但彭羕意圖謀反,不殺不足以震懾群臣。劉備殺他沒毛病。
周群、張裕並不是劉備舊部,劉備殺他們談不上是殺功臣。
在這些人中,劉封算比較大牌的,屬於功臣範疇。但劉封的過失太大了:不救關羽,導致關羽被殺;又瞎折騰,導致上庸被折騰沒了,孟達也被他擠走。他這種人,被殺也是活該的。
可儘管如此,劉備一開始也沒想殺他。是後來諸葛亮從政治角度考慮,力勸劉備,劉封這才被殺。
所以說,曹劉孫三個人,誰會殺功臣,一目瞭然。孫權絕對是可能性最大的那個,劉備絕對是可能性最小的那個。
魏漢吳三國,魏吳都有權臣篡權的事情,唯獨蜀漢沒有。這不是沒原因的。劉備是個念舊情的人,且他自己又是豪俠性格,所以蜀漢朝廷內,有一種江湖氣,大家都在報恩。
關羽、張飛、諸葛亮報劉備知遇之恩。
蔣琬、姜維等人報諸葛亮的知遇之恩。
最後國滅時,劉禪這位皇帝都降了,蜀漢的忠義之士不降。這在歷史上也是很罕見的。
-
9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在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中,最有可能在一統天下後殺功臣的人是孫權。由於《三國演義》主要刻畫了曹魏和蜀漢的故事,大部分人都對孫權稱帝后的所作所為了解甚少。接下來筆者就來給大家講幾件孫權稱帝后發生的事件,相信大家在瞭解完這些事件後,就會明白孫權為什麼是最有可能屠殺功臣的人了。
張昭沒能成為丞相劉備和曹操的江山都是靠著自己打下來的,因此劉備和曹操對於自己的能力十分的自信,從來不需要擔心大臣威脅到自己。而孫權的江山是孫策打下來的,張昭和周瑜都是孫策的舊臣,他們在江東大臣中擁有極大地威望,很容易威脅到孫權的統治地位。
孫權稱帝建立東吳後,開始大肆分封百官群臣。張昭是孫策的託孤大臣,江東文武大臣的首領,丞相的位置本來非張昭莫屬。然而孫權卻藉口張昭為人耿直,拒絕讓張昭擔任丞相。孫權不讓張昭擔任丞相,主要就是因為孫權忌憚張昭的威望,不想讓張昭威脅到自己的皇權。
吳壹險些毀掉江東基業吳壹是孫權手下的“校事”,他的任務是監察百官的行為,隨時幫助孫權除掉有異心的官員。然而吳壹依仗著孫權對自己的信任,肆意陷害朝廷大臣,引起了東吳大臣的群體不安。
雖然吳壹的官職並不高,但是吳壹依仗著孫權的信任,絲毫不把江東重臣放在眼裡。江東大臣中有敢得罪吳壹的人,立刻就會被吳壹陷害。吳壹先後陷害了丞相顧雍,左將軍朱據等人,江東文武大臣都驚恐萬分,一些人試圖起兵反抗孫權。
最後孫權為了平息眾怒,才被迫殺死了吳壹。實際上吳壹能夠陷害群臣,肯定是得到了孫權的默許,否則以吳壹的官職和地位,又怎麼敢得罪這麼多江東重臣呢?
孫權殺死孫霸,廢掉孫和孫權晚年吳國太子孫登去世,孫和被立為新的太子,魯王孫霸對太子之位覬覦已久,拉攏了一大幫文武大臣,試圖奪取太子之位。魯王孫霸和太子孫和的太子之爭持續了數年之久,孫權認為孫霸和孫霸之間的爭鬥,威脅到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便開始出手打擊孫霸和孫和的勢力。
孫權先逼死了丞相陸遜,又出手殺死了魯王孫霸,廢掉了太子孫和。虎毒不食子,孫權能夠為了自己的權利,殺死自己的兒子,更不要說幫助孫權打江山的功臣了。
曹操和劉備都比較寬容相比於刻薄的孫權,曹操和劉備都做過很多寬容的事情。陳宮背叛曹操之後,曹操還試圖招降陳宮,不願意讓陳宮甘心赴死。魏種背叛曹操之後,曹操也釋放了魏種,還誇獎魏種有能力。
糜芳在荊州投降孫權,糜竺率領全家老小向劉備請罪,劉備不僅沒有追究糜竺的責任,還依舊按照從前的禮節對待糜竺。劉備伐吳失敗的時候,黃權被迫投奔了曹魏,劉備認為黃權投降是無奈之舉,仍然厚待了黃權的家人。
孫權是一個刻毒的人孫權對待臣下十分的刻薄,對待家人也非常的刻薄。江東的基業是孫策一手打下來的,孫權卻只給孫策的後人封侯的獎勵,以至於陳壽在《三國志》中都忍不住評價孫權的行為薄情寡義。孫權還沒有一統天下,就已經開始對功臣下手,假如等到孫權一統天下,東吳的功臣肯定難逃毒手。
-
10 # 淦珩夢侃
這三個人都未能統一江山,所以說統一後殺功臣其實是一種假設。如果要說假設一定要選一個的話我覺得是劉備。因為劉備打下的江山過程與之前的漢高祖劉邦和後世的明太祖朱元璋有太多相似。
圖·影視劇中的桃園三結義
為什麼說曹操和孫權不太可能?曹操文治武功比較全能,自己殺伐決斷都已經習慣,換一句話說該殺的都殺的差不多了,所以在統一全國以後也就沒必要再殺。更為重要的是曹操的兒子曹丕,曹丕的兒子曹睿都是雄主。能夠駕馭群臣,所以曹操沒有必要再趕盡殺絕。
孫權以仁孝治天下以知人善用善於納諫聞名天下,他所忌憚的是自己位置會被篡奪,所以殺一般殺具有反心的人,或者是他認為有反心的人,並且有能力造反的人,即使殺也不會殺的太多,畢竟江東的12虎臣都屬於他的家臣,換一句話說這些都是本來就屬於他的下屬的人,而江東的人總體來說還是為孫家的命令為皇命,每殺一個人都是屬於喪失自己的生產力,除非老年昏聵濫殺無辜。
圖·影視劇中的曹操
為什麼說劉備會殺功臣?而且必然會殺。透過觀察劉邦和朱元璋你就會發現他們為什麼要殺功臣無非底以下幾個原因:
①打江山的時候,武將與自己都是以兄弟相稱。落難的時候兄弟相稱無所謂,一旦坐擁天下,兄弟情越深就越是不在乎規矩,而且口無遮攔就難免發生僭越行為。到時候就算皇帝本人不想發難,維護皇帝威嚴的官員也會發難,而皇帝也是人難免有不高興的時候,但是皇帝的話就是金口玉言,一句生氣的話就有可能讓兄弟人頭落地。
圖·影視劇中的徐達和朱元璋
②維護自己的正統性,而劉備的正統性本來就有待商榷。與劉備一同打拼天下的人前期難免與劉備交往勝利從中不難看出一些破綻,一旦說出劉備的皇位都會被質疑,所以殺人滅口也是不無可能。
③手下的人才功高震主。曹操孫權每次打仗幾乎都在一線,既出謀略也統兵廝殺,也就是說自己的能力甚至比絕大多數的武將能力都強,手下武將沒有不服,甚至不敢對他有所企圖。而反觀劉備呢!謀略不及法正、諸葛、龐統,武功不及五虎、魏延。而其中關羽、張飛、馬超的戰功和名聲在中後期甚至超過劉備,劉備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殺他們也是有可能的。
圖·影視劇中的朱元璋和太子朱標
④劉邦朱元璋殺功臣有很大的一點在於認準自己的後代不能駕馭前期功臣。也就是說要為自己的子孫後代掃清統治障礙。掃清統治障礙有兩種手段一種是自己的子孫後代本來就很強勢,另外一種就是掃除功臣。很明顯曹操孫權的後代總體來說是強於劉備的後代的,劉禪我們先不討論他是否昏聵,但是其帝王心術肯定是欠缺的,換句話說他能否駕馭像魏延、馬岱這樣的驍將都是問題,就更不要說諸葛亮這樣的相父,以及自己的二叔和三叔關羽張飛,說白了關羽張飛只聽劉備的,但是很明顯子女要親於兄弟,所以為了維護子女的統治殺諸葛亮、關羽、張飛、魏延、劉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圖·影視劇中的劉禪
結語當然我的一切論述都是這三個人統一天下後的假設,並不是真實的事情。但是分析三個人的性格,和前期打拼的經歷再結合前世和後世的歷史,就會真的發現劉備的經歷和劉邦,朱元璋的經歷太過相似,由此推斷出劉備大殺功臣的可能性更大。當然也不排除劉備像劉秀、李世民、趙匡胤那樣善待大臣。
-
1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由於本問題是在做假設,所以不可能找到一致的答案!如果一定要說誰最有可能在統一天下後殺功臣,我認為應該是孫權,而不是劉備或曹操!
一、曹操固然是亂世梟雄,但卻並不是刻薄寡恩之人!從曹操對待關羽的態度上,便可窺其一斑。關羽因勢力不支而被迫降曹,到了曹營之後關羽雖飽受曹操的優待,但卻在得知劉備的下落後,毅然選擇了掛印封金脫離曹操而去!可曹操卻沒有因此而惱羞成怒,既沒再阻攔也沒有為難關羽!完全沒有那種“寧可我負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負我”的態度,這還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曹操嗎?
由此可見,做為心懷天下的政治家,其實曹操的胸懷並不狹隘,他也是很有容人之量的!既不是袁紹那樣“外寬而內忌”的虛偽之徒,也不是袁術那樣的見識淺薄之輩。對於曹操而言,打天下難而治天下更難!因此即便是曹操統一了天下,也不大可能肆意誅戳功臣。
不過曹操的用人原則是:既要有忠心又要有本領,這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忠心而無本領的人只能成為奴才,在曹操這裡很難獲得重用!有本領但卻對曹操缺乏忠心之人,也難以獲得曹操的信任——賣弄聰明的楊修,就因屢屢挑戰曹操的底線而被殺。而其餘文武大員,大多在曹丕稱帝后依然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劉備平生一向以“仁慈”為羽毛,以“忠心於漢室”為吸引人才的旗號。也因此才能在其身邊凝聚起一批文武人才,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一。那麼如果劉備一統天下後,是否會仿效乃祖劉邦誅戳功臣呢?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也不大!因為劉備不僅在打江山時知道愛惜羽毛,而且在長期的奮鬥過程中,也明白了獲得人心支援的必要性,以及人才鼎立相助的重要性。
因此即便是劉備一統天下後,也不可能誅戳功臣。更何況,這些追隨了劉備半生的文臣武將,基本都是一些“無虧大節”之人!所以即便他們或許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劉備也應該會予以包容——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喜歡殺功臣,如果不是受制於形勢所迫,他們也不大可能願意留下殘暴之名。
三、為什麼孫權最有可能殺功臣呢?孫氏基業的開創和發展壯大,從始至終一直貫穿著孫氏與江東地方勢力的勾結與鬥爭!孫權承襲孫堅、孫策打下的基礎,在江東地方勢力的支援和輔助下,逐漸做大、做強。其實在三國中吳國的處境最為尷尬。因為如果魏國統一天下,還可以用接受“漢禪”為理由宣揚“正朔”,從而獲得統治天下的合法性;而如果劉備統一了天下,自然也可以憑藉其“大漢皇叔”的身份,以及“中山靖王”之後的旗號,獲得繼續東漢王朝正朔的資格!
如果是吳國統一了天下,面對的局面與魏、蜀兩國就不盡相同了。吳國的崛起之路,簡直就是一個割據勢力因做大、做強而挑戰中央的過程。吳國既沒有獲得“漢禪”的條件,也沒有漢室宗親的血統。因此,當吳國統一天下後,必將面對無法獲得統治合法性的難題。
雖說當年劉邦滅秦建漢,也沒有立秦朝宗室成員為傀儡,以便借其“禪位”獲得統治天下的合法性。但是,那個時代卻還處於天下統一未久,大一統觀念尚未深入人心的特殊時期。因此,才會出現“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情況,各路諸侯誰有實力誰就是老大!
在經過了兩漢約400年的統治之後,大一統觀念和追求“正朔”的思想已經深入了人心,所以在漢末亂世中才會出現“袁術稱帝天下共擊之”、曹操至死也未敢稱帝、劉備也只能做“漢中王”的情況!而他們所畏懼的無非是名義,“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難成”!吳國的處境正是這樣。
何況在孫權統治的後期,吳國朝堂之上因為陷於太子與魯王之爭,使朝廷大臣也隨之分裂為兩大不同派系!孫權對此感到非常惱火,陸遜等人也都因此而受罰。(孫權死後吳國大亂,權臣做大皇帝受制,吳主孫皓殘殺大臣之舉,即是孫權時代種下的惡因生出的惡果。)
因為吳國是在江東豪強勢力的支援下建立的,所以豪強勢力及其在朝中的代表,一直佔據著較大的話語權。這種情況由來已久難以輕易逆轉,而這還只是在江東一隅,倘若吳國統一了天下,勢必會出現功臣互相爭奪的態勢,可能會影響政權的穩定,進而令孫權生出殺心!因此如一定要假設誰會在統一天下後殺功臣,孫權有很大的可能性。[個人觀點歡迎指教!]
回覆列表
這三人中最有可能發生殺功臣的是劉備。
殺功臣都是基於政治統治需要,並不是誰的性格會導致殺功臣。
長期在權力場摸爬滾打的梟雄不容易殺功臣,自身有可以依託的龐大勢力出身於貴族的人不容易殺功臣。因為其的統治根基足夠,權力不容易被威脅就不會發生殺功臣的事。比如唐代李家本身就是貴族權臣出身,其身後有勢力龐大的關隴貴族集團支撐。那些所謂功臣威脅不到皇家的統治,所以也就沒必要殺功臣了。這跟道德扯不上太大的邊。
劉邦殺功臣有著多重原因,其出身不高,自己沒有天然可以依託的家族勢力。支撐自己的各路能人在打天下過程中蓄積了很大的權力力量、人脈和威望。朱元璋也是如此,皇家的權力是會被功臣威脅的。功臣功勞越大越會被忌憚,韓信大機率是知恩圖報的,可是容忍韓信就等於容忍危險。
漢朝建立還有更為微妙的問題,施行秦制還是恢復分封制。恢復分封制是反秦者的共同立場,按項羽的實力完全可以自己當皇帝,可是項羽本人就是衝著恢復舊制、恢復楚國去反秦的,所以項羽只能是分封天下,自己做號令諸侯的霸王。可是分封制就意味著諸侯有自己的領地治權和兵權,當人心不古後,當經歷了春秋爭霸、戰國混戰後,已經不可能如西周那樣讓各諸侯安守本分了。如果劉邦繼續以項羽模式分封,其結果無非是蓄積力量後再來一次楚漢爭霸。所以不能分封。但是不分封又違背了反秦初衷,違背了打天下的眾人的意願,這是會犯政治大忌。所以漢朝一開始採用的是分封和郡縣並制,使用了一個折衷方案。
只是採用折衷方案也不足以穩固劉室江山,畢竟跟隨自己的功臣個個有實力、有威望。尤其韓信這種還不是自己的嫡系,還功高蓋主。就是說要分封也不能分封他們,於是就只有殺功臣這一條路了。朱元璋也是白手起家打天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自己家族根基不深。
曹操、孫權發家前都是權臣和地方世家,人家的統治根基是非常牢固的。如果成功了並不需要殺功臣。曹家不僅不殺功臣,曹丕登基後還把家族的實權給弱化了,採取虛封,就是爵位待遇有,但沒有地方治權和兵權。但他犯了另外一個大忌,就是天下還未定,還需要依託能臣去打天下。自己可以天然依託的勢力被壓制了,沒有培養足夠的勢力去制衡司馬家。於是司馬家做大,自己的家族全無抵抗能力。天下歸司馬氏了。司馬炎繼位總結曹家失敗的教訓又走了另一個極端,他恢復了分封制,把自己家族實封,有治權和兵權。於是外部勢力沒機會,但自己家族內部打起來了。司馬炎一死立刻爆發八王之亂,接著就是在內地內耗之後爆發了五胡亂華。曹丕和司馬炎這兩個昏君是華夏劫難的罪魁禍首。
蜀漢與東吳、曹魏最大的不同是,蜀漢是依靠群雄支撐起來的。並不是劉備自己本身就有實力,別人只是受用於他。這樣的情況就像極了劉邦和朱元璋。奮鬥時大家可以齊心協力,可以共患難。成功之後就會面臨如何分蛋糕的問題,就會面臨功臣的僭越心態攀升。就算自己的兒子、兄弟是群雄能人,可以保證自己家族的皇權,但也難免會發生爭奪大寶的混戰。所以劉備這樣的一旦成功奪取天下,殺功臣的可能性會相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