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相紅

    蘇軾的詞《行香子·過七里瀨》和黃公望的畫《富春山居圖》,所呈現出來的,秀麗的自然山水風光,是同一個地方。

    蘇軾的這首詞作於北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當時他在杭州任通判之職,曾於該年2月出訪巡查,沿著富春江乘舟而行,經過一個名為“七里瀨”的地方時,寫下了這首詞作,內容如下:

    一葉舟輕,雙槳鴻驚。水天清、影湛波平。魚翻藻鑑,鷺點菸汀。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畫,曲曲如屏。算當年、虛老嚴陵。君臣一夢,今古空名。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在蘇軾筆下,天藍藍,水清清,江面更是平靜如鏡,兩岸沙洲相伴,煙霧瀰漫中,白鷺翩翩起舞,在這樣一個如詩如畫的江上,輕舟掠過,無不讓人心曠神怡!七里瀨這個地方,坐落在峰巒疊嶂的群山環繞之中,心情舒暢,所謂的功名利祿,到頭來不過都是一場夢,都是空名而已。只有這些連綿的遠山,和朵朵白雲繚繞,能夠置身於這樣的青山綠水間,就足夠了。

    七里瀨是富春江沿岸的一個地方,富春江位於現在浙江省桐廬縣境內,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里,優美的自然風光。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名畫《富春山居圖》,也正是以富春江為背景的。

    黃公望是元代四大畫家之一,尤其擅長山水畫,《富春山居圖》是他在82歲高齡時,受同門師弟鄭樗所託而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和蘇軾經過此地,即興而作詞不同,黃公望曾做過下層官吏,被牽連入獄,出獄之後,遠離了官場,而是以書畫為生,以山水畫為主。他晚年居住在今浙江富陽市,距離桐廬縣的富春江非常近。可以肯定他對富春江的美麗自然風光,應該非常熟悉,這也可能是他的這幅畫是以富春江為主的一個緣由。

    所以題主所問的,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和蘇軾的這首詞,由於是描繪的都是同一個地方,而且都是以自然風光為主,存在很多相似性是正常的。而且由於這幅畫,很明確是黃公望為他的師弟所畫,應該也不存在向蘇軾詞致敬的問題。

  • 2 # 鄭彥英

    黃公望名畫《富春山居圖》是在致敬蘇東坡的詞嗎?

    關於黃公望名畫《富春山居圖》是在致敬蘇東坡的詞一說,純屬文人的臆想,個人的瞎猜。黃公望作為“元四家”(指的是黃公望、吳鎮、王蒙、倪瓚)之冠,在創作這幅畫的時候,描繪出了富春江兩岸秋景,林巒渾秀、江水泱泱、山高水上的美麗風光,而且當時的文人墨客經常在詩詞中提到黃公望的畫,就為這副作品賦予了更加的深意和闡釋。像元四家的倪雲林在《題黃子久畫》稱:本朝畫山林水石,高尚書之氣韻閒靜;”善住《谷響集》亦謂:“黃公東海客,能畫逼荊關。”都說明了黃公望在中國山水畫的登峰造極的地位,文人給予的歷史文化情結,同時眾多的人也從《富春山居圖》的畫作和文人的詩詞中,多了對該作品更多的解讀。所以說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是致敬蘇東坡的詞只是個人的揣測了。 當然,許多的文人都到過富春江,都被它的美麗震撼,倍加讚賞。這在歷史上都有記錄的,像著名的吳均來這裡曾寫道:“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他坐在船上,覺得富春江給他一種沒有目的性的快樂和自由,他可以隨著水流飄蕩,隨便到東或到西。也許黃公望也試圖在他的畫裡,把這樣的情感傳達出來。 蘇東坡也曾來到這裡,也曾發出感嘆:“君臣一夢,今古空名。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當時蘇軾在下放時看到的風景,自然由更多的人生感悟。這種境界和感悟,讓人和自完美的柔和在一起,不僅僅激盪的是大畫家黃公望的心,那還要觸動多少有歷史傾訴和文化素養的人 啊! 黃公望用這張具有歷史價值的畫作《富春山居圖》,發出許多文人的聲音,那種既要入世又要出世的茫然與徘徊是,多麼有情懷的偉大作品!著名的畫家董其昌曾說,他在長安看到這畫時,覺得“心脾俱暢”。我們也許永遠不會懂,但知道這幅畫是好作品。 再說了,黃公望生於南宋,曾經師從趙孟頫,曾經以賣卜為生,還加入過全真教,對他起伏跌宕的人生經歷,致敬膜拜蘇東坡這樣的大文豪,絲毫不為怪,蘇東坡讓眾多人膜拜不是沒有理由,看看蘇東坡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那是怎樣的意境深邃和精神追求?蘇東坡曠達豪放、超凡脫俗的人生追求,和黃公望畫作的理念不謀而合,所以,黃公的畫作有致敬蘇東坡的詩詞,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二個從未謀面的偉大人物,但卻有著共鳴的穿越文人知己,是多麼令人讚賞和豔羨啊! 他們的境界和追求,豈能是我們這些吃瓜群眾能夠猜測和理解?無非也就是給我們這些人提升一下瞎呲,談資的文化裝飾罷了。我們對黃公望先生的這副經典作品,或許永遠都是停留在只能看看,至於理解的深度和廣度,那就讓專業的人去研究吧,但我們能知道他,認識他,已經足矣。

  • 3 # 長情先生

    要懂《富春山居圖》,就要先懂黃公望。

    黃公望,原名陸堅,江蘇常熟人。小時候,家人把他過繼給黃家。黃家的當家老先生叫黃樂,沒有兒子,多年來就一直在找一個能夠繼承他家產的兒子。黃老先生選擇兒子估計很嚴格,挑到九十四歲還沒有挑到。一直到陸堅的出現,黃老先生才滿意,大筆一揮:“黃公望子久矣。”

    所以, 黃公望,字子久,名字是紀念他與黃老先生的這一段很特殊的緣分。

    黃公望12歲參加神童考試,名噪一時,後來做土地稅務一類的地方公務員。

    四十五歲時被牽涉進他的長官張閭的案子裡,被投入監牢。

    五十歲出監牢後,跟趙孟學畫。

    八十二歲,完成了《富春山居圖》合璧長卷,成為他最後的傑作。

    黃公望一生有兩件最精彩的作品:一個是北京故宮的《九峰雪霽圖》;一個就是後來被一分為二(一六五〇年,清順治七年,吳問卿臨終時,把畫投火殉葬,燒斷了) 的《富春山居圖》(分別藏在浙江和臺北,臺北故宮所藏部分的高是三十三釐米多,而浙江的《剩山圖》高度現在只有三十一釐米 )。

    《富春山居圖》創作於元至正七年(一三四七年 ),那一年黃公望七十九歲。元至正十年,庚寅年,八十二歲基本完成了該畫,他寫了《富春山居圖》的跋尾。寫這個跋尾是因為他的一個師弟——全真教的道士——鄭樗。

    答主注:臺灣張光賓先生在一九七五年第一個考證出鄭樗是一個道士。歷來大家都把鄭樗當作一個禪師,其實他是一個全真教的道士,也是黃公望的師弟,他們的老師叫金志揚(金蓬頭),一個老道士。黃公望當時已經是全真教的領袖人物了,他帶著這個師弟到富春江一帶,來往於幾個道觀之間,開始畫這幅畫。

    到這裡,我們基本上可以發現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到底是不是在致敬蘇軾了。

    黃公望經歷了仕途上的幻滅,關了五年大牢。

    從一個入世的儒家轉變成出世間的道家,在精神上,接近了老莊。

    黃公望師弟鄭樗的“樗”字,便是引用了《莊子·內篇·人間世》裡的一個典故: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人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闢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他的道號叫“無用師”,取“無用”的意思。也是莊子倡導的無用之用。

    黃公望在題跋中寫道:

    “至正七年,僕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於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亹亹佈置如許,逐旋填劄,閱三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在山中,而云遊在外故爾。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當為著筆。無用過慮有巧取豪敓者,俾先識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十年,青龍在庚寅,歜節前一日,大痴學人書於雲間夏氏知止堂。”

    鄭樗很喜歡師兄的作品。

    有一天,他跟黃公望說,你這張畫畫得太好,一定是傳世 名作,你要在後面註明說是給我的。你要不先寫,將來會被巧取豪奪,所以你一定要先注 明。

    黃公望被逼得沒有辦法,才寫了我們今天在《富春山居圖》上看到這個落款,所以這是一個因緣。

    蘇東坡的一生,雖然有波折,被貶官到海南,但蘇東坡一生豪放自在,對生命有一種天地遼闊的豁達,我們從他的詞作和史料記載中就能看出。

    而且,蘇東坡是積極入世的。

    在被貶謫的歲月裡,也繼續做著造福一方百姓的事業(蘇堤、東坡肉之類)。

    蘇東坡的一生,不能說沒有黃老思想的影像,但影響其最大的還是儒與佛。

    而黃公望以及他的《富春山居圖》則是純粹的出世間的表達。

    你要是能在《富春山居圖》這幅畫裡找到6個人,你就知道了為什麼。

    作為同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繼承與傳承者的黃公望與蘇東坡,在文化大的屬性裡,是有共通的地方。但非要說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是在致敬蘇東坡,就過猶不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山玉鴞和鷹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