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關駝鈴

    辛棄疾是中國南宋時期的著名愛國詞人,豪放派的代表,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同時代的女詞人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在金國,但受其父辛贊影響自幼樹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養成了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下攻宋,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1162年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訊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然後千里奔襲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

    偏安苟和思想始終是南宋統治者及朝廷官員們的主導思想

    宋高宗趙構自不必說了,這是一個典型的議和派,在南宋建立之初就一直想用金錢換和平,無奈金人初始仗著勢大,一心想滅掉趙構,趙構才不得不重用岳飛、韓世忠等武將抗金。但到紹興十年,經過廣大抗金將士的浴血奮戰,取得了一場場勝利,金國也打得沒勁時,趙構便重用秦檜開始打壓主戰派,解除岳飛、韓世忠兵權,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掉岳飛,於紹興十一年同金國達成“紹興議和”。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所以面對辛棄疾這樣一個一心想北伐的人,統治者根本不想重用。

    “歸正人”的身份使其得不到重用

    什麼是“歸正人”?“歸正人”就是南宋時期稱淪於外邦而返回本朝者為“歸正人”,即投歸正統之人。這是南宋對北方淪陷區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稱,這就等於是“熱臉帖個冷屁股”,你好心好意來投奔他為他效力,他卻壓根就看不上你,甚至視你不忠。

    史浩浙江人,繼承了秦檜“南人治南”的思想,他認為宋朝的力量打不過金國,還不如老老實實的守住南方。他對南歸的豪傑志士很不以為然,甚至是歧視。 曾經提出“中原決無豪傑,若有,何不起而亡金?”的觀點,並蔑稱北方歸來者為“歸正人”,不贊成對“歸正人”委以重任。 史浩之後,南宋境內,“歸正人”受到歧視,被認為懷疑有異心。南宋朝廷規定,歸正官員,只允許添差某官職,而不釐務差遣,即只給一個閒散的官職而並無實權。 此後,南宋堅持宋朝立國以來猜忌武將的國策,並猜忌“歸正人”。

    辛棄疾是典型的歸正人,還有範彥邦、王友直等,這些北歸之士當時都憑著一腔愛國熱血南歸投宋,結果卻都被岐視閒置,怎能不讓人心寒。為什麼在蒙古滅南宋時會有那麼多漢人將領帶兵,與南宋這種岐視北方漢人的思想不無關係。

    辛棄疾一生最高的官職是從四品龍圖閣侍制,常年在地方任職,1181年在隆興知府任上被罷官後基本上在家閒居。後來雖然也有起用,但都因辛棄疾性格倔強不為人所容被罷官。1203年,主張北伐的宰相韓侂冑起用主戰派人士,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用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還被宋寧宗授於金帶。在鎮江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

    辛棄疾的文學成就很高,他的詞成為中華民族危難時刻的精神鼓舞力量

    辛棄疾的文學成就很高,現存詞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其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他的詞都基調昂揚,熱情奔放,表現了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滿和壯志難酬的憂憤。辛詞以其內容上的愛國思想,藝術上有創新精神,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後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作家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破陣子》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 2 # 白雲雁水

    對於胸懷大志的人來說,生不逢時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哀。對文武雙全的辛棄疾來說,生在金人統治下的“敵佔區”,長於積貧積弱的南宋,更是生錯了時代。雖然他親手斬敵首級,星夜南奔,可空留刀鋒上的巨集願;雖然他做過南宋的地方官,政聲卓著,奈何也是空把欄杆拍遍;雖然他留下鏗鏘豪邁的六百多首詞,眾裡尋他千百度,對他本人來說,更多是徒呼奈何的生命謂嘆!

    在宋朝,士大夫們的地位是極為崇高的。周朝的“刑不上大夫”和宋太祖定下的“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禮制,在宋朝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豐厚的俸祿也讓學而優則仕的文人們坐享帝國的榮光,宋朝官吏的富裕程度是今人難以想象的。那時,文人士大夫擁有豪宅別墅不算奢華的事情,即便是落魄的仕子也有兩處閒置的宅子或是幾畝良田。北宋滅亡後,南宋延續了北宋授以文人優厚待遇的體制,但是整個朝廷中士大夫的學識和能力已和北宋不可同日而語。回顧北宋,閃耀歷史長河的名人實在太多。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代的韓愈與柳宗元,其他的六位都出自北宋,而范仲淹、司馬光、周敦頤、沈括、畢昇等人,更讓北宋的星空顯得異常閃耀。

    可惜,這樣的輝煌並沒有延續到南宋,當趙構帶著一群朝臣倉皇南逃,偏安一隅時,象北宋王安石提出改革的朝臣基本沒有,對外宣戰的勇氣彷彿也被拋入錢塘江,再也覓不到一絲蹤跡。整個南宋朝廷,除了李綱、宗澤、岳飛、辛棄疾、陸游等少數主戰派還在幻想收復失地外,其他的議和派心中所想、口中所念的都是如何在富庶的江南安度晚年。秦檜可以採取“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斬殺,也可以將陸游狀元的名號直接安在自己孫子的頭上;韓侂冑因為權利分配的不公而發動了大規模的“道學黨禁”風潮,將一大批儒士學子排斥在朝堂之外,甚至連朱熹也未能倖免,即使韓侂冑後來主張的北伐,也毫無家國情懷,是充滿假惺惺的作態。

    完顏亮南侵時,揚言“十天之內,收復南宋”,這類似於日本提出的“三個月滅亡中國”,表達著對入侵物件的不屑。在金人的眼中,南宋君臣就是一群只懂之乎者也,不懂行軍打仗的文弱書生。可是,南宋朝廷的官員們真的都是手無縛雞之力之人嗎?這顯然是錯的。如果說陸游收復失地的志向更多是空談,那辛棄疾卻是真真正正從刀光劍影中走出來的戰士。當年在金朝邊境上起義,稼軒先生曾充分利用游擊戰給金人以沉重打擊,歸順耿京後,辛棄疾的作戰經驗更成為戰士們打勝仗的保證,遺憾的是,這些從實戰中總結出來的作戰經驗,卻在他南歸後,成為百無一用的廢紙。現跪在岳飛墓前的張浚當時認為,辛棄疾的兵法太過兒戲;樞密使王藺以辛棄疾治軍過於嚴厲而彈劾他;韓侂冑因為他的作戰思路不符合自己的想法而將他臨陣換下。

    在湖南建軍時,辛棄疾用上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在剿滅茶寇的時候,他更是將兵法運用得出神入化。可是,即使是這樣,又能怎樣?朝廷關心的不是將茶寇剿滅,而是本年的稅收是否能收上來,宋寧宗想過的是日子,是韓侂冑代理朝政背後悠閒的日子,辛棄疾最好不要給皇上惹亂子!

    當年辛棄疾閒居江西上饒時,對朝廷還充滿了希望。可又過去這麼多年,當辛棄疾決定徹底從朝廷上歸隱的時候,胸中曾經燃燒的火焰終被冰冷的現實澆滅,從前的失望與感嘆全且能當作不知愁滋味的強說愁,可如今那些從內心深處泛起的絕望,已然將理想凍結成冰。面對苟且偷安不斷衰敗的南宋,這個鐵骨錚錚硬漢眼淚無聲落下,直至落入塵埃再無蹤跡可覓!

  • 3 # 重慶史者

    辛棄疾一生政績卓越,但是在官場卻是屢遭排擠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既不懂“政治”,更不講“政治”。

    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富庶地,被“後庭花”薰得早已不知還有“亡國恨”,鬥志全無。但在國破山河在,飽受侵略的時候,任何人都不得不高舉“愛國” 的大旗。對“金”是不得不“抗”的。不抗,則上下左右均無法交代,一個甘於現狀的“亡國君”是根本無法維持自己的統治的,就算搖搖欲墜地維持著,也沒有什麼凝聚力。須知“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儘管流落在外,覬覦的人還是不少的。但問題是,何以開戰?朝中南方人多,“吳儂軟語”固然長於琴棋書畫,但卻少有“馬革裹屍還”的豪放,主和派人多勢眾,很難言全面開戰,即便開戰,也少有勝算。更為重要的是,真要取勝後,南方小朝廷與北方正統之間的關係怎麼處?誰願拼著老命去請來一個“祖宗”?當年岳飛,不就是“沒懂起”才吃了虧嗎?所以,南宋小朝廷對北伐收復失地的態度是,不得不戰,但又不可死戰。

    封建統治者的態度當然是當時最大的“政治”。辛棄疾如果“講政治”,就應該多聽話,少說話。如果能上戰場,就英勇殺敵,多立戰功。至於開戰不開戰,那不是該辛棄疾考慮的事情。在你一個打工仔,卻整天操著老闆的心,還一而再,再而三地“請命”,不打磨你打磨誰?

    縱觀歷史,人們對“埋頭拉車”的人都有很高的評價,但樂於“抬頭看路”的人,卻是“情商太低”,大多結局不佳。這是中國的文化,如果不改變這種文化,辛棄疾似的悲哀還會有很多。

  • 4 # 無根樹花正孤

    宋朝自從靖康之變之後就進入了一個衰弱的階段,北宋滅亡而南宋遲遲沒有建立。當時的康王趙構跑到南方建立的南宋,但是他卻沒有心思北伐,把最後光復北宋的機會都給錯過了,岳飛成為了他和金國議和的犧牲品。而到了50年之後,重新出現的一位和岳飛相似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辛棄疾,卻一直沒有受到宋朝皇帝的待見,這是為什麼呢?

    可惜的是歷史沒有給辛棄疾機會,當是辛棄疾他們的幾萬人起義之後成功攻下的一些地方,但是沒想到的是軍隊之中出了內奸。連他們的主帥也被殺死了。辛棄疾當時臨危受命,他說要殺掉內奸,然後再統領軍隊回到大宋

    許多人紛紛不贊同他的做法,認為金國的兵有幾十萬,辛棄疾一個人是根本無法打贏的,辛棄疾叫他們原地等待自己一個人單槍匹馬衝進了金軍的軍營,當時金兵以為辛棄疾有很多人都十分害怕,沒有想到這個人這麼勇敢,辛棄疾把那個內奸殺掉之後就一個人把他的頭帶回了。辛棄疾然後回到南方歸附宋朝

    南宋朝廷的內鬥使得辛棄疾根本沒有機會北伐,當時南宋朝廷在秦檜時候效忠曾經積極向上整頓朝政,想要一舉北方北伐中原,可是歷史卻沒有給他機會,投降派和主戰派在南宋內部爭個不休,一直沒有決出勝負,主戰派剛剛準備北伐卻又在淮河旁邊失敗,這份投降派攻擊使得南宋。北伐的最後一次機會失去了。

  • 5 # 巴郎仔來了

    辛棄疾,生於1140年5月28日,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主戰派官員,中國詩歌史上最傑出的詞人。他出生時家鄉已被金人佔領,二十一歲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起義軍,任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轉江陰籤判,他不顧官職低微,進《九議》、《美芹十論》等奏疏,具體分析南北政治軍事形勢,提出加強實力、適時進兵、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大計,均未被採納。

    後任司農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湖北轉運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等,任職期間,都採取積極措施召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豪強以利國便民。後被誣落職,先後在信州上饒、鉛山兩地閒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知鎮江府。在鎮江任上,他特別重視伐金的準備工作,但為權相韓侂冑所忌,落職。一生抱負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終因憂憤而卒。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

  • 6 # 角度歷史

    辛棄疾:“男兒到死心如鐵”

    1140年5月28日,辛棄疾出生,他是南宋著名的詞人,和蘇軾同是豪放派的代表,被合稱為“蘇辛”。我們通常把他當做一個詞人,而忽略了他最真實的一面。實際上,他是一個鐵血硬漢。

    在軍事上,他是有勇有謀的悍將。

    辛棄疾出生在北方,當時已屬金國,雖身處北方“淪陷區”,卻立志抗金報國,恢復中原。1161年,年僅21歲的辛棄疾,加入了耿京領導的起義軍,從此開始了軍事之路。期間,依靠自己的智謀和勇武,贏得無數的勝仗,名聲鵲起之後,他領兵來到了南宋,向朝廷表明抗金北伐的決心,卻被無視。被任命為地方官,開始了仕宦之路。

    在政治上,他愛民如子,深貼百姓。

    1172年,辛棄疾在安徽滁州任知州,當時百姓已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上任後,辛棄疾立即降低賦稅,放水養魚,招募流民,教他們開荒種地等一些為民措施。

    辛棄疾一生政績卓越,但是在官場卻是屢遭排擠,小編認為原因有三點:

    第一:南宋朝廷不想北伐。在《摸魚兒》中,辛棄疾寫到“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這句詞揭露了南宋政府猶如斜陽一樣苟且、沒落的現狀。他也罵當時的官員們,只想著自己的官位,對國家命運視而不見,不敢出頭。

    第二:“歸正人”身份不被信任。辛棄疾的祖父辛贊在金國做官,辛家人都曾在金國統治下。辛棄疾南渡後,就具有了一個很尷尬的身份--歸正人。辛棄疾的朋友--朱熹說過:“歸正人本事中原人,後來被藩人控制又重回中原,其實是從邪轉正。”可以看出,大家都很看不起歸正人。南宋統治者並不十分信任他,宋朝本就抑制武將,更不可能重用曾在敵國待過的武將。這個身份,使得辛棄疾離前線戰場較遠,多在一些邊緣地帶擔任安撫使。

    第三:殺敵時機不對。宋孝宗登基後,嘗試對金髮起進攻,但是失敗了。主戰派的張浚等人又離開了南宋政府,主和派逐漸抬頭。辛棄疾一生目標一直和國之時策相勃。但是,他始終不忘初心,在《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中表明心志: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這句詞說的是,我最尊敬你那聞雞起舞的壯烈情懷,你曾說:“男子漢大丈夫,抗金北伐的決心到死也會堅定如鐵。等你大顯身手,為恢復中原作出貢獻”。

    後來,主戰派終於佔了上風。1207年秋天,朝廷任命辛棄疾為樞密都承旨,速到臨安赴任。但是詔令還未到,辛棄疾已經重病臥床不起。同年10月,68歲的辛棄疾病逝,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歷史總是顛倒錯位,造化弄人。

    辛棄疾一生文韜武略,雖成不了恢復河山的中興武將,卻在詞壇開宗立派。他的詞總在國家危亡時,被人稱頌。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起於行伍,以武事出身,最終以文立業的人。

  • 7 # 樓外長江空自流

    辛棄疾出生在金國佔領區,從小就對國仇家恨有了刻骨銘心的記憶,二十多歲參加反金義軍,一生都在渴望收復中原。但是當時南宋的統治者和官僚階級軟弱昏暗,與辛棄疾的政治理想背道而馳。政見的不和導致了立場不同,所以辛棄疾和岳飛一樣不受待見,空留高呼殺賊的悲壯。

  • 8 # 九尾之歌

    辛棄疾的父親曾經在金國生活過,他們一家人在金國那裡做過官,為金國做過事情,這一點是南宋皇帝十分忌憚的,畢竟前朝出了一個秦檜,他們不願意冒這個風險去讓辛棄疾統領南宋大軍,萬一又是一個秦檜,那南宋將得不償失。

    南宋朝廷本來就是一個偏安朝廷,他們沒有光復中原北伐的壯志,他們在岳飛的時候就已經錯失了一個好機會,在現在更沒有機會,到時候他們更不願意和金國打仗的辛棄疾所提出來了,那些北伐出場和他們的統治政策根本不符合,因此南宋皇帝也不願意重用新契機。

    南宋朝廷的內鬥使得辛棄疾根本沒有機會北伐,當時南宋朝廷在秦檜時候效忠曾經積極向上整頓朝政,想要一舉北方北伐中原,可是歷史卻沒有給他機會,投降派和主戰派在南宋內部爭個不休,一直沒有決出勝負,主戰派剛剛準備北伐卻又在淮河旁邊失敗,這份投降派攻擊使得南宋。北伐的最後一次機會失去了。

  • 9 # 細數風流人物

    南宋當時朝廷局勢大多偏安一隅,無北伐之勢。就算有幾個人進行北伐大多也是為了自己政治資本。而且辛棄疾的大多外任,朝中影響力不夠。

  • 10 # 歷史庶吉士

    辛棄疾不受待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歸化人身份

    二生不逢時

    孝宗死後,南宋社會雖然比較穩定,但是朝廷卻出了問題,攘外需先安內,南宋頂層建築出事了,北伐的事業就得放一放。好不容易等主戰派再次掌權,辛棄疾卻等不起了。

    總結一下,辛棄疾這一輩子,有才情,有能力,有抱負,但是差點運氣,差點環境,缺一個貴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工作會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