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梧桐

    偶也想問這個問題,好好大明江山,盛世基業,交到這個小子手裡,明宣宗朱瞻基是瞎嗎?好好的一個皇帝,弄什麼不好,非要玩御駕親征,那麼多大臣的話不聽,就聽王振忽悠,打仗就打仗唄,不知道帶領大兵20萬人馬去一趟王振老家算怎麼回事,就這腦子也不知道朱瞻基是怎麼看上的。好好的基業留給你,你就做個守成之君就挺好,不明白瞎折騰什麼。這下好了,三代人辛辛苦苦攢了70年,被這小子一朝全敗光了,連自己也吃起了牢飯。 你說後來回來就回來吧,又搞什麼奪門之變,又當皇上了。二次當皇上也是厲害的,但是這裡面有一個關鍵問題,朱祁鎮,朱祁鈺這麼折騰了十來年,根本無暇好好培養太子。從朱見深開始,明朝的皇帝基本都沒享受過家庭溫暖,都有童年陰影,導致後面的明朝皇帝一個個在奇葩的路上越走越遠。木匠也能當皇帝,要麼就是想成仙,要麼就是極端愛財,要麼就弄動物園玩,還有29天就暴斃的,萬曆倒是有個好老師,可惜這個瘸子吧,路走偏了……不怪人家說清朝的皇帝都是職業皇帝,從小就接受培養的,明朝皇帝感覺做皇帝就是個兼職。這個鍋就得從朱祁鎮被俘開始算,明朝十六帝,他只能排倒數第一。你說宣德也是,怎麼就選了這麼個接班人。

  • 2 # 佳寧姐姐說歷史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兩次在位)。也許有人會問啊,朱祁鎮為什麼會兩次在為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朱祁鎮雖然本事不大,但是他喜歡當皇帝,全力至上,於是他發動了“奪門之變”再次把皇位搶了過來,並殺了弟弟的大臣于謙,但是朱祁鎮也是英年早逝,只活了38歲就一命嗚呼。

  • 3 # 跪射俑

    明宣宗死得早,兒子朱祁鎮被母親、祖母寵壞了,未受到嚴格的管教,行為放縱,朱祁鎮寵信奸詐的太監王振,被王振教唆壞了,輕意出兵對付瓦刺,結果大敗被俘。

  • 4 # 歷史的寵兒

    我來回答您。

    第一:朱瞻基死的早,朱祁鎮是少年繼位,自己不能親政,在成年的這段時間裡,除了玩樂也沒啥能幹得了。受到大太監王振的教導、蠱惑就不難做出這種事情了。

    第二:少年的逆反心理,參考現代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你越想我幹什麼我越不想幹什麼。

    第三:沒有經驗。沒有人教導他如何從政,不像他的父親他的爺爺,做了很多年的太子,起碼監國很長一段時間。

    第四:外部原因。瓦剌的強大,野戰三大營火器發揮不出十成的戰力。

  • 5 # 求真68178110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就連明宣宗這麼英明的皇帝在他年輕時候也需要他爺爺和他爹好好的教導他才能成才!朱祁鎮能有誰教導?出生的時候爺爺已經不在了,他爹死的時候才幾歲,所以後天的學習教導也很重要的。

  • 6 # 輕吟古風

    明英宗朱祁並不是如此不堪

    從嚴格意義上講朱祁鎮在明朝的眾多皇帝中不算昏君。執政水平還屬於中等偏上的。然而他最大的歷史汙點是兩件事。第一,錯打一仗,聽信王振的饞言出征土木堡。此役不但把明朝的家底,三十萬精銳損失殆盡。皇帝本人也被人抓了去,喪失了國格。第二,錯殺一人。英宗朱祁鎮在通過奪門之變復位以後。錯殺的股肱之臣一代忠良于謙。這也是長期被後世詬病的地方。然而在當時從英宗的角度出發,于謙處於反對他的敵對陣營,在他看來自己得勢以後殺掉這樣的一個“敵人”是理所當然的。

    綜上所述,明英宗朱祁鎮竟然儘管不如他的老爹一代明君朱瞻基,但在明朝眾多的奇葩皇帝中還算正常。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所限,犯下兩個為人詬病的歷史錯誤,在我看來是有情可原的。他是因為一生中的兩大錯誤,才給人造成他是昏君的感覺。

  • 7 # 開開觀影

    宣宗和太宗都有反叛和血親的事 可能給了他一點壓力 加上有張太后和他母親的寵愛 從小一起長大的王振又常常蠱惑 這些可能是一些原因吧

  • 8 # 歷史愛好達人

    跟現在的富豪家的富二代一樣!父親不容易所以對兒子特別弱愛!加上兒子人性無能!最後導致家內無敵門外跌跟頭!剛好蒙古人檢了大漏!

  • 9 # 閏土讀文史

    題主之所以會如此問,其實是明宣宗朱瞻基和兒子朱祁鎮之間的執政效果反差太大所產生的對比。要知道,明宣宗執政十年,可是開創了著名的“仁宣之治”,將明朝的綜合國力推到了頂峰狀態,堪稱一代明君。但是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手裡,僅僅幾十年的時間,就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明朝的統治差一點就土崩瓦解,要不是有于謙等大臣力主抗爭的話,明朝可能就提早滅亡了。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了父子二人之間如此巨大的差距呢?其實歷史上的朱祁鎮到並非一無是處的混蛋,雖然比不上他老子朱瞻基,可是在 明朝君主中也算中上人物。一切還是要從史料中慢慢分析才能做出公允的結論。

    一,父子之間的差距。

    明宣宗朱瞻基,出生於洪武年間。當時還只是鎮守北平的燕王的朱棣對這個孫子十分喜愛,從小就對朱瞻基進行了良好的教育。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後,更是在親征蒙古的時候多次帶上這位皇孫,讓他在戰爭中經受磨礪和鍛鍊。在這種有意識的栽培和訓練下,朱瞻基自然養成了許多明君的作風和習慣。等到他繼位後,大力改革,任用賢明,使得明朝的國力達到頂峰,這就像順水推舟一般,自然而然的就成就了一代偉業。反觀他的兒子朱祁鎮,可沒有那麼幸運。明宣宗38歲的時候就病死了,死前指定八歲的兒子朱祁鎮為皇位繼承人。一個八歲的小孩子能執什麼政?好在宣宗是母親太皇太后張氏以及當時著名的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名臣共同輔政,明王朝才能有條不紊的執行著。但同時,明仁宗也給兒子留下了隱患,那就是太監王振。王振是明宣宗親自指定的太子伴讀,每天都陪著幼小的朱祁鎮讀書寫字,是這個孤獨的太子唯一的知心的朋友。

    兩下對比,就不難看出這父子兩的成長過程有多麼大的不同。朱瞻基從小受到永樂的大力栽培和訓練,並親自陪著爺爺親征漠北,到了二十八歲時繼承皇位,自己已經完全具備了治理國家的能力;而朱祁鎮八歲繼位,還在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孩,朝政完全掌握在張後和三楊手中,自己只是一個養尊處優的小皇帝,身邊還有一個王振,這怎麼能不造成差距呢?

    二,王振的作用。

    王振這個人可是個很有野心的太監,他早先是個讀書人,精通四書五經,還做過教官,可見也是一個有學問的人。但這個人的野心太大了,他嫌棄讀書中舉的路實在太艱難,於是就自己把自己閹了,進宮做了太監。這樣的人,也就註定不會是個忠臣,他的一身之位權勢而奮鬥。由於明宣宗時代,太監開始參政,王振善於察言觀色,深受明宣宗喜歡。朱祁鎮做太子的時候,宣宗就指派王振陪太子讀書,被太子親切的稱為“王伴伴”。可見,在太子的心中,對王振有著不同的感情,因為這是從小陪自己成長的夥伴啊。正統七年,張後和三楊紛紛去世或貶謫,朱祁鎮開始親自執政。王振也開始嶄露頭角,他先是被升任為司禮監掌印太監,這在明代被成為“內相”。其權利可以與內閣首輔相匹敵。太監王振就這樣在小皇帝的信任下逐步成為專權的大宦官,把持朝政,大興土木。十多歲的朱祁鎮此時只是一個躁動的青春期少年,他能有多大的執政經驗,反正一切有王先生去做的,自己也沒什麼好擔心的。

    明宣宗給兒子留下的伴讀太監王振,最終成長為威脅大明王朝命脈的毒瘤,這大概是宣宗死也想不到的後果吧。而小皇帝朱祁鎮大概也不會想到,自己會被從小就尊敬的王先生吭的成為階下囚。一個躁動不安的青春期少年,遇到一個不擇手段的野心家,註定要闖出踏天大禍。

    三,土木堡之變。

    1449年春天,北方的瓦剌首領也先派遣兩千人到北京進貢馬匹,慌稱來了三千人。希望騙取明朝的賞賜,但明朝識破了也先的企圖,嚴厲的斥責了他的使團,王振當時下令削減了瓦剌的馬匹價格。偷雞不成蝕把米的也先大為惱火,但是畢竟是自己使詐在先,也只得忍氣吞聲了。到了七月份,明朝的通事官員私自答應了也先替其子聘娶公主的請求,也先便獻上馬匹作為聘禮,這當然被明朝拒絕。也先惱羞成怒,糾集蒙古各部,從大同,宣府,遼東,甘州分兵四路進犯明朝。此時正是英宗正統十四年,此時的朱祁鎮剛好二十二歲,是一個血氣方剛的小青年,而王振已經把持朝政盡八年時間了。也先的主力部隊攻入大同後,告急文書紛紛報道北京。王振的家就在大同附近的蔚州,他擔心自己在家鄉的財產受到損害,同時也抱著僥倖取勝,進一步獲取權利和地位的心理,便慫恿年輕的明英宗御駕親征。朱祁鎮剛二十二歲,正是做英雄夢的年紀,哪裡會禁得住攛掇。於是便下令御駕親征。當時兵部侍郎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等人紛紛勸阻,指出兵馬糧草不足,不應冒昧出征。但英宗在王振的要挾下,不顧眾人的反對,帶著五十萬大軍就朝大同出發了。

    明軍到達宣府的時候,糧草就供應不上了。士兵們情緒低落,根本沒有戰鬥力。兵部尚書鄺野多次請求停止前進,但都遭到王振 的斥退。當時天氣很惡劣,明軍艱難的在風雨中前進,是不是遭到瓦剌小股部隊的襲擊,人心惶惶。八月初一,五十萬大軍進入大同,當王振得知大同的守軍已經被瓦剌打的全軍覆沒的時候,開始感到恐慌了。他急忙讓英宗班師回朝。朱祁鎮當然是言聽計從,下令撤軍。數十萬人的大軍就這樣來回折騰著,撤退就撤退吧,王振偏偏又想邀請英宗到家鄉蔚州巡視一番,藉此炫耀自己的權威。於是大軍又轉而南下,部隊走了四十多里地的時候,王振又怕士兵太多,把他的莊稼踩壞了。於是又改了決定,蔚州不去了,原路返回,往東回京城。仗還沒打,士兵們已經疲憊不堪。終於,在明軍退到宣府的時候,被瓦剌大軍追上了。八月十三日,明軍在王振的指揮下,退到遠離水源的土木堡安營紮寨。瓦剌大軍把土木堡圍了兩天,此時城中已經斷水。瓦剌假意與和英宗講和,英宗信以為真。正當明軍放鬆警惕的時候,瓦剌大軍衝殺進來,一場混戰下來。五十萬大軍土崩瓦解,死傷過半,瓦剌俘獲了糧草輜重無數,而且活捉了英宗做人質,王振等人也在亂軍中被殺。

    仔細看土木堡之變的過程,我們會發現,明英宗在整個事件中一直都是一個傀儡一般的角色,完全由王振操縱。最終喪失了五十萬精銳,自己也成為階下囚。就像是一個少不更事的小孩子在壞心眼的大人的帶領下去打架,結果自己也被揍趴下一樣。仔細一想,他還挺無辜的。

    四,英宗復辟和殘殺忠良。

    明英宗最被後世詬病之處是在奪門之變復辟後殺死了忠臣于謙等人。當也先俘虜明英宗時,明朝出現群龍無首的混亂局面。一部分大臣建議遷都南京,一些人已經收拾細軟開始逃離京城。但兵部侍郎于謙站出來力主抗戰。並讓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監國,代理皇帝治理朝政。在於謙等主戰派的堅持下,京師的混亂局面得到控制。同年九月初六,朱祁鈺在於謙等大臣的勸請下,繼皇帝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明年年號為景泰。這樣來,就向天下傳達了皇帝雖然被抓了,但我們還有一個的意思。人心漸漸穩定下來,于謙則抓緊時間,四處招攬兵馬,動員民間力量守衛京城。又傳令四方勤王之師趕往京城。督促工匠連夜打造兵器戰車。並且處死了王振全家及其黨羽,嚴懲了從前線畏敵逃跑的將領。一時間人心大振,迅速為進京城組建了二十多萬的軍隊。

    十月分,也先在俘虜的太監喜寧的建議下,帶著朱祁鎮南下,要攻入京城滅亡明朝。瓦剌大軍攻破紫荊關直趨北京城下。但是,由於于謙早有防備,兩軍交戰五天,瓦剌慘敗,死亡上萬人,丟了許多馬匹。因為擔心後面還有勤王軍隊的來到,瓦剌大軍撤退回漠北。明英宗也很快被放回國。

    于謙等人的北京保衛戰是一次著名的愛國抗戰。這次戰爭充分發揮了民眾的力量,使得明朝避免了亡國的危險。而於謙等愛國將領也因為在瓦剌大軍入侵時堅持抗爭,挽救了國家而成為著名的愛國將領,受到後人的讚賞。

    英宗回國後,被幽禁了八年。他又怎麼甘心權利就這樣拱手讓人呢?1457年,景泰帝病危。在總兵官石亨和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太監曹吉祥的密謀下,發動奪門之變再次復辟登上帝位,改元天順。

    英宗復辟後,于謙被大將石亨的陷害要迎立襄王為帝,請求英宗處死於謙等人。英宗最開始還猶豫不決,他知道于謙對明朝可謂再造之功,不忍這麼處死他。但是石亨對他說:“如果不處死於謙,咱們復辟的行動就出師無名啦。”於是,為了自己的權利,朱祁鎮冤殺了于謙。一代民族英雄最終還是死於帝王的權利爭奪中。

    于謙之死使京城中的百姓紛紛哭泣,與于謙一起守衛京城的將領範廣不久也被英宗冤殺。民間遂有這樣的歌謠懷念他們:

    “京都老米貴,哪裡得飯廣(範廣)?鷺鷥水上走,何處得魚嗛(于謙)。”

    這兩句歌謠已經足以把明英宗定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後世唾罵了。也成為他一生中無法抹掉的汙點。

    五,明英宗的歷史功績。

    綜合起來看,明英宗也並不是一味的昏聵殘忍。他的一生經歷過太多了,當了七年太子,十四年的太平皇帝,做了也先的俘虜,回國後又被幽禁了八年。當權利再次奪回時,他或許活明白了。再次執政後,他仍用當時的賢臣了李賢、王翱等人輔助自己治理國事,使得明朝的得以在混亂後仍能慢慢恢復和發展。在自己復辟後,協助自己奪位的石亨和曹吉祥便居功自傲,開始專權,會後被英宗罷免貶謫。二人便勾結圖謀反叛,一直到天順五年,明英宗以雷利風行的手段迅速平定了石曹之亂。頗展現出一代英主的作風。

    他還下令釋放了當年被永樂監禁起來的建文帝的後人,受到人們的稱讚。英宗復辟後又做了八年皇帝,他勤於朝政,善於聽臣下諫勸。特別是在臨死前下令廢除了朱元璋制定 的後宮殉葬制度。無論如何,都在之後的歷史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歷史功績、單就廢除活人殉葬這一制度,他也足以在青石上留下姓名。是的,朱祁鎮的一生就是如此的複雜,昏也昏到極點,明也明到極點。是一個無法用黑白來簡單概括的帝王。

    總結:

    只要公正的看待宣宗到英宗的歷史,就能發現,明宣宗朱瞻基的先天后天條件實在太好,在這樣的條件下要做一個明君,就如同順水行舟那麼簡單。而朱祁鎮呢?比起他老爹來先天條件和後天條件都太差了。自己七八歲的時候父親死了,根本無法得到宣宗的教育與培養。登基的時候還是個小屁孩,國家大事有祖母張後和三楊掌控,身邊還有個野心勃勃的太監王振陪著。等到親政的時候得力的人都凋零了,而王振就是自己可以依靠和信任的。於是順利的被王振帶進了陰溝裡,到最後又被自己的弟弟幽禁,為了奪權又違背民心殺了于謙等人。這輩子可真是起起落落,一點也不自在,但最後執政的八年裡卻做了一些好事,並在死前廢除了人殉制度,這一點倒也頗為偉大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大家,膽固醇高和什麼有關係?除了吃藥,有什麼好辦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