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631088443468

    一般用鍋煮驢板腸需要兩個小時左右;如果使用高壓鍋烹煮驢板腸,一般一個半小時就可以熬煮好。買回來的驢板腸一定要反覆清洗,可以用鹽水和冷熱水交替清洗,這樣能去腥臭味。將驢板腸準備好之後放入滷汁內熬煮,時間越久越入味。

  • 2 # 6850阿細

    買回來的驢腸用澱粉清洗,用開水汆燙,也可以重複燙一次隨你個人而定~~。 像燉排骨一樣,就可以了,一般一個小時。高壓鍋快。

    買回來的驢腸用澱粉清洗,用開水汆燙,也可以重複燙一次隨你個人而定~~。 像燉排骨一樣,就可以了,一般一個小時。高壓鍋快。

  • 3 # b4spv4t3

    ,驢板腸用高壓鍋煮多長時間呢?

    如果是老驢的話,那麼需要煮20分鐘左右,也就是說,高壓鍋,上汽20分鐘就可以了,如果是年輕的小驢,15分鐘就熟了不要煮的太爛,如果太爛糊了就不好吃了,只要能咬動就可以了,這樣是很好吃的,你知道了嗎?

    OK了

  • 4 # 使用者6279453336251

    1.薑切片,蒜切片,白蘿蔔去皮切塊,蔥切蔥花備用,驢腸放入一大塊姜進腸子裡,走上一道再拿出來,再灌入水,沖洗一下就乾淨了,再用開火衝冼乾淨外表就行了

    2.將驢腸放入電高壓鍋,放入蓋過驢腸的水,加入一點料酒,再放上兩片姜,關上電高壓鍋蓋,壓個十五分鐘

    3.煮好的驢腸取出切小段備用,鍋內放入適量的植物油,放入八角、辣椒,薑片,蒜片,爆香

    4.再倒入驢腸稍炒,加入蘿蔔塊

    5.再炒一會,倒入適量生抽、老抽

    6.料酒、白糖翻炒至菜上色

    7.再加完全沒過所有材料的水,大火燒開

    8.轉最小火慢滷45分分鐘,至汁收稍幹,加入適量的水澱粉

    9.最後撒上蔥花

    10.收濃汁出鍋裝盤即可

  • 5 # 江浙滬亂步

    之所以很少有人吃馬,最通情的原因可能是馬長得好看。最供應鏈的原因是再吃馬,就成保護動物了。最交通的原因,馬曾經促進了世界的交通,讓非我族類有了交集。最直接的原因,人們主流的口感是不喜歡馬肉的。

    新疆的哈薩克是吃馬肉的,風乾的馬肉,還有燻馬肉、燻馬腸,尤其是燻馬腸,這個東西也是新疆特有的風味臘肉。曾經的農耕時代已經實現了現代化,農耕文明發展讓馬、牛、驢解放了體力,其功能性價值幾乎沒有了。但是人們依然會吃牛肉,驢肉,在內地卻很少見到馬肉食品。大型的家畜,為什麼很少有人吃馬呢?

    第一,好看的駿馬,人對其通情。

    大家可以觀察一下,人們吃的肉類,尤其是哺乳類家畜,長得好看的基本都不會成為日常餐桌上的飲食。駿馬,就是這樣,它高大挺拔,骨骼清奇,甚至有著神威的氣場,傳說中的汗血寶馬,更是這樣,讓人心生喟嘆。馬,這個東西,有人吃,但農耕民族過渡到現在,馬在內地,幾乎完美避免了上餐桌的命運。

    第二,養馬的供應鏈少之又少。

    很少有有養馬場養馬供應餐飲市場,它的來源少,長得慢,註定了是一個出力不討好利益的事情。馬的本性,是長途奔襲,代步人類,如果把馬圈養起來,那麼不如吃牛肉了。馬,才是真正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如果馬肉真的美味,那麼現代養馬供應鏈一定一環扣一環,比比皆是。

    第三,馬在歷史上的作用。

    馬中赤兔,萬馬奔騰,八駿全圖,悲鴻畫馬,都是展現馬的作用,攻城略地,威武霸氣,千里馬長夜奔襲。都是馬的神威,包括”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快速”閃送“,都是馬的功勞。在冷兵器時代,馬的作用巨大,人們多不忍殺馬,戰馬作為戰略物資,寧願讓其垂暮老死。

    第四,馬肉的口感不好。

    馬是好動的,就註定它的肉質脂肪少,和筋肉強健的牛肉一樣,比較柴口。如果非得要吃,最好的方式就是哈薩克的燻馬肉食品,口感太筋。太硬,不好咀嚼。人們寧願選擇驢肉和牛肉,馬肉的口感和駱駝還不一樣,駱駝是又柴,又棉。馬肉做成滷味,其口感和牛腱肉也沒法比。

    所以世界範圍內吃馬肉的都很少,多存在遊牧民族。馬,比較獨特,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已經脫離了主流的飲食文化。最大的原因,還是馬肉不符合主流的口味,如果好吃,大眾一定有需求,且喜聞樂見。

  • 6 # 江山草原

    馬肉很少有人吃,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源淵!

    一、馬肉特點!

    性寒,味甘酸,腥味大,歸於發物範圍,鄉間還有”香驢肉臭馬肉,打死不吃騾子肉”的口頭語傳聞!《食療本草》提到,患瘡、溼疹、牛皮蘚、過敏等面板病人不可食,否則加重病情!另外有“馬肉發病”一說,除了不好烹飪外,食用還可誘發各種疾病,老弱病殘孕都不倡導吃馬肉,所以從心理上有所顧忌!

    二、感情上難以接受!

    馬通人性,馬馴化幾千年,智商高、記憶力驚人,在長期戰爭和實踐中,賦予馬很多積極和重要的內容,如”馬到成功”、“一馬當先”、“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馬推動了人類歷史向前發展,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成績!

    三、歷史典故作用!

    史載,大清天命汗努爾哈赤曾在絕境中被一起匹大青馬就過年命,清朝滿人及上層社會上有不食馬肉遺訓,及至民間也有影響,後逐步形成風俗!

    四、馬的歷史功勞大!

    與名聲不好的驢、騾比,馬的形象光輝高大,尤其”宰耕牛殺戰馬”,自古被認為是不祥之兆和無奈之舉,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情形,宰殺有使用能力的牛馬的為人不齒!

    自古馬作為最重要的軍備物資,是決定古代戰爭勝敗的充分條件之一,中國歷史農耕和遊牧兩種文明的衝突,想取勝馬起到重要作用,比如西漢匈奴對峙,唐和突厥打仗,宋和遼、金、西夏對抗,蒙古征服亞歐,兵和馬同等重要,且馬的繁殖能力不強,得到一匹駿馬也難,從漢代建立軍馬場朔州馬邑,西夏在河西走廊建軍馬場,蒙古在太卜寺旗建御馬場,都說明了各朝代對馬的重視!

    此為馬肉少吃之故!

  • 7 # 世界人文歷史

    吃馬肉的地方也不是沒有,但確實是很少,這主要是受歷史因素、地理條件等因素的原因影響所致。

    馬在歷史上屬於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作用與耕牛一樣重要,地位比耕牛還高。唐太宗去世時,曾將六匹跟隨自己南征北戰的駿馬樣貌,雕刻為浮雕,這就是著名的“昭陵六駿”。在冷兵器時代,馬匹是軍隊遠距離奔襲作戰和長距離運輸的重要交通工具。

    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非常重視馬匹,很捨不得將重要的戰馬用來食用,即便是個體偏小的藏馬、滇馬也是用來運輸的重要工具,哪能隨便被用來食用。

    中國古代的秦漢、北朝、隋唐時期都是騎兵數量非常多的時代,這得益於政府廣泛推廣養馬。不過,古代政府推廣養馬是為了打仗,不是為了給村民積存口糧。

    漢武帝時,北方的匈奴人多次南下入侵,憑藉騎兵的奔襲優勢入侵代郡、右北平郡等地,打完就跑,漢軍的步兵和車兵也根本追不上。

    為了追殺匈奴人,漢武帝在全國開展“馬政”,僅在河西六郡就養馬30萬匹,從而解決了騎兵缺馬的問題。

    在規模最大的第三次漠北之戰時,漢朝出動了騎兵10萬、戰馬14萬,平均一個騎兵可以佔用1.4匹馬的比例。

    不過,第二年霍去病、衛青能從塞外帶回來的、活著的戰馬還不到3萬匹。出擊之前都是騎兵,回來時卻有一大半都是步兵,這就是《史記》記載的第三次漠北之戰,發生於公元前119年左右。

    此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由於難以再一次性地聚集這麼多的戰馬,短期內沒有再發動過如此大規模的騎兵突襲戰爭。

    直到幾十年後的漢宣帝劉詢時期,漢朝才又發動了一次規模巨大的騎兵奔襲戰,再次猛攻匈奴的王庭。那些漢朝的戰馬大都死在戰場上了,老百姓哪有機會以馬肉作為主要的肉食。

    北朝時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鮮卑人)曾經在全國放養了馬匹200萬,達到了歷史巔峰水平。唐高宗時,全國也有馬匹71萬左右。後世的宋、明等朝廷的養馬數量均未超過這個數字,可見馬匹的珍貴。久而久之,老百姓也就不會把馬肉作為主要的肉食了。

    由於古代中國社會是以農耕文明為主,雖然有鮮卑、蒙古、女真等少數民族融入進來,但也沒有改變農耕文明的整體框架。

    中國古代主要的養馬地都在北方,因此馬肉在數量上也很難推成全國性食用的主要肉食。蒙古高原雖然是天然的養馬場,但是養牛、養羊也不是問題。對於蒙古族而言,馬肉既不如牛肉、羊肉鮮美,而且養馬花費的精力更多,這是珍貴的戰略資源。

    對於長城以南地區來說,一來是因為馬匹是戰略資源,非常珍貴,二來是因為馬匹的放養難度大,遠不如豬肉、羊肉更容易推廣。由於受到歷史因素和地理因素的持續影響,古代中國漢族食用馬肉的現象也並不多。

    只有在極端惡劣和缺食的環境下,古代軍隊才會殺戰馬充飢,這在史書上也出現過記載。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戰後,率領軍隊北撤,中途因為缺糧不得不忍痛殺了馬匹,取馬血解渴,煮馬肉為糧,不過這種現象少之又少。

    總體而言,馬的分佈要受地理條件限制,不如豬、羊更容易飼養和推廣,而且又是現代車輛出現以前最為重要的運輸工具。

  • 8 # Sunny136699081

    76年唐山大地震我們的單位的馬號都全部震倒裡面的馬都埋在裡面有的砸死有的砸傷。其中兩匹受傷的馬在食堂加工醬制,每家交O.5元就可領到5一6斤的醬馬肉,到最後都不用交錢也可以到食堂領取。至於馬肉的味道很不錯很象牛肉但比牛肉粗操一些。

  • 9 # 愛好文史旅軍的工科男

    馬肉也是一種肉,但是吃的人很少,所以感覺是幾乎沒有人吃。

    實際上,馬肉在全世界吃的人並不多。

    歐美人幾乎是沒有吃馬肉的。

    在日本,吃馬肉的人是比較多的,而且他們還吃馬肉刺身。因為馬肉色澤鮮紅亮麗,所以他們把馬肉美其名曰“櫻肉”。

    在我印象中,中國吃馬肉的地方是湖南。那裡有一個名特產叫馬肉米粉,據說味道相當不錯。

    以前人不吃馬肉是有兩個原因。

    第一,在古代,馬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戰略資源。中國古代基本上是以漢族為主體的農耕社會,馬匹是非常稀少的,主要掌握在北方的遊牧民族手裡。漢族擁有的馬匹基本上都是很珍貴的,也是很少的,全部充作軍事作用,及戰馬。這些馬人們把它當寶貝都來不及,還會去吃馬肉嗎?

    第二,馬匹是一種非常通人性的動物,尤其是對戰士來說,馬匹就是自己患難與共的夥伴和戰友,怎麼會忍心去吃它的肉呢?良心上說不過去啊。

    在現代社會里,由於機械化工具的普及,馬匹等畜力動物的作用也越來越小,數量也越來越少,馬匹主要是用來進行比賽或觀賞,你到哪裡去吃馬肉呢?

  • 10 # 大聰明BigClever

    有歷史原因,也有飼養及肉質本身的原因。

    【歷史原因】

    馬在古代是一種重要的農耕、交通及戰略物資,在完全沒有機械自動化的時代,馬就是今天的播種機、小汽車及大坦克。無論是日常耕種、交通運輸,還是征戰沙場,馬可以說都是人類最好的幫手,所以說在古代的很長一個歷史時期內,馬是不可能被人們拿來當食物的,人們也並不捨得去吃馬肉。

    這一點其實牛肉也是一樣的道理,在中國古代牛也不是隨便可以吃的,殺牛也是需要獲得相關部門的允許以後才可以進行的,畢竟牛也是當時耕種的主要勞動力。

    【飼養及肉質】

    其實在很多地方也是有吃馬肉的習慣的,但馬肉相比與牛肉在肉質上的差異還是比較大的,馬畢竟運動量要更高一些,肉質也會相對柴一些,口感也並不是那麼的好。同時馬的集中飼養難度也比較大,並不是特別好的經濟型家畜,相比於豬、牛、羊來說,經濟價值相對要低很多。人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成功被馴服並大量飼養的家畜其實並不多,現如今的我們的家畜也都是最適合人類飼養及食用的。

    【總結】

    馬在一定程度上,其實更像是人類的寵物及夥伴,人類對於馬的感情可能也要明顯高於其它一些動物,因此世界各地基本上都沒有食用馬肉的習慣,這可能也是其中的一方面原因吧。

  • 11 # 把盞常聊

    什麼?不吃馬肉?那我不妨問你一句:“那麼多人養馬,老馬、病馬甚至於是死馬都上哪兒去了呢?”

    俺雖說沒養過馬,但接觸過的養馬人卻不少。他們養的馬,莫非都是長生不老?養的馬老了、病了或者乾脆就是死了以後,難道都是找塊地方埋了不成?

    大凡養馬的人,不外乎有這麼幾種:一種是專養純血等好馬的人,養這種馬除了喜愛、打比賽,也有的是為了配種掙錢或繁殖後賣馬掙錢。第二種是養一些個半血馬,此類養馬者多是為了賣。第三種人養的都是草馬子,養馬的目的是為了在旅遊區攬客或者把馬賣給旅遊區的人。總之,不少人養馬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賣。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是為了開馬術俱樂部。但是,無論你養馬為了啥,淘汰、病馬殘馬甚至於死馬都是不可避免的。那麼,這些個養馬人出現這種情況時,這些個馬都去往何處了呢?

    我認識幾個養馬的人,他們的馬都病過、死過。咋處理的呢?

    一種情況是看馬病了,請獸醫來看,打針吃藥能好,更好。眼看著好不了了,便只好打電話了。給誰打呢?給專門收病馬、死馬的人打。上門來看馬的時候,馬只要還沒死,又不是慢性病骨瘦如柴的話,一般給你個一、兩千塊錢,趕緊的拉回去宰了。如果來時馬已經斷了氣兒?這,就屬於第二種情況了。

    馬死了,個大膘肥的話或許給你的價還高點兒,要是不屬於高頭大馬的話,千八百塊錢了事兒!為什麼馬一死就不值錢了呢?因為馬只要還沒死,還有口氣兒,馬上宰了能放血,這樣宰出來的馬肉看著鮮亮。一旦死了,無法放血、血液都凝固在血管裡了,宰出來的肉不僅顏色重、不好看,肉煮出來血腥味重,不如放了血的好吃。那麼,他們宰出來的肉又往哪送呢?

    有一回,和幾個人一起喝酒吃飯,聊天時,有個養馬的人說他前兩天又死了匹馬,那麼一匹大馬就給了八百塊錢。要是趁著沒死時賣,至少能翻一翻。我說你不會不賣?他說收馬的人一看馬死了,就壓價,你不賣拉倒,最後還得找人挖坑埋,連幾百塊錢都沒了。

    聊著聊著,就聊到了死馬最終的去處。他說,以前也問過他們這馬最後都處理到哪兒去了?但人家沒說。後來一來二往的熟了,這才知道其中的奧秘……

    馬,甭管死沒死,拉回去宰,這沒跑。但宰好的肉賣給誰了呢?他笑了笑對我說:“就賣到你總愛去吃驢肉的那個地方了!”

    打那以後,我便再沒去那個地方吃過驢肉。可別的地方的驢肉,誰能保證他就是用正經八板的活驢宰出來的肉呢?

    我,還曾經沒少去過一家專做騾子肉的館子,騾子肉做的好吃,不愧為“天上飛的鵝,地上跑的騾”之美譽。可現在細想想,即使是在農村,如今你又能看見幾匹騾子呢?

    老話兒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可這做熟了的肉你又咋溜呢?所以,吃的人也就都“你說它是騾子肉它就是騾子肉了。”稀里馬虎的吃著香就行了。我敢說:“沒一個能吃出它究竟是騾子肉還是馬肉來的!”

    最後,我澄清一下:我這可不是對做驢肉、騾子肉的有成見,在此砸人家的買賣。我說的只不過是一種現象而已。更何況前些年,媒體不是也曝光過某盛產驢肉的地方,說那裡成千上萬家的人都在加工製作驢肉,但經查、其中大部分都是假驢肉。報道後銷量也一度受到了影響,如今,不依然是遍地開花了麼。所以,如果真的都是把馬肉當做驢肉賣,我想還應該是好的了呢……

    好啦,我對馬肉的看法今兒就聊到這了,您有什麼說法,也可以讓我再長長見識!

  • 12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的確,在中國的很多地方,馬肉都是一種非常“小眾”的肉類,除了新疆、廣西等少數省區外,很少有地方可以買到馬肉。因此,在我們的感覺中,在食用方面,馬自然無法與豬、牛、羊甚至驢相提並論。不過,作為體型非常很大的家畜,身體上所包含的肉量也是相當可觀的,為什麼很少有人去吃呢?

    世界上有一些國家的人們非常喜歡吃馬肉

    從世界範圍來看,吃馬肉或者以馬肉為食的國家(地區)也很少,但不排除個別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喜食馬肉,比如:

    加拿大每年有近10萬匹馬被宰殺,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餚,而且還遠銷歐洲市場。哈薩克、蒙古等亞洲中部的國家,在古代人們以遊牧民族為主,不但會充分利用馬的功能,而且還喜歡喝馬奶、吃馬肉。在日本和越南等亞洲國家,人們也是比較喜歡吃馬肉的,有的地方還居然喜食馬肉“刺身”,是世界上馬肉的主要消耗國。另外,像歐洲的丹麥、荷蘭等國的人們,也比較喜歡用馬肉還製作漢堡和三明治。

    從有關資料中可知,世界上對馬肉的消費區域,呈現非常集中的分佈狀態,主要的3個區域是亞洲、歐洲和美洲,由於不同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和包含特點,這些地方對馬肉的製作加工和食用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國,吃馬肉比較集中的地區,主要在西南和西北的一些省區,這些地區的人們,要麼在歷史上長期與馬為伴,要麼是少數民族,吃馬肉都是歷史傳統遺留下來的一種習慣。

    馬的馴化歷史

    在人類社會形成的早期,古人們對於食物的獲取方式主要是狩獵,餓了就去出打獵,然後分配肉類進行果腹。隨著智力水平的提升以及人口數量的增加,這種尋找食物的方式越來越不能滿足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於是從距今3萬年前開始,古人們逐漸形成了圈養獵物和農業種植的生活方式,而圈養一些短時間內吃不完的野生動物,則成為了人們馴化動物的開端。

    大約在2.5萬年前,狗最先被人們馴化成功,隨後在距今1萬年左右,雞被馴化成功,在距今9000年前,羊又被馴化成功,隨後,豬、牛、馬這三種動物又相繼成功馴化,這六種動物後來也被人們稱為“六畜”,在為人類提供服務方面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比如,豬主要是用來產肉,牛主要用來耕田,羊主要用來產奶,雞主要用來生蛋,狗主要用來看家護院和協助打獵。而馬對人的服務功能最為豐富,即能用來耕田、產肉,也可以用來拉車,後來還有一部分進一步馴化為戰馬,所以馬對於古人來說的作用可謂非常重要,雖然被成功馴化的時間最短,但是不妨礙它們成為“六畜之首”。

    很少人吃馬肉的原因

    世界上很少人吃馬肉的原因比較複雜,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地域的因素,同時還包含飲食習慣的因素,歸納起來,我覺得這幾點應該至關重要。

    一是馬的數量較少,比較珍貴。自古以來,馬作為綜合性能最為明顯的牲畜,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其的保護都比較嚴格。特別是古代經常爆發戰爭,馬更是一種稀缺的戰略資源,只有餓死、病死和戰死的馬匹,才會被允許食用。而且古代養馬的人也不是很多,除了牧區、官府有專門的“馬廄”和遼闊的放馬場所以外,民間很少有人具備養馬的條件。隨著歷史程序特別是生產力的發展,馬的重要性雖然越來越降低,但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養馬的人以及養馬的規模始終沒有太大的提升,這就從根本上限制了馬肉的流通和需求。

    二是人類對於肉類的需求,現在看不需要馬再來補充。由於馬被馴化成功的時間很短,在此之前,人們已經成功馴化了豬、牛、羊、狗等畜類以及雞、鴨、鵝等禽類,這些動物除了滿足人們所需的特定服務功能之外,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產肉的作用,因此,很長時間以來,人們的食肉來源,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種類上,都呈現不斷增長和豐富多元的狀態,根本不需要將馬肉再作為主要的食肉來源了。

    三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很多地區,由於歷史上馬對人類的貢獻非常大,人們通常將馬視為家庭的重要成員,戰馬更是作為戰爭中的重要物資以及功臣來看待,因此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根本不可能想到會殺掉吃它的肉,這種觀念一直流傳至今。還有,在某些地區,人們還將馬視為圖騰崇拜的精神源泉,是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神物,保護還來不及呢,殺掉它豈不是褻瀆了神靈。所以,對馬肉對很多人來說,從內心深處是抵制的。

    四是馬肉的口感問題。雖然馬肉的營養價值一點也不遜色於牛肉和羊肉,但是由於馬的體型較大,其肉質中的粗纖維含量較高,而且肉質發緊發硬,口感不細膩。另外,根據相關文獻記載,馬肉性寒、味甘酸,而且還有一定的腥味,多數人對馬肉的味道很難適應,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加工、烹飪和製作馬肉食物的難度和成本,從而限制了馬肉的普及和推廣。

    綜合起來看,之所以很少人吃馬肉,這與馬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密不可分,在傳統觀念中就沒有將馬視為可食用的肉類來源,而且人們對肉類的需要完全可以由其它動物來承擔,再加上馬肉的口感也不太好,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壓縮了馬肉的需求空間,我們很少看見吃馬肉的現象就非常自然了。

  • 13 # 風雨熙

    這個真的只是你的感覺。

    全球吃馬肉的國家和地區其實很多。

    至於你為什麼感覺幾乎沒有人吃馬肉,其實是有深刻原因的。

    全世界吃馬肉的人主要分佈在歐洲,南美洲以及中亞各國,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日本人非常喜歡吃馬肉。

    馬肉的營養其實非常豐富,它能夠促進血液迴圈,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是很多國家的傳統烹飪美食。

    比如,在加拿大,每年大約有8萬多匹馬被屠宰,成為人們的口中餐。那麼多碼,加拿大人肯定吃不完,許多部分肉被加工成成品,銷往歐洲市場。

    歐洲的丹麥,挪威,瑞典等國家也喜歡吃馬肉,他們甚至把馬肉做成三明治,天天都離不開馬肉。

    再來說說吃馬肉最為奇葩的國家,就是日本。日本把馬肉叫做さくらにく,漢字寫作“櫻花”,意思就是新鮮的馬肉顏色粉紅鮮豔,就像盛開的櫻花一樣漂亮。可見日本人對馬肉的喜愛。但讓人難以接受的是,日本人把馬肉做成了刺身,想想這種肉你吃得下去嗎?我反正是吃不下去。

    至於在中國吃馬肉的地區也著實不少,主要分佈在新疆,黑龍江,廣西等地。

    新疆新疆的哈薩克人是吃馬肉的,主要是烤馬肉,還有風乾馬肉燻馬腸,這個東西是新疆特有的風味臘肉。黑龍江的人也是特別喜歡吃馬肉的。

    至於廣西桂林那裡的馬肉米粉特別有名。而且他的馬肉米粉很有特點,瘦的偏香,肥的偏甜。他們吃的都是肉食馬,每年的屠宰昂量並不少。

    現在我說你為什麼感覺吃馬肉的人少的原因。在我們中國,主要是在中原地區,河南是以河南山東為中心的周邊十幾個省的人,基本上是不吃馬肉的。原因嘛,可以說是是自古遺傳下來的。

    第一,馬通人性。,尤其是駿馬高大挺拔,揹著人跋山涉水,拉著貨走遍四方,古人心疼愛護它還來不及呢,怎麼好意思吃呢?

    第二,自古以來,中原地區其實是不產馬的。古代,我們中原地區的馬主要來自和遊牧民族透過以貨易貨的貿易形式得來的,馬匹其實都是很金貴的。

    第三,馬肉的口感並不適合中原人的口味。因為馬好動,所以脂肪比較少,肉吃起來比較柴。

    這些因素一直傳下來,所以中原地區的人一直不怎麼吃馬肉的,所以給你的錯覺就是吃馬肉的人很少。

  • 14 # 燈火有話說

    在新疆,我吃過一次現殺的馬肉,就再也不想吃第二次了。

    殺馬經歷

    去新疆走親戚,在屠宰場見過一次難忘的殺馬經歷,讓我至今都忘不了。我們去屠宰場是想買一隻羊,不料卻無意撞見了殺馬兒。那匹馬兒看起來不到兩歲,渾身棕黃棕黃的,被人先用繩子勒著脖子。就這樣吊著大概吊了二十多分鐘,馬兒中途都是上氣不接下氣的一直喘,最後放下來的時候已經虛弱的只剩一兩口氣了。

    沒過一會,屠夫就把虛弱的馬兒絆倒,開始放血。當時我瞟了幾眼,說實話真的有些於心不忍,畫面太殘忍了,我就把頭別過去了。馬兒就在我不遠處,雖然隔的有些距離,但我還是能聽得到一些聲音。不知道是馬兒的低吟喘息聲還是血往外噴的聲音,總之聽到那種聲音,心裡也是極其不舒服。

    就是這無意間撞見的一次殺馬的經歷,讓我再也不想吃馬肉了。

    國內有兩個地方最愛吃馬肉,新疆和廣西!

    市面上豬肉,牛肉,魚肉,驢肉等各種肉類都有賣,卻唯獨很少見到菜市場賣馬肉,吃馬肉的。但在新疆和廣西除外,新疆的遊牧民族哈薩克人現在也是很愛吃馬肉的。他們吃的都是養殖的食用肉馬,一般家養的馬和比賽的馬是不會殺的。

    在哈薩克人的傳統美食中,馬腸就是一道非常出名的美食。以前我剛去伊犁的時候,就在商場裡就買了不少熏製的馬肉製品。之前還吃過一次現殺的馬肉,說實話沒有牛肉好吃,雖然比較香但口感比較硬,有點費牙口。但是馬肉的營養價值還是比較高的,低脂肪高蛋白,價格比牛肉還要便宜一點點。

    除了新疆,在廣西也可以吃到馬肉。但聽說廣西一般是把馬肉做輔料用的,放在米線裡面切成薄片,做成馬肉米線賣。我沒吃過馬肉米線,有廣西的朋友應該吃過。除了這兩個地方能經常吃到馬肉,一般市場上很難買到馬肉。

    馬肉營養價值高,價格比牛肉便宜,為何感覺沒人吃呢?

    除了新疆和廣西,別的省份吃馬肉的真的稀少。倒不是說馬肉有多貴,牛肉都吃得起,馬肉還便宜一點。所以不是價格的問題,內地很少有人吃馬肉,是因為大家的飲食觀念裡沒有吃馬肉的習慣。我總結了三點主要原因:

    第一點:馬兒的養殖數量不夠,稀少且價格昂貴。

    馬兒在我們很多人的心裡,形象都比較高貴。在古代馬兒幾乎是行軍打仗用的,是一種稀缺物資,所以在古代是不允許殺馬的,更別說殺馬來吃了。哪怕是到了現代,馬成了馱運物資的工具,也很少會有人想到去吃馬肉。

    而且現在交通發達,馬的用處也就越來越小,除了新疆和內蒙古那些牧區外,內地能養馬的場所和人也越來越少。養馬的成本太高,經濟效益低,又不掙錢。所以馬兒的數量也比較少,沒有市場自然吃的人就更少了。

    第二點:馬的口感不太符合大眾口味,烹飪難度較高。

    吃過馬肉的人,可能不會太想吃第二口。也並非說馬肉很難吃,主要是它不適合炒,只適合燉,燻。烹飪技術比較高,要是做得不好,味道和口感就比較差。而且馬肉幾乎都是粗纖維的瘦肉,口感本身就比較硬,難嚼又很費牙口。牙口不好的人,可能咀嚼兩下就要吐了。所以口感上不太符合大眾口味,感覺不如牛肉,驢肉細嫩。

    第三點:馬肉的賣相不好。

    我感覺馬肉還有一點不好,就是肉攤上的賣相不如豬肉,牛肉這類的。馬肉全是精瘦肉,一點肥的都沒有。所以賣相上真的不討喜,脂肪極少,遠不如牛肉,驢肉,豬肉看上去細嫩。

    其實,主要還是馬肉做出來的味道大眾不是非常能接受。如果馬肉能像牛肉,豬肉,羊肉那樣,烹飪比較簡單,家常做法也好吃的話,我覺得大眾還是有需求的。畢竟驢肉都能接受,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馬肉為什麼不吃呢?

  • 15 # 一抹繁華123

    馬肉也是一種肉,為什麼感覺幾乎沒有人吃?

    在古代馬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基本上都是要用於軍事用途的,作為軍事物資的馬是不可能用來吃肉的。

    還有飼養一匹馬的成本是很高的,不僅僅只是吃草那麼簡單,有事還需要新增糧食等精細飼料才行,否則馬很有可能會沒有力氣,甚至還會很瘦弱。

    馬肉的口感並不是很好,有些柴,所以吃馬的地方很少,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新疆內蒙作為畜牧業大省,吃馬肉還是比較常見的。

    作為一個新疆人,自然也是吃過馬肉的,在新疆馬肉是哈薩克族的一種美食,主要有風乾馬肉,醺馬肉、醺馬腸等。

    儘管許多外地人吃不慣馬肉。但對於新疆人來說馬肉是不可多得美味,並且馬肉的脂肪含量很低,營養價值還很豐富,絕對屬於一種健康的肉食。

    在新疆,馬肉的吃法有很多,不僅可以做那仁(一種湯麵)還可以用來抓飯,尤其是醺馬腸抓飯不僅有種特殊的醺香味,而且很好吃,還不顯得油膩。

  • 16 # 真職灼見

    農村老話“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但你也許不知道,這其實是一個巨大的謊言。

    馬肉不僅不臭,反而是健康又美味

    人們常常會對那些平常很少能吃到的動物持有偏見,認為這些動物的肉又酸又臭,常見的例如貓、狗、鬣狗...以及本文的主角——馬。

    但在這我可以負責任地講,以上這些動物的肉,只要烹飪得當都會變得鮮香誘人。所以馬兒要是會說話,一定也會嘲笑人類,你們這是典型的吃不到馬兒說馬兒酸。

    2017年下第一場雪的時候,我在長春有幸吃過一回馬肉,重新整理了我對於馬肉的認知。

    那一次,我是去長春的一家供應商做體系稽核,當天中午突然開始下起鵝毛大雪,供應商總經理就說晚上帶我去吃鐵鍋燉大鵝,講這是東北的規矩,每年下第一場雪的時候就要吃鐵鍋燉大鵝。

    我當時聽完這話後對於“鵝毛大雪”這個突然成語有了全新的認知,原來鵝毛大雪不是說雪花跟鵝毛一樣大,而是一下雪東北人民就開始拔鵝毛下鍋燉大鵝的意思。

    迴歸正題,當天白天工作結束後,我就跟著供應商一行人前去吃飯,車子開到一個不起眼的小門臉前停了下來,他們帶著我就進了這裡。

    當時我心裡還嘀咕,這是啥飯館,看起來破破爛爛的甚至還不大衛生的樣子。

    供應商老總大概也猜到了我心中的顧慮,笑著對我講,不要看這個店不起眼,但這裡有一個特色菜,是長春有名的,一會帶我嘗一嘗。

    大家在房間周圍的炕上坐了閒聊等上菜,還要請我去試了一下那個炕,我發現燙屁股實在受不了,就還是回到了凳子上坐,不一會菜上來了,大家紛紛落座準備喝酒。

    東北菜就是實在,每一個都用大盆裝得滿滿堂堂,而且還都是肉菜,生怕不夠吃。

    看鐵鍋燉大鵝那個量,是真的燉了一整隻大鵝,擺了一大盆,據說這是下午就預定好燉上了。在大鵝旁邊,還擺了兩大盆子醬肉。

    這時對方老總指著那兩盆醬肉,一臉神秘地讓我猜這是什麼肉。

    我原本以為那就是普通的醬牛肉,但是看對方這架勢我就覺得不簡單,於是試探性地說,這個看起來很像牛肉啊,但你這麼一問我就不敢猜了,莫非是什麼野味?難道是你們常說的傻狍子的肉?

    對方老總笑了,說傻狍子可是保護動物不能吃的,但這個確實不是牛肉,而是馬肉。別看這家店小,但他家的馬肉在長春非常有名,是招牌特色,今晚特意帶你來這邊嘗一下,在大酒店絕對吃不到這麼正宗的。

    說完就給我加了一塊,讓我嘗一下。

    我嚐了一口,不酸也不羶,味道跟驢肉類似,口感上和醬牛肉也差不太多,略微要柴一點。總的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如果對方不說,我也許就當成醬牛肉吃了。

    在這之前其實我也一直以為馬肉不好吃,但吃完以後我才發現,馬肉竟然也是一種非常美味的肉類。而且馬肉不僅味道不錯,營養價值也不低。

    馬肉含有豐富蛋白質、維生素及鈣、磷、鐵、鎂、鋅、硒等礦物質,具有恢復肝臟機能並有防止貧血,促進血液迴圈,預防動脈硬化,增強人體免疫力的效果;此外馬肉脂肪的質量也優於牛、羊、豬的脂肪,馬肉脂肪近似於植物油,其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可溶解掉膽固醇,使其不能在血管壁上沉積,對預防動脈硬化有特殊作用。

    那如此健康又美味的馬肉,為什麼卻很少有人吃呢?這其實要從歷史、情感以及經濟價值三個方面來分析。

    在歷史上,不僅不吃馬肉,甚至連吃牛肉都是違法的

    在《水滸傳》電視劇中,英雄好漢們下館子總喜歡點上二斤牛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情節讓人印象深刻,彷彿這就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殊不知,牛肉在宋朝可不是隨隨便便能夠吃到的。

    因為宋代法律明確規定,嚴禁私自屠殺牛馬,更不要說隨便吃牛肉了。在北宋初年的《宋刑統》中,有“諸故殺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殺牛馬者徒一年”的法令。到了南宋時期,處罰和量刑更為嚴重,“諸故殺官私馬牛徒三年”。

    就算是病死的牛,屠宰也必須經過官府報備,否則就是違法。

    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牛和馬這兩種牲口在古代的定位本來就不是為了肉類提供者,而是生產工具。牛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工具,而馬,則是重要的交通運輸以及軍事工具。

    在工業革命以前,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如果想要出遠門,除坐船外馬兒就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了,要不你就只能徒步幾個月,一般遇到急事,如果沒有馬兒,等你趕到估計下一茬黃花菜都該長出來了。

    可以說,牛是古代的農耕機械,而馬就是古代的超跑,我想就算在今天,誰也不會為了吃兩塊肉,就把自己的超跑拆了吧,而且絕大多數普通百姓接觸不到超跑。

    在冷兵器時代,馬匹在軍事上還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騎兵比步兵的優勢,那可不只是大了一點點,歷代帝王修長城的目的也是為了抵禦塞外的遊牧民族的騎兵,一旦入關,那幾乎就是一騎絕塵無法抵擋。

    綜上,從歷史傳承上來說,我們就沒有吃馬肉的傳統。

    馬和人類有著特殊的情感

    狗和馬,應該是人類最親密的兩種動物了,也一直被當做是人類的朋友。畢竟狗狗世代守護著人類的莊園,馬兒則世代和人類並肩作戰。

    即使到了今天,我們已經不怎麼需要狗狗幫我們看家護院,更不需要馬兒與我們共赴戰場,但世代積累繫結在人類基因中的感情紐帶,仍是其它所有動物都無法比擬的。

    如果你無法理解這種感情,可以觀看一下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電影《戰馬》,應該能有所體會。

    另外馬兒還很聰慧且具有靈性,通用說法是成熟馬的智商相當於7歲小孩,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和人類一樣有喜怒哀樂,悲傷的時候也會流淚。

    所以,當你把馬當成朋友的時候,你又怎麼忍心將屠刀對準自己的朋友呢?

    飼養馬匹產肉成本太高,經濟效益過低

    愛上一匹Mustang?那得先看看你的家裡有沒有草原。

    馬兒說起來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但我要問你們親眼見過幾次,估計都不多吧,絕大部分人也就是在動物園看到過幾回。

    因為馬兒主要生活在草原上,離開草原後幾乎連看都看不到,所以更別提吃了。

    但在新疆伊犁,燻馬肉是哈薩克族美食中的一絕,在哈薩克語叫做“蘇熱特”,原產於美麗的北疆那拉提草原、唐古拉草原,那裡素有天馬之稱的伊犁馬肉為原料。燻馬肉脂肪豐富,但油而不膩,瘦肥分明,不僅色悅目,而且營養價值很高。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馬肉這麼好,今天的飼養技術這麼發達,為什麼不引入到中原地區來飼養呢?

    答案很簡單,太不划算,寧願養殖牛也不養殖馬。

    所有食草動物都會面臨一個問題,草本植物的營養大部分都包含在難以消化的纖維素之中,為了更好地消化纖維素,上帝透過進化的方式,給了食草動物兩個選擇,一種是有足夠大足夠多的胃,就像牛一樣(這就是它們肚子總是鼓鼓的原因),另一種是足夠長的腸。

    而馬兒作為運動型帥哥,自然不可以挺個大肚子,再說吃多了也跑不動,於是就選擇了後者。

    雖然馬兒選擇擁有發達的腸道,這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彌補胃的不足,但是從總體上來看,馬的消化系統對草食的消化率仍然遠低於牛,有研究表明,同樣是喂麥秸稈,牛的消化率可以達到42%,而馬的消化率卻只有18%左右。

    有研究精神的小夥伴們感興趣可以去扒拉一下馬兒的粑粑,裡面通常會殘留一些看得見的未消化的草飼料。

    這就意味著,在吃下同等數量的飼料之後,牛長的肉比馬長的肉要多得多。

    此外,飼養馬兒在場地、飼料、水源以及管理等要求上也比牛羊要高得多,更加導致養馬的成本太高,還不如直接飼養肉類品質接近的牛更為划算。

    說在最後

    綜上所述,人們很少吃馬肉,主要還是受歷史、情感和經濟效益三個因素共同影響而形成的習慣,並不是馬肉真的很難吃。相反馬肉還是很多地方的特色美食,除了文中已經提到的著名的伊利燻馬肉、燻馬腸,大興安嶺的馬肉、馬板腸也很不錯;在日本的烤馬肉、馬肉刺身也很出名,在法國,也有很多人熱衷於馬肉排。

    所以在最後,我還是要替馬兒說句公道話,馬肉100%是一種營養健康又美味的優質蛋白質!

  • 17 # 秋閣一憑欄

    以前人們總是買一包驢馬肉,喝上幾杯小酒那才叫香呢,現在也沒有賣的了,其實馬肉很香下酒最好,不知道現在的馬肉都那去了,還真有點想吃卻吃不上了,不是沒人吃,而是沒有賣的,以前孩子一鬧就買上一包哄孩子,幾角錢很便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高考復讀失敗,上了三本,周圍很多的人全是打遊戲,談戀愛,我也想談戀愛,但又怕對不住自己的前途,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