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432887175718029

    黃復生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動物名稱考》,查“黃鼬Mustelasibirica”物種,有如下古代名稱——鼪、黃鼠狼、鼠狼、地猴、艾猴。

    兩晉時期的著名學者郭璞,曾為《爾雅》《方言》《山海經》等多部書籍作注,他那個時候所提及的“鼪”,即指鼬或鼬鼠,通常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黃鼬。宋·邢昺《爾雅註疏》、南朝梁·顧野王《玉篇》中也提到了“鼪”。

    而對“鼪”有怎樣的解釋呢?郭璞注到:“江東呼鼬鼠為鼪,能啖鼠,俗呼鼠狼。”也就是說,它是因為吃老鼠,而被叫做“鼠狼”的。那麼,還要反推“鼬”是什麼?回過頭來,我們還得查中國第一部辭書——《爾雅》。

    《爾雅·釋獸》中有一個“寓屬”,歸納了幾種有鼠字部首的動物。很多後來的訓詁學者(編者注:訓詁,指解釋古代漢語典籍中的字句。一般認為,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言叫“詁”。《爾雅》前三篇叫《釋詁》《釋言》《釋訓》,“訓詁”一詞由此而來。),貌似大多認為“寓屬”指的是獼猴、猴類或者靈長類,所謂“寄寓木上,故曰寓”。寄寓就是寄居、居住、棲息的意思。當然,這樣解釋也不算錯,但對古人定義的這個概念,還是有些狹隘了。實際上,我們認為,寓屬,就是一類善於攀援或者樹棲的哺乳動物,按照今天的說法,就是按照生態型別或習性給動物分類,相當於給鳥類分成遊禽、涉禽、陸禽的概念。

    《爾雅·釋獸》中說得很清楚:“今鼬,似鼦,赤黃色,大尾,啖鼠。江東呼為鼪。音牲。”從簡單的形態描述,不難想象,這裡解釋的物種,確實應為黃鼬。

    而“黃鼠狼”這個名字的出現可能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書中解釋到:“鼬,一名黃鼠狼。又名鼪鼠。又名地猴。”

    讓黃鼠狼這個名字更廣泛地傳播的,恐怕是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可以說這是中國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博物學”著作了。《中國古代動物名稱考》中稱《本草綱目》卷五一下(獸部),使用了“黃鼠狼”。

    《本草綱目》對黃鼬還有很多介紹:“按《廣雅》,鼠狼即鼬也。此物健於搏鼠及離畜,又能制蛇虺。”“鼬,處處有之,狀似鼠而身長尾大,黃色帶赤,其氣極臊臭。”

    從古籍中不難發現,我們的古人對黃鼬這個物種很早便認識得非常清楚。黃鼠狼,就是黃鼬。

  • 2 # 使用者5074478127603

    黃鼠狼古稱黃大仙。黃大仙是黃鼠狼,一般體形有28到40釐米,主要以肉食為主,多分佈在中國的中北部地區,黃大仙是黃鼠狼在民間迷信的一種說法,認為黃鼠狼會迷亂人的心質,從而尊稱為黃大仙,而到了現代對這種說明有了科學的解釋。屬於食肉動物,一般以蟲子、魚、鳥等動物為食,

  • 3 # 使用者3795136889240052

    黃鼬,學名Mustela sibirica,哺乳綱、食肉目、鼬科、鼬屬。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釋出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黃鼬屬於鼬科動物,因為它周身棕黃或橙黃,所以動物學上稱它為黃鼬。黃鼬俗名黃鼠狼,說起黃鼬大家都會感到陌生,但黃鼠狼的名字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黃鼠狼的名聲不太好,人們有句俗話:“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落下個偷雞俄的惡名。其實這是“冤枉”了它。 也有些地方稱之為“黃皮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仙葉幹尖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