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代>相當於“之”,可譯作“它”、“他”等。《捕蛇者說》:“以俟夫觀風者得焉。”
②<代>表示疑問,相當於“何”,可譯作“怎麼”、“哪裡”。《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④<副>多用於反問,相當於“怎麼”。《<論語>十則》:“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於句末,表示陳述語氣,相當於“了”、“呢”,常可不譯。《毛遂自薦》:“此百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
⑥<助>用於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可譯為“呢”。《齊桓晉文之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⑦<助>用於句中,表示語氣舒緩、停頓。《望洋興嘆》:“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記載而語焉不詳。”
①<代>相當於“之”,可譯作“它”、“他”等。《捕蛇者說》:“以俟夫觀風者得焉。”
②<代>表示疑問,相當於“何”,可譯作“怎麼”、“哪裡”。《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④<副>多用於反問,相當於“怎麼”。《<論語>十則》:“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於句末,表示陳述語氣,相當於“了”、“呢”,常可不譯。《毛遂自薦》:“此百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
⑥<助>用於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可譯為“呢”。《齊桓晉文之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⑦<助>用於句中,表示語氣舒緩、停頓。《望洋興嘆》:“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記載而語焉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