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滄海一聲笑

    其實唐朝和日本發生過戰爭,那就是著名的白江口之戰。

    公元663年,倭軍4萬餘人,戰船400餘艘,唐朝水軍2萬餘人,戰船120艘在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最終唐軍大勝,日本方面日軍戰船全部被焚燬,數萬日軍被殺或溺死。可以說這一戰唐朝基本上把整個倭國的精銳給滅了,從此沉寂近千年!

    此戰之後最終高句麗、百濟滅亡,倭國勢力退回本土。不久,唐朝於北韓半島高句麗及百濟故地設立安東都護府,新羅起兵反抗唐朝,唐羅戰爭爆發。唐朝取得大同江以北所有土地,新羅則統一了大同江以南的北韓半島。

    這一戰不但讓倭國的幾乎全軍覆滅,也讓倭國的傲氣徹底沒了。這個時候他們才認識到大唐的強盛,自己根本無法與大唐對抗。為了不讓唐朝記恨自己甚至把自己國家的名都改了,由之前的倭國改成了日本,這也是日本這個名字的由來。

    不過大唐確實沒有來打日本本土。因為在大唐眼中日本就是一塊蠻夷之地根本不屑於佔領。

  • 2 # 明月清風話古今

    唐朝為什麼不攻打日本呢?一是隔著海呢,咋過去呀?去日本那麼容易哪?鑑真去日本,去了七次才成功。元朝蒙古人攻打日本,去了十萬人,都扔大海里了,那時候航海不發達,而且非常危險。二是當時日本和唐朝沒有利益衝突,日本派了很多的留學生來中國學習,你說唐朝有什麼理由去攻打日本?日本與中國發生衝突是明朝後期,日本的豐臣秀極統治時期,日本進攻北韓,明朝派兵去北韓援助。

  • 3 # 這些歷史要讀

    第一:沒有攻打他們的必要;

    唐朝其實也和日本打過一場戰爭,那就是白江口之戰,這一戰日本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完全被強大的大唐軍隊給碾壓了。從那以後,日本人變得相當的乖巧,開始學習中國,大化改新,成為我們的學生。試問變得這麼乖巧的日本,大唐犯得著渡海過去揍他們嗎?

    第二:打他們沒用;

    當時的日本可是像現在那麼發達,那時日本人很矮所以被成為倭人,而且還很落後,和我們有隔了個海。攻打他們本來就不容易,打下來也沒什麼價值,所以根本沒必要去打他們。

    第三個:大唐很忙,沒時間理他們;

    其實大唐很忙的,沒時間理會這個小國。建國後有先後幹掉突厥和高句麗,然後又和吐蕃幹了上百年,這些都是當時大唐的主要敵人。此外,大唐還要經營西域,最西端都直接伸到阿拉伯勢力的邊界了。之後安史之亂後,大唐逐漸衰落,又得和國內的藩鎮幹,就更不可能打日本了。

  • 4 # 史書上冬眠的蛇

    大唐與日本曾經於663年8月27日至28日在白江口(今南韓錦江)發生過一場海戰,最終以大唐全勝而告終。

    當時,北韓半島上有三個國家,分別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其中高句麗是大唐的死敵,百濟與高句麗同族,故也與大唐敵對,只有新羅親大唐。百濟聯合日本攻擊新羅,新羅不敵,向大唐求援,大唐派出陸海軍支援新羅,大唐,新羅聯軍與日本在白江口遭遇,雙方發生海戰,當時日本有艦船四百餘艘,大唐有艦船170餘艘,雖然大唐艦船少於日本,但艦船製造水平明顯高於日本,並且唐軍訓練有素,戰術優良,所以一場海戰下來,打的日本全軍覆滅,死傷四萬多人。

    白江口之戰後,日本恐懼大唐的實力,未敢再插手北韓半島事物,消極防禦本土,害怕大唐征討他們。而此時的大唐根本沒把日本當回事,當時大唐在北韓半島認定的主要敵人是高句麗,只是順道幫下新羅,把百濟滅了,然後就一門心思對付高句麗了。

    幾年之後,大唐終於滅了高句麗,完成了隋唐幾代人的心願,而日本也看到了大唐的實力和自身的不足,決定改變敵對態度,派遣遣唐使全面學習大唐的方方面面。大唐征討北韓半島 一是解決歷史問題,二是穩定東北局勢,但征討日本,就沒有什麼價值了,因此也願意收了日本這個小徒弟,所以兩國進入到蜜月期。之後直到大唐滅亡,兩國也沒有發生戰事。

  • 5 # 愛家美食教程分享

    縱觀中日衝突,都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日本的勢力滲透威脅或直接侵略近鄰北韓,並以其為跳板,進而威脅中國東北、華北乃至整個東部和南部地區的安全形勢。從唐朝到明朝,乃至清末的甲午中日戰爭或後來的抗日戰爭,基本都是延續這個路數。

    唐朝時中日之間爆發了著名的白江口之戰,也是跟上面提到的情況相同,當時北韓半島處於歷史上的三國時期,分別建立三個國家政權(高句麗、百濟和新羅),這三個國家中的每一個國家其實都想統一另外兩個國家,其中高句麗和百濟同屬一個民族,這三個國家中高句麗相對最強大,但他兩與隋唐之間不友好,時常處於敵對關係,新羅其中最弱小,為了自保和對抗另外兩個國家,不得不依附大唐。後來日本當時稱為倭國直接滲透並侵入北韓半島,倭國派兵與其扶持的傀儡百濟軍隊一起準備滅掉新羅國,大敵當前新羅國只好向唐朝求救。於是公元663年,大唐王朝派出劉仁軌為大將,派兵13000餘人,戰船170多艘,和新羅聯軍一起在白江口水域(今南韓錦江入海口)與百濟和倭國聯軍對戰,當時倭國軍隊有42000多人和400多艘戰船,雖然人數和船隻數量上倭國軍隊佔優,但唐軍戰鬥力強大,並且武器裝備和技戰術先進,唐朝的造船技術當時遠勝倭國,唐朝的船隻高大堅固,居高臨下對陣倭國的400多艘小木船,劉仁軌借鑑赤壁之戰的方法以火箭火燒倭國船隻,最終四戰四勝,水陸全殲倭軍。中日之間第一次戰爭,由於唐王朝取得重大勝利,使得日本在1000多年的時間內都不敢染指北韓半島。從而使得大唐王朝乃至其後宋元明等朝代多數時間能夠有效控制北韓半島,確保了東北局勢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在中華文化的影響範圍之內。而倭國由於戰敗,看到中日之間的巨大差距,甘心以唐為師,多次派遣遣唐使來華,開始全方位學習和照搬唐朝的制度和文明。

    至於為什麼唐王朝不去攻打日本主要以下三個原因:1、白江口之戰奠定了北韓和東北地區的局勢,日本戰敗撤出北韓半島,甘心情願的接受戰敗,同時發奮圖強虛心學習唐王朝的制度和文明。對於唐王朝來說,確保北韓半島和東北地區的安全形勢是第一位,既然日本臣服,其後一直虛心學習,唐朝和日本之間以和為貴,雙方經貿文化交流密切,那麼就沒必要再去攻打日本。

    2、相對於北韓與唐王朝陸地相連隔海相望,距離較近,日本與中國隔著東海,距離相對遙遠,不僅唐王朝歷朝歷代多數時間都非常重視北韓問題,北韓局勢緊張或動盪不安都會影響中國周邊環境。當時的北韓受中華文化影響更深,其後多數時間成為歷朝歷代的附屬國。而日本由於大化革新後學習唐王朝相對北韓較晚,當時一直被當作化外之地,再加上航海技術制約,海上風浪大,就沒有再進一步攻打日本。另一方面,唐王朝是高度文明開放和自信,只要沒有威脅到自身安全和統治,不屑於去用武力攻打這樣荒蠻落後的化外之地,說白了當時日本在唐朝人眼中日本人還算聽話,日本國太落後,還不值得去征服。就是即便經歷風浪考驗,跨越千山萬水來到日本,要攻打也是需要傷亡大量士兵,並且遠離家鄉糧草供應和士兵願不願意也成問題,即便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打下來,長期看也難下守得住,所以得不償失。

    3、唐王朝當時是高宗李治在位,他本人受儒家和佛道思想影響,性格相對保守和懦弱,對領土擴張也沒有成吉思汗、忽必烈那樣的野心。其時當時唐王朝還要面對突厥、吐蕃和蔥嶺以西阿拉伯勢力侵擾和滲透,其後又歷經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自身政權也不穩,可以說無暇顧及。

    綜上所述,唐朝與日本之間的關係,只要日本不去威脅和進攻北韓,侵略和騷擾中國周邊及沿海地區,不主動挑事,大局上臣服和支援唐王朝,唐朝是不會主動去攻打日本的。

  • 6 # 歷史風暴

    唐朝為什麼不攻打日本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中原王朝在對外戰爭中所堅守的原則是對方是否威脅到了自己的國家安全。

    在隋唐時期,突厥人和高句麗人經常出兵攻打中原。突厥人在隋文帝時期曾經佔據了北方草原,勢力一直擴張到裡海一帶,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草原帝國。對隋朝的威脅遠超匈奴人對漢朝的威脅。所以,隋文帝透過軍事、外交等手段將全盛時期的突厥帝國分裂,降低了北方邊疆的壓力。到唐朝初年,由於國家剛剛實現統一,突厥的威脅又一次變的嚴峻。公元626年,突厥大軍一直打到長安近郊,直接威脅到了唐王朝的統治。所以,唐太宗臥薪嚐膽,終於打敗了突厥人。

    東北方向的高句麗人也是如此。並不是隋煬帝一時興起才決定東征。高句麗建國後,趁中原大亂不斷擴張領土,到隋朝已經佔據了東北和北韓半島大部。成為了僅次於隋朝和突厥的東亞第三大國家。早在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高句麗就曾經攻打過遼西的軍事重鎮。

    面對高句麗的威脅,隋煬帝才舉兵東征。可惜遼東一帶不適合中原人生活,大量的軍人傷病而死,導致失敗。隋朝滅亡後,唐朝繼續對高句麗用兵。一直打唐高宗李治時期,才徹底解決高句麗問題。

    再看日本,這個國家並不和中國接壤,一開始雙方是很陌生的。直到白江口之戰後,才摸清了對方的底細。白江口一戰日軍4萬2,戰船千餘艘;唐軍1萬3,戰船百餘艘。戰鬥的結果,日軍在陸上和海上都幾乎全軍覆沒。嚇得當時日本天皇在沿海遍修烽火臺,試圖抵禦唐軍對本土的攻擊!

    所以,對唐朝來說,日本的軍事實力是微不足道的。只要唐朝願意,可以輕易攻上日本本土。(以對馬島為中轉站,往東200裡就是日本本土,比去臺灣還近!)

    整是日本的軍力太弱,才挽救了日本免於被唐朝所滅。這就是中運王朝的性格,以和為貴!

  • 7 # 上將噯福斯

    唐朝的主要戰略方向在西北和西南方向,而不是東方。

    第一,這是由唐朝所處的戰略環境決定的。唐朝外部威脅主要來自西方和北方,東方的北韓和日本基本不構成威脅。

    唐朝前期,北方有強大突厥人,西南有吐蕃國、土谷渾、南詔,哪一個都不是省油的燈。特別是突厥人,多次兵臨長安城下。

    大家看這個圖,突厥和吐蕃就像兩個大石頭,一個在西北、一個在西南,重重的壓在大唐的身上。這樣的戰略環境下,孰輕孰重,一目瞭然,唐朝哪有心思去打日本。

    好不容易打敗了突厥人、消滅了吐谷渾,設立了北庭都護府、西域都護府管控著廣闊的疆土。唐朝西部邊境橫跨蔥嶺,最遠到達裡海附近。一路向西,還有更加遼闊的草原等著大唐去征服,誰會在意東海里的小島國。

    玄宗時期又與吐蕃國、南詔展開了長期戰爭。

    到了唐晚期,吐蕃國已經佔領了唐朝的河西走廊,還幾次攻陷長安。眼瞅著就要亡國,更不可能去打日本了。

    整個唐朝,絕大部分戰爭都在西北和西南方向,李靖、哥舒翰、高仙芝等一大批名將,都是在西部戰場揚名立萬。

    對東方只發動一場戰爭,就是征討高句麗和百濟的滅國之戰。因為這個高句麗和百濟實在不聽話,所以大唐順帶手就把他滅了。在這場戰爭中,大唐與日本之間爆發了著名的白門江海戰,結果不用講,日本的幾萬水軍,一個也沒跑了,全沉到海底喂王八了。打得日本人心服口服,一個勁的跪在地上唱征服。

    第二,唐朝與日本的關係總體比較良好。日本經常性向唐朝派遣使者、留學生,學習唐朝文化,政治制度,還搞起了大化改新。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人家都真心誠意要當小弟,就沒必要再往死裡打了。

  • 8 # 讀史明智的小電工

    在隋煬帝時期,日本(古代一直叫倭國)的聖德太子派使臣小野妹子,呃。。。這個妹子是個男的!給隋煬帝寫了一封國書,寫到:日出處天子致日末處天子,無恙!態度相當傲慢。後來這個妹子又來了一次,這次國書寫著:東天皇敬白西天皇!把隋煬帝氣的夠嗆,若非徵遼東拖垮了隋帝國,按照隋煬帝的脾氣,肯定不會罷休。可見,隋朝及唐朝初期,倭國是相當不服中國的。到了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時期,北韓半島上有三個國家,北面高句麗,南面百濟和新羅。其中新羅和唐交好,高句麗和百濟聯合攻打新羅,新羅不敵向唐朝求救。唐軍一出馬,百濟被滅國。唐軍主力撤回後,百濟又發生叛亂,並向倭國求救,倭國齊明天皇應允,派兵援救百濟。公元663年,唐軍兩萬餘人(戰船120餘艘)與倭國和百濟聯軍四萬餘人(戰船400餘艘)在白江口發生海戰。最終唐軍大獲全勝,小日本戰船全部被焚燬,四萬餘人或是被殺或是被溺死,可以說一戰把倭國的精銳全部滅了。訊息傳回倭國,舉國震驚,怕唐朝來複仇甚至在本土修建了大量的工事,不過在大唐眼裡,倭國乃蠻夷之地,根本不屑於佔領。可以說一戰就把倭國打服了,他們意識到自己根本無法與大唐相抗橫,為了不讓大唐記恨他們,倭國甚至把國名改為了日本。從此之後,倭國對大唐畢恭畢敬,派出了大量的遣唐使來到大唐,虛心學習,甚至為了改良本華人種還偷偷來大唐借種。。。。跟二戰後對美國一樣一樣的。。。從下面這張日本做的地圖可以看出日本對大唐是多麼的敬服!!!我們自己都不敢這麼畫。。。。日本這麼順服了,所以唐朝就沒必要跟他們計較了,在大唐看來蠻夷之地也不值得佔領。當時大唐的主要敵人還是突厥和吐蕃,所以大唐之後就一直沒對日本怎麼樣。

  • 9 # 雨後青山秀

    早在唐朝初年的時候,北韓半島上有三個國家,分別是新羅、高句麗和百濟,其中新羅當時與唐朝關係密切。百濟和高句麗頻頻侵犯新羅邊境,想要吞併之。於是新羅向大唐求助,唐朝在多次調解無果的情況下,派兵與新羅聯合攻擊百濟,並俘虜了百濟的國王。後來百濟國殘部企圖復國,並向日本求助。

    公元663年,唐將劉仁軌率領一百七十艘戰船行至白江口的時候,與日本一千餘艘水軍戰船遭遇,於是雙方展開激戰,這就是“白江口之戰”。雖然雙方實力懸殊,但唐水軍的戰船高大堅固,日本的小船根部不是對手,被唐軍狠狠地揍了一頓。殲滅倭人數萬,唐軍大獲全勝。

    據《舊唐書》記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

    戰敗的訊息傳到日本國內,舉國震驚,日本害怕唐軍乘勝攻擊日本本土,於是在九州等地區修築了大量的沿海工事作為防線。但唐朝壓根就沒去打,因為他們根本沒把這個偏遠落後的島國放在心上,不屑去打。

  • 10 # 錘吻鏡

    唐朝和日本曾經打過仗,著名的白江口一役,唐軍以兩萬海軍大敗日本四萬兵力,並且是壓倒性的勝利。

    這一站徹底把日本打怕,打服。日本戰役失敗後,日本人在國內惶惶不可終日,瘋狂修建防禦軍事,結果唐軍根本就不屑於來。

    唐朝為什麼不攻打日本?首先日本太弱,沒有成就感,要你跑那麼遠去打一隻螞蟻,你會去嗎?

    其次,日本太窮了,出兵一次要耗費不少錢財,不值。最後,日本被打怕了,所以特別軟弱,俯首稱臣,因此也沒有打他的必要了。

    我是小潘看歷史,你覺得唐朝不攻打日本的原因是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動高壓清洗機過流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