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馬史記
-
2 # 探測衛星A
個人認為,蘇德戰場蘇軍取得決定性優勢要等到殲滅白俄羅斯的中央集團軍群后才確立。
蘇軍在戰場上的幾次大的反擊,都是和美英攻勢相互配合,在牽制了德軍戰略預備隊的情況下發生的。
如斯大林格勒戰役,反攻是在42年10月和11初英、美在佔領阿拉曼和登陸法屬阿爾及利亞後,拖住了德軍的戰略預備隊基礎上,11月19日蘇軍發起的。
又如白俄羅斯戰役,在44年6月6日美英在歐洲登陸後,22日蘇軍發起了對中央集團軍群的進攻。
庫爾斯克戰役期間,盟軍7月9日發起了西西里島-義大利戰役,共同對付兵力不足的德軍。假設該戰役蘇軍先發起攻勢,自然也會在7月9日後的某個時間點。
由此可推測,當時的盟軍對德作戰,南北相互合作,最大程度地發揮優勢,減少傷亡,達成目標。同時也可以發現,作為美英一方和蘇軍一方,都不想在沒有配合的情況下,單獨發起進攻,獨自面對德軍的力量或可以說對單獨行動達成目標缺乏信心。
由此可見,蘇軍在44年6月前,蘇軍或美英軍都沒有在戰場取得無可爭議的決定性優勢,並隨心所欲地採取任何行動。
個人見解,參考。
-
3 # 島主說事
關於是誰打敗二戰希特勒德國的問題,到目前還一直在爭論不休。英美說是他們的功勞,俄羅斯說是前蘇聯功勞最大。但歷史就放在那裡,德國在二戰中的失敗,是世界反法西斯陣線共同打贏的結果。
-
4 # 94310417小云
千真萬確絕無虛假,一九四三年二月偉大的衛國戰爭之一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已結束,德意志聯軍損失了約130餘萬人,第六集團軍也被殲滅,元帥保魯斯無奈被迫投降,約九萬多人被俘。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拆點,到1943年盛夏蘇德雙方有在庫爾斯克進行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坦克大戰,希特勒不甘心失敗,令曼施坦因元帥大舉戰略反攻,集中了約250O餘輛先進坦克與之惡戰。蘇聯也集中了約8O0O多輛坦克和飛機大炮進行反擊。令朱可夫元帥和華西列夫元帥統一指揮,到8月2日德軍完敗。自此日起形勢有利於蘇聯紅軍,開始了局部的全面大反攻。到年底以收復白俄羅斯,兵鋒直搗波蘭首都華沙城下。而英法,加拿大,澳洲盟軍與1944.6.6日發動了規模巨大的諾漫底登陸戰,有228萬餘人強行登陸損失慘重。到年底才扺達易北河岸的阿登山區,受阻一度失利。到一九四五年初蘇聯銳不可擋風捲殘雲,二路大軍以包圍了德國首都柏林市。在負出了30餘萬人的犧牲後攻入柏林市。但德國統帥部為免受辱,向以艾森豪威爾為首的盟軍投降了。令斯大林盛怒,有於次日在柏林再次佈設會場向蘇聯再次投降,歐戰自此勝利結束。每年的5月9日為蘇聯的勝利日。
-
5 # 海中巖haha
是登陸前蘇聯勝利就已經決定了,而不是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如果盟軍不登陸,蘇聯肯定也是能勝利的,不過是論持久戰而已,再打個5年怎麼也能滅了德國,就和塞班島戰役以後美軍就已經肯定能打敗日本了,但還要打很多年一樣,能夠勝利和最終勝利差的還遠著呢。
-
6 # 紅色手電筒
這種說法是蘇聯人為了貶低西方盟友在二戰中的作用而提出的,就合現在西方國家把對蘇援助的作用提高到了誇張的地步一樣。
在1944年6月,蘇軍的確是已經開始了大反攻,並且已經是收復了非常重要的頓巴斯工業區,同時戰時的工業生產進入了高峰。
但是,蘇軍在1944年開始的十次打擊,應該說並不順利,尤其是在波羅的海地區進行的幾次進攻,德中國人憑藉複雜的地形進行的抵抗十分激烈,蘇軍雖然是把德中國人擊退,但是沒有能夠消滅德軍的重兵集團,而蘇軍在烏克蘭方向發動的幾次攻勢也是由於德軍已經把重兵集團調了過去,雙方形成了頂牛的狀態,這種情況下,蘇軍雖然還是一步一步的逼近德國,但是戰鬥還是很艱苦,並不是那樣摧枯拉朽。
英美在這個時候在法國登陸,一方面是象這種規模的登陸作戰的確是有非常大的難度,同時還要首先把德國狼群給跨大西洋運輸線完成的損失縮減到能夠接受的程度,這些都需要時間,另一方面,如果這個時候還不投入歐洲大陸,那麼在戰後的歐洲大陸也就是沒有美國和歐洲的位置了。
在執行諾曼底登陸行動中,美英方面和蘇軍在戰略上是開始了一定程度的配合,6月6日,盟軍在法國登陸,而過了十幾天,6月22日蘇軍在白俄羅斯動手,開始了白俄羅斯戰役,這兩次大規模戰役都是沉重的打擊了德軍,如果這兩次之間沒有一定程度的配合,那麼按照德中國人的慣例,肯定是從戰況相對平靜的地段抽調兵力去救火,當時法國和白俄羅斯都是這樣的地段,如果沒有白俄羅斯戰役,德中國人肯定從白俄羅斯的中央集團軍群抽調部隊去諾曼底,而如果是平安無事,德國肯定又是從法國抽調兵力去堵白俄羅斯戰役形成的大口子。
朱可夫元帥在回憶錄裡邊說的,在準備白俄羅斯戰役的過程中,傳來了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訊息,雖然這個時候對於第二戰場的需要已經不象2年前那樣迫切,但是還是蘇聯軍人還是非常高興,德國法西斯距離徹底失敗已經不遠了。我覺得這是蘇聯人的真實想法,戰鬥還是非常艱苦,能夠有一個並肩作戰的戰友不是壞事。
當盟國方面是在法國登陸以後,德國就處於了德國軍人最忌諱的兩線作戰,任何德國還會贏得戰爭的可能都已經不復存在,這種情況下,和英美方面單獨媾和然後集中兵力和蘇軍大打,就成為了德國的幻想,從而爆發了7-20事件。
-
7 # 戰略論
盟軍登陸諾曼底發生在1944年6月6日,而直到此時也不能說蘇聯已經在東線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雖然自1943年7月的庫爾斯克會戰以後,蘇軍一直處於戰略進攻中,掌握著戰場的主動權,但是並沒有取得決定性的戰果,再沒有像斯大林格勒戰役那樣圍殲一個德軍集團軍級的戰役集團。事實上在1943.7-1944.6這一時期內,蘇軍的損失仍舊大於德軍,這主要是因為德軍佔據著防禦的地利優勢,而且在曼施坦因等優秀前線指揮官的領導下,德軍充分利用了在機動作戰方面的優勢,巧妙的躲過了蘇軍一次次的合圍,蘇軍很難將戰役、戰術突破發展為戰略上的勝利,反而在突破德軍的縱深防禦陣地時蒙受了較大的損失。
1942年德軍在斯大林格勒遭遇空前的慘敗時,整個德軍南翼戰線都存在著崩潰的威脅,不過德軍通過將西線大量的野戰師調往東線最終阻止了這一崩潰,並一度奪回了戰場主動權。而到了1944年局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盟軍在諾曼底的登陸牽制了西線德軍,並迫使德軍將東線的幾個裝甲師調往西線,而不久蘇軍又在東線發起了龐大的攻勢,這是盟軍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協同,迫使東西兩線德軍同時接受決戰,無法互相增援,在短短几個月內,3個德軍野戰集團軍群被殲滅(西線的B集團軍群、東線的中央集團軍群和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另有2個集團軍群被重創(北方集團軍群和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德軍無力補充如此巨大的損失,失敗也至此不可避免!
-
8 # 寒水65
對!諾曼底登陸發生在1944年,而此蘇軍在1943年就進入了全線大反攻!美英法是在眼看德國敗像已露,東線節節敗退的大趨勢下,為了不讓蘇聯獨佔歐洲,獨享勝利果實,發動了諾曼底登陸。有取巧之嫌!
-
9 # republic
蘇聯戰時工業被腰斬,但坦克產量卻沒下降,最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背後有盟國的大力瘋狂輸血。這其實相當於打遊戲掛外掛。因為大量的英美援助,在蘇德開戰前,蘇聯只有低端機床,特種機床,高階機床完全依靠英美德進口,蘇德開戰後蘇聯只能從英美出進口高階機床和特種機床,蘇聯的中重型坦克的B-2發動機,輕型坦克的202發動機,坦克炮,都極度依賴這些機床生產。蘇聯戰時裝甲鋼生產所必須的鉬、鎳對盟國的依賴。離開鉬、鎳,蘇聯裝甲鋼就是豆腐渣。其他援助網上都查得到就不提了。朱可夫曾經說,“現在大家都說盟國從來沒有幫助過我們……但是要知道,不能否認的是美中國人為我們迅速大量生產並供應了許多物質,沒有這些物資我們就不可能組建我們的後備部隊,也不可能把戰爭繼續下去,我們沒有炸藥和火藥,沒有這些東西,步槍就沒有子彈,美中國人真誠地給我們迅速生產並提供了多少鋼材啊。如果沒有美中國人提供的鋼材,難道我們能很快地生產出坦克嗎?”連朱可夫都認為沒有盟軍的援助就無法取得勝利,這些所謂軍事磚家比朱可夫還厲害嗎
-
10 # 好吃不好色之徒
如果西方盟國在那時候完全停止對蘇聯援助,形勢就會徹底不一樣。希特勒還控制著大部分歐洲,完全可以利用那裡的資源。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看一下這時候的戰場態勢,作為二戰轉折點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早已經在1943年的2月結束,1943年8月結束的庫爾斯克會戰蘇聯雖然很慘,但是德軍在此戰後徹底失去了戰爭主動權。作為蘇聯反攻的“斯大林十次突擊”已經進行到了一半,此時蘇軍正在準備著手解決芬蘭的附庸軍,迫使芬蘭退出戰爭,在中部蘇軍已經推進到了白俄羅斯。總體上在東線的德軍銳減到蘇軍的一半,形勢一片大好。
其次,搞軍工生產競賽德國現在已經比不過蘇聯,蘇德戰爭前期蘇聯雖然損失慘重,但是他們很快緩過神來,整個蘇德戰爭期間蘇聯生產坦克十萬餘輛,飛機有十三萬之多,各種炮一百多萬門,蘇聯在戰後一躍成為超級大國,這不是宣傳出來的,德軍即使硬撐也撐不過蘇聯的鋼鐵洪流。當然美國的援助也影響到了二戰戰局,二戰美國的對外援助60%給了英國,22%給了蘇聯,這些物資一定程度上讓蘇聯挺過了最關鍵的1942年,但這些物資僅佔蘇聯二戰生產的4%左右,在蘇聯開足馬力生產的1944,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講到這裡,老馬還要說一下英美盟軍對德國軍工產業的破壞,美英的戰略大轟炸也對德國的軍工生產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最著名的就是“德累斯頓大轟炸”。德累斯頓是德國軍工生產的主要基地,這次大轟炸發生在1945年2月,大轟炸使得這座歷史名城變成一座廢墟,此時此刻蘇軍都快打到那裡了,這時候美英兩國的行為有“不讓蘇聯獲得這座軍工生產基地”之嫌。
最後,老馬講講搶勝利果實的美英盟軍,英軍就不說了,二戰一開始就開始跑,西線戰場從敦刻爾克跑了幾十萬人,東南亞戰場一敗塗地。美中國人來了給了大家定心丸,可是開闢第二戰場一直拖到1944年,要不是看到蘇聯進展迅速,估計他們還會拖到1945年。德軍的主力一直都在東線跟蘇軍硬剛,西歐戰場西線戰場的戰爭烈度遠遠沒有東線高,阿登戰役之後德軍就再也沒有能力扭轉戰局。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兄弟連》,到了戰爭中後期德軍當中多了很多小孩,德國到這時候已經是強弩之末了。老馬順便說一下此時的法國,自打法國戰敗後本土法中國人一直沒有停止對德國的抗爭,最猛的還是法共,法共最強大的時候有五六十萬人,是法國本土最主要的反德力量,他們堅持敵後游擊戰,著名的“巴黎起義”就是他們領導的。可以預見,要是美英不上岸,法國最後也將會是紅色的。諾曼底登陸的意義不是決定性的,但它確實加速了納粹德國的滅亡,只是蘇聯垮臺後,西方媒體宣傳刻意淡化了蘇軍在戰爭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