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I國葉
-
2 # 牯嶺之麓
農民這個詞來自於對階級分類。有關階級分類大約有五類,工農商學兵。不過,這種分類法目前已經過時了。
中國五千多年來,一直處於農業社會,直到最經二十年,中國經濟才擺脫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工業,服務業成為主導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流。
農民在中中國人眼裡有幾個印象。
農民很窮,長期以來,中國農業並不發達,尤其是近代歷史上,西方農業機械化程度大幅提升之後,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依然沒有擺脫傳統農耕方法。
農民很樸實,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的工作與生活方式,讓無數的農民長期在自己一畝三分地裡祖祖輩輩勞作,沒有非分之想,給人印象就是老實、沒有野心 ,樸實無華。
農民很善良,很長時間裡,農村的交通並不發達,農民生活圈子受到地域限制,為了儲存自己生存能力,農民之間互相幫助,報團取暖的風氣尤為濃厚。在這樣環境中,大多數農民都養成一種善良的生活習慣。
農民很保守,缺乏知識和教育的機會,唯一能夠提升自己生存能力方法,就是以守為攻,守住老祖宗傳統,過自己的生活,對於新生事物,通常不容易接受。
當然,時代進步了,在城鎮化浪潮中,農民形象也隨之改變,不過,大多數農民工進城,依然受到了很多政策性歧視,比如,孩子就學,找工作,找物件等。即使在城市裡生活很長時間,被歧視的情形隨處可見。不管是政府還是居民都存在著有形無形的異樣眼光看待農民。
-
3 # 使用者老崔批發
農民這倆字,一見很親切!我們的祖先大多都是農民。農民勤勞儉樸,心地善良。農民聰明能幹,熱情好客。農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大地財富的創造者!我愛農民兄弟姐妹們。
-
4 # 烏秋898
無農民就成不了國家,何況中國十四億人口,農民佔了八億,王復重說要消滅八億農民,國家才能富強,中國地大物博,如果消滅了八億農民,還剩六億人口,這還成個國家嗎?!
農民是衣食父母,吃,住,穿等全靠農民和農民工生產建設,糧食,蔬菜,高樓大廈那一樣不是農民和農民工生產建設的,沒有了農民還像個國家嗎?
所以,農民對整個社會是作出很大貢獻,現在城市裡許多人,往上幾輩子,那一個祖上不是農民出生。
因此,農民雖然大多數人都生活在社會低層,屬於弱勢群體,但還是值得社會上重視和尊敬的一個群體。
-
5 # 王俊海36
我是一地地道道的農民,農民這兩字給我們人民帶來了什麼樣的思想?思想這兩個字是不是想表達人民對農民的看法或者是印象?如果是這個意思,那我就說說,老實巴交,土裡刨食,頭髮長,見識短,邋里邋遢,面朝黃土背靠天,總之,形容農民的詞太多了。
-
6 # 徒窮
農民生活在農村,是社會收入最低人群,農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是社會各行業最差的行業,農民本來收極少而且極不穩定,旱,澇,蟲,風,雨,雷,電都是農民的天敵,農民給社會留下的永遠是貧窮,落後,無知,靠一身蠻力唯系生活的群體,農民幾千年來都是底層次人群,他們是否習慣了這種生活,臨時工,勞務工……他們接受了這些本來就不平等的工作和待遇,農民二字,給農民戴上沉重的十字架,但真不知道農民兩字,會給人民帶來什麼樣的思想,在回答這個問題上,對"思想"二字開始陌生起來!
-
7 # 馬振如
農民只是一個職業的名稱,沒有特殊的待遇,跟環衛,保潔,保安,司機,工人,教師,醫生.........等等,一樣都是職業的一種
-
8 # 江湖人稱老頑童999
有一次和一位老弟辯論,他一貫以城裡人自稱,俺說,你查查祖宗家譜,不出三代,你肯定是農村人。
上海是個碼頭時,有多少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講兩句“阿拉、儂、白相”就是地道上海人了?
南京歷經不少朝代,特別是清兵入關後,不少南京人逃亡,最遠雲南。再經過抗日戰爭,後來的南京人,一是蘇北人,二是南京郊區的農村人,故而形成城南城北倆口音……。
農民的國家,是農民的歷史,是農民的光榮。
-
9 # 風霜8963
農民己經是另一種稱呼了,身兼二職,農民工人,簡稱農民工,他們用玩強的生命,完成了中國的工農業各項工作任務,他們生存下來了,以最簡單的生活方式創造了最偉大的事業。
-
10 # 田中行A
農民倆字,最先給我的感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勞的樣子,是魯迅筆下閏土的年青樣子。他給我們的思想是自給自足,勤勞善良。
-
11 # 在春天路等春天
如果你看過美國浪漫主義作家霍桑的小說《紅字》,你就知道,農民這兩個字或者這兩個字界定的身份,就是中國社會的紅字。
它代表貧窮、愚昧、落後、無知,基本用來表達不屑和強調優越感,比如:你就是個農民、小農意識、鄉巴佬、村姑。
事實上,由於資源分配的不平等,農民確實在各個層面落後於城市居民。
曾經有一篇網文《我花了20年時間才可以和你一起喝咖啡》,很刺耳但很真實。
我年輕的時候以農民身份為恥——因為農民也瞧不起農民,為了擺脫它的束縛和烙印,我去了城市,不再從事耕作。但即便我和其它不安分的我們一起努力蛻變,也擺脫不了我的出身——總有無形的力量在提醒你:農民工、農民藝術家、農民企業家、農民……它就是一個無法抹除的烙印。
我的戶籍決定了我不能和城市居民享受一樣的待遇,我的子女同樣如此——沒有學籍,沒有退休概念,沒有退休金。
我的根,我的父母,我的祖宗十八代,他們無法更改。
我已經50歲了,不再為自己的出身糾結,並且在發聲的時候刻意強調我是農民,只為在有生之年,可以為我和我所屬的階層找到平等和尊嚴。
我非常苦惱的是,我所為之悲憫的同類因為不再為衣食苦惱,開始對我的非分之想展開了圍攻。
因為我們是農民,要平等就是僭越,眼目前最要緊的是感恩。
我有幸看到農民有了養老金,這是劃時代的進步,但長夜漫漫,“農民”二字仍然是讓人隱隱作痛的傷疤。
-
12 # 墨劍春秋
農民是培育真正人才的搖籃,真正愛國的是農民,能夠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是農民,能夠給中國人提供衣食住行的是農民,農民不是專家,但在關鍵時農民比專家還專家,農民絕對可以變成專家,但專家絕對吃不了農民的苦,是科技強大了中國,是農民創造了財富,所有苦丶髒丶累丶險的活都是農民在做,這就是當代農民的真實寫照!
-
13 # K興哥
農民兩字來源於原始社會把動物都要吃不到了,之後一點一點改吃素草類,從生活中發現了穀物豆類後才型成種植,道之農民兩字在人類屬祖先的岀現,社會的生存必須把農民放在第一位,這是專利中的專利,才要小看這一點、一切都會變成屁魂。
-
14 # 人海之中認識了ni
農民這倆字,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思想? 是“社會職業分工”。王復重說的要消滅8億農民,我理解他說的不是要消滅8億農民的生命,而是要消滅8億農民這個職業!一個14億人口大國,工、農、商、學、兵各行各業形成了相互依賴,缺一不可的社會生活鏈。當然如果是一個幾萬人甚至幾十萬、幾百萬人口的小國,其職業可以單一,全中國人民都可以去生產手錶,也可以去下海打魚,其它的生活用品都可以進口解決。倘若中國14億人都去當總統那將是什麼樣的狀況?
回覆列表
農民,很多語境等同於“草民”,臉朝黃土背朝天躬耕於天地之間,冬伴冰雪,夏隨風雨,春種秋收,在大自然的歲月裡周而復始地勞作。
農耕歷史伴隨著農業文明,農民一直被封建統治者踐踏,被文人們歌頌。
耕讀文明貫通了所有封建王朝,農民深知靠天吃飯的艱辛,所以每一代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讀書,考入統治階級陣營。
學而優則仕,大概就是農民帶給人民的第一個啟示。再有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推動了封建王朝週期運動。
農民因為躬耕的樣子,通常都是短視的樣子,“半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兒”。
經歷歷代封建統治剝削壓迫,腦子裡被灌輸也只剩下跪安了,只要不被餓死,一切都可以忍受。很少有大人物的志向“苟利國家生已死,豈因福禍趨避之”。
儘管多如螻蟻,生如百草,但是農民一直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力量。雖然都只是歷史的炮灰,很少能夠享受到勝利的成果,但是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總是不得不揭竿而起。
農民帶給人民的就是歷史反抗。
既然農民能夠推動歷史,那麼也不乏其中誕生偉大人物,陳勝吳廣,李自成等,更有近代彪炳史冊的人物毛澤東,誕生了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貢獻將永遠被歷史銘記。偉大思想終將指引人民到達未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