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123873729919523

    項羽出生楚國貴族,勇武過人,但驕傲自大、剛愎自用,且智謀不足。在鴻門宴上自大無謀,沽名輕敵,當聽到曹無傷告密後,勃然大怒,下令“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暴露了他驕傲自大,不可一世的神氣。當他聽了項伯“善遇之”的話後,又馬上許諾,輕易改變主意,不去進攻劉邦,表現出他頭腦簡單、剛愎自用的特點。當劉邦假意殷勤,說什麼“令將軍與臣有隙……”時,他毫無覺察,反而將告密的曹無傷和盤托出,“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更進一步說明了項羽的麻痺輕敵,不懂策略。當他見了樊噲反喜其勇,受了責備,無以應對,表現了他不辨是非,不善辭令的特點。在關鍵時刻,又不善採納軍師範增的意見,也不善於識破敵人的陰謀,特別是劉邦已經逃走,他在失敗的情況下,仍不醒悟,表現了他的麻木不仁,頭腦不清。

      劉邦出生低微,但他善於用人,能隨機應變,多謀善斷。對自己的對手能委屈求全。當他聽到項羽要攻擊他時,他百般拉攏項伯,親臨鴻門向項羽請罪。在生死關頭,也沒有忘記給要殺掉自己的范增送禮,極盡拉攏、矇蔽之能事,以行緩兵之計,保全自己。表現出他是一個機詐權變,善於玩弄政治手腕的政治老手。對於自己的屬下(張良、樊噲等人),他能禮賢下士,知人善任,從善如流,使得屬下與他相依為命。劉幫的這段話就是明證。

      夫運籌帷賬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事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事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記》)

      在鬥爭中,他假話連篇,狡猾多變,富有鬥爭經驗。他野心勃勃,又能卑躬屈膝,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政治人物。作者就是這樣把劉邦、項羽等人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進行對比描寫的,因此,描寫細膩深刻,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其三,文章還透過人物與人物之間的相互對比、映襯、烘托來表現人物的不同性格。司馬遷寫人物,不只是寫人物各自做了些什麼,而且常讓人物在矛盾衝突中彼此對比、映襯、烘托。展示他們各自的個性,使人物形象更鮮明、更豐滿。例如:項羽在優勢的情況下恃勇驕橫,毫無遠慮;劉邦在劣勢的情況下能忍辱負重,善於儲存自己。項羽剛愎自用,粗疏麻痺,拙於應變;劉邦善於採納意見,心機很多,能隨機應變。項羽任人唯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才,將士不能盡其力,仁者不能播其惠,信者不能放其忠;劉邦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臨危受命。項羽養殲貽患,又自絕敵營內應;劉邦有奸必除,又能爭取敵人內應為自己效勞。這樣的對比、映襯,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並揭示了劉勝項敗的必然趨勢。

      又如張良和范增,都是劉、項的著名謀士,都有政治遠見和謀略,但兩個人的性格各異。在“鴻門宴”這個決定劉、項兩方誰勝誰負的關鍵時刻,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袂以示之三”,暗示項羽下令殺掉劉邦,當項羽“默然不應”後,他就“出招項莊”,要項莊“人前為壽”,以舞劍之名擊殺劉邦於座。這些描寫,表現了范增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急欲殺掉劉邦的迫切心情。而張良在這預伏殺機,劍拔弩張的緊急關頭,卻從容不迫,冷靜沉著,為劉邦出謀劃策,擺脫險境。范增與張良在對比、映襯之中,各自個性顯得鮮明、突出,人物形象各具特色,符合人物身份。

      其四,文章語言精煉傳神,具有個性化的特徵,作者往往三言兩語在對比中刻畫出人物的性格。樊噲是一員猛將,在鴻門宴上既顯得勇猛粗獷,又粗中有細。劉邦處於危急時刻,他能挺身而出,“臣請入,與之同命”七個字就表現了他的忠心。當項羽再次要他飲酒時。他又抓住時機,慷慨陳詞,義責項羽,罵得項羽理屈詞窮,“未有以應”,這裡又表現了樊噲的機智。這些語言,非常符合樊噲的性格特徵,使樊噲智勇雙全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另外張良、范增的語言也很符合謀士的特徵。《鴻門宴》中語言也非常精煉,如“秋毫無犯”、“勞苦功高”、“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等詞語至今仍被人們廣泛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姑蘇城外寒山寺,為啥寫到寒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