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於無聲處3771於建國
-
2 # 使用者4751288952612
飲食特色 壯族是最早栽培和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發達,稻米也自然成為壯族人民的主食。稻米制作方法多種多樣,有蒸、煮、炒、燜、炸等,各種米飯、米粥、米粉、米糕、餈粑、粽子、湯圓等,是壯族人民日常喜愛的
建築特色 壯族住房多數與當地漢族相同。廣西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區的壯族村寨,還保持著古老的傳統住房形式“幹欄”
壯族民俗概述
壯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生活環境和歷史條件下,在長期共同的生產實踐和社會交往中,透過社會約定俗成儀規。是民族文化的一種歷史積澱。這些民情風俗,是民族的悠久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特徵的一個構成基本要素,成為連結這一人們共同體的一種紐帶。
目錄
內容簡介
壯民族風俗的主要特點,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圍繞生產,調節生活。壯民族是以稻作著稱的農耕民族,歲時節慶活動大多是隨著生產季節和農作節奏來開展的。如迎春牛對歌、開耕節、牛魂節(脫軛節、敬牛節)、拜秧節、谷魂節(嘗新節)、餈粑節,古時還以收割慶豐收作為迎新歲節日,即所謂"壯年"。這些圍繞著各個重要生活環節活動的儀俗,儘管表現為原始祭祀性的形式,但帶有生產動員和期望豐稔的含義,寄託著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對調節勞動生活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2)祟尚互助,團結協作。由於稻作生產季節性強,在生產力低下的歷史條件下,農作過程有賴於群體力量。“凡耕穫,皆通力合作,有古風”(《鎮安府志》),“有無相資,一無所吝”(《赤雅》)。一家有事百家幫,一人有難眾人當,這是壯族社會的傳統習尚。不少地方在進行重要的生產生活活動時,往往以各種民間的互助組織形式出現,如“輪牧”、“陪工”,以及“婚姻會”、“長生會”、“建新會”、“水利會”、“築路會”等等。透過這些風俗媒介,發揮團結互助的精神,抵禦各種困難,求得共同的生存發展,增強了民族內部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