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咩小藝
-
2 # 安如山495
則在文言中的意思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等畫物也。從刀從貝。貝,古之物貨也。,古文則。,亦古文則。文則從鼎。子德切
說文解字注
等畫物也。等畫物者、定其差等而各為介畫也。今俗雲科則是也。介畫之、故從刀。引伸之為法則。假借之為語䛐。從刀貝。貝、古之物貨也。說從貝之意。物貨有貴賤之差。故從刀介畫之。子德切。一部。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子德切【集韻】【韻會】卽德切,音側。【說文】則等畫物也。從刀貝。貝,古之物貨也。【徐曰】則,節也。取用有節,刀所以裁製之也。
又【玉篇】法也。【爾雅·釋詁】則,常也。【疏】謂常禮法也。【周禮·天官·冢宰】以八則治都鄙。【鄭注】則,法也。
又【增韻】凡制度品式皆曰則。【書·說命】明哲實作則。
又天理不差曰則。【易·乾卦】乃見天則。【詩·大雅】順帝之則。
又法其可法者曰則。【書·無逸】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於觀,於逸,於遊,于田。【注】戒成王效法文王也。【詩·小雅】君子是則是傚。
又【周禮】五命賜則注:地未成國之名。
又夷則,七月律名。【前漢·律曆志】則,法也。言陽氣法度,而使隂氣夷當傷之物。
又【韻會】助辭,又然後之辭。【論語】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3 # 彬彬吶.
負文言文解釋如下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醉翁亭記》
宋 · 歐陽修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與朱元思書》
南北朝 · 吳均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明 · 宋濂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題李凝幽居》
唐 · 賈島
“則”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法則、準則。《叔向賀貧》:“宣其德行,順其憲則。”
2、榜樣。屈原《離騷》:“願依彭咸之遺則。”
3、效法。《易經·擊辭》:“河山圖,洛出書,聖從則之。”
4、等級。《漢書·敘傳》:“坤作地勢,高下九則。”
5、用於加強判斷,相當於“乃”、“就是”。《岳陽樓記》:“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6、表示限定範圍,相當於“只”、“僅僅”。《兩小兒辯日》:“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
7、表示順承,相當於“就”、“便”。《寡人之於國也》:“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
8、表示轉折,相當於“卻”、“可是”。《師說》:“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9、表示後一件事是新發現的情況,相當於“原來已經”。《殽之戰》:“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10、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假使”。《史記·項羽本紀》:“謹守成皋,則漢欲挑戰,慎勿與戰。”
11、表示讓步,相當於“倒”、“倒是”。《國語·晉語》:“美則美矣,抑臣亦有懼矣。”
12、無意義。《詩經·齊風·雞鳴》:“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13、表示疑問,相當於“呢”。《荀子·宥坐》:“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