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皇璇澤

    宇航員個個都是國家英雄,個個都如國寶般珍貴,他們返回地面之後不能自主行走,只能被工作人員連同座椅抬著走,是因為他們此時的身體狀況就如嬰兒般脆弱。

    看到這裡有的朋友不禁會問,為什麼宇航員是被工作人員連同座椅抬著走的,難道他們不能自己走路嗎?今天我們就在一起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在這之前,我們下來了解一下,宇航員是怎麼返回地球的?

    航天器和宇航員返回地球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凝聚了無數科技工作者的心血,一般來講,航天器返回地球分為宇航員準備階段和返回艙降落地球階段。

    宇航員準備階段

    宇航員乘坐航天器到達空間站之後,會在空間站工作生活2到6個月不等的時間,在完成任務之後返回地球之前,需要做一系列的準備工作,為之後的乘坐返回艙順利返回地球做準備。

    1.體育鍛煉。宇航員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之下,會產生一系列的不良反應,比如小腿肌肉萎縮,大腦反應速度降低等。為了順利完成返回地球的任務,宇航員會進行一些體育鍛煉,讓身體處於最佳狀態。

    2.整理空間站。宇航員會對空間站的艙內環境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清潔,對空間站內的物品和物資進行統一的整理歸納,並將存放的物品全部入庫。

    3.檢查裝置。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檢查航天器的各項功能是否完好,尤其是要確保返回艙各系統的正常執行,這中間不能有絲毫差錯,這關係到了宇航員能否安全返回地球。

    4.坐穩扶好。當這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完成以後,需要坐好並繫好安全帶,最後檢查航天服的氣密性以及裝置的完好度,等待地面控制中心的命令,為最後的返回時刻準備著。

    返回艙降落地球階段

    1.宇航員在接到地面控制中心的命令後,會駕駛飛船與空間站進行分離,等到返回艙順利進入返回軌道之後,從而進入比空間站更低的一條軌道。

    2.返回艙在進入返回地球軌道之後沒有動能,處於無重力狀態,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返回艙會呈現一種自由飛行的狀態。返回艙自由降落一定階段後進入大氣層。

    3.在距離地面大約100千米的高度時,返回艙進入大氣層中,在這一過程中,返回艙會面臨兩大考驗,如果稍有不慎,很可能會艙毀人亡。

    首先是會遇到高溫的情況。由於大氣層的密度增高,返回艙在降落的過程中與大氣層激烈摩擦,艙外的溫度迅速升高,如果返回艙沒有采用特殊的隔熱材料,並且有效降低艙外溫度的話,這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其次,返回艙會和地面指揮中心失去聯絡。返回艙在和大氣摩擦的過程中,下降速度會迅速從幾公里每秒降低至幾百米每秒。並且在這個下降的過程中,由於返回艙溫度迅速上升,會在返回艙外表形成電離層,遮蔽無線電訊號,導致返回艙內的航天員與地面指揮中心失去聯絡。這也是宇航員返回地球的過程中最危險的時刻。因此,這個區域被稱為無線電“黑障區”。

    4.返回艙經過大氣層在距離地面10千米左右的高度時,返回艙的回收著陸系統開始工作,先後拉出引導傘、減速傘和主傘,使返回艙的速度緩緩下降,並拋掉防熱大底,在距地面1米左右時,啟動反推發動機,使返回艙實現軟著陸。

    以上步驟就是航天器返回地球的主要過程,中間最危險的時候就是返回艙失去重力進入大氣層之後的階段,此時航天員面臨著高溫和失去聯絡的雙重考驗,他們是真正的英雄。

    宇航員在空間站生活幾個月,身體會產生哪些變化?

    很多朋友都知道,空間站是建立在距離地面400千米的外太空,這裡環境惡劣。不僅有噪音、輻射,更重要的是失重。失重也是和地球環境最大的區別之一。

    1.肌肉萎縮,骨量流失

    我們從電視上經常會看到宇航員在太空輕飄飄的,處於一種漂浮狀態。他們看似簡單地飄來飄去,其實這樣的環境對他們的身體會產生很多不利的影響。

    我們身體的肌肉和骨骼是為了適應地球的環境而設計的,在地面站立時,我們必須克服地球的引力才能站起來,所以我們在地面的一切行動無時無刻不是在鍛鍊著人體的骨骼和肌肉。

    而航天員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中,長期生活和工作,身體的骨骼和肌肉處於放鬆狀態,甚至給人一種長高了的感覺。

    長此以往在太空生活,航天員的肌肉會萎縮,骨量會流失,如果嚴重的話,甚至會發生骨質疏鬆的危險。

    回到地球的宇航員要重新站立起來,不僅需要克服地球的重力,還需要支撐自身和宇航服的的重量,此時如果讓骨骼肌肉萎縮的宇航員站起來,輕則會骨折,重則會對宇航員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2.身體迴圈系統改變

    宇航員長時間在失重的太空環境中生活,身體為了更好地適應這種失重的環境,會對自己的身體迴圈系統做出調整。

    在太空中宇航員為了適應失重環境,身體內的血液和水分會向上肢集中,尤其是向胸部及以上集中,此時宇航員都是頭重腳輕,所以宇航員都會出現“頭大”的現象。

    我們在地球上都是頭輕腳重,為了克服地球的重力,我們的血液和水分都會向下身集中,這樣我們才能支撐起整個身體,才能走起路來摔不倒。

    宇航員重返地球之後身體的迴圈系統無法一下子適應地球的重力環境,此時的他們就好像身體在“倒立”,會出現頭暈眼花的現象。

    3.大腦前庭系統出現紊亂

    大腦前庭系統的主要作用就是感受空間位置的存在,主要是依靠地球重力來感知空間和方位的。

    宇航員在空間站在太空上處於失重狀態,失去重力沒有了參照物,所以宇航員在空間站的感知方位必須要有參照物作為參考,才能得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而當他們再次回到地球之後,大腦前庭系統又重新感受到了重力的存在,在調整感知的過程中,大腦前庭系統出現紊亂,此時他們根本站不起來。

    以上三點就是宇航員回到地球之後,無法站立起來,需要被人抬著走的原因,此時的他們身體確實虛弱,像嬰兒一樣。

    宇航員返回地球后如何恢復正常生活?

    宇航員返回地球之後,因為身體虛弱和不適應地球的重力環境,所以他們不能站立行走,必須經過五個月左右的療養期才能夠徹底恢復。

    療養期一般會分為三個階段。

    醫學隔離期

    很多朋友好奇,為什麼要對航天員實行醫學隔離?

    其實是因為航天員返回地球后,因為身體虛弱導致免疫力下降,如果不進行隔離的話,會被地面存在的各種細菌病毒威脅,所以要對他們進行隔離恢復。

    宇航員們會被要求進行14-22天不等的醫學隔離期,在整個醫學隔離期內,醫務人員會幫助航天員適應地球的重力環境,讓器官恢復正常的工作能力。

    醫學療養期

    宇航員隔離期完了之後會進入醫學療養期,時間為一個月左右,宇航員可以搬到環境非常好的療養院,醫務人員會要求宇航員進行各種康復訓練和有氧運動,讓宇航員的身體素質儘快恢復,進一步適應地球的環境。

    恢復療養期

    經過前兩個階段的隔離療養,確認身體沒有問題後,航天員就可以進入恢復療養期。這一階段將持續三個月左右,期間將逐漸增加體能訓練,航天員要將所有生理引數恢復到飛行前狀態。

    以上三個階段就是宇航員返回地球之後恢復期間的一些情況,一般最少需要五個月的時間宇航員才能恢復到巔峰時的水準。

    中國的航天員為什麼年齡普遍偏大?

    關心我們國家航天事業的朋友會發現,神州十二號和神州十三號的航天員年齡都普遍偏大,基本都在45歲以上,最大的翟志剛56歲,最小的湯洪波47歲。很多人納悶,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這還得從我們國家選拔航天員的標準說起。

    我們國家選拔航天員有一項硬指標,就是飛行時間不得小於600個小時,所以,中國選拔航天員是從優秀的現役飛行員和有航空飛行經驗的試飛員當中選拔。其實這也是一個世界航天強國通用的選拔方式。

    要滿足這個飛行時間不少於600個小時的指標,想必這些優秀的飛行員年齡普遍都不小了,都在在35歲左右。

    其實不只是我們國家的航天員年齡偏大,就連美國和俄羅斯兩個航天強國,也是以中年40歲往上的中年航天員為主。

    為了培養我們國家的航天員後備力量,現在我們國家在太空執行任務時,採取的是“老帶新”的方案,什麼意思呢?

    簡單地說就是第一批航天員帶領第二批航天員進入太空執行任務,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經驗豐富的第一批航天員直接對第二批航天員進行指導,能夠縮短第二批航天員的學習探索時間,讓他們能夠快速成長。

    前段時間,我們國家的第三批航天員已經選拔出來了,一共有18名優秀航天員入選,但是他們還無法執行飛行任務,必須經過三年左右的訓練期,到時候擇優進入太空。

    而隨著中國神舟13號飛船的順利返回,中國的空間站建設進入主要階段,每年最少需要兩批航天員進入太空,也就是六名航天員進入太空。在未來的三年之內,仍然是以第一第二批航天員為主執行飛行任務。

    中國目前共有兩批16名在役航天員有飛行經驗,他們個個都如國寶般珍貴,是我們國家真正的老將,正所謂,老將出馬,一個頂倆。

    最後總結

    宇航員們從太空返回地球之後,因為在失重的空間站生活工作時間太久,導致不能站起來行走,這真的不是他們不想站起來,此時的他們,不僅不能適應地球的重力環境,更重要的是,他們此時身體十分虛弱。

    宇航員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在為國家做貢獻,他們無愧於民族英雄這個稱號。我們應該盡最大的努力把他們的傷害降到最低,讓他們享受榮耀和掌聲。

  • 2 # 巧問妙答

    宇航員返回地球時被抬著走是因為他們的身體狀況不允許下地走路。如果他們剛回到地面就下地走路會給身體帶來巨大的危害。

    從醫十多年的朋友告訴我,宇航員從地球到太空以後,環境的不同讓身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再回到地面以後他們需要經過至少半年以上的治療和療養才能恢復到以前的身體狀態。

    宇航員順利完成航天任務,安全到達著陸場以後,出艙的時候宇航員被工作人員扶上座椅抬著走,不是刻意彰顯宇航員的高調,也不完全是因為艙內壓力服過重,而是他們的身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適宜行走。

    航天員著陸以後有個適重(適應重力)的過程,他們從失重環境到重力環境身體會發生一系列變化。落地以後,要從艙內適應到艙外適應,再慢慢到和正常人一樣,因此醫監醫保人員在場持續關注和呵護宇航員的身體狀況。

    在選派宇航員的時候,宇航員必須要有超強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意志力和應變能力,才可能完成航天任務。特別是身體,這點是最基本最關鍵的一點,沒有超強的身體素質其他條件再好也是不行的。

    其實航天員不但要有超強的身體素質還必須具備各種專業知識(學習理論課58門,包含:載人航天工程、英語、計算機、解剖生物學、航天醫學等等)這才能有被選的資質。

    1.宇航員進入太空前

    茫茫宇宙,險象環生,要做好一切應對危險的措施。宇航員進入太空以後需要出艙活動,在艙外進行裝置安裝、維護、維修、更換和實驗樣品的回收等,面對的環境是失重狀態。

    所以為了適應這種環境,航天員在太空做的每一個動作都要在地面做千次萬次的魔鬼訓練,因為稍有差池就會是會危及生命。

    宇航員都要進行哪些訓練呢?有短跑、負重、短距離速遊,模擬失重水槽訓練、離心機超重訓練、前庭功能轉椅訓練、震動訓練、著陸衝擊訓練,還有航天救生訓練和隔離心理訓練等等。

    在艙外失重環境下攀爬、安裝等作業都必須要用上肢的力量,所以他們的力量訓練強度非常大。據瞭解,中國航天員的上肢力量與劃皮艇、體操等專業運動員的資料進行對比後航天員資料不亞於運動員。

    特別是模擬失重水槽訓練,這個是模擬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進行作業的一種。宇航員身著200多公斤的宇航服,潛入10米左右的深水下面進行4—6個小時的訓練,消耗的體能相當於跑40公里馬拉松,他們經常累到虛脫,吃飯的時候筷子都拿不住。

    在一次採訪中宇航員曾說模擬失重水槽訓練時有一次他差點沒命。在水底時氧氣瓶突然漏氣,隨著氧氣變成水泡跑掉的同時他也沒有了氧氣可吸,但是他還不能快游上水面, 後來和同伴共用一個氧氣罩才得以脫險,不得不說宇航員的超強能力和吃苦精神值得讚歎!

    還有超重離心力耐力訓練,要求過載重量要達到自身重量的6—8倍,每次訓練時臉部肌肉會變形,眼淚不由自主往外流,會讓人呼吸困難、意識模糊,這些都不是常人能夠接受的。

    宇航員為了適應太空環境、為了讓身體的傷害降低到最小,他們長年累月的訓練,不得不讓人感動和佩服!

    宇航員進入太空之後

    宇航員進入太空之後在失重環境下 ,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體、心理會慢慢發生變化。

    宇航員在太空飛行過程中很多人會出現噁心、嘔吐、頭痛、厭食、昏迷等現象,在進入太空約8—12小時內不適應感最為強烈,4—7天后才逐漸消失,他們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都面臨巨大的考驗。

    宇航員進入太空以後會長高一點。因為在太空失重環境下,身體的脊柱不會再像在地面一樣受到擠壓,航天員脊椎和椎間盤周圍都處於放鬆狀態,所以會長高一點點。

    宇航員在太空艙內一段時間以後身體會出現浮腫。在失重環境下,航天員的體液會重新分配,血液體積減少,所以就會出現浮腫,航天員會透過體育鍛煉等手段儘量減少身體的這種異常。

    宇航員返回地球時為何都要抬著走

    宇航員進入太空之前做足了準備,在太空時也是各種鍛鍊和小心,儘管如此他們返回地面之時身體還是受到了特別大的影響、發生了特別大的變化,必須得工作人員抬著走。

    具體有以下幾點較大的影響和變化:

    1.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宇航員返回地球抬著走是因為他們血壓不穩,很可能會產生暈厥。

    在太空失重環境下他們人是漂浮著的,所以五臟六腑也都是飄著的,體液也會四處流動不像在地面時上下流動,所以血液向頭部泵送的量會大大減少,宇航員還會出現靜脈竇充血、面部變胖、眼窩浮腫等現象。

    宇航員著陸之後醫監醫護人員會及時給他們補充電解質和營養液就是為了減輕心血管對身體的影響。

    正因為這種狀況,他們回到地球以後如果站起來會頭暈、頭痛甚至暈厥,所以得抬著走。

    2.對骨骼和肌肉的影響

    宇航員返回地球抬著走是因為他們的肌肉萎縮、骨骼也十分脆弱,容易骨折,不能行走。

    根據資料測試,宇航員進入太空以後5—11天之內就會失去20%的肌肉。

    宇航員在軌一個月流失的骨質相當於一位老年人在地面上一年的骨質流失量。

    因為骨骼的生長需要外力的刺激,當肌肉收縮或者擴張的時候,骨骼受到擠壓或扭轉就會刺激骨骼組織的生長,但在太空失重的情況下骨骼和肌肉不需要支援力、拉伸力所以肌肉萎縮導致骨骼裡面骨組織流失嚴重,尤其是盆骨和下脊柱流失最嚴重。

    3.對免疫力的影響

    宇航員在空間站每90分鐘繞地球飛行一圈,每天要進行16次的晝夜交替,這對人體生物鐘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宇航員在採訪中說到火箭昇天過程中尾部的轟鳴聲,燃料燃燒後高溫高速的氣體使飛船急劇抖動,天空轟鳴,讓人的內臟也產生了共振,非常痛苦,五臟六腑幾乎都要碎了。還有在軌期間空間站通風系統,以及其他裝置工作時發出的噪音這都會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

    再就是輻射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在太空有太陽的輻射還有高能宇宙射線,據資料顯示,宇航員在太空六個月的輻射相當於在地球60年所接受的輻射,輻射破壞人體生物細胞,所以這些都對免疫系統的危害都不容小覷。

    噪音、輻射會影響睡眠,在失重情況下本來就睡眠困難不像在地面床上那樣放鬆,再加上外在其他因素,還有飲食等等,這也會摧毀宇航員的免疫系統。

    4.對心理的影響

    人在一個長期密閉的空間會壓抑的,小小太空艙與外界隔絕,晝夜交替之快打亂了生物鐘,睡眠不好、再加上噪音使人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還有任務的壓力,使人容易疲勞,這些外在的因素慢慢會影響到心理,不過我們透過影片看到的是宇航員是開朗的,充滿活力的,這點讓我們特別欣慰。

    5.對視力的影響

    在太空艙內,宇航員身體裡的體液會轉移影響腦脊液,導致顱內壓和眼壓升高,這會讓宇航員視力下降。

    另外:還有腸道和身體表面菌群在進入太空以後飲食和環境變化之後這些微生物的變化和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發現。

    綜上就是宇航員太空出差以後身體所發生的變化和所受的影響,不管哪一條都是需要我們倍加關愛的,不管哪一條都是不允許他們下地走路的,所以他們要抬著走。

    寫在最後:宇航員返回地球以後身體條件不允許他們下地走路,他們應該受到我們的敬愛和呵護,他們為了祖國不惜犧牲自己的精神值得我們讚揚!

    每一次宇宙飛船的升空和返回就是一次歷史的重寫,他對我們人類和全世界的歷史意義是無可比擬的,宇航員的貢獻永遠地載入了史冊,是值得我們永世歌頌的!

    在此向宇航員致以深深的敬意,您們辛苦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焦米糕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