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827557293532343

    慎重是什麼意思?結合上下文解釋詞語:慎重:拼音:shèn zhòng解釋:謹慎持重;謹慎認真。出處: 宋代蘇軾 《擬進士對御試策》:慎重則必成,輕發則多敗。同義詞:鄭重反義詞:輕率例句:我會慎重地做好這件事的。

  • 2 # 精衛填

    為什麼孔子不說怪力亂神呢?

    孔子懂,只是孔子不願意講,講的很少。因為這些不在孔子的教學目標之內。

    《論語》中子貢說“老師講性和天道非常少,我們幾乎聽不到。”可見孔子是懂這些的,只是要因材施教,對於這一班學生來說,還沒有到達知天的地步,所以也就不講。子路曾經問孔子怎麼侍奉鬼神,孔子當頭一盆冷水澆下:侍奉人都不會,還問什麼侍奉鬼神!子路又問死後的情況,孔子還是一句話就頂了回去:活著的事都沒有搞清楚,有什麼資格問死後的事情呢!孔子主張下學而上達,《論語》中他答覆子路“未知生,焉知死”也可以理解為懂了生的道理,也就明白死後的世界。可見孔子也說,只是學生們不懂。

    孔子知道這些神怪之事,但不講,也不讓學生研究,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孔子所處的時代是周朝。周朝是建立在商朝之後,商朝文化特徵就是重鬼神,輕人事。商人的鬼神觀念十分濃厚,一切聽從神的安排,關於鬼神的講究非常多,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很迷信。周朝則注重人文文化,注重人的力量,雖然也承認鬼神的存在,但是人獲得進一步的解放,得到重視。《論語》中孔子感嘆道:“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就是在透過比較夏、商、周的文化後,發現周朝生機勃勃的人文文化,決定一生從事於此。

    從文化的演變來說,大致是從神話發展到哲學再到科學,從神仙走向人類,在不斷的社會發展中認識世界,認識自己,這就是進步。

    鬼神

    孔子不講神怪之類,而專注於人文思想,就是思想發展,社會進步的表現。

    第二、鬼神思想盛行反映出社會主流思想弱化,人們需要尋找精神寄託,於是大談鬼神之道。“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正是這種寫照。人要在自己內心真正建立起一套思想體系,這個非常難,所以只好相信別人建立的東西,這就是信仰。就是給自己的心靈找一個可以相信、可以信賴的東西,這就容易走入神怪的範圍。我們看世界三大宗教的教徒,能做到真心相信創始人思想的少,還是信奉教主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多。

    還有一種情況是主流思想空前強化,人們不僅不敢談論政事,說話也非常小心,於是只好談玄論道,以躲避災禍。清朝大興文字獄,文人以文獲罪的不勝列舉,於是志怪小說盛行,就是這種現象的反映。

    文字獄

    至於孔子不講力、亂,相對來說容易理解。力就是武力,武功,也包括了權勢、霸道。孔子的學生中子路很勇猛,很有力量,是力的代表,孔子對子路很注意就是怕子路亂來。《論語》中子路問:“聽到道理就去實行嗎?”孔子反而說:“有父母兄弟在,怎麼能那麼莽撞呢?”這就是個人要注意對力的節制。古時候人們練武是為了強身健體,保護自己,現在的人有了力量,就喜歡鬧事。當年古惑仔電影盛行的時候,打架鬥毆的現象時有發生,現在流行文化轉變這種現象也變少了。

    古惑仔

    亂就是思想的紛亂,社會的變動。孔子所處的時代,思想、社會已經夠亂了,哪裡還用得著再講。所以孔子注重個人道德修養,保留文化的根基,主張行仁政,這就是力和亂的反面。

    從社會層面來講,作為一個教育從業者,一個公共知識分子,要注重時代的思潮,要對社會負責,努力把思想引導到合理的方向,不能大講怪力亂神之事。

    從個人角度來講,《論語》有言“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我們應該實實在在地學習做人做事的方法、道理,踏踏實實地追求自己的理想,過好現實生活,而不是寄託於鬼神。如果自己不去奮鬥,不去努力,整天躺在床上轉發一張張菩薩畫像,用“誰轉誰發財”來麻醉自己,這樣的人怕是神仙也大搖其頭吧。

  • 3 # 眉畫張敞

    這名話出自《論語·述而》,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一定爭議的,我們採用司馬遷在《史記· 孔子世家》中的解釋,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

    孔子不談論怪異、勇力、叛亂和鬼神這些事。

    那麼孔子為什麼不談論這些事呢?

    因為這些東西與孔子的思想、理念相悖。孔子認為這些事情要麼不利於教化百姓、影響社會安定、危害德政施行,要麼子虛烏有、有害無益,所以孔子拒絕談論。

    一、聖人語常而不語怪。

    何為怪?怪異也。孔子只談論日常生活中正常的事情,而不去談論那些怪異的事情。

    孔子關心的是人本身,關注的是人們的現實生活。

    孔子曾說過:”民為邦本“,”政在養民“。同時還說過”民為貴,社稷為輕,君次之。“這些言論都強調統治者要關心老百姓,關心民生。

    談論這些怪異的事情無益民生、無益修養,是徒勞無功,甚至是純害無益的。

    它不僅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分散弟子們的精力,而且這些事情既然怪異,那就是有悖常理,無法去求證或探究,那麼,何必在這類事情上浪費口舌呢?

    二、聖人語德而不語力。

    也就是說那些傳說中的能陸地行舟、力舉千鈞的事情,孔子也是不去談論的。

    因為孔子的治國理念是”行德政“,講究以仁治天下,講求以德服人,以仁服人,講求的是道德修養而不是武力征服。

    孔子曾說過”為政以德“,強調以道德教化作為治國的基礎,而不是靠武力的征服。

    所以,這些勇武之事與孔子的做人和治國理念不符,孔子也不去談論這些事情。

    三、聖人語治而不語亂。

    何為亂?也就是那些臣弒君,子弒父的事情為亂。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因為當時社會動亂,禮樂崩壞,孔子想改變當時這種不正常的狀態,讓社會秩序恢復正常,所以孔子對這些”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的事情是深惡痛絕的。

    孔子想理正社會秩序,追求和平安定之道,所以不會去談論這些導致天下混亂的事情。

    四、聖人語人而不語神。

    孔子談論做人的正道,而不去談論鬼神之事。

    這一點,在《論語》中是佐證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你連人都侍奉不好,還談什麼侍奉鬼神。

    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孔子也不敢說沒有鬼神,但是孔子對鬼神是敬而遠之的。

    所以在弟子問事鬼神之事時,孔子是不願意說這個問題的,而是一句話懟過去:你算了吧,還是先學好怎麼侍奉人,然後再去說侍奉鬼神的事吧!這句話明顯表現出孔子是不願談論鬼神之事的。

    孔子還說過“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說:你連活人的事情都沒弄明白,連做人的道理都沒弄懂,還去研究什麼人死後的事情啊!再次顯示出孔子拒絕談論鬼神之事。

    孔子還說”敬鬼神而遠之。“意思是說:鬼神這個事吧我也不敢說絕對沒有,但是我不願在它們身上浪費時間,那就對它們敬而遠之吧!明確表示遠離鬼神之事,當然也不會去探討和談論鬼神的事情了。

    總之,孔子的思想和理念是以人為本的,關注的是人們的現實生活,所以對這些荒唐、虛無或犯上作亂、無益教化、不利於德政、影響安定、分散弟子們注意力的純害無益的事情拒絕談論。

  • 4 # 芒格慕斯

    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以正統文化(周禮)的傳承人自許,一生致力於恢復社會秩序。在出仕無望的情況下,孔子廣教門徒、修撰六經,把所倡理念傳於後世,以待來者。

    怪、力、亂三類情況,與孔子提倡的禮制相違背,屬於非禮勿言;神,則幽遠難測,說之無益。

    一、“怪”,是荒誕不經之事。孔子的理想社會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大家各得其位,各行中道,社會運轉像日月更替一般規律,是為和諧大同。而怪呢,就是出位,就是不合常理,是對和諧的破壞,孔子自然摒棄不言。

    二、“力”,是血氣之勇。孔子主張義理之勇,贊成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暴虎馮河的匹夫之勇,不但容易魯莽敗事,也會破壞正常法紀。後世韓非子發展為“俠以武犯禁”,歷朝都對私鬥、遊俠、黑澀會等進行鎮壓,以維護統治秩序。而宣揚“力”的惡果,可以參考《教父》的影響。

    三、“亂”,是悖亂。是破壞綱常的反面事蹟,例如弒君、通姦、不孝等。孔子倡導君臣父子夫婦之倫,認為這是統治秩序的基礎,必然不能容忍悖亂之事。

    四、“神”,是指鬼神等超自然現象。孔子承認有不可知不可測的力量,這是科學的態度——即使在科技昌明的今天,依然難以完全認知宇宙。但淫祀會破壞現實的權威和秩序,也會破壞個人自強厚德的品質。所以孔子認為,應該以人道為本,致力於可為和當為之事,不要熱衷於縹緲的鬼神,希冀分外的獲益。

    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主張隱惡揚善,躬行德教以化天下,也就不會談論宣揚這四類違離德教的話題,以免聞者效尤、敗壞風氣。

    感謝提問,供參考切磋。

  • 5 # 筆會選刊

    “子不語怪,力,亂,神”一語,我認為有二解。

    一解為:孔子不談論怪異、勇力、叛亂和鬼神。依據有三:

    第一,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第二,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第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孔子一般不正面談論鬼神之事,但這並不代表他懷疑鬼神的存在,也不代表他不敬抑或褻瀆。因此孔子的三段話語,應該理解為如何正確事鬼神,即事鬼神從事人做起,祭祀時要親自前往,事死如事生,懷敬畏之心。不否定鬼神,但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解為:孔子不說話了,生怕分散心力影響思考。依據上下文關係,“子不語怪力亂神”七字,句讀標點應為:“子不語,怪力亂神。” 夫子停下來不說了,好像是生怕分散心力,打亂了凝神思考。

    個人認為還是用第一個解答為妥,能較為全面、貼切地反映孔子的本意。

  • 6 # 陶文上古史

    答曰:斷句錯誤。應該是『子不「語怪、力亂神」,子不語怪(聞),子不(定)力亂神。』出自《論語・述而》一章,重在記述孔子學而不厭的治學精神。

    【原文句讀】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葉公讓子路評介一下孔子,子路不作回答。

    〈子路回稟孔子這樁事兒,孔子乘機教誨子路〉

    1.子曰:“(汝)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你怎麼不告訴葉公?吾師其為人也,……

    2.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以學識淵博聞名列國,這裡是自我總結。

    子不語怪,力亂神。——子路心理活動,「孔子好古」,不論古籍還是講古,都纏雜不清著許多神神怪怪的事情。像《詩三千(孔子刪定詩經前版本)》、《逸周書(孔子所刪尚書逸篇)》書中就很不少!孔子門徒三千,但從不講述這些神異怪聞。

    「孔子不力亂神」,孔子身材高大,氣血旺盛,神鬼不欺上門;定力非凡,遇事從不慌亂,問卦求神保佑。《論語》、《孔子家語》及孔子所訂六藝中,都無與之相關的記載。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何做到「不語怪,不力亂神」?孔子的經驗是:有困惑迷惘了,就多多向人求教,兼聽則明,去偽存真!君子處世行事,就不虞為神鬼怪異所欺,亂了章法氣度了!

    師法天地大道,君子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神鬼自然不敢欺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YD483QB發動機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