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今天全網感慨這位杭州姐姐命運背後的同時,還有成千上萬個一樣“悲劇”的姐姐被命運掐住了喉嚨。
在中國農村,夫妻60歲以下且有16歲以下未成年子女的家庭中,超過1/3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
因為勞動力的流動,使孩子面臨父母離婚和留守的雙重困擾。親子分離使長姐的責任也更加沉重。
十多年來,中國的離婚率也在持續攀升。民政部公佈的資料顯示,從2003年起,中國離婚率連續15年上漲,由1987年的0.55‰上升為2017年的3.2‰。2018年離婚率繼續保持3.2‰。
離婚率持續攀升,離婚登記數量也不斷增加。2008年離婚人數僅226.9萬對,2018年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共有446.1萬對,比上年增長2.0%。
2019年全國離婚登記人數延續上升的趨勢,2019年三季度全國登記離婚人數310.4萬對,同比增長7.1%。
《社會心理學》對離婚的解釋有一種描述:
婚姻的長久,不僅源自長久的愛情的滿足,還源自對其他可能伴侶的忽視,對離婚代價的恐懼以及道德責任感。
關鍵詞:滿足、忽視、恐懼、責任
心理學上談及婚姻中的“滿足”和“忽視”是並列的,因為當前婚姻狀態的“滿足”才會“忽視”別處的誘惑。
簡而言之,對於婚姻的滿足,才是維持婚姻長久的先決條件。而婚姻的滿足源自於最初的期待,即最初選擇婚姻的目的性追求,只有婚後的生活狀態與最初目的追求達成一致,才能處於滿足狀態。
否則就會出現離婚率居高不下,導致後續一系列的難題,比如“姐姐”的悲慘命運。
再回到姐姐。
我的身邊也有很多“姐姐”。
她們大都都這樣的特徵:
1)只能生一個的時候,男孩們鮮有妹妹,而女孩則都會有個弟弟。
2)出生在農村、小縣城。
3)她們父母就像電影裡《我的姐姐》一樣,靠關係開殘疾證明,換生二胎資格。
4)有的悄悄去外地生,等孩子大一點了再回來。
5)把姐姐戶口掛別人家,騰出自家的戶口本,直到生出一個弟弟為止。
在扭曲的文化背景裡,“姐姐”和“弟弟”並不是一種雙向的親緣關係。早些年的時候,人們會把“姐姐”塑造成一份天然的職責。“姐姐”們從一開始,就得馬不停蹄地履行職責。
從小照顧弟弟起居,長大後幫襯弟弟,經常會被冠以“扶弟魔”的稱號。不管好的壞的,只要你是姐姐,就得承受著。天下姐姐大都相似命苦,不同的只是弟弟。
現實裡,的姐姐們最終是什麼樣的“姐姐”,也往往取決於有個什麼樣的“弟弟”。
電影中的姑媽,也是天然的姐姐形象,難逃命運的捉弄。
《諸子整合》中孟子講道: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也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翻譯下來大致的意思是:
仁的本質是要侍奉自己發父母,義的實質是順從自己的兄長(包括姊姊)。智的本質是明白了這些卻不背離,如果樂於做這些事情,快樂就產生了,只要產生了就不可抑制,不可抑制就自然而然手舞足蹈起來。
先賢孟子把“仁義”的本質落實在家庭倫理上的實踐,而“智樂”則是這個實踐過程的行為態度與心理受益的產物。
可如今的現實生活中,通常用長姐的犧牲,來滿足弟弟妹妹們的成長需求。
本來孟子提倡的“快樂產生”成了一種“快樂剝奪”。這種剝奪來自集體潛意識中某種隱秘的動力。
這種動力在心理學上叫做“個體潛意識”。
“個體潛意識”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研究成果,也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內容,它的主要內容是由個體與生活相互反應沉澱下來的各種情結。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1899年出版《夢的解析》,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的正式形成。)
接下來就從個體潛意識的這個角度來分析從“扶弟魔”產生的心理。
精神分析的視野下,力比多(性力)就是潛意識的本能驅力。潛意識意識化是依賴力比較多的運動來進行的。
比如一個人在剛一出生就朝著最完美的路徑(時間、地點、環境與之完美結合),那麼人就能發展出最完美的心靈。
而現實是,這是不太可能完全出現的,即便一切都看起來很完美,但是心靈一定不會完美的,反而可能會更加糟糕。
(小tip:心理學中力比多(libido)即性力。這裡的性不是指生殖意義上的性,它被稱為:“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錯者和兒童的性生活。精神分析學認為,力比多是一種本能,是一種力量,是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的驅動力。)
在我們的文化中,女性一直處於比較低微的位置,容易在很多事情上做出妥協。比如電影《我的姐姐》,一方面是來自後天與弟弟情感建立的形成,另一方面女主父母的車禍無形中用自己的生死來操控著自己最為親密的女兒。
你知道嗎,今天全網感慨這位杭州姐姐命運背後的同時,還有成千上萬個一樣“悲劇”的姐姐被命運掐住了喉嚨。
在中國農村,夫妻60歲以下且有16歲以下未成年子女的家庭中,超過1/3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
因為勞動力的流動,使孩子面臨父母離婚和留守的雙重困擾。親子分離使長姐的責任也更加沉重。
十多年來,中國的離婚率也在持續攀升。民政部公佈的資料顯示,從2003年起,中國離婚率連續15年上漲,由1987年的0.55‰上升為2017年的3.2‰。2018年離婚率繼續保持3.2‰。
離婚率持續攀升,離婚登記數量也不斷增加。2008年離婚人數僅226.9萬對,2018年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共有446.1萬對,比上年增長2.0%。
2019年全國離婚登記人數延續上升的趨勢,2019年三季度全國登記離婚人數310.4萬對,同比增長7.1%。
《社會心理學》對離婚的解釋有一種描述:
婚姻的長久,不僅源自長久的愛情的滿足,還源自對其他可能伴侶的忽視,對離婚代價的恐懼以及道德責任感。
關鍵詞:滿足、忽視、恐懼、責任
心理學上談及婚姻中的“滿足”和“忽視”是並列的,因為當前婚姻狀態的“滿足”才會“忽視”別處的誘惑。
簡而言之,對於婚姻的滿足,才是維持婚姻長久的先決條件。而婚姻的滿足源自於最初的期待,即最初選擇婚姻的目的性追求,只有婚後的生活狀態與最初目的追求達成一致,才能處於滿足狀態。
否則就會出現離婚率居高不下,導致後續一系列的難題,比如“姐姐”的悲慘命運。
長姐如母,是我聽過最毒的雞湯再回到姐姐。
我的身邊也有很多“姐姐”。
她們大都都這樣的特徵:
1)只能生一個的時候,男孩們鮮有妹妹,而女孩則都會有個弟弟。
2)出生在農村、小縣城。
3)她們父母就像電影裡《我的姐姐》一樣,靠關係開殘疾證明,換生二胎資格。
4)有的悄悄去外地生,等孩子大一點了再回來。
5)把姐姐戶口掛別人家,騰出自家的戶口本,直到生出一個弟弟為止。
在扭曲的文化背景裡,“姐姐”和“弟弟”並不是一種雙向的親緣關係。早些年的時候,人們會把“姐姐”塑造成一份天然的職責。“姐姐”們從一開始,就得馬不停蹄地履行職責。
從小照顧弟弟起居,長大後幫襯弟弟,經常會被冠以“扶弟魔”的稱號。不管好的壞的,只要你是姐姐,就得承受著。天下姐姐大都相似命苦,不同的只是弟弟。
現實裡,的姐姐們最終是什麼樣的“姐姐”,也往往取決於有個什麼樣的“弟弟”。
電影中的姑媽,也是天然的姐姐形象,難逃命運的捉弄。
《諸子整合》中孟子講道: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也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翻譯下來大致的意思是:
仁的本質是要侍奉自己發父母,義的實質是順從自己的兄長(包括姊姊)。智的本質是明白了這些卻不背離,如果樂於做這些事情,快樂就產生了,只要產生了就不可抑制,不可抑制就自然而然手舞足蹈起來。
先賢孟子把“仁義”的本質落實在家庭倫理上的實踐,而“智樂”則是這個實踐過程的行為態度與心理受益的產物。
可如今的現實生活中,通常用長姐的犧牲,來滿足弟弟妹妹們的成長需求。
本來孟子提倡的“快樂產生”成了一種“快樂剝奪”。這種剝奪來自集體潛意識中某種隱秘的動力。
這種動力在心理學上叫做“個體潛意識”。
“個體潛意識”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研究成果,也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內容,它的主要內容是由個體與生活相互反應沉澱下來的各種情結。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1899年出版《夢的解析》,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的正式形成。)
接下來就從個體潛意識的這個角度來分析從“扶弟魔”產生的心理。
精神分析的視野下,力比多(性力)就是潛意識的本能驅力。潛意識意識化是依賴力比較多的運動來進行的。
比如一個人在剛一出生就朝著最完美的路徑(時間、地點、環境與之完美結合),那麼人就能發展出最完美的心靈。
而現實是,這是不太可能完全出現的,即便一切都看起來很完美,但是心靈一定不會完美的,反而可能會更加糟糕。
(小tip:心理學中力比多(libido)即性力。這裡的性不是指生殖意義上的性,它被稱為:“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錯者和兒童的性生活。精神分析學認為,力比多是一種本能,是一種力量,是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的驅動力。)
在我們的文化中,女性一直處於比較低微的位置,容易在很多事情上做出妥協。比如電影《我的姐姐》,一方面是來自後天與弟弟情感建立的形成,另一方面女主父母的車禍無形中用自己的生死來操控著自己最為親密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