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SD緣蘭儒辭

    嗯,大家都知道,一戰的導火索是奧匈帝國王儲被塞爾維亞人刺殺。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是最先捲入一戰的兩個國家。那麼,他們的矛盾是如何產生的呢?

    被“肢解”的奧斯曼帝國

    不過,要講清楚這個問題,不能從這兩個國家講起,問題先是出在俄國。 東羅馬帝國滅亡後,俄國立即以東正教正朔自居,以光復東羅馬帝國為己任,俄國君主也改稱自己叫沙皇,就是凱撒的意思。說大家不要慌,東羅馬帝國道統沒滅,我就是第三羅馬。

    俄中國人有個長久不滅的心願,就是打通黑海與地中海的通道,從腹部包抄整個歐洲,恢復一個史無前例的大帝國。為了博斯普魯斯海峽,俄國和奧斯曼前後打了十次大的戰爭,跟諸葛亮伐魏似的,攢點錢就要打一下。

    為了打垮奧斯曼帝國,俄國不僅在戰場上和奧斯曼帝國兵戎相見,同時也在奧斯曼帝國境內的巴爾幹地區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就是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馬其頓、黑山這幾個地方。因為那裡有大量信奉東正教的斯拉夫人,和俄國同種族同宗教。

    俄國天天在這些地方搞事情,起來啊,解放啊,斯拉夫兄弟起來反抗啊……弄得奧斯曼是焦頭爛額。 這麼著,忙活了兩百多年,終於在1878年第十次俄土戰爭中,俄國大獲全勝,逼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城下之盟。

    但是,俄國拿到進入地中海的通道,還拿到亞得里亞海的制海權,這是海上霸主英國絕對不能允許的事情。英國軍艦往博斯普魯斯海峽一橫,說你俄國軍艦要是敢來地中海來就別怪我不客氣。這麼著,大家就僵在那裡,都不知道怎麼辦好了。

    這時候,俾斯麥好死不死的,一溜小跑出來了,要當一個“誠實的經紀人”,來協調各國的關係。

    後面你會看到,俾斯麥這次完全沒有必要的刷存在感,給德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俾斯麥一通搗糨糊,各方各退半步,簽訂了一個《柏林條約》:

    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黑山獨立,脫離了奧斯曼帝國。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名義上還屬於土耳其,但是由奧匈帝國實行軍事佔領和實際治理20年。

    英國得到了塞普勒斯。

    奧斯曼帝國真是被歐洲列強欺負得比咱們還慘。 這個《柏林條約》簽下來,英國是大贏家,一槍沒放就得到了塞普勒斯。奧匈帝國也是大贏家,白撿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唯一的輸家是俄國,死了那麼多人,費了那麼大勁,還是沒拿到地中海的出海權。

    不過,奧匈帝國吞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當時看是撿了個大便宜,事後看卻像是英中國人送的一個特洛伊木馬,直接導致了帝國的覆滅。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1866年普奧戰爭之後,說德語的基本都歸德國了,奧地利帝國境內說德語的太少,撐不住了。沒辦法,只能給匈牙利極大的自治權,用分權把匈牙利人哄住。這麼著,奧地利帝國就變成了兩個頭的奧匈帝國。

    也就是說,奧匈帝國的問題是說德語的人口太少,雜質太多。那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都是說斯拉夫語的,你把他們要過來幹什麼呢?

    塞爾維亞的野心

    奧匈帝國吃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這兩塊pizza之後,麻煩就來了。因為俄國吃了這麼大個虧,不可能善罷甘休,還是要繼續搞事情。巴爾幹這麼大,俄國選誰當抓手呢?就是塞爾維亞。 為什麼會選中塞爾維亞呢?原因有兩個。

    首先,塞爾維亞也是斯拉夫人,也信奉東正教,天生親俄。

    其次,塞爾維亞政局也不穩定。 1903年,塞爾維亞一群年輕軍官發動了政變,把國王和王后都殺了。後來塞爾維亞成立議會,搞起了民主選舉,刺殺國王的那群年輕軍官沒有被懲罰,反而成了政府和議會中的重要力量。

    民主民主,就是大家用選票說話,輸了的體面下臺,誰都不許掀桌子。但是這幫搞政變的軍官心狠手辣的,哪裡肯守這個規矩。他們往政府一坐,往議會一坐,誰不聽話就暗殺誰。

    這還咋搞民主? 所以雖然塞爾維亞架子是搭起來了,看著有議會有選舉的,其實不過是沐猴而冠,政治品質還不如以前國王說了算的時候呢。

    更糟糕的是,這幫軍官還成立了一個恐怖組織,叫黑手社。雖然人不多,但是誰都不敢得罪。這就成了塞爾維亞政壇上的一個毒瘤。

    塞爾維亞獨立後窮兵黷武,大肆擴張,從外國借來的錢都用來買槍買炮了,根本就沒跟著國際大潮搞工業現代化,所以經濟一塌糊塗。

    別的國家人口暴增之後都是同步完成了城市化。可是塞爾維亞因為沒搞工業,人口多起來之後竟然發生了逆城市化。必須要把城市人口趕到農村去讓他們自己種地才不致於餓死。

    本來,塞爾維亞傳統上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是豬肉。那時候的歐洲,豬和羊一樣,都是放養的。但是這麼多人跑到農村來,跟蝗蟲似的到處開墾耕地。現在森林都被砍了,這豬就養不成了。

    這麼著,國家就陷入了更加貧困的境地。 越窮,塞爾維亞政府就越是要煽動民族情緒,仇恨外中國人。

    越是仇恨外中國人,塞爾維亞就越窮。這個惡性迴圈一建立起來,就只能通過對外擴張來化解國內矛盾。

    在國內激進民族主義的裹挾下,塞爾維亞政府公開主張“大塞爾維亞”。

    什麼叫“大塞爾維亞”呢?就是“有塞爾維亞人的地方就屬於塞爾維亞”。

    那麼,在塞爾維亞王國以外,哪兒塞爾維亞人比較多呢?

    首當其衝的就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這麼著,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就針尖對上麥芒了。

    奧匈帝國的“特洛伊木馬” 按照《柏林協議》,奧匈帝國對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只是實施了軍事佔領20年,但是奧匈帝國可完全沒有20年後就還的意思。

    所以在這20年間,奧匈帝國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就大力投入,又辦教育又修鐵路又辦農場的。 更為重要的是,當年奧斯曼人統治的時候,塞爾維亞人社會地位最低,光是農奴就有十幾萬。

    奧匈帝國接管後就要廢除農奴制,以國家出錢贖買的方式一點一點兒地解放這些農奴。到1908年的時候,農奴已經解放了小一半了。

    以前窮得叮噹響的波斯尼亞塞族農奴,普遍過上了好日子,生活水平超過了義大利南部農民。 那你說奧匈帝國為什麼要在波斯尼亞下這麼大血本呢?

    這就好比大柱子租了翠花家房子20年,租期滿了大柱子不想還,怎麼辦呢?那就大搞裝修。以後翠花你跟我要這房子,那我就獅子大張嘴讓你賠裝修錢,賠不起我就不還。

    所以,黑塞哥維那崇山峻嶺人跡罕至,那也修鐵路,怎麼花錢怎麼來。是這麼個思路。 奧匈帝國這個租客想不想正式辦個房本呢?想,但是它不敢。

    主要的顧慮是俄國。俄國當然堅決反對奧匈帝國吞併波斯尼亞。不讓我吃,誰也別想吃。是這麼個思路。

    但是,1905年俄國輸給日本之後,國內民族主義情緒也爆發了,沙皇政府也需要對外擴張來對國內情緒進行安撫。

    可是,往遠東,被日本堵死了。往近東,被英國和法國堵死了。

    這都是惹不起的主。剩下的就只有巴爾幹了。 所以,俄國就主動跟奧匈帝國說,你把房本辦了吧。

    但是,你要允許我進入地中海。奧匈帝國一聽能辦房本,立即答應了。

    兩國簽訂了祕密協議之後,1908年,奧匈帝國正式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俄奧兩國的這個祕密協定,是對《柏林協議》的違反,因為《柏林協議》的核心是不許俄國進入地中海。這個祕密協定當然也是俄國對塞爾維亞的背叛。

    你天天煽風點火支援塞爾維亞對波斯尼亞的主權,桌子底下卻把波斯尼亞送給奧匈帝國。正是因為這個那個都上不了檯面,所以俄國堅持要籤祕密協議。

    但是俄國老百姓不知道有祕密協議啊!奧匈帝國一吞併波斯尼亞,俄國國內一下子就鬧起來了,說怎麼著,奧匈帝國悍然吞併我斯拉夫小兄弟的土地,咱們政府就這麼幹瞪眼看著?

    俄羅斯外交大臣伊茨沃爾斯基有苦說不出,他沒法跟俄國老百姓說“我換來了地中海出海口”,只能裝死不吭聲。

    不吭聲,群眾就一天比一天鬧得凶,眼看著就按不住了,可咋辦呢?

    伊茨沃爾斯基被逼得沒辦法,只好發表了一個宣告,說奧匈帝國難掩其貪婪殘暴的本性,悍然侵犯波斯尼亞人民的領土,公然踐踏國際公法,我們俄國政府強烈要求國際社會立即成立調查團,還世界以和平,還人民以真相……噴了一大堆。

    這就把奧匈帝國噴得目瞪口呆,心說,還帶這麼玩的?但是籤的是祕密協議啊,沒辦法把協議拿出來打俄國的臉。只能啞巴吃黃連。

    回顧歐洲的近代史,你會發現俄國這個國家實在是個攪屎棍。首先是對擴張領土有著病態的激情,其次是完全不知道什麼叫不好意思。

  • 2 # 地圖帝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訪問期間遇刺身亡,緊接著在一個月之內整個歐洲打成一團。很多人說是奧國王儲被刺殺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在二十世紀初那樣一個社會形態裡,刺殺這種事情在歐洲太普遍了,從來沒有聽說過誰誰遇刺會把幾億人拖入戰爭深淵的,所以這個理論不僅過於膚淺,邏輯上也站不住腳。

    首先斐迪南大公是個奧中國人,儘管身為皇儲卻並不招伯父約瑟夫一世待見,甚至當其被害的訊息傳回維也納之後,老皇帝反而長舒了一口氣。至於法國、英國、俄國都不認為這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而大洋彼岸的美中國人甚至都沒聽說過這個人,他死不死跟我有什麼關係?那麼這些列強又是如何捲入這場戰爭,以致派出無數子弟為斐迪南陪葬呢?

    其實扒開一戰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你會發現德國根本沒有必要參戰,而且只要德國不動手,其餘諸國絕不會趟這場渾水。俾斯麥還是宰相的時候,德國的外交態度非常模糊,但手段極其高明。德國東邊是沙俄,西邊是法國,俾斯麥十分清楚在這兩個傳統強國的夾縫中求生,你決不能兩邊都得罪。法國無疑是敵人,但如果轉頭與俄國走得太近的話勢必會得罪英國,所以德俄之間長期都是若即若離。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與沙皇俄國之間還有一個貌似強大,實則不堪一擊的奧匈帝國,儘管外強中乾,但終究是日耳曼人為主體的國家,因此德中國人更熱衷於與奧匈結盟。德皇威廉二世與沙皇尼古拉二世是表兄弟,可德俄之間關係確實不怎麼樣,俾斯麥時期模糊的外交策略讓俄中國人分辨不清楚德國究竟是朋友還是敵人,但威廉二世上臺之後執行的“非友即敵”政策卻迅速將沙俄推向了法國懷抱。如此一來,俾斯麥苦苦避免的兩線作戰成為德中國人揮之不去的夢魘。

    從德中國人的角度來說,他們更願意與英國交好,為此他們不惜與俄國交惡,但問題是英國奉行的是“光榮孤立”政策,歐洲大陸上誰最強就跟誰過不去,而放眼Continental當時又有哪個國家比得上德國呢?當法國、俄國、英國都被推向對立面之後,德國能抱緊的只剩下奧匈這樣一個二流帝國。薩拉熱窩事件之後,奧匈向威廉二世徵詢意見,結果德方不僅沒有約束自己的小兄弟,反而開出了“空頭支票”:你放心訛詐塞爾維亞吧,後面有我呢!

    問題是塞爾維亞是斯拉夫國家,背後撐腰的是沙俄,俄皇不想把事態擴大,所以寄希望於德國能夠約束奧匈帝國,但事與願違。為了懾止奧匈帝國的軍事冒險,俄國發布軍事總動員令,但沒有宣戰,也就是說此時只要奧匈罷手,俄羅斯的動員令隨時可以解除。但任誰也沒有想到的是,俄國裝模作樣的訊息傳到德國之後,局勢瞬間失控。首先開始炸鍋的是德軍總參謀部,長久以來為了應付兩線作戰,德軍都是以“施裡芬計劃”為藍本來建設國防,簡而言之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在六個星期之內幹趴法國,然後調轉槍頭收拾俄國。

    這個計劃的制定基礎在於法國的工業水平比俄國高,俄國從動員到作戰需要的時間更久,如此一來可以打個時間差。從純軍事的角度來看,該計劃沒有一點毛病,但刻板的德國軍官們怎麼也沒有想到局勢會演變成沙俄“只動員不宣戰”。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坐不住了,因為“施裡芬計劃”的精髓就在於速戰速決,如果俄國完成動員之後突然宣戰,德國是顧得上應對法國還是俄國?

    時不我待,不管俄羅斯有沒有要打仗的準備,德軍只能立即進攻法國。當大批德軍撲向西線的時候,英國向威廉二世釋放了一個訊號,只要你不打法國,英國保證不參戰。聽到這個訊息威廉簡直高興壞了,只要英法置身事外,德國抱摔俄羅斯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當皇帝命令小毛奇讓準備攻擊法國的德軍趕緊停下,然後調往東線時,這位總參謀長拍案而起:陛下,您在開玩笑嗎?

    出於職業軍人的敏感,小毛奇堅決反對中止計劃,要知道上百萬的軍隊加上不可計數的武器裝備塞到幾萬節車皮裡,這種規模的排程是需要幾年乃至十幾年時間準備的。這不是小孩子過家家,你上面一紙命令說停就停得住的,儘管威廉二世不樂意,但留給他的選項也只有一個:打!此後英、法、德、俄、奧匈、塞爾維亞打成了一鍋粥,而此時距離斐迪南大公被刺只過去了一個月時間而已。

    因此,即使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沒有遇刺,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很有可能爆發。

  • 3 # didi9218241084

    刺殺事件僅僅只是一戰的導火索,一戰是當時各種社會矛盾爆發的必然,沒有刺殺事件發生,戰爭也是解決各種矛盾的必然選擇……。

  • 4 # 觀察哨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搞明白的是“薩拉熱窩事件”只是一戰的導火索,而不是一戰爆發的必然原因。導火索只是一個偶然因素,點燃了蓄勢待發的乾柴烈火,即便沒有這個導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是無法避免的。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經過多年的發展,當時的各大國先後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在此階段,這些國家內部的經濟上形成了大型壟斷企業,這些企業要求國家掠奪更多的原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地。但是,由於這些國家的發展不平衡,所以在最初瓜分殖民地時,有些國家沒有趕上,有些國家則憑藉當時的實力搶佔了大部分殖民地。比如,英國、法國就搶佔了眾多殖民地,沙俄更是將很多搶奪的地區直接納入了自己的領土範圍。而新興的德國、美國、日本卻沒有多少殖民地。但是,美國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和工業實力,提出了所謂的諸如“門戶開放”等政策,希望憑藉經濟實力進行競爭。

    而德國、日本、沙俄這些國家卻沒有這種耐心。同時,這些國家在經濟、金融方面沒有美國那種強勢地位,無法去依靠經濟來不斷蠶食老牌強國的控制領地。所以,他們只能採取短平快的方式,比如發動戰爭,來完成重新瓜分世界的企圖。所以,也就先後爆發了諸如日俄戰爭、巴爾幹戰爭等大規模戰爭。而那些老牌帝國主義,憑藉殖民地的不斷輸血,可以提供大量的財力、人力和物力,來擴充軍備去抵消這些新興國家的挑戰。比如,英國就提出了主力艦要與德國的對比要達到2:1,沙俄的軍事動員能力幾乎都是以百萬計。

    雙方猶如兩輛全速行駛在鐵軌上的列車,只是需要一次不經意的事故轉軌就會發生碰撞,所以只是看那個機會在何時發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今後將建蓋大量的公租房?開發商還會競標拿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