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685205456987064

    愛才好士

      好:喜愛。愛護、重視人才

      出處:《晉書·殷仲文傳》:“劉毅愛才好士,深相禮接,臨當之郡。”

      愛才如渴

    才:賢才,人才。愛慕賢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於喝水一樣。

      出處:清·葉燮《原詩·外篇上》:“嫉惡甚嚴,愛才若渴,此韓愈之面目也。”

      愛才如命

    才:賢才,人才。愛慕賢才,急欲求得,就象生命一樣重要。

      出處:語出清·葉燮《原詩·外篇上》:“嫉惡甚嚴,愛才若渴,此韓愈之面目也。”

      愛才若渴

    才:賢才,人才。愛慕賢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於喝水一樣。

      出處:清·葉燮《原詩·外篇上》:“嫉惡甚嚴,愛才若渴,此韓愈之面目也。”

      愛人好士

    愛護、重視人才。

      出處:《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聖姿碩茂,神武在躬,仁覆積德,愛人好士,是以四方歸心焉。”

      拔十得五

    拔:選拔,推薦。想選拔十個,結果只選得五個。指選拔人才不容易。

      出處:《新唐書·張九齡傳》:“夫吏部尚書、侍郎,以賢而授者也,豈不能知人?如知之難,拔十得五,斯可矣。”

      拔十失五

    指選拔人才而失其半數。

      出處:《三國志·蜀書·龐統傳》:“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數,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伯樂相馬

    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的人,姓孫名陽,善相馬。指個人或集體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唐·韓愈《雜說》四:“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伯樂一顧

    比喻受人知遇賞識。

      出處:《戰國策·燕策二》載:戰國時,蘇代說淳于髡,謂人有告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連三旦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一顧之,請獻一朝之費。伯樂乃環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

      廣開才路

    指讓有才幹的人廣泛得到任用。

      進賢拔能

    猶言進賢任能。舉薦賢者,任用能人。

      進賢達能

    猶言進賢任能。舉薦賢者,任用能人。

      進賢進能

    猶言進賢任能。舉薦賢者,任用能人。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器》:“進賢進能,日慎一日,誠信寬大,閒於理亂,此十萬人之將。”

      進賢任能

    進:推薦,選拔。舉薦賢者,任用能人。

      出處:《禮記·大傳》:“三曰舉賢,四曰使能。”

      進賢用能

    舉薦賢者,任用能人。同“進賢任能”。

      舉賢任能

    舉:推薦,選拔。舉薦賢者,任用能人。

      出處:《禮記·大傳》:“三曰舉賢,四曰使能。”

      舉賢使能

    舉:推薦,選拔。舉薦賢者,任用能人。

      出處:《禮記·大傳》:“三曰舉賢,四曰使能。”

      量材錄用

    根據才能大小分配一定工作。同“量才錄用”。

      論德使能

    選拔有道德的人和使用有才能的人。論,通“掄”。

      納士招賢

    招:招收;賢:有德有才的人;納:接受;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網羅人才。

      出處:《戰國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二折:“早則是澤及黎民,又待要招賢納士禮殷勤,幣帛降玄纁。”

      寧缺毋濫

    寧:寧願;毋:不;濫:過度。選拔人才或挑選事物,寧可少一些,也不要不顧質量貪多湊數。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善為國者,賞不僭而刑不濫……若不幸而過,寧僭不濫。”

      寧缺勿濫

    寧:寧願;勿:不;濫:過度。選拔人才或挑選事物,寧可少一些,也不要不顧質量貪多湊數。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善為國者,賞不僭而刑不濫……若不幸而過,寧僭不濫。”

      披榛採蘭

    披:拔開;榛:叢生的荊棘。撥開荊棘,採摘蘭草。比喻選拔人才。

      出處:《晉書·皇甫謐傳》:“陛下披榛採蘭,並收蒿艾,是以皋陶振褐,不仁者遠。”

      千金市骨

    花費千金,買千里馬的骨頭。比喻羅致人才的迫切。

      出處:《戰國策·燕策一》

      求賢若渴

    象口渴思飲那樣訪求賢士。形容羅致人才的迫切。

      出處:《後漢書·周舉傳》:“昔在前世,求賢如渴。”

      使賢任能

    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

      搜巖採幹

    比喻想方設法羅致閒散的人才。

      出處:《魏書·段承根傳》:“剖蚌求珠,搜巖採幹,野無投綸,朝盈逸翰。”

      選賢舉能

    選拔任用賢能的人。亦作“選賢任能”、“選賢與能”。

      出處:《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售修睦。”

      選賢任能

    選拔任用賢能的人。亦作“選賢與能”、“選賢舉能”。

      出處:《舊唐書·食貨志上》:“設官分職,選賢任能,得其人則有益於國家,非其才則貽患於黎庶,此以不可不知也。”

      選賢與能

    選拔任用賢能的人。與,通“舉”。亦作“選賢任能”、“選賢舉能”。

      出處:《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售修睦。”

      野無遺賢

    有才能的人都受到任用。指任人唯賢,人盡其才。

      出處:《書·大禹漠》:“野無遺賢,萬邦咸寧。”

      玉尺量才

    玉尺:玉製的尺,舊時比喻選拔人才和評價詩文的標準。用恰當的標準來衡量人才和詩文。

      出處:唐·李白《上清寶鼎》詩:“仙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盡,君才無時休。”

      招賢納士

    招:招收;賢:有德有才的人;納:接受;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網羅人才。

      出處:《戰國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二折:“早則是澤及黎民,又待要招賢納士禮殷勤,幣帛降玄纁。”

      甄奇錄異

    指選拔錄用優秀的人才。

      出處:《三國志·吳志·步騭傳》:“騭於是條於時事業在荊州界者,諸葛瑾……李肅、周條、石幹十一人,甄別形狀。”裴松之注引三國·吳·韋昭《吳書》:“[李肅]善論議,臧否得中,甄奇錄異,薦述後進,題目品藻,曲有條貫,眾以此服之。”

      知人善任

    知:瞭解,知道;任:任用,使用。善於認識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出處:漢·班彪《王命論》:“蓋在高祖,其興也有五:一曰帝堯之功裔,二曰體貌多奇異,三曰神武有徵應,四曰寬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知人下士

    知:識別。下士:屈己尊人。能識別人才並禮賢下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的作文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