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596117354545831
-
2 # 高天興1
如何理解“物質決定意識”,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
“物質決定意識”,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精膸。是馬克思恩格斯建立哲學理論的,最最根本的出發點和基本世界觀。因為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又是獨立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所以,先有物質存在的客觀實在,反映到人的頭腦裡,人才有了條件反射的意識產生。因此,物質決定意識就成了必然的永恆。
要想真正明白,為什麼“物質決定意識”,我們就有必要先了解什麼是哲學,以及哲學的建立和發展。
對哲學一詞,很多人是不陌生的。就哲學本身而言,它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哲學研究的是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普遍規律。是對於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關於世界觀的理論。
哲學的根本問題就是兩大核心問題: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關係問題。就這兩大核心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唯心主義哲學和唯物主義哲學,兩大對立派別。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而偽哲學則認為,意識決定物質,意識是超然於物質之上的。
馬克思,恩格斯這種唯物史觀,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過去哲學成就。總結了自然科學成果,和無產階級鬥爭經驗。建立了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此,世界上才有了真正的唯物主義哲學。
其次,我們還要弄明白“物質”和“意識”的真正內涵。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物質決定意識”,這個哲學的精膸牢牢掌握。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做到一切按規律辦事,取得工作和事業的成功。
物質:它是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如我們生活中用來購買生活用品的人民幣等。是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
意識:則是人的頭腦對於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是人類特有的反映現實的高階形式。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又反作用於存在。
生活中最簡單的例子無處不在。如當人們看到大地山川,小草偷偷地從地上探出頭來,原野一片碧綠時,人們思想意識裡第一條件反射,春天來了。當看到樹葉黃了,便知秋天到了。生活中很簡單的客觀實在,都在有力的證明著,哲學這一根本原理“物質決定意識”。
“物質決定意識”,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生活中,只有一切堅持這一基本理論,為人做事才能獲得成功。
-
3 # 順慶盧克寧1
從古至今,圍繞哲學的基本問題,存在決定意識,還是先意識再決定存在,分為唯物和唯心兩大哲學流派。
馬哲認為,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只是存在的反映,是作用和反作用的辨證關係。
人類生存環境中可見和不可見的一切物質間的客觀實在性,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人類認識,反映,實踐物件的總括,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意識,智慧的源泉。
對客觀存在,人們很容易產生認識誤區,
人們生存環境中的一切物的客觀實在性,是客觀存在。
物質的客觀實體,透過人的感觀
《視覺,聽覺,聞覺,味覺,觸覺等》感知而形成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一切語言文字,文化,思想,理論,著作,設計,工藝,創造,以及文學,藝術,科技,道德,政治,法律等一切意識形態領域的總括,是客觀存在在人們頭腦的反映而形成的意識,是第二性的。
客觀存在和意識,是相互聯絡,依存,作用與反作用的辨證有機統一體,隨時空的運動發展,不斷交替,更迭變化,存在與意識間形成千變萬化,千奇百怪的各種景觀,現象。
意識一經形成巜感性,理性認識,各種對存在的反映,實踐物件的靜態,動態變化形成的新的經驗》等,人們很容易把第一性的物質的客觀存在混在一起,認為著作思想理論發明等也是客觀存在。
把第二性的意識作為第一性的存在作為認識,反映,實踐的依據
,前提錯,推論,結論就錯。
物質的客觀實在,是人們認識之源,反映之源,實踐之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出發點,歸宿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智慧源泉。
人作為物質的一員,人的本質屬性隨物質的客觀實在性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在適應環境中變異,適應變異部份透過遺傳固定,代代相傳,在長期生存更迭中,人的感觀,思維,記憶,實踐,創新能力實現從量到質的飛躍。從古代被動適應環境,到現在主動,自由支配各種物質資源,進入機械化,智慧化,資訊化,大資料,雲計算,科技化時代。
存在決意識,意識反作用於存在,主要表現在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現,發明,創新上,新的社會生產,生活物品不斷改進,改善,提高,不斷滿足隨生產力提高,不斷增長的人們對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物質的客觀實在性,是人認識事物產生思想意識的本源,是第一性的,人的思想意識,是物質客觀實在性,透過人的感觀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第二性的,兩種情形,我用主觀和客觀要以區分,主觀如何才能正確的反映客觀,兩者間差據越小,說明主觀認識越接近客觀,這是存在決定意識理論研究的目標之一。
-
4 # 拙筆淡靜
三大要點:1、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亦即,無論是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還是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它們都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也就是說,不管你見過沒見過,知道不知道,經沒經歷過,它實質都是存在的。故用此解釋“世界”: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其本原是物質。
2、由於物質(物質世界)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不為人的意志所決定的客觀實在,因此它對人的意識有決定作用。譬如,自打人們實驗了五穀雜糧可以飽腹之後,“以糧充飢”的意識才得以存在——它是由五穀雜糧這個物質客觀實在所決定的;不是人類天生就知道五穀雜糧可以當做“糧食”充飢飽腹。實踐總是檢驗真理(認知物質、驗證意識)的唯一路徑和標準。
3、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首先表現在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還突出地表現在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可以導致正確的實踐並由此獲得真理;扭曲的意識能夠致使實踐走偏由此誤入歧途。
概括述之:“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的產物,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摘自《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回覆列表
實踐是人類的存在方式是因為人類的產生、生存和活動,是以實踐為基本方式和標誌的,具體體現在:
①實踐是人所獨有的活動。作為實踐主體的人並非是純粹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而是社會的人。勞動實踐不僅創造了人,形成了人類特有的本質,而且,只有在實踐基礎上,人類的本質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確證。
②實踐集中表現了人的本質的社會性。人不僅在實踐活動中把自己從自然界中提升出來,使自然界成為自己的物件(即認識和改造的物件),而且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發展著多方面的社會需要,也就有了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人的一切社會關係都是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實踐創造出了人之為人的一切特徵,決定著人的本質的社會性。
③實踐對物質世界的改造是物件性的活動。人類必須依賴於自然界才能生存和發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狀態並不完全適合於人,人類透過改造自然的實踐來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實踐改造的自然物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前提,人類改造自然物件的活動,構成了物質生活本身。人是在社會活動中改造自然的,社會狀況直接制約著人對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在改造著人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