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9854804418052

    三大節期其實一共有七個節日。都是為了紀念神的工作。比如:逾越節除酵節,紀念出埃及。住棚節,紀念40年神在曠野的帶領和保守。初熟節,紀念進入應許之地其他還有五旬節、贖罪日,吹角節

  • 2 # 漩渦鳴人yy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有人在德國柏林的廢墟上,曾經感嘆說,德華人要清理柏林街上的這些廢墟都需要20年的時間,但是不到20年的時間,德華人卻意外的崛起了。這點崛起讓當時的美國和前蘇聯方面感到驚訝不已,有的人就說了德華人,尤其是德國的男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損失殆盡。德華人哪兒的勞動力去清理他們的廢墟去重建他們的家園呢?

    首先得說一個國家最高光的時候並不是他一統宇內,四方來朝的時候,而是當他能夠在外地入侵能夠在國家面臨危難的時候,發出民族的怒吼,共同抗擊敵人,並且取得最後勝利的時刻,這也就是為什麼華人對於抗美援朝,對於抗日戰爭如此的歷久彌新,念念難忘。

    此時此刻柏林的慘狀,可以說是整個歐洲的寫照,在城市的廢墟之上,所有人掙扎在寒冷飢餓的死亡線上,所有的人都清楚,如果說這個時候不做點什麼,等待他們民族的命運,只有滅亡這一條路可以走,因此,在這各種國家危難的關頭,德華人發揮出了他們自己對於本民族的那種責任感,無論現如今對於德華人是何等的評價,但是德華人對於工作事業,尤其是它生產出來的產品的,放心和責任,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當國家面臨危難的時候,無論是富人,無論是小孩子,無論是老人都要走上街頭替這個國家的重建,付出自己的那一份心力,這可以說是德華人對於生活的一種態度,也正是因為這種態度,促進了德華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對於德國重建的加速過程。

    當時丘吉爾一句話,鐵幕正式開啟。也間接的促使了美國和前蘇聯的面對面,美華人針對歐洲疲憊不堪的情況,提出了馬歇爾計劃,選擇扶持已經瀕臨崩潰的歐洲,讓他們去阻擋前蘇聯的鐵流滾滾,為了能夠正興歐洲,美華人不僅付出了大量的錢財,而且還派遣大量的勞動力和當地的軍隊一起幫助德華人進行戰後重建工作。

    比如在德國境內的柏林曾經爆發過著名的柏林危機。前蘇聯方面單方面的關閉了由西德進入柏林的鐵路和公路樞紐,截斷了整個柏林的補給路線,原因很簡單,就是要把你美華人趕出柏林市,但是前蘇聯為了使自己面子上能過得去,開闢了三條空中通道就告訴美華人,你有本事飛過來,美華人說好,那我飛給你看。就這樣,成千上萬的英美飛行員駕駛著飛機帶著大量的物資降臨到了柏林的機場上面。聽說在最高峰的時候,每隔半分鐘就有一架飛機要起飛和降落,就這樣依靠著空中走廊,美華人硬生生的支撐起了一個柏林市數10萬人的生存的物資和補給,外國勞工和當地軍隊對於柏林的重建力度之大可見一斑。

    可以說,美華人的大量援助是德國能夠重建起來的最重要的基礎,當然,對於德華人而言,真正的問題是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損失了大量的年輕的勞動生產力,這個時候德國的女人偏多,男人偏少,為了使人口能夠加速上去,一方面讓適齡的女士趕緊結婚,此外,對於外國軍隊和外國進來的勞動力與本國女性發生了關係。這一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讓他過去了,另外,對於關押在其他國家的戰俘,德國政府也一直力求能夠把這些戰俘引渡回來,就這樣,終於在德國上世紀50年代迎來了一次生育的高潮期,德華人終於在大約70年代左右,恢復了自己的勞動生產力並且正好趕上了資本主義十年的黃金髮展時期。

    資本主義發展黃金時期,正好趕上了柏林人需要重建自己的家園,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德華人積極地引進新興科技發展自己的工業生產總值,使得德華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穩居世界第三的經濟總產值,直到最近,中國攀升到第二,德華人才退居第四,但是德華人對於科技的創新和研究在這方面的力度不可謂是不大,即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當時德國境內飢寒交迫的情況之下,德華人仍然對於人才的培養,表示並不鬆懈,即便本國沒有資源給這些人才進行培養,也要送這些人去美國等一系列比較安穩的國家去進行培育和發展,所以人才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太重要了,而德國恰恰是這種對於人才重視到極致的國家。

    並且在對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上,德華人永遠都是把自己放在滴人一等的位置上。在他們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我們錯了,我們給全世界帶來如此大的災難,該承認錯誤的時候就承認,該賠錢的時候就賠錢,該跪下來認罪的時候就跪下來,也正是因為這種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是對於納粹政權的悔過自新,才導致了全世界都原諒了這個曾經的歐洲壞小子。也導致了他戰後經濟在追隨世界化的潮流的時候,其他國家沒有。對於德華人犯過錯而產生質疑,或者說下絆子,要知道,一旦你這個國家跟周邊的國家產生了矛盾的話,你的經濟發展不可能太平,就比如說日本。

    總之,德華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重建,我們可以看做是德華人趕上了一個時代,但是不得不說,德華人自身的努力和對錯誤的認知是最重要的一條原因,正是因為有了這個方面的因素,德華人才能在挫折之中,一次次站了起來,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就連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到達西柏林的時候都說,我看到所有自由的人都在柏林,都在這裡,因此我可以自豪的說,我是一個柏林人。

  • 3 # 藍風破曉

    二戰,德國是最大的戰敗國。

    失敗的國家,麼有權利選擇更多,眼睜睜看著美英蘇聯軍將德國分成了兩個部分,一是聯邦德國,這主要歸美英扶持。一是民主德國,這背後的大佬是蘇聯。

    民主德國是在柏林牆被推倒後,經濟被聯邦德國帶動了起來。那麼,戰後的聯邦德國,廢墟一片,男丁稀少,是如何完成飛速發展的?

    (一)德華人的受教育程度較高,女人很能幹。

    德國在二戰中死了不少人,軍隊死了531萬左右,平民死了315萬,總計有846萬左右的人死亡。這其中,男子死去的有650萬左右,而且大多為青壯年,這是極大的損失。當時的德國總人數在6900萬左右,如此多人犧牲了,看似發展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婦女能頂半邊天,誰說女子不如男?戰後重建時,德國的女人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德國的女人和其他戰爭中國家的女人不一樣,雖然,德國軍人在外搏殺,但德國國內社會一直是井然有序,正常的教育一直正常進行,畢竟,德華人把戰場“設”在了國外。

    德華人對教育本來就重視,因此,在1945年德國戰敗,柏林被攻克後,男子已然不多,但德國年輕女子們成了戰後重建的主力軍,她們的適應能力比很多國家的男人都強,這是一個不應忽視的原因。

    (二)美華人的大力支援,促進了德國的騰飛。

    二戰後,1947年7月,美華人開始了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聽這名字大家不知道什麼意思,這就是“歐洲復興計劃”,有美國投入技術、提供金融援助,來大力促進歐洲的快速復興。

    美華人實施這一計劃的原因有這麼三個:一是讓歐洲快速發展起來,好制衡蘇聯。二是透過馬歇爾計劃,讓歐洲對美國形成依賴,好控制歐洲。三是在重建過程中,讓美國企業深度參與,可以獲得巨大利益。

    馬歇爾計劃,說是“歐洲復興計劃”,其實也包括亞洲的日本南韓等。

    馬歇爾計劃啟動後,受益最大的反倒成為了德國和日本,英法等國因為損失較少,所以獲得技術和金融援助也較少。

    所以,可以這樣說,是馬歇爾計劃讓德國得到了巨大的進步。

    (三)戰後世界處於百廢待興的局面,這對發展有利。

    二戰後,不僅僅是德國,整個世界都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這就說明有很大的市場存在,這對發展特別有利。

    嚴謹能幹的德華人和日本人都把握住了機會,將製造業搞的風風火火。

    除了戰後重建,還有區域性的戰爭,比如北韓戰爭,比如越南戰爭,比如印巴戰爭等等,這都是耗錢的地方,這對德華人來說也是個機會,可以提供一些物資。當然,靠戰爭發財最猛的,還是日本。

    除此之外,德華人的底蘊還在,特別是在汽車製造等領域,還很有優勢,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興,德華人的產品迅速銷往世界各地,“德國製造”也不脛而走。

    可以如此說,是當時的世界大勢,給德國的騰飛創造了條件。

    德國這個民族還是比較讓人佩服的,一戰失敗快速崛起,二戰失敗又快速崛起,雖然有很多外在的幫助,但更重要的是德華人有一顆認真、嚴謹、努力的心。

    而且,這個民族敢於認錯,這才是最可怕的。當德國總理勃蘭特在1970年跪在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時,世人震驚了,隨後就有了: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意志。

  • 4 # 遠方風林

    二戰之後,德國的崛起,最根本的因素還是美國,再加上德國本身的天賦異稟和戰前基礎,一個強大的德國又重新從廢墟里站起來了。

    中間插一句,至於德國在一戰之後的崛起,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德國的本土在一戰中幾乎沒有遭到破壞,只是戰後損失了不少領土,它的工業體系、社會體系都還在,只要適當地讓它重新運轉起來,德國很快就能重新崛起。

    而二戰後就不同了,二戰結束之初,彼時的德國可謂是一地雞毛,滿國廢墟,德國是正兒八經地打到最後一刻投降的,直到首都在內的所有核心區域全部被佔領,元首絕望自殺,才被迫投降,日本麼,本土決戰喊的震天響,2顆原子彈直接就入魂了。

    當時,任何人面對一個如此滿目瘡痍的國家,都不會認為德國能再恢復元氣,當時很多德華人哀嘆即使把戰爭的瓦礫廢墟全部清除也得至少20年的時間。

    戰後對德國的處置上,列強的分歧無疑讓德國逃過一劫,世仇法華人恨不得徹底直接肢解德國,讓德國永遠不得翻身,而英國不願德國被過分削弱,美國則希望看到一個勢均力敵而又分裂的歐洲,再後來,為了共同應對蘇聯,德國作為冷戰最前沿,在政治、經濟上予以扶持和加強,就成了美華人的必要選項了。

    戰後的中西歐世界,基本上美華人說了算,畢竟,各位的重建、民眾的生活,政府的運轉等等,大都需要美國的援助和扶持。

    戰後,美國對西德還是很不錯的,當時,德國戰後重建的一個很大障礙是戰後賠款問題,德國在一戰之後的法西斯化,一定程度上也有法國逼債逼的過分的因素,所以,美國做主,所有接受美國馬歇爾計劃等援助的西方國家,都必須簽署協議,凍結對德國的債務、索賠等等要求,德國政府對國民的內部債務也一併抹除,到了1953年,德國的對外債務分成2部分,一部分是1932年納粹上臺前的,包括一戰之後的賠款,予以較大的打折,之後的債務,包括二戰賠款,一律等到德國統一之後再協商。

    當然,事實上,德國還是和一些歐洲國家進行了雙邊的賠款談判,賠了不少錢,但和二戰結束之初各個戰勝國的索賠要求相比,就是毛毛雨了。

    不管如何,在美國的努力下,德國雖然是二戰發動國,戰敗國,但在二戰之後,獲得了比較和平、穩定的重建和發展空間,由於美軍等國軍隊的駐紮,德國可以把大量本來用於國防上面的開支用於國計民生和經濟發展,這對德國的經濟重建是大有好處的。

    從這個層面上說,美國為德國的重新和發展創造了相當良好的空間,美國不僅給德國資金和技術,還給德國開放市場,搞經濟一體化,也算是為德國的重建掏心掏肺了,德國剛開始幾年的困難時期,也有美國相當大的物資援助作為後盾,這使得德華人可以心無旁騖地專心發展。

    當然,我們也不是說美華人就是活雷鋒,誰讓二戰結束後就進入美蘇爭霸、華約北約對峙的局面呢,西德作為冷戰最前沿,美華人當然要好好地打造一個樣板國家給對面的華約國家看看。

    當然了,蘇聯其實對東德的投入也很大,論力度不比美國少多少,只是蘇聯的國力擺在那裡,體制和政策的短板也在那裡,東德即使是華約國家中發展最好的國家,相對西德也是落後太多。

    此外,德國迅速恢復還有如下一些因素:二戰前的底子本身就不錯,雖然本土打爛了,但是經濟體系、人才體系、社會體系等等軟體都還在,只要硬體給它組裝上,德國戰車很快就能重新開動。

  • 5 # 小約翰

    首先說明一點,二戰後德國經濟飛速發展,應該糾正一些,德國應該改為聯邦德國,因為經濟飛速發展的是西德即聯邦德國。

    都說俄羅斯是戰鬥民族,其實真正的戰鬥民族應該說是德國和日本,他們比俄羅斯更加好鬥。所不同的是,經過二戰,兩國損失慘重,他們接受了慘痛教訓,學乖了,不再那麼好鬥。

    在人口方面,德國的損失更為慘重。

    德華人口增長勢頭在二戰前就開始減緩,1921年,德華人口增加158萬人;1936年,跌至不到128萬。

    經過二戰,德華人口損失嚴重,一共減少了700萬人口,其中至少600萬都是青壯年男子。

    據統計,1905-1915年出生的德國女性,有一半的女子沒有組建家庭;1915-1925年間出生的德國女性,只有四分之一成家。

    但是在戰後,德華人口開始增長,從50年代出現了所謂的嬰兒潮,在六十年代中期達到高峰,到了七十年代後期,德國本土人口結構已經趨於合理,人口問題不復存在。

    我們知道,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在於國民素質也就是受教育水平,德國的教育始終是領先的。

    早在1920年,魏瑪共和國就透過具有重要意義的《基礎學校法》,廢除了貴族化的預備學校,建立了劃一的初等教育機構,並且增設了一種新型的九年制中學。

    在師範教育方面,《魏瑪憲法》規定,所有國民學校教師都必須具有高等學習文憑。所以德國的高等教育在這一時期也有了迅猛,新型的高等專科學校、高階技工學校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總之,德國在科技方面人才濟濟,為德國經濟復甦和騰飛奠定了基礎。

    而德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對德國的大力輸血,還幫助他恢復了造血功能。

    二戰對德國的損害,不僅僅是人口的減少。經過戰火的洗禮,德國城市成為一片廢墟,工廠不復存在,機器也被蘇聯人運走,連一根螺絲都沒有剩下,簡直是滿目瘡痍、百孔千瘡。以鐵路為例,戰前德國有13000公里鐵路,戰爭結束的時候,鐵軌也被戰勝國拆卸拉回家,當時德國的鐵路只有不到1000公里。毫不誇張地說,經過二戰,這個曾經的工業化大國,一下子回到了農耕時期。

    戰後的德國不要說恢復經濟,想活命都難。杜魯門總統的顧問威廉 克萊頓在給總統的報告中說,“數百萬人正在慢慢餓死。”到了冬天,德華人的處境更加艱難,因為沒有燃煤,每天都有人凍死。

    原來美國國內有不少議員主張嚴懲德國,但是經過辯論,他們漸漸明白,那種想法非常愚蠢而危險。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美華人明白,搞垮一個戰爭發起國只會埋下仇恨種子,為下一次大戰留下隱患。

    我們知道,在一個村子裡大家最怕的,就是潑皮、無賴和混混。

    這些人無牽無掛,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他們日子混得越慘,越會破罐子破摔。消除戰爭隱患不僅僅是解除他們武裝,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所以在二戰結束伊始,美國就開始考慮對西歐各國實施經濟援助,制定了歐洲經濟復甦計劃,這個計劃被定名為“馬歇爾計劃”。

    該計劃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根據這項計劃,美國對西歐各國提供了包括金融、技術、裝置在內的各種形式的援助高達131億美元,(大約相當於現在的7000億美元)其中百分之九十是無償援助,只有百分之十為貸款。

    而美國對西德也一視同仁,讓其從馬歇爾計劃中受益匪淺。

    1948年起到1952年,短短四年裡,美國透過馬歇爾計劃,給西德經濟援助高達16億美元,這個數字接近於美國在抗戰八年對中國援助的總額。

    除此之外,美國還給了德國10多億美元的“救濟撥款”,這筆撥款被要求專款專用,只能用來發展農業,解決西德人吃飯問題。

    俗話說,興國必須興教,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個道理德華人比誰都懂。

    1950年,在財政捉襟見肘的情況下,西德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惜血本,一共投入25億馬克,此後逐年增加。

    在冷戰時期,德國在教育和科研上的投入遙遙領先,穩居歐洲各國前列。

    經過德華人的努力和美國的援助,德國經濟開始復甦,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西德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速達到7.5%,工業生產值更是高達9.2%,這樣的勢頭一直持續到70年代才開始放緩。

    德國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當然是跟德華人的頑強、堅毅、聰明和勤奮密不可分,也跟美國的慷慨援助密切相關。

  • 6 # 老威觀史

    二戰結束的時候,德國被打成了一片廢墟,在戰爭中德國有553萬名軍事人員死亡,另有181萬名平民也在戰爭中喪生,由於戰爭死亡和被俘的人員有將近1000萬人,而這些在戰爭中損失的人員,絕大多數都是男性,以至於一時間在德國男性變成了稀有物種。

    而作為軸心國最核心的國家以及戰敗國來說,德國在的待遇自然很差,被美、蘇、英、法分別佔領不說,還長期分裂成了東德和西德兩個國家。但在戰後經過短短20多年的發展,西德又重新成為了經濟強國,與另一個戰敗國日本一樣,創造了戰後經濟飛速發展的奇蹟,重新回到了世界大國的地位,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在於當時男女比例失衡的國家不止德國,戰爭中與德國相殺最嚴重的蘇聯也出現了嚴重的男女比例失衡的問題,直到今天俄羅斯也存在著男女比例失衡的問題。但在戰後,不僅德國發展起來了,蘇聯也經歷了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成為了世界上的超級強國。其實只要不發生戰爭,雖然在德國在戰爭中損失了大量的男丁,以至於戰後的一段時期裡男性變得非常少,但只要經過一些年的正常發展,人口也總是會慢慢恢復起來,缺少男丁,男女比例失衡並不會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不過二戰之後,不僅僅是德國,很多國家也是如此,比如蘇聯就因為戰爭而出現了男女比例失衡的問題,直到今天俄羅斯依然是個嚴重女多男少的國家。

    其次在於,當時的德國雖然經歷了戰爭的失敗,但就如一個世界級的拳擊手一樣,只是在一場大賽中大敗,被打上了手術檯奄奄一息,只要拳擊手能恢復過來,他的世界級水平還在。二戰之後的德國也是如此,在二戰之前,德國就已經是世界的列強之一,擁有極強的軟實力,這種軟實力便是德國的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德國的科技是非常發達的,在1933年希特勒上臺之前,德國就有163名個人和3個機構獲得了諾貝爾獎,當時世界上的科學大家,如愛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諤、玻恩等等,其實都是出自於德國,可見當時德國科技實力之強。

    ▲這張照片囊括了當時所有最牛的科學家,而這些科學家大多數都是德華人

    繁華的城市、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工廠、一切的財富都可以被戰火摧毀,但是知識是不會被戰火摧毀的,在戰後,德國相當多的科技人才被保留了下來,這些人才成為了德國在戰後復興的本錢。

    第三在於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德國在二戰後躺在了手術臺上,剛開始建設的時候也需要啟動資金。好在二戰後世界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抗衡的格局,美國為了維持西歐的局面,便有了馬歇爾計劃,旨在恢復歐洲的經濟,使歐洲重新強大起來,從而能對抗蘇聯。

    在美國大量的援助下,西德的經濟很快就恢復了過來,從1948年到1951年,德國總共從美國那裡得到了14.48億美元的援助,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無償捐贈,僅有大約10%是貸款。如果扣除通脹因素,這筆援助相當於2006年140億美元。在美國如此給力的援助下,德國與其他西歐國家一樣,都抱了下美國的大腿得以發展了起來(當時都抱了美國的大腿,所以德國去抱一下也不丟人)。

    第四在於西德採取了適合於本國發展的制度。與西德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與自己實行不同制度的東德,在經過了戰後幾十年的發展後,一個是世界上的頂級發達國家,另一個則發展的比較差,在1989年兩德統一的時候,西德的GDP大約為1.35萬億美元,是世界上經濟排名第三的國家,而東德則不到2000億美元,不足西德的六分之一。

    ▲到了冷戰後期,東德的人都往西德跑,可見兩德之間經濟的差距

    可以說同樣的民族不同的制度,最後發展的情況卻大相徑庭,也只能說西德選對了社會制度。

    所以,還是如前所說,德國在二戰之前就是一個世界級的拳擊手了,只是在二戰中被打成了重傷,只要把傷養好了,重新回到賽場依然是世界級的拳擊手。

  • 7 # 西門三姥爺

    二戰結束後,德華人口損失了1600萬,其中700萬為成年男性,經濟賠償200多億美元,幾乎一夜之間回到了一戰後的潦倒狀態,甚至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且,在雅爾塔會議後,德國還被分割成了東西兩德,分屬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成為冷戰時代對抗的縮影。但也正是這種劃分,讓德華人在戰後得到了兩大陣營的廣泛助力。

    二戰結束後,1947年7月,美國啟動了“馬歇爾計劃”,開始幫助其歐洲盟國恢復經濟,以抗衡蘇聯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總共提供了包括金融、技術、裝置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1.5億美元,其中90%是贈予,10%為貸款。

    這其中,聯邦德國雖然是戰敗國,但由於身處冷戰前沿陣地,所以也分到了一杯羹。

    據統計,1951年7月1日之後,聯邦德國從馬歇爾計劃中獲得的援助共2.7億美元,而聯邦德國只需向美國進出口銀行償還1690萬美元。

    針對這種情況,蘇聯也針鋒相對地提出了“莫洛托夫計劃”,透過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經濟援助和促進蘇東貿易關係的發展,防止“馬歇爾計劃”對社會主義陣營的影響。

    1950年9月,民主德國加入蘇聯發起的經濟互助委員會。將與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作為整個國家外貿的基礎,大力發展與經互會國家的經濟關係,簽署了商品和支付往來協定、科技合作協定等協議,實現了東德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此外,1953年8月,蘇聯還免除了民主德國由於戰爭而負擔的財政和經濟義務。

    這其中也有一個底層邏輯,就是由於東西兩德處於冷戰前線,兩大陣營都想將其發展好,作為各自意識形態的“樣板間”,以展現其制度的優越性。

    所以,兩德在這種良好的外部環境下,利用自己製造業的深厚家底,放低的外交姿態,開始了埋頭苦幹。到了1984年,民主德華人均國民收入位居世界第8位,人均國民產值超過蘇聯一半以上,居東歐各國之首。

    到1987年,民主德國每百戶家庭擁有小汽車50輛、電冰箱99臺、洗衣機97臺、電視機93臺,現代化程度讓很多國家望塵莫及。

    同時,民主德國還實行了全民福利,不僅為國民提供工作,還為民眾提供免費的住房、教育和醫療,因此,當時曾出現了很多西德窮人想方設法往東德偷渡的情況,民主德國也因此被稱為“社會主義的櫥窗”,是社會主義陣營中最發達的國家,是社會主義陣營的樣板。

    因此,兩德戰後的快速復甦,離不開良好的外部環境。而德華人嚴謹、踏實的性格,也使得讓他們在戰後尋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這一點與我們的近鄰日本的戰後之路,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 8 # 下雨啦16

    德國的成功更多是源於自身的強大基礎。德國在為他國帶來極大傷害時也為戰爭付出巨大代價。戰爭中德國有553萬名軍事人員和181萬名平民喪生,因戰爭死亡和被俘的人員將近1000萬人。國內是一片廢墟狀態,通貨膨脹嚴重,國土被分解為了東西二部分。大量科學家、生產戰略物資被瓜分。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德國持續發力 ,經濟穩步發展。

    一是民族紀律性好。以日耳曼民族為主體的德國民族有很強的團結性和不服輸的精神。在戰後困難時期,他們依然守紀、實在、勤奮、節儉和做事認真執著。這樣就使得戰後混亂的社會各方秩序能夠短時間內恢復正常。

    二是社會基礎良好。工業基礎得到相當保留,特別是大批受到嚴格訓練的產業工人是德國崛起的關鍵支撐。教育可以說是德國崛起的最重要因素。德國完善且發達的教育體系為社會持續培養大量各方面人才。政府主導的社會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

    三是東西對抗帶來契機。一分兩制的德國,很快成為東西兩大陣營在歐洲爭鬥的絕對前沿。西德、東德分別受到美蘇霸權的積極扶持。雙方甚至在東德西德展開攀比,看哪邊建設的更好、更有吸引力。美國等西方國家因此為西德提供了大量的經濟、物資、資金資助,有力的幫助了戰後德國的發展,這也成為了西德的機遇。

    四是外交成功。在國際外交上,德國對戰時所犯罪進行深刻反省和道歉,積極賠償,受到了受害國的諒解。德國和法國所主導的歐盟成立和發展對世界影響巨大。兩德合併後,德國迅速調整政策,更加擴充了德國發展的各項基礎。德國在發展的同時,積極在國際社會發生,在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環保、科技進步、減貧、教育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總之,戰後德國的快速發展在內部是政治穩定、社會秩序良好、教育水平高、民族自立自強信心足等等。在外是穩定的周邊國際環境、西方經濟援助、積極進取的對外策略等等。

  • 9 # 硯田劍影

    當蘇軍將紅旗插在德國國會大廈頂上時 ,就宣告了德國戰敗,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同盟國是勝利者。

    戰敗後的德國大中城市幾乎成廢墟,小部分城鎮工廠和偏遠的農村基本保留下來。

    作為勝利國瓜分了德國,將它一分為二分別由美國,蘇聯統轄,冷戰後分別加入北約和華約兩大陣營。

    戰爭並沒有象坊間所說的德國沒有丁點男人尤其是青年人,未成年男孩不在少數。

    實際上在德國,獨子不當兵,想當兵國家也不準,為的是日爾曼純血統沿續香火。

    戰爭結束後,大量的戰俘回到德國,其中不乏在校的大學生,工廠的工人和技師,學校的教師,職業軍人,面對一片狼藉的廢墟,德國政府在賠償戰爭損失外,工廠裝置悉數被蘇聯拆走,兵工專家工程師被美國擄回美國,這是美國的聰明之處,美國早期的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導彈,到艦艇升級離不開德國兵工專家的鼎力幫助。

    早在戰前,德國將一部分工業生產線運往瑞典掩藏,二戰爆發後,又從瑞典運回88平射高射火炮生產線,此火炮使盟軍遭受巨大戰損。戰爭結束後不久,德國將一部分兵工生產線從瑞典陸續運回國內,在瑞典的幫助下重新建立民用工廠,並從戰俘中廣招大學生及當年參軍的工人及技師。當年,納粹鼓動適令青年參軍報效納粹,很快組成了千萬軍隊,經過二戰後,活下來的戰俘成了德國的希望,重新啟動了經濟復甦的前進車輪。德華人嚴謹 ,務實,準時的性格決定了德國一步步從虛墟走出陰影,憑藉著上下齊心的努力,逐步恢復了工業規模坐大坐強,成就了很多世界名企,響噹噹的世界名牌產品有三千之多,克虜伯,蔡司,戴姆勒,苯茨,博世,保時捷,B0SS等等,農業完全超現代化,經濟上的騰飛,使德國在短時間內又是歐洲的強國之一。

    德國戰俘有很多大學生,工人技師,工程師,他們是振興德國的中堅力量。德國的工業底蘊深厚,加之德華人忍辱負重前行,夾著尾巴低調作人,總之,德國重新崛起,戰俘大腦中的技術是美蘇擄不去的重大資本。

  • 10 # 亂彈琴聲醉

    試著回答下這個問題:二戰以後德國能快速從戰敗國中脫穎而出,經濟復甦,離不開幾個重要因素(性格,金錢,工業底子,科技教育,外交)

    首先,德華人的性格,鐵血的民族,鐵血就意味著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同時日耳曼人的精神也在德華人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匠心、執著、敬業等。德國的百年企業擁有上千家,同樣的的遭遇二戰的洗禮,我們國家除了吃的企業,有多少百年企業?鍋這個家用品,大家都認為用兩年就行了,你的鍋不破,企業的鍋賣給誰?但是德國的企業不這麼想,他認為世界上只要能有五分之一的人用他的鍋就行,所以德國的鍋能用一百多年,這不是笑話,這是經營地理念,有這樣的匠心精神,才讓德國能戰後快速重建。其次,馬歇爾計劃的施捨。冷戰時期,美國為了對抗蘇聯,開始援助扶持歐洲,這就給戰後德國經濟打了一劑強心針,讓德國能一息尚存。馬歇爾計劃,是德國進行戰後重建的重要原因,畢竟做啥也要錢。馬歇爾計劃,美國不僅僅對德國進行物資援助,財政借款,免除了希特勒在一戰後的很多債務的同時還給予了很多的工業基礎材料以及大量的外貿讓利,用戰後美元建立的全球貨幣的信譽,為德國復甦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再次,德國雖然在二戰之後一片廢墟,柏林牆的斷壁殘垣無不體現了當年戰爭的殘酷,但是德國的工業底子依然在,全國的鐵路里程在希特勒的努力下首屈一指,各種工廠的技術仍然存在,不像我們建國後,什麼都沒有,完全依靠別人的施捨發展。只要有技術,所謂的工廠,只需要資金的注入,一切都會水到渠成。最後,德國戰後對科技和人才的重視。重新建立起技術培養為主的職業教育和技術研發為主的綜合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以“需求”導向,進行人才選拔和人才培養。政府主導產業化科技,鼓勵工業企業和研究部門合作,高度市場化需求,政府用稅收等政策進行配合,後期轉向大公司主導科技產業。

    總之,德國戰後發展如此之快,也絕對不是簡單的事情,還有多重因素,包括世界格局,歐洲環境,以及自身的優勢。戰後承認歷史,尊重歷史,在外交上也處處妥協忍讓,這些都不是某些國家可以做到的。

  • 11 # 扎西平措lntl

    看了幾位網友的回答,基本同意。德國戰後的迅速崛起跟米國的扶助有直接關係。許多年前有一本書名叫《第四帝國的崛起》,說的就是這個。二戰後不久米蘇爭霸格局就形成了,華約組織成立,米國馬上組織了北約。前盟軍司令艾森豪威爾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曾應馬歇爾急召從菲律賓趕回華盛頓,回答如何總體佈局二戰的問題,他的答案是歐洲第一。這個思想一直影響到二戰之後,就是說,米蘇爭霸,歐洲仍然第一。這種框架下,米國當然會扶植德國(西德),使之成為反蘇陣營的一員。當然德國有雄厚的工業根底,這種根底融入了日耳曼民族的血液,成為傳統,不會因為男性的缺少而消失。同時,由於米英法等國又對徹底剷除納粹主義、復活德國的軍事力量並不放心,所以只讓德國(西德)承擔基地、後勤等輔助性職能,這在客觀上反倒使德國(西德)得以集中精力發展經濟,而不是像通常國家那樣把一部分資源用於軍事。記得《西德外交風雲》裡好像記載過,西德首任總理康拉德阿登納博士有言:如果你的捕鼠器比別人做得好,他們當然會買你的。

    米國是私心極重的國家。他們把歐洲排在全球戰略的第一位,所以極重視德國的去納粹化改造。亞洲在他們眼裡沒那麼重要,所以他們復活日本時對其軍國主義清算得浮皮潦草,這給後來留下了巨大隱患。但這是後話。

  • 12 # 軍器戰位

    其實,德國在二戰以後作為一個戰敗國,在二戰當中因為戰爭導致本國的經濟經濟產業受到重創,但是在過後不久的時間內,又一下子發展成為了發達國家。說到底德國的情況與日本是一樣的,同樣為二戰的戰敗國,日本也是在戰爭結束不久時候,國家的經濟總體得到了迅猛發展,而他們的這些成就都離不開美國這一個大國。

    一場大戰的爆發,一個國家之內幾乎所有適齡的男性都會被徵召上戰場,甚至打到最後兵員流失嚴重的情況下,很多國家還會徵召一些兒童,甚至是老人進行作戰。而男人在前線進行戰鬥的同時,全國的女性都會在後方進行各種軍事物資的生產,比如二戰當中的德國或者是美國而言,許多女性都會被安排到軍工廠進行生產槍支彈藥為前線補充。而戰爭爆發之後,傷亡最嚴重的就要數雙方交火最前線的男性士兵,幾乎許多男性士兵都會戰死沙場。

    而在二戰德國戰敗的前夕,德國軍隊青壯力計程車兵已經消耗殆盡,雖然德國當時還有幾百萬的軍隊,但是大多數都是為後期所徵召的一些老弱病殘,由此就可以知道,德國在二戰戰敗之後,其國內的青壯丁力量已經所剩無幾,或者是大量內盟國所俘虜。

    由於在二戰當中,德國的大部分男性都在戰場上戰士,或者是大量被盟國軍隊所俘虜。所以說在二戰剛剛結束那會兒,德國本身是沒有多少青壯年進行國家的恢復生產,而德國的女性很多也沒能找到適合的結婚物件。所以說,德國在當時本應該是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全國居民越來越老年化,這也肯定會造成德國整體上下的經濟生產能力,也會越來越崩潰。但是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子,在二戰結束之後,德國境內還是有少部分一直留在後方的青壯男性,這也是德國在戰後能夠有效恢復人口的主要因素。還有一個重要的點,當時德國在戰後有很大一部分外國勞工湧入境內,而許多找不到德國青壯男性結婚的德國女性,最後也只能與外國勞工進行結婚,甚至還有許多嫁給了美蘇兩國在德國境內的駐軍士兵。

    所以從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開始,德國境內的嬰兒出生率逐漸得到恢復,直到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原本在戰後出生的嬰兒都已經長大成年,這個時候的德國整體青壯丁人口已經恢復到了一個正常國家的數量。

    再說一說經濟,戰後德國經濟的恢復,怎麼也要分為當時的東德與西德兩個方面來講。在二戰結束之後,原本的德國被劃分為東西兩個國家,東德當時是有二戰的戰勝國蘇聯所佔領控制,而西德當時同樣也是由戰勝國美英等國家所管理。

    首先你要知道的是,二戰當中,德國在戰爭中所受到的損失比日本還要大,因為德國在最後是被盟國直接派部隊進攻到首都而宣告戰敗,當時德國境內的各種生產力目標都已經受到盟軍的狂轟濫炸,全國的工業體系幾乎損失殆盡。而日本就不一樣了,日本在二戰末期,全國上下還擁有著700多萬的軍隊,並且當時的盟軍根本就沒有真正踏上日本本土,就算是在沖繩島戰役的時候,盟軍也是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而日本在二戰的最終投降,說到根本就是因為美國在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這對日本政府以及全體國民都產生了非常大的恐懼。

    還有就是蘇聯當時直接派部隊殲滅了在東北的關東軍,因為關東軍的幾十萬兵力號稱日軍的精銳所在,地面部隊的關中軍全軍覆滅,再加上日本海軍的艦船已所剩無幾,最終日本天皇只能夠宣佈戰敗投降。

    而那時候西德的經濟恢復速度,是絕對要比東德好的多。咱們這裡也重點講一下西德,西德在二戰結束以後,經濟恢復主要還是取決於美國的“馬歇爾計劃”。美國所主導的“馬歇爾計劃”,咱們也可以將它視為“歐洲復興計劃”,主要目的就是對在二戰當中受到極大破壞的西歐各個國家,進行各方面的經濟以及國家工業體系的重建,這個計劃對於歐洲國家的發展甚至是整個世界的格局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只要是“馬歇爾計劃”包含了德國,那麼德國的經濟恢復,幾乎上是與當時西歐的其他國家是一樣的,因為在二戰當中英法兩國的損失也並不小。而在“馬歇爾”計劃即將結束的時候,當時西歐除德國之外的全部國家,他們的整體經濟水平都已經恢復到了二戰爆發之前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馬歇爾”計劃最初也包含了蘇聯與東歐其他國家,而當時美國提出的條件就是,蘇聯與東歐國家想要成為“馬歇爾”計劃的受益者,那麼就必須要進行各方面的政治改革,允許西方國家的勢力進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

    但是蘇聯當時肯定不答應這樣的要求,而美國到後來也是有那麼一點後悔的意思,所以最終“馬歇爾”計劃排除了蘇聯及其東歐各國,但是東德卻被“馬歇爾”計劃放在了援助範圍之內。所以說,正是因為美國主導“馬歇爾”計劃的各種經濟建設援助,為德國後來的經濟恢復發展奠定了非常強大的基礎。

    還有,德華人天生就有嚴謹以及奮鬥精神,在戰後只要敢拼敢幹、懂得多動一動腦子,無論是多麼崩潰的國力也能夠得到恢復,比如說一戰後的德國還不是在短時間內就恢復到了巔峰狀態嗎。而德華人在戰敗後,他們在國際上都一向承認自己在二戰當中所犯下的罪行,並且長期以來都在處理二戰時的“納粹元素”。正是因為這一種認真的認錯態度,德國在戰後很快就得到了歐洲各國的理解與包容,並且與德國漸漸開展了各方面的經濟貿易往來。

    還有最後一點,就是在戰敗後的德國,跟上了全球一體化經濟發展,以及歐洲一體化經濟發展的潮流。以“馬歇爾”計劃所奠定的經濟恢復基礎,再加上後期全世界經濟大力發展的潮流,只要是德國乖乖的跟在歐洲各國或者是美國的後面,它的經濟得不到恢復與迅猛發展,甚至可以說是很難的。

  • 13 # 西府趙王爺

    德國作為二戰的罪魁禍首之一,自身也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整個二戰期間,德國包含平民在內,損失了超過800萬人口,此外,還有高達2000萬人的傷殘者,這個傷亡數字,僅次於,死傷人數達4600萬的蘇聯和3500萬的中國。要知道,德國的戰前人口僅有7000萬,這個傷亡數字相當於德國戰前人口的40%。而且由於參軍的大部分是男性,導致德國當時的青壯年男性幾乎損傷殆盡,這不僅讓德國出現了大量的孤寡家庭,更讓德國的勞動力捉襟見肘。

    由於德國男性勞動力不足,維持秩序的盟軍當局和當地的臨時政府,不得不徵發15歲到50歲的德國女性參加勞動。

    此外,因為戰火肆虐到德國本土,導致戰爭結束時整個德國幾乎都被埋在瓦礫之下,超過80%城市遭到毀滅性破壞,淪為廢土。諸如柏林、萊比錫、漢堡、慕尼黑、法蘭克福、漢諾威以及德累斯頓等德國主要城市,沒有一個能夠逃脫戰火摧殘。

    “柏林什麼也沒有剩下。沒有住宅,沒有商店,沒有運輸,沒有政府建築物。納粹留給柏林人民的遺產,僅是一些頹垣殘壁……柏林如今僅僅是一個碎磚破瓦堆積如山的地方。”

    當然,這還不是最難的。由於戰亂,這個國家的物資被消耗殆盡,庫中沒有餘糧,全國陷入了大饑荒。由於物資和食物短缺,當時的德國民眾只能依靠政府提供有限的配額勉強生存。

    然而即使是限額配給,還是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要,因為糧食實在太少了。比如在1946年的柏林,當地市民每日能領到的糧食配額,大約是能產生1000大卡熱量的麵包。而一個普通人每天正常需要攝入的熱量在1800大卡左右,所以這個配給是遠遠低於飢餓線的。

    更慘的是,在1947年到1948年的那個冬天,連這個標準都達不到,加上沒有煤炭取暖,大量的德華人被餓死和凍死。那個冬天也被柏德華人稱為“飢餓的冬天”。

    德國民眾在忍受飢餓和寒冷的同時,還要去重建家園,這個難度本身就很大。

    然而,他們還需要面臨作為戰敗國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首先原本因為戰爭,德國的經濟就已經崩潰,但他們依然還需要向盟軍各國賠償多達20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

    其次,法國等周邊國家,還在努力遏制德國的崛起。比如控制德國的薩爾和魯爾兩大工業區,限制德國煤炭和鋼鐵的產量,甚至於拆除毀掉大量的國工廠,以限制德國恢復工業化。

    最終,蘇聯和英美盟軍對德國分割槽佔領,將德國一分為二,由此帶來了產業的地區性結構斷裂。這些外部勢力的限制,無疑是讓瀕臨崩潰的德國雪上加霜。

    然而,德國只用了短短十五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再度崛起。上世紀60年代初,西德的經濟體量成功超過英法,成為了歐洲除蘇聯以外的第一經濟體,直到今天,德國都還一直穩居歐洲頭號經濟強國的寶座。那麼,德國到底是如何做到從廢墟中崛起的?

    其實關於戰後德國的恢復,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二戰之後,隨之而來的冷戰所造成的一個東西方競爭氣氛,給了德國一個比較舒服的發展環境。當時德國處在東西方兩大陣營的交界地帶,連自己都被一分為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為了對抗蘇聯,不得不選擇扶持德國。不僅西方陣營出錢出力,幫助德國度過困難期,連之前關於德國的各種限制,也都被放開了。這無疑是為德國後面的經濟騰飛,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其次,美國的歐洲復興計劃,也就是咱們常說的馬歇爾計劃,是德國在戰後得以快速恢復的關鍵。作為馬歇爾計劃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德國在1948年到1951年的三年間,共計獲得馬歇爾計劃價值14.48億美元的各項援助。這筆錢對於德國至關重要,其幫助德國的社會生產可以逐漸趨於正常化。尤其是工廠,完全就是依靠這些援助解決了啟動資金問題。

    當然,最後的關鍵還是德華人自己的基礎好。

    電影《1942》裡,張國立扮演的逃荒地主說過這樣一句臺詞:

    “等到了陝西,給我十年,我還能成為東家”

    不為別的,因為他以前就是地主,雖然如今財富沒了,但經驗還在,他知道怎麼去成為地主。

    德國也是一樣,戰前的德國就是歐洲工業強國,有著良好的基礎。雖然因為戰爭,國家瀕臨破碎,但是他們的技術還在,人才也還在。他們需要做的,只不過是將曾經走過的路,再走一遍,而且是在有地圖路標的情況下。

    就拿人才來講,德國擁有著非常深厚的人才儲備以及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據統計,1950年,剛剛走出廢墟的聯邦德國,其在校大學生就超過了10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而到了1970年,德國的在校大學生人數增加到了41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學生。這樣厚重而過硬的出產人才體系,為德國重建提供了技術保證。

    所以,對德國來講,他們缺的只是市場和投資,而二戰後接踵而來的冷戰,無疑是為德國補上了這些東西,大量的訂單讓德國製造再次享譽世界,而德國的經濟也開始了騰飛。

    總結來講,關於德國戰後的再度崛起,一方面是依靠冷戰提供的運氣,一方面則是自己足夠爭氣。

  • 14 # 穿越再現彼岸

    二戰德國被分裂為兩個國家,不可以單獨以“德國”這樣的稱謂稱呼

    二戰結束之後,德國的領土被割裂了,英美法等盟軍佔領區成立的是德意志聯邦德國(或者稱為西德、聯邦德國,英文簡稱BRD),於1949年5月建立;而蘇聯佔領區則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德國(或稱民主德國、東德,英文簡稱),於1949年10月建立。

    二戰後德國分裂圖

    英美法軍事佔領區最終建立了聯邦德國,蘇聯佔領區建立民主德國,而圖中黃色部分國土分別割讓給波蘭和蘇聯,波蘭佔據了絕大部分。如下圖,可以對比一下。

    聯邦德國、民主德國和西柏林地圖

    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

    德國二戰死了多少軍人?

    二戰時期,德國總共有多少軍人參戰了吶?根據德國類官方研究網站全面統計,1939年到1945年二戰期間,德國參戰的軍人分為兩大類別:

    一、德國國防軍。(包含海陸空三軍)

    參戰總人數1789萬人,其中傷亡總人數為1034多萬人,陣亡223萬人,失蹤287萬人。

    這是盟軍承認的德國正式軍隊。

    二、德國納粹黨衛軍。

    參戰總人數100多萬,陣亡失蹤約25萬人,盟軍不承認黨衛軍為正規軍隊。

    根據不完全統計,凡是參戰的德國武裝人員,約有28%的人永遠回不來了,還有大部分被俘和負傷的人員。

    德國二戰總死亡約770萬人,其中武裝部隊佔據約535多萬人,其中約有70萬為為結婚的年輕男人。

    德國戰前人口約6700萬,戰爭死亡或者負傷的人口主要是青壯年勞動力,德國男人死絕了這事有待商榷的!

    是德國經濟飛速發展還是“聯邦德國”經濟飛速發展?

    其實能夠快速發展的是聯邦德國,到上個世紀1970年,聯邦德國一躍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排在前二位的是美國、蘇聯、日本,聯邦德國超越了英法兩個國家。具體資料如下:

    1970年世界經濟五強排名

    日本的GDP雖然略高於聯邦德國,但人均GDP卻遠低於聯邦德國。

    聯邦德國是如何經濟得以騰飛的吶?我們不按照教科書上所羅列的一大堆的原因,撿著我認為重要的幾點分析一下:

    聯邦德國經濟的起飛大概起於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中後期,繁榮於60年代,到1970年前已經進入世界經濟強國之列。

    首先一個戰敗的國家被分為兩個國家,戰後經濟要想快速發展幾乎是不太可能,況且有大批的男性死亡或者負傷,勞動力極度匱乏。

    面對滿目瘡痍的德國,美華人有更深的考量,不能一味的打壓壓榨德華人,這樣民族仇恨永遠存在,難免會出現再次更大的戰爭局面。況且,美英法三國佔據的德國將來很短時間內極有可能成為與蘇聯對抗的前沿,必須給美英法三國軍事佔領區的德國進行輸血,讓戰後的德國(之後的聯邦德國)迅速發展起來。

    杜魯門總統簽署“馬歇爾計劃”(歐洲振興計劃)

    根本:美國輸血

    1947年,馬歇爾計劃正式實施,1947年7月-1952連續四個財政年度向聯邦德國(包含未成立之前的一年多時間)輸血130多億美元,包含金融、技術、裝備,並修復德國戰爭中損毀的工業基礎。假如沒有美國的輸血,德國要想復甦發展要延後10-20年的時間,這是聯邦德國發展的根本原因。

    穩定:幾乎沒有軍事費用支出,清除納粹思想

    戰後,德國沒有了軍隊,在美軍的羽翼之下,一直埋頭髮展經濟,美國的軍事存在為聯邦德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德華人也認識到納粹的危害,自動自覺清除納粹遺毒。

    在戰後發展初期,聯邦德國幾乎沒有軍事支出,等經濟發展起來之後,才付給美國駐軍相應的費用。

    二戰後美軍在聯邦德國的主要軍事基地(部分)

    成長:勞動力逐漸補充

    聯邦德國初期的發展離不開本國的女性,當時聯邦德國成年男性勞動力的比例非常少,但是經過10年左右的發展,原來10-17歲的男性(幾乎未參戰)已經成長起來,成為德國勞動力的中堅,這時已經到了1950年代的中期之後了。

    男性勞動力不斷的充實,到1970年代之前,德國迅速發展起來了。

    60年代中期的聯邦德國漁民,都是戰後成長起來的年輕人

    教育:大力發展國民教育,培養各種人才

    根據德國研究相關部門的統計,1950年,聯邦德國在校大學生10萬,到了1970年時,在校大學生41萬。萬人均大學生由原來的20人,增加到了68人,這在西方國家的萬人均佔有大學生的比例也是非常之高的。

    國家政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類似於社會主義的國有資本,德國為了發展本國經濟,實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國有資本在很多領域佔有絕對的優勢,利用有限的資本發展本國經濟,並在適合的時候推進經濟改革,讓國有資本逐步退出很多領域,讓位給民營企業發展。

    這和我們國家困難時期採取的國有經濟政策有異曲同工之妙!

    勤勞:德華人的辛勤勞動。

    由於德國在二戰之後勞動力匱乏,女性承擔了很多男性的工作,而人數較少的男性工作負擔更加重。

    根據統計,1955年,德國男性一週工作55個小時,幾乎是每週的每一天都工作8小時,壓縮到六天,每週工作9個多小時。同時,這些人的工資水平還是遠遠低於其他西方發達國家工人的工資水平。德華人的辛勤勞動也是換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1950年代後期,聯邦德國經濟開始繁榮,60年代超越英國、法國,1970年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 15 # 印象飛舞第

    這和日本非常相似,二戰後的德國從經濟到社會滿目瘡痍,僅戰爭導致的德國軍人的陣亡就達500餘萬,平民死亡約120餘萬,相比日本總死亡人數近200餘萬這個數字還是很大的,畢竟日本戰時人口有9000萬之多。這還不包括德國在戰爭中傷殘失去工作能力的軍人和百姓,保守估計至少也要再增加1000萬。德國戰前的總人口是6700萬,簡單計算就可以看到,二戰導致的德國勞動人口減少達到20%以上,應該說人口損失巨大,但是這和題主所說的幾乎沒有男丁有點誇大了。

    德國二戰後經濟飛速發展首先和美國的支援密不可分,作為唯一一個在二戰中勝出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不但不要波斯坦公告的德國戰爭賠款,反而提供無償貸款給德國和西歐國家,這也是當時冷戰格局下的美國政治策略,美國大力扶持以德國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是有其現實的政治意義。

    其次,德國工業體系齊全,基礎實力雄厚,從其發動一二次世界大戰就能看出其工業的系統性和全面性。科技發展當時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全球頂尖的科學家(包括愛因斯坦在內)聚集,並且擁有尖端科技人才,戰後湧現出一批機械裝備和先進製造業的跨國企業,極具競爭實力。

    第三,戰後世界大環境平穩,各國紛紛大力從事戰後重建工作,德華人再一次表現出無私忘我的民族優良品性,再加上德華人嚴謹務實,擁有一大批高素質人才,把求新創業的匠人精神運用到極致,使得德國的經濟和技術極具競爭力,為戰後德國的崛起起到決定性作用。

    第四,戰後的德國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政策,深刻反省戰爭錯誤以及給全世界帶來的深重災難,同時德國新一屆政府,唯美國馬首是瞻,積極推進民主政治,主動和周邊各國承認錯誤,快速修復與各國的睦鄰關係,德國上下空前團結務實,抓住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所以德國不但從戰敗國的苦難和壓抑中突破,還能夠再次躋身於世界經濟強國的行列,實現了屌絲逆襲的大反轉,實在讓人驚歎和深思。

  • 16 # 陸零零八

    二戰時,德國被炸成了廢墟,人口幾乎只剩下老弱病殘,為什麼仍能變成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男怕投錯行,女怕嫁錯郎。其實人無論做任何事情,只要路對了,離夢想的目標就不遠了。德國戰敗後,變成了兩個獨立的國家,東德和西德。西德屬於美國陣營,東德屬於蘇聯陣營。西德採用美國的政治經濟模式。東德是蘇聯的政治經濟模式。它們選擇了不同的政治道路。一個國家能實現興旺發達,政治是基礎。經濟的興衰,是建立在政治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政治制度決定經濟的成敗。因為怎樣的政治模式,必然會產生怎樣與之相適應的經濟構架。因此註定了它對經濟成敗的直接影響。美國能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說明它的政治制度為其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經濟實現良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保障作用。而且為人民創造力的發揮,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西德能夠在廢墟上,又重新崛起,是因為它不在錯誤的路線上徘徊。而且國家雖然成了廢墟。但是人民並沒有喪失倔強不屈的志氣。它的工業及科技基礎,並不因為戰敗而消失,國民的素質並不因為戰敗而變得低下。並且美國對西歐重建的大量資本投入,猶如給西歐孱弱的軀體,注入了復生的血液。德國也因此獲得了復生的氣力。如果說美國對西歐大量的資本投入,對西方成為發達國家,起到了支柱作用,其實只是外在的推力作用。如果沒有良好的內力作用,使之產生良性迴圈的效果,就不會有二戰後發達的西歐,發達的德國。因為西歐本身具備了成為發達國家的基本要素。傻子,無論多優秀的老師教導灌輸,也不會成為學霸。男子投對行,就能走向理想的目標。女子嫁對郎,就不會憂愁吃穿,而盡享幸福。西德與東德,是同樣的起點,在同一起跑線上,卻是不同的終點。西德成了發達富裕的國家,東德卻陷在貧窮落後中徘徊。究其根源,應該是猶如男子投錯行。現在東德人民拋棄了原來的選擇,投向西德,重新統一成了一個國家。其實東德西德比較,西德發達的原因,不言而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湖燻魚做法?